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進出口貿易信息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現代物流是經濟發展的加速器。“物流推動論”認為:現代物流業的發展促進社會分工的深化,從而促進了經濟的增長[1];物流聯盟的出現通過交易費用的降低,促進了經濟的增長[2]。除定性分析外,許多學者從定量視角對物流產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研究,得出物流業發展對經濟增長具有正向促進作用的類似結論[3-5]。近年來,浙江省開放型經濟發展快速,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隨著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對外貿易發展迅速。1986—2009年間,浙江省進出口總額從12.93億美元達到增長到1877.35億美元,增長了145倍。浙江省進出口貿易能取得如此成績,與現代物流業的發展是分不開的。物流業的發展有利于進出口貿易成本的下降,推動進出口貿易的發展。戎梅(2011)就單位物流成本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問題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單位貨物貿易額與單位貨物周轉費用成反比,單位物流成本的降低對國際貿易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6]。楊長春(2008)[7]、侯方淼(2008)[8]等利用協整檢驗和Granger因果檢驗得出:我國對外貿易與物流之間存在著反饋性的因果關系,而物流對貿易的促進作用比貿易對物流的促進作用要稍大一些。就物流對進出口貿易的促進程度而言,張寶友(2010)運用彈性分析法,分別從物流的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檢驗華東地區物流業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程度,結果表明物流需求每變化1%,進出口貿易額相應的變化2.56%;而物流供給每變化1%,進出口貿易額就相應的變化6.08%[9]。也有學者提出不同的意見,王領(2010)運用協整理論和Granger因果檢驗法,利用上海市1978-2008年貨物運輸量、港口貨物吞吐量與進出口總額相關數據,對上海市對外貿易與現代物流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不同的結論:進出口的增加會在長期內促進港口吞吐量和貨物運輸量的增加,但吞吐量的增加并未對上海市進出口增長起到推動作用,運輸量的變化對外貿增長的作用有很大的時滯效應。綜上所述,有關物流業發展能否促進我國進出口貿易增長存在不一致看法。而且還可以從以下角度進一步思考:如果物流對進出口貿易具有促進作用,那么其影響程度是多少?本文就以上問題進行分析,以浙江省為例,考察物流業發展對進出口貿易是否具有促進作用,如果有,那么影響程度是多少,影響程度是否隨時間的變化有所差異,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2方法、變量及數據
2.1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對物流與進出口貿易的關系進行相關分析,目的是驗證物流業對進出口貿易是否有促進作用,影響是否顯著。然后,運用彈性理論,通過計算“物流-進出口貿易彈性”,即物流發展速度與進出口貿易增長速度之間的變動比率,來測算現代物流發展對進出口貿易增長的影響程度,以及其程度隨時間的變動趨勢。
2.2變量及數據來源
衡量進出口貿易的指標,一般選取具有代表性的進出口總額。而衡量現代物流發展水平的指標,由于缺乏統一的統計口徑,不同學者選擇的指標沒有統一的標準,已有研究大多以貨運量、貨物周轉量或港口貨物吞吐量等指標為代表。從進出口貿易涉及的物流系統來看,其物流環節包含運輸、倉儲、檢驗、報關、包裝、裝卸搬運,以及信息處理等作業內容,其中,運輸是必須的環節,故本文選擇了貨物周轉量作為衡量物流發展水平的指標。數據來源于《浙江省統計年鑒》(2010),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和一致性,選取1986—2009年間的數據。
3實證分析
3.1物流產業發展與進出口貿易增長的相關性
在相關性分析之前,首先對進出口總額和貨物周轉量的逐年變化情況作描述性分析,以掌握其變化的總體趨勢,表1是浙江省1986—2009年進出口總額和貨物周轉量的統計數據。依據表1,繪制出1986—2009年浙江省進出口總額與貨物周轉量變化趨勢圖①,見圖1。由圖1可知,進出口總額與貨物周轉量的變化趨勢大體一致,這初步說明浙江省物流業與進出口貿易之間存在正向相關關系,即物流業的發展對進出口貿易具有促進作用。為了說明物流業發展對進出口貿易增長的顯著影響,下面利用統計數據進行回歸分析。以進出口總額為因變量,設為Y,貨物周轉量為自變量,設為X。根據表1的進出口總額與貨物周轉量相關數據,運用SPSS軟件進行回歸分析,通過比較多種擬和方法得知,二次曲線(Quad-rati)擬和模型較好地反映浙江省物流與進出口貿易之間的變化趨勢。回歸結果見表2,調整后判定系數為0.9923,接近1,表明方程解釋能力強,變量以5%的顯著性通過t檢驗。回歸方程顯著性經過檢驗,F=1482.790,P=0.000<0.01,表明回歸方程是顯著有效的。回歸方程如式(1):Y=-121.873+0.3129X+0.0000118X2(1)
3.2物流產業發展對進出口貿易增長促進程度的彈性分析
(1)測算模型
通過相關性分析,得知浙江省物流業的發展對進出口貿易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為了進一步分析物流對進出口貿易增長的影響程度,本文利用經濟學中的彈性理論進行定量測算。彈性分析是計算一個變量對另一個變量變化的敏感性的工具。本文以“區域物流-進出口貿易彈性”一詞作為衡量浙江省進出口貿易對物流業變化的敏感程度。進出口貿易額設為變量Y,貨物周轉量設為變量X,物流-進出口貿易彈性計算模型如式(2):E=dYdX?XY(2)
(2)物流產業發展對進出口貿易增長影響程度的測算
根據回歸方程Y=-121.873+0.3129+0.0000118X2可得式(3):dYdX=0.3129+0.0000236X(3)運用物流-進出口貿易彈性計算模型,求得彈性系數E,見表3,1986—2009年間,浙江省區域物流-進出口貿易平均彈性為2.9,表示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貨物周轉量每提高1%,進出口總額約提高2.9%,說明浙江省物流業較大程度上推動了進出口貿易的增長。
(3)不同時段物流業對進出口貿易影響程度的比較表3顯示,1986—2009年間不同年份的物流-進出口貿易彈性差異較大,從具體數據來看,彈性系數從1986年的8.4694,下降到2009年的1.3460。為了分析不同時間段物流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程度,以每5年為一個時間段,計算1986—2009年不同時間段的物流-進出口貿易彈性平均值,結果表明,不同時間段的彈性均值從1986-1990年的6.57,下降到2006—2009年的1.25,彈性均值呈現下降的趨勢,表明浙江省物流業發展對進出口貿易增長的促進作用有所趨緩。為了分析物流業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隨時間的變動趨勢,以1986年作為時間t=1,對物流—進出口貿易彈性與時間t的關系進行回歸分析。通過比較多種擬合模型,決定采用三次曲線(CUBIC)模型。擬合曲線如圖2所示,回歸結果見表4,調整后的擬合優度為0.98915,與1極為接近,表明方程解釋能力強。變量均以1%的顯著性通過t檢驗。回歸方程顯著性經檢驗,F=700.05937,P=0.000<0.01,表明回歸方程顯著有效。擬合方程如式(4):E=9.790957-1.3076t-0.0689t2-0.001232t3
(4)由方程(4)計算2010—2014年的物流-進出口貿易彈性指標值,見表5,浙江省物流-進出口貿易彈性呈下降趨勢,表明浙江省物流業應進行產業調整,轉變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增長”轉變為“集約型增長”,以促進進出口貿易的增長。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本文運用相關性分析和彈性分析等工具,就物流業對進出口貿易影響問題進行實證研究,得到結論如下:第一,物流業發展對進出口貿易增長的影響是正向的,物流業有力地推動了進出口貿易的增長。以浙江省為例,1986—2009年間,浙江省物流業每提高一個百分點,進出口總額相應增長2.9%。現代物流業促進進出口貿易的原因有:1)物流業的發展降低了運營成本,推動進出口貿易的增長。在國際貿易中,商品的價格與成本對國際貿易的效益有重要影響。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產品的生產成本下降的空間有限,而物流成本有較大的降低空間。物流業的發展,使得對外貿易中的物流活動運作效率越來越高,降低了物流成本,導致進出口貿易的成本降低,從而刺激進出口貿易的發展。2)現代物流的發展改善了國際貿易的環境,促進國際貿易的便利化。隨著現代物流的發展,第三方物流產業不斷壯大,第三方物流公司則通過貨運等形式,減少了生產企業的物流負擔,使對外貿易中的運輸、報關等物流環節運作效率得到了提高。3)現代物流業的發展拓展了消費者的購買空間。由于物流速度的提高,消費者在購買國外商品時,花費在物流運輸上的等待時間大大減少,使得消費者愿意在全球范圍內購買商品,這有利于外貿企業發現新市場,促進進出口貿易的發展。第二,不同時間段物流業對進出口貿易的促進作用有所強弱。以浙江為例,1986-1990年間,物流-進出口貿易彈性值為6.57,而到2006—2009年,物流-進出口貿易彈性值下降為1.25,表明不同時間段物流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差異較大,且從整體上來看,浙江省物流-進出口貿易彈性值呈下降趨勢,表明浙江省應進行物流產業轉型升級,以更好地促進進出口貿易的增長。
關鍵詞:進出口貿易;時間序列;二次曲線擬合;殘差自回歸模型
中圖分類號:F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5年6月9日
一、引言
進出口貿易是指一個國家(地區)與另一個國家(地區)之間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易,分為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按照類別可分為貨物進出口貿易和服務進出口貿易。改革開放初期,吉林省進出口貿易總額相對較少,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全省進出口貿易總額才突破10億元大關,而隨著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進出口貿易在全省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到2013年全省進出口貿易總額已達到16,011億元。目前,有大量學者研究我國及各省的進出口總額情況,并對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同時提出相應的政策措施。本文用時間序列分析方法對1978~2013年吉林省進出口貿易總額變動進行分析并預測未來10年的進出口貿易總額。
二、數據來源
本文選用的是1978~2013年吉林省進出口貿易總額這一指標進行分析,數據來源于2014年吉林省統計年鑒。(表1)
三、實證分析
(一)數據的平穩性檢驗。根據表1中的數據,利用eviews分析軟件進行數據的平穩性檢驗并最終發現:吉林省進出口貿易總額的這一數據并非平穩性數據,而是呈現出一定的線性趨勢。為了更加清楚的說明該序列為非平穩序列,我們對這一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檢驗結果見表2。(表2)可以看到,ADF檢驗的t統計量為4.21,大于1%、5%以及10%水平下的臨界值,因此原序列不適合用ARMA模型。
(二)模型的確定。再次對原數據進行觀察發現,原序列呈現出一定的二次曲線趨勢,于是利用非平穩時間序列的確定性因素進型分析,并采用曲線趨勢進行擬合。得到最終的擬合結果并建立模型:
Tt=1629999-406152.3t+22101.41t2+et
t=(2.53) (-4.93) (9.96)
R2=0.94 ■2=0.93 F=238.73
(三)模型檢驗。從上述結果可以看出,模型中t與t2的t統計量分別為-4.93以及9.96,其p值都小于0.05,因此拒絕原假設,接受備擇假設,認為該模型的參數估計結果良好,模型中R2=0.93,調整后的R2為0.93,即■2=0.93>0.8,可見模型的擬合程度也十分良好,另外F=238.73,可見F統計量也十分顯著,因此可以認為該模型通過檢驗。但是,為了檢驗該模型的信息是否提取充分,我們仍需對殘差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其分析結果見表3。(表3)可以發現,殘差的單位根檢驗P值大于0.05,因此可以認為殘差是平穩的。為了更好的說明模型的信息提取充分,再次對殘差的相關系數進行檢驗,檢驗結果見圖1。(圖1)圖1顯示,殘差的序列相關圖的Q統計量的P值全都小于0.05,因此可以認為殘差為非白噪聲序列,說明模型的信息提取不充分。殘差序列的自相關拖尾,偏自相關一階截尾,因此建立殘差自相關為AR(1)模型。模型估計結果見表4。(表4)
為了能夠檢驗模型信息提取是否充分,我們對該模型的殘差進行檢驗,檢驗結果見圖2。(圖2)由圖可知,自相關模型的殘差為白噪聲序列,模型信息提取充分,因此可以建立最優模型最優模型為:
Tt=1629999-406152.3t+22101.41t2+et
et=0.751et-1+at
(四)模型預測。從上述檢驗中我們知道,模型提取的信息十分充分,可以利用該模型進行相關的預測。因此,可以對吉林省未來10年的進出口總額作出最優預測,預測結果見表5。(表5)
四、結論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吉林省進出口貿易總額年度數據是一個不平穩的時間序列。從預測結果中可以發現,吉林省未來10年進出口貿易總額仍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并將在2018年左右突破2,000億元,在2023年左右接近3,000億元。這不僅有利于經濟發展,同時也創造了一定的就業崗位,拉動人民的消費以及生活水平。對此,當地政府首先要把握好長期戰略政策,利用吉林省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開辟并占領海外市場;其次,要加大宣傳力度,以便更好地宣傳吉林省,并向國外輸出產品;最后,要對特色產業進行扶持,以便占有更多的市場份額,從而吸引外資,以拉動吉林省經濟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一、電子商務在進出口貿易中的應用現狀
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許多中小型進出口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機會越來越多。這些企業借助互聯網和電子商務平臺資源,可以獲取更多的商業信息,贏得更多的商機。在進出口貿易中運用電子商務不僅可以提高企業的交易效率,還能降低交易成本降低。相比于傳統交易,電子商務大大縮減了進出口企業的交易時間與交易費用。每個網絡服務公司都有各自的技術背景,其可以充分利用電子商務技術形成覆蓋型行業聯合網絡,為市場有效提供具體的有針對性的全面的流水線服務的無形商品和服務。對于有形商品、互聯網虛擬消費的產品交付及全球化信息產品交互服務可以通過網絡完成交易,打破地域障礙,使進進出口貿易行為更加方便簡捷。在傳統進出口貿易中,企業需辦理各種繁瑣手續,費用也比較昂貴。而采用電子商務的方式,加快了辦事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此外,電子商務使進出口貿易商在交易進程中減少了對中間商的服務性投入,交易雙方直接通過網絡聯系洽談業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貿易活動成本。
二、電子商務在我國進出口貿易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1.信息基礎設施薄弱
發達國家憑借高尖技術、雄厚的資金以及完備的信息基礎設施優勢占據了先機,基本上壟斷了國際信息技術貿易的全部份額。我國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雖然在近些年也有一定的發展,但是目前總體還存在收費較高,網速較慢,有些地區沒有網絡等問題,影響到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如果不改變目前現狀將導致我國失去電子商務發展的最佳時機,進一步加大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2.網絡安全問題亟待解決
電子商務既有與傳統商務活動相同的風險,也有其自有的風險,尤其在交易安全方面,包括資金安全、信息安全、貨物安全、商業秘密安全等。網絡黑客在數據傳遞過程中破解密碼,獲取客戶資料,然后以客戶的名義或者賣方的名義發郵件給對方,極易造成網絡詐騙。這種情況在我國采用電子商務從事進出口貿易的企業中屢見不鮮,這不僅造成交易雙方的損失,也會影響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更會制約電子商務在進出口貿易方面的運用。
3.物流環節不暢
我國信息跟蹤服務體系和網絡體系的落后也制約著物流業的發展。主要表現在:第一,我國信息服務和網絡體系更新的落后,這使物流業的發展失去了堅實的基礎;第二,發展電子商務的物流服務水平普遍較低;第三,對物流的認識仍停留在傳統的運輸和存儲等層面上,而在物流成本控制、流通加工、物流方案設計等物流增值服務方面,尤其在全程物流服務等高層次的物流服務方面還沒有全面展開,難以提供包括計劃、規劃、咨詢在內的全程服務。
4.有關電子商務的法律法規不夠完善
電子商務不僅涉及到交易雙方,還涉及到銀行、保險、稅務局等多個部門,并且涉及不同國家和地區,這就需要統一的部門來協調工作,統一的標準來約束國際貿易。但從目前我國的情況來看,沒有建立相應的標準,成立相應的部門來協助電子商務的發展。
三、促進電子商務在我國進出口貿易應用中的對策
1.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企業發展電子商務的基礎是需要有先進的網絡基礎設施和完善的配套設施。我們必須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優化電子商務的網絡基礎設施,提高傳輸速度和準確性,降低網絡的使用成本。應大力完善各項硬件和軟件設施的基礎建設,合理、科學、有效的利用現有的與電子商務有關的各種網絡資源,引入競爭機制,打破傳統的行業分割和壟斷的管理體制,為電子商務的發展清除障礙。
2.加強網絡安全管理
電子商務安全主要涉及認證技術安全、支付安全、密碼技術安全、防火墻技術安全等。相關管理部門應該從法和德兩個方面解決電子商務應用中存在的信息安全及信用問題,不斷完善有關網絡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規,建立交易糾紛解決機制、應用電子商務的信用等級認證數據庫等。而從事進出口貿易的企業除應加強其網站的安全建設與管理、提高網絡風險防范意識,還應該建設和改善對有關電子商務應用的硬件設施。
3.優化物流企業業務流程
優化物流企業業務流程,在物流企業內部推行先進的物流管理技術和延伸服務。建立電子商務物流配送信息管理系統,從根本上保證商流和物流的高效率。采用先進的管理技術、信息技術和條形碼技術等,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效率;
4.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國國情的電子商務法律法規
關鍵詞:閩臺進出口貿易
地理位置、經濟政治背景比較
福建省作為我國一個沿海開放地區,地處我國東海之濱,面對臺灣,接近港澳,是距離東南亞、西亞、東非和大洋洲最近的省份之一,并且也是全國第二大僑鄉和臺灣同胞主要祖籍地。華僑港澳臺胞在推動福建經濟與國際經濟接軌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福建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是最早對外開放的省份之一。全國進出口高速增長的大環境,給福建省的經濟發展和進出口貿易帶來了良好的氛圍,帶動和促進了福建的經濟騰飛。正是在這種大環境下,有利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國家政策使全省已形成多層次、寬領域的開發格局,經濟增長速度大大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臺灣省是我國東南沿海的一個寶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經濟背景使得它更便于與祖國內陸和國際地區進行經貿合作。同時,臺灣與美國、歐洲、日本等東南亞國家也都有著大量的經濟貿易,與福建等內陸各省更是早有密切的民間文化交流。在兩岸尚未實現直接“三通”,經貿關系尚未實現正常化情況下,兩岸的經貿關系已發展到相當大的規模。祖國內地已成為臺灣最主要的投資地、最大出口地之一及最主要貿易順差來源,兩岸經貿關系對臺灣經濟正產生越來越重大的影響。
進出口貿易總體比較
“九五”期間,福建省累計出口額大約518億美元,比“八五”翻了近一番,年遞增10.3%。2000年,福建進出口貿易總量首次突破200億美元,達到212.23億美元,居全國第6位。2001年全省進出口貿易工作取得新的進展,進出口貿易總值達到226.2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6%。其中出口139.22億美元,增長7.9%,高于全國1.1個百分點,出口規模繼續保持全國第6位;進口87.04億美元,增長4.7%,保持了較大的貿易順差。2002年全省進出口貿易總額達284億美元,其中出口173.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4.75%;進口110.2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6.7%。全省已初步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同世界上20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合作關系,全年出口上千萬美元的商品共有60多種。福建外貿發展已經呈現出由“求量”向“重質”的轉變。福建經濟快車之所以能夠長期迅跑,很大程度得益于外貿這匹強勁有力的“黑馬”。福建外貿發展呈現出五大特點,即: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檔次不斷提升;貿易方式有新的轉變,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加工貿易項目明顯增多;出口市場趨于相對均衡;對外貿易實現“順差順收”的良性局面;外貿經營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
從1995年到2002年的進出口貿易指標上看,臺灣的進出口貿易呈現波浪式的起伏波動:2000年達到最高值,進出口總額為2883億美元,其中出口額1483億美元,進口額1400億美元;而2001年卻呈現出衰退跡象,進出口貿易總額甚至低于1997、1998、1999三年。在經歷了2001年前所未有的經濟衰退后,2002年臺灣省的經濟貿易開始緩慢復蘇,其主要原因來自于出口增長,1至9月,對外出口增長5.1%,其中對內地出口成為帶動臺灣產品出口增長的重要動力。在國際經濟景氣尤其是兩岸貿易大幅增長的帶動下,臺灣對外貿易扭轉頹勢,對帶動經濟走出谷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島內的民間消費及民間投資仍然疲弱,使整個經濟呈現“外溫內冷”的狀況,全年經濟呈現低增長態勢。(見表1)
從以上具體數據可以看出,福建省的進出口貿易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而臺灣則呈現上下起伏波動的形勢。雖然福建省的進出口貿易在近年有相當快的發展,在全國也排名前列,但與臺灣相比還是有較大的差距。到2002年為止,福建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只為臺灣的1/10左右,進口額差距則要更大一些。因此,福建的進出口貿易要達到臺灣現在的水平仍然需要一定的時日。
進出口市場、地區比較分析
經過改革開放和對外貿易的短短20年時間,福建省的出口市場結構進一步趨于合理,多元化市場戰略取得新的突破。以前,東南亞一直是福建外貿出口的傳統市場,近兩年,福建對世界各大洲的出口全面增長,特別是對俄羅斯、東歐、中東、韓國、非洲、中南美洲等新興市場出口增長迅猛。對香港和日本的出口占亞洲的前兩位;對德國、英國、美國也都有大量出口,且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2001年,全省實際商品出口國家與地區達193個,對亞洲出口61.9億美元,占全省出口總值的44.5%,對美國、日本、歐盟、香港四大傳統市場合計出口97.8億美元,占全省出口總值的70.2%,美國已經一躍成為福建最大的出口市場。
對臺灣省來說,美國是其出口的第一大市場,占總出口的23.7%,至今仍然穩定增加,從1996年的26.866億美元增長到2000年的34.815億美元,平均年增長率14.6%,主要原因是美國的經濟景氣繼續擴大,臺灣對美國的出口(以信息通訊機器為主)有順暢的增長。其次,香港是臺灣出口的第二大市場,2000年出口額達31.336億美元。近幾年,中國大陸的出口劇增,從而導致對臺灣原材料、部件等的進口需求增大,臺灣經由香港對中國大陸的間接出口增長堅挺。日本是臺灣的第三大出口市場。但在1997年,對日本的出口由于口蹄疫發生而導致豬肉出口停止,另外也由于日本經濟恢復緩慢的影響而劇減,從1996年到2000年出口額平均為13億美元左右。對亞洲出口則為總出口的一半以上,且呈現快速增長,其中同上年相比,對日本出口增長44.1%,對東盟五國增長32.1%,對香港增長24.9%。因此,可以看出美國是福建和臺灣的第一大出口國。福建的出口有往歐洲和美洲擴大的趨勢,而臺灣的出口則逐漸向亞洲擴展。
進口方面,福建省對亞洲的進口主要來自于日本,最高時期(2000年)達到13.15億美元,對香港、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都有較大量的進口;歐洲主要從德國、意大利及英國三個國家進口,最高進口額為1998年對德國的3.23億美元;美國也是福建省較大的進口國之一,且年進口量呈逐步遞增趨勢,從1997年的6.23億美元發展到2001年的8.08億美元。2001年,全省與世界上110個國家與地區開展進口貿易,進口5000萬美元以上的國家與地區共有20個。
臺灣最大的商品進口來源是日本,2000年達到3.86億美元。其次是美國,由于臺灣的有關信息通訊產品的出口堅挺,導致對美國電子部件的進口需求旺盛,2000年達到最高值2.51億美元。但是臺灣對日本和美國的進口都呈現了逐年上下波動的形勢,可見國際經濟政治和臺灣內部的經濟變動對進出口貿易都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同時,臺灣對韓國、馬來西亞、法國、德國也有較大量的進口。
進出口商品結構比較分析
近幾年來,福建省不斷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外貿出口格局也不斷優化。初級產品所占比重進一步下降,工業制品出口保持較快增長,二者的比例由1999年的17.4:82.6調整為2001年的9.3∶90.7。2001年全省初級產品出口13億美元,比上年減少近7000萬美元,占全省出口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0.6%降到9.3%,工業制品出口126.3億美元,占全省出口的比重突破90%。2002年機電產品出口68.04億美元,同比增長41.44%,占全省出口總額的39.17%;高新技術產品出口32.34億美元,同比增長82.07%,占全省出口總額的18.62%。高新技術產品、機電產品成為拉動福建外貿增長的主要動力。電子行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企業是通過利用外資改造發展起來的,新開發的出口商品有電視機、錄像機、電話機、電腦、音響、電子元器件等六大類,農業、食品制造業、建材、機械、石化行業等也通過利用外資得到很大的提高和發展。
同樣,在臺灣省的出口產品中,工業產品所占的比重也是最大,2001年達到1462.15億美元,其次才是農產加工品和農產品。可見,福建的工業制品出口雖然占到全省出口比重的90%,但仍然不及臺灣的十分之一。在出口商品結構方面,電氣機器、電氣器材與機械均處于前兩位。臺灣對中國大陸間接出口的主要商品項目有:電機設備及部件、機械設備、塑料原料及制品、人造纖維絲、工業用紡織品等。其中電機設備所占比重最大,達到15.9%。另一方面,從增長率看,電機設備及其部件比1996年增長30.8%,鋼鐵制品比1996年增長29.5%,這兩項在工業產品中的出口增長率最為顯著。
進口方面,福建省的進口商品種類廣泛,主要以工業制品中的機器設備為主。2002年福建省機電產品進口62.08億美元,增長43.7%;高新技術產品進口28.68億美元,增長65.4%。而臺灣省的進口額中,原材料占最大份額,2000年達到897.78億美元,其次是資本貨物和消費品。福建進口的原料配件及設備所占比重相應提高到88.4%,初級產品所占比重下降到11.6%。化學成品、紡紗織物、鋼鐵、機械及運輸設備等商品占絕大多數,技術引進和設備進口主要集中在郵電、汽車、輕工、食品等。在所有的進口商品中,規模超過1億美元的就有7大類。
伴隨著科技產品世界市場占有率的不斷提高,臺灣進口的機器設備和零部件也不斷增加。臺灣與中國大擊的進出品貿易也有了相當的發展。受到民間投資活躍等因素的支持,臺灣對中國大陸的間接進口額,主要以農業、工業原材料為主,達到39.15億美元。
從以上的定性分析可以看出,福建的進出口貿易及整個經濟水平都與臺灣有相當大的差距。這是與它們各自的經濟政策,政治背景緊密相關的。兩省的進出口貿易有許多共同之處,但也存在著各自的特色。總體來說,由于歷史、政治、經濟的原因,臺灣進出口貿易與福建省進出口貿易無論在規模上、速度上、結構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區別。福建屬祖國大陸同一經濟體,這種與臺灣地區的差別是正常的,隨著改革開放,內地已成為臺灣最重要的投資、出口地之一,內地對臺灣的進出口貿易在臺灣經濟的比重越來越大,同時也加強了內地與臺灣的經貿合作。如果兩岸能夠消除人為的屏障,隨著交往的日趨頻繁,閩臺的進出口貿易將呈現越來越緊密、互補、共榮的特征。
參考資料:
1.楊維中,1997年臺灣的對外貿易——1998年日本貿易振興會白皮書:貿易篇,臺灣研究集刊,1999年第二期
2.石廣生,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的發展與展望,國際商報,1998年10月15日
3.對外經貿部,福建外貿首超200億美元,2001年03月02日
【關鍵詞】鐵路;進出口;思考;對策
1.形勢
1.1大力發展鐵路非運輸企業的形勢
根據盛光祖部長在全國鐵路工作會議上的報告提出的大力推進鐵路多元化經營的新模式,實施多元化戰略,必須把握“多元化經營,一體化管理,全口徑核算”的總體要求,未來鐵路發展要緊緊依托鐵路運輸優勢,大力開發物流業和其他經營業務,建立鐵路運輸業和非運輸業同等重要、同步發展的新格局。在鐵路多元化經營新模式的大環境下,鐵路進出口貿易公司既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風險和挑戰。
1.2國際形勢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1)由于金融危機導致了美國經濟減速或衰退不僅大幅降低了中國的出口增速,而且也大幅減少了中國的貿易順差規模。同樣,歐債危機的爆發又使得歐元區的國家加大了其產品的對外貿易。這樣中國無疑會成為歐元區國家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的對象,即造成了我國外部市場競爭異常激烈,需求急劇下降,外貿出口大幅萎縮。
(2)人民幣不斷升值對我國進出口貿易而言是一把“雙刃劍”既帶來好處,也帶來一定的危害。好處是有利于降低進口產品成本的降低;危害是提高了中國產品的價格,加大了資本投入的成本,降低了我國出口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從而引發國內經濟的不景氣。
1.3周邊形勢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中國的新亞洲戰略: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克服金融危機影響,亞洲經濟快速發展,區域合作更加緊密,成為拉動世界經濟恢復和增長的重要引引擎,日益影響著世界經濟的發展進程。然而事件的發生,引發兩國的貿易之爭,大大削弱了中日的貿易往來,我國將會加強與東盟、臺灣的經濟合作和貿易,同時也可能增加了中美之間的貿易合作。
2.發展鐵路進出口貿易的方法
上海雷威進出口貿易公司是上海鐵路局唯一擁有全國各口岸報關權集商貿、物流、倉儲、咨詢及托運等業務于一體的綜合性外貿公司。為上海鐵路局所屬機務段、車輛段、工務段等進口鐵路配件和鐵路工程機械設備等,如SKF軸承、工裝設備等。但是由于公司規模比較小,外貿經驗不足,外貿信息比較閉塞,市場競爭力相對薄弱。在高速發展的高鐵時代,探索和思考發展鐵路進出口貿易的方法,是我們經營鐵路進出口貿易的一項責任和使命。
亞當.斯密絕對優勢理論認為,一國應該專業化生產和出口那些本國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進口那些外國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 鐵路進入高鐵時代,鐵路進出口貿易公司應該借當前鐵路大力發展非運輸企業的形勢,緊緊依靠鐵路運輸主業,用足政策優勢。
2.1進口貿易
與運輸主業聯手,共同開發做大做強鐵路工裝設備進口業務,在人民幣持續升值的大背景下,可以大大的降低進口成本,為進口貿易帶來了優勢和空間。
(1)機車車輛配件進口:隨著ND5進口機車配件市場正在逐步的萎縮,動車運營公里數已趨近動車的三、四級修程,動車的配件進口業務為我們打開了外貿市場空間。
(2)工裝設備進口:高鐵時代的到來,鐵路許多高科技的檢修設備仍然依賴進口,如印刷鐵路磁卡票的印刷設備、車輛段的車軸磨床、機務車輛段的不落輪鏇車床等。
2.2出口貿易
貿易競爭指數TCli—又稱水平分工度指標,它用來反映本國生產的一種產品相對世界市場上供應的它國同種產品來說,是處于效率的競爭優劣的程度。即反映本國生產的一種產品相對世界市場供應的同種產品,處于效率的競爭優劣程度,TCli值越大,優勢越大。鐵路進出口貿易公司要充分利用在出口貿易中的政策優勢,中國率先進入了高鐵時代,伴隨著鐵路高科技產品的制造和生產,我國的路用產品正在逐步成為國際上的先進的,高附加值的鐵路產品,正在從亞洲的鐵路市場向歐美市場發展,如高鐵和動車機車及配件、鐵路路用緩沖器等。努力增加路用產品的出口競爭力。
(1)通過各種國內外交易會和網絡等為一些只能作為供應商的小工廠和沒有外貿出口權的企業做好出口。即充分利用廣交會、華交會等,擴大外貿產品的宣傳和展示,吸引外商不斷做大自營和出口業務。
(2)充分利用外高橋保稅區的優勢,用足政策優勢,努力吸引外資來料加工,逐步做大做強來料加工,倉儲、物流一條龍的服務。同時可以把我們現有在外高橋保稅區的上海華鐵置業公司逐步打造成我們在保稅區的鐵路窗口,努力使我們的鐵路產品走向國際。
(3)加強與鐵路路用產品工廠合作,充分利用我們現有向東南亞出口的鐵路產品,用全新的包裝和宣傳,參加國際鐵路路用產品的展覽會,努力把既有的拳頭產品擴大銷售市場。增加鐵路產品的出口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