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電影發展的背景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新媒體;微電影;傳播特征;產業化
中圖分類號:I2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5-0065-02
一、微電影是什么
對于微電影的誕生業界還沒有一個絕對的界定,2010年12月27日,汽車品牌凱迪拉克與華人影星吳彥祖攜手打造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一觸即發》全球首映,宣傳語中號稱這是中國首部微電影,全片場面宏大,制作精良,堪稱微時代的里程碑。而在2005年胡戈創作的《一個饅頭引起的血案》在網絡中也引起過極高的反響,后來網絡視頻短片在全球風靡,如2010年筷子兄弟的《老男孩》在優酷網首播,短短幾天便創下幾千萬次的點擊率。這些在現在看來似乎都是微電影的范疇,那么,到底什么是微電影呢?筆者結合了很多學者對微電影的解讀得出以下幾個觀點:
1.微電影是新媒體時代下的產物。傳統電影院主要是通過影院模式放映,微電影是借助新媒體的播出平臺,主要是通過網絡、手機等模式播出,這改變了傳統電影高高在上的姿態,拉近了電影和受眾的距離,使微電影的普及程度更高。微電影的這些特征都充分體現出了微電影是新媒體時代下的產物。
2.微電影不等于傳統網絡視頻短片。一部電影誕生的背后,是一條龐大的工業流水化作業生產線,編劇、導演、演員、攝影、服裝、置景、收音、特效,再加上剪輯、配音、洗印等復雜的后期制作工序,所涉及的財力、物力、人力都不是常人所能輕易應對。同樣,微電影的制作在技術上和藝術上也有很高的要求,在這些專業化的要求上微電影并不等于傳統的網絡視頻短片,微電影更偏向商業化的專業影視制作,而視頻短片更多的是一種分享式的自娛自樂。
3.微電影不等于加長版視頻廣告。微電影不能等同于加長視頻版廣告,某種程度上微電影可能是因廣告而生,但是它不應是為廣告而生,它不能將訴求的重點和目的直白地表現為為商品和品牌宣傳。微電影的制作者應該認識到只有以好的故事打動人,以獨特的手法吸引人,才能使作品獲得生存的空間,才能對社會產生影響,只有這樣才能談及對品牌的宣傳效果,才能找到微電影實現盈利的機會。如吳彥祖主演的微電影《一觸即發》被媒體和業內人士稱為“不是廣告的廣告”,這個案例取得的成效就充分體現了微電影與商業廣告的巧妙融合,也證明了微電影不等于加長版廣告。
二、新媒體對微電影的影響
1.新媒體為微電影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傳播環境。新媒體是建立在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基礎之上的,一般指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互聯網等新興媒體。新媒體的特征有移動性、即時性、互動性、自主選擇性,這符合人們碎片化的娛樂需求,人們可隨時隨地獲取信息[1]。據《第3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5.38億,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到 3.88億,網絡視頻的用戶規模達到3.50億人[2]。優酷網有報道稱,許多網民接受并嘗試在線上付費觀看電影及微電影,新媒體數字院線網絡發行平臺正在以超低的價格、高清的品質獲得越來越多網民追捧。微電影正好符合了這一發展趨勢,新媒體的發展為微電影的成功提供了有利的環境。
2.新媒體的受眾特點成為微電影成功的保證。伴隨著新媒體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是新媒體的主要受眾,他們熟悉各種手機軟件的應用,懂得運用網絡,喜歡體驗各種新鮮的娛樂方式。新媒體具有的移動性、即時性、互動性、自主選擇性等特征滿足了他們的需要。受眾可以在網絡上找尋自己喜歡的微電影。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的傳播活動更高效,更即時自主,傳播的內容也更具吸引力。有數據顯示,新媒體受眾在網絡上觀看微電影的比例高達95.4%,所以,新媒體的受眾特點對微電影的成功傳播提供了保證。
三、微電影興起的原因分析
1.新媒體環境下技術的發展與進步。微電影是伴隨著新媒體的發展而興起的,它通過網絡渠道得以廣泛傳播和觀看,成為符合受眾需求的一種新型娛樂方式。微電影借助網絡向受眾傳播主要是得益于3G移動通信技術、網絡寬頻技術、無線通訊技術、流媒體技術、Web2. 0等技術的應用,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僅改變了傳統電影固定的播放平臺,也改變了受眾的思維方式和受眾被動接受信息的地位,使網友之間能夠彼此評論、交流與共享,形成了一種平等的傳受模式,這種新型的模式增加了受眾的自主性、參與性、互動性[3]。另外,隨著智能手機、IPAD等移動終端設備的日益普及,使微電影的收看方式突破了時空的界限,人們能夠隨時隨地的收看微電影,這符合受眾即時消費的需求,人們可以利用生活中各種“碎片”化的時間,用手機或電腦,感受一場青春的故事,旁觀一段令人凄美愛情或是嗔笑一個有創意的無厘頭幽默等等。
2.市場化下商業利益的驅動。在市場經濟這一大環境下,如何將商業與藝術完美結合,成為眾多藝術家思考的一個問題。微電影作為新媒體時代下的產物,也定會受到商業因素的影響,一些微電影跟商家合作,成了企業品牌的宣傳和推廣片。據統計,僅僅在2012 年前三個月,已經有數百家企業推出自己的定制微電影,而正在制作中的微電影也有很多,一方面是因為微電影具有明確的目標受眾,喜愛微電影的多是有較強購買力的年輕人;另一方面微電影有著很好的傳播效果,它能喚起觀眾一定的情感共鳴,使觀眾對產品產生信任,再配以整合營銷的策略,就能實現良好的商業目標。
3.新的媒介環境下受眾的需求。新媒體形式的不斷更新產生,不僅改變著人們的消費模式,也改變著各種信息的傳播方式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胡泳人認為:在“微時代”,媒體的表現因消費媒體的需要而不斷改變。當人們面臨日益加快的生活節奏和獲取更多的信息需要時,人們便希望以最短的時間獲取最多的信息[4]。于是微電影這樣簡短、靈活、輕松詼諧的形式滿足了現代人的收視需求,同時也滿足了人們對這種快餐文化消費需要。另外,微電影有著極強的互動、參與性和自主性,這不僅能引起受眾個性的張揚并且還能引發觀賞的熱潮。在微電影傳播的過程中觀眾可自由參與評論,他們可以在任何時候發表自己的觀點,不受時間的限制,可以將自己對電影的評價在微博、論壇和博客上,也可以參與豆瓣網、時光網等網站的影評活動。
四、微電影的未來方向
1.以劇本創意求發展,真正做到以“內容為王”。微電影制作中劇本的創意是微電影能否獲得生命力的核心,劇本是影視創作中最重要的元素,是決定影視作品質量好壞的關鍵因素。高質量的劇本和劇本創意是當前微電影發展中最令人關注的問題[5]。由于片長的限制,微電影的劇本寫作要求要有高度的濃縮型,在最短的時間內講出一個內涵豐富的故事這本身就需要極大的創意,這就對微電影的編劇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微電影的編劇不僅要有傳統劇本編劇的敘事表達能力,還應考慮到年輕受眾群體喜歡運用的網絡語言,應有對社會熱點事件的關注。從傳播學上講,內容和創意本身就是傳播的核心力量,一部優秀的微電影一定要能打動人們的內心,既要有對現實的批判、有對生活的領悟,又要有對人性的叩問等。
2.走專業化的發展道路。微電影相對傳統電影和電視的區別是參與的廣泛性,但微電影如果僅僅被演繹成一場“草根秀”的狂歡,那就必將形成一種尷尬的局面,這將會影響微電影的健康發展?!安莞恪贝嬖谝恍┲旅娜毕荩菀讓е聞撟鞯牡退谆?、庸俗化和媚俗化。所以,微電影的創作團隊一定要運營專業化、生產規?;?、管理規范化。當前的微電影在創意和運作上已經有了專業化團隊的影子,已經有了專業的制作人和名人導演的加入,如姜文的《看球記》、徐崢的《一部佳作的誕生》等等;在首屆微電影節中張藝謀、馮小剛等導演對微電影也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并表示將會拍攝微電影。另外,就是微電影專業化人才的培養,由于微電影的快速發展,微電影專業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因此,微電影人才的培養應該得到足夠的重視,各大影視制作公司和視頻網站可以通過組織微電影大賽,舉辦微電影節等活動發掘新人,擴大微電影的影響力,以便吸引更多的人從事微電影,以實現微電影的良性健康發展。
3.產業化經營,創新盈利模式。微電影是集新媒體、電影和廣告于一體的商業化模式,它的盈利方式目前還比較單一,如果作品只重視它的廣告價值,這勢必會影響到微電影的獨立性和藝術性,因此,微電影一定要實現產業化經營,不能只依托廣告、點擊率獲得盈利,也應注重其衍生產品的開發。例如:筷子兄弟的《老男孩》在受到熱捧之后,其主題曲《老男孩》也以單曲形式發行,并取得了很好的銷量,這是微電影在拓寬收入渠道上的取得成功的一個案例。另外,微電影也可以改編為動漫、小說,使其獲利方式更加多元。在其他途徑上,微電影也可以打破只與網絡視頻媒體合作的局限,增加與電視媒體合作,以擴大版權收入。例如:陜西衛視開設的欄目《華夏微電影》。還有就是微電影付費模式的開拓,2012年11月20日,國內首部收費的微電影《身度》上映,這又為微電影的商業盈利模式探索出了一條新道路。
微電影的產生是新媒體形勢下微視聽文化消費產品受人歡迎的反映,它是新媒體環境下電影發展的一種新產物,它開拓了電影新的表現形式,豐富和拓展了電影的內涵。當然,目前的微電影發展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說對微電影沒有建立相應的審查制度,沒有相應的產權保護機制,以及盈利模式仍不清晰等等。因此,我們對微電影規范發展的探索仍將會繼續,相信隨著業界和學界對微電影的不斷重視,這些問題都會逐步得到解決。
參考文獻:
[1] 宮承波.新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
[2]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Z].2012-07-19.
[3] 喻國明.解讀新媒體的幾個關鍵詞[J].廣告大觀(媒介版),2006(5).
關鍵詞:三網融合;手機電視;應用;發展
Abstract: mobile phone TV as three nets fusion pillar industry, have wide development space, by the end of 2011, China mobile phone users has reached 1 billion, the size of the market increasingly powerful, in three nets fusion of the background of the promotion, radio and television networks, Interne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mutually relies on to achieve the final with market value, the mobile phone TV business also need to emphasize wide power grid and YiDongWang in information of the workbench support each other. This paper mainly in three nets fus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mobile phone TV business for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mobile phone TV business means of realization and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mobile phone TV industry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of development.
Keywords: three nets fusion; Mobile phone TV;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G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概述
“三網融合”是電子信息時代的全新產物,指電信網絡、互聯網絡和電視網絡在數據業務領域的有機結合和統一應用,三網融合從概念上將主要是突出融合的重要性,隨著技術的進步,形勢的發展,“三網合一”的涵義也在逐漸發生變化。“三網合一”的目的不能簡單認為是電信網、計算機網和有線電視網三個網絡的融合,不是消除底層電信網、有線電視網和計算機網的存在,而是在業務層和應用層中繁衍出大量新的業務和應用。圖像、話音和數據也不會簡單地融合在一個傳統終端(電視、電話和計算機)中,而是更加有機地融合衍生出多樣化、更有特色和個性化的終端。因此,三網融合的最終目的是保證日益復雜的數據通信業務能夠得到更加有效的應用。
手機電視作為全新的媒體播放形式,業務體制正在不斷健全和發展,并有望成為最具潛力的媒體播放形式之一,2008年,中國舉辦29屆北京奧運會期間提出了“科技奧運”的口號,手機電視在國內第一次被展現在公眾面前,它主要是利用電信網絡和廣電網絡的融合而實現的。奧運會也成為手機電視發展的良好推動力,據數據表明,奧運會期間,中國手機電視用戶增長至330萬人,從數據中可以看出民眾的支持度還是非常高的,但由于三網融合和手機電視業務目前尚處于發展階段,在大多數城市并沒有太多應用人群,因此,手機電視業務還有很大的探索空間。
二、手機電視的技術標準
手機電視作為三網融合的重要實現形式之一,技術標準領域也一直處于對弈狀態,其中主要以廣電總局的CMMB標準和電信行業的TMMB標準最為引人注目。
CMMB標準是中國自主研發的一套技術服務體制,面向的終端是小屏幕手機終端,旨在提高廣播電視的通信質量。因此在技術方面能夠很好的完成終端信號的流暢傳播,自技術成熟以來,收到國家廣電總局的高度重視,在2006年就正式規定CMMB標準為移動多媒體業務的行業標準,只要手機終端配備CMMB技術模塊就可以通過無線廣播實現手機電視業務,并且這種技術不會產生任何額外的收費,例如流量費用、上網費用等。目前這項技術已經在全國大部分城市實現全面技術支持。目前CMMB技術已經能夠在手機領域、計算機領域、電視領域以及車載領域實現數據信號的傳輸,從汽車、公交車、鐵路到家庭、商場、戶外,均能通過廣電網CMMB技術實現數字信號的傳播,讓民眾無時無刻不感受到三網融合下多媒體傳輸的巨大魅力。
TMMB標準是中國信產部在2004年推行的一項標準體系,TMMB標準屬于單向傳輸體制,在兼容性和功率行方面處于國際先進水平,2008年,在我國手機電視標價標準評標選舉中勝出,成為國家推薦的標準體制,它的最大有點在于支持全球漫游服務功能,這也表明該技術在服務范圍上空間比較大,另外,該標準相對健全,建立了管理平臺和收費平臺。技術支持相對完善。
四、手機電視的特點
手機電視作為傳統移動技術與數字時代技術融合的產物以逐漸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新型媒體傳播形式。它融合了傳統媒體的傳播形式,并擴展了網絡傳播的外延和內涵,使得信息傳輸具備更加廣泛的應用意義。
(一)便攜性
手機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優勢在于手機具有良好的便攜性,從傳統的互聯通話到目前的移動應用,手機的發展是巨大的,發展優勢就在于它的體積較小便于攜帶,由于目前人類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為提高工作效率,完成日益加重的工作任務,我們不得不每天奔波于各處,戶外行走的時間手機是最好的攜帶品,手機電視業務就是看到了這一市場,當人們候車、坐車的手機如果可以隨時瀏覽時事新聞及其他特定節目,那么,生活的壓力可以得到適當緩解,自身能力也有相應的提高。
(二)支配性
從上文中可以看出,多媒體傳播主要應用廣播傳輸的形式完成,在戶外、地鐵、公交上雖然都有移動傳媒技術的應用,但上述場合均屬于公共場合,在這個環境下,人們自主支配視頻內容的權利相對有限,只能根據傳播媒體的節目編排進行收看,在私有性和自主支配性上受到了嚴重的制約,用戶往往缺乏絕對的支配權。而手機電視不同,由于手機屬于私有產物,每個用戶都可以根據手機電視的節目單觀看自己喜歡的節目。因此,手機電視具有良好的應用性,更能滿足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關鍵詞】EDA技術 發展背景 電子線路設計 應用分析
一、前言
作為現代電子設計技術的核心,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技術是以硬件描述語言HDL(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為系統邏輯描述的主要表達方式,以可編程器件PLD(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為實驗載體,依賴功能強大的計算機,在EDA工具軟件平臺上,自動的完成邏輯編譯,邏輯化簡,邏輯分割,邏輯綜合,結構綜合(布局布線)以及邏輯優化和仿真測試,直至實現既定的電子線路系統功能。EDA技術的應用使得設計者的工作僅限于利用硬件描述語言和EDA軟件平臺來完成對系統硬件功能的實現,極大的提高了設計效率,縮短了設計周期,節省了設計成本。EDA技術涉及面廣,內容豐富,融合了的微電子、電路系統、計算機應用等多個學科。EDA技術的本質是電子產品的自動化設計過程,其相關設定分別如下:工作平臺為計算機,設計語言為硬件描述語言,實驗載體為可編程器件,應用方向為電子系統設計。在電子線路設計中應用EDA技術可實現一體化設計,周期時間大幅度縮短,設計效率得到進一步提升。因此,對EDA技術在電子線路設計中的應用進行分析,對于EDA技術的現代應用和電子線路設計的長足發展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二、EDA技術的產生背景與內容
電子設計自動化的簡稱就是EDA技術,因為現代社會計算機,集成電路和電子系統的高速發展,所以電子設計技術就應運而生了,他的出現可以提高人們對于電子電路系統設計的能力,這種技術對于應用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和智能化技術都有集成,所以能夠對于各種電子通信方面的設計進行輔助的設計,目前來看,該項技術主要是對于IC的設計,電子線路的設計以及PCB板的設計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且在日常運用的范圍較廣,當前,因為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對其的推進作用,所以在國家的各個行業都有了大量的應用,比如國防,昂天,儀器儀表,工業自動化等等,該項技術正在以驚人的速度發展,逐漸變成了當今電子技術發展的前沿。
(一)EDA技術的產生背景
上世紀后半期,計算機和集成電路迅速發展起來,電子技術面臨著新的機遇和嚴峻的考驗。因電子技術周期不斷縮短,其與專用集成電路設計難度日益提升間的矛盾日益加劇。這一形勢下,就需要應用高層次的設計工具和新的設計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而EDA技術就是在這一現實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二)EDA技術的內容
EDA技術主要包括四方面內容:第一,可編程邏輯器件(大規模);第二,硬件描述語言;第三,軟件研發工具;第四,試驗開發系統。EDA技術在電子系統設計的應用過程當中,其四方面內容依次扮演著載體、表達手段、設計工具、下載與硬件驗證工具。
三、EDA技術的發展
回顧自20實際90年代初到如今近30年電子設計技術的發展歷程,EDA工具的發展經歷大致可劃分為三個階段: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輔助工程(CAE)和電子設計自動化(EDA)。
(一)計算機輔助設計CAD(Computer Aided Design)階段
20世紀70年代是EDA技術發展的初期階段,人們開始使用計算機輔助進行IC版圖編輯和PCB布局布線,使設計者從繁瑣,重負的計算和繪圖中解脫出來,由于PCB布局布線工具受到計算機工作平臺的制約,其支持的設計工作有限且性能較差。
(二)計算機輔助工程設計CAE(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階段
20世紀80年代為CAE階段,此時EDA工具主要以邏輯模擬,定時分析,故障仿真,自動布局和布線為核心,如果說CAD工具代替了設計工作中繪圖的重復勞動,則CAE工具則代替了設計師的部分工作。然而,大部分從原理圖出發的EDA工具仍不能滿足復雜電子系統的設計要求。
(三)電子設計自動化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階段
20世界90年代,設計工程師逐步從使用硬件轉向設計硬件,從單個電子產品開發轉向系統級電子產品開發,即片上系統集成。這時的EDA工具不僅具有電子系統設計的能力,而且能提供獨立于工藝和廠家的系統級設計能力,具有高級抽象的設計構思手段??梢哉f,20世紀90年代EDA技術的發展是電子電路設計的革命。
四、EDA技術在電子系統設計中的理論應用
(一)EDA技術在電子系統設計中的應用優勢
在電子系統設計中應用EDA技術,使得設計人員不必通過門級原理圖來對電路進行描述,而只需對設計目標功能作出描述。電路細節方面的的束縛得以擺脫,設計人員能夠將更多精力放在概念構思和創造性方案上。而當通過高層次描述將這些概念構思輸入計算機后,EDA技術便可以規則驅動形式來實現整個設計的自動完成。這樣,新概念能夠有效迅速地轉化為產品,產品研制周期大大縮短。
(二)EDA技術在電子系統設計中的基本應用步驟
高層次設計法是EDA技術在電子系統設計應用中的有效形式,其基本步驟如下:第一,通過“自上而下”形式的設計手段來劃分系統;第二,完成VHDL代碼的輸入,并應用圖形法來EDA實驗室進行仿真輸入;第三,對設計輸入做編譯處理,使其轉化為VHDL標準文件;第四,采用仿真器來優化處理VHDL源代碼,進而生成網表文件;第五,參考網表文件,應用適配器件來對對具體目標器件做邏輯映射操作;第六,經下載電纜或編程器來講器件編程文件載入目標芯片中,如需更換綜合庫,只需通過ASIC的形式即可完成。
五、EDA技術在電子線路設計中的現實應用
(一)分頻器的設計要求
分頻器是基本的電子線路,依據設計的不同要求,通常會遇到半整數分頻、整數分頻等,等占空比、非等占空比也會成為設計有時的要求。同一設計中,多種形式的分頻要求也往往存在。鑒于EDA技術的設計應用,本文將設計目標定位基準信號整數分頻的實現。
(二)分頻器的設計思路
假設系統輸入信號為時鐘信號,分別設定其頻率、周期、占空比為60MHZ、20微秒、30%。之后將輸入信號視作敏感信號,并進行4分頻處理,這就就得出相應的輸出信號。同時,設置一個復位信號于另外系統中,并配備相應計數器,隨之融入進程中即可實現設計目標。
(三)分頻器的設計實現
分頻器的設計實現分六步來進行,第一步,找到應許程序中的QuartusII標志,將其打開;第二步,進行新工程項目的建立。在已有工程項目完成的情況下,作“Open Existing Project”的單擊處理,并對項目保存路徑進行選擇。這里,即可應用原有文件夾,也可建立新文件夾,隨之輸入相應的項目名稱,便可在項目中完成文件的加載。之后,進行FPGA芯片的選擇,以試驗箱芯片型號為依據來作出選擇,并通過對芯片封裝、引腳數、速度三欄自上而下的選擇,來將芯片選擇范圍進一步縮小。完成芯片選擇后,來對所需調用的EDA工具作出選擇,因本文不涉及調動,故可直接點擊下一步,待出現工程對話框后,點擊完成即完成本步操作;第三步,建立硬件描述語言文件。單擊工具欄File菜單欄正下方的New圖標,輸入已經編寫好的語言程序于程序輸入框內。待輸入完畢后,加以保存并確定文件名(文件名應與硬件描述語文和工程名中的模塊名相一致)。這時,單擊工具欄中編譯圖標,如無錯誤,電機確定即可,如彈出警告信息,其信息中對設計問題有相應的說明;第四步,建立仿真波形圖。類比于上一步驟,不同之處,在于選擇“New”中的波形文件,雙擊其下空白處,進入到時序仿真端口當中,單機“OK”即完成仿真端口的選擇;第五步,仿真。在菜單欄中對仿真截止時間進行設置,通常情況下位20微秒。之后,進行輸入的設置,在時鐘對話框中對起始時間、周期、結束時間進行設置。最后對低電平或高電平數據范圍進行選擇,完成后保存,且注意應保持波形文件同模塊名、項目名的一致性;第六步,編譯。對仿真波形圖進行編譯,使其每隔四個時鐘周期,能夠在輸出端得到等占空比的四分頻波形。之后,改變占空比,或對計數器技術狀態值作出稍微改變,多種形式分頻隨即實現。
六、結束語
通過論述EDA技術在電子線路設計中的現實應用,可以看出,EDA技術簡化了繁瑣的設計工作,表現出較好的應用效果,能夠滿足電子線路的設計要求。21世紀是EDA技術的發展高速期,其應用正在朝著數?;旌想娐泛湍M電路的方向邁進,EDA技術必將突破電子設計范疇,來進入其他領域。且隨著EDA技術設計應用的日益成熟,其定將在設計領域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
參考文獻:
[1] 邱軍興.EDA技術在電路設計中的地位和作用[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2009(8).
[2] 賈民力.EDA仿真技術在電子線路設計中的應用[J].青海大學學報.2009(23).
[3] 崔葛.基于FPGA的數字電路系統設計[M].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8 .
[4] 潘松.黃繼業.EDA技術與VHDL(第3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9).
[5] 馬楠.周焱.EDA在射頻電子電路設計中的應用[J].山西電子技術.2005(2).
[6] 王樹昆等.EDA仿真環境的研究與應用[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1).
[7] 潘松.黃繼業.EDA技術與VHDL(第3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9).
[8] 王平.EDA技術的電子系統設計[J].中國科技博覽.2011(38).
[9] 杜玉遠.EDA設計快速入門[J].電子世界.2004.
[10] 路而紅.電子設計自動化應用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1] 徐宏慶.電子線路設計中仿真設計軟件的應用[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0(2).
[12] 高有華,龔淑秋,李忠波.基于EDA電子線路的仿真研究[J].沈陽工業大學學報.2002(4).
Abstract Literature and film as two important art form,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human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period, between the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American movies, the intersection is also more and more, the two mutually promote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 if from the movie literature will lose vigor and vitality, if from the movie in literature, it will lose the performance and appeal. This paper explores and analyzes the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the British and American films in the new period.
Key words new period;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當今世界,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逐漸加快,英美藝術對我國的影響力也逐漸擴大,尤其是英美文學和英美電影,文學和電影本身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英美文學和英美電影也不例外,盡管二者在表達方式上存在較大差異,但歸根結底都是對人物的情感的表現,將文學和電影相結合,實現二者的互動發展將成為今后英美文學和英美電影的發展方向。
1 英美文學和英美電影之間的關系
1.1 英美文學為英美電影的創作提供源泉
英美文學和英美電影之間的聯系十分緊密,對于電影來說,一部電影的上映,除了具備優秀的演員以外,還必須具備一個優秀的劇本,而要具備一個優秀的劇本,最重要的就是有一個優秀的編劇,在新時期的時代背景下,許多編劇在編寫劇本的時候都需要參考一些文學作品,因此,可以說,文學就是電影創作的源泉。我們從平時觀看的電影中就很容易發現,這些電影絕大多數都改編自小說,而且大多是比較暢銷的小說,這些被搬上大熒幕的文學作品,憑借其在廣大讀者心目中的地位,也獲得了較好的票房,例如,由著名小說《亂世佳人》改編的電影,在其上映之后也大獲好評,此外,《呼嘯山莊》、《羅密歐與朱麗葉》等也是經過文學作品改編的比較出色的電影,這些文學作品都很好地展示了文學和電影之間的密切聯系,文學是電影創作的重要基礎和源泉,如果?]有文學,電影將失去賴以發展的動力。
1.2 英美電影是英美文學的深化和拓展
英美電影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英美文學存在的不足,實現英美文學的深化和拓展。在當今時代背景之下,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很多人在閱讀文學作品上花費的時間越來越少,更多的人喜歡把空閑時間用在觀看電影上,因為電影不僅能更加生動地表現人物,同時還能將人物的形象直觀地展現在屏幕上,能帶給觀眾不一樣的視聽體驗,相對于閱讀面對的枯燥無味的文字來說要好得多,而當今很多英美電影都是以文學作品為基礎進行改編的,只是在細節、人物臺詞等方面有些微變化,但是整個文學作品的精髓基本上都蘊含在了電影之中,這就可以將文學作品的內容通過電影的形式直觀地傳達給觀眾,讓觀眾獲得更加深刻的體驗,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英美文學的深化,同時,一些觀眾可能在觀看了電影之后,對文學作品本身產生興趣,進而閱讀原著作品,這就增加了文學作品的閱讀者,促進了文學作品影響力的提升。
2 新時期背景下英美文學和英美電影的異同
2.1 英美文學和英美電影之間的相同點
2.1.1 敘事上的相同點
英美文學和英美電影在敘事上存在諸多相同點,如:二者都是以時展特點為依據,通過正敘、倒敘或插敘的方法來實現對作品觀點的表達,無論是對于電影還是文學作品來說,敘事都是整個作品的主線,只有把握敘事內容,才能從根本上掌握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除了在敘事依據和手法上的相同點之外,二者的敘事中心也是相同的,即都是圍繞作品的核心人物展開,敘述有關中心任務的一件或者多件事情,進而刻畫出人物鮮活的個性,使其在人們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2.1.2 時間上的相同點
對于英美文學和英美電影來說,時間是貫穿整個作品的軸線,一旦脫離了時間這一軸線,所有的任務和情節都會顯得混亂無章、黯然失色。因此,對于一部好的文學或電影作品來說,確定一個清晰的時間軸是必要的,英美文學和電影在時間軸的布置上,一般都是以人物為中心展開的,如:在著名文學作品《亂世佳人》中,就是以中心人物“斯嘉麗”的成長為軸線展開的,由這部文學作品而改編的電影仍然是以該中心人物的成長為軸線安排的各個場景。
2.1.3 要素上的相同點
對于英美文學作品來說,其一般都包括時間、人物、地點、事件等諸多要素,這些要素同樣也是英美電影的主要構成要素,不同的要素具有不同的作用,相同的要素在不同的作品中所具有的作用和重要性也各不相同,但是,從電影和文學這兩個大的模塊來說,時間、地點、人物等要素所具有的意義一般是相同的,如:地點一般是為了給中心人物的出場創設條件,無論在電影還是文學作品中都是如此,唯一的差別只是表現力不同罷了。
2.1.4 主題上的相同點
無論英美電影還是文學,二者都具有一個鮮明的主題,這一主題都是對作者觀點的表達,而且都來源于生活,創作者在進行文學和電影作品的創作時,其靈感都是源于自身的生活體驗,然后從中加入自己的看法和觀點,進而反映時代的特點以及作者對時代的某種現象所持的觀點,當然,不同的作品類型,在主題的反映和表現形式上可能存在一些差異,但是,總的來說都符合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共性。
2.2 英美文學和英美電影的不同點
2.2.1 對語言的重視程度不同
盡管語言在英美文學和電影作品中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為人物的個性往往需要通過語言表現出來,但是二者對于語言的重視程度明顯不同,相對而言,英美電影對于語言的重視度不是很高,原因主要在于電影的表現形式更加多樣化,對人物特征的展現方式要靈活得多,除了語言對話以外,電影還可以通過對演員的動作、神態的指導以及背景環境的設置等來側面展現人物的特征。但是英美文學作品對人物的表現方式要單一得多,可以說語言在整部作品中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旦在語言的把握上不到位,人物的形象可能就變得刻板、暗淡,讀者在閱讀的時候可能也覺得索然無味??偟膩碚f,在語言的刻畫上,文學作品相對于電影來說要深刻一些,因為文學對語言的依賴性比較強,但是電影完全可以不必對語言過度看重,因為有更多的資源可以利用,包括演員、燈光等,這些比起抽象化的語言來說在表達力上明顯強烈得多。
2.2.2 時間藝術不同
英美電影和文學都是以時間作為軸線,但是二者的時間藝術有所差別,對于英美電影來說,時間往往是與空間相結合出現的,它是一種時空藝術,一方面,時間是空間場景出現的依據,另一方面,空間場景進一步烘托了時間狀態,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一種完美的時空藝術,但是,對于英美文學來說,時間與空間往往是脫離的,對時間的展現也只能通過語言進行描述,相對于英美電影而言,這種單一的時間藝術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明顯要弱得多。
3 新時期背景下英美文學與英美電影的互動發展
3.1 促進英美文學和英美電影的相輔相成、共同發展
在新時期的時代背景下,要實現英美文學和英美電影的互動發展,就必須實現二者的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盡管英美文學和英美電影在表現形式、語言等各方面存在諸多差異,但是二者也具有許多共同點,只有,才能實現兩者的共同發展。首先,在英美文學作品中,要進一步增強對人物特點的語言描繪,盡力從多角度、多方面刻畫人物特征。同時,在情節的敘述上也要更加生動有趣,這樣才能為英美電影提供更好的素材,使文學作品被搬上大熒幕之后能吸引更多的觀眾。其次,在英美電影中,應盡量遵照原著文學作品,盡量表達作者想要表達的觀點,而且,要合理利用燈光、聲音、演員的神態、動作等因素,更好地展示文學作品中的每個重要情節,力求在電影中進一步深化文學作品。
3.2 更好地發揮英美文學作為英美電影創作源泉的作用
英美電影來自文學作品,這點在很多電影作品中都有體現,在當今的時代背景下,英美文學和英美電影的互動發展必須更好地發揮英美文學的基礎和源泉作用,也就是說,英美電影的拍攝必須將文學作品作為參考。在人物語言等的偏差上盡量不要太大,而且,在電影中,除了要展?F文學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品質等,還應當反映當時的時代背景,將作者對當時的時代背景所持有的態度充分展現出來,例如,在著名的英國女作家簡?奧斯丁的作品《傲慢和偏見》中,作者不僅刻畫了一對來自不同階級的青年男女的愛情經歷,同時也借此表達了對當時英國政治下階級分化的一種批判。以該作品為基礎翻拍的電影《傲慢與偏見》不僅將原著中的人物和對話基本保留,而且還將作者對當時統治階級的批判展現了出來。這是當今英美電影發展值得借鑒的經驗。
3.3 進一步增強英美電影的藝術感染力
電影是現代社會中最有力的藝術載體,提升英美電影的藝術感染力,不僅是英美電影發展的必由之路,同時也是促進英美文學和英美電影互動發展的重要途徑。要實現英美電影作品感染力的增強,首先,應充分利用電影多樣化的表現形式,將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場景、時間等通過直觀、生動的形式展現出來,讓觀眾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加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其次,應提升電影的情感藝術,當今英美電影在情感表現力上還存在諸多缺陷,其主要原因在于情感藝術的運用不到位,只有不斷提升情感藝術,才能提高電影作品的整體感染力,同時,這也是融合文學作品靈魂的關鍵。
一、渲染背景氣氛
電影主要是通過畫面向人們展示其主題思想,而有音樂襯托的電影畫面更加生動。隨著電影中音樂元素的添加,電影配樂技術迅速發展,到今天音樂與電影的結合已經達到輝煌的時期,音樂為電影帶來了魔力,讓觀眾在音樂所營造的電影世界里享受到美好的畫面與無限的想象。音樂對電影的襯托作用主要體現在其營造的背景氣氛,有效地彌補畫面所不能充分表達的東西,主要體現在:
1.渲染環境氣氛
電影中的音樂基本上會有一條基線,圍繞整部電影的主題所表達的一種感情設置一個基調,也可以成為大背景音樂。另外,根據需要烘托的局部氛圍,用不同曲調的樂譜進行襯托。不同題材的電影,其背景音樂也有著顯著的不同,一般戰爭題材的歷史劇采用沉重、厚實的音樂做背景,而青春昂揚的勵志類電影則會采用青春、明快的曲調來渲染。無論是采用什么形式的音樂,其主要目的在于塑造和烘托整個電影的環境氣氛,在電影的情節與觀眾之間架起一座溝通視聽和感情的橋梁,充分展示出影片所要表達的東西,呈現給觀眾最本質最美好的作品。
2.渲染時代氣氛
不同時代的電影需要不同時代的音樂來搭配。電影自身的產生和發展史是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而不斷進步的,音樂的發展也不例外。電影史有著深深的社會烙印和時代的特征,在電影發展的初期,尤其是有聲電影產生之后,當時的電影配樂技術還比較落后,根據當時時代的特征和需要,編排革命需要的激揚、奮進的曲子搭配在電影中。隨著電影技術的不斷發展,現代電影穿插的音樂形式多樣,內容也非常豐富,極大擴展了電影的內容表達方式。尤其是現代電影往往在音樂上狠下功夫,用音樂提升整個電影的品質。一部電影作品通常會編配多個不同的音樂形式,或憂傷、或舒緩、或激揚、或感慨,猶如人生經歷的酸甜苦辣,在人們內心引起感情的共鳴。同時演繹現代人的生活,反映這個時代的主題精神。
二、塑造人物形象,刻畫人物心理
電影畫面主要是通過人物表演呈現給觀眾,這是通過具體的形象來展示電影所要表達的主題。音樂所表達的東西所采用的方式是不同的,抽象的音樂通過人們的聽力與想象力,勾畫出更加生動的人物形象,另外通過不同的音調進行人物心理活動的刻畫,充分顯示出人物在情節變化中的性格和思想變化。人物形象是電影中的靈魂和主線,主要是通過發生在人身上的事和變化進行主旨的表達,因此,在絕大多數的電影中,人物伴隨音樂的出場或者情景的變換,其思想或者感彩也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在著名電影《泰坦尼克號》中,不同場景的音樂刻畫了人物不同的心理變化,在男女主角甜蜜地依偎在甲板上時,優美、甜蜜的音樂表達出兩人內心無限的甜美和對愛情的珍惜。在影片的最后,意外發生時,悲戚的音樂在此時顯得那么無助、哀傷,所有的情緒此刻集聚在一起,猶如世界停止呼吸,時針停止轉動,人是多么渺小,只能在悲傷的音樂中想象和留戀男女主角之間的珍貴愛情。尤其是經典電影,往往聽到電影中的音樂,自然而然會聯想到電影中動人的情節和鮮活的人物,猶如在腦海中放映。音樂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內心思想的表達方式是難以用語言表達或展示出來的,正可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跟隨音樂的旋律能使人聯想到電影,想象出電影中的人物與情節,這就是音樂帶給電影的力量,音樂的烙印深深地刻在電影的發展史中。電影音樂的另外一個重要功能即抒情作用。通過抒情曲調在電影中的穿插,表達人物內心的各種情緒,刻畫人物內心無法用肢體和言語所表達出的情感和思想,同時留給觀眾無限的遐想,為電影增添空間感。音樂能夠刻畫出人物豐富的內心感情,增強影片感彩的濃厚感,并在故事與人物之間形成一種天然的連接,推動故事的發生和發展,在觀眾看來,不再單純是一部作品,而是社會現實生活的某一個角落。電影之所以被稱之為藝術,正是由于其反映社會現實而又高于現實,超越現實需要藝術性手段進行雕飾,而音樂是其藝術性手段之一。
三、連接分鏡頭,組合電影整體
電影反映社會現實生活,高于現實生活,是社會關系的藝術表現。但與社會現實生活不同的是,電影是由許多個分鏡頭通過隱形的線索組成的,電影的主題即為這條隱形的線索。但電影的各個分鏡頭并不是簡單地組合成一個整體,簡單相連的電影鏡頭是干癟的、索然無味,甚至是無厘頭的,需要音樂將分鏡頭連接在一起,這是音樂的另外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畢竟電影所拍攝到的鏡頭的空間是狹窄的,需要擴充空間感、立體感。音樂是無約束的,可以彌補畫面的局限,甚至有些電影跨越相當長的時代,從古至今,音樂在此過程當中發揮了重要的連接和貫穿作用。著名的電影《集結號》,主要的一條主線是由號來連接的,音樂在其中也是以號開始,每個時代需要各自時代的音符。品味其中的音樂讓人回到那個記憶久遠的年代,品味那個時代獨有的韻味。作曲家的神奇之處就在于其手下創作出會跳躍的音符,抓住每個人心靈底處最后那一根弦,仿佛聽到遙遠年代的召喚,跟隨那音樂穿越時空,身臨那些或曲折、或平和的電影情節中。雖然每個畫面是獨立串成的,但此時卻插上了音樂的翅膀,連接為一個整體,生動、活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