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詩教學思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教學片斷一
(老師通過自由讀、范讀、齊讀、指名讀、男女生交叉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后提問)
師:你讀了這首詩,眼前出現了什么樣的景象?
生:讀了這首詩,我的眼前出現了一棵綠色的柳樹,它的葉子碧綠碧綠的。
生:我讀了這首詩,眼前出現了一棵高大的柳樹,它的枝條上長出了嫩綠的葉子,在春風中搖擺著。
師:哇,真美!
生:讀了這首詩,我的眼前仿佛看到從遠處駛來一輛馬車,馬車上,幾位踏青的游人來到湖邊,當他們看到綠油油的草地上,碧綠的柳樹在湖邊搖擺著枝條,真是美極了。其中,有一個叫賀知章的詩人禁不住吟誦起來:碧玉妝成一樹高……
師:你太有想象力了!
教學片斷二
師:我這里還有一首詩,也叫《詠柳》,作者就是我。
(生作驚奇狀。師出示另一首《詠柳》)
師:誰來讀給大家聽聽?
生:(大聲朗讀)
柳葉青青柳枝長,
千條萬條隨風揚。
柳條拂面人心醉,
人間處處皆春光。
師:讀得好!這首詩和賀知章的《詠柳》比,哪首詩寫得好?請大家自由朗讀,對比體會。
生:兩首詩都寫得好。
師:你更喜歡哪首詩一些?它好在哪里?
生1:賀知章的《詠柳》寫得好。他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柳樹寫得十分形象、逼真。
生2:我覺得沈老師的《詠柳》寫得好。這首詩既寫了柳樹的動態,又寫了柳樹的靜態,語言很美。
生3:我覺得賀知章的《詠柳》寫得好。它寫出了柳樹的顏色、形狀和姿態,讓我們覺得好像親眼所見。
生4:我覺得沈老師的《詠柳》寫得好。這首詩不僅寫了柳樹,還寫了人,把景和人結合起來寫,顯得更高明。
生5:我覺得賀知章的《詠柳》寫得含蓄些,不像另一首詩那么白。
師:你們說的都很有道理。你們能不能把剛才體會到的讀出來呢?
(師指名)
師:你讀哪首詩?
(幾位學生各自選擇自己喜歡的詩高聲誦讀。)
師:其實,你們每一個人都能夠寫詩。你們課后把寫好的詩貼在教室里展示給大家看,好嗎?
教學片斷三
師:讀了課文,你覺得《詠柳》這首詩詩人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
生:詩人贊美、歌頌了柳樹。
師:既然是歌詠、贊頌,我們就來唱一唱,好嗎?
生:好!
師:請大家給這首詩譜曲,自由吟唱。
(學生紛紛唱起來,有的是自己譜的新曲,有的是老歌換上詩作歌詞。)
師:誰愿意唱給大家聽一聽?
(老師指名,學生搖頭晃腦地吟唱。)
教學思考
1.感悟之新
古詩詞往往用字凝練,意境深遠,學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難。傳統的古詩教學中,老師在講解字詞的意思上要花很多時間,把每個詞、每句話的意思全部嚼爛了喂給學生。結果,一首優美的詩詞被支解得支離破碎、索然無味。《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古詩文的學習作了新的要求:“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因此,學生學習古詩詞,重在于讀,而不在于“講”,在讀中去感悟,去想象,讓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具有個性化。沈老師在《詠柳》的教學中充分注意到了這一點。他不拘泥于文字的考證、詞語的講解和詩意的分析,而是讓學生反復吟誦,發揮想象,把詩的語言轉化成為的圖畫,將詩的韻律、節奏與情境所展示的形象結合在一起,使學生的頭腦中再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感悟到語言文字之美妙。
2.比較之新
為了讓學生增加閱讀實踐,沈老師大膽地將自己創作的詩引入課堂,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帶著好奇和佩服之情,主動積極地去研讀,去比較,在深入理解,探究發現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了古詩表達之精妙、用詞之精當、想象之豐富,同時又感悟到同一意境,同一畫面,表達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表達的效果是豐富多彩的。因而,學生不僅理解感悟了古詩的精華,又產生了創作的欲望,大有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之感。無疑,這對培養學生的作品欣賞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大有好處的。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
小學語文是小學生建立漢語語言及文字系統的基礎,是簡單也是最重要最關鍵的部分。初入學的小學生還未建立起成熟的語言和漢字系統,小學語文學習的好壞可以直接影響到人的一生。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方式都達不到成年人的水平,因此在講授語文課程尤其是古詩詞時一定要避免枯燥乏味,要結合生活實際在有趣的情境中讓孩子能理解記憶。本文就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進行分析總結。
一、課堂講解簡單化
小學生還處在智力發展階段,理解力、注意力、記憶力等都未達到成年人水平,對詩詞的理解和記憶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小學語文課本里的古詩詞的內容故事都是非常簡單的,讀起來朗朗上口的。古詩的研究意義更加在于詩詞的創作背景,所以,在更高教育級別的中的研究,通常會研究詩詞作者的時代背景,會研究當時是發生了怎樣的歷史事件。同樣,在小學的教育中,由于學生的思想認知還無法達到所應有的深度,但是教師同樣可以將時代背景加以利用,加以介紹。例如在講述《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篇古詩的時候,可以講解作者實在怎樣的情況之下創作的這首詩。接著引申出作者王維當時為何對被貶,同時向學生提及當時的歷史小故事,增加學生對于這篇古詩的熱愛度,這樣就可以使學生更加細致的掌握這首古詩的含義,同時方便背誦記憶。在為小學生講解這些內容時,一定要化繁為簡,通俗易懂,給他們舉生活中常見的小例子,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把古詩詞的意境和魅力帶給小朋友,把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中華文明傳承給下一代,讓中華文明的根深深扎下去。
二、教課方式避免生硬刻板
我國雖然近年來一直提倡素質教育,可是中國式教育仍然存在著許多弊端,為提高學生成績和學校的升學率,一些考試只能全身心的投身于備考知識的講解和強化,一味地讓學生背誦和默寫,可是死記硬背卻不能深刻理解知識的內涵。只注重應試考試成績,而不注重學生是否真的會靈活作用,活學活用。“把這些都背熟了”,這是中國學生經常能聽到的話,老師們總是把它掛在嘴邊。對于諸如此類的教學方式,只會增加小學生的厭煩感,尤其是小學生,就更加不愿意去背誦。教師可以設計比賽的形式,同樣是布置作業,但是告訴同學們明天會是一個趣味比賽,這樣的效果就不會只是增加了學生大腦的記憶負擔,讓學生死記硬背,而不去理解古詩詞的意境和情懷,而是學生會從內心愿意接受并背誦這首古詩了。
三、聯系生活,再現情節和趣味
小學古詩詞讀者是小學生,因此要啟發學生體會詩歌中的童趣,最好的辦法就是幫助他們將詩歌中的內容和日常生活聯系起來.比如,在教授《曉出靜慈寺送林子方》這首古詩的時候,其中在講述“接天蓮葉無窮碧”的時候,可以配合幻燈片的放映,讓學生通過眼睛的直觀感受來理解詩文中所描述的精彩畫面。同樣,教師的在課堂的具體教書過程中,還可以提問學生“有誰見過荷花”,“在什么時候”等問題,通過聯系生活的實際,讓學生自己闡述對于荷花的理解,同時可以講解荷花的花語,同時與本詩向對應。呆板的教學,學生不會引起共鳴,通過聯系生活的實際呈現給學生,學生會認真閱讀,仔細思考,對照反思,努力接受。
四、開動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對于小學生來說畫畫遠比寫字要容易的多,他們能更容易的用畫筆來描繪自己心中理解的詩的樣子,老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畫出來的畫向他們解釋詩的含義,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也可以要學生根據理解的詩歌內容進行舞臺表演,充分開發學生的想象力,不僅可以將課本知識活動形式話,避免了課堂教學的死板,增加了課堂教學的多元化形式,也增加了學生與老師的交流與互動,同時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感情。教師與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下學習詩詞,更加有助于學生對于中華古詩詞的熱愛。
五、結語
對于小學的古詩詞教學來說,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太寬松就沒有了紀律性,過于呆板又容易使學生失去興趣,所以這就需要每一位教師在教學上認真對待,傳承繼續綿延已久的古詩歌教育傳統,因為“詩歌是對人類情感記憶的表達”。只有在文化和詩歌的不斷繼承流傳中,才能在中國這片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上,讓我們未來的接班人、正處于花季的兒童、少年們,盡情的與傾聽詩歌傳統對話,與未來交流。正如托爾爾泰所言,詩人是舉著心靈的火炬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人。讓這盞照亮靈魂的火炬,給兒童和少年以人文的關懷和美學的慰藉。
參考文獻:
[1]涂培源.在古詩教學中引導小學生展開想象[J].教育評論,2001,(02).
[2]于秀蘭,沈益亮.古詩教學“六字決”[J].江西教育,1997,(11).
關鍵詞:問題;朗讀;品味;悟境
古詩詞是中國文化典籍的百花園中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資源。然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詞教學也是一座山,很難逾越,更難爬上峰頂。在小組課題展開研究的同時,對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方面發現了諸多問題。我試以自己的觀察與思考談談自己的見解。
一、問題之我見
由于古詩詞距今年代久遠,寫作背景復雜,而且內容高度凝練,情感含蓄深邃,不少教師缺乏對其教學方法的探究,常常采用“解釋題目―讀通詩句―分析字詞―串講詩意―總結思想”的五步教學法,使古詩詞教學僅僅停留在“解釋”的層面上,以致原本完整和諧、充滿活力的詩詞藝術在教師逐字逐句的解說中成了枯燥的文字符號。而在這充斥大部分語文課堂中的五步教學法中,讀通詩句無疑是所有環節中最重要的,也是問題最多的。
1.朗讀的時間不夠充分
一節課40分鐘,學生朗讀的時間卻不到5分鐘,朗讀練是趨于形式。如預習性的朗讀,要求學生讀通課文,讀準生字新詞,但實際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學生連一遍課文都未讀完,教師總會讓學生停下,馬上轉入下一程序,朗讀成了教學中的一個過渡環節而已。
2.朗讀的目的性不夠明確
形式多樣的朗讀齊上課堂,看似熱熱鬧鬧,其實讀前沒有要求,讀中沒有指導,讀后也沒有及時評價反饋,學生只是被教師驅趕著為讀而讀,沒有用心、用情去讀,而是有口無心地“念著經”。
3.朗讀指導單一
朗讀教學指導方法單調、機械,常見教師在分析、理解之余來一句“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讀讀這部分。”或“把×××語氣讀出來。”諸如此類。
4.朗讀只求形式
據觀察,一般一節課朗讀安排了三四次,但有安排卻未到位,有形式卻無多大實效,往往是朗朗書聲驟然響起,不到1分鐘,又在教師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讀成了課堂教學的一種點綴。
二、名師引路見陽光
正當茫然困惑之際,援疆教師推薦翻閱《小學語文名師古詩詞課堂實錄》,發現里面收錄著許多名師的古詩詞教學實錄、教學心得等。深入地解讀這些經典的古詩詞教學實錄,名師們高超的教學設計給我們以啟迪,他們精湛的古詩詞教學藝術著實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1.創設詩境,在朗讀對話中感知
古詩詞言簡意賅,卻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隔甚遠。教師在教學時特別需要創設與古詩詞相和諧的情境,帶領學生穿越時空,如臨其境深入感受。
2.在對比欣賞中品味
古詩詞燦爛輝煌的寶藏,不應止于課本、課堂學習的局限。在小學階段的古詩詞教材中,不少的古詩詞雖然作者、背景不同,但表達的情感主題卻是相同或相近的。在教學時,可整合同一題材的作品,以題材為橋梁,帶領學生對比體會,加深理解。此外,還可拓展同一詩人的作品,不僅可增加學生對不同語言風格的感受力,還可加深學生對古詩內容的理解和對該作者寫作風格的把握。
3.咬文嚼字,在研詞磨句中升華
詩歌是最精煉的語言藝術,因此,學習古詩不能浮光掠影。而需要沉下來,覓詩眼,品佳句,感受詩歌的意趣和含蓄。貫通生活與詩句的問題,激活學生言語活動的創造性,使得整個學習過程有情有趣,學生的思維、想象、情感始終在文本語言的內部快樂進行。
4.聯系生活,模仿創造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詩歌的特點,以景與情的觸發點為語言轉換樞紐,充分利用已有的語文知識和生活實踐經驗,引導學生進行模仿創造,讓學生通過轉換語言完成對古詩詞的體驗、感悟、積累和運用,激感,提高活用語言的能力。
總之,名師們先進的古詩詞教學理念、精湛的古詩詞教學設計,使我們每個對古詩詞教學懵懵懂懂的年輕教師像是開了一扇窗,猶如春風拂面,今后,我將一如既往地重視古詩詞教學,在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的同時,正確把握作品的情感,不斷探究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情感共鳴,讓古詩詞這一民族文化的瑰寶金光閃爍,勵人意志,催人奮進。
一、提升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要想提高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效果,首先就需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雖然中國古詩無論是在形式、意境還是抒情上都充滿了美感與藝術感。但是考慮到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可能無法深刻地了解詩詞美。這樣一來,不僅會加大學生的學習難度,同時對于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嚴重的甚至會讓學生對整個語文課程的學習失去興趣和耐心。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想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必須讓學生對古詩有充分的了解。出于這一點,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先采取客觀的形象幫助學生了解古詩的含義,通過更加直觀的感受吸引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這樣一來,加深學生對古詩了解的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在學習《詠柳》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走到戶外去觀察那些柳樹,讓學生了解柳樹的形態,同時也可以向學生介紹柳樹相關的知識或者小故事,并且讓學生對柳樹的形態與特征進行觀察。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夠通過直觀的形象和感受讓學生更加詳細地了解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這一句詩的含義。除此之外,輕松愉悅的課堂活動也更加符合小學生的天性,使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
二、創新教學模式
語文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對于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效果的提高有著巨大的幫助。同時,創新課堂教學模式也是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之一。因此,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必須重視傳統教學模式的改良和創新,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從筆者自身的經驗來看,認為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來進行教學模式的創新。
首先,要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可以采取提問教學的模式,在前一課堂上給學生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在課后查詢資料進行解決。這樣一來,既可以起到課前預習以及課后復習的作用,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可以在課堂上進行情景的創設,教師讓學生在課堂上朗讀或者是背誦古詩,加深學生對古詩的記憶。
最后,在?n堂上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并且根據課程內容提出問題。當然,在分組的時候,教師應當注重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分組,針對不同小組也可以提出不同的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古詩教學提出課程目標:“通過閱讀欣賞,陶冶性情,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但現在古詩教學已經變味,或忽視古詩教學,或只重高考功利性,或教學模式化,為教而教等等。
一、古詩教學存在的幾個問題和現象
1.字字落實使古詩教學味同嚼蠟
把古詩當作古文來教,從生字解讀到詞語的釋義再到詩句的翻譯。把疏通句意、弄懂字面意思作為教學目標,加之以強制性的背誦。一節詩歌鑒賞課,只重在字面上“做文章”,一首詩只在意義上給學生留下些記憶,學生讀之無味、棄之不能,扼殺了學習古詩的熱情。
2.多媒體泛濫使古詩鑒賞一覽無余
現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到教學中,多媒體手段也越來越多地滲入古詩教學中。殊不知古詩教學,那是語言和思想的馳騁,其
中的意蘊不是靠背景音樂、幾幅圖畫能表現出來的。雖然畫面唯美,音樂動聽,但畫有畫意,樂有樂韻,詩有詩情。畫面無法解讀隱含的詩意,音樂也不能詮釋詩味,反而讓學生的思維停留在了畫意上,拘束于音樂的意義中,而制約了學生對詩的想象空間。
3.拘泥呆板使古詩教學缺少突破創新
在古詩教學中,被教材單元所局限,按部就班,教學機械,教一首算一首,對詩的鑒賞往往不能深入挖掘,也就無法體味其精妙所在。選修課本《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在三個單元中分別選取了杜甫的詩作《蜀相》《登岳陽樓》《閣夜》,如果拘泥于教材單元的編排,按教材的順序開展教學,勢必教師教得繁,學生學
得煩。
4.高考的功利性使古詩教學淪為應試工具
高中語文教師更多地把目光投向高考,這本無可厚非。但如果把高考作為教學的唯一目標,只講功利,一切以應試為目的,這樣的語文課還有多少趣味。就有教師把古詩教學當作應試的“解題”課,把教材當作題目,設置考題進行解題指導,由學生做題,教師講評,古詩教學淪為應試工具和手段。
二、古詩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我認為以上幾種關于古詩教學的做法不可取。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在古詩教學上有所感悟。下面就古詩教學說一說自己的心得體會。
1.重吟誦,提倡不求甚解
教學古詩詞時,除了必要的生字點撥、特殊字詞的理解、煉字精妙賞析外,切忌字字落實,句句疏通。詩歌語言跳躍性大,言有盡而意無窮,如果是翻譯性地弄懂句義,會使全詩平白無味。且詩中的意味,有時很難用語言精確表達,所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賞析詩詞從吟誦開始,朱熹說“須是先將詩來回吟詠四五十遍,方可看注。看了又吟詠三四十遍,使意思自然融洽,方見好處。”李商隱的《錦瑟》以其含意隱晦、意境朦朧著稱。讓學生解釋字句,很多學生可能無法解釋清楚,反而會在字面上糾結不清。教學時可側重介紹李商隱的經歷、講解清楚詩中的典故,讓學生反復吟誦。把后人對這首詩主旨的不同解說介紹給學生做參考,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誦讀,注意情感的調適,從而領略詩人的細膩情感,品味古詩的情韻美。
深情吟誦引領學生沉浸于詩情中,不求甚解激發學生鏡中看花、水中望月的神奇審美體驗。“詩言志”,詩歌教學重在情感把握,不要糾纏字詞的細枝末節;注重吟誦,教出詩的意韻,才是最重要的。
2.善想象,置身于詩境
文字是無形的東西,需依據讀者的想象才能使它鮮活起來。
跳躍的詩歌,更需讀者借助想象捕捉詩中形象把它聯想成藝術整體,在心里把藝術形象進行補充豐富,再現其藝術畫面,獲得新奇的審美情趣。巴爾扎克說:“真正懂得詩的人,會把作者詩句只透露一星半點的東西拿到自己心中去發展”,而不是用現代技術
手段限制學生的思維空間。
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用想象夸張手法,為我們描繪了一個迷離恍惚、氣象萬千的神仙世界,這種境界是讀者從未經歷過的。教學時教師要注重引導,讓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的翅膀,在腦子里把文字符號轉化為具體可感的形象和畫面,沉浸于詩中超現實的境界中去,從而獲得一種全新的認識,教學才可能成功。
詩歌的形象是詩人的情感載體,是詩人情思的外化形態,“萬水千山總是情”,通過想象再現形象,也就是體味詩情的過程,享受詩歌魅力的過程。
3.用比較,體味古詩細微之美
嚴格按教材編排,孤立教學古詩,往往難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而把比較鑒賞引入詩歌教學,能為古詩教學注入新鮮活
力。中國古典詩歌異彩紛呈,詩歌與詩歌之間,詩人與詩人之間既有同質,又有異質。在比較中鑒別,通過鑒別從精細之處咀嚼
詩味。
古詩的比較鑒賞可以是詩人自身不同時期的作品的比較。許多詩人,由于時代社會、個人經歷等原因,他的思想前后有很大變化,反映到創作上,不同時期作品風格迥異,如,李清照、李煜等。通過不同階段作品的比較,可以較準確把握一個詩人的創作。如,教學李清照的《醉花陰》和《聲聲慢》時,把二者進行比照鑒賞,能深入理解前期作品《醉花陰》寫閨中的“閑愁”與其后期作品《聲聲慢》寫國破家亡的“濃愁”的不同內涵。古詩的比較鑒賞,也可以是同一時代、不同作家不同風格的比較。
比較鑒賞,同中求異,異中求同,能讓學生體味到更細微的東西,使學生對古詩的內涵有更深刻的理解。采用比較教學是激發學生探究欲望、提高鑒賞水平的有力手段,也是打破古詩教學程序化、機械化、模式化、教條化的很好途徑。
4.讓古詩教學由知識課堂走向生命課堂
高中古詩教學要兼顧高考的需求,但全面傾向于應試,把古詩賞析課上成應試課,那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古詩教學。高中教材里選錄的古詩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良好范本。古詩教學應充分利用好教材,挖掘詩歌的人文意義,實現其教育價值,把古詩教學從知識課堂引向生命課堂。
《離騷》讓我們看到了屈原憂國憂民的愛國之情和追求理想的執著,《登岳陽樓》讓我們明白了杜甫傷時憂世的悲憫情懷,《歸園田居》讓我們讀懂了陶淵明潔身自好的高風亮節,《定風波》讓我們理解了蘇軾超乎物外的曠達人生態度,《孔雀東南飛》見證了愛情的忠貞……古詩里有人類所有最崇高的情感,讀一首古詩,就是完成了一次跨越千年的靈魂對話,就是一次心靈的震撼,就是一次生命境界的提升。
古詩教學的本色應是生命教學,在詩歌的教化下,讓學生得到心靈洗滌和精神陶冶。“感其志向,動其情感,沐其道德,化其行為”,把熔鑄于古詩中的高尚情操、人生態度內化為學生的人生信念,這才不背離古詩教學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