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化學生物工程專業

化學生物工程專業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化學生物工程專業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化學生物工程專業

化學生物工程專業范文第1篇

關鍵詞 生物化學 課程設置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Biochemistry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ode in Biological Engineering

WU Yuangen, WANG Xiao, TAO Han, ZHOU Hongxiang, QIU Shuyi

(School of Liquor and Food Engineering,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Abstract According to our college biological engineering services at the local schoo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economy, the author analyzes of the basic course biochemistry courses from the curriculum materials selection, in the teaching content highlights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traditional brewing industry, and made use of multimedia teaching, online teaching and innovative teaching practice, supplemented by teaching model, 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knowledge of the course to master skills.

Key words biochemistry; curriculum; teaching mode

生物化學(Biochemistry)是用化學的原理和方法,從分子水平來研究生物體的化學組成及其在體內的代謝轉變規律,從而闡明生命現象本質的一門科學。①生物化學課程是我院生物工程、釀酒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等專業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其內容基本覆蓋了我院各個專業所需的基礎理論知識,是我院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最重要紐帶,因而其教學地位十分重要。然而生物化學知識體系龐大,理論性和邏輯性強,內容抽象復雜且相互關聯,這對剛開始接觸專業課的學生比較難以掌握。特別是近年來高等院校課程改革的實施,實踐教學環節的加強使得生物化學教學課時進一步減少,給生物化學課程教學工作帶來挑戰。筆者從事多年的生物化學教學經歷發現,大多數學生都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來應付期末考試,他們并沒有對知識點進行很好的聯系和掌握,缺少學習的動力和深入研究精神,在后續專業課學習和畢業論文(設計)中表現出知識點掌握不夠等問題。隨著生物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生物化學在生物工程專業中的地位和作用則更加突出,這就要求將生物化學教學內容與后續課程緊密聯系,尤其是要結合專業定位和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來開展教學。筆者從貴州大學生物工程特色專業建設出發,探討生物化學的課程設置及教學模式,以期提高學生對該門課程知識的掌握能力。

1 生物化學課程設置

筆者所在學院開設生物工程專業已有二十余年,辦學依據立足本省、面向行業人才需求,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專業培養要求,根據貴州產業發展和生物工程專業的沿革,在課程體系的設置上突出生物工程中下游課程,內容上突出傳統釀造業的理論實踐學習。生物化學課程作為生物工程專業最核心的基礎課,在課程教學內容設置上應該符合本專業的辦學定位。經過多次課程改革后,生物化學課程教學課時被進一步壓縮到64學時(理論教學48學時,實驗教學16學時),這給教學工作帶來極大挑戰。為了提高學生對該門課程知識的掌握能力,滿足本專業服務地方產業發展需求,筆者認為有必要對目前使用的教材和已有的課程內容進行調整。

1.1 教材的選用

我院生物化學課程使用的教材主要是張洪淵先生主編的《生物化學》(第二版),由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內容精簡,比較適合生物工程、食品工程等工科專業學生使用。但使用該教材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由于知識點比較抽象和精簡,學生課后缺少擴展學習的空間,所以很難深入掌握各個知識點及它們相互間的聯系。特別是近年來不少考研的同學反映,該書不是考研專業指定的教材,建議在教材使用上重新考慮。筆者后來在教材選用上進行了嘗試,選用了王鏡巖先生主編的《生物化學》(第三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內容詳實、知識點豐富,對各個知識點的擴展解釋很充分,是國內很多985和211高校首選指定教材。然而使用該教材也面臨諸多困難,主要問題是在有限的教學課時內很難把握各個知識點的講解,同時學生面對該教材有較大的學習壓力。最近筆者嘗試了鄭集先生主編的《普通生物化學》(第四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教材章節編排合理、知識點及其展開解釋說明均比較合適,是國內很多綜合性大學和其他院校生物相關專業的本科生教材。該教材在我院生物工程和釀酒工程專業使用,學生普遍反映比較好,同時任課教師感覺比較容易把握教學,因而是我院今后生物化學課程的首選教材。

1.2 教學課程設置

我院生物工程專業的辦學要滿足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在課程體系的設置上突出生物工程中下游課程,內容上突出傳統釀造業的理論實踐學習。因此,生物化學課程在教學內容上也要根據辦學需求進行調整。筆者依據生物化學課程理論教學48學時,再結合生物工程專業特點和傳統釀造業的知識體系,認為該課程教學內容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

糖類化學部分是傳統釀造業重要的理論基礎知識。在該部分教學過程中,應當要求學生重點掌握典型單糖(葡萄糖和果糖)的結構和性質,再從單糖的基礎上去理解二糖和多糖的結構和性質,最好再結合某些釀造相關的實例來理解多糖等性質。脂質化學部分要求學生理解單脂和復脂的組成、結構和性質,了解固醇類物質的結構和基本特點。蛋白質化學部分不僅僅是釀造行業,同時也是整個生物相關專業最為基礎的知識體系。該部分教學應該要求學生重點掌握氨基酸的分類及其結構和性質,在此基礎上掌握肽和蛋白質的結構、性質和相互間的依存關系。重點講解氨基酸的溶解度、旋光性、光吸收、酸堿性質和重要的化學通性,并結合氨基酸的性質講解氨基酸分析方法。注重講解蛋白質的一級結構及測定方法,要求學生掌握蛋白質二級結構種類及特點,在此基礎上理解蛋白質的三級結構和四級結構及功能,并結合實驗講解蛋白質的分離純化方法。核酸化學部分是現代生物技術,特別是生物上游技術的基礎,雖然與傳統釀造業知識體系關聯不大,但對生物相關專業本科生至關重要。該部分教學應該重點講解堿基及種類、核苷和核苷酸的結構、性質以及核酸的結構、性質和生物功能,要求學生掌握堿基、核苷、核苷酸和核酸之間的相互關系,徹底弄清核酸的化學結構和化學性質,并掌握核酸一級、二級和三級結構及堿基配對規律,深入理解核酸的酸堿性質、吸收光譜、變性、復性與雜交,以及核酸的分離純化、合成和鑒定原理。酶化學和維生素化學內容與傳統釀造業知識體系關聯比較大,應當重點講解酶的化學本質和結構以及分類,特別是要注重講解維生素與酶輔基間的關聯。要求學生理解酶的作用特點、作用機制和酶的分離純化,重點掌握酶活單位定義及測定,理解調節酶、同工酶、誘導酶和多酶復合物的特點。激素化學、生物膜與細胞器內容與細胞工程、生物醫學等專業關聯度大,考慮到本專業學時的限制,該內容可由學習課后自學,重點了解激素的化學本質和生理功能,以及細胞的組成和各細胞器結構的功能。

物質代謝與調控內容與傳統釀造業密切相關,也是整個生物中下游最為重要的知識體系,應當重點講解糖代謝、脂質代謝、蛋白質和氨基酸代謝,以及這些代謝之間的相互聯系和調控。糖代謝方面重點講解糖酵解、三羧酸循環、磷酸戊糖等代謝途徑和生理意義,要求學生掌握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環的各個代謝途徑、參與的酶系和ATP產生過程,重點理解戊糖磷酸途徑和參與的酶系,了解各種單糖、二糖和多糖進入糖代謝途徑,掌握糖代謝的調控及關鍵調控酶。脂質代謝方面以三酰甘油為例,側重講解甘油的分解代謝途徑和脂酸的-氧化過程,分析脂酸在何種情況下產生大量酮體及其后果,并注意比較脂酸 -氧化過程同線粒體酶系合成飽和脂肪酸過程的關系。蛋白質和氨基酸代謝方面要求學生掌握蛋白質在細胞內的降解,然后根據氨基酸的主要代謝途徑,掌握氨基酸分解代謝和合成代謝的共同反應,重點講解鳥氨酸循環及其生理功能,注重理解氨基酸代謝與糖代謝和脂質代謝的關聯。核酸代謝方面簡明扼要講解核酸的降解以及生物體內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的分解途徑和生物合成。生物氧化方面涉及物質代謝的共同基本原理,重點講解NADH和FADH2兩條呼吸鏈中的電子傳遞及所需的輔基或輔酶,要求學生理解氧化磷酸化作用機制及其抑制和解偶聯。最后再講解物質代謝的相互聯系,要求學生掌握糖代謝、脂質代謝和蛋白代謝之間的相互關系,了解整個代謝的調節調控方式。關于遺傳信息的傳遞和表達內容,由于受學時的限制只能簡單介紹,該部分可以納入分子生物學課程進行講授。

2 生物化學教學模式

生物化學課程知識體系龐大,內容抽象復雜且相互關聯,采用傳統教學方式很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認為應當結合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和創新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2.1 多媒體教學

傳統的教學模式要花費較多的時間用于板書,教學時間不能充分利用,教學內容信息量較少。而采用多媒體教學后,課件都是在課前準備好的,課堂上很少寫字,這樣就節省了板書時間,為增加教學信息量提供了條件,特別適用于生物化學這種知識體系龐大的課程。另一方面,多媒體教學將文字、圖片、動畫等整合,可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教學形象、直觀、形式多樣、趣味性強,可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②在生物化學課程中,生物大分子的立體結構及其代謝過程都是教與學的難點。在傳統的教學中,借助板書、掛圖或模型可有效講授這些難點,但對于學生而言,內容還是比較抽象,不容易理解。利用多媒體教學可輕易的解決這一問題。如在講生物大分子多糖、蛋白質、核酸等的結構時,學生通過觀看三維結構的圖片或動畫,就可以輕易地理解有關的復雜問題,自然地掌握了這些生物大分子的三維結構等有關的概念。

雖然采用多媒體教學存在諸多優點,但也要清醒意識到過分依賴多媒體教學的弊端。過分依賴多媒體教學,會極大地限制師生的主動性發揮。③在課堂教學上,教師切忌把自己當成課件機械式解說員。目前多媒體教學的一個常見現象是教師灌輸知識、學生被動學習的填鴨式教育,這種教學模式缺乏師生互動,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采用多媒體教學的另一個弊端是課堂節奏快,學生很難及時消化所學知識,長時間后學生在學習上會出現消極的一面。筆者認為采用多媒體進行生物化學教學,在講授重點和難點知識時,課堂上應該及時與學生加強溝通,讓學生能充分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同時插入一些緊扣教學內容的時事圖片或研究進展,有效結合專業領域內的社會熱點問題,這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學生的興趣均有很大幫助。

2.2 網絡教學

目前本科教學工作存在的一個最主要問題是缺少師生互動,這與課堂教學課時被嚴重壓縮有很大關系。為了加強與學生間的交流和互動,筆者借助生物工藝學精品課程網站,開辟了生物化學學習和交流平臺。在該平臺上,學生可以提出課堂教學未懂的知識,也可以給課堂教學提出建議和意見,我們針對這些問題都進行了一一答復,這些交流手段也得到不少學生的積極參與。另外,筆者還在該平臺上提供了生物化學的學習材料,包括習題集和考研資料等,受到學生的歡迎。通過網絡教學上生物化學教學討論平臺,進一步鞏固了課堂教學,同時也加強了師生間的交流互動。

2.3 創新實踐教學

本科質量教學提升計劃的改革方向是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目前一般院校都開辦了專業相關的實驗課程,但受到課時限制或經費短缺等因素,實驗課程學時一般比較少。我院生物化學實驗課時為16學時,這相對課程龐大的知識體系是明顯不夠的。針對這些問題,筆者近幾年一直鼓勵本科生參與科研工作,加強自身的理論知識和實踐動手能力。筆者近幾年帶領本科生參與了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以及自己科研項目的研究,這些學生一般從大二上生物化學課程后就參與進來,利用空閑時間做實驗,直到最后完成畢業論文,他們中基本上每人都著有研究論文,畢業后這些同學大部分都繼續進行深造。通過創新實踐教學,學生可以結合生物化學所學知識,進一步在研究中得到應用和更深入的理解。一般學校很多老師的科研項目與生物化學專業知識體系密切相關,所以學生有很大的參與創新實踐教學空間。

3 結語

生物化學是生物工程專業最為基礎的課程,其教學地位十分重要。根據我院生物工程專業的辦學理念以及有限的教學課時,本課程在教學內容上應該做出適當調整,突出傳統釀造業知識體系,同時也要兼顧現代生物技術和本專業的歷史沿革。本課程教學手段上應該采用多媒體教學為主,網絡教學為輔的策略,加強師生間的互動和交流,在此基礎上改善教學質量,同時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創新實踐教學,進一步提高該課程的教學效果。

基金項目:貴州省高等院校特色專業項目(SJG 2011 004);貴州大學品牌特色專業培育項目(PTPY201303)

*通訊作者:邱樹毅

注釋

① 鄭昌學.生物化學教學之我見―2012年全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術大會發言[J].生命的化學,2013.33(1):101-104.

化學生物工程專業范文第2篇

關鍵詞:高分子化學與物理;教學改革;科學研究;創新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3-0083-02

一、《高分子化學與物理》課程特點

經過高分子科學與技術的快速發展,高分子的理論發展與應用已經滲透到物理學、化學、材料學、生物學等各個學科與領域,具有鮮明的學科交叉特色。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的研究成果已經進入了我們日常生活的每個方面[1-6]。作為一門多學科交叉、實用性很強的學科,高分子對各個工業部門和科技領域的滲透作用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所以在現行中國高等教育的本科專業中,如化學、應用化學、材料化學、材料物理、復合材料、輕化工程、包裝工程、紡織工程、生物工程和環境工程等許多非高分子專業都將高分子相關知識作為必修課和選修課。

非本專業《高分子化學與物理》教學的側重點在于闡述現代高分子科學已成熟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測試方法,對涉及高分子科學研究前沿的理論、測試方法以及高分子的新產品介紹等內容點到為止,該課程的學習為輕化工程專業學生開啟了一扇通往高分子科學的窗戶,引導學生了解高分子化學在高分子學科中的地位,通曉課程的主要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為后續專業基礎課的學習和高分子在染整中的應用奠定基礎[1,2]。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證實,對于輕化工程專業(染整方向)的本科生來說,《高分子化學與物理》課程教學呈現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基礎課程,銜接不夠

對于輕化工程專業(染整方向)的本科生,高分子的學習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后續課程(如《纖維化學與物理》、《染整工藝原理》和《染料化學》等)的學習必須以高分子為學科背景,另一方面大學生的生產實習、創新學分實驗、創新訓練計劃和本科畢業論文等實踐性環節的開展也必須要有高分子基礎,因此為了讓染整方向的本科生了解和掌握高分子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應用,開設了《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學科平臺課程。該課程的學習必須以《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和《無機化學》的課程學習為基礎,但江南大學輕化工程專業將《高分子化學與物理》課程設置在大二下學期,《物理化學》等課程也在此學期開設,因此課程開設時間過早,缺乏基礎課程的知識,建議在大三上學期開設,以期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內容多、學時少,課時緊張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課程主要包括高分子化學和高分子物理兩個部分,其中高分子化學部分包括高分子科學的發展歷史、發展趨勢,基本概念、分類與命名、基本原理、高分子合成反應與方法等,涉及逐步聚合、自由基聚合、離子聚合、配位聚合和共聚合等;高分子物理部分則側重于高分子的結構(如鏈結構、聚集態結構等)、分子運動、力學狀態與轉變,物理性能等。對于高分子專業的本科階段,通常會開設《高分子化學》和《高分子物理》兩門課程,分別在32至48學時不等;而對于輕化工程專業,只開設了《高分子化學與物理》一門課程,48學時,相對來說內容多、課時少。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課程體系的完善、講授內容的連貫與取舍等都顯得非常重要,對任課老師是一種不小的挑戰。

(三)注重理論,缺乏實踐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但輕化工程專業只開設理論學習課程,沒有相關實驗課程。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課程學習內容,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相應的實驗課程的開設顯得非常迫切,能夠讓所學知識與理論在實驗中得到驗證,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讓學生從最初的原料出發,選擇合適的聚合方法與聚合反應,得到在實際生活中真正用得上的高分子產品。

二、教學改革舉措

針對輕化工程專業《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的課程特點,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要求學生在理解基本概念和掌握基礎理論的基礎上能夠了解高分子的應用,重點培養他們的實踐與創新能力,作者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和摸索,總結了幾點教學改革舉措。

(一)規劃本科培養方案,合理調整課程設置

目前我校輕化工程專業的課程設置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建議對本科培養方案進行修改,在《高分子化學與物理》授課前完成《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和《無機化學》等基礎課程的學習,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便于更好地掌握相關理論與知識。

(二)多媒體資源課件與傳統板書有效結合

多媒體課件具有豐富表現力、良好交互性和極大共享性等特點,它可以將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直觀化和形象化,能夠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在運用多媒體教學的同時也出現了諸如教師幾乎不寫板書,學生不記筆記等問題,嚴重影響了教與學的質量。建議對任課教師的教學大綱、考核方式、教學難點與重點等相關教學文件進行監督,要求授課過程中課件放映與傳統板書相結合,將學生上課情況、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性、平時作業等與學生的最終成績掛鉤,進行綜合評定。

(三)增設實驗課程,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實驗課是對理論課學習的有效補充,通過直觀的現象和結果驗證理論學習的真實性,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理論知識,因此實驗課的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建議在輕化工程專業開設實驗課程,但涉及的實驗眾多,要求任課老師充分考慮實驗的可操作性、重復性和可行性等方面,認真編寫實驗講義。此外,學校和學院應重視實驗室配套設施建設,突破實驗教學完全依附于理論課程教學的傳統框架,增加啟發式實驗和創新性實驗所占比例額,注重驗證性實驗、啟發式實驗和創新性實驗有效結合,開動學生的思維,發揮學生的潛質,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

(四)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啟發式教學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是一門相對來說比較抽象、枯燥的課程,但它也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高分子材料用途廣泛,遍及現代社會生活中衣、食、住、行、用等各個方面,因而在課程講授時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將抽象的概論、理論與實際應用有機結合,將對課堂教學效果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三、創新能力的培養

(一)培養方案中開設新生研討課和專業導論課

為了提高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以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可以嘗試在本科培養方案中針對大學新生開設新生研討課和專業導論課,以趣味講座和座談的方式進行專業介紹,了解專業背景,告知學生輕化工程這個專業是以化學與高分子為學科背景的,加強學科平臺課程的學習至關重要。

(二)實施學生雙導師制

全面推進學生雙導師制是確保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企業導師和校內導師組成課程小組,共同確定課程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材及承擔教學任務,使專業理論課程與行業實際需求緊密結合。

(三)強化實驗課程學習和創新能力培養

實驗課程采用自主設計實驗,在實驗大綱的規范下完成實驗要求,將驗證性實驗、啟發式實驗和創新性實驗有機結合。在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江蘇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和江南大學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等資助下,實現學生創新訓練的全參與和全覆蓋,指導教師從選題開始就應該注重基礎理論知識在創新實驗中的應用,達到學以致用的目標。

(四)強化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指導

畢業論文(設計)是學生畢業離校前最后一個實踐性環節,也是所學基礎理論知識得到充分應用的關鍵環節,因此可以從課題的選擇、采取的技術路線、擬采用的研究方法和達到的預期目標等方面進行合理規劃與設計,充分發揮學生所學知識與理論的應用,提升學生運用知識的綜合能力,強化學生的專業基礎。同時,輕化工程專業的畢業生中從事與高分子相關行業的人數眾多,學科交叉特色鮮明,為學生的出國深造、攻讀研究生和就業奠定堅實的高分子基礎。

四、結語

根據國內外行業需求和自身特色,通過教學改革與實踐,圍繞復合型、創新型染整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目標,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和科研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科學素養與人文情懷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相結合,全面提高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為學生的學習與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徐曉冬.非高分子專業《高分子化學與物理》教學中的幾點體會[J].高分子通報,2010,(5):74-78.

[2]劉兆麗,曹亞峰,譚鳳芝,李沅.非高分子專業高分子化學與物理教學的幾點探索[J].科教導刊,2013,(1):82-83.

[3]喻湘華,鄢國平,李亮,吳江渝,郭慶中,曾小平.高分子化學與高分子物理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J].化工時刊,2011,25(3):68-70.

[4]胡建設,周愛娟,王宏光.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實驗教學探索與實踐[J].高分子通報,2010,(5):70-73.

化學生物工程專業范文第3篇

關鍵詞: 地方院校 生物類專業教學 科研成果轉化 生命科學

1.當前高校在我國事業單位分類中的定位及科研成果轉化所面臨的困境

從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目標算起,中國特有的“事業單位”改革已經走過了19年歷程。中央編辦會同有關部門于2008年8月11日制定的《關于事業單位分類試點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規定,根據現有事業單位的社會功能,將其劃分為承擔行政職能的、從事公益服務的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三個大類,即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從事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事業單位。其中,從事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是指為社會提供公益服務或者為政府行使職能提供支持保障的事業單位,根據其職責任務、服務對象和資源配置等方面的不同情況,可具體劃分為三個類別,即公益一類、公益二類和公益三類。公益一類即從事關系國家安全、公共安全、公共教育等公益服務,不能或不宜由市場配置資源的事業單位,如義務教育機構、公共衛生機構等。公益二類即面向全社會提供涉及人民群眾普遍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公益服務,可部分實現由市場配置資源的事業單位,如普通高等教育機構、非營利醫療機構等。公益三類即提供的服務具有一定公益屬性,可基本實現由市場配置資源的事業單位。2010年召開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再次要求,積極穩妥推進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單位分類改革。

高校作為我國科技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軍,在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目前,我國高校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程度相對較低,大量的科技成果難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高校每年授權的數萬項專利技術應用率不足25%,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為10%―15%,遠遠低于發達國家60%―80%的水平。比之重點院校,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率偏低,科研成果轉化率更不理想,我國高校科研成果轉化還未能充分發揮其促進生產力提高和經濟實力增長的作用。

我國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受到了諸多因素的制約,比如科研人員學術意識強,市場意識淡薄;企業創新意識薄弱,應用高科技成果缺乏主動性;科技成果轉化的支撐體系不健全,包括人才流動不順暢、信息流動不暢通、技術市場體制不健全,等等。高校的科研工作在傳統的科研管理體制下,存在多數專利技術的針對性差、自身轉化力弱、對外轉化難等實際問題,這是制約高校專利技術和研究成果轉化的瓶頸。

高校作為公益二類的事業單位,國家允許其部分市場配置資源,但其整體的“非營利性”定位也是確定的,不允許進行以盈利為目的的生產經營活動。因此高校在科技成果轉化問題上,因其管理上存在先天的缺陷,以及高校的角色定位不清等問題還未能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

2.地方高校生物類專業教學及科研成果轉化實踐與探討

地方院校因其歷史問題及歸屬問題與中央部屬院校的差距越來越大,中央部屬院校有中央政府做后盾,具有極高的實力和人氣,不論是投資贊助,還是項目研究,它們都擁有多方面的社會資源。然而處于地方政府引導下的地方院校,自身占有的資源無論是在范圍上還是在質量上與中央部屬院校都有很大差距。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生命科學正在成為新的科技革命的重要推動力,如何面向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建設地方院校的生物專業,特別是專業特色的確立、課程體系的優化、科研成果的推廣等內容。

地方院校生物科學類專業應緊緊圍繞推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這一中心任務,圍繞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進一步推進教育改革,搞好教書育人和科研工作的動力,促進育人上水平、科研出成果。根據社會發展需要,立足生物類專業資深優勢和特點,積極為廣大教師的科研成果尋找出路。在此目標與背景下,通過與社會科技中介機構聯合依托生命科學自身師資科研力量,合作成立相關生物科學及應用研究機構。以科技資源集成為目標,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科技中介機構聯合,通過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和整合、集成、優化科技資源,提高公共技術服務能力,建設具有應用性、開放性、公益性特點的公共服務平臺,從而積極地服務地方經濟。

近年來的實踐證明,“產、學、研”合作是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最新、最好的一條途徑。一方面地方政府在下達一些縱向科研課題時,就得考慮其推廣應用前景及與當地企業合作加速成果轉化等因素,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科研人員接受了科研課題,也應從轉化應用入手,以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產品開發能力,使當地企業的科技水平得到相應提高。

服務社會有助于推動地方高校的發展。在為地方服務的過程中,可能整合產生新的學科發展方向,創造良性的學科生長環境,也有利于傳統學科高新化,優勢學科強勢化,新興學科集聚化。

生物科學及應用研究機構是地方院校生物科學類科研成果轉化的一種新的嘗試,高校與政府、企業全方位合作,本著密切聯系、高層會商、互惠合作等原則,開展更高水平、更高層次的技術合作,積極推動“產、學、研”結合。高校生命科學科研工作者結合當地生命科學經濟發展需要及產業結構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科技攻關,進一步加強與政府、企業的聯系,為當地經濟建設獻策獻力,做好科技服務工作。

以“推動學科建設,彰顯辦學特色,服務基層社會,促進科學發展”為主題,以“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為目標,為使科研成果轉化得到落實,切實達到服務學生、教師、社會的目標,就要準確了解企業和高校的新需求、新期盼和新困難,及時跟進,注重解決實際問題,為推進地方院校生物類專業教學及科研成果轉化工作開創新的局面。

參考文獻:

[1]王旖旎,楊斌黃.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問題和對策.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8:109-110.

[2]朱恪孝.經費結構視角:地方高水平大學面臨的挑戰及發展機遇.中國高教研究,2008,(7):36-39.

[3]郭麗君.地方高校發展的困境與戰略選擇――基于政策博弈的視角.現代大學教育,2009,(5):102-106.

[4]麥均洪,馬強,張樂平.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研究.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73-77.

化學生物工程專業范文第4篇

關鍵詞:生物工程,卓越工程師計劃,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51-0268-02

生物工程是指諸如化學、生物化學、化學工程、微生物學以及計算機科學等相關學科通過有機的交叉而逐漸發展起來的一門具有一定復雜性并且涉及醫藥、食品以及輕工等領域的學科。有人將21世紀譽為“生物的世紀”,隨著生物基礎理論的不斷突破,如何將其余生物工程實踐相結合,將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未來的某些行為方式。生物工程技術如今也稱為了最為熱門的科技領域之一,但是現實中,生物工程相關的拔尖應用型技術人才匱乏非常嚴重,一方面高校或者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具備深厚的理論基礎,但是缺乏工程實踐;但是企業員工具有非常完善的生產經驗,但是理論知識比較匱乏。生物工程產業的市場空間與現有生物工程專業先關人才匱乏之間的矛盾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生物工程專業教學的改革。在此背景下,2010年6月,教育部就啟動和實施了“卓越工程師教育計劃”,該計劃就是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強有力的貫徹實施,也是兩綱要在工程教育上的重點項目,國家也將其作為促使我國又工程教育大國轉變為工程教育強國的重要措施。該計劃的目的就是要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和工程能力強、能夠適應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所需要的高質量的各類型工程人才,為我國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戰略做出積極的貢獻。其中,揚州大學的生物工程專業入選了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在不斷的探索與思考中獲得了很多非常寶貴的經驗,本文正是在此基礎上對于生物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方案的探索、實施等方面進行探討,從而為培養創新型生物工程人才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創新模式。

一、當前我國生物工程教育存在的問題

1.課程設置比例不合理,與市場需求脫節比較嚴重。生物工程專業屬于工學領域,而生物科學屬于理學;前者主要關注與生物科學在實際生產中的應用,是生物科學的延伸;后者主要探索生物體內的科學問題,是整個生物產業大廈的根基。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二者關注的重點不同,因此在高等教育過程中,相關專業的課程設置應該能夠充分考慮到二者的特點。但是現實情況是,生物工程專業的課程設置理論課的比例嚴重超過其實踐環節的份額。學生大一學期除了應付諸如高等數學、馬克思哲學、大學物理、無機化學以及有機化學等非專業性課程之外,根本不能接觸到與生物工程相關的微生物學、酶學等課程。從學生的心理角度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這一階段的學生對于所選專業的興趣以及好奇被嚴重的壓制,有的學生甚至出現了迷茫,最終會導致很多孩子的心理發生不良的反應。其次,及時進入專業課學習階段,理論課的學習比例仍然過大,學生應對這類考試的方式就是“死記硬背”的應試心態,根本無法從最深處去理解生物科學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最后,生物科學發展迅猛,甚至一年內就會產生很多具有實際意義的成果,但是很多時候教師的知識背景跟新不快,無法滿足當今生物產業的需求,最終導致誤人子弟。

2.實驗內容單一枯燥,學生實踐環節薄弱。生物工程專業肩負著為國家培養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對工程環節的了解也非常深入的人才。這類人才的本質仍然以實踐為主。但是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大部分開設生物工程專業的院校未能豐富實驗環節內容,仍然以生物最基本的實驗為主。雖然基礎實驗是根本,但是現實實踐中,這類實驗不能夠為企業提供非常實用的技術建議。長期以往,企業會對所培養的學生失去信任。

3.生物工程專業教師匱乏。雖然我國已經有很多院校都已經開設了生物工程專業,從表面來看,學校也都配置了相應的專業教師,但是這類教師的教育背景大多數是理科,工程背景很薄弱;即使某些老師工程背景比較雄厚,但是缺乏比較系統的生物科學的知識。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還是與我國先關專業的培育體系有很直接的關系。

4.實習基地匱乏,企業無法提供長期的實地培訓。生物工程專業實踐環節進行的好壞,其實與學校企業間的關系密切相關。如果企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真正為生物工程專業的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那么勢必會造成雙贏的局面,企業的知名度進一步的擴大,學生的生產實踐能力得到顯著的增強;但是顯示情況下,企業一般會出于技術保密的考慮,只為學生提供見習參觀的機會,無法從根本上提高咱們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二、“生物工程卓越工程師培訓計劃”實施的必要性和意義

為了努力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技術能力過硬以及具有很強實踐能力的工程技術人才,教育部于2010年正式啟動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該計劃是立足與我國工程技術人才匱乏這一現實,契合國家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培養能適應未來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的工程技術人才。作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組織實施的一個重大研究項目,其主要目標是面向教育系統培養理論雄厚、工程技術熟悉的教師隊伍;面向企業界輸送具有當今最新的生物科技知識,具有解決實際生產難題的技術人才。“生物工程卓越工程師”計劃正式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生。該計劃實施的主目的地主要是在保證學生有足夠多的理論背景下,努力創造條件,加強學生工程實踐、設計以及創新能力方面的培養。雖然,我國“生物工程卓越計劃”起步晚,經驗欠缺,存在的問題還很多,但是我們也相信在我們不斷的摸索中肯定會開出立足本國國情的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生物工程卓越工程師”計劃的實施勢必會為我國邁向科技強國注入很強的能量。

三、生物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計劃實施方案的探討

該計劃實施的關鍵就是做好“學校”與“企業”的良好銜接。因為學校是提供理論教學的主要組成部分,企業擔負著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任,如何做好二者的銜接關系到該計劃是否得以有效的實施。

1.生物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計劃的總體框架。該計劃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分別為校內教學與企業實踐,前者主要通過設置合理的專業,為學生提供較為全面的理論教育,使得學生對于生物工程相關的理論課程有一定深入的理解,比如生物化學涵蓋了幾乎生物工程先關問題的所有理論基礎,學生很有必要對其進行深入的學習;后者主要負責學生的實踐環節,各相關企業應該根據自身的狀況以及所感興趣的領域為學生設計合理的企業實踐環節。

2.生物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計劃的機構設置。該計劃的實施除了對學校和企業的分工進行明確之外,還應該設置一個部門,專門對該計劃的實施進行監督、調研以及對調研中所產生的問題進行匯總。但是機構設置會出現一個問題,學校和企業本身只是合作關系,因此為了更好的加強交流,需要在企業和學校內部均設置相應的部門,由這兩個部門分別對學校和企業所承擔的事物進行管理。

3.“生物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計劃”校內培訓階段。①“生物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計劃”學院的遴選,參與該計劃的學員均是本專業排名在年級前10%~20%內的優秀學生,經過由學校以及企業組成的學員遴選委員會的面試最終入圍該計劃。此外,本計劃的選拔完全是在充分透明的情況下進行,符合條件的學生可以自愿申請,并提交先關的證明,對通過專家初審的學生進行上榜公布,確定面試名單;最后學院以及企業組成的學員遴選委員會對入圍學生進行面試,然后通過綜合面試成績對學員進行錄取。②“生物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計劃”校內培訓方案,本計劃的基本模式就是“3+1”模式,即學員需要在校內完成3學年的課程學習。區別于其他學生的課程,該計劃需要設置針對性比較強的專業課程。③“生物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計劃”企業實踐階段,針對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分工的不同,需要參與培訓的學員“先輪崗后定崗”。企業大多數實行“先輪崗后定崗”,期待學員通過這一階段的了解,一方面對企業有更深入的認識,另一方面學員自己也能找到比較稱心如意的崗位,只有學員本身對該崗位感到滿意,他才能釋放所有的能量,進而做出自身的貢獻。

學員定崗后,將享受與“正式員工”相同的福利待遇,并且公司也會經常舉行相應的活動,豐富員工工作外的時光,還能夠增加部門間員工的交流,進而提高部門間配合的效率。此外,企業在為實習員工給予豐富的福利待遇之外,企業還應該發揮它的監督作用,定期為實習員工進行實踐指導,為其配置“一帶一”企業導師。該導師主要負責該計劃內學員畢業課題的選題、開題以及課題的開展等程序。

以上方案也是先關人員在充分前期調研的基礎上,結合生物工程學科的本身特點制定的一份計劃方案。通過該方案的實施,我們期待在中國生,生物工程專業的從業人員的比例進一步的提高,素質更高;也期待未來參與該計劃的學員能夠更快的找到自己的角色。

化學生物工程專業范文第5篇

關鍵詞:生物工程;科研實踐導師制;必要性;可行性

生物工程專業是一門由化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化學工程和計算機科學等相互交叉結合而成長起來的新興復合學科。它被視為人類21世紀三大前沿學科之一,是生命科學通向應用領域的橋梁學科。為了適應生物技術產業迅速崛起對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在1998年高等院校學科調整時增設了生物工程本科專業,它包括了原來的生物化工(部分)、微生物制藥、生物化學工程(部分)、發酵工程等四個專業。經過短短幾年的發展,到2008年國內設立生物工程專業的高校就已達200多所,生物工程取得的成績也是有目共睹的,它已是當今世界發展最快的專業之一。

由于多數生物工程專業是由原來分屬于化工、輕工、醫藥等學科的生物化工、發酵工程、微生物制藥等專業調整而來,部分是在師范、農林及其他綜合性院校的生物學、生物技術專業的基礎上成立的。因此各高校本專業的教學資源背景和專業方向有較大的差異,各校在學科定位、人才培養規格、課程體系等方面還處于探索階段。盡管生物工程與生物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在2002年首屆全國高等學校生物工程專業課程體系與人才培養研討會上就生物工程專業的學科定位、培養目標、質量標準、課程體系、教材建設等方面達成了高度共識,但由于歷史及學科特色的不同,及專業調整后專業口徑的拓寬,各校很難在短時間內在課程設置上做出相應的調整或改革。本文從中國計量學院生物工程專業的特色出發對實行科研實踐導師制培養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一、實行科研實踐導師制培養模式的必要性

“三鹿奶粉”事件之后,我國廢止了食品類生產企業的國家質量免檢制度。這無疑增加了企業的負擔,需要有更多的質量檢驗人員對產品質量進行檢查把關。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組織發表的報告表明,全球因生物入侵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數千億美元。目前入侵我國的外來生物有400多種,其中危害較大的有100余種,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的全球100種最具威脅的外來物種中,我國就有50余種,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至少有1000億元人民幣。外來生物入侵預防策略之一就是檢驗檢疫、海關、農林、畜牧、水產等主管部門加強防范措施,投入更多的人力、財力和物力。

中國計量學院是我國質量監督檢驗檢疫行業唯一的本科院校,是一所以工為主,計量、質量、檢測、標準、檢驗檢疫特色鮮明的浙江省重點建設大學。我校的生物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體現了生物檢驗檢疫特色,培養的學生可以輸入到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質檢部門以及企業的產品質量檢測部門等等工作。本校生物工程專業實行科研實踐導師制培養模式,培養出動手操作能力強、立足于社會的專業人才。

二、科研實踐導師制培養模式的優點

國內的本科學生培養年限一般都是4年,有些醫學類專業的學生培養年限為5年,但各學校不盡相同,大部分學校采取“3.5+0.5”的模式,指的是大學本科階段3.5年時間用于課程知識的學習,0.5年時間進入實驗室完成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我校生物工程專業試行科研實踐導師制培養模式采取“3+1”管理模式,也就是在師生雙向選擇的基礎上學生在大二的暑假就進入實驗室跟隨導師進行科研工作。學生的所有課程在3年時間內完成,大四這一學年全身心投入到畢業環節中。筆者認為實行科研實踐導師制培養模式具有以下優點。

1.有利于加強學生對“科研”的認識。學生在進入大學后往往對自己所學的專業處于“陌生和迷茫”的狀態,這種狀況具有普遍性,也屬正常。由于學生在此之前從未接觸過科研工作,因而對科研工作沒有任何的認識,用他們自己的話講就是“不清楚科研是怎么回事”。實行科研實踐導師制培養模式可以讓學生盡早明白什么是“科研”,科研工作怎樣去做,讓學生對科研工作具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和了解,使他們能從“書本知識的單純學習”階段轉到“研究型的學習階段”,并且通過參與導師的科研項目對生物工程這一專業有切身的理解。

2.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和動手能力。需要指出的一點是,學習生物工程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這門專業要求知識范圍廣;生物學基礎強,工科知識扎實,二者有機結合;理性思維強,善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注重動手操作能力,可以進行獨立課題實驗。選擇本專業的學生通常需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實行科研實踐導師制培養模式,比普通的“3.5+0.5”的培養模式更有利于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因為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到實驗中,通過自己參與科研培養實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等,以后一旦走上工作崗位馬上就能適應與專業相關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性質。

3.為學生再深造奠定堅實的基礎。生物工程屬于綜合交叉發展學科,且與應用有緊密的結合,國外很多著名大學都很注意其發展,所以出國深造機會很大,也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同時生物工程專業讀研比例很大,若想要在本學科有所建樹或想從事高級技術工作必須讀研進一步深造,一般有一半以上的學生會選擇讀研。在本科期間通過科研實踐導師制的培養,能夠充分結合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加強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為學生進一步深造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生物工程專業實行科研實踐導師制培養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1.生物工程專業教學和實驗條件優越。我校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工程專業建立于2002年,為校級重點專業。學院擁有1個校級研究所:生物安全與食品科學研究所;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培育):生物計量及檢驗檢疫技術重點實驗室。學院建有1個省級基礎課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生物測試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生物檢驗檢疫類專業人才實踐能力培養創新實驗區;6個中央與地方共建實驗室:基因工程檢測實驗室、出入境動植物檢驗檢疫實驗室、生物產制品安全檢測實驗室、食品安全快速檢測實驗室、藥品與藥妝品安全評價實驗室、入侵生物安全與控制實驗室;4個省級專項實驗室:植物化學綜合實驗室、農產品精深加工與品質控制實驗室、藥品質量綜合檢測實驗室、生化分離及檢測技術實驗室。儀器設備投入總值近3000萬元。建有近3000平方米的溫室、網室,使整個實驗教學從單純的實驗室工作走向生產。學校學院圖書資料豐富,教學和實驗條件能夠充分滿足教師和學生的需要。

2.生物工程專業學生起點高。我校生物工程專業面向全國招生,學生入學時報考單位全部是以我校為第一志愿,而且學生分數較高,整體英語成績優異。總結前幾屆的教學和學生管理經驗,發現生物工程專業的學生英語四、六級通過率、考取研究生比率和獲得學生課外科技競賽等都名列學校前茅。所以生物工業專業學生優異的素質為實行科研實踐導師制培養模式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疏勒县| 乳源| 皋兰县| 滦南县| 鄂伦春自治旗| 靖远县| 施秉县| 屯留县| 封开县| 永顺县| 徐水县| 大关县| 鄯善县| 英山县| 临猗县| 冷水江市| 富宁县| 清水河县| 永福县| 同仁县| 交口县| 威海市| 喜德县| 湟中县| 阿拉善右旗| 突泉县| 嘉兴市| 乌拉特后旗| 珠海市| 资溪县| 钦州市| 郓城县| 韶关市| 全椒县| 霞浦县| 商城县| 邵阳市| 资源县| 宜州市| 常德市| 榆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