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進出口貿易活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進出口貿易;風險分析;有效規避
隨著促進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全世界范圍內生產要素的流動性不斷增強,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依賴程度也在加深。我國企業在進出口貿易規模擴大下不斷發展壯大,但需要面對的貿易風險也在不斷變大。企業一旦無法規避貿易風險,就會對其本身造成極大的損失,嚴重的會擾亂國內外行業市場秩序,因此做好進出口貿易風險管理及規避工作極具現實意義。
一、進出口貿易風險管理的重要性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不斷完善,國際經濟環境變幻莫測,我國以進出口貿易為主的企業需要面對更多的貿易風險。加上近些年來國際經濟環境萎靡,無形中進一步加大進出口貿易風險,部分國家為應對金融風險不斷調整本國內信貸政策,造成我國進出口貿易風險變大,壞賬率不斷增加,影響企業正常經營發展,因為進出口貿易風險蒙受損失的企業多不勝收,嚴重的甚至出現破產倒閉情況。作為進出口貿易風險發生的重災區,我國相關企業應該做好進出口貿易風險研究工作,不斷提高自身應對貿易風險的能力,最終實現促進企業發展壯大的目的[1]。
二、進出口貿易風險特征分析
社會經濟發展促進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其本身也是國民經濟發展重要組成部分,進出口貿易風險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客觀存在性
即進出口貿易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在進出口貿易中是“必然”的,因信息不對稱、操作錯誤、認識偏差等的影響,在進出口貿易中的風險幾乎是不可完全避免的。
(二)相對變化性
進出口貿易風險隨著時間、空間的變化而發生變化。這是因為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社會環境、人文環境、政治環境、法律環境等相應地發生改變,且人們的受教育水平、消費能力、消費偏好均有所改變,企業的風險預警意識也隨之增強或削弱,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企業的風險防控能力及其在進出口貿易中的表現[2]。
(三)無意識性
進出口貿易風險的產生是貿易主體的無意識行為所造成的,貿易主體作為進出口貿易的主導者,其認識上的偏差、決策上的失誤、操作中的差錯等均可能引起進出口貿易風險的發生。換言之,進出口貿易風險不包括惡意、故意行為而導致的情況,即進出口貿易風險的發生是難以預見的,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發生的。
三、提高企業應對進出口貿易風險能力的措施
現如今國內外經濟形勢復雜,國內進出口貿易受到不小的沖擊,因此需要提高進出口貿易企業應對貿易風險的能力,本文中筆者查閱相關資料結合自身經驗,從價格風險、信用風險及操作風險三方面入手,給出提高抗風險能力。
(一)應對價格風險
套期保值是貿易企業應對價格風險的有效措施,指的是將價格風險轉移到期貨市場,將來現貨市場上買賣物品的臨時替代物換成期貨合約,為現在買進以后售出或將來需要買進商品價格提供相應保險的交易活動。在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對同一種類的商品同時進行數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買賣活動,即在買進或賣出實貨的同時,在期貨市場上賣出或買進同等數量的期貨,經過一段時間,當價格變動使現貨買賣上出現的盈虧時,可由期貨市場上的虧盈得到抵消或彌補[3]。最終在現與期、近期與遠期之間建立完善的對沖機制,最大程度降低價格風險給企業造成的損失。
(二)控制信用風險
應對進出口貿易風險首先需要選對合理供應商,只有確保供應商才能確保商品質量,企業進出口貿易進行過程中需要面對的首要風險就是信用風險,控制信用風險主要是有效控制客戶風險,關鍵點在于供貨方是否具有真實背景、相應能力及誠信度等。所以實際中首先需要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及準入條件;完善企業內部管理體系,做好內控制度建設,貿易開始前對信用風險進行全面評估。全面了解供貨方相關信息,確保商品質量符合相關標準,企業以最低價格獲得相關商品,實現企業效益最大化,促進貿易企業發展壯大。
(三)應對合同風險
對于合同風險的應對,需要全方位了解《合同法》相關法律法規,掌握國際貿易相關法律知識,還需要在簽訂合同之前,認真審查合作者的資信情況等必要時委派專人通過工商、稅務和銀行等渠道,進行實地調查;在簽訂合同時,仔細斟酌合同的每道條款,參照政府所展示的合同示范文本,保證合同條款的詞句不會出現模棱兩可的情況[4]。案例企業在簽訂合同的同時,深入了解了東道國的貿易合同慣例,謹慎使用該國的貿易術語,以及了解各種交貨方式的優點和缺點;最后是在執行合同時,安排專業工作人員監督合同條款的落實,最大限度降低貿易合同風險。
四、結束語
針對目前進出口貿易風險的特點,進出口貿易企業應該深入了解風險產生的原因,并針對性的采取相應的風險規避措施。也只有如此,才能確保涉外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實現效益最大化,并幫助企業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贏得生存發展空間,最終實現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楊磊.進出口貿易專業的工作過程及核心能力研究[J].廣西教育.2014.
[2]魯藝偉.論進出口貿易中合同風險的防范[J].知識經濟.2014.
【關鍵詞】人民幣匯率 升值 進出口貿易 貿易順差
一、引言
改革開發以來,人民幣匯率逐漸發展為國民經濟的穩健發展與內外均衡的經濟變量。國際金融界一直對我國持續已久的貿易順差進行著指責,近年來,鑒于出口導向型經濟取得的巨大成就,中歐及中美雙邊貿易都呈現貿易順差繼續擴大的現狀,人民幣升值已經成為必然,因此人民幣匯率成為我國進出口貿易前進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隨著世界金融的全球化、一體化發展,我國的經濟與國際經濟的結合程度越來越高,這樣人民幣匯率的變動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愈發顯著。所以有必要進行人民幣匯率及我國進出口貿易之間關系的分析與研究。
二、我國進出口貿易特點
從改革開放發展至今,我國進出口貿易迅速壯大發展,大體呈現以下的特點。
(1)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特別是對外開放和外貿體制改革步伐的加快,我國出口貿易呈現飛速發展的狀態。1988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2004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突破1萬億美元,居世界第3位。2007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首次突破2萬億美元;2008年,我國進出口總額達到頂峰的25616億美元。2009年,由于受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為22072億美元,依然具有很大的規模。(2)進出口貿易依存度不斷上升。進出口貿易依存度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國民經濟對進出口貿易活動的依賴程度,通常用本國對外貿易額占本國GDP的比重來表示,具體可分為進口依存度與出口依存度。1997年至今,我國進出口依存度一直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盡管2009年金融危機略有下降,但是整體水平仍然較高。(3)加工貿易所占比重較大。國內企業使用國外廠商提供的零部件或原材料,并按國外廠商提出的質量技術標準加工出成品獲取效益的貿易方式就叫做加工貿易。一般的商品買賣不同,加工貿易方式涉及的零部件、原材料及加工后出口的成品都是委托方所有,并沒有發生貨物所有權的轉移。加工貿易使我國進出口呈現剛性發展:出口增加的同時,進口也在增加。
三、人民幣匯率變動原因
人民幣匯率的變動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影響。
(1)我國貿易順差促進人民幣升值。自從加入WTO后,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一直處于長期平穩的增長趨勢中,這為國際貿易順差創造了先決條件。但是貿易順差在帶來巨大外匯儲備的同時也對形成了對人民幣的升值壓力,貿易順差的出現將直接導致人民幣匯率的變動。(2)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持續增長。由于我國對于投資環境的建設以及經濟政策的實施,經濟一直處于顯著增長的階段,促使外匯投資商信賴對人民幣的投資,也加劇人民幣匯率的上升壓力。此外,由于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的爆發,國際經濟增長明顯變緩慢,但是我國經濟卻能持續增長,從而促使外匯逐漸價格下跌,進而誘發人民幣升值。
四、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進出口貿易影響
(一)人民幣升值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積極作用
(1)有利于進口成本的降低。人民幣升值使進口的原材料、能源及其他生產資料的價格下降,這將大大減少我國引進國外先進設備、技術和其他戰略物資的成本。使大筆交易的進口成本將隨著人民幣升值而降低,從而提高了相關部門的盈利能力,并且提高了產品的競爭力。(2)有利于緩解貿易摩擦。自加入WTO以來,鑒于出口導向型經濟取得的巨大成就,中歐及中美雙邊貿易都呈現貿易順差繼續擴大的現狀。人民幣升值可增加我國的進口總額,從而有助于減少貿易順差、減少貿易糾紛,從而緩和我國與歐美主要貿易伙伴的關系,促進我國經濟貿易的和諧發展。(3)有利于促進貿易結構優化升級。一直以來,“重出口,輕進口”便是我國對外貿易的戰略,盡管它推動了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但是也增加了對出口的依存度。人民幣的升值必然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進口增加及出口減少,可以緩解當前我國進出口貿易結構不均衡的局面。人民幣升值對推動我國對外貿易結構的優化升級,激發國內企業自主創新,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人民幣升值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消極影響
(1)削減了我國出口貿易。相對比國外收入增長幅度而言,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增長幅度小,其優勢就被抵消了。在這種情況下,經過人民幣實際匯率的調整然后升值,會導致我國貿易順差減少,貿易出口利益將會縮水。(2)打擊外商的投資積極性。外商在國內的貿易額度在我國出口貿易額度占據了重要的地位。人民幣升值將直接減少外商在我國的投資成本,打擊了外資注入的積極性。(3)影響國民經濟的穩定增長。人民幣升值直接影響著國民經濟平穩健康的發展,人民幣升值首先會增加出口成本,進而導致價格體系的變化,這不利于當前我國企業商品的價格體系,而且還會造成企業的人員流失及結構調整。另外,人民幣升值還會造成國外商品的盲目進口,從而導致供需關系不平衡,影響國內商品市場的穩定,甚者會造成通貨緊縮現象。(4)不利于國內企業的發展。人民幣升值將降低進口商品在國內的銷售價格,國內消費者用同樣的貨幣可以購買質量更好、數量更多的進口商品,這將嚴重影響到國內相關企業的生存與發展。(5)加大我國國內就業壓力。人民幣的升值將削弱了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導致可以容納眾多勞動力的加工型出口企業利潤下降。這些企業轉向技術資本密集型產業后,必然會使許多素質較低的勞動者面臨失業危機。
五、結論
中歐及中美雙邊貿易都呈現貿易順差繼續擴大的現狀,人民幣升值已經成為趨勢。人民幣升值對于我國進出口貿易有利有弊,為了更好的規避由人民幣升值帶來的不足,我們需要認真分析人民幣匯率變動與我國進出口貿易之間的關系,研究相應的調整優化策略,以保證我國經濟與貿易的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何婷. 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J]. 時代金融, 2010,12.
[2] 劉崇獻, 李彤. 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經濟的影響[M]. 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
關鍵詞:行業標準化;進出口貿易;截據模型;系數模型
中圖分類號:F8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217(2010)03-0103-06
行業標準化被用作貿易保護工具,具有隱蔽性較強、透明度較低、不易監督和預測等特點,給我國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造成了很大的障礙,是目前國際貿易中最難對付的一種貿易壁壘。
雖然行業標準化的背后存在著較為嚴重的貿易保護主義陰影,但不得不承認其已成為貿易進出口中的通用準則,具有普遍適用性。如果企業不能適應或者不愿意去適應它,結果是自己的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受到嚴重削弱,甚至被迫退出國際市場。控制標準成為應對市場競爭的有力武器,開發標準同開發產品一樣具有戰略意義。
以下將運用現代經濟學和管理學的相關理論,就行業標準化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進行研究,希望本文能為我國行業標準化戰略的實施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思路。
一、相關研究綜述
國際標準化組織與國際電工委員會把“標準化”定義為對實際與潛在問題作出統一規定,供共同和重復使用,以在相關領域內獲得最佳秩序的效益活動。行業標準化是在特定工業行業中對重復性事物或概念通過制定、和實施標準,達到統一,以獲得最佳秩序和社會效益。
在行業標準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研究方面,Swann(2000)認為標準的兼容性可以帶來網絡效應,標準的多樣化減少作用能使得產品達到臨界量,取得規模經濟作用;Seinerjian和Watters(2000)認為標準是進行貿易進出口和消除技術壁壘的重要工具;Mark A.Lemley(2002)研究了知識產權與標準設定組織的關系,認為知識產權會促進產業創新,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也會存在一定的負面影響,這樣標準設定組織便會協調二者之間的矛盾,改善在某些行業上出現的知識產權重疊的現象。
在數據分析方法的選擇上,Johannes Moenius運用引力模型分析了1980~1995年期間來自12個國家的471個行業的國家特定標準與雙邊共享標準對貿易進出口的影響;Bab001 and Michael R.Reed(2007)運用引力模型對16個OECD國家和亞太國家17年的加工食品出口的雙邊數據進行了分析,研究了標準化對發展中國家加工食品出口的影響。Joshua P.Fershee(2008)研究了國家恢復皮革標準對于美國能源產業的影響,分析指出國家恢復皮革標準將會對消費者長短期的電力消耗產生影響。
國內劉冰、侯俊軍(2008)利用1987~2005年數據進行實證檢驗,建立協整方程分析指出標準化與經濟增長之間具有長期均衡關系。王耀中、陳文娟(2007)利用協整分析技術和誤差修正模型分析了1985~2005年機械制造行業標準對中國機械制造行業進出口貿易的影響,指出行業標準增量是進出口貿易增額的格蘭杰原因。葛京、誼(2008)搜集了1996~2005年超過60個產業的標準和貿易進出口數據,建立面板數據回歸模型并進行多元分析,得出標準對在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以及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進出口的影響效應以及影響機制,并提出了我國標準化活動的政策建議。
國內外研究現狀表明,該領域的研究主要采用了計量經濟學和局部均衡分析等方法,主要集中于標準化和特定背景下標準化與知識產權或者壁壘相關性的研究。下面將在此基礎上,從行業標準化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機制及作用結果方面進行分析。
二、研究設計和理論模型
(一)研究假設
在Semerjian、Watters(2000)、Mark A.Lemley(2002)、劉冰、侯俊軍(2008)、王耀中、陳文娟(2007)、葛京、誼(2008)等的研究基礎上,提出研究假設如下:
假設H1行業標準化對我國貿易出口額存在正面影響;行業標準化對我國貿易進口額存在正面影響。
假設H2 在機械制造、服裝、鋼鐵、家電、食品加工、煤炭6個行業中,行業標準化對貿易進出口額存在正面影響。
(二)樣本數據的選取
以下在工標網對行業和《中國工業經濟年鑒》的劃分標準的基礎上,考慮獲取數據的可操作性,選擇了機械制造、服裝、鋼鐵、家電、食品加工、煤炭6個行業作為研究對象,取自中國1993~2008年上述6個行業的年度數據。其中標準數據是當年制定或修改的標準數,來源于工標網并由本研究相應整理而得,數據來源于《中國工業經濟年鑒》、《中國機械制造工業年鑒》。
(三)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面板數據的方法分析行業標準化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面板數據模型通常能為研究者提供大量的數據點,并能夠反映研究對象在時間和截面兩個方向上的變化,在實證研究中具有較好的操作性。
(四)理論模型
在一個行業內行業標準越多,說明該行業的標準化程度越深。用行業標準的數量來表示“行業標準化”,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從多截面多時序的角度進行研究,選取的是行業標準增量作為衡量標準化活動的指標。
由于國家的資源稟賦、政府的貿易政策、廠商的競爭優勢等眾多因素都對進出口貿易活動有著顯著的影響,所以,在探討行業標準化與進出口貿易關系的同時,需要將上述因素簡煉而全面地引入模型當中,將每個行業各年貿易額的和作為一個自變量引入模型。本文研究的是標準化活動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由于這種影響效應是具有連續性和時序性的,在一個時間節點或較短的時間區間內無法完整、準確地觀測,因此需要建立多截面的計量模型(6)。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得到模型(1)和模型(2):
表1數據分析表明,模型1通過了顯著性水平1%的F檢驗,且模型的R2和調整后R2均達到了0.98,模型的擬合優度較好,變量InS和InTE分別通過了顯著性水平為5%和1%的T檢驗,證明回歸方程有意義。因此,由以上的回歸分析可以得出我國行業標準化對出口的影響模型為:
InE=0.689+0.0648In S+0.77In TE
由此模型可知行業標準化對我國的出口存在正面影響,影響系數為0.0648,即行業標準化數目每增加1個,我國的出口額將增加6.48%,也就是說行業標準數目越多出口額越大,即行業標準化的程度
的加深會促進出口。
表1數據分析表明,模型2通過了顯著性水平1%的F檢驗,且模型的R2和調整后R2均達到了0.95,模型的擬合優度較好,變量InS和InTE都通過了顯著性水平為5%的T檢驗,證明回歸方程有意義。因此,由以上的回歸分析可以得出我國行業標準化對進口的影響模型為:
In I=28.37+0.01951n S+0.1851n TI
由此模型可知我國的行業標準化對進口額的影響程度為0.0195,即行業標準數目每增加1,我國的進口額將增加1.95%,也就是說行業標準數目越多進口額越大,即行業標準化的程度的加深同樣會促進進口。
(二)行業標準化對我國進出口貿易影響的分行業分析
(6)家電行業:
InE=0.58+(-0.02)InS+0.73InTE
InI=51.27+0.26InS+0.14InTI
家電行業標準的實施阻礙了貿易的出口,其影響系數分別為-0.02,即標準化數目每增加1個,出口將減少2%。因家電行業產品本身有其特殊性:我國的家電產品大多是勞動密集型產品,行業技術水平總體上不高,而我國家電行業實施的標準水平大多是中等偏上,這就導致了我國家電行業的技術水平達不到國內標準的要求程度。
四、結論和政策建議
以上分析表明:(1)我國的行業標準化與進出口貿易正相關,影響系數分別為0.0648和0.0195,證明了假設是成立的,即行業標準化對我國貿易進出口額均存在正面影響。(2)檢驗結果顯示,對出口額的影響要大于對進口額的影響,但其影響彈性都較小,究其原因,進出口貿易大多采用的是國際標準,而我國的行業標準絕大部分是國內標準,還未上升到國際標準。使得行業標準化雖然對進出口貿易產生正面效應,但貢獻程度不大。
數據分析表明假設基本成立,行業標準對鋼鐵、煤炭行業的進出口及對家電的出口均產生負面的影響,對服裝、食品加工、機械制造及家電的出口均產生正面的影響。由實證結果可知:在這六個行業當中,食品加工行業標準化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最大,其次為服裝行業。可見,行業標準化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隨著標準化程度的加深和國際采標率的提高而加強。
在實證研究結論的基礎上,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1)不斷追蹤國外先進標準,及時調整產品質量。從對六個行業標準的整理過程中發現,我國標準的更新周期很長,修訂不及時,耗費的時間等現象極為普遍。為此,需要提高行業標準的制定效率,縮短標準的制定周期,特別是要盡快制定對我國經濟發展有重要推動作用的重點產業或行業標準。
【關鍵詞】反傾銷會計;進出口貿易額;關系研究
一、反傾銷會計的理論框架
所謂反傾銷會計,是指特定主體運用會計知識、反傾銷法知識和國際貿易知識,就反傾銷中的問題提供會計支持,進行會計規避、會計舉證、會計調查、會計鑒定活動。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針對我國出口產品提起反傾銷訴訟。在反傾銷應訴調查中,會計信息提供著權威的訴訟支持。反傾銷調查涉及國際貿易、反傾銷法律和會計學等不同學科的知識,所以在反傾銷應訴中,應訴企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因此構建我國企業應對反傾銷的會計概念框架,正確指導企業的內部會計核算,提供令反傾銷調查當局信服的會計記載資料,獲得反傾銷調查中的市場經濟正常調查待遇,就顯得尤為必要。
反傾銷的會計概念框架可以為企業提供實務運作上的指導,它可以從財務會計、管理會計、信息披露三個方面來進一步闡述,這三個方面又分別可以從企業日常會計核算專題、調查中的成本結構分析及問卷填列以及反傾銷中的盈余管理三點來分別加以說明。
二、研究假設
反傾銷會計主要用于應訴反傾銷案件,以及在反傾銷案件中提供對我方有利的經濟證據。自1995年以來,各國對華反傾銷案件逐年增加,與此同時我國反傾銷會計學有了更深的發展,反傾銷會計人員的隊伍也逐年擴大。由此可見,反傾銷案件與反傾銷會計人員的數量存在著一定的關聯。由于反傾銷會計人員的數量不易統計,本文利用反傾銷案件的數量來替代反傾銷會計的發展這一變量。進出口貿易是本文研究的另外一個變量,這個變量易于量化,本文利用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來替代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發展。
因此,本文的研究假設可歸納如下:假設:進出口貿易額為自變量JCK,反傾銷案件的數量為因變量y,進出口貿易額與反傾銷案件的數量呈正相關關系。
本文利用最簡單的線性模型來對此假設進行檢驗,即:y=α+β*log(JCK)。
三、樣本選取
(一)1995~2009年我國遭遇反傾銷指控的案件統計
從反傾銷的立案調查數量來看,我國世界上遭遇反傾銷立案調查最多的國家。從1995年到2009年,世界范圍內共發起3865起反傾銷立案調查。自1979年歐盟對我國出口的糖精鈉發起第一起反傾銷調查來,國外對華反傾銷愈演愈烈,一個最重要的例證就是我國產品遭遇反傾銷調查案件數量的增加,我國已經連續15 年成為全球遭遇反傾銷立案調查最多的國家。
從1995~2009年的15年間,全球發起的反傾銷調查數達3865起,其中2009年最高,達到437起;1995年最低,為157起。而我國遭遇的反傾銷立案調查數量也高達746起,從1995年的20起,到2009年的75起逐年增長。
國外對華反傾銷數占全球反傾銷發起總數的比重呈明顯上升趨勢。國外對華反傾銷調查數占其全球反傾銷發起總數的比重由1995年的12.73%上升到2008年的35.1%增長了22.37%。如此快的增長趨勢,不僅說明我國已成為全球反傾銷運動的主要目標國,也使我國成為反傾銷的“最大受害國”,對我國出口貿易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二)1995~2009年我國進出口貿易額的數據統計
自1995年以來,我國進出口貿易額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其中,進出口總額從23499.9億元上升至150648.1億元,最高達150648.1億元。本文主要研究進出口總額對我國反傾銷會計的影響,其變化趨勢可用折線圖表現,如圖1所示。
四、實證結果與分析
本文運用Eviews對假設模型進行檢驗,檢驗結果如圖2所示:
圖2 實證結果
實證結果表明,進出口貿易額與反傾銷案件的數量呈正相關關系,即進出口貿易額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反傾銷案件的增加,而反傾銷案件的增加將促進反傾銷會計的發展,從而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反傾銷會計的發展。在今后幾年,我國進出口貿易仍將不斷擴大,我國仍然無法擺脫國際貿易爭端的障礙,我國的反傾銷會計將發揮其重要作用,其發展也將順應潮流,成為我國會計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同時也是維護我國國家利益的關鍵一環。
參 考 文 獻
[1]白蓉蓉,蔣葵.我國企業應訴反傾銷中的會計問題及對策研究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08(1):123~124
[2]貢峻.基于反傾銷會計視角的會計準則國際化問題研究.會計準則發展——第六屆會計與財務問題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6:352~358
[3]賈軼群.解決企業反傾銷會計問題的對策研究.商業經濟.2008(5):86~87
[4]李昌奎.世界貿易組織《反傾銷協定》釋義.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1(73)
[5]劉翠英,楊桂花,劉虹.反傾銷會計支持系統存在的問題及預警系統的建立.商業會計.2009(20):14~15
[6]吳惠萍.出口企業反傾銷勝訴的會計障礙及對策.經濟師,2009(7):157~158
[7]王仁祥,李芊蕾,陳艷林.國際反傾銷制度對我國應對反傾銷的啟示.財經理論與實踐.2002
[8]張琦.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反傾銷會計問題研究.現代商業.2009(30):253~255
[9]李朝良.建立反傾銷預警機制[J].企業導報.2009(12)
委員會宗旨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參照國際慣例,開展中國農藥行業與世界各國、各地區之間的農藥進出口貿易的交流活動,參與針對中國農藥出口的反傾銷應訴案和貿易壁壘的反訴,配合國家相關部門參與國際組織對農藥限制法規的申訴,增進同世界各國、各地區農藥行業的相互了解和友誼,不斷促進國際農藥行業間的交流,推動中國農藥行業進出口貿易的健康發展。
國際貿易委員會是隸屬于中國農藥工業協會的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由行業企業中的生產企業外貿部門、農化專業外貿公司、地方行業協會共27個單位組成,常務委員會負責制定委員會的主要工作任務和新入會會員的審議,提出委員會工作思路和議題。
委員會籌備工作從2011年開始,2012年3月在上海召開了委員會籌備會,共有12家單位參加,會上就委員會《工作細則》、委員會成立、會員發展以及開展國際農藥市場拓展計劃進行了討論。
4月13日在杭州召開了籌備會第二次工作會議,產生了第一屆常務委員會,討論了目前外貿進出口行業所存在的問題,明確了委員會在中國農藥進出口貿易活動中應發揮的作用;會上選舉出一位主任委員和四位副主任委員,常務委員會全體通過了委員會《工作細則》。委員會的工作重點是:向政府反映農藥行業外貿進出口企業的訴求和愿望,爭取有利于行業進出口政策;傳達政府對農藥進出口貿易管理的相關政策和規范,在政府、企業之間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引導、規范農藥進出口行業健康有序的發展;邀請和接待國外農藥貿易代表團來訪,組織相關的交流和參觀活動;組織會員企業出國訪問及考察,與有關國際組織、區域性組織及各國貿促機構和商會、協會、駐華使領館開展交流與合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