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地震災害的防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地震誘發的群發性地質災害往往點多面廣、類型多樣,最常見的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3種地質災害。筆者主要討論地震誘發的滑坡地質災害的活動強度,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以促進地質災害的強度評估理論發展。
1.1能量法滑坡強度評估的原理
滑坡釋放的能量是指從滑坡失穩破壞到堆積穩定這一階段所釋放的能量,該能量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地震波對滑坡體輸入的能量,二是滑坡體下滑的勢能。后一種能量可由E=γVH測得,其中γ為滑坡物質的重度(N/m3),V為滑坡體積(m3),H為滑坡體重心在滑動前后的垂直運動高度。然而,地震對坡體輸入的能量目前還無法準確的測得,坡體失穩破壞的地震最小加速度即臨界加速度目前還有待研究,失穩破壞之前地震波對坡體輸入的能量亦是無法測得。因此,需要從另外一個方面考慮能量的計算。滑坡體從獲得地震輸入的能量啟動,到最終堆積穩定,地震力和重力對坡體做正功,系統最終穩定下來,一定有一種力做負功,這種力即為摩擦力。摩擦力是一種耗散力,是非保守力的一種。耗散力是指對系統或物體做負功,而使之總機械能減少的力,耗散力做功與力使物體經過的路程有關。前面提到,摩擦力是非保守力的一種,而非保守力有一個特點:物體在有非保守力作用時,其動能和勢能之和(機械能)不再守恒。滑坡在地震作用下失穩破壞到最終堆積穩定,不僅存在機械能,還包括地震能量,因此,單純從機械能的轉化來度量地質災害釋放的能量是欠妥當的。滑坡地質災害釋放能量的過程,可以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地震輸入能量在巖土體中積累形成變形能,當達到一定程度后開始沿某一方向釋放變形能,當釋放的能量超過巖體破裂所需的能量時,巖體發生破壞直至剪斷巖土體形成滑動面的,釋放的能量主要用于剪斷巖土體;第二階段為滑坡體沿滑動面剪切破壞,直至完全剪出,釋放的能量主要用于克服抗滑力所做的功;第三個階段為滑坡體在斜坡表面滑動直至堆積停止,釋放的能量主要用于克服斜坡體表面的摩擦力所做的功滑坡釋放能量的3個階段,對應著不同的滑坡破壞形態。坡體在地震輸入能量后,首先進行第一階段,在第一階段能量耗散到不足以進行到第二階段,則坡體破壞的結果是形成不穩定斜坡;能量能夠維持到第二階段,卻不足以支持第三階段,則斜坡破壞的結果為我們常見的滑坡;能量能夠維持到第三階段,則破壞的結果為遠距離滑坡。
1.2滑坡災害強度評估方法
第一階段釋放能量:根據巖石強度的能量理論,巖石單位體積內所能儲存的變形能是一常量,與應力狀態無關,變形能一旦超過這一常量,材料即發生破壞。在地震波作用下,巖體逐漸儲存變形能,當地震作用的能量超過巖體的變形能后,巖體發生第一階段破壞,并逐漸釋放變形所吸收的能量。此時巖體釋放的能量為:210*2EVE(1)式中:E1為第一階段釋放的能量;σ為水平向應力;E0為巖土體的彈性模量,一般可取變形模量;V為滑坡體體積。第二階段釋放能量:巖土體在剪斷貫通后,沿滑面在重力及地震力作用下克服抗滑力下滑,所受的摩擦力與抗滑力大小相同,摩擦力做功消耗的能量為:22EWcos-Qsintgl+cl(2)式中:E2為第二階段釋放的能量;W為坡體自重及上覆荷載之和;Q為地震力,Q=ξW,ξ為地震水平系數,結合《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察規范》的規定,巖質滑坡取0.05,土質滑坡取0.0125;為滑坡體滑面傾角;為滑面內摩擦角;c為滑面黏聚力;l為滑面長度。第三階段釋放的能量:滑坡體剪出后沿著斜坡表面繼續向下滑動,最終堆積穩定。滑坡體的下滑力來源于坡體自重及上覆荷載沿坡面的分力,抗滑力(摩擦力)則由法向分力及摩擦系數決定,釋放的能量為:3E=WcosS(3)式中:μ為坡體表面的摩擦系數;為滑坡總斜率,是滑坡運動前最高點與運動后最遠點連線的斜率;S為滑坡運動斜長;其它符號同上。地震誘發的地質災害強度以釋放的能量作為度量,而釋放的總能量為上述3個階段之和,則滑坡災害的活動強度表示為:123EEEE(4)當然,對于地震誘發的群發性滑坡地質災害來說,每個單體災害達到的破壞階段不同,則相應的能量計算應區別對待。對于只達到前兩個階段的滑坡,計算時也只能計算到前兩種能量;而原本已經存在的滑坡在地震作用下加劇,則計算時可能取后兩個階段。
2結論
1)地質災害的活動強度評估在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尤其對地震誘發的群發地質災害,可直觀地對比不同地震誘發的地質災害的活動強度大小。從能量的角度考慮地質災害的活動強度,已經越來越受到關注與重視。
2)從能量的角度考慮滑坡災害的活動強度,可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地震輸入能量在巖土體中積累形成變形能,超過巖體破裂所需的能量時,巖體發生破壞并釋放變形能;第二階段滑坡體在地震力和重力的作用下沿滑面下滑,克服抗滑力釋放能量;第三階段滑坡體在重力作用下在斜坡表面下滑,克服摩擦力釋放能量,最終堆積穩定。
關鍵詞:地震 地震災害 環境影響
引 言
地震是一種自然災害,也是一條災害鏈的起點,不僅地震本身將引起各種災害,還將誘發各種次生災害,如沙土液化、噴沙冒水、城市大火、河流與水庫決堤等。其中,地震所引發的次生環境災害非常重要,但卻往往容易被忽視。地震次生災害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是自然層面的,如滑坡、崩塌、滾石、泥石流、地裂縫、地面塌陷、砂土液化等次生地質災害和潰決水災,發生在深海地區的強烈地震還可引起海嘯;二是社會層面的,如道路破壞導致交通癱瘓、煤氣管道破裂形成的火災、下水道損壞對飲用水源的污染、電訊設施破壞造成的通訊中斷,還有瘟疫流行、工廠毒氣污染、醫院細菌污染或放射性污染等。歷史經驗表明,次生災害所造成的傷亡和損失,有時比直接災害還要大。
1. 地震災害引發的次生災害
受汶川大地震的影響。中國西部地區新構造活動強烈,斷裂帶發育,地形切割嚴重,山高谷深,巖體破碎,風化強烈,山體斜坡上的松散堆積物豐富。地震引發了大量的滑坡、崩塌、地裂縫等地質災害。同時,由于地震造成山體巖土體松動,受降雨影響也引發許多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多種次生地質災害。
從2008年“5?12“汶川地震我們可以看到,地震對災區的環境產生重要影響,表現在對河床、自然生態環境、水資源和水質等諸多方面。對河床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河流改道、河流斷流、形成堰塞湖、水土流失加劇等。從電視或者遙感照片來觀察,災區泥石流、滑坡等大量存在,不僅堵塞了道路、摧毀了村莊,而且形成了堰塞湖,改變了災區景觀的格局,可能引發洪水災害,對災區再次造成傷害。
地震對自然生態影響巨大,對原有的生態系統造成巨大沖擊,甚至形成新的生態系統,“山河改觀”、“滄海變為桑田”是地震對自然生態環境影響的真實寫照,對動植物生存環境也造成巨大的影響。地震導致地質結構的改變,引發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關系出現新的變化,特別是水資源環境,由于在地震災害發生和救災的過程中,增加了新的污染源,再加上水文情勢的變化,對河流生態產生一定的影響,在一段時間內會造成水質的變化。
2. 保障地震災區的飲用水安全
由于地震帶來了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質災害,從而對水質造成了破壞。如有些地區的地表水不能更好地排泄,造成積水現象。再如隨著氣候炎熱,因為人員傷亡進而形成了流行疾病等生物災害。
地震可能引發一些危險品的泄漏。如受地震影響,一些危險品液體可能會流入附近水體,改變水質情況,造成水污染。而由于水體的流動性,可能會擴大污染影響。
此外,抗震措施也十分必要。如對基礎設施進行防震處理,進行邊坡處理、提高穩定性等,都能夠起到保護周圍水體的效果。
日本目前已建立了一套電腦化的地震報警系統,能在大地震發生幾秒鐘內切斷煤氣、水、電等公共設施的供應。日本是一個經常發生地震的國家,他們在抗震防護方面有著很好的經驗。
對于地震災害重災區,工業污水處理設施及城鎮污水處理廠等設施受到了嚴重破壞,應盡快修復。而對于已經不具備生產能力的企業來說,要注意的問題就是工業原料、生產的產品可能存在的環境隱患。現在在發生地震災害的四川地區,出現了降雨的情況,一旦大量化工原料隨著雨水進入水體,將引發水污染事件。各地要加強地表水水質監測,加強農業灌溉用水、飲用水源地水質監測,避免污染大面積擴散。加大地表水在線監測設施的監測頻次,加強飲用水源地的管理,確保飲水安全。
飲水安全問題是環保應急防范工作重點。各地要加強巡查排查,突出抓好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和居民集中居住區等環境敏感區域的隱患排查,尤其要加強飲用水源地水質監測工作,確保群眾飲水安全。
3. 防范自然災害帶來的次生環境污染事件
要預防地震次生環境災害,必須要有憂患意識,要防患于未然。如對重大建設工程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環境災害的建設工程(指受地震破壞后可能引發水災、火災、爆炸、劇毒或者強腐蝕性物質大量泄漏和其他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包括水庫大壩、堤防和貯油、貯氣、貯存易燃易爆、劇毒或者強腐蝕性物質的設施以及其他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必須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并根據地震安全性評價的結果,確定抗震設防要求,進行抗震設防。
要加強地質災害可能帶來環境災害的知識普及工作,提高人們的防災、減災意識。地質災害是地球演化過程中的必然現象,人類目前尚不可能全部防治,但應當認識和掌握地質災害發生與發展的基本知識,以及可能帶來的環境災害,以便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或采取適時的避難減災行動,以減少損失,這是可以做到的。
關鍵詞:水工環地質;地質災害;災害治理;應用策略
經濟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對部分企業發展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為了從根本上實現經濟效益的穩定增長,部分企業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長此以往,環境污染問題相對比較嚴重,由于受到地質災害的影響,經濟損失也比較嚴重,甚至很有可能會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等問題。所以,要對符合現實要求的措施進行合理利用,以此來實現水工環地質在地質災害治理中的應用。水工環地質技術的運用,可實現對地質災害的監測和控制,具有良好的預防效果。
1水工環地質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快速發展,水工環技術逐漸被研發并廣泛應用。該技術的主要目的是實現對地表下層地質結構的深入勘察,通過分析勘察結果,有利于提前做好一系列的預防,減少地質災害問題的發生,實現對自然災害事故的有效規避,避免對人們的經濟、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隨著技術的完善和優化,水工環地質技術的應用范圍逐漸擴大,水工環地質技術已經逐漸成為地質災害治理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2地質災害分類及特征
近年來,我國地質災害發生率普遍提升,究其原因是由于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人們的環保意識不強,同時沒有提前做好防范。因此,為了從根本上保證地質災害治理成效的有效提升,掌握和應用各種不同類型地質災害治理對策,需要對目前比較常見的幾種地質災害進行分類分析,對不同災害的特征進行深入了解,提出有針對性的治理對策。
2.1地震
眾所周知,地震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地質[1]災害,主要是由于受到地殼運動的影響而引起。地震之所以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和重視,是因為地震災害一旦發生,勢必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甚至會威脅到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比如,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等,都給人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現如今,在地震災害的預測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難度比較大,由于地震災害本身不可控,在預防方面也會存在明顯的偏差。目前,我國地質勘察水平有所提升,現有的勘測技術手段也在不斷完善,但仍無法實現對地震災害的有效監測,所以現階段監測手段的可靠性仍有待提升。
2.2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地質災害一旦發生,造成的影響同樣非常嚴重。由于現有的各種不同類型的工程項目在規劃和建設時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方案,在建設過程中偷工減料等問題時有發生,導致對應的地質結構勢必受到破壞,這種情況下就容易引發地面塌陷等災害事故。
2.3地面滑坡以及泥石流災害
通過對目前比較常見的地質災害種類進行分析,不難看出地面塌陷以及滑坡、泥石流也是比較常見的地質災害類型。這種地質災害會直接影響到地質結構的變化。結合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工程項目在規劃和建設時,由于缺少科學合理的社會資源,同時沒有對現有資源進行合理調配和利用,最終引發災害。
2.4地裂縫
地裂縫是目前比較常見的一種地質災害類型。部分區域性斷裂的情況也可以稱之為地裂縫。地裂縫地質災害的出現,通常情況下都是與地下水的運用具有一定的關聯[2]性。由于地下水在開采時,沒有提前做好針對性的規劃和方案,對地下水過度的抽取等,這些很容易導致部分地區的結構可靠性受到嚴重威脅,最終引發嚴重的地裂縫等災害事故。
3地質災害治理中水工環地質技術的引進和利用
3.1水工環地質技術在地震災害治理中的應用
眾所周知,地震地質災害帶來的影響具有毀滅性,由于受到地殼運動的影響,導致地形地貌、建筑物甚至是人類都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嚴重威脅和影響。地震災害是由于自然環境受到嚴重的污染影響,自然環境出現失衡,地震發生時勢必會引起火災、水災等。在針對地震地質災害進行防治時,對水工環地質技術進行科學合理地引進和應用,實現對災害類型的深入了解,有利于提出針對性的解決對[3]策。地震災害治理工作在具體開展中,對水工環地質技術的應用,需要對地震災害的預兆提前掌握,對各微觀信號、宏觀信號中的數據信息進行準確獲取,以此來提升整個治理水平。對宏觀信號的觀察和應用,有利于人們直接發現一些潛在的異常問題。比如,動物會出現的一些異常反應等,都可以作為重要的參考依據。而在微觀信號方面,通常無法直接獲取,所以通常會借助一些勘測儀器設備的應用,來達到良好的效果。這也是水工環地質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價值體現,比如在針對地區磁場、重力變化等這些因素條件展開詳細分析時,可以根據分析結果,對該區域是否容易發生地震災害等進行客觀的判斷,并提前做好預防、警示等工作,避免地震災害帶來更加嚴重的威脅和后果。
3.2水工環地質技術在滑坡以及泥石流治理中的應用
由于地面滑坡以及泥石流是比較常見的地質災害,危害性普遍比較大,特別是在地震災害發生后,很容易引起滑坡以及泥石流。因此,針對滑坡以及泥石流進行治理時,要提前做好一系列的預防工作,盡可能降低發生泥石流、滑坡災害的概率。比如,在日常自然資源的開采以及挖掘中,應當提前做好相關的規劃,避免隨意開采造成對地質[4]的惡劣影響。尤其在林木的砍伐等方面,結合實際提前做好計劃,避免出現亂砍濫伐,在砍伐之后要做好修復工作,防患于未然,避免滑坡以及泥石流災害帶來威脅。
3.3水工環地質技術在地面塌陷治理中的應用
地面塌陷治理工作在具體開展中,要將水工環地質技術作為其中的核心技術,實現地面塌陷治理的高效性和合理性,同時還可以將水工環地質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預見性特征充分發揮出來。由于地面塌陷主要是在巖溶地區,所以要加強對巖溶地區周邊環境的地質勘查,對各區域范圍內的地質變化情況進行深入了解,對地面塌陷災害發生率展開詳細統計和分析。以此為基礎總結地質結構的整個變化狀態,提前做好預防措施,保證地面塌陷防治效果。
3.4水工環地質技術在地裂縫治理中的應用
水工環地質技術在實際應用中,在地裂縫災害事故的處理中可以實現合理應用。由于地裂縫災害事故的發生,主要是指區域性地質構造出現嚴重的斷裂,針對這種現象,對其原因進行分析,對癥下藥能夠起到良好的處理效果。比如,在地下水的具體應用中,給予實時有效的規劃和控制,引導人們重視節約用水理念,改變思想認知,這樣有利于帶動人們自身的行為,避免地下水開采過度等情況發生,為各區域的穩定性提供保證。
4結語
在地質災害治理中科學合理地引進和應用水工環地質技術,有利于實現地震、滑坡以及泥石流等各種不同類型地質災害合理的分析和處理,同時根據不同類型地質災害的特征,提出有針對性的預防、治理機制和對策,為各種災害的治理效果提供保證。
參考文獻:
[1]朱昱.水工環技術在地質災害防治中的應用策略淺析[J].世界有色金屬,2020(13):157-158.
[2]伏勇強,姜倩倩.水工環地質技術在地質災害治理工程中的應用研究[J].建材與裝飾,2020(11):216-217.
[3]董鵬頂.新時代水工環地質調查在地質災害治理中的應用[J].世界有色金屬,2020(04):257+259.
關鍵詞:地震;山嶺路基;防震原則;防震減災
中圖分類號: TU973+.212 文獻標識碼:A
我國是個多地震的國家,提高綜合防御地震災害能力非常重要。預防和減輕震災的工程性措施有地震安全性評價、重大工程與生命線工程的抗震設防等工作,非工程性措施有建立健全有關的法律法規、編制防震減災規劃、制訂(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等。
1地震對山區公路的影響
地震產生的地震波可直接造成建筑物的破壞甚至倒塌;破壞地面,產生地面裂縫,塌陷等;發生在山區還可能引起山體滑坡,雪崩等。地震引發的次生災害主要有建筑物倒塌,山體滑坡以及管道破裂等引起的火災,水災和毒氣泄漏等。此外當傷亡人員尸體不能及時清理,或污穢物污染了飲用水時,有可能導致傳染病的爆發。
2地震對公路的危害分析
根據四川省交通廳《“5.12”汶川地震災后公路調查、檢測報告》,以及對各種文獻分析總結,得出地震對公路交通造成的災害很多,主要的危害分析如下:
2.1 路基沉陷、扭曲變形
這是較為普遍的震區危害,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因地震造成的斷裂錯動或地下巖層受擠壓、扭曲、拉伸作用發生變形而表現出路基路面變形,二是破壞平原區橋頭路基沉陷變形破壞。路基沉陷、開裂或滑移破壞。由于填方與挖方路基的基底軟硬不一致,密實度不一致,易沿填挖交界面出現裂縫并與巖土分界面或填土與原狀土界面地震時形成貫通性軟弱面造成滑移破壞。
2.2滑移破壞、路基開裂
由于填方與挖方路基的密實度不一致,基底軟硬不一致,多表現在斜坡半填半挖路基,地震時易沿填挖交界面出現裂縫并與巖土分界面或填土與原狀土界面形成貫通性軟弱面造成滑移破壞,地震時,路基邊部出現松散滑落。
2.3 路基路面擠壓破壞、隆起
受地震面波的影響,路基路面相互擠壓、隆起變形,形成波浪狀、拱翹狀、錯臺開裂,地表波浪起伏,使路基隨之起伏變形,在鼓起地段,產生眾多橫向張裂縫,嚴重者將路面面層結構擠走。
2.4防護工程破壞、路基支擋
地震時地基承載力降低、土壓力增大、地基不均勻沉降、墻體材質、施工質量等因素的影響,震區路基擋墻出現坍塌、外傾、側移、墻面鼓脹、基礎脫空等現象較多。
2.5 滑坡
在強大的地震力作用下引發的山體滑坡是由于大量土石方順巖層的結構面滑動,導致公路被推移或掩埋。一般常見的是余震發生時山體斷裂面上各種規格的土石被震落,在滑坡體后緣順坡面滾落不斷地堆積。
2.6 泥石流
在雨水作用下,地震產生的大量松散堆積物加上陡峭的地形條件將會出現規模不一的泥石流。泥漿順坡四處流淌,導致公路通行中斷。在破碎體、堆積物充分的地段。
2.7 崩塌、落石
在地震力作用下,風化嚴重的陡峭山體上、裂隙發育的、或巖體松散破碎的高路塹邊坡路段,各種重量規格不一的巖石會突然崩裂,并伴隨山坡堆積物的坍塌,再一起向山下滾落,最后幾十噸或數百噸的巨石將公路、橋梁、隧道洞口砸毀,而規格小的巖石和松散的坍塌體則將公路或隧道洞口掩埋。在風吹、草動、降雨、余震的影響下,往往會突然下落,直接危及到過往行人和車輛的安危,令人防不勝防。
3地震災害公路的恢復重建
3.1 公路路基的養護和預防
牢固樹立“預防為主”、“防重于搶”、“防治結合”的思想,把隱患消除在日常養護中,因此,公路養護部門要把防治當作一件大事來抓。
(1)時刻關注地質信息,做好監測工作。調查和動態監測所轄公路路基、路面、橋梁、橋涵等設施。同當地氣象部門聯系,隨時掌握氣象動態,做好局部地震、山洪、泥石流的監控和防范工作。
(2)制定救災預案,常備救災物資。備好足夠的水毀搶修物質和材料,資金有限時可采取與沿線料廠或物質供應商簽定汛期即時供貨保證協議的方式儲備物質。
(3)全面抓好預防,落實好日常性養護。根據不同公路、不同季節、不同氣候制定預防}生養護措施。每年震期前應對所轄公路進行拉網式隱患調查,查出的隱患應在震期之前處治完畢,盡可能把公路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4)加大保護公路的宣傳力度,提高沿線居民護路愛路意識。調動沿線居民積極陛,參與到維護路產路權的行動中,保持公路及公路防護構造物的完整性。增加植被,改善自然環境,達到減少水土流失,穩固邊坡的作用。
3.2 山嶺地區公路路基的防震原則
(1)沿河路線應盡量避開地震時可能發生大規模崩塌、滑坡的地段。
(2)盡量減少對山體自然平衡條件的破壞和自然植被的破壞,嚴格控制挖方邊坡高度,并根據地震烈度適當放緩邊坡坡度。
(3)在山坡上盡可能避免或減少半填半挖路基,如不可能,則應采取適當加固措施。
(4)在>Ⅵ度的烈度區內,擋土墻應根據設計烈度進行抗震強度和穩定性的驗算。干砌擋土墻應根據地震烈度限制墻的高度。漿砌擋土墻的砂漿標號,較一般地區適當提高。
3.3 地震災害公路的防災減災預案
當災難發生后,交通是抗震救災的生命線、生存線。時間就是生命,必須按時間要求來制定公路交通防災減災預案。
(1)第一時間段的公路搶通預案
地震發生后的1周內,特別是72h黃金時間內為第一時間段的公路交通搶通的關鍵期。這一時間段救災工作主要以生命救援為主 ,第一時間段的公路搶通工作主要就是保障救援,不惜一切代價搶通公路,不間斷晝夜搶通公路。
(2)第二時間段的公路搶通預案
搶通公路就是搶救生命,保障通行則是延續生命。地震發生一周后至一月內為第二時間段的公路交通保通階段。在生命搜救繼續進行的同時,危及廣大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的險情主要有堰塞湖和疫病,既要保證大災之后無大疫,也要及時開展堰塞湖的排險工作。
(3)第三時間段的公路搶通預案
地震發生一月后至三年內為第三時間段的公路交通重建階段。第三時間段主要是恢復重建,為地震災區的長遠發展打下基礎。這一時段的公路重建的指導思想是與全面恢復路網功能相結合,為重建家園創造條件。
結語
目前國內外對于預測地震何時發生的技術還尚不夠成熟,因此抗震救災也己經轉入災后重建階段。但是,如何從每次地震災害中汲取教訓,如何提高我國公路抗震能力,是我們需要認真總結和反思的的重大問題。我們系統分析了地震對公路的影響及破壞程度,以期認識了解地震對公路交通影響,探討防災減災預案。
參考文獻
[1]ZHANG D Q,CHEN S C.Learning the kernel parameters in kernel minimum distance classifier[J],Pattern recognition,2006:133-135.
[2]NIJIMA S,KUHARA S.Gene subset selection in kernel-induced feature space[J].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2008,27:1884-1892.
關鍵詞:汶川地震;水土流失;防治
“5.12”汶川大地震災后重建過程中關于植被的恢復問題至關重要。其意義在于能夠使新形成的地表面減少水土流失、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災害的發生。在這其中植被的恢復和水土流失的防治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兩者不但相輔相成,而且水土保持是以恢復災區植被為前提。要防治水土流失,我們就必須了解第一手資料。
1 震區的現狀
四川位于我國西南地區,西被青藏高原扼控,東有長江三峽之險,南為云貴高原所拱衛,北是秦嶺巴山屏障,地形西高東低。西部為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高原、山地,東部為海拔在1000~3000米之間的盆地、丘陵。這樣的地理位置,使人們不禁產生“蜀道難”的感慨。國內外無一例外,只要發生在山區的地震都會導致一系列的次生災害,此次堰塞湖的形成就是由地震引起山崩滑坡體堵截河谷,而這些堵塞物一旦被破壞,湖水便漫溢而出,可能會將四川整個省都淹沒。
(一)滑動規模巨大,成群連片
汶川大地震誘發的大規模滑坡受地震烈度、地形結構、黃土土質及構造運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使得四川、甘肅山區發生大面積山體滑坡。據統計,發生面積為0.6平方千米以下的滑坡,占流域滑坡發生總數的77%,占滑坡總面積的47.84%;而面積大于0.88平方千米以上的滑坡單體或群體僅占滑坡總數的13.51%,但這些規模巨大的滑坡單體或群體累計面積占到流域滑坡總面積的37.49%,反映了滑坡災害強度大和區域滑坡地形的嚴重性。
(二)滑動面角度低緩
首先,因為黃土質地疏松,多孔隙、垂直節理發育及透水性強,很容易造成沉降和崩滑,為土體滑動提供了條件。另外,黃土層內所夾的粉砂隔水層或下部基底的第三系層面,均有滯水作用,常破壞黃土結構,成為的滑動面,促使滑坡災害產生。尤其是在地震力和水的共同作用下,可引起大規模黃土斜坡失穩,形成高速、遠程、低角度的滑坡,表現出低抗震性和高流動性的特點。
(三)地震堰塞湖發育
地震堰塞湖的形成需要三個基本條件:地震區內有河流經過;河道兩側有山體,河床海拔明顯低于周邊山體;由于地震產生了山體滑坡,并堵塞了河道。
汶川地震發生時就具備地震堰塞湖形成的基本條件。強烈地震動誘發大規模的山體滑坡與崩塌,大小不等的滑坡體,將河流分段堵截,形成了一系列堰塞湖。截至2008年5月28日,四川地震災區發現了34處堰塞湖,并且其中8處的水量在300萬立方米以上。一旦壩體垮塌,位于下游的鄉鎮將面臨著被水淹沒的災害。
2 震區新生水土流失的種類
震區新生水土流失主要是指由于地震誘發產生的地質次生災害。比如: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坡面侵蝕等。
(一)滑坡
地震引發大量的滑坡,重災區密度可以到達50%左右,最高可以到達70%。由于河谷山坡陡峭、切割深,因此在斜坡巖石破碎后,形成了大量沿主河和分支流域河谷發育并分布的滑坡。
(二)崩塌
受地震影響,山體平衡被破壞,在地震災區尤其是陡坡、邊坡上的巖體和土受重力影響下脫離山體堆積在坡腳和溝谷,形成崩塌。崩塌時的大型巖體墜落山腳,砸毀房屋,堵塞道路,掩埋車輛等;崩塌的松散物質大量堆積之后,在大雨或者暴雨天氣容易形成泥石流和滑坡等自然災害,形成巨大的危害。
(三)坡面侵蝕
受地質災害強烈度的影響,地表土層及植被遭到大量的破壞,形成荒山、荒坡、凸嶺,致使暴雨對外層的破壞作用不斷加強。同時地表徑流對層破壞加劇,坡面侵蝕嚴重,形成新的沖溝,破表地表水洗,使河道淤積。
3 震區水土流失特征
(一)水土流失范圍廣
汶川地震區域位置處中國大西南深處,多河流,多山區,分布面積廣。受災的139個縣市中,水土流失面積達149200平方千米,占災區的50.77%,較震前新增加14800平方千米,增幅達到11%,其中87個受災較重的縣市震后水土流失面積為89300平方千米,占87個縣市面積的55.4%,水土流失面積較前增加了17.97%。
(二)水土流失破壞危害大
地震造成了大量的山體松動,大面積的植被破壞,使得本來就十分破碎的下墊面更加不穩定,滑坡、泥石流等新生水土流失活躍,各種次生災害頻發,嚴重威脅著災區人民的生命安全,破壞災區的重建工作,給災區恢復重建工作帶來難度。
(三)災區震后新生水土擾動強度大
據對災區新生水土流失進行的調查顯示,災區震后新生水土流失強度大,平均瞬發蝕由震前的每平方千米3703噸,增加到4604噸。新生水土流失范圍內的土壤侵蝕模數高等。
4 水土保持措施
(一)種植草皮
在發生新生水土流失的地方,進行草皮的種植,也是重點防護處理措施。草皮的種植由于成本比較高,其養護要求也比較高,所以草皮適應在人口聚集地處,或者對發生水土流失地方急需處理的位置予以實施。草皮種植地區要求也相對比較高,并且需要有一定的土壤,因此不適宜在陡坡,大山等地區開展。
(二)植被恢復
震區應該大力進行植被恢復,在植被的恢復過程中,我們應該大力進行植被種植,特別是人力物力的組織及投入是非常重要。我們應該選取優良的樹苗、草皮本植物灌木喬木等,按照山頂到山腳的方式進行體系分布,而非雜亂無章的進行。
(三)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是一種利用森林更新能力的防治措施。它是在自然條件適宜的山區,實行定期封山,禁止墾荒、放牧、砍柴等人為的破壞活動,以恢復森林植被的一種育林方式。根據實際情況可分為“全封”(較長時間內禁止一切人為活動)“半封”(季節性的開山)和“輪封”(定期分片輪封輪開)。封育起來的林分,植被種類豐富,使其涵養水源、改良土壤、水土保持的功能大大增強,為改善工農業生產條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糧食產量和農業產值得到穩步提高。許多山區縣封山育林后水源條件得到了有效改善,許多過去只能種一季的農田,如今兩季都能高產。
(四)提高監測
建立水土流失監測網絡,給震區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提供有利的科學依據。首先在地震山區縣建立坡地徑流場和溝道控制站。在小流域開展水質水量調查監測,覆蓋大流域和整個山區,在坡地徑流場部分重點徑流和條溝道控制站安裝自計雨量計、自動采樣器等自動監測設備,建設自動監測系統,實現水土流失的動態監測。通過對水質水量、水土流失、水土保持設施運行狀況等進行監測,及時評估水土保持效益,為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和政府部門決策提供了依據。
參考文獻
[1]路炳軍.建立水土流失監測網絡,提升北京水土保持工作水平[J].中國水土保持,2007(09)
[2]趙芹.羅茂盛.曹叔尤.劉興年.汶川地震四川災區水土流失經濟損失評估及恢復對策[J].四川大學學報,2009(03)
[3]朱高洪.毛鋒.我國水土流失影響辨識與直接經濟損失評估[J].中國水土保持,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