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農業發展的動力

農業發展的動力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業發展的動力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農業發展的動力范文第1篇

前言

近年來,“欒川模式”成為河南省鄉村休閑旅游在全國叫響的一張名片,經實地調研發現近6年來欒川憑借著其特有的區位自然優勢,造就了一個優勢產業,實現了從過去的工礦業為主轉變為當下以生態旅游創造“綠色GDP”的較為先進的模式。這種發展方式恰恰迎合了當下我國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和減少單位GDP能耗的現實。本文立足于欒川休閑農業發展現狀,綜合運用CNKI數據庫及實地調研一手資料作為數據來源,論述其發展當下特點,并探索值得推廣的促進休閑農業發展的動力因素,并以此為其他地區提供有效經驗借鑒。

一、欒川休閑農業發展現狀

(一)發展迅速,經營主體如雨后春筍般蜂擁而入。近年來欒川休閑農業經營人口來源于大量從傳統從事耕作工作轉為經營者,設立“農家樂”等形式的主體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尤其是以近6年來發展最為迅速,經營主體數量最高時達到了30%的年度增速,在當下也以平均15-20%的速度增長。

(二)規模較小,數量眾多,且以家庭經營為主。欒川休閑農業家庭內部成員即為雇主也是雇員,完全類似于個體工商戶的經營模式,內部組織結構不嚴密。截止到2016年欒川共有農家樂共35987家,其中重點旅游項目僅有同北京、上海等資金雄厚的地區合作開發的17個重點項目,比例很小。

(三)空間和時間分布不均。首先就空間來看,自然風景區受青睞,人文風景區則門可羅雀。例如老君山是中原名山伏牛山主峰,十大君山美景令人嘆為觀止,號稱“伏牛三鼎”之首,文化積淀深厚,相傳說是曾經老子修煉歸隱之地,鐵椽鐵瓦的“放光金殿”老君廟始建于北魏,明萬歷后又續建救苦殿、太清觀、道德府等。但是,景觀價值和資源價值都如此豐富的老君山在除了“黃金周”“五一”以外的時間都是門可羅雀,來此地的的多為道教徒,出于信仰的角度來此地瞻仰。就時間來看,由于欒川山嶺較多,風光秀麗夏季也不失為避暑的好地方,旅游人數則以仲夏、十一“黃金周”、“打春”和冬季居多。見圖1

由圖1可見欒川鄉村旅游人數的時間分布不均,最高的10月份相比于最低的2月份更是相差3倍之多。

(四)經營地域集中,且“社團化”。當地的休閑農業主要以為游客提供餐飲、住宿。所以集中位于景點入(出)口出,或是內部,實地調研發現不同的餐廳之間定價相同,這是由于位于同一地域的經營模式相同的主體間往往結成類似于“工會”的組織,相互之間沒有經營權上的相互影響,而只是在旺季到來之前,進行統一協商、定價,這樣一來即避免了相互之間的惡性競爭,也有利于同一行業的相互交流學習,以提升綜合服務水平。

(五)洛欒高速的開通對欒川旅游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自洛欒高速開通以來,欒川旅游人數激增,秀麗的風光對于經濟發展的作用開始得意發揮,由欒川鄉村觀光游客地域分布圖也可見交通對于欒川旅游現狀的影響,如圖2所示:

由圖可見,客源分布主要來源于本地和洛陽市,而本地居多,同時欒川本地居民到景區的消費主要以餐飲業為主,這也是老君山、等景區均距離欒川縣城30分鐘車程之內交通較為便利的因素。

二、欒川鄉村旅游發展的動力因素

(一)政府支持,積極引導。早在2000年初,欒川縣政府就立足于旅游資源豐富的優勢,面對旅游經濟蓬勃發展的機遇,明確提出了“旅游興縣”的戰略,把旅游業作為一項新的支柱產業來支持培育,帶動關聯產業的發展的同時拉動縣域經濟的增長。

(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旅游休閑經濟也是特色經濟,特色是旅游經濟的靈魂。欒川順應當下生活潮流,合理利用、深度開發生態資源,著力打造休閑之旅。欒川還聯合北京大學編制出《欒川旅游業發展總體規劃》,并經人大通過付諸實施,大力整合“山、洞、水、林、泉”旅游資源,全力推動旅游業由觀光型向休閑度假型轉變。

(三)基礎設施完善。欒川先后投入3.52億元不斷改善通訊、交通、供電、供水等基礎設施條件,洛欒旅游快速通道及洛欒高速為代表的一批干線公路相繼建成通車,景區道路得到全面改善,基本形成了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絡。

三、欒川旅游業發展的啟示

(一)因地制宜的發揮特色區位優勢,創造自身發展條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欒川多山地,交通不便,但是當地充分的利用了這一條件化劣勢為優勢,在發展旅游的基礎之上創造基礎公路設施建設的條件,“一石二鳥”。

農業發展的動力范文第2篇

關鍵詞:產業轉移;農村勞動力流動

本文為教育廳課題(SK2012B184)的階段性成果;院級課題(201202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3年7月25日

一、產業轉移與農村勞動力流動為解決“三農”問題創造了條件

中西部地區之所以一直擺脫不了“三農”問題的煎熬,根本原因在于工業化水平低。而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剛巧給中西部地區工業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創造了機遇。

(一)農村勞動力流動有利于解決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問題。要解決中西部地區的“三農”問題,首先必須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大軍尋找出路,這是由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決定的。

1、農村勞動力流動有利于促進農業發展。農村勞動力流動將使農業生產中過剩的勞動力轉移出來,推動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及農業新技術的應用,促進土地制度和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也提升了農業人力資本。2005年在農民糧食總播種面積中,機耕面積占60%,機播面積占40%,機收面積占30%,機電灌溉面積占25%,這種大好的形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農村勞動力的流動。由于務工收入的增加,導致務農機會成本的增加,所以為節省時間增加務工收入,采用機械化操作迅速完成農業生產便成為必然,同時務工收入的增加也使農民有經濟條件支付機械化操作的成本或者自主選擇購買一定的農業機械化生產工具。

2、農村勞動力流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農村勞動力流動的最根本原因是追求更高的經濟收入,農民工外出務工大多是迫于經濟的壓力,希望通過外出務工而改變現狀。因此,農村勞動力流動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促進了農村家庭收入的增加。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加速,農民的收入格局也發生了變化:家庭經營收入比重下降,外出務工帶來的工資性收入比重不斷上升。近幾年由農民務工帶來的工資性收入占農民純收入的比重不斷上升,如果考慮由于農民工外出接受的新觀念及自身人力資本的提升對家庭經營收入增加的影響,那么農民工流動帶來的收入效應將更大。

很多研究都表明,農村勞動力外出與家庭收入水平之間呈倒U型關系,說明至少在達到中等收入水平之前,勞動力流動與家庭收入增長正相關,即勞動力流動與家庭貧困狀況之間負相關。

國家統計局2005年的城鄉住戶調查資料也證明,農村勞動力流動和農村家庭貧困之間的負相關確實存在。也就是說,農村勞動力流動對緩解家庭貧困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有遷移人口家庭貧困線人口比無遷移人口家庭低2.2個百分點,低收入比重低3.3個百分點。

(二)產業轉移能夠增強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鄉村的能力。中西部地區充分利用此次東部產業轉移的機遇,不僅可以擴充當地的就業容量,而且會經由一系列的傳遞擴散機制,增強整個地區的產業競爭力,促進地區經濟的繁榮發展。具體而言,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將直接增加轉移產業的生產能力,擴大該產業的規模和市場份額,進而帶動整個地區經濟的發展;產業轉移往往伴隨著技術和管理經驗的擴散,中西部地區通過承接產業轉移,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本地區的勞動生產率和創造力;現階段的產業轉移出現集群轉移的趨勢,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便可以積極引導相關產業在區域上集中,形成新的產業集群,促進規模經濟效益的實現。同時,中西部地區原有的產業因相關產業的承接也可能面臨更優的發展條件。總而言之,中西部通過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能夠促進當地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增強自身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鄉村的能力,為“三農”問題的解決奠定物質基礎。

二、產業轉移有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區域間的產業轉移和承接,對于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將是一個互利雙贏的選擇。不僅會促進東部地區產業轉型和升級,而且對中西部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也有積極的作用。

(一)產業轉移促進東部地區產業轉型升級。時至今日,東部各省的經濟結構仍然以傳統的加工制造業為主,大多數企業仍然實行粗放經營的生產方式,技術水平低,但這種依靠壓低勞動力成本保持競爭力的粗放型發展模式終究會走到終點。東部地區產業轉型升級是適應經濟規律的要求。

1、產業轉移為優勢產業發展騰出了資源。受諸多因素綜合影響,沿海地區一些企業生產成本提高,競爭力下降,企業生存面臨困境。而東部沿海地區需要轉移出去的大多是資源密集型的、資源投入產出比低的產業,這有利于解決資源稀缺對當地經濟發展的限制。如此能集中資源發展高端產業,為產業轉型升級釋放足夠的空間。例如家具制造、服裝鞋帽制造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占用了廣東25%的土地資源,但僅創造了8%的國內生產總值。如果將這類產業或者其中對資源占有率高的制造環節轉出珠三角,就可以緩解經濟發展對資源、能源的過度消耗,可以將有限的資源用到高附加值產業的生產中,用同樣的資源創造出更多的價值,使資源得到最優使用。

2、產業轉移為優勢產業發展釋放了環境容量。經濟發展過程中與環境的協調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環境容量對現代經濟的發展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東部地區經濟發展速度是非常快的,但過去經濟的高速發展卻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調查發現,環境問題普遍存在于東部沿海地區,諸如城市規模急劇膨脹,環境容量超負荷等。環境因素已經成為東部地區經濟社會繼續發展的制約因素。總之,東部地區繼續發展的環境空間已十分有限,甚至已經到達極限,而中西部地區開發強度較小,環境容量相對寬裕。因此,東部地區一些環境依賴型的產業可以適度轉移到中西部,以為優勢產業的進入和發展釋放環境空間。

3、產業轉移可以減輕東部地區的人口壓力。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勞動密集型制造業,正由于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在東部地區的大規模集聚,吸引了全國各地大量的勞動力。廣東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用工約1,400萬人,占流動就業總人數的65%。當前我國農村勞動力流動人口約12,000萬,而跨省流動的農民工人數近5,000萬,東部沿海地區是他們主要的流向。東部沿海地區的很多地方,外地流入人口的數量已經超過了本地人口,對東部沿海地區的環境和社會發展都帶來諸多問題。所以,東部省份將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或其中的制造環節轉移出去,可以降低人口壓力,提高人口平均素質,為發展高技術產業創造條件。

(二)產業轉移促進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近年來,隨著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和“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中西部地區面臨著良好的政策環境,而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又為中西部地區實現區域經濟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契機,為中西部地區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可行的方略。

1、技術擴散效應。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技術水平較中西部地區先進,雖然轉移出的產業在當地已經喪失了比較優勢,但對于中西部地區來說可能還是相對先進的產業,產業轉移過程伴隨的生產技術一般也較中西部地區先進,這樣轉移產業的技術溢出效應便發生作用:促進我國中西部地區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促進中西部地區區域經濟的發展。

2、關聯帶動效應。產業關聯是指產業之間存在的廣泛、復雜而密切的聯系,主要包括前向、后向和旁側關聯。通過產業關聯效應的發揮,東部沿海地區轉入中西部地區的產業將帶動當地關聯產業發展,影響中西部地區的各產業發展狀況,間接地對中西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發揮作用,并促進中西部地區整體經濟水平的提高。

3、優勢升級效應。在我國中西部地區的產業結構中,資源、勞動力密集而技術層次低的傳統產業比重較大,而知識、技術密集型的先進產業比重小。東部沿海地區先進產業的轉入,必然會迅速改變我國中西部地區資源稟賦狀況,推動中西部區域主導產業或支柱產業的形成,為我國中西部地區傳統產業比較優勢的升級創造機會,提升中西部地區比較優勢的層級,改變中西部地區在區域分工中的低地位。

4、結構優化效應。一方面東部相對先進產業的移入,會直接促使中西部地區采用先進技術的行業增加,從而推動中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向高級化方向發展;另一方面東部相對優勢產業的轉入,將會給中西部地區帶來新的生產組織方式,它會作為“擴散源”,推動原有的低層次產業實現轉型提高,使整個產業的技術集約化程度提高,推動產業結構高級化。

三、農村勞動力流動有利于推動城市化進程

2005年按照戶籍人口登記計算的我國城市化率為27.7%,而實際城市化率是按照地域常住人口登記的,2005年已達到43%,兩種統計的差別高達15.3個百分點,差額部分即為外來人口。而我國現階段城市化嚴重滯后于工業化,影響了我國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因此加快城市化進程顯得更為重要。農村勞動力流動對城市化的貢獻越來越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勞動力流動對GDP做出了重大貢獻。從農業轉移出去的農村勞動力流入城鎮,與城鎮經濟中的各種資本形式結合,形成巨大的生產力,為經濟快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世界銀行估計中國經濟在1978~1996年間的快速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結構變革的推動,勞動力部門轉移可以解釋16%的GDP增長,改革開放后至1995年,國內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的9.4%中,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生產率相對較高的工業和服務業貢獻了1%;轉向生產率較高的非國有部門貢獻了另外的0.5%。蔡等經過研究得出1982~1997年中國經濟增長中20.23%得益于農村勞動力轉移。如果考慮到勞動力流動推動的制度改革對經濟發展帶來的貢獻,則農村勞動力流動對GDP的貢獻將更大。

(二)農民工是城鎮工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在二三產業從業人員中,農民工分別占到了58%和52%;在加工制造業和建筑業從業人員中的比例分別達到了68%和80%,農民工是中國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農民工促進了城市勞動力市場的發育。農村勞動力流入城市,填補了城市就業中的空白,他們拾遺補缺,從事的行業大都是城里人不愿意做的,從事的大都是家政、建筑、水暖維修等一些處于職業金字塔底端的職業,形成了很好的分工合作的層次,為城市居民生活的便利做出了很大貢獻。農村勞動力進城更重要的意義在于降低了城市勞動力成本,提高了城市勞動生產率,使城市職工的流動性增強,有力沖擊了城鎮企業原來的用工制度,促進了全國勞動力市場的發育。

主要參考文獻:

[1]盛來運.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過程的經濟學分析[J].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農業發展的動力范文第3篇

一、農業現代化在我國發展的金融支持現狀

一直以來,在我國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重視與關注的一個問題就是金融支持農業的問題,中國人民銀行在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支農投放、完善金融產品創新、優化農村金融服務、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等方面做了諸多探索和努力。這種努力及探索的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與資金互助社、小貸公司和村鎮銀行等農村新型金融機構的發展或者出現相伴隨的、日益完善的我國農村地區的金融體系;第二,與我國農村地區不斷深化的信用體系以及便農支付工程建設相伴隨的、顯著提升的金融服務水平及不斷延伸的金融自助設備與網點機構;第三,與不斷應用和推廣的農村金融創新產品相伴隨的、不斷加大力度的發展農業現代化的金融支持以及增長較快的涉農貸款。

1.金融支農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金融支農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金融支持農業現代化發展仍存在諸多不足:

(1)農村地區金融的綜合服務水平較低

①在某些經濟活動特別不活躍、人口較少、交通又不是很便利的縣域地區,仍然存在著一些鄉鎮,銀行的物理網點較難延伸過去,能夠提供的金融服務為空白。

②在某些縣域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數量較少的金融機構,造成金融服務非常不充分的競爭狀況。根據調查資料,目前我國還普遍存在著一些鄉鎮,其銀行網點只有1-2個,甚至還存在著全縣只有3家金融機構的情況。

③助農取款業務雖然在村一級的覆蓋面已經得到極大的提高,但其所能提供的取款服務只能是小額的,只有在比較發達的一些地域,才另可提供轉賬服務與小額存款服務,尚無法實施其他類型的金融服務。

(2)農村金融存在著嚴重的資金外流傾向

由于商業銀行出于風險控制的動機,把其縣級分支機構本來具有的審批貸款的權力又上收回去了,直接導致其分支機構在縣域普遍存在多存少貸甚至只存不貸的問題,出現“倒抽水”現象,即農村地區的儲蓄資金大量向城市流動,致使“失血”和“缺血”兩種狀態在農業中并存。

(3)農村金融服務效率低,普惠金融體系難構建

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不適合農村特點。所有的銀行金融機構均把是否具有充足的抵押資產或者合格的擔保人,作為是否發放貸款的主要決定條件,這自然就會使那些抵押資產缺乏,合格的擔保人也很難找到的農戶、微型企業以及小型企業的融資需求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滿足。

(4)在覆蓋面方面,農業保險仍然存在較窄的問題,需要進一步擴大

①由于金融意識較為淡薄的一部分農民的存在,他們對保險產品在規避風險并進而促進生產發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缺乏認識,再加上,在賠付率方面,有些保險產品又確實不是很高,這對于僥幸心理比較嚴重的農民來說,農業保險難以產生太大的吸引力也就不奇怪了。

②在農業保險中,缺乏再保險機制,導致保險公司需要承擔比較大的經營風險,進而使其開辦農業保險業務的積極性也大受影響。

③在某些地區,由于財政緊張,造成地方政府在落實與保險相配套的財政資金的時候,所遇到的困難非常之大,最終導致地方政府無論是在推廣、還是在宣傳農業保險時,力度都不是很大。

④目前,細分市場的需求尚不能通過已有的保險產品完全得到滿足,尤其是巨災險種,其覆蓋面更低。

2.主要問題原因分析

(1)農村金融服務難以全覆蓋

農村居住聚集度不高,村民居住較為分散,單家獨院較多,同時村與村之間距離較遠,大部分區域交通不便,金融全覆蓋難。

(2)涉農金融機構缺乏投入的積極性

傳統農產業成本高、風險高、集約化程度低、收益低,金融機構缺乏控制風險的產品和手段,信貸投入積極性不足。

(3)農民金融意識較落后,不偏好使用金融產品

雖然當前農村通訊設施已比較健全,但農民對金融產品從了解到需求形成直至最后使用,這一完整過程的完成更多地是依靠客戶經理或者銀行網點的介紹。在網點布局并不充分,客戶經理相對不足的農村地區,由于金融信息無法得到有效而又及時的傳遞,這就難以有效激活潛在的農民的金融需求,必然使金融供給和需求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加劇。

(4)農村金融的推廣及創新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著障礙

①農民對新生事物的接受速度較慢,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也較低,受這些因素的制約,一些新型的金融產品,如電話銀行、網上銀行以及銀行卡等等,在農村地區推廣起來就較為緩慢。

②在我國農村地區,不是很完善的金融支持體系、相對較高的金融交易成本等諸多因素,都嚴重地阻滯了金融創新的發展速度,使得金融創新的發展進程緩慢至極。如進展非常緩慢的、面向農戶的金額較小的信用貸款工作的推廣,處于兩難境地的、面向農村青年及農村婦女這二者的創業而進行的貸款發放工作,就都是很好的例證。

③農業資產評估流轉處置體系不健全,導致林權、農房等特色抵押貸款難以擴面增量。

二、與農業現代化及對其所進行的金融支持有關的美、日經驗

1.農業現代化的美國模式以及主要的農業金融的美國做法

美國人均土地30公頃以上,這一資源稟賦特征,促使農場主使用土地和機械動力替代人力,以大機械化為主要方式推動農業現代化。近年來,伴隨著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智能化及機械化為特點的農業生產手段、以生物化和環保化為特點的農業生產技術,又逐步被演變發展出來。上述這些特點,最終造就了美國農業的總體情況,那就是高的平均凈資產余額、低的資產負債率以及高的比較收益率,為后續的金融支持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美國,農業金融體系主要由五個部分組成。具體以下:

(1)支農信貸機構體系

這一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五家農業信貸銀行,這五家農業信貸銀行都是區域性的金融機構,它們再借助于九十七家農業信貸服務社來辦理具體的支農業務,如保險業務以及面向農民的貸款業務等等。政府主要是通過為其提供政府擔保的方式對農業信貸銀行進行扶持,具體做法是:在聯邦農業信用銀行融資公司的鼎力相助下,使得農村信貸系統能夠以比正常水平低一些的成本在金融市場上發行債券籌集資金,然后再以比商業銀行低的貸款利率將所籌集到的資金貸放給農民。

(2)服務與支持農業的金融體系

農業能夠得到的信貸支持源自以下一個體系,那就是政府信貸、農村信用體系、保險公司、商業銀行、其他金融機構以及私人等等。

(3)對于弱勢農場以及新農場這些商業性貸款因其風險高、利潤低而不愿意介入的領域,或者農村、農業這些需要政府予以特別的扶持和鼓勵的項目,直接由州政府的融資局或者聯邦政府的農業部農業服務署為其提供信貸及擔保支持,州政府或者聯邦政府在安排擔保及貸款資金時,通過將其列入預算來進行,一旦該資金出現損失需要核銷時,也同樣由政府列入預算來完成。

(4)對于那些由于較差的信用狀況而達不到金融機構貸款標準的農場,由州政府的融資局或者聯邦政府的農業部農業服務署為其提供發債或者借貸的擔保支持,擔保金額高達發債或者借貸總金額的85%-95%,還有長達18年-40年的擔保期限。擔保范圍涵蓋日常的生產經營活動以及設備和土地的購買等領域,極其寬泛。

(5)—般商業性貸款

這種貸款在商業銀行和農場之間、保險公司和農場之間或者其他金融機構與農場之間,按照市場化的原則自主進行辦理。現階段,在美國全國性的大型銀行中,排名前20位的對于農業信貸領域幾乎都有涉足(高達15家),開展農場、土地或者農業按揭等各種形式貸款業務的中小商業銀行及保險公司分別為5890家和20家,美國農業貸款的一個很主要的組成部分就是由上述金融機構提供的商業性貸款。

2.農業現代化的日本模式和農業政策性金融

日本在2006年每戶農地面積僅為美國的1/100,且耕地面積有不斷減少的趨勢。其農業現代化的特征是性能很高的農業機械的推廣應用與開發,其在農業領域重點進行的技術創新是生物技術,以使其嚴重不足的土地資源難題得到有效緩解。以后者為例,生物技術以及農業科技的利用在日本都是受到高度重視的,重點發展高科技農業、生態農業、有機農業,著力提高農業附加值,以實現“提高農民收入、提高農產品質量、保護環境”為目標。

日本農業金融主要包括:

(1)以三級農協系統為主要代表的合作金融體系

①農業協同組合。這是三級農協系統中最基層的一級,它和農戶直接發生業務關系,傳統的吸收存款、發放貸款以及轉賬結算等業務都可以辦理,并且所有為農戶辦理的業務都不把盈利作為其目的。

②“信農聯”其全稱為信用農業協同組合聯合會。這是三級農協系統中中間的一級,其職責是幫助基層農協從事管理資金的活動,在其所轄區域內,對調劑、結算以及運用農業資金的活動加以組織。它的服務對象是作為其會員的基層農協,在基層農協出現資金剩余時將其吸收進來,反之,在基層農協出現資金短缺時,再為其提供資金融通。

③農林中央金庫。這是三級農協系統中最高的一級,為農協組織內部的各個層級之間提供資金融通,也為其它金融機構和農協組織相互之間進行資金融通。對系統內資金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清算、調劑和融通,并按照國家的有關法令進行資金的運營活動。“信農聯”是其最主要的資金運用對象,與此同時,它也為大型的關聯企業發放貸款。

(2)以農林漁業金融公庫為主要代表的政策性金融體系

日本農林漁業金融公庫最主要的資金運用途徑是為基礎設施進行融資,如漁港建設、造林、土地改良等等。與此同時,它還對農業改良資金進行融通并投資于現代化農業等。總體來看,與民間金融機構相比較,農林漁業金融公庫的貸款利率更加優惠,不僅如此,其貸款期限也比較長,從10年直到45年不等。

3.美國和日本兩個國家的農業金融帶給我國的幾點啟示

從美國或者日本這兩個國家中的任何一個來看,在其農業的發展過程中,金融支持所起到的作用都是極其重大的。其中值得我國借鑒的經驗,除了政府穩定、長期地對涉農金融進行補貼與政策傾斜以外,還有許多。具體如下:

(1)進一步完善農村金融支持配套體系

重點做好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促進金融機構基礎設施有效延伸。建立農業再保險及農業共濟互保機制。拓寬農業擔保抵押范圍,對重點扶持的領域,探索政府擔保的可行路徑。

(2)集約開發土地的方式需要得到進一步的促進,以使農業的凈資產余額及比較收益都得到提高,金融的支農效率也得到提升。

探索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鼓勵和引導農戶集中有限的資源到企業、規模化的種殖養殖合作社或者一般的種殖養殖能手,通過規模化的生產及經營使高科技在農業領域的應用被帶動起來。

(3)在資金來源的渠道方面,涉農金融機構需要對其進一步加以拓寬,以使金融支農的力量更加充實。

農業發展的動力范文第4篇

摘要: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的動力機制,主要包括自生誘導機制、合作共贏機制、行為協調機制和政策運籌機制。要規范性健全現代農業

>> 完善產業集群發展的動力機制 重慶三峽庫區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研究 引導型產業集群發展動力機制研究 論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機理及促進策略 基于形成動力機制的產業集群發展路徑分析 基于FDI的產業集群發展模式與動力機制 現代物流業集群發展的動力機制和形成機理研究 產業融合背景下我國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策略研究 論金融企業集群發展的動力機制與政府作用 鄧州市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現狀及對策 構建現代農業生物技術需求動力機制的對策 河南省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現狀與對策研究 促進河南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難點與對策 現代農業產業模式與發展對策 淺談產業集群的動力機制 中小民營企業集群發展的動力機制研究 灌云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發展問題及對策淺析 江蘇省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及對策 陜西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政策績效研究 河南省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對策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2015年12月16日。⑦閆志利、林瑞敏:《河北沿海地區特色農業產業集群類型和形成機制及對策研究》,《農業現代化研究》2014年第2期。

Abstract: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lusters mainly include the self induction mechanism, cooperation and win-win mechanism, behavior coordination mechanism and policy operation mechanism. To standardize regularly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clusters dynamic mechanism.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appropriate self-induction mechanism, win-win cooperation and mechanism, favorable behavior coordination mechanism and sustained policy operation mechanism. To effectively reinforce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lusters′ dynamic mechanism, it should be targeted at tapping the source power of the self-induction mechanism, planning the linkage power of win-win cooperation mechanism, regulating the driving system of behavior coordination mechanism, and continuously providing the operation power of policy operating mechanism.

Key words:the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lusters; dynamic mechanism; countermeasure orientation

農業發展的動力范文第5篇

1.1對土地利用狀況的影響退耕還林還草后最典型的影響體現在耕地的利用狀況上。退耕還林還草后,岷江上游農業耕地面積明顯減少,草地和林地的面積逐漸擴大,對其他非農業用地,如學校、住宅以及公路等基礎設施用地不會產生影響。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退耕還林政策發行后,我國退耕還林還草的總面積高達280hm2,其中還草的面積達到150hm2,還林的面積達到132hm2。

1.2對農業種植結構的影響岷江上游農業區域在推行退耕還林政策后,農業結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下圖1是近幾年岷江上游流域各農作物種植面積和價值的變化圖。從下圖1和表1中可以明顯看出:隨著種植面積的減少,農作物所產生的價值沒有多大變化,但是農業種植結構卻發生了較大程度低轉變。

1.3對農業經濟結構的影響退耕還林還草政策對岷江上游農業發展區域的農業經濟結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耕地面積逐漸減少,林地和草地面積逐漸增加后,原有的農業經濟結構已經很難滿足岷江上游農業區域的發展需求,導致農業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1.4對農村勞動力從業結構的影響岷江上游農業推行退耕還林還草政策后,原有的農村勞動者從業結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下表2是近幾年岷江上游流域勞動力從業結構表。從下表2中可以明顯看出近三年岷江上游流域退耕還林還草后勞動者從業結構的變化狀況。

2退耕還林(草)工程促進岷江上游農業發展的對策

岷江上游農業區域采用退耕還林還草政策后,農業耕地面積不斷減少,糧食產量也隨之下降、農業投入和產出的實際狀況也發生了較大轉變。要想充分發揮退耕還林還草的作用,岷江上游農業發展建設者應該結合實際發展狀況,采取有效解決措施,為提高岷江上游農業發展速度提供動力保障。筆者結合多年工作經驗,結合上文中對岷江上游退耕還林還草對岷江上游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狀況,從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對后續產業的支持以及建立生態農業補償機制等方面著手,對促進岷江上游農業發展的對策做了總結介紹。

2.1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結合上文中提出的問題,岷江上游農業建設者應該從完善政策配套設施、調動農民積極性和調整林木種植結構等方面著手,為促進岷江上游農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岷江上游農業建設者應該從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上著手,在實際發展建設過程中尤其要注重水利設施建設。眾所周知,水利設施是農業發展的基礎條件之一,在農業的發展建設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完善水利設施建設后,還應該注重中低產田的改造,摒棄傳統粗放型經營的發展模式,采用精耕細作的發展方法,避免靠天吃飯等問題的發生,合理控制農業生產的波動狀況,為加快岷江上游農業發展速度提供動力保障。

2.2加強對后續產業的支持加強后續產業的支持是退耕還林還草政策下加快岷江上游流域農業發展速度的重要手段。在實際發展建設過程中,加強對后續產業的支持要求建設者從優化產業結構上著手,在提升岷江上游農業發展能力的同時,結合岷江上游流域發展的實際狀況,具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后續產業的發展速度。另外,建設者還應該針對岷江上游農業發展的自身特色,加快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后續產業,在加快農業產業化建設速度的同時,促進退耕還林還草與農村可持續經濟的協調發展。

2.3充分利用剩余勞動力從上文岷江上游勞動者聰姐結構分析中可以看出:岷江上游流域存在大量剩余勞動力。農業建設者應該多渠道引導退耕還林還草后的剩余勞動力向非農業轉型,為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提供勞動力保障。也就是說,農業建設者可以引導大量剩余勞動力外出從事與農業無關的事業,或者加強農村自身建設,在提高剩余勞動力勞動能力的同時,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順利轉型。

2.4建立生態農業補償機制建立生態農業補償機制是促進退耕還林還草后岷江上游流域農業發展的重要手段。農業建設者用工建立有效的生態農業補償機制,可以保障農業財政投入順利轉移,為退耕還林還草地區的公共產品投入提供資金保障。建立生態農業補償機制還要求農業建設者深入了解現代社會農民的實際生活狀況,通過建立生態農業補償機制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

2.5堅持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統一的發展原則促進退耕還林還草地區農業的快速發展,還要求岷江上游農業建設者始終堅持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統一的發展原則。我國部分地區把退耕還林工作視為一項獨立的發展任務,不太關注當地農民今后的生活和發展狀況。為提高退耕還林還草地域的農業發展水平,要求農業建設者注重當地農民的實際生活需求,可以從宏觀層面上實施政策傾斜或者經濟補償,做到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最后,岷江上游農業建設者還應該充分運用自然地理分異規律,指導人工林的生態恢復,為加快當地農業發展水平提供動力保障。

3結束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仁县| 隆化县| 延安市| 海南省| 新巴尔虎右旗| 海阳市| 尼木县| 乌审旗| 红安县| 徐闻县| 镇原县| 当阳市| 南华县| 高雄市| 依安县| 广水市| 来宾市| 兴仁县| 揭东县| 马尔康县| 华阴市| 托克逊县| 晋中市| 晋江市| 平舆县| 达州市| 定襄县| 合川市| 乐业县| 九龙县| 沾化县| 鄱阳县| 东海县| 林甸县| 新田县| 光山县| 连江县| 凌海市| 彭水| 岳普湖县| 天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