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代德育的特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古代中國土地制度的演變
土地制度包括土地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諸方面的關系。中國古代社會的土地制度經歷了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隸主階級國家土地所有制、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原始社會,土地屬于氏族公社所有,也就是土地公有制。奴隸社會,土地制度是以西周實行的井田制為代表的土地國有制,經濟上的井田制和政治上的分封制密不可分,從而共同促成了西周文明的繁榮。春秋時期,隨著鐵農具的出現、牛耕的推廣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井田以外的荒田被大量的開墾為私田,加之兼并戰爭頻繁,土地轉讓關系進一步發展,在井田上耕種的勞動力減少,井田制遭到破壞。魯國實行按畝收稅,其他諸侯國也競相效仿,這實際上承認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秦國以及其他諸侯國先后進行變法,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從而解放了生產力,促進新興地主階級的發展壯大,自耕農成為國家賦稅的主要承擔者。
二、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政策
重農抑商政策強調發展農耕,限制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它是古代中國歷代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經濟政策。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主要指禁止國人出海貿易,嚴格限制外商來華貿易。重農抑商政策與閉關鎖國政策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可從實施階段、目的、影響等方面進行比較。
1.實施階段:前者實施于戰國時期,貫穿于整個封建社會;后者實施于封建社會衰落時期。
2.實施目的:前者在于壓制商人勢力,維護封建統治經濟基礎;后者在于防御外來殖民勢力,維護封建體制。
3.根本目的:兩者都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前者是要嚴格控制國內市場和商業活動,后者是要禁止國人出海貿易,限制外商來華貿易。
4.影響:兩者都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前者在封建社會初期有利于農業的發展,到中后期則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后者有一定的自衛作用,但不利于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長期與世界隔絕,限制了中國與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使中國落后于世界潮流。
三、古代三大經濟部門的特征
1.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特點
把握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可從生產模式、生產方式、農業結構等角度著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以小農個體經營為主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精耕細作技術是我國古代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在沒有天災、戰亂和苛政的情況下,“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可以使農民勉強自給自足。從農業結構上看,以糧食種植業為主,以家畜飼養為輔。中國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農業經濟發展基礎上取得的。小農經濟是推動精耕細作技術發展的主要動力,是中國古代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礎。但是,小農經濟狹小的生產規模和簡單的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到近代以后,它日益成為阻礙社會生產發展的因素。
2.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特征
古代手工業是指依靠手工勞動,使用簡單工具的小規模工業生產。手工業產生時從屬于農業,主要表現為家庭手工業。在原始社會末期,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所以,手工業的第一個特點是其生產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夏商周時期以青銅鑄造為代表的手工業,由官府壟斷、政府直接經營,進行集中的大作坊生產。春秋戰國時期,逐步形成了官營、私營、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官營手工業產品精美,享譽世界,直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據主導地位;明中葉以后紡織、制瓷、礦冶等行業中,私營手工業后來居上,占據社會手工業生產的主導地位;而家庭手工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它有利于穩定小農經濟,但技術落后,生產分散,妨礙了市場的發育。這是古代手工業發展的第二個特點,即官營、私營和家庭手工業三種經濟形態并存,官營手工業占據特殊地位。第三個特點則是手工業的生產技術不斷進步,長期領先于世界,產品遠銷海外。第四個特點就是手工業生產部門不斷增加,勞動分工越來越細,著名的有冶金、絲織和瓷器制造。此外,手工業發展與農業發展緊密結合,并長期受到農業生產的制約,手工業的布局隨著經濟重心南移而變化也是古代手工業發展的一大特點。
古代中國有發達的農業、先進的手工業和繁盛的商業,它們為中華文明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作為歷史學科的主干知識,古代中國經濟是歷史高考考查的重點內容之一。從題型上看,本考點的命題多數以選擇題為主,特別是材料選擇題,以此來考查同學們理解、比較、判斷和知識遷移的能力。從內容上看,古代的手工業、商業、主要經濟政策、資本主義萌芽等都是考查的重點。如近幾年的江蘇高考,2009年考查了灌鋼法,2010年考查了水排、古代飲茶之風,2012年考查了官營手工業生產特點、唐宋時期市的變遷等內容。本文把古代中國經濟概括為一項經濟制度(土地制度)、兩項經濟政策(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政策)、三大經濟部門的特征(中國古代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的特點)。
一、古代中國土地制度的演變
土地制度包括土地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諸方面的關系。中國古代社會的土地制度經歷了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隸主階級國家土地所有制、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原始社會,土地屬于氏族公社所有,也就是土地公有制。奴隸社會,土地制度是以西周實行的井田制為代表的土地國有制,經濟上的井田制和政治上的分封制密不可分,從而共同促成了西周文明的繁榮。春秋時期,隨著鐵農具的出現、牛耕的推廣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井田以外的荒田被大量的開墾為私田,加之兼并戰爭頻繁,土地轉讓關系進一步發展,在井田上耕種的勞動力減少,井田制遭到破壞。魯國實行按畝收稅,其他諸侯國也競相效仿,這實際上承認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秦國以及其他諸侯國先后進行變法,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從而解放了生產力,促進新興地主階級的發展壯大,自耕農成本文由收集整理為國家賦稅的主要承擔者。
二、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政策
重農抑商政策強調發展農耕,限制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它是古代中國歷代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經濟政策。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主要指禁止國人出海貿易,嚴格限制外商來華貿易。重農抑商政策與閉關鎖國政策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可從實施階段、目的、影響等方面進行比較。
1.實施階段:前者實施于戰國時期,貫穿于整個封建社會;后者實施于封建社會衰落時期。
2.實施目的:前者在于壓制商人勢力,維護封建統治經濟基礎;后者在于防御外來殖民勢力,維護封建體制。
3.根本目的:兩者都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前者是要嚴格控制國內市場和商業活動,后者是要禁止國人出海貿易,限制外商來華貿易。
4.影響:兩者都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前者在封建社會初期有利于農業的發展,到中后期則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后者有一定的自衛作用,但不利于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長期與世界隔絕,限制了中國與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使中國落后于世界潮流。
三、古代三大經濟部門的特征
1.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特點
把握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可從生產模式、生產方式、農業結構等角度著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以小農個體經營為主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精耕細作技術是我國古代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在沒有天災、戰亂和苛政的情況下,“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可以使農民勉強自給自足。從農業結構上看,以糧食種植業為主,以家畜飼養為輔。中國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農業經濟發展基礎上取得的。小農經濟是推動精耕細作技術發展的主要動力,是中國古代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礎。但是,小農經濟狹小的生產規模和簡單的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到近代以后,它日益成為阻礙社會生產發展的因素。
2.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特征
古代手工業是指依靠手工勞動,使用簡單工具的小規模工業生產。手工業產生時從屬于農業,主要表現為家庭手工業。在原始社會末期,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所以,手工業的第一個特點是其生產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夏商周時期以青銅鑄造為代表的手工業,由官府壟斷、政府直接經營,進行集中的大
作坊生產。春秋戰國時期,逐步形成了官營、私營、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官營手工業產品精美,享譽世界,直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據主導地位;明中葉以后紡織、制瓷、礦冶等行業中,私營手工業后來居上,占據社會手工業生產的主導地位;而家庭手工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它有利于穩定小農經濟,但技術落后,生產分散,妨礙了市場的發育。這是古代手工業發展的第二個特點,即官營、私營和家庭手工業三種經濟形態并存,官營手工業占據特殊地位。第三個特點則是手工業的生產技術不斷進步,長期領先于世界,產品遠銷海外。第四個特點就是手工業生產部門不斷增加,勞動分工越來越細,著名的有冶金、絲織和瓷器制造。此外,手工業發展與農業發展緊密結合,并長期受到農業生產的制約,手工業的布局隨著經濟重心南移而變化也是古代手工業發展的一大特點。
一、呼吸在現代舞中的運用特征
現代舞中呼吸的視覺很明顯,如:瞬間的凝聚爆發、瞬間的全身松懈、瞬間的騰跳翻轉、瞬間的跌倒爬起、在激烈動作中一剎那屏住呼吸停頓靜止等等,都是依靠呼吸的運轉,從而使觀眾在視覺上得到美的享受。現代舞追求的是動作的自由真實,現代舞的那種靈活自由的動作正是由不同的呼吸節奏控制的,如呼吸的長短、動靜、輕重、緩急、停頓等。
呼吸是生命的重要特征,舞蹈中的呼吸與動作一樣來自生活的體驗,它源源不斷地給舞蹈和舞蹈者提供著展現藝術魅力的能量和養分。美國現代舞大師韓芙麗“倒地——爬起”的身體動作語言分析的核心點是呼吸。另一位現代舞大師瑪莎·格萊姆的技術是隨著生命呼吸的“收縮——伸展”,她也是在一呼一吸中找到舞蹈的始動的。
現代舞中的力是由氣源核(即丹田)發出一呼一吸氣的循環而產生的,又依靠力量的轉換而產生重力、借力、作用力、反作用力、反彈力等新的力。舞蹈者在現代舞訓練之前要調整好自己,要放松,做到心平氣和;在心平氣和的狀態下感受呼吸和身體的放松有利于呼吸的自然進出;呼吸的順暢與否直接影響到肢體運動,因為呼吸是氣體交換的基礎,沒有了呼吸體內的血液循環就無法運送氣。
二、呼吸在古典舞中的運用特征
在中國古典舞中,呼吸的運用是至關重要的。古典舞講究“精、氣、神”,呼吸就是“氣”在這里起到貫穿其中的作用。如:古典舞中的“丁字步”站位,要求的就是提氣凝神,用提氣來表現一種威武神情的精神面貌。再如:“身韻”是古典舞訓練的重點。在身韻中“提沉”作為區別人體自然呼吸并具有嚴格規范的藝術呼吸,它對身韻之“形”影響很大。從“提沉”的動勢來看,它們是上下的呼吸動勢。如在做“沉”時,由自然呼吸使氣下沉到丹田。在此過程中,腰椎節往下壓,形成胸部微含;在做提時,要求在“沉”的基礎上進行深呼吸,感到氣息從丹田提到胸腔,由胸腔把腰椎拉直,由“沉”的微彎狀變成提的直立狀,并產生氣息往上、頭頂虛空的感覺。“提沉”的訓練可以加大身體的表演幅度,因為練提沉的目的就在于解決一個“通”字,即心與氣通、氣與意通、意與身通、身與氣通,解決了這個“通”字就能從根本上解決了身體的僵硬和不協調,使身體達到高度松馳和自如。呼吸賦予動作以生命力和表現力。在身韻動作中,呼吸使動作時而有行云流水,輕而不浮的控制力;時而有亮相、轉換動作剎那間的凝聚力;時而有明快灑脫的剛脆和富有彈性爆發力。
在表演中,大量的造型和預備動作需要藝術呼吸,一般來說,在剛武氣質和柔韌舒展型的舞蹈中,“提沉”顯得格外明顯和重要。形容中國古典舞“閃轉騰挪”的詞語,原本是一個武術術語,而武術是非常講究“氣”的合理運用的,自覺運用藝術呼吸對于表現剛武氣質大有裨益。中國舞蹈大師吳曉邦先生依據人在生活中對“氣”的本質認識,明確地將“氣”作為舞蹈表演的元素之一。李正一和唐滿城教授創建的古典舞“身韻”教育體系將這種藝術化的氣息——“提沉”作為“身韻”訓練的重要內容而貫穿始終。
三、呼吸在現代舞和中國舞訓練中的重要性
呼吸在舞蹈中運用的成功與否,是一個舞蹈是否能成功的關鍵,不論是現代舞還是中國古典舞,能不能自覺地、完美地、有創造力、有感染力地呼吸決定了舞蹈者的終身成就。因此,呼吸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是一項繁雜而艱巨的工程,是每一個舞蹈老師都不能忽視的重要課題。由表及里、出神入化、渾然天成的舞蹈藝術表演,是由呼吸伴隨著舞感和舞蹈表現力而成就的。所以,我們在平時訓練時,就要特別注意呼吸和重心、呼吸和力量的訓練。
在中國古典舞和現代舞中,呼吸和力量都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呼吸決定了技巧的質量和難度,恰到好處的呼吸,會使力量型技術技巧事半功倍。如:在移動的跳躍中,大跳除了一定的肌肉能力、骨骼能力、韌帶能力和騰越能力以外,呼吸的作用是關鍵。人從靜止到完成動作,難度和強度是很大的,如果不借助呼吸,人根本無法從地面騰越而起,也無法輕盈地落地。正是呼吸的節奏控制了起跳的角度和速度,也正是因為有了有控制的呼吸,才能使得人在空中能夠飄逸、在落地時能夠控制好身體重量和重心而輕巧落地,才能使動作技巧連貫、流暢、完美。呼吸的控制程度既決定了人體直立時重心的穩定,也決定了人體移動時重心的穩定。在現代舞中,動作的大幅度移動然后剎那間停止,要求要有近乎完美的平衡能力,這種能力就是完美呼吸的表現。在中國古典舞中,移動重心的旋轉,也要求有很好的呼吸控制能力,使重心不因為旋轉而偏移。
論文摘要: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挖掘和概括了中國古代德育思想的主要內容及特點,旨在對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借鑒的思想資源和方武方法。
中華民族是一個十分重視道德教育的民族。在中國封建社會,自漢朝以后.儒家學說。成為國家正統,道德教育不但成為提高個人道德修養的首要途徑,而且是治理國家的重要方略。
一、中國傳統文化德育思想的特點
中國古代德育思想起源很早,德育的觀念在堯舜時期就已經存在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德育思想是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制度下萌芽.并成長發展起來的,而封建社會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度的社會形態.并且是以高度分散的小農經濟和異常集中的專制統治為主要特色的。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不但中華傳統文化具有獨到的特色.而且與它相適應的傳統德育思想也表現出別具一格的特色。中國古代傳統德育思想具有以下特點:
(一)內圣外王.修身為本
中國傳統道德教育思想歷來十分強調道德的修身功能,即通過個人的道德修養,啟發個體的內在道德自覺,督導個體不斷進行自我道德品行的修煉.從而成為一個真正有道德良知的人。孔子認為“修己以敬”是成為君子的第一步。所謂“修己以敬”是指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以誠敬之心來進行自身道德的修煉.只有以誠敬之心進行道德修養,才能忍人所不能忍.才能夠做到不被物欲所惑.像顏回那樣“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而回也不改其樂”。顏回身居陋巷,身無長物.日常賴以果腹者,惟簞食瓢飲而已,人皆憂戚難安無法忍受.而顏回卻怡然不改其樂;有人問如此困境所示何事。他說非樂貧而樂道也。孔子曾再三贊嘆他道:“賢哉回也,賢哉回也”。“內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根本特征。所謂“內圣”就是內以修養自身品格,以期成就圣賢人格;所謂“外王”就是外以平治天下.以期建立不朽功勛,從而造福黎民百姓。儒家經典著作《大學》詳細闡述了儒家思想“以修身為本”的德育綱領和步驟。如“格物”是道德教育的起點,“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意思是說道德修養必須從“格物、知致”,即認識道德規范開始,由認識道德規范逐步轉化為形成道德信念.即“誠意、正心”.才能最終達到約束自身行為,即修身的目的。無論是從個體身心發展.還是從德育發展的規律來看,這種觀點都是符合個體道德心理發展規律的;同樣。《大學》中提到的“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通過“修身”來達到的。中國傳統的道德教育十分強調道德信念的作用。可以說,強調道德教育的自律,既是我們民族優良的德育傳統.又符合德育發展之規律。
(二)知行結合,以行為本
中國傳統文化的德育觀強調知與行的有機結合,即強調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的有機結合,提倡以行為本。子日:“納于言而敏于行”;“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也就是說道德修養不能僅僅停留在言辭上.必須與實際行為相結合。朱熹指出:“知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即是對知行關系形象而生動的表達。王守仁曾說:“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更是強調了知行統一的重要性。王陽明也認為“滿街都是圣人”,人人都可以成為圣人,途徑只有一個——“躬行實踐”。
(三)立足當前,胸懷大志
《大學》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意思是說.要想把自己的品德昭示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國家的人,首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要想整治好家庭的人.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修養;要想提高道德修養,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內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內心。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誠實;要想使自己的意念誠實,首先要獲得豐富的知識;而要獲得豐富的知識,在于窮究事物的原理。這里就提出了《大學》的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應該有立志做一番大事業的雄心壯志。孔子的學生子夏說:“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孔子明確提出官員要“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這在孟子的論述中得到了更深刻的體現:“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誠然。要實現以上的道德理想,就應該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如果一個人連“黎明即起,灑掃庭除”的小事都不愿干.又何以談論治理國家呢?因此,我們的道德教育必須啟發受教育者形成“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道德之心,胸懷天下的道德理想.從而達到“內圣外王”的道德目的。
二、中國傳統文化德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中國傳統文化德育思想有十分豐富和深刻的內容.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道德教育方法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并對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啟示作用。挖掘和概述中國傳統德育的主要內容,目的是弘揚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之精華,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可持續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和寶貴的精神文化食糧。中國傳統文化德育思想的主要內容如下:
(一)關于道德結構的思想
中國傳統道德教育雖然沒有關于品德心理結構成分的系統闡述,但是其中卻蘊含著極著豐富的品德心理結構的思想。例如.孔子提出的“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的思想.就是強調道德認識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其提出的“仁者不憂”的思想.即有道德的人是感到快樂的人,強調的就是道德情感的作用。道德認識是指人們對社會中的道德關系以及這種道德關系的原則、規范、理論的理解和掌握,在培養品德的過程中,首先就是要形成道德認識。道德情感是指人們心理上對某種道德義務在認識基礎上所產生的愛憎、好惡態度。
孔子又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意思是說只有仁德的人才知道愛什么人、憎什么人.可見仁德中含有“愛”和“恨”兩種情艨道德信念是指人們對某種道德義務有發自內心所具有的定信念。孔子提出的“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以及“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等均強調道德信念對道德行為的導向作用。后來的儒家學者提出的“志存高遠。自強不息”、“富貴不能.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已成為激勵華夏兒女道德意志的格言警句。道德行為是指人在一定道德意識支配下表現出來的對他人與社會有道德意義的活動中國傳統文化德育思想十分重視道德實踐的作用和道德行為的激勵。孔子說“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意思是說,一個人的道德意識.不能轉變為道德行為。不能踐履自己的道德諾言.這是一種可恥;言而不行.本身就是一種不道德。“君子欲納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說.品德高尚的人言語慎重遲鈍.行動卻敏捷干練.強調了道德行為的重要性。此外.孔子也十分重視道德行為的持續性。他說:“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意思是說.一個人時時刻刻都要堅守仁德規范,甚至連吃一頓飯的工夫也不違背仁德;一個人處處事事都要實行仁德,甚至在“流離痛苦“的時候也要按仁德行事。也就是說,即使遭遇不幸變動、困難等逆境,仍然不改初衷.堅持道德操守。
(二)關于道德教育的方法
古代教育家提出了許多道德教育方法。這些方法和技巧至今仍閃耀著生命的光彩。概括起來,這些道德教育方法包括以下幾種:
1.啟發誘導法
孔子說:“不憤不言,不悱不發,舉~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就是善于抓住“憤”、“悱”的時機來進行啟發。啟發誘導的一個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循循善誘”。孔子的得意門生顏淵根據自己的切身體會這樣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即要逐漸形成道德認識.培養道德情感。堅定道德信念,并付諸道德實踐,從而養成道德習慣。
2.因材施教法
對不同的個體.先哲們很善于運用表揚和批評的手段對其進行示同方式的道德教育。例如在《論語》中。孔子這樣表揚顏淵道:“回也好學”,“回也不愚”“賢哉.回也”;而對于子路。由于其秉性亢直.又驕傲自大.很容易輕舉妄動,所以孔子就采用批評的方式教導他。
3.以身作則法
孔子在德育中不僅重視“言教”。更重視“身教”。他在長期的德育實踐中,以身垂范,時時處處以自己高尚的德性品行向學生們示范,以自己真誠坦蕩的人格魅力熏染學生。深受其弟子及后人的崇敬和膜拜。子路問君子。子臼:“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人。”日:“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百姓”。
4.修心德育法
根據儒家的道德觀點.德育的最終目的是開啟善的心靈和德性。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通過心靈的道德修養。“行道而有得于心之謂德。得為心得.則修亦修之于心。”在具體方法上,古代學者先后提出了諸如寡欲法、喚醒良知的自我育德法、培育羞恥感法、慎獨法、誠敬存心法和返璞歸真法等,其目的是要求人們通過修心育德達到至善的境界。
(三)品德考評法
在中國古代具有豐富的心理考評方法。以儒家倫理道德為主線.進行品德考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色。例如,孔子評價“孝道”的基本標準是:“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盡管這一標準在當代看來。顯得有些片面、可是如果從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道德標準來看。依然是一種具有實踐價值的考評方法。概括的說.中國傳統品德考評的方法主要有談話法、觀察法和自我評價法。
一、新聞教學中德育問題出現的原因分析
1.教師方面的原因
德育意識不強。一些老師認為,大學生已經成人,應該已經樹立起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所以在教學中只是傳授知識,而忽視育人。一些教師認為新聞這個行業技能很重要,只要讓學生掌握專業技能就可以了,德育教學可有可無。
德育教學方式比較單調。在德育教學中許多教師習慣于灌輸,這是由于缺乏對德育的根本性認識與有效模式的參考與借鑒,因而陷入知識傳授式或空洞說教式的困境中。這種單調的教學方式,導致了德育教學效果低下。
2.學生方面的原因
追求思想的自由。這是大學生的顯著特點,對新聞專業的學生來說尤為突出。這里涉及到新聞專業方面的內容。在新聞史論方面,新聞教學中會涉及到西方新聞自由的知識。學生在接觸這些知識,會受到這些西方自由思想的影響。
思想的多元化。當代大學生接觸各種信息的途徑以前任何時候都要方便快捷。特別是3G時代的到來更加強了這個趨勢。他們在接觸海量信息的時候,受到這些信息所承載的思想的沖擊。如果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就容易在這些多元的思想中迷失。對新聞專業的學生來講更是如此,他們更容易在西方新聞自由思想中迷失。
二、如何在新聞教學中加入德育內容
1.教師要有德育意識
在2010年9月17日舉辦的第四屆復旦基礎教育論壇上,復旦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楊玉良等專家批判了社會及教育界某些人的功利化心態,認為教育不能只注重知識傳授,而忽視學生的德性培養和責任感的培育。在新聞教學中,教師要樹立德育意識的觀念。一方面要授業解惑,另一方面還要傳道,也是育人。
2.教師要起模范作用
筆者就“你認為的好老師具備哪些條件”的問題對新聞專業兩個年級的學生進行了調查。調查發現,道德素質排在諸條件中的第二位。可見學生對老師的道德素質的期待之高。德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教育者長時間的對受教育者進行熏陶。教育者沒有一個良好的道德素質,就會讓受教育者對教育的內容產生懷疑。教師必須以身作則,做學生的榜樣,讓學生對所學的德育知識產生認同感。
3.注意教學方式的多樣性
大學生希望在學習中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希望平等對待。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特點,在教學中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以設置德育教學的情境為例,我們可以采用以下手段。比如提問的方式設置情境,讓學生互相討論設置情境,通過將相關案例設置情境等等,盡量的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這樣可以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認同和發揮,通過相關情境去感知德育的內容,進而內化成自己的道德意識。
三、德育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德育知識的儲備
教師在平時要多注意德育方面的內容。一方面關注古代的德育知識。另一方面關注現代的德育知識。古代的德育知識有些隨著時代的變化,可能不適合現在的社會實際,要注意結合現代的德育知識來講。這樣能讓古代優秀的倫理道德資源扎根于現實社會中。
2.經常關注學生的思想動向
德育教學的時候,教師只有在了解學生的思想動向的情況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師要了解學生思想動向,首先要尊重學生,對學生有關愛之心。這樣學生才樂于和老師溝通,便于教師了解真實的情況。其次要注意當代學生的溝通方式。現在很多學生喜歡把自己的問題寫在博客或者微博里面。教師應該經常關注學生博客或者微博,及時的了解他們學習上和思想上的狀況。根據具體的問題,及時的給予相應的引導。
3.把握好時機
如果引入德育內容的時候時機不好,會取得不好的效果。這里面要把握兩點。一個是引入的德育知識要起到調節課堂氣氛的作用。從生理上說,人的聽覺注意力維持的時間有限,一般只有5至10分鐘。超過這個界限,就會產生聽覺疲勞。這個時候就可以引入相關的德育知識,起到緩解疲勞的作用。一個是要注意學生的興趣。如果某個德育內容學生感興趣,就可以稍加闡述;如果不感興趣,那就適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