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中醫兒科基礎理論

中醫兒科基礎理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醫兒科基礎理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醫兒科基礎理論

中醫兒科基礎理論范文第1篇

【關鍵詞】 中醫兒科學; 中醫教育管理; 教學模式; 教學方法; 臨床教學

中醫研究生教育承擔著培養國家高級中醫藥專門人才的重要任務,在當前擴大規模、加速發展的同時,如何切實保證和提高中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是關系到中醫未來生存和發展的關鍵。而在目前全國中醫兒科臨床面臨嚴峻挑戰的情況下,如何培養優秀的中醫兒科高級臨床專業人才對中醫兒科學的發展則顯得更為至關重要。近幾年,為了適應社會需求,中醫臨床型研究生的招生數量在不斷增加,但在培養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就多年來在中醫兒科的臨床型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體會與大家一同分享。

1 樹立中醫專業思想,培養兒科高級人才

目前在培養研究生時發現,“西化”現象日趨嚴重。隨著醫療體制改革,教學醫院同樣受到市場經濟的影響,純中醫、中藥治病救人已滿足不了患者和醫院生存的需要。現在中醫醫院,尤其是在兒科病房多采用中西醫結合的診療方法。因此,一些研究生進入臨床后發現自己的西醫知識很薄弱,下很大功夫去補習西醫的知識而忽略了中醫辨證思維的臨床運用。即使原來研究生的中醫專業思想比較牢固,進入臨床實習后信心也會缺失,結果造成了許多研究生“舍中求西”,在強化西醫學的同時,淡化了對中醫的研習。這樣培養出來的研究生很難達到既定的培養目標。因此,筆者認為在培養中醫兒科臨床研究生時應時刻樹立中醫專業思想,將中醫的研習滲透到研究生臨床實習的每一個環節。

1.1 臨床教學查房,應注重中醫辨證思維的培養 臨床查房對于研究生導師來說是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查房言傳身教地教會研究生如何與患兒及其家長打交道,如何運用中醫四診收集臨床資料,如何正確進行分析臨床病例和解決問題;而對于臨床的研究生來說,臨床查房也是學習臨床知識,提高臨床技能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作為中醫教學醫院應規范地進行中醫望、聞、問、切四診的標準操作,對每個患者進行中醫辨證和用藥分析,并針對某味中藥的加減進行詳細講解,以提高研究生用中醫思維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研究生在診治過程中觀察到中醫的療效,也進一步樹立了中醫的信心。由于小兒皮膚薄嫩,氣血的盈虧和邪氣的盛衰能較敏感地在舌象上表現出來,為此本院兒科建立了小兒疾病的舌診庫,要求臨床研究生能通過望舌象結合臨床資料進行正確辨證分析。通過這項基本功訓練,研究生學習中醫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許多同學通過對舌象的分析看到了疾病的發展變化,感受到了小兒望診在疾病辨證中的重要性。

1.2 加強中醫基礎知識和經典的學習 中醫界歷來將《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及《溫病學》等著作奉為經典,之所以為經典,是因為它經得起歷代臨床實踐的考驗,對中醫學的理論體系的完善起到重要作用,它們是祖國醫學寶庫里較早的標志性的里程碑文獻。在本科學習階段對經典著作的認識僅限于教科書,與臨床實踐結合還不夠;進入研究生階段,筆者認為在進一步倡導讀經典的同時,應采取多種形式去研習經典的內容,包括組織研究生針對經典的某些觀點進行專題討論,用經典中的理論和方藥解決臨床的實際問題,通過將學習經典與臨床實踐的緊密結合,使研究生真正體會到中醫理論的博大精深和神奇療效,提高研究生學習中醫的熱情和信心。更重要的是在學習和應用的過程中,使研究生學會中醫的學習和思維方法[1]。

2 注重臨床技能培養,提高臨床工作能力

2.1 注重主觀能動性的培養,不斷提高臨床思維水平 在研究生教學中絕大多數知識是要靠研究生自己去積累、總結和提高。因此,在教學時要不斷調動研究生的主觀能動性,更加有效地促進研究生自學、綜合分析能力及獨立工作能力的提高。在臨床實踐中,遇到問題先介紹相關的參考書目,鼓勵研究生充分利用圖書館和網絡資源自己去尋找答案,然后再進行探討。通過反復的訓練,要求研究生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多觀察患者,勤于思考,勇于發現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不斷總結經驗,提高臨床思維和診療水平。

2.2 盡可能為研究生提供臨床操作機會,加強臨床技能的訓練 目前對于醫學院校的研究生來說臨床技能訓練不夠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尤其是現階段,由于種種新的情況和矛盾,研究生實踐操作機會更是減少。《執業醫師法》頒布,尤其是《醫療事故處理辦法》出臺后,使尚未取得執業醫師資格的實習醫師臨床操作的合法性受到挑戰,實習醫生動手機會越來越少。這些客觀存在的問題都不同程度地限制了臨床研究生臨床技能的培訓。針對現狀,筆者要求臨床研究生與帶教老師一起參加值班,時刻將臨床研究生當作一名臨床醫師進行訓練,使其盡快成熟。接診患者后,老師和研究生同時書寫首次病程記錄和病志,研究生的病志作為實習病志,導師給予認真的修改和指導;臨床實踐中針對一些實際問題導師都要先讓研究生提出處理意見,再進行分析,切忌研究生只是一個跟隨者;中醫的推拿和按摩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操作。總之,使研究生在臨床實踐過程中盡可能讓其融入到臨床工作的氛圍中,使其時刻意識到自己作為一名醫生的責任,而不是一名旁觀者。

2.3 探索和建立專業學位研究生“跟名師學藝”模式 中醫的優勢在臨床,中醫的危機也在臨床,培養名醫的關鍵也在臨床。歷來臨床辨證診治思維方法就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說,以至研究生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后,都要經過較長或很長時間的摸索,才能逐步成熟而獨立勝任工作。要吸取傳統中醫師承教育的可取之處,探索和建立現代“跟名師學藝”模式,組織調研名醫學術成就,剖析名醫辨證施治的思維方法和過程,讓研究生領會臨床思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則和基本原理,掌握臨床辨證診治的思維方法和步驟,同時繼承和發揚名醫的理論與醫術。

3 嚴把臨床技能考核,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的生命力在于加強臨床能力培養,為落實這一關鍵環節,筆者認為加強臨床研究生的各階段考核能極大提高研究生學習的緊迫性,是確保臨床型研究生質量的重要舉措。

臨床的考核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1)基本素質的考核。包括:工作責任心、臨床反應能力、團結協作精神等。①工作中責任心強,在醫生和患者中有一定威望,能被人信得過;②思考問題靈活,遇到疑難病時考慮全面,處理急危重病時膽大心細、沉著果斷;③對工作認真,對患者負責,虛心好學,不滿足于現狀和一技之長,而且善于總結經驗,特別是失敗的經驗教訓;④考核時要全面客觀地評價其基本素質。由臨床帶教的老師進行綜合評分。(2)基礎理論及相關知識考核。基礎知識考評主要是測試研究生的知識面。主要考核基礎理論知識掌握,包括四大經典及中西醫兒科相關基礎理論;除此還應考核相關專業一般知識,如兒科常用的有關非藥物療法的針灸、推拿、刮痧、拔罐等醫、藥、針相互交叉滲透的多種方法和技能;同時還應考評相關的法律、心理、社科、文獻綜述、論文寫作等知識。(3)臨床技能的考核。一是中期考核,目的是對研究生經過第一階段相關專業科室臨床輪訓后的臨床能力進行評定,包括臨床思維能力、臨證診斷、治療水平以及臨床操作能力等;二是畢業考核,對研究生本專業的臨床能力進行綜合評定,全面考核其理論知識、臨床處理患者能力、診療技術及臨床帶教能力等。考核形式分為筆試和操作兩種,筆試考核內容主要是考核研究生臨床常見病證理論的掌握情況,重點考核常見病癥的診斷、中醫辨證治療、西醫急救處理方法等;操作考核內容主要考核研究生診療技術的操作、病歷的書寫等。由兒科導師組在臨床實踐中期和畢業時分別進行,并作出具體的考核評價結果[2]。

4 根據兒科研究生層次的不同,制定個體化培養方案

本校兒科臨床型碩士研究生包括中醫專業、中西醫結合專業,其中有應屆畢業考取的,也有工作幾年后考取的,還有七年制的本碩連讀研究生。各類研究生具有其各自的特點和優勢,也存在缺點。筆者在培養過程中應考慮到這一特點,制定的培養計劃應更具有針對性。比如,本科應屆畢業考取的研究生和七年制的研究生應該注重臨床實踐階段的培養,基礎課后即可進入臨床實踐,跟隨導師查房,親自參加管理診治患者,參加學術例會、專題講座和疑難病例討論等學術活動,并在病例討論中不斷地訓練自己闡述獨到的見解;而對于已經具有臨床工作經驗的研究生,應鼓勵他們盡早進入科研階段,與導師和導師組共同議定研究課題及方法,盡早發表高質量的研究論文,不斷提高科學研究水平,為今后開展高層次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3]。

5 在培養過程中建立導師組制,進一步開闊研究生思維領域

每個導師都有自己的所長,將各個專家組成一個指導小組共同從宏觀上負責指導研究生,它不僅可以增強研究生的綜合素質,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而且可以加強不同領域的導師之間的交流,將對學科建設大有裨益。臨床研究生應掌握寬廣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經典知識,不但要重點學習經典課,還要學針灸推拿等相關專業基礎理論,以及各家學說及病案學等課程,拓寬專業基礎范圍,增加專業技能,才能夠建立中醫的思維方法和思路,適應未來的學習和工作需要。每個研究生都可結合自己的具體情況,在導師指導下,并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隨意確定選修課,創新課程選擇,突破傳統狹窄專業領域的范疇。

臨床研究生的培養是一項關系到中醫未來發展的工程,尤其是目前中醫面臨著重大機遇與挑戰的時期,臨床型研究的培養工作任重而道遠,應在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及時解決問題,相互交流經驗,使臨床型的研究生培養工作不斷完善,為社會輸送更多、更優秀的中醫兒科名醫。

參考文獻

[1] 許雙虹,章文平,胡小英.培養中醫兒科研究生中醫臨床能力的思考[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11(1):16.

中醫兒科基礎理論范文第2篇

【關鍵詞】 中醫兒科學; 中醫教育學; 兒科心鑒; 工具書; 教科書

學習中醫典籍,是繼承創新的基礎。如果沒有很好的繼承,就像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就不能很好的創新。中醫典籍,浩如煙海,如何擇其善者而從之,著名中醫兒科學家朱錦善教授主編的《兒科心鑒》[1]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典范,它是兒科工作者案頭的工具書,一部優秀的教科書。

古代中醫對人才的要求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現在對中醫人才的要求大抵有以下幾條:熟練掌握中醫核心理論的基本觀點、方法,具備相關的知識技能,能夠運用中醫的思維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熟悉歷代及當代醫家的獨到見解和成功經驗;對傳統中醫思維方式的敏感性和運用中醫理、法、方、藥的能力。要成名副其實的中醫,離不開扎扎實實多讀中醫藥書籍,特別是中醫經典著作。而中醫兒科學高層次人才必須是在精通中醫基礎理論的前提下,多讀兒科經典[2]。從《內經》到《傷寒論》,從《金匱要略》到《溫病學》,從《顱囟經》到《小兒藥證直訣》,從《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到《嬰童百問》,從《幼幼新書》到《幼幼集成》,從《活幼新書》到《保嬰撮要》,從《幼科發揮》到《小兒雜病諸候》等多部中醫專著,在“繼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的前提下,結合時代的特點,創造高于先人的中醫兒科理論體系,用原汁原味的中醫中藥理論,去發掘中醫兒科中的寶藏。然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掌握的信息資源也是有限的,為了讓更多人學好中醫兒科,《兒科心鑒》的作者們在浩如煙海的中醫典籍中挖掘整理,取其精華,梳其脈絡,將中醫兒科學術、理論學說、歷代名醫大家的學術思想與臨證經驗全面、系統、完整地闡述。《兒科心鑒》引用的每條原文、每個方劑、每味中藥,都力爭無錯漏,并且詳盡,如方劑甚至有用法、用量、加減、古今應用,讓讀者可直接應用而節省翻閱原文的時間和精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兒科心鑒》在中醫兒科理論教學中既利于博學又利于精研

在中醫兒科教學中尤其是研究生教學中,要求教師的專業知識有廣度和深度,廣泛涉獵古代兒科專著。目前各中醫院校的師資緊張,大多數教師同時兼顧教學、科研、臨床三方面工作,不能長時間在圖書館閱讀文獻,需要一個捷徑,《兒科心鑒》將兒科學整個理論體系加以整理研究,給教師提供便利。同時《兒科心鑒》又是一個高品質的作品,是一部經典的中醫兒科學術發展史、一部完整的中醫兒科理論學說體系、一部全面體現歷代兒科名家風貌與經驗精髓的研究成果,忠實于原作者的學術思想,不會誤人子弟。《兒科心鑒》作為研究生教材,涵蓋內容更廣更深,碩博士研究生也可以通過本書的學習,不斷提高中醫理論及臨床水平。

在中醫兒科學發展中涌現了許多著名的中醫兒科學家,并隨之而形成的中醫兒科理論學說與各家學說,是中醫學術體系的根本,是中醫兒科學繼承的要點、創新的源泉、發展的基礎。《兒科心鑒》第1卷以中醫兒科學學術發展為脈絡、以歷代中醫兒科學領域的史料為基礎,系統全面深入反映中醫兒科學術理論與臨床醫療的演進與發展。該書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如此翔實、全面地梳理中醫兒科學術源流,是一卷完整的中醫兒科學學術發展史,內容涵蓋了中醫兒科學的起源、奠基、形成和發展。《兒科心鑒》第2卷,中醫兒科學術理論部分有史以來第一次全面、系統、完整地闡述了支撐中醫兒科學術體系的中醫兒科重要的理論學說,包括稟賦學說、體質學說、變蒸學說、小兒生長發育與養護學說、病因病機學說、診法學說、治法學說、驚風學說、疳證學說、寒溫流派等。整個研究,站在歷史的高度,詳盡地探索這些理論學說的源流、內涵、歷代不同的演繹與爭鳴、臨證運用的精髓等,既說理又注重臨證實用,更重要的是讓讀者高層次地看到中醫兒科學術的豐富內涵。《兒科心鑒》第3卷,歷代兒科名醫名家學術思想與臨證經驗,按歷史發展的軸線為序,選取從中國歷史上記載的第一個小兒醫扁鵲至今共28位有代表性的中醫兒科大家,對其生平、師承、主要著作、兒科學術思想、臨證經驗、方藥創見、古今評鑒等進行系統研究,全面、如實地反映歷代兒科名醫的歷史風貌和影響,全面領略這些名醫大家的學術思想、臨證思維和用藥經驗,突出反映名醫名術,以利于繼承、創新與發展。《兒科心鑒》脈絡清晰、理論精準,實用性強,師生們都可以通過它來找到所需兒科內容。

2 《兒科心鑒》在中醫兒科臨床教學實踐中的指導意義

兒科自古以來就有“啞科”“走馬看小兒”之說,小兒稚陰稚陽,患病易虛易實,瞬息萬變,病難看。不少中醫本科生,甚至碩士、博士不會用中醫理論與技能看病,難以稱為真正中醫。如何重塑中醫的自信心,必須加強傳統教育,讓他們掌握與經典心靈相通的工具,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到中醫的樂趣。《兒科心鑒》具有很強的實踐指導性,它對于幫助學生提高辨證論治的綜合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1 提高學生辨證的能力 辨證方法的學習是中醫理論學習的重要方面。《兒科心鑒》將這些理論加以總結研究,更加簡潔、方便,更利于臨床實踐。

《兒科心鑒》除了詳述《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中的辨證理論體系,如六經辨證、臟腑經絡辨證、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等,還對錢乙兒科五臟辨證、張景岳首倡的八綱辨證等進行了闡述,使中醫理論一目了然,更加系統而更具有實用價值。

如《兒科心鑒》詳述錢乙在《內經》五臟五行的理論及前人關于臟腑辨證認識的基礎上,創立了兒科五臟辨證論治綱領。用“風、驚、困、喘、虛”來歸納肝、心、脾、肺、腎五臟的主要證候特點,如心主驚:驚屬心,主熱證,“心病,多叫哭驚悸,手足動搖,發熱飲水”,“心主驚,實則叫哭發熱,飲水而搐,虛則臥而悸動不安”;肝主風:風屬肝,主人體生發之氣,“肝主風,實則目直大叫,呵欠項急頓悶,虛則咬牙,多欠氣,熱則外生氣,濕則內生氣”,“肝病,哭叫目直,呵欠頓悶項急”,指出一旦外邪深入肝經,既可見頸項強急、目直視,甚至木氣沖逆而昏悶不省等實證,或見咬牙、氣郁不伸而多嘆息的虛;脾主困:脾主運化,“脾病,困睡泄瀉,不思飲食”,“脾主困,實則困睡,身熱飲水,虛則吐瀉生風”;肺主喘:肺為華蓋,屬嬌臟,常不足,以宣發肅降而主身之氣,如“肺病,悶亂,哽氣長出氣,氣短喘息”,“肺主喘,實則悶亂喘促,有飲水者,有不飲水者,虛則哽氣,長出氣”;腎主虛: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為元陰元陽之所,但小兒體屬稚陰稚陽,腎精尚不足,陽氣未充,故常虛。錢氏說:“腎病無精光,畏明,體骨重”,“腎主虛,無實也。唯瘡疹,腎實則變黑陷。”并用寒熱虛實來判斷臟腑的病理變化,用五行來闡述五臟之間以及五臟與氣候時令之間的相互關系,繼以制定五臟補瀉治療法則,指導臨床遣方用藥。錢乙概括五臟寒熱虛實的辨證創立五臟補瀉方劑,不僅用于兒科還廣泛應用于成人。如心熱創立導赤散,肝熱創立瀉青丸,脾熱創立瀉黃散,腎虛創立六味地黃丸,脾虛創立益黃散等等。錢乙以五臟辨證為綱,將臨床證候歸屬五臟進行辨證,如將小兒面部各部位分屬五臟;將疳分為五臟疳證;將瘡疹分列出五臟所主等。錢氏的五臟辨證,不孤立地看待每一臟腑的證候,而是非常重視各臟腑之間的相互資生、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對立統一的整體關系。此外,錢氏還極為重視四季氣候對臟腑的影響。錢氏創立的兒科五臟辨證,既重視五臟所主諸證,又重視各臟腑之間的整體聯系。

要真正掌握和靈活運用這些中醫辨證的方法,僅通過學習《中醫診斷學》的相關內容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中醫診斷學》的內容介紹了辨證的一般方法,屬于“常法”,而經典醫著除此以外還有大量“變法”。而《兒科心鑒》介紹小兒指紋診法,將各朝代的成就加以總結,如明代薛鎧及薛己父子在《保嬰撮要》中將小兒指紋概括為流球形、透關射指形、透關射甲形等13種,并繪圖說明,分別論述各種指紋的主證及其治療。清代陳復正則將繁雜的小兒指紋望診,由博返約,提綱挈領地提出了望小兒指紋的綱領:“浮沉分表里,紅紫辨寒熱,淡滯定虛實”,陳氏指紋診法的觀點延續至今,成為后世醫家指紋診療規范。這些很有臨床指導價值。

2.2 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中醫學生所必須掌握的專業知識是以課程的形式傳授的,分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臨床課等,每一門課程講授了理、法、方、藥和臨床知識等方面知識定的一部分內容,各門課程之間相對獨立,缺乏有機的聯系。從整個課程體系來看,缺少指導學生將所學各部分知識融會貫通的課程,而這卻正是《兒科心鑒》之所長。《兒科心鑒》將經典醫著原文理、法、證、方、藥、醫案輯錄出來,將臨床癥狀和體征加以分析,明確了病因病機,提出了治法和方藥,融合了辨證施治的全過程。《兒科心鑒》對許多常見病、急疑難雜癥等,從內治到外治都有論述。指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來學習和研究原文,不僅可鞏固以前所學的《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和《中醫兒科學》等臨床課程知識,而且可領悟和模仿前賢辨治的思路,對于學生建立中醫思維、提高臨床診治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如《兒科心鑒》舉各醫家治療喘證,各具所長,綜合起來全面而精深。《備急千金要方·卷5下·咳嗽第六》之“五味子湯”方“治小兒風冷入肺,上氣氣逆,面青,喘迫咳嗽,晝夜不息,食則吐不下。”證屬風寒犯肺,肺氣上逆。其咳喘日夜不息,食則嘔吐,乃知非但有風寒外束,而且有飲邪內伏。比照《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的“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病機基本相符,故仿小青龍湯義而立五味子湯。方中五味子、麻黃、桂心、干姜、細辛、甘草,皆小青龍湯解表化飲要藥。《醫學三字經·咳嗽》云:“姜細味,一齊烹,長沙法,細而精”,即指干姜、細辛、五味子三藥同用,是仲景治療咳嗽的配伍要妙。五味子湯治小兒咳嗽就體現了這一要點,而且突出了五味子溫斂肺氣,且加當歸、款冬等溫潤止咳之品,入人參以培補肺脾之氣,大黃之蕩滌腸腑以更適應小兒肺臟嬌嫩、陽氣偏盛的生理特點。楊士瀛認為病位在肺,又因“小兒受病,多生于熱,熱則生痰,痰者諸病之根也”,故以宣肺、止咳、化痰為法。久患咳嗽者,用杏仁膏。方用:杏仁1.5兩,去皮,焙,茯苓1兩,紫菀,茸皂角,去皮、核,蜜炙黃,各0.5兩,上末,每0.5錢,生蜜調入薄荷湯泡開服。萬全所論喘證是包括了肺炎喘嗽、支氣管哮喘、喘息性支氣管炎等以咳嗽、痰喘、氣促、鼻煽、或喉中有哮鳴音為主的一類病癥,如《萬氏家藏育嬰秘訣·驚風諸證》云:“小兒肺脹,喘溺,胸高氣逆,兩脅扇動,鼻張悶亂,嗽喝聲嗄,痰涎潮塞,俗謂之馬脾風者,宜雄黃奪命散主之。”又如《萬氏家藏育嬰秘訣·喘》云:“有小兒胸膈積熱大喘者,此肺脹也,名馬脾風,用牛黃奪命散(白牽牛、黑牽牛、大黃、檳榔)主之。”胸高氣逆、兩脅扇動、鼻張悶亂、嗽喝聲嗄、痰涎潮塞的癥狀是肺炎喘嗽、支氣管哮喘病變過程中的危急癥候。對于發生喘的病因病機,萬全也有十分深刻的認識,《萬氏家藏育嬰秘訣·喘》云:“《內經》曰:諸氣膹郁,皆屬于肺。喘者,肺氣之膹郁,逆而上行也。有因感寒而得之者,必惡寒發熱,面赤唇紅,鼻息不利,清便自調。邪在表也,宜發散之,用五虎湯主之。內有寒痰者,用芎蝎散。有因熱而得之者,必口燥咽干,大小便不利,宜葶藶丸下之。有因宿痰而得者,必痰涎壅上,喘息有聲,以千緡湯主之”;《萬氏秘傳片玉心書·哮喘門》云:“哮喘之癥有二,不離痰火。有卒感風寒而得者,有曾傷鹽水而得者,有傷醋湯而得者,至天陰則發,連綿不已”“哽氣喘氣,實火浮于脾肺。”萬全對于喘的治療同樣是遵循“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之則,并從肺脾腎著手,《萬氏秘傳片玉心書·哮喘門》云:“輕則用五虎湯(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桑白皮、細茶)一帖,重則葶藶丸治之。此皆一時急解之法,若要斷根,常服五圣丹,外用灸法。”《幼科發揮·肺臟兼癥》云:“諸氣喘促,上氣咳嗽、面腫,皆肺臟之本病也,加味瀉白散主之:兼見肝癥,由中風得之,鼻流清涕,惡風喘嗽,宜發散,加減參蘇飲主之。如久咳嗽變風疾不治,如錢氏所謂三瀉肝而肝病不退,三補肺而肺癥尤虛是也。……兼見心癥,發熱飲水,喘嗽悶亂,此心火勝也,宜涼膈散加知母、石膏主之。久嗽不止,黃連阿膠丸。……兼見脾癥,咳則吐,此傷乳食,而喘嗽不安。宜葶藶丸、小陷胸湯加大黃主之。”陳復正治小兒痰嗽,上氣喘急,有升無降,喉中牽鋸之聲,須引而下行。用生白礬1兩研末,少入面粉,米粉亦可(蓋生礬見醋即化成水,入面粉取其膠粘故也),好醋和作二小餅,貼兩足心,布包之一宿,其痰自下。對于咳嗽,熊應雄認為其病位主要在肺,初起多為感受風寒,“皮毛先受邪氣,邪氣得從其合,則傷于肺,是令嗽也”“至令傷風咳嗽”;治療可推三關、六腑、肺經、二扇門、二人上馬五總(六轉六掐),多揉肺俞穴、掐五指節、合谷,運八卦、多揉大指根,掐精寧穴、涌泉。若痰壅氣喘者,掐精靈穴,再掐板門。痰結壅塞者,多運八卦。若久咳之后,肺經虛矣,而成“虛咳”,治療當補脾而益肺,藉土氣以生金,則自愈矣。

2.3 提高臨床遣方用藥的能力 《兒科心鑒》第三卷中醫兒科各家學說與醫療經驗,選錄了自秦越人至近代已故中醫兒科學家江育仁教授,共28位對中醫兒科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醫家,其中包括臨證經驗、方藥創見部分。學習《兒科心鑒》不僅可以擴大掌握臨床使用方劑的數量,更重要的是可以掌握組方用藥的規律,加深對經方主治功效的理解,拓寬用藥的思路,捉高運用經方的靈活性。如介紹錢乙“地黃丸”有原方與主治及古今發揮部分,體現錢乙創制該方的原意,并闡述了歷代醫家運用該方的經驗。錢乙在《金匱要略》腎氣丸方的基礎上,去桂附改為地黃丸,為“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專劑,應用于小兒臨床,治療小兒生長發育不良,如龜背雞胸、行遲解顱等。他既遵古訓,又有創新,制方遣藥處處注意到五臟的虛實寒熱等特點,在祛邪務盡的原則下,處方力求攻不傷正,補不滯邪,或消補兼施,或寒熱并投,并從柔潤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以扭轉當時醫界濫用香燥藥物的偏向。錢氏立地黃丸,注重補益腎陰,其應用范圍也不僅局限于兒科,后世醫家在此基礎上不斷加減變化,適用于臨床各科,以致成為“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專劑。如劉完素以此方治療癆熱骨蒸等陰虛證。張元素宗守錢氏“腎主虛,無實”的觀點,大力倡言“腎本無實,不可瀉……無瀉腎之藥”的主張。李東垣在此方基礎上所擬益陰腎氣丸(即地黃丸加五味子、柴胡、當歸)。朱丹溪取錢氏“養陰”之意,創大補陰丸(黃柏、知母、熟地、龜版、豬脊髓)。薛己承用其方,遂為直補真陰之圣藥。趙養葵贊此方為水泛為痰之圣藥,血虛發熱之神劑(《醫貫·六味地黃丸說》)。不少至今常用的方劑,如《醫宗己任編》將此方加五味子,名都氣丸,以治陰虛氣喘;《醫級》將本方加枸杞、名杞菊地黃丸,治陰虛眼花目眩;加麥冬、五味子,名八仙長壽丸,主治陰虛喘咳帶血;《醫宗金鑒》將此方加知母、黃柏,名知柏地黃丸,治陰虛火旺,骨蒸潮熱;《景岳全書》將本方減丹皮、茯苓、澤瀉,加杞子、牛膝、菟絲子、龜版、鹿膠,治腎水不足,不能滋養榮衛,漸至衰弱。可見該方為后世許多醫家所注重,從而開創了補腎之一大法門,成為滋陰學派的先聲。當今名醫董廷瑤對小兒腎虧之遺尿、腎病綜合征、慢性腎炎及恢復期,血尿和小兒先天不足引起的五軟、五遲癥,多以本方為基本方。在辨證時兼有脾虛的,與四君子湯同用;有腎陽虛的加肉桂、附子;有相火上浮的加黃柏、知母;尿血較甚的加茅根、藕節、地榆等止血藥;遺尿的加菟絲子、覆盆子、五味子、桑螵蛸等止澀藥。名醫王伯岳在慢性腎炎后期,對尿量增多、尿蛋白不減者,以本方與異功散合用,去地黃改黃精,認為黃精的功用類似熟地,但補而不膩,又可固護脾胃。有報道以本方加人參、鹿茸、枸杞、川斷、砂仁、蓮子治療小兒腦機能障礙3例,收到一定療效。

《兒科心鑒》還述及醫家用藥心得,具有很好指導、借鑒作用。如陳復正對藥物的運用頗有心得,有很多應用實可謂是獨具匠心,在其《幼幼集成》中熟地一味使用時,應“用砂仁三兩、老姜三兩,同地黃入砂鍋內,先以凈水煮兩晝夜,俟地黃將爛,始入好酒煮之,總發地黃糜爛為度,將酒煮干,取起,揀去砂仁、老姜不用,將地黃搗膏聽用”。熟地為砂仁、老姜所制,既留了其補益肝腎之性,又防止了其滋膩礙脾之弊,使得熟地能守可走,入腎兼脾。麻黃為辛溫之品,入肺、膀胱經,功專發汗、平喘、利水。陳氏在臨證運用時,以返魂湯(麻黃、杏仁、炙甘草、蔥白)治中惡卒死,方中麻黃開通肺竅,以應毒氣閉塞肺竅之病機;以小青龍湯、麻黃附子細辛湯、大青龍湯和麻黃湯等治傷寒,方中麻黃發汗、平喘,以解散風寒。陳氏用麻黃還重點用于哮喘之證。“凡哮喘為頑疾閉塞,非麻黃不足以開其肺竅,放膽用之百發百中。”

3 《兒科心鑒》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醫德醫風

《清代名醫醫案精華》序文中有句至理名言:“醫非學養深者不足以鳴世。”醫術精,修養深,醫得名,醫風必正,醫德必厚重。“大醫精誠”,歷代名醫無不是醫德高尚的典范。《兒科心鑒》從孫思邈“杏林春滿”,到錢乙的謙虛有德、不畏權貴、鼓勵新秀,再到曾世榮“凡有請召,不以晝夜寒暑,遠近親疏,富貴貧賤,聞命即赴,舉切吾身,藥必用真,財無過望,推誠拯救,勿憚其勞。”讓歷代醫家的人、術、德等全面而又鮮活地讓讀者盡收眼底。對提高學生高尚醫德,起到表率及警示作用。

中國著名中醫藥學家、兒科學家張奇文教授評價“《兒科心鑒》就是推陳出新的典范”,并向投身于祖國醫藥學懷抱的有志之士推薦此書。中國中醫兒科學國醫大師、中醫兒科學教育家劉弼臣教授總結該書“既是對中醫兒科學學術的繼承,又是對中醫兒科學學術的發展;既是對前人經驗的總結,又是對后人運用的啟迪;既是對前代文獻的整理,又是對前人文獻的提高;既可豐富基礎理論,又可指導臨床實踐;既有歷史意義,又有現實意義。它是振興中醫藥學的重要工作,是研究中醫藥學學術的一項重要基礎工程,不可等閑視之,是劃時代的巨著。”著名中醫兒科學家、長春中醫學院王烈教授贊賞該書是“當代的兒科醫宗金鑒”。隨著時間的推進,《兒科心鑒》的學術價值更將進一步體現出來,成為中醫兒科教學園地的奇葩。

參考文獻

中醫兒科基礎理論范文第3篇

1與時俱進地更新教學內容

1.1調整課程結構和課程體系

不斷豐富中醫兒科學內涵,調整課程結構和課程體系,形成具有學科特色的新課程體系,體現學科課程及其內容的系統性。新課程體系應加強中醫兒科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和融合,內容銜接緊密,符合人才培養和教育客觀規律的特征,實現資源共享,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教學質量、效率。在以培養應用人才為主的教學體系中,應實事求是,在掌握中醫診療的基礎上,中西醫結合,取長補短

    1.2促進教學內容的創新

不斷更新理論課和實踐課教學內容,不斷拓展知識寬度。將新知識、新理論、新成果和新技術不斷充實到教學內容中,以提高課堂效益,使學生既能同步掌握傳統理論,又能了解現代專業知識,并應用于臨床和科研實踐。國家級名老中醫王烈教授就是中醫兒科學理論創新的典范,他提出的“哮喘苗期”、哮喘三期分治和哮咳等理論,構建了小兒哮喘病防治的創新性理論體系。

    2教學手段現代化、信息化

    2.1建立健全網絡教學

針對傳統課堂教學的局限性,追蹤現代教學科學技術的發展,建立健全中醫兒科學網絡化教學體系。積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發揮網絡資源的作用和優勢,探索中醫兒科學學科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的新途徑。逐步完善網絡的教育教學平臺,完成由電子圖書館、特色數據庫、多媒體教室構成的數字化教育教學環境的軟硬件建設,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

網絡環境下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和對信息的處理、分辨及利用能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加學習的主動性、選擇性和學習興趣。將課程教學大綱、實驗指導、習題、多媒體教學課件、課程教學錄像、課程電子教案、參考文獻目錄、網絡課程等上傳網絡,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對已上網的資源不斷進行完善、更新,進一步開發交互性較強的成套多媒體課件,完善電子示教模型庫建設,努力實現網絡教學系統自動化、智能化。

2.2改革優化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組合教學為中醫兒科教學帶來一種橫跨空間和時間的全新方式。同以教師講授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它的最大優點是能夠較好地開發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解決理論與實踐脫離的現象,充分發揮媒體各自的優勢,將臨床各種病證、治療方法、技術操作以及相關信息資料等直觀地呈現在學生眼前。

通過開辦教師備課、學生自學用的視聽閱覽室,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逐步實現教室、教研室現代教育媒體的普及化。對多媒體課件的表現形式進行改革優化,把改革和建設結合起來,在改革中建設,在建設中改革。采用多媒體授課、多媒體作業、多媒體討論等形式,豐富內容,加大信息量,提高教學效率,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拓知識范圍、提高中醫兒科學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成績具有重要作用。

2.3開展雙語教學

積極開展雙語教學,在確獅學術內容表達準確性的前提下,做到外文語言純正。將中醫兒科學雙語教學視頻課件、英文電子教案上傳網絡,充分確保實現“跨語言”的突破。

3調整優化教學思想模式

堅持特色教學,完善己建立的教學模式,在不失中醫兒科學原有的思維模式,不偏離中醫軌跡的前提下,促進中醫兒科學教育教學與國際接軌,達到國際化、標準化、規范化。以現代教育理論為指導,以人的發展為中心,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激勵學生主動發展。

3.1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思維模式

中醫兒科學的教學不單是理論講授,也不單是臨床實踐,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思維模式,在教學理念上強調以理論聯系實際為中心,鍛煉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嘗試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重視基礎理論知識的把握,同時引入案例教學法,從接診到處方用藥全程,使案例更貼近于臨床,進一步縮短課堂與臨床的距離。講思路、講重點、講方法,陶行知曾說過:“解放學生的頭腦,使他們思考”,將課堂變成思維的王國,通過思維訓練,有意識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和理論聯系臨床的能力。

強調臨床思維能力與臨床操作能力的統一性,強調發散式思維,將訓練和考試改造成為連續動態的過程。以學生主體個性化教育為載體,在尊重學生主體的前提下,通過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開展實踐教學,由臨床見習向自己動手的教學模式轉變,畢業實習向以問題為中心的循證醫學的教學模式轉化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把所學的中醫兒科理論融會貫通于臨床實踐當中。

3.2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各方面能力的培養,把素質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知識素質、文化素質,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臨床實踐能力、運用知識能力等。創造條件使學生較早地參與臨床實踐、科研和創新活動,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動手能力、綜合分析能力以及理論聯系實際能力。

3.3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過程中要融入培養學生創意識的思考題、討論題等,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完成高教法賦予的“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級專門人才”的重任。

中醫兒科基礎理論范文第4篇

1培養興趣是關鍵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愛好是成功之母”。只有有效地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才能挑動學生心中想學的心,使其自然而偷快地接受知識。因此,我們在中醫兒科學的教學活動中,應從培養學生對中醫兒科學的學習興趣出發,來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首先,理論應結合臨床來講授,書本上純理論的內容相對枯燥無味,晦澀難懂,但是如果通過與臨床的具體事例相結合來介紹,情況就大為改觀了。在講授過程中,采用臨床圖片和課本知識相結合的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講課的同時,呈現給學生大量發育正常和發育異常的兒童圖片,邊分析邊講授,告訴學生如何運用公式和生理常數來區分發育中的正常現象和異常現象,從而把知識順利地傳授給學生,調動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吸引其注意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掌握相對枯燥的內容。另外,引入“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法”也是一條有效的途徑。即在授課之初提出問題,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介紹各論時,則可以在授課之初,給出一個與授課內容相關的臨床典型病例,針對病例提出一系列問題,比如“這個小兒是否患病”,“有何臨床表現”,“你認為診斷是什么,屬哪個證型,如何治療”等,之后再切入主題,介紹教學內容,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接受知識,并應用于臨床,更容易激起學生對講授內容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對疾病的感性認識,使記憶中的知識印象深刻,并能夠靈活掌握知識,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目的。

2備課充分是基礎

要講好每一節臨床課,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達到預定的教學目的,作為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豐富的臨床經驗。首先,在備課過程中作好充分的準備,不僅要熟悉教材,了解重點、難點和疑點,還要把將中醫兒科學與中醫學基礎知識及中醫內科學等相關學科的內容聯系起來,整體把握。遇到與中醫內科學大致相同的知識,可適當地縮短授課時間,而將講授的重點放在介紹兒童疾病的自身特點上來。如講授感冒一節時,對于其主要證型就不必花費太多時間,因為學生大多在學內科時已熟記在心,只需稍加提問即可喚起學生的記憶,應將授課重點放在讓學生充分理解小兒具有“肺常不足”、“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肝常有余”等的生理病理特點上,因為正是由于這些不同于成人的特點,導致小兒在患感冒之后易出現夾痰、夾滯、夾驚的兼夾證表現,提示在臨床治療兒童感冒時,應注意在解表基礎上佐以化痰、消導、鎮驚,才能取得良好的診療效果。總之,在授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熟練掌握教材內容和大綱要求,以及相當清楚每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做到重點內容重點講述。學生們在學習時就很容易掌握每節課的基本內容,掌握重點、理解難點,提高學習效率。

3引入現代科學知識是必需

21世紀的今天,科學技術飛速進步,醫學知識不斷更新,兒科學知識也與其他學科一樣,不斷有新的突破和進展。為了使學生在今后能更快地適應臨床見習和實習,滿足社會需求,理應在中醫兒科學的教授過程中,介紹一些必要的西醫兒科學內容,尤其是中西醫結合方面比較成熟的成果,要重點介紹推廣。因此,教師在授課前,除了要準確地把握好教材的內容外,還要及時了解本學科發展的前沿、動態,通過各種途徑吸取新技術、新知識、新進展,拓寬知識面,用以不斷地充實完善教學內容。如在介紹哮喘章節時,既要介紹中醫的診療思路,治則用藥特點,治療優勢所在,還要補充介紹臨床十分有用的西醫對哮喘持續狀態時的處理措施,以及全球性的哮喘長期規范化管理方案。講授脾胃系統疾病的內容時,還可把小兒“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點與小兒消化腺發育差、腺體分泌少、消化道肌層不發達、消化酶活力弱等西醫生理解剖特點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從現代醫學的角度,把握中醫學理論的合理內核,使學生不感到中醫理論的艱澀難懂,增加學生對中醫藥的學習和探討興趣。而且,適當介紹一些近年來中醫兒科學的研究動態和成果,拓寬學生的視野,加深學生對本學科的認識。在醫學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知識日新月異。只有及時了解本學科的新發展、新動向,通過各種途徑廣泛收集有價值的素材,充實自己的信息量,這樣才能在授課時滿足學生多方位的求知欲,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地學到更多有用的知識。

4采用互動式教學模式是必由之路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教師是課堂的主宰,教師選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控制教學進程。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有利于教學活動的組織和調控,但它忽視了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們的興趣與好奇心,在課堂講授過程中,我們可以根據學生們的學習特點與閱歷,通過納人示意圖法、模擬演示法、病案討論法、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式,并積極利用多媒體、網絡等現代化教學手段,采用互動式教學模式。互動式教學模式的引入是我們提髙教學質量的必由之路,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內容。互動式教學模式一方面要求教授過程應圍繞要求學生解決酌問題進行安排和開展;另一方面強調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掌握或復習、鞏固知識。這種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及提高學生的臨床技能,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組織和引導學生完成任務,掌握相關知識的作用。互動式教學模式將深奧的理論具體化,抽象的內容形象化,使整個授課過程生動活潑,避免了填鴨式和注人式教學,可以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中醫兒科基礎理論范文第5篇

1、臨床醫學專業課程主要有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藥理學、病理學、預防醫學、免疫學、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中醫學等。

2、本專業培養具備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的基本理論和醫療預防的基本技能;能在醫療衛生單位、醫學科研等部門從事醫療及預防、醫學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醫學高級專門人才。

3、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醫學方面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人類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對人類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作出分類鑒別的能力。

(來源:文章屋網 )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刚察县| 兴义市| 方城县| 闻喜县| 宁化县| 张家界市| 同德县| 大同市| 宁乡县| 洛南县| 茌平县| 鲁甸县| 鸡泽县| 金山区| 东乡县| 桃江县| 山阳县| 安达市| 汶川县| 墨脱县| 玛多县| 哈密市| 保亭| 股票| 珲春市| 禹城市| 台中市| 伊吾县| 广元市| 丹寨县| 岳池县| 会理县| 彝良县| 鹿邑县| 萍乡市| 兰西县| 岚皋县| 来安县| 辉南县| 喀喇沁旗| 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