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園林綠化設計

園林綠化設計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園林綠化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園林綠化設計范文第1篇

關鍵詞:小區、園林綠化、設計

一:目前小區園林景觀的現狀

園林景觀發展的歷史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適應現代園林景觀研究只有四十幾年。所以,很多人對園林景觀的認識還很膚淺。改革開放以后,很多人有了出國的機會,看到歐洲幾何對稱的園林,開闊的大草坪很壯觀,于是歐陸風、草坪風等風格的住宅小區不斷涌現。隨著房地產的蓬勃興起,中國園林風、歐陸風在居住小區中盛行,但這些園林景觀往往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功能,也沒有考慮到小區人性空間和功能性空間。不理解東方園林的風格和特色,古典園林和現代園林服務的對象。

二、城市住宅區綠化設計的原則

1:堅持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是住宅小區園林綠化設計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它主要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對立地條件的合理利用,二是對園林植物的選擇。所謂合理利用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少動土方。這樣不僅可以減少資金投入,降低維護成本,而且顯得樸實無華,真切自然。在園林植物的選擇上倡導以鄉土植物為主,還可適當選取用一些適應性強、觀賞價值高的外地植物,改善住宅小區的植物種植結構。設計施工中應模擬自然生態進行布置,講求喬木、灌木、花草的科學搭配,創造“春花、夏蔭、秋實、冬青”的四季景觀。

2、了解居住者的需求。設計一個具有人性化空間的居住區首先必須了解居住者的行為需求,生活習慣。居住環境是為人而創造的,是為滿足人的需求而設計的。當然,不同人需求的層次是不同的,并且這種需求隨著時間、地點和場所的不同也有不同的表現。在居住環境建設中,必須從滿足居民的各種需求出發,使環境具備一些基本的特征。

3、綠化布局的集中與分散。我們知道,人類有安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等。現代化的住宅小區,更要注重居民的交流、運動和休息,如何圍繞小區綠地這一共享空間,組織一些有益的戶外活動,豐富小區居民生活,密切人際關系,規劃設計時就要考慮集中的中心綠地。但過度集中的中心綠地環境難以安靜,感覺空曠,人員往來也復雜,在實際生活中管理不甚方便,無形中同小區內大多住戶之間拉開距離。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在綠化設計中還應考慮設計一些分散的團塊綠地,形成一些相對安靜的空間,利于小區住戶休息和生活。

4、堅持高質量優美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對人們的工作、生活和健康都會產生重大影響,因此,關注生活區質量已成為當今住宅建設的發展趨勢。如今,人們對住宅小區綠化的要求不再只是一兩塊草地,三四個花壇,而是要求高標準、高質量。一般情況下,綠化面積不少于建筑面積的30%.好一點的要達到50%以上,并要與周圍環境高度協調和統一。在合理運用植物、園林小品、園路和鋪裝等前提下,特別要強調園林景觀與生活、文化的緊密聯接,在空間組織上達到一步一景,景隨步移的效果。住宅園林景觀環境必須同時兼備觀賞性和實用性,在綠地系統中形成開放性格局,布置文化娛樂設施、使休閑、運動、交流等人性化的空間與設施融合在園林景觀中,營造有利于發展人際關系的公共空間。需要注意的是,住宅園林景觀要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提倡多元化,不要盲目效仿歐式風格的大門和護欄以及雕塑等。

三、提高住宅小區綠化設計的建議

1、為了豐富居住小區空間的外部輪廊,力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不宜將同一單體住宅重復布置,應將高、中、低層不同建筑形式的住宅搭配布置精心營造。不要只局限于單一層數和型式的住宅。從布置手法上,為豐富居住小區的外部輪廊線,高層住宅布置在小區的中心部位,低層住宅布置在邊緣部位。這樣就可以避免形成封閉的空間或形成與外部空間隔絕的局面,能夠和四周形成統一的整體。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物和地貌。比如為適應高低起伏的地形,在布置時應盡量保留原來的自然地形,從遠處看,輪廊參差錯落,高低起伏具有韻味。為了克服過去“兵營式”規劃布局的呆板和單調,對住宅組團中的條型住宅,采用以變化方向的行列式布置為主,分散布置點式住宅為輔的布局手法。各住宅組團之間由綠地、低層公共建筑隔開,使居住小區成為建筑高低錯落,綠地相連,道路便捷的既統一又有變化的整體。

2、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體現人性化。因地制宜是住宅小區園林綠化設計應遵循的基本原則。適地造林,借景寓情才是中國傳統園林的精華所在。合理利用就是要最大限度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少動土方,并適當保留原有的樹木,這樣可以減少投入,降低維護成本,并且顯得樸實無華,真切自然。在園林植物的選擇上倡導以鄉土植物為主,還可適當選用一些適應性強、觀賞價值高的外地植物,改善住宅小區的植物種植結構。自然起伏的多變地形比人工造平面整齊的地形更令人感到輕松、溫馨與浪漫,更富有詩情畫意。盡量避免過度注重外環境,迷戀熱帶海濱植物、盲目追求豪華水景布置等華而不實、高成本的設計。

3、綠化配置以植物群落為主,兼顧草坪。現代的住宅小區,植物群落是綠色空間環境的基礎,植物景觀是綠色的主體,因此,應以喬木、灌木、草本花卉、藤本植物來有機結合,根據它們的種類和習性的相似性組成層次豐富而不蕪雜,適合該地自然環境條件的人工園林植物群落,以發揮最佳生態效益。科研人員從園林植物的改善環境功能和葉面積指數關系入手,換算城市最佳效益結構為喬+灌木+草(含地被、綠籬)。這種種植結構可創造最佳生態效益,既節省土地,又在環境生態效益上產生最佳效果。

4、園林景觀要與生活、文化相結合,講求實用性。高質量優美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對人們的工作、生活和健康都會產生重大影響。如今,人們對住宅小區綠化的要求不再只是一兩塊草地,三四個花壇,而是要求高標準、高質量。首先,綠化面積要大于建筑面積的30%,其次在合理運用植物、園林小品、園路和鋪裝等前提下,特別要強調,在空間組織上達到一步一景,景隨步移的效果。同時注意住宅園林景觀要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提倡多元化,不要盲目效仿歐式風格的大門和護欄以及雕塑等,背離居民特有的生活與文化。住宅區園林綠化設計要符合實用性。兒童活動區內要樹種樹型豐富,色彩明快,比例恰當。一般采用生長健壯,少病蟲害,樹姿優美,無刺、無毒、無飛絮的樹種。配置的方式要適合兒童的心理,色彩豐富,體態活潑,便于兒童記憶和辨認。老人活動區應選擇高大喬木為老人休息處遮蔭,為晨練、散步創造意境。又如停車坪采用多樣式花架,種植藤木植物,既能折算百分之百綠化面積,又能起到保護汽車之功能,增添區域整體環境藝術效果。

5、居住環境的文化性體現在地方性和時代性當中。應當充分考慮傳統生活方式的特點,尋找與現代居住空間環境的契合點,以不同的方式,從空間形態、尺度、界面的色彩、細部表達對傳統與現代的理解,延續文化脈絡。

6、回歸自然、親近自然是人的本性,引入自然界的山、水、綠化,模擬自然風光,也是居住環境的基本要求。具有生態性的居住環境能夠喚起居民美好的情感寄托,人與大自然共生共棲,才能體驗到永恒的真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是美的最高境界。

園林綠化設計范文第2篇

關鍵詞:園林綠化;設計;探討

Abstract: The author describes the future landscape design ideas, landscape design innovation strategy for your reference.Keywords: landscaping; design; explore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園林綠化設計應當是一個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工程,每一個綠地的建設者要根據小區總體規劃,制定出一個比較周密完整的設計方案,它不僅應該符合總體規劃所規定的功能要求,貫徹“以人為本 ”的基本方針,而且應該突出地方特色、具有鮮明的個性,從而發揮最佳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1 未來風景園林設計的思路

1.1 虛實理念與技術的創新

“虛擬現實”理念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提出的。經過最近幾年的發展變革,擬現實技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從實際應用角度看,這種技術能將各種形式的園林數據顯現于多維的虛擬風景園林環境中。而所謂的“維度”除了有X,Y,Z坐標系之外,還涉及到了多個方面的參數指標,如:光影、色彩、時間、聲音等,這些元素能夠增強風景園林設計的視覺效果??茖W技術的進步更新使得風景園林的物質功能與信息功能得到了運用,把風景園林的各項設計都進行了全新的定位調整。

根據現代風景園林設計理念看,虛擬現實在今后的發展趨勢中體現了十分清晰的發展思路。具體表現在:更快、更高質量的圖形;更便宜、設計地更優越的輸入、輸出設備;更強的處理能力。這些因素能從整體上促進虛實技術水平的發揮,讓設計師們創造出更加優越的風景園林作用。從另一個角度看,也能促進風景園林設計方法論、風景園林、風景園林設計的創新。由于風景園林師們必須要注重對風景園林藝術作品根本的理解,這就需要采取各種先進的技術來輔助自己的設計工作,實現園林創新藝術的更新調整。在風景園林師們研究虛擬現實的表達潛能時,對于更加復雜的園林景觀也會有新的發現,在這種環境下的虛擬現實的工具與技術也會實現更大的發展,對于整個風景園林設計來說是一種很大的進步。

1.2 人文理念的創新

我國是幾千年傳統的文明古國,中國特有的文化元素就是一種無可比擬的藝術形式。文化必須是能夠呈現出地方性、民族性的,任何跨文化傳統的價值目標和價值認應滿足這一要求。這種條件不僅影響了風景園林設計效果,對于整個民族、國家的發展也是有決定性作用的。地球上的每一塊土地都經歷了很長時間的發展變革,從各項歷史文化中演變出來的,這是園林設計思路創新的基礎。根據規劃設計地段的條件,在設計時必須要保證園林設計的整體框架、構思原則與地方歷史一致,這樣才能將本土文化特色、人文理念展現出來,創造出園林藝術更強的生命力。歷史是現代社會中不可缺少的社會文明,其塑造出來的人文理念應當受到重視。

1.3 結合農業產業的理念創新

歐洲的一些鄉村地區看上去就象一座大花園―――那些自然的鄉村田園風光、錯落有致的村舍、有高高尖頂的小教堂一起構成了一幅幅美麗的畫卷。同樣,中國傳統的村落中那從門前潺潺流過的溪水,那白墻灰瓦,那竹樓、圓樓、吊腳樓等等無一不給人一種優美的意境享受。

現在,多數大中城市的邊緣區,除了已開發的大量的住宅、工廠、大學城、主題公園等人工及半自然的環境外,還有大量的鄉村環境,我們大可就其村落本身和田園環境,結合農業產業,創造既能提供一定生產功能又能滿足觀賞與休閑度假需求的環境場所,如觀光農業園區、都市農業公園等,從而就近滿足了都市居民回歸自然田園、親近自然的本性需求,同時也能夠讓都市走進鄉村,鄉村融入都市,實現城鄉共融。

2 風景園林設計的創新策略

2.1風景園林設計創新的引入

2.1.1生態環保的設計手法

園林設計中的生態環保觀是運用景觀生態學原理、生態經濟學及環保知識與方法,解決園林生態問題的實踐活動,是園林生態管理的重要手段,集中體現了園林設計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對場地生態良性循環的尊重、對環境能源的保護利用、對區域協調相容和景觀優化利用技術的倡導,具體到每個規劃設計,都體現了濃厚的生態設計理念。

在園林設計中,對于生態環保的追求已經超越了對功能和形式的追求。特別是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堅持以生態平衡為指導思想,充分發揮城市綠地的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可以明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生態園林已成為現階段景觀設計師最優化的設計方案之一。如上海世博會的園林景觀設計,在理念上提出了視覺園林景觀最優化設計方案,通過創造史無前例的園林景觀資源、提供多元視點以及保證正常視點的通透性、保證高效的視覺可達性等手段,滿足游客對于水、綠、景觀標志物等的觀賞需求,增加園區的吸引力。

2.1.2現代高科技技術的引入

在現代園林設計時,園林師應將園林中各景觀要素加以反復推敲,在滿足其視覺、嗅覺、審美等多方面功能的前提下,大膽創新,運用現代技術對各園林景觀要素的細節進行更多的藝術設計。從而更好地發揮園林的社會、生態、經濟三大效益,提高園林景觀的價值。景觀是城市環境的核心,如上海世博會法國館的內外,布滿了綠色植物,充分展示法式庭院園林的設計風格。

2.2 繼承傳統園林優勢

2.2.1視域邊界的巧借

現代風景園林設計中要擺脫拘泥于庭園范圍的模式,逐漸拓寬園林的視覺效果,保證園林景觀的協調構建。對于選擇的園林景物,應該符合現代人文發展的需要。讓園林景觀與城市景觀、自然景觀相聯系、相呼應,這樣才能襯托出更高層次的藝術效果。許多現代園林設計師常會將視域空間看成設計范圍,將地平線當成空間參照,這就繼承了傳統設計理念的優勢。

2.2.2 小中見大的空間效果

我國古代園林設計師們常常會注重于自然景觀的捕捉,把各類優美的風景園林融合到現代設計理念里。利用大自然中各種美景的典型特征,提煉剪裁,將峰巒溝壑表現在庭院中。從二維的園址的基礎上顯現出三維的空間效果。結合對全園的景區、水面、游覽路線等全面規劃處理,這些就本質上均屬于 “小中見大”的空間表現形式?!按蟆焙汀靶 睂儆谙嗷α⒌臓顟B,現代較大的園林空間的景觀分區以及較小的園林空間中景觀的提煉,對于現代園林藝術來說都是一種手法創新。

2.2.3 漸入佳景的空間組織

對空間組織的構建,主要采取的是“動靜結合、虛實對比”的創造方式,這樣能在風景園林設計中起到多個方面的效果,如:“承上啟下、循序漸進、引人入勝”等,這些都是現代藝術設計需要積極貫徹的理念,能夠向我們展示出別具風格的園林設計。在設計安排時,我們需要把園林整體的形狀、尺度、空間等元素全面調整,以此來創造出自然、山水、人文、景觀等各不相同的藝術效果。設計師可以借鑒國外先進的創作手法,如:過渡、漸變、層次、隱喻等,讓中國傳統園林藝術發揮更好的效果。

2.2.4 合適的理想環境

現代人文理念的更新讓人們對于居住環境的要求不斷提高,這設計師應從居民角度考慮設計出更加理想的人居環境。這樣才能創造出更加優越的生活條件,滿足現代人居物質生活的需要。考慮到國內生活環境相對惡劣,中國傳統城市與園林將重點放在了小氣候園林的改造上,借助于不同的植物來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如:山水的布局、植物的種植、亭廊的構建等,從而創造了與現實生活需要相符合的生活環境。

3 結束語

經過幾十年的革新發展,我國的園林設計取得了顯著的進步,為后面的設計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但在設計過程中未能形成具有中國地域文化特色的現代園林文化,這是園林設計的一大缺陷。導致這種文化因素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僅受到了社會經濟條件的限制,更為重要的是設計師片面照搬西方園林的內容和手法,對于國內本土文化特色元素沒有給予關注,導致我國園林的營造成為無源之水。因而,為了實現現代風景園林的改革發展,應該對早期傳統的園林藝術深入研究,做好多個方面的改革創新,讓風景園林設計的藝術價值有所提升。隨著人們對藝術追求情緒的高漲,很多古典的風景園林憑借其獨特的優勢受到了人們的追捧。在這種情況下若依舊采取傳統的設計觀念,則難以滿足現代城市生活的追求。因此,對傳統園林實施創新改造,將中國特有的文化元素融合其中是每個園林師需要積極思考的。

參考文獻:

園林綠化設計范文第3篇

關鍵詞:居住小區;園林綠化;植物配置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 A

隨著近幾年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顯著提高,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也逐漸提高,選房意向也從過去的普通住宅轉向有益身心健康的綠色住宅,因此居住小區的園林綠化設計水平直接關系到小區的整體質量。在進行小區的園林綠化設計時,需要在統一考慮小區整體風貌的基礎上,科學協調布置綠化景觀,從而形成一個系統的綠化景觀系統。

1.居住小區園林綠化的作用

園林綠化設計是居住小區設計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居民生活中占有重要作用。居住小區的園林綠化設計主要是利用植物的特色形成既統一又具有節奏感的相對穩定的生活空間,通過園林綠化設計,城市面貌和城市人工生態系統可以達到相對平衡,這對于為居住人民營造相對穩定又有生命力的生活空間具有重要意義[1]。可以說,居住小區的園林綠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為衡量小區居住環境質量的標準。

居住小區中的綠地分布較廣,與人們的生活環境又息息相關,因此在對小區進行設計時要格外重視對綠地的合理規劃,這樣既可以為居民創造良好的休息環境,也可以為小區居民提供豐富多彩的活動場地,滿足居住人群的各項活動需要。合理規劃的居住小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居住環境的氣候,調節氣溫,也能對居住空間進行整合,豐富居住小區的內容,從而營造出適宜人們生活的環境。除此之外,合理的園林綠化設計還可以提升居住小區的商品房附加值,增加樓盤的增值潛力。

2.居住小區的園林綠化設計原則

2.1因地制宜為首要原則

居住小區的園林綠化設計需要建立在因地制宜的基礎上,通過對綠化條件及植物的合理選擇,居住小區的綠地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這樣一來居住小區既可以保持原有的地形、地貌,還可以進一步優化居住環境,這在很大程度上既節省了費用也使居住小區的環境更加的真實。

在進行居住小區園林綠化設計時需要選擇合理的植物,主要以鄉土樹種為主,適當選擇一些適應能力強,同時還具有較高觀賞價值的外地植物,這樣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植物的多樣性,改善綠化植物的種植結構。在栽植這些植物時還需要充分考慮各種植物的科學搭配,將不同花期的草花與木本花卉相結合,這樣便可以實現四季都擁有優美的景觀效果[3]。

2.2以人為本、科學設計

居住小區綠化的根本目的在于為人們提供舒適的生活環境,因此居住小區的園林綠化設計需要充分考慮居民對通風、光線、日照的需求,以人為本,對居住小區中的綠地進行合理規劃。居住小區的園林綠化需要形成開放性的格局,這樣人們的休閑活動才可以真正地融合到園林綠化景觀中,真正體會到居住小區園林綠化所帶來的舒適感。居住小區的園林綠化需要堅持以人為本,創造的環境氛圍需要充滿生活氣息,在綠化設計時還可以適當增大綠化范圍,使人們在享受園林綠化帶來的舒適感覺的同時還能呼吸到新鮮空氣,這對于居住者的身心健康有積極意義。

2.3統一規劃

居住小區中的綠地種類較多,并且不同的綠地種類規模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進行居住小區的園林綠化設計時需要對小區綠地進行統一規劃,在考慮小區整體的前提下,根據使用與功能需要,科學布置,從而形成完整的園林綠化景觀系統。

3.居住小區中植物的配置

3.1植物配置層次分明

在居住小區的園林綠化設計中綠化植物的配置需要格外重視其層次。在配置時可以充分利用喬灌、地被的混合,將植物分為高、中、低、地被層4個層次,層次分明可以使居住小區的綠化空間顯得更為自然[1]。除此之外,居住小區的園林綠化設計還需要注重色塊的組合,只有利用多種色塊共同配合,才可以避免出現大色塊造景的情況。

色塊在布置時要盡可能的簡潔明快,采用色塊的模紋形狀快速成型,達到居住小區園林綠化的要求,這對于居住小區后期的植物養護也提供了更為便捷的方式。植物的養護可以在一次定型后間斷性修剪,這樣可以達到較好的綠化效果。植物配置層次分明,色塊簡潔明快可以使色塊在四季都能滿足居住人群的要求。植物配置的層次可以使小區環境顯得更加整潔有序,合理選用色塊則可以使小區環境更加具有趣味。

3.2以草本花卉彌補木本的不足

木本是居住小區園林綠化中最為常見的植物,但是木本不易控制,在實際的應用中存在許多不足,這時就需要運用草本花卉來彌補木本的不足。雖然草本花卉在后期的管理中比較繁雜,但是更易被人控制,在營造小區環境上更具優勢。在選擇早本花卉時需要充分考慮植物的色澤、形狀和高度等方面,通過協調草本花卉與木本之間的關系來達到綠化植物的實際目的。

3.3營造人工生態植物群落

隨著生態園林的快速發展,在居住小區的園林綠化設計中也滲透滿足了構建生態園林的設計理念。生態園林指的是根據生態學原理,營造一個人類、動物、植物三者和諧相處的生態環境[2]。居住小區的園林綠化也應該以恢復自然系統作為目標,對居住小區進行合理規劃,以生態平衡為主導,使居住小區的園林綠化真正地滿足人與自然生態系統融合的要求,從而為居住者營造舒適的居住環境。居住小區的園林綠化設計需要盡可能的選擇多種綠地植物,將植物豐富搭配,營造出人工生態植物群落,這樣綠化植物便可以在實際應用中因地制宜地根據居住者的功能要求發揮自身作用。

3.4保健植物的選擇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健康的要求也逐漸提高。根據人們對健康的要求,在居住小區的園林綠化設計時也需要以維護人體健康作為首要考慮因素,必須選用無毒的喬灌木,如果條件允許也可以選擇美觀、保健且具有藥用價值的保健植物,比如香樟、銀杏、枇杷等保健植物,這樣居住小區的植被便可以發揮自身作用,調節居住者的身心,美好環境,進一步提高居住小區園林綠化的水平。

3.5充分利用喬木

居住小區的園林綠化不能一味追求綠地面積,更需要保證綠化的林蔭功能,因此在進行居住小區的園林綠化設計時需要以喬木作為綠化骨干。喬木一方面具有生態功能,另一方面還具有美化環境的功能。喬木的樹冠面積相對較大,可以制造出更多的氧氣,同時吸收較多的有害氣體,這對于居住者的健康極為有利。喬木一般分為落葉喬木和常綠喬木,落葉喬木相對古樸,可以突出園林的季相變化,常綠喬木則可以給人以四季如春的意境,因此這兩者更具優點,在實際的配置時可以采取落葉喬木與常綠喬木1:2的比例[2]。居住小區的園林綠化設計需要有設計意圖地合理安排樹種,這樣便可以突出林隱功能,為居住者提供休閑納涼的場地。

4.結語

居住小區的園林綠化設計是改善小區環境質量的關鍵,因此在實際的設計管理中需要始終堅持“人性化、生態化、自然化”的設計理念,科學合理規劃,充分發揮綠化植物的真實價值,組成層次分明、色塊簡潔的小區環境,使居家與自然融為一體,這對于為居住人群營造舒適的居住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洪萍,廖天佑,陳華.淺談居住小區綠地規劃設計――以廣州市荔灣區內居住小區為例[J]. 廣西城鎮建設. 2009(07):11-13.

園林綠化設計范文第4篇

關鍵詞:園林綠化;綠化設計;景觀配置

社會經濟的良好發展促使居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同時居民對環境品質提出更高的要求[1]。園林綠化則是改善自然環境品質的重要途徑,以何種方式形成規劃方案、配置合適的植物等相關問題均是園林綠化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現以深圳市光明區茅洲河碧道項目作為案例,展開多方面探討。

1園林綠化的種植策略

茅洲河碧道項目屬于河道整治提升類型工程,項目原有格局為堤頂種植尾葉桉、檸檬桉等高大喬木作為外部屏障,防浪堤至箱涵路上均勻分布冠幅渾圓的細葉榕、黃槿等喬木。原有植物滿足了防護功能,但制約了游人與河道的互動。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從視覺空間入手,提出以下策略:

1.1創建通透空間

以“大樹+地被”的綜合型方式為宜,可構成具有良好通視條件的空間,提高景觀在行人視野中的關注度,發揮出植物的空間審美價值。

1.2配套綴花草坡

箱涵路和堤頂路的斜坡普遍采取設置草坪的方式,可選擇多年生花卉,構成具有完整性與趣味性的草坪景觀。1.3完善駁岸生態濱河廊道和河流廊道所形成的交界區域將產生駁岸,因地質、水文等方面的優越性,該處植物長勢旺盛。根據現場植物基底調查及分析,原生植物品種里觀賞價值較高的品種有野芋、象草、蘆竹、蒲葦等。設計提升過程中應該盡量保留,部分被破壞處也應當參照周邊情況補植或者擴大種植范圍,最終形成富有層次變化的駁岸植物景觀。

2園林綠化的設計方法

2.1通過樹種塑造景觀

環境完整性是園林綠化設計最基本的追求目標,考慮到鄉土樹種對當地環境適應能力較強的特點,宜優先配置此類植物作為背景樹種,然后增加主景開花樹種,構成完整的植物景觀。而在植物造景工作中應順應地勢條件,重視對株徑和植株高低的控制[2]。

2.2維度的融合

園林綠化設計工作中,通過二維與多維手法的應用,可協調畫境與環境的關系。以植物選擇為基礎,通常需搭配灌木、喬木以及草木等相關植物,形成具有層次化的植物結構體系,以便給多維空間植物的生長提供良好的條件[3]。但本次設計傾向為野趣、通透的感覺,因此提出以觀賞草代替灌木層,滿足園林景觀的多維度特性。

2.3規劃綠地系統

結合項目所在地的環境現狀和發展需求,將綠地規劃工作融入至園林設計中,在既有基礎上擴大綠地面積。以山、水等自然元素為點綴,將城市與之有效融合。創建綠地體系,通過此方式豐富園林景觀,將高品質、高標準作為工作的著力點,融合平面規劃和立體設計,輔以屋頂綠化、垂直綠化等相關手段。

2.4綠化與硬化的融合

綠化和硬化具有密切關聯,兩者需具有協調性,以達到優勢互補的效果,集多重資源于一體,創建宜人空間。不同個體對硬化和綠化的審美標準存在差異,為兼顧大眾的審美需求,在植物設計階段需遵循適中的原則,但依然需要彰顯出植物的自然魅力,以便充分利用資源,并使公眾對自然懷揣敬畏之心。硬化給人略顯生硬的感覺,但可以在園林綠化設計中通過綠化方式加以改進,即根據硬化景觀特性增添適量的綠化元素,提高景觀的完整性,釋放景觀活力。園林綠化設計時應最大限度選擇自然形態的植物,以免因人工植物配置因素過多而帶來生硬感。

3園林綠化的植物配置原則

3.1功能性原則

園林植物兼具改善自然環境、提高土體穩定性、豐富景觀價值等多重功能。因此在植物配置過程中需明確主次關系,實現園林植物功能最大化的目標。以項目所處河道為例,其設計要點是滿足景觀需求的同時兼顧河道行洪安全,在配置綠化植物時需避免種植冠幅豐滿的灌木和分枝點過低的喬木。而對于道路兩側則要兼顧美化和遮陰的雙重功能要求。

3.2植物種間關系的協調性原則

園林植物類型豐富,將其整合至相同環境后必然存在種間競爭現象,協調好種間關系對于提高園林植物整體生長水平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例如,喬木種植密度偏大時,將嚴重壓縮植物生長空間,導致營養供給不均衡,植物間存在相互制約的關系;而更為合適的是遵循自然界的生長模式,將喬木、灌木及地被植物進行合理配置,構成具有均衡性與持續性的模式。植物種間層面需要充分關注喬木與灌木兩類,例如它們各自的生長習性、生長周期等。

3.3適地適樹的原則

一方面,充分遵循植物的生態習性,考慮植物生長對溫度、水分等環境因子的需求,做到因地制宜;另一方面,兼顧園林景觀要求,通過合理的植物配置方案,創建具有多功能特性的園林綠化體系,提高植物與地形地貌的協調性。

3.4植物的多樣性原則

在城市化進程之下,城市環境日新月異,對園林綠化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生態園林景觀將成為未來園林綠化工作的引導方向。在創建生態景觀時應充分保證多樣性特征,豐富植物形式和景觀形式,在此基礎上創建極具價值的植物景觀,以適應城市發展及生態發展所需。只有在景觀多樣性的條件下,才能提高植物與環境的協調性,塑造一幅優質的園林“山水畫”。

4園林植物配置的主要方式

4.1規則式配置

按特定的幾何圖形栽植,控制各植株的株行距,組成具有整齊劃一、形態明朗的園林景觀。規則式配置方式需要與應用場景相適應,例如道路、單位門口等場景均可采取規則式配置方案。主要有如下幾種典型的細分配置方法:

4.1.1中心配植。取綠化區域中心點或核心區域,在該處采取獨植單株或單叢的方式,此方法常被應用于公園等公共區域,在挑選植株時需發揮出中心配植秀麗、莊嚴的特點。

4.1.2對植。以中軸線為對稱中心,在其兩側種植品種一致、樹形類似的樹種,常見于廣場入口、道路兩側等場景中。通過對植方式的應用,在發揮主導地位作用的同時兼具配景要求,如項目棧橋主線兩側種植藍花楹,苗木枝條舒展,在開花之際游人可近距離觀賞。

4.1.3列植。按行列式種植,可根據現場空間采取合適的配置方案,如單列、雙列、多列等,較常見的應用場景有廣場入口。

4.2自然式配置

自然式配置對于植物的景觀形態并未提出特定的要求,更加彰顯自然、大方得體的特性。由于碧道項目是在現有植被基礎上進行提升,因此在自然式配置設計上要充分考慮現場已有的植被?,F有喬木多以等距種植,品種較單一(細葉榕、黃槿較多),且大部分位于坡面的中心位置,濃密的樹冠遮擋了視線。為了達到設想中的通透效果,必然要對現狀喬木作出一定程度的取舍。根據具體情況分析,主要有以下3種處理方式:①如原有喬木品種單一、數量較多且間距較窄(間距為4~6m)。挑選苗木質量較高的保留,遷移部分長勢較差喬木,由此形成獨立組團(如圖1)。②原有喬木品種單一,但間距很大(間距為10~12m),則可以在空位補植開花喬木(宮粉紫荊、紫花風鈴木),通過補植的喬木增加綠量,形成不同花色組團(如圖2)。③原有喬木有多個品種,常見的組合是:南洋楹+細葉榕、鳳凰木+黃槿。針對這種組合,優先保留冠幅較大、樹形飄逸的南洋楹和鳳凰木,遷移樹冠密閉的細葉榕、黃槿(如圖3)。通過以上3種方式,完成對坡面景觀空間的重新塑造,形成了疏林到豐富組團的變化,最終達成設想的效果(如圖4)。

園林綠化設計范文第5篇

關鍵詞:園林;綠化;小城市;生態

中圖分類號:S73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0)07-0019-02

1 引言

小城鎮指的是一種正在從鄉村性的社會向著多種產業并存的現代城市轉變中的過渡性社區。廣義的小城鎮包括了20萬人口以下的小城市、國家批準的建制鎮、尚未設鎮建制的鄉政府所在地的集鎮(鄉集鎮)和純屬集市貿易的集鎮。區別于大中城市和鄉村,具有一定規模的主要從事非農業生產活動的人口聚集的居民點。狹義的小城鎮包括縣城以下建制鎮和集鎮。小城鎮已經逐步擺脫了以農業為主的生產景觀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觀(鄉村景觀),實現向城市景觀的過渡,但同時又保留了鄉村特有的田園文化和田園生活,在景觀尺度上比城市景觀更為親切宜人,使其景觀的吸引力往往更應高于城市景觀或鄉村景觀。

近年來,在中國各方面迅速發展大環境的帶動下,全國各地小城鎮經濟迅速發展,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小城鎮的繁榮。然而在經濟迅猛發展的沖擊下,有相當一部分城鎮,未能認清自身的價值和優勢,片面追求現代化、工業化,盲目拆建,使原本各具形態的小城鎮逐步走向“千鎮一貌”的境地。結果導致小城鎮的生態廊道斷裂,森林草原被高樓煙囪取代,城鎮中污水垃圾隨處可見,環境嚴重破壞,城鎮文化脈絡被切斷,城鎮中到處流露出凌亂的景象,造成了小城鎮人居環境和文化的落后。

2 小城鎮園林景觀的特殊性

由于小城鎮與鄉村腹地聯系密切,因此在景觀構成上更多的傾向于城市和鄉村的某些特征,與鄉村及城市園林景觀相比,小城鎮園林景觀有其特殊性。

(1)景觀構成上,由于受地域環境的限制,小城鎮與外界交流的情況不像大城市那樣頻繁,且與鄉村聯系較為密切,景觀更接近鄉村的自然環境,更多的是自然產生。因此在景觀構成上,小城鎮更多的強調以自然性為主,景觀內容源于原有的基質展開,景觀的美學意義相對較為強烈,而大城市由于受外來文化影響頻繁,景觀更多的突出顯示在其物質性方而,景觀的功能性更高于審美價值。

(2)景觀尺度上,大城市由于城市建設用地相對緊張,城市建筑密度較大,建筑高度較高,因此若要在密集的垂直空間中創造良好的景觀效果,其景觀尺度就要求較大。在小城鎮中,建筑高度一般在30m以下,空間較為開闊,在考慮一定的比例關系下,景觀空間的尺度也要求較小,景觀的營造上更要求親切宜人。

(3)景觀內涵上,由于小城鎮受外來文化影響較小,從而使其富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景觀就具有強烈的地域文化特征。一旦把握住地方文化景觀的實質,在園林景觀規劃中就可以從中尋找到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最佳結合點,進而領會小城鎮的精神理念。

3 小城鎮園林建設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1)建設思想模式盲目復制大城市,小城鎮建設過程中片面求大、求寬、求洋、求高、求快,導致城鎮建設雜亂無章、整齊單調,缺乏有個性的城市形態與生活精神,無法形成小城鎮的獨特個性優勢。

(2)規劃觀念照搬大城市,在功能區的劃分、交通布局方面參照大城市的機動車交通模式,使一些規模不大的小城鎮很快濃縮了各種源自于機動車的環境公害,如公路干線穿城而過,造成嚴重的噪聲和尾氣污染,同時給城鎮居民的人身安全帶來很大的威脅。

(3)環抱城鎮的鄉村景觀在城市環境中的重要價值被忽視,城鎮建設割裂城鄉之間在景觀,居民活動空間方面的聯系,使得居民和外來者失去對小城鎮關鍵性生活價值追求的體驗。

(4)自然山水的價值被忽略,城鎮周圍任意開山取石、自然河道任意裁彎取直,河流水面堤岸隨意固化,一些具有重要生態價值的山體、濕地被夷平或者填平,聯接城鄉之間的一些天然綠色通道被人為開發不當而破壞,失去了作為永久生物棲息地和城市中殘遺的自然保護地的功能和價值。

(5)本地生物被遺忘,當地鄉村和自然山水中的動物種類數量減少。動物活動形成的流動的和活的景觀的喪失,其直接原因是可以作為生物生活和遷飛的棲息地如大樹、林帶、野地和水體(池塘、溪流)和這些動物賴以生存的本地植被被破壞,以及在小城鎮建設中大量使用外來觀賞植物、人工草坪等,這些外來的植物種群缺乏與當地動物之間的生物關系,而人為的管理活動如除草、施肥、剪草、噴藥等都在破壞當地動物的生存條件。

4 小城鎮園林綠化對策

4.1 加大投入力度,轉變綠化思路

要加強植物配置設計審批,合理界定植物數量,豐富植物物種,堅持適地適樹,多品種搭配。城市綠化要轉變曾經一度“以草坪為主、喬灌花為輔”的模式,走“喬木為主、灌木花草為輔”的路子。既可充分發揮綠化的生態效益,改善城市小氣候,為人們提供大量可進入的休閑空間,又可節省大批的管護費用。

4.2 合理設計,提高居民生活質量

小城鎮綠化設計應均衡分布,比例合理,滿足城鎮居民休息、游覽的要求。小城鎮具有不同于大、中城市的一些特點,規模小,居民居住分散,可供開辟為大型公共綠地的地段有限。因此小城鎮園林景觀用地布局宜均勻分布,突出重點。同時原則上還應根據不同區域范圍內的人口密度來配置相應數量、面積的公共綠地。在城鎮居民居住較為集中的地帶,可考慮公園綠地,以滿足全體居民需要。但公共綠地的性質、位置、面積大小等應根據城鎮發展規劃,綜合考慮,以避免給將來城鎮發展規劃的完善改造工作造成困難。

4.3 開拓綠化空間,提高綠化水平

為了增加城市的綠量,必須挖掘綠化空間。因此要搞好單位專用綠地和住宅小區綠化建設,向立體綠化方向發展,以創建“園林式單位”、“園林小區”活動為抓手,提高城鎮綠化率和綠化水平。

4.4 突出綠化指標,實現自然協調

園林綠化至少要突出綠量、自然化、多樣性、喬灌為主等特點。綠地率、綠化覆蓋率是衡量城市綠化數量的主要指標。因此大綠量是形成城市綠化特色的第一要素,要編制和完善新區綠化專項規劃,對建設項目綠化指標明確規定,對城市公園、街區公園、街頭游園定位定量。城市綠化的自然化不僅可以節省大量的管養經費,也符合當前城市綠化的發展趨勢。

4.5 合理選擇行道樹,形成穩定的城市森林群落

行道樹主要栽培在人行道綠帶、分車線綠島、市民廣場游徑、河濱林蔭道及城鄉公路兩側等,因其栽植立地條件差,受煙塵及有害氣體污染重,受行人碰撞損壞大,受建筑物庇蔭、水泥路面輻射強,應選擇“耐瘠抗逆、防污耐損、蟲少病輕、強健長壽、易于整形、疏于管理”的樹種。從景觀效果角度講,應該擇“春華秋色、冬姿夏蔭、干挺枝秀、花艷果美、冠整形優、景觀持久”的樹種。還要考慮栽植地點和環境,城區道路應多以樹冠廣袤、綠蔭如蓋、形態優美的落葉闊葉喬木為主;郊區及一般等級公路,則選擇速生長、抗污染、耐瘠薄、易管理等樹種;通道及墓道等紀念場所行道樹種的選擇多以常綠針葉類為主。

4.6 體現地方特色

小城鎮由于地理、自然、歷史、文化諸因素,使之各具特色。園林景觀系統的規劃要充分利用和發揮其固有特色,將風景資源、古跡遺址、古樹名木、當地特色植物、歷史人物、民間傳說等納入園林景觀用地系統規劃中,開發潛在的風景資源,弘揚歷史文化,保護文物遺跡,豐富園林景觀的內容,寓歷史文化于園林景觀用地規劃中,形成別具一格的地方特色。

5 結語

發展中小城市,是推進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一個重要舉措,是避免人口過度向少數中心城市集中,減輕大城市的人口、就業和環境壓力的有效途徑。小城鎮如何在與大城市建設的過程中獲取市場和人才是小城鎮建設成敗的關鍵。小城鎮的園林綠化作為小城鎮的一面鏡子,也折射出這個小城鎮的發展情況。

參考文獻:

[1] 李 征.園林景觀設計[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1.

[2] 魯 敏,李英杰.園林景觀設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焉耆| 安丘市| 亳州市| 镇雄县| 和政县| 唐河县| 白银市| 桃源县| 五寨县| 尉犁县| 长岛县| 汉阴县| 鹤庆县| 喀喇沁旗| 阜宁县| 中宁县| 天长市| 彭山县| 屯留县| 石台县| 涟水县| 民县| 云南省| 静海县| 武宁县| 桑植县| 富源县| 新和县| 天镇县| 九台市| 博罗县| 绥江县| 平江县| 玉环县| 晋江市| 鹿邑县| 汝南县| 电白县| 赤壁市| 十堰市| 黎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