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地質災害防災預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情況
**年3月26日至**年4月28日,受市國土房管局和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的委托,縣國土房管局、各街鎮鄉會同市地質勘查設計院工程技術人員對全縣轄區內的地質環境狀況進行了拉網式排查。經現場勘查和工程分析判斷,現初步確認全縣存在危巖、滑坡、煤矸石泥石流的地質災害隱患點141個(其中:危巖占105個,滑坡占32個,煤矸石泥石流4個),災害體總規模為115.1913萬立方米,威脅村民1031戶,人口4915人,房屋4827間,潛在的經濟損失約17417萬元。
(二)自然地理條件
**縣位于重慶市西部,地處川中丘陵與川東平等嶺谷的過度地帶,介于東徑105°28′—106°02′,北緯29°23′—29°52′之間,轄區總面積1392平方公里,境域略呈倒置的“三角形”。全縣除西部與四川省內江市、安岳縣相鄰外,其余各方均為重慶市境,東與銅梁接壤,北與潼南相連,南與永川、榮昌及雙橋區毗鄰。
1、地形地貌
**縣位于川中丘陵區與川東平行嶺谷區的過渡地帶,全境南北長54.0平方公里,東西寬52.0平方公里。境內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東南邊緣翹起,中部及東北部為廣谷地帶,低而寬緩。境內平均海撥350—450米,最高處是巴岳山南段的云臺寺山峰,海撥934.7米,最低處在雍溪鎮淮遠河水面,海撥267.5米,相對高差667.2米,境內有低山、丘陵、平壩、溪谷四種地貌類型,成“六丘三山一分壩”之勢,低山面積443.9平方公里,占全縣31.9%,丘陵面積809.01平方公里,占全縣58.2%,平壩和溪谷面積137.3平方公里,占全縣9.9%。
境內受特有的地質構造,地層巖性和外營力的共同作用,形成現有地貌特征。在境內東南邊緣為條形低山地貌,東起銅梁土橋鎮,西南止縣境郵亭鎮,境內長45公里,寬約6公里,海撥高程450—750米,相對高差200—420米,背斜兩端均為單斜山嶺;在西北的鐵山鎮、高升鎮以及高坪鄉、寶頂鎮等部分地區為碑狀侵蝕中—高丘地貌,山頂絕對高程500—600米,相對高差200—250米,一般為桌狀,坪狀和長梁狀;在中部和東北部等廣大地區為中淺丘地貌,海撥高程300—450米,相對高差20—200米,呈豬背脊式、方山式和單面冊式丘陵;在各鄉鎮均有平壩分布,主要分布在龍水鎮,萬古鎮等地區,海撥高程290—390米,相對高差小于20米,由溪河沖積平壩和蝕堆積平壩均成一體的溪河兩巖形成一、二級階地。
2、氣象水文
全縣氣候屬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具有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熱水同季,季風氣候顯著的特點。春季暖和而空氣活動頻繁,夏季炎熱而多伏旱、洪澇,秋季溫暖而霜雪少。全縣年平均氣溫為17.3℃,歷年極端高氣溫為41.9℃(**年8月15日),歷年極端最低氣溫-3.4℃(1975年12月16日),無嚴重凍害。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010毫米,最多年達1468毫米(1965年),最少年為676.9毫米(1978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每年4—9月份,占全縣的80%;全縣年均蒸發量為1146.2mm,蒸發量的季節分配不均,夏季最多,達481.6mm,占全年的42%,冬季最少,僅107.5mm,占全年9.4%;年平均相相對溫度為82.8%,平均日照量1415.2小時。
境內崗嶺起伏,溪河縱橫,為沱江與涪江水系。共有大小溪河293條,總徑流長985.8公里,主要河流有瀨溪河、窟窿河和淮遠河三條主干河流,溪河具有源頭大,灘多水淺的特點。全縣年均水資源總量達63182×104立方米,占總量7.5%。大氣降水季節性明顯,水資源頒布較均,基本能供給經濟建設和人們生活用水的需要。
二、全縣地質災害預測
根據重慶市地質災害區段劃分,**縣為中—低易發區。全縣地質災害易發程度按地質災害低易發區和地質災害中易發區進行二級劃分,其中低易發區總面積為920.411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66.2%;中易發區總面積為469.8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33.8%。
(一)降雨預測
**年降雨量存在分布不均的特點,據我縣汛期降雨趨勢分析預測,9月至10月降雨量相對集中,極易發生地質災害。
(二)重點區域預測
根據我縣地質災害的發生規律,地質災害一般多發于沿山一帶、廣大山區和公路沿線,其中主要以深切割的中陡坡地帶較為嚴重;其次是沿公路、鐵路及城鎮區等人類工程活動強烈的地段比較突出。結合我縣**年降雨預測情況及各區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強烈程度,預計我縣可能發生較大規模的地質災害險情。要防范大規模滑坡、危巖崩塌、泥石流、地裂縫的主要區域是玉龍鎮老街東側斜坡地段,玉龍鎮老街兩側斜坡地段,玉龍老鎮燕子巖、獅子巖危巖帶;**縣北部、西部、西北部、東部的古龍地區。要防范滑坡和危巖崩塌的重點街鎮鄉主要是棠香、龍崗、玉龍、寶頂、寶興、石馬、金山、拾萬、國梁、珠溪、鐵山、季家、高升、中敖、高坪、古龍等16個街鎮鄉,面積約為469.8平方公里。要防范高陡斜、邊坡崩塌破壞失穩的重要交通干線主要是大郵、大銅、大榮、城寶、大安(**—中敖段)公路及成渝鐵路**段等沿線地區。要防范礦區滑坡、危巖崩塌、泥石流及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的重要礦區是天青石礦區、躍進煤礦等。要防范滑坡、危巖的自然人文景觀主要是北山的石刻區、譚家灣、停車場和南山石刻區。同時要防范上游水庫、化龍水庫、古龍鄉白石村通天河水庫滲漏問題,加強對各重點預測區域以外的其他地質災害易發區和人類工程活動強烈地區誘發地質災害的監測,對此在防治工作中必須予以重視。
(三)重點防范期
我縣地質災害的發生受降雨的影響十分明顯,每當降雨時間較長并伴隨多次連續大暴雨時,各類地質災害尤其是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將明顯增多。而根據今年降雨形勢分析,9至10月將極可能形成較大的集中降雨,因此,該時期是我縣今年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同時因無雨期地質災害和不合理施工活動所誘發地質災害日益增多,日常和工程建設活動影響的地質災害防范也必須高度重視。
三、地質災害防治對策措施
**年我縣地質災害防治指導思想是: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部署,緊緊圍繞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目標、任務和要求,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針,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為全縣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創造良好的條件。
(一)重點區域地質災害防災對策
根據我縣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情況,結合縣域內城鎮、工礦企業、交通干線分布狀況和城鎮規劃,我縣**年地質災害防治重點主要為受地質災害影響的城鎮區、重要交通干線、國家級自然人文景觀和重點礦山等4個區域。
1、重要城鎮地質災害的防災對策
一是認真落實群測群防和專業監測工作,根據地質災害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二是對于穩定性較差、危害性較大的地質災害體,應注意建立和改善災害體及周圍地表的排水系統,保護坡體植被,及時封閉地表裂縫,加強監測,盡快進行勘察治理。三是對已作過治前勘查或進行過局部治理的地質災害體,應在原有防治工程的基礎上,繼續做好變形監測和后續工作,進行積極治理。四是進一步完善對地質災害的汛前排查、汛期檢查和汛后檢查制度。五是國土、建設、交通、水利部門要加強對重點工程建設的監督管理,加大對破壞地質環境行為的執法力度,認真落實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單位資質管理制度,全力推行地質災害防治目標責任制度和地質災害限期防治制度。
2、重要交通干線地質災害的防災對策
我縣境內溪河縱橫,公路、鐵路密布,各級交通干線均受到不同程度地質災害的威脅,災害點大多數穩定性較差,汛期變形較重。因此,重要交通干線地質災害的防治要在群測群防的基礎上,對道路旁地質災害體設置緩沖帶,對存在滑坡險情的地段要采取以排水、減載和護坡為主的防治手段;對危巖崩塌要采取清除、襯砌和封閉為主的治理方式。同時制定相應的防災預案,并定期檢查防災預案的落實情況。
3、礦區地質災害的防災對策
對礦區地質災害要加強監測預警,對規模大、危害大的地質災害要采取排水、充填裂縫等應急處理措施,對尾礦和廢渣堆放點要加強監測,防止暴雨引發礦渣滑坡或泥石流災害,同時對各礦區加強管理,規范各類誘發地質災害的不合理工程行為。
4、自然人文景觀地質災害的防災對策
我縣自然人文景觀多成點狀分布,部分景點受地質災害威脅嚴重。其中以北山石刻區滑坡,北山石刻區譚家灣危巖,北山石刻區停車場旁危巖、南山石刻區危巖較為突出。對自然人文景觀點的地質災害防治首先要落實群測群防和專業監測相結合的監測預報措施,其次是在不破壞自然人文景觀的前提下,考慮工程治理措施,爭取市級項目對北山石刻區譚家灣危巖帶進行工程治理。
(二)重點防范期地質災害防災對策
1、加強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一是抓好地質災害汛前檢查、汛中排查及汛后核查工作,對存在險情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登記發放防災、避災明白卡,同時編制和落實好點上的防災預案,每處災害點必須逐級落實具體責任單位、責任人及監測人,按規定要求作好監測預報工作。二是認真貫徹執行汛期值班制度和突發性地質災害上報制度,在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內,各街鎮鄉、基層群眾自治組織應當加強地質災害險情的巡回檢查,發現險情及時處理和報告。三是各級各部門要認真總結歷年地質災害搶險的經驗教訓,充分認識各責任區內的地質災害搶險救災形勢,克服麻痹思想,作好各項準備工作,嚴守紀律,服從命令。四是有關部門必須堅持24小時值班,了解水情、氣象、災情、險情,按規定請示、報告、傳達,并認真作好記錄。
2、建立應急搶險反應系統、制定防災預案
為加強對我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組織領導,縣和各街鎮鄉要成立以國土資源管理機構為主導,以地質環境監測機構為技術依托,建立包括縣、街鎮鄉級地質災害應急搶險反應系統,對發現的險情和出現險情的地方進行應急調查處理。
地質災害應急搶險工作實行分級負責、屬地管理原則。各街鎮鄉負責開展轄區應急搶險工作。各有關部門負責按照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分工,做好應急處置工作。縣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要會同同級建設、水利、交通等部門對容易發生險情的地質災害要迅速查明地質災害發生原因、影響范圍等情況,提出應急治理措施,減輕和控制地質災害災情。民政、衛生、食品藥品監督、貿易、公安等部門,要及時設置避難場所和救濟物資供應點,妥善安排災民生活,做好醫療救護、衛生防疫、藥品供應、物資供應、社會治安等工作;氣象部門要做好氣象服務保障工作;通信、交通部門要保證地質災害應急的信息暢通和救災物資、設備、藥物、食品的運送。
縣國土行政主管部門要采取措施積極排除各類地質災害險情,先期要對40個不穩定的地質災害隱患點作近期防治規劃(2007—2011年)、對65個基本穩定的地質災害隱患點作遠期防治規劃(2011年—2015年),同時將36個嚴重隱患點納入首期治理規劃項目加快實施治理,并力爭在**年內完成北山石刻區譚家灣危巖帶地質災害整治任務。各街鎮鄉要會同國土、建設、水利、交通等部門,根據全縣和各自轄區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本行政區域內地質災害現狀、氣象部門提供的短期降雨預測結果及縣防災預案有關精神,編制本街鎮鄉地質災害年度防災預案。
3、全面開展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預報工作
各街鎮鄉要以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為基礎,加強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建設,盡快在城鎮和經濟較發達地區建成以專業監測為主的群專結合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網絡;在廣大農村地區建立以群測群防監測為主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網絡。通過對地質災害進行適時監測預警預報,及時向政府和有關部門提供轄區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為防災減災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及時向受威脅群眾傳遞預警信息,確保受災群眾人生安全。
四、地質災害處理與災情報告
(一)地質災害處理
各街鎮鄉和縣國土部門接到地質災害險情報告后,應當立即派人趕赴現場,進行現場調查,在調查的基礎上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災害發生或者災情擴大。地質災害發生后,所在地街鎮鄉和縣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要立即啟動相應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鎮位于盆地中西部,主要以淺丘地貌為主,屬盆地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降水較為充沛,地質條件復雜多變。根據地質環境狀況和歷年來所發生的地質災害情況,經地質專家調查確定我鎮地質災害可分為滑坡、崩塌、地裂縫、地面塌陷以及地震、水土流失等類型。現發現確定地質災害隱患點18處,其中小型13處,中型4處,嚴重影響群眾生產生活。
二、編制地質災害防御預案的重要性
在一些生產活動中取石、砍樹頻繁,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每年汛期鎮境內都要發生不同規模的地質災害,毀壞公路、橋梁、渠系等交通和水利設施,威脅部分農田和村莊,不同程度的危害著農業正常生產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地質災害已經成為影響和制約我鎮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編制地質災害防御預案,制定防治措施,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強化全民意識,動員和組織全社會力量積極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是貫徹和落實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重要舉措,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減少地質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
三、加強領導,明確責任,認真貫徹執行地質災害防治法規
鎮有關部門要認真貫徹執行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和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作為保民生的重要工作納入工作日程。各相關單位主要負責人是轄區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第一責任人,要進一步組織單位健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制度,明確專人負責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并在人員、資金、設備等方面給予充分保障。各部門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從事各項生產和建設活動,應采取必要措施,防止誘發和產生地質災害。在地質災害危險區內設置安全警示牌,嚴禁在危險區域內采礦、伐木、取土石、堆放廢渣棄物、抽取地下水等工程活動。鄉鎮建設和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工程建設用地,必須按要求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地質環境影響評價,盡最大努力杜絕和控制人為誘發地質災害的發生。
四、制定地質災害防御預案,切實落實預防措施
對本地區的地質災害進行全面檢查,根據檢查情況進行科學預測,確定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中易發區、弱易發區、不易發區和地質災害危害區及主要地質災害點,詳細制定地質災害防御預案,認真填寫“一表兩卡”,逐點落實監測、報警、搬遷、疏散、應急搶險等防御措施,層層簽訂防治工作責任書,將預防工作落到實處。
五、建立“群測群防、群專結合”的監測體系
加強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是有效防御地質災害,減少地質災害損失的重要措施。對所轄區內重點地質災害、危險區和“5.12”特大地質災害崩塌、滑坡等新老形成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巡回檢查,對其發展趨勢做到心中有數,盡最大努力將我鎮地質災害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要建立和完善鎮、村、社區(居委會)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體系,變被動救災為主動救災。大力加強對地質災害防預知識、地質災害防預目的和意義的宣傳,增強公眾對地質災害防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提高地質災害預防、應急和治理效果,將“群測群防”、“預警預報”等落到實處。
復興鎮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復興鎮2021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各村(社區)委會、各相關單位:
《復興鎮2021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已經鎮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復興鎮人民政府
2021年1月3日
復興鎮2021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為認真做好我鎮2021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和避免地質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損失。根據《貴州省自然資源廳關于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通知》精神,依照《赤水市地質災害防災方案》要求,結合我鎮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2019年地質災害災情簡介
復興鎮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有凱旋村榜上、桐梓圓滑坡,張家灣崩塌、轉石奇觀崩塌、風溪老村組崩塌。一般隱患點的有長江村上焦巖、凱旋村水壩,涼江村大營盤,較小的隱患是各村突發性的分散性的小面積的垮塌,誘發因素主要是自然災害降雨,其次是人類工程活動。2020年,較大型和中型地質災害未發生,較小的突發性分散性的崩塌各村均有發生。
二、2021年地質災害預測預報
2020年我鎮地質災害的易發區主要分布凱旋村榜上、桐梓圓和張家灣片區及新建通村公路通組公路邊和其他重點工程修建地區等地質環境脆弱及人類活動頻繁的部分地區。其中,今年地質災害隱患嚴重的點是:凱旋村榜上、桐梓圓——滑坡和風溪村老村組沿赤習路崩塌。
三、2021年度地質災害防治重點
根據2020年冬季以來地質災害巡查和排查的情況,一是凱旋村榜上桐梓圓地質災害隱患點。二是風溪村老村組沿赤習路危巖崩塌。三是在新建通組公路旁和一些地方高位隱蔽性地災和高切坡建房作為2021年度我鎮重點監測區域。同時按程序完成轉石奇觀崩塌、風溪二期等地災項目的治理徹底消除隱患。加大受地災威脅避險移民的搬遷工作,力爭應搬盡搬。
四、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措施
根據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省政府《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暫行辦法》等規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負責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工作;在具體管理工作中,堅持“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切實抓好各自職責范圍內的地質災害管理工作;堅持地質災害“誰誘發誰治理”的原則,因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的治理費用,由責任單位承擔。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的防治經費,列入當地人民政府的財政預算,由當地人民政府組織有關部門或單位進行治理。我鎮地質災害點多、分布面廣、危害性大,今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堅持“以人為本、防治結合、群測群防”原則,實行鎮政府統一領導,部門具體管理,單位為主負責的管理辦法,力爭把地質災害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威脅及損失減小到最低限度。
(一)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
根據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省政府《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暫行辦法》和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貫徹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土資源部建設部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意見的通知》的要求,要充分認識地質災害特殊性、危險性和危害性,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政府日常工作,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組織編制和及時轄區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落實領導責任制,做到層層負責,分級管理;積極籌措資金,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經費納入政府預算;督促各相關部門展開地質災害的檢查工作,切實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落到實處;一旦發生地質災害,迅速組織有關部門趕赴現場,采取緊急防災和應急治理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損失。
(二)明確責任,加強配合,共同做好防治工作
1.自然資源所職責
自然資源所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統一監管部門,負責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巡查監督工作;參與地質災害發生后的災情調查,了解災害發生原因、發展趨勢,及時匯總統計上報地質災害情況,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負責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等的編制起草。
2.村鎮建設服務中心和交管站職責
(1)因工程建設活動所造成的地質災害及隱患的防治工作,落實防范措施,在危險區設立警示標志、臨災預警信號,一旦發生險情,及時趕赴現場,對隱患點采取措施,排除險情;負責及時對地質災害危險區居民危房的鑒定工作,安置房規劃起草,質量監管工作;負責本系統、本單位地質災害事件的報告,協助、配合自然資源所進行地質災害的調查處理工作。
(2)交通沿線地質災害險情巡查、排查工作,編制公路沿線重要隱患點防災預案,對其災情發展情況進行監測、監管、群防群測;施工單位落實防治責任人、監測責任人、以及臨災預警信號,必要時采取關閉危險路段的措施;負責管理公路建設工程中誘發的地質災害隱患監督治理,負責公路沿線發生的地質災害事件的報告與調查處理工作。
3.農業服務中心、水務站職責
開展轄區內地質災害隱患及險情的巡查和排查,組織開展發生在江河岸坡、水利工程、水電站大壩等的地質災害隱患的群測群防工作,督促落實防治責任人、監測責任人,設立警示標志,以及臨災預警信號;負責管理水利工程施工中誘發地質災害隱患監督治理;負責江河岸坡、水利工程、水電站大壩等發生的地質災害事件的報告與調查處理工作。
4.學校職責
開展學校教育活動區地質災害隱患及險情的巡查和排查,編制中、小學校等管轄區內的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組織檢查在學校范圍內所發生的地質災害隱患的群測群防工作,設立警示標志,制定撤離路線,落實防災責任人和監測責任人,并在師生中廣泛宣傳《地質災害條例》、地質災害的危險性,提高師生的防災意識;負責管理學校工程施工中誘發地質災害隱患監督治理;負責學校范圍內的地質災害事件的報告、調查處理工作。
5.林業站職責
負責生態林區、經濟林區、防護林區的地質災害進行巡查和排查工作,設立隱患點警示標志,督促落實防災責任人、監測責任人,以及臨災預警信號和人員財產撤離的組織實施;積極開展監測系統和監測網絡的建立,督促監測措施的落實;負責解決落實受災害群眾重建家圓所需的木材計劃報批。
6.財政所職責
負責調撥、籌措地質災害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經費;對用于地質災害的應急調查及工程治理等的專項經費使用進行財政監督。
7.社事辦職責
負責對遭受地質災害的災民救濟和安置,做好地質災害救濟經費項目的申報工作。
8.派出所職責
負責組織公安干警及時趕赴地質災害現場維護災區社會治安,保護災區人民群眾財產不受損失。
9.衛生院職責
負責組織醫務人員及時趕赴地質災害現場,了解醫療災害造成的受傷群眾,使受傷群眾及時得到醫治,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并做好災區傳染疫情的防治工作。
10.科教中心職責
負責在鎮轄區內宣傳《地質災害條例》 《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增強廣大群眾的防災意識、群測群防、避讓與治理相結合,使地質災害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
11.各村(社區)職責
各村(社區)要在本區域內宣傳《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暫行辦法》和鎮2021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配合政府開展組織地災應急演練特別是加大對列入市級地災隱患臺帳的風溪村和凱旋村的檢查、排查,并定期在區域范圍內開展地質災害巡排查工作,分析地質災害易發生的地方及時上報,對隱患點必須安排人員24小時值班監控制度,凱旋村配合今年實施的轉石奇觀片區崩塌治理工程。提高廣大群眾的群測群防和防災意識,降低或避免災害對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損失。
特別汛期(4月到9月底)是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時期,上述各部門各單位要根據自己的職責,按責任包保的要求,“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早布置、早行動,務必使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組織到位、工作措施到位。
(此頁無正文)
為了積極應對汛期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路面塌陷等危害縣域內道路交通安全的突發性地質災害,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根據省、市、縣關于做好汛期公路保通及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的相關文件精神,結合我局實際,特制定本預案。
一、健全組織領導機構
(一)成立縣交通運輸局2021年汛期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其成員組成如下:
組長:(交通運輸局局長)
副組長:(三明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分中心主任)
(交通運輸局副局長)
(交通運輸局副局長)
(高級工程師)
(三明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分中心副主任)
成員:(交通運輸局辦公室主任)
(農路中心主任)
(工程管理站站長)
(質監站負責人)
(運管所副所長)
(運管駕培股股長)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辦公室設在交通運輸局工程站,聯系電話:,汛期值班電話:
(二)工作職責分工
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職責:負責制定汛期地質災害應急防治與救災工作方案;嚴格按照領導小組有關地質災害應急搶險的指示、命令和工作部署,統籌協調地質災害應急防治與搶險救災工作。負責做好搶險救災后勤保障工作,負責落實應急監控領導小組做好搶險期間電話通知和傳達工作,負責做好地質災害搶險工作的資金保障,做好信息上報工作和宣傳工作,及時上報地質災害信息,對接、協調上級安全部門工作。
工程管理站、農路中心工作職責:會同路政大隊,牽頭負責公路汛期巡查和地質災害路段現場勘查,負責搶險現場安全警示標志標牌設置,及時向指揮部報告險情并提出應急防治與救災措施建議;負責根據領導小組工作部署,組織專業技術和施工隊伍實施應急搶險工作。負責做好搶險物資及設備儲備、落實專人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局工程管理站還需負責承擔交通重大工程和在建工程汛期巡查,督促施工單位做好搶險物資及設備儲備、落實專人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及時上報地質災害信息于領導小組辦公室。
路政大隊工作職責:負責管轄道路汛期巡查,及時上報地質災害險情,負責維護、疏導地質災害路段及橋梁交通秩序,負責對接、協調公安部門實施交通管制,保證搶險通道暢通。
運管所工作職責:負責搶險期間客貨車輛調遣,承擔受災群眾轉移和搶險物資運輸任務;根據地質災害路段險情調整客運線路、班次,確保群眾乘車安全。
地方海事處:負責所轄碼頭、航道汛期巡查,負責地質災害引發碼頭、航道的次生洪澇災害防治工作。
局財務室:負責地質災害搶險工作的資金保障。
(三)領導小組工作紀律
各成員單位必須嚴格落實防汛期間值班和領導帶班制度,做好每天汛期記錄和信息報送。值班人員安排及聯系電話與《縣交通運輸局2020年防汛值班表》相同。防汛期間,分管領導、成員單位負責人、值班人員必須保持24小時通訊暢通。
二、地質災害應急響應預案
地質災害應急工作遵循分級響應程序,根據地質災害等級確定相應級別的應急方案。
(一)四級應急響應(即小型地質災害應急響應)
小型地質災害,即:道路發生小型滑坡、坍塌,涵洞、溝渠堵塞及路面、管網不均勻沉降等對道路交通產生一定影響的地質災害。
發生小型地質災害,立即啟動四級應急預案,上報局領導小組辦公室、值班領導和分管領導。工程管理站、農路中心、養護段根據險情和災情具體情況提出應急對策,組織搶險隊伍進行現場搶險救援工作,力爭在第一時間恢復受災路段的正常交通。并及時設置警示標志,制定交通疏通方案。
(二)三級應急響應(即中型地質災害應急響應)
中型地質災害,即:道路局部路基不均勻沉降、垮塌,橋梁、隧道、溝渠及涵洞發生局部破壞、堵塞,嚴重影響正常交通運行,現場搶通時間在5—10小時內。
發生中型地質災害,總工辦應上報領導小組辦公室及分管領導,局領導小組辦公室立即啟動三級應急預案。工程管理站、農路中心、養護段等責任單位負責根據險情和災情提出應急對策,組織應急搶險隊伍趕到災害發生地段實施搶險作業,防止災害進一步擴大,避免搶險救災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員傷亡;并迅速設置警示標志、制定交通疏通方案;運管所負責搶險車輛調度,組織協調地質災害路段現場安全管理工作,及時上報地質災害信息;路政大隊負責維護、疏導地質災害路段及橋梁交通秩序,保證搶險通道暢通;局辦公室負責做好搶險救災后勤保障、電話通知等工作。
(三)二級應急響應(即大型地質災害應急響應)
大型地質災害,即:道路較大范圍內路基垮塌及山體滑坡、垮塌堵塞交通,部分橋梁、隧道、溝渠毀壞、堵塞,需調動重型機械設備進行搶通作業且預計搶通時間超過24小時。
發生大型地質災害,必須第一時間報領導小組辦公室。領導小組立即啟動二級應急響應預案。組長、副組長、各成員單位負責人立即災害發生地段指揮現場搶險。工程管理站、農路中心、養護段等責任單位根據險情和災情提出應急對策,組織應急搶險隊伍前往災害發生地段實施搶險作業,防止災害進一步擴大,避免搶險救災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員傷亡;迅速設置警示標志、制定交通疏通方案;路政大隊負責組織協調地質災害路段現場安全管理工作,及時上報地質災害信息;負責維護、疏導地質災害路段及橋梁交通秩序,負責對接、協調公安部門實施交通管制,保證搶險通道暢通;局辦公室負責做好搶險救災后勤保障、電話通知、信息報送、媒體報道等工作。
(四)一級應急響應(即特大地質災害應急響應)
特大地質災害,即:重點交通干道、橋梁、隧道嚴重破壞,道路交通堵塞、阻斷,嚴重影響群眾出行并危及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搶通工作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機械,短時間內無法搶通保通。
發生特大地質災害,領導小組辦立即啟動一級應急響應預案,并上報縣委、縣政府、市交通運輸局。組長、副組長及各成員單位負責人第一時間趕到災害發生地段,根據縣委、縣政府、市交通運輸局的指示和命令,積極組織應急搶險隊伍及設備物資參加現場搶險工作。
氣象部門預測:今年全年降雨量與常年同期相比正常,略偏多;梅汛期(5-7月上旬)降雨量與常年同期相比偏多,其中5月下旬、6月中下旬降雨較集中,部分地區有洪澇災害出現;梅汛期結束后有階段性高溫干旱出現;臺汛期(8-9月)影響我省的熱帶氣旋頻率偏高,強度增強,受臺風影響,降雨量及降雨強度將大于去年。
預測地質災害多發時段主要集中在4-9月。4月春雨期及5-7月梅汛期,由于降雨連續,土層含水處于飽和狀態,當日降雨量達到50毫米或連續3天以上降雨時,易誘發山區風化殘坡積土體、公路邊坡滑坡以及礦山宕面、廢棄礦山崩塌、塌陷地質災害。8-9月臺汛期,降雨強度大,由暴雨引發滑坡、山區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的概率較大。
二、我區地質災害現狀
我區是*省地質災害易發縣(市、區)之一。根據《*市*區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全區地質災害易發區面積約1196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的68%。截止2007年底,我區已查明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共73處,按類型分為滑坡、崩塌、泥石流、塌陷等四類,其中滑坡38處,崩塌12處,泥石流20處,塌陷3處,按規模分小型、中型兩類,其中小型71處,中型2處。地質災害隱患點主要集中于南北山區地質災害易發區內,分布情況為:*鎮9處、嶺洋鄉2處、黃壇口鄉4處、廿里鎮1處、后溪鎮1處、*鎮5處、全旺鎮1處、*鄉15處、*鄉14處、周家鄉2處、*鎮12處、杜澤鎮3處、灰坪鄉2處、峽川鎮2處。
全區73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對附近2200余人和2300余萬元資產構成潛在威脅。
三、20*年地質災害防治重點
今年4-9月為地質災害重點防治期。*鄉、*鄉、*鎮、*鎮、*鎮等鄉鎮地質環境復雜,現狀地質災害隱患較多,屬地質災害重點防治鄉鎮。重點防治的對象是:建設工程強度較大、邊坡較陡、風化殘坡、積層較厚的山區,特別是新建簡易公路沿線、開挖強度較大的民房屋后、旅游風景點內險要地貌處、閉坑礦山的采空區、穩定性較差的泥石流隱患溝等。
20*年全區需重點做好防范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共7處:
1、列入市級以上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防治點2處,即*鄉竹埂底村楊梅崗滑坡隱患、*鎮界頭村葉樹根屋后滑坡隱患。
2、列入區級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防治點5處,即*鎮東倉村喬麥舒泥石流隱患、黃壇口鄉下呈村泥石流隱患、*鄉黃蒙村泥石流隱患、廿里鎮黃泥村墩頭山體滑坡、*鎮里村胡家山體滑坡。
以上地質災害點穩定性較差,危害性較大,威脅人口較多,所在鄉鎮人民政府要逐點編制具體的防災方案和應急預案,認真做好監測、應急和防治工作。
四、20*年地質災害防治的主要任務
(一)擬訂和實施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各鄉鎮(街道)要根據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省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和《*市*區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結合各自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際,擬訂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并報區應急辦、區國土局備案。同時,各有關鄉鎮要按照《*區地質災害調查和區劃》,編制轄區內的市、區級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方案,并在地質災害隱患點設明白墻。所有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地質災害防災明白卡要發放到村、到戶。要明確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責任人及日常監測措施,落實群測群防責任制。
(二)進一步完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體系
各鄉鎮(街道)要進一步完善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要補充抗御臺風防范地質災害及暴雪低溫氣候條件下防范地質災害的工作內容,要注意避災地點安全性的評價,確保預案啟動實施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要適時組織應急預案演練,增強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置能力。區國土局要編制與*區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相配套的應急預案操作手冊,會同區應急辦對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機構、應急隊伍、應急器材及物資儲備、重點保障對象等作一次全面梳理。有關部門、各鄉鎮(街道)要配合區國土局做好應急預案操作手冊的編制工作。
(三)做好新一輪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及防治規劃編制工作
我區第一輪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已到期。根據省國土資源廳、市國土資源局統一安排,我區今年將開展新一輪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及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編制工作。區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及各鄉鎮(街道)要積極配合區國土局做好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及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編制工作。氣象部門要及時通報當年及今后一段時期的暴雨氣象信息;區水利、交通、教育、旅游等部門要將地質災害易發區內山塘水庫、重要交通線路、山區中小學、風景名勝區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作一次全面總結,形成書面報告上報區政府,并報區應急辦、區國土局備案;各鄉鎮(街道)要積極配合調查隊伍做好管轄區域內地質災害調查、核查工作,并負責地質災害隱患防災預案的編制及受威脅地區群眾的宣傳、培訓工作。
(四)抓好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防御工作
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防御,對保障山區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要意義。各鄉鎮(街道)要花大力氣抓好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防御工作,對于已查明的泥石流隱患,要充分結合當地山區小流域的整治及水利部門的山洪防治規劃,制定切實可行的防災措施;威脅人員眾多、危害嚴重的,要及時編制防災預案,確定監測人員,落實防災責任人及防災措施。在安排年度地質災害搬遷避險及工程治理工作時,要充分考慮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的防災要求,安排項目和資金,切實保證受威脅地區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五)進一步做好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
各鄉鎮(街道)要根據近年來地質災害調查尤其是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調查的成果,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區、鄉鎮(街道)、村三級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使之覆蓋到地質災害易發區和有災害隱患點的每一個行政村,不斷完善村級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進一步落實群測群防責任制。有關鄉鎮要與地質災害隱患點所在村簽訂“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責任書”。要加大規范化建設力度,建立健全災害隱患點監測檔案,加強對群測群防監測責任人的指導與培訓,實行科學管理,統一監測要求,提高群測群防工作的防災減災效果。
(六)切實抓好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勘查、治理、搬遷避讓
對生命財產有直接危害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各鄉鎮(街道)及區水利、交通、教育、旅游等部門要按照各自的管轄職責,組織實施應急排險,及時消除災害隱患。對規模較大、危害嚴重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在勘查基礎上實施工程治理。列入省、市、區級重點防治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區財政部門要優先安排資金,所在鄉鎮(街道)、區國土局要加強管理和監督,通過招投標等方式,選擇具有專業資質的單位承擔勘查與治理施工任務,加強治理工程施工管理,確保工程質量,按標準完成勘查與治理施工任務。對處于山區,交通不便,工程治理成本高,且又難以有效根治,當地自然條件不適宜人居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鄉鎮(街道)和有關部門要結合下山脫貧、千村示范萬村整治、農村中心城鎮建設及山區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建設工作,對受威脅群眾實施搬遷避讓。
(七)認真做好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
要認真貫徹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對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以及其他有可能導致地質災害發生的工程建設項目,在可行性研究階段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評估結果須按要求報有關主管部門備案。可行性研究報告未包含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結果的,項目主管部門不得批準其可行性研究報告,區國土局不得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切實把好地質災害預防關。鄉鎮(街道)和區國土局要加強工程建設項目地質災害防治措施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對未按要求實施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要通知業主單位及時整改,對因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實施不到位造成嚴重損失的,要按照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進行嚴肅處理。
(八)做好新農村建設中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各鄉鎮(街道)要高度重視新農村建設中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舊村改造、新村選址、移民遷建及基礎設施建設,要盡量避開地質災害易發區,需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進行集中居民點、重要工程設施建設的,須按有關規定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為使農民建房能選址在安全的地質環境,預防人為引發地質災害,對地處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農民宅基地,由區國土局委托有資質的地質調查機構進行逐戶調查和評估,分戶填寫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表,按用地批次合成一個評估報告。我區農村“康莊工程”沿線存在較多的滑坡、崩塌隱患,鄉鎮(街道)要加強道路沿線邊坡的巡查,發現問題及時采取防范措施。
五、有關部門職責
(一)區國土部門
1、根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編制年度地質災害防治計劃,建立和完善防災網絡,會同鄉鎮(街道)落實防災責任人和災害隱患點監測責任人。
2、認真落實年度防災預案編制制度,嚴格汛期值班制度,堅持災情巡查制度和落實災情速報制度。
3、災情發生后,配合當地鄉鎮(街道)核查災情,幫助房屋倒塌災民落實建房用地;查明災害發生的原因、規模、造成的危害及今后發展趨勢,提出地質災害防治意見。
4、督促有關部門、鄉鎮(街道)制定本鄉鎮(街道)、部門的防災方案,檢查防災措施的落實情況。
(二)區水利部門
對水利工程項目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對容易引起滑坡、泥石流、崩塌的水利工程,要制定防災措施。對病險山塘水庫、盤山水渠滲漏引起的滑坡、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塌陷等進行認真檢查,制定切實可行的防災措施。災情發生后,迅速查明水利工程損毀情況,制定損毀工程修復方案,及時搶修被毀水利工程。
(三)區交通部門
對新建、改建、擴建公路工程進行必要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新建公路未治理好潛在的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的,不能投入正常使用。對因公路建設而引發的地質災害負有治理責任。加強對公路沿線的巡查,及時發現和治理地質災害隱患。
(四)區教育部門
位于地質災害易發區,受地質災害隱患威脅的山區中小學,必須編制防災預案,落實防治措施。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進行中小學新建、改建、擴建,要進行必要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加強山區中小學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檢查,及時發現和治理地質災害隱患。
(五)區規劃、建設部門
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建設項目,必須進行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對農村集鎮建房,必須嚴格按規劃建設,遠離地質災害危險區。
(六)區農業、林業部門
認真落實防災責任制,對不宜耕種的山地,要堅決退耕還林、封山育林,滑坡體上不能墾山造林。要督促鄉鎮(街道)將地質災害隱患點上的水田改為旱地。
(七)區旅游部門
認真落實防災責任制,指導和督促旅游企業做好旅游景點和景區的地質災害調查、巡查、防治工作,及時發現和治理地質災害隱患,確保游客安全。位于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風景名勝區,需編制防災預案,落實防治措施。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進行旅游工程建設的,必須按要求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八)區財政部門
落實必要的防災網絡建設、地質災害動態巡查監測和地質災害隱患治理的工作經費。在災害發生時,落實受災人員救助資金和災害治理資金。
六、地質災害防災對策和措施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事關和諧社會的建設,責任重大。各有關鄉鎮(街道)、部門要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以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高度負責的精神,切實提高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和嚴肅性的認識,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工作抓緊、抓實、抓好。各有關鄉鎮(街道)、部門和新聞媒體要利用各種方式,加強對地質災害危害性和防治基本知識的宣傳,提高群眾的防災意識和自救能力。
(二)完善機制,落實責任
各有關鄉鎮(街道)、部門要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工,切實增強責任意識,做好管轄范圍內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重點落實四項機制。一是地質災害險情監測巡查制度。要組織力量對轄區內的地質災害點開展巡查,建立巡查臺賬,監督指導地質災害點所在村開展監測工作。二是臺汛期地質災害值班制度。要在臺汛期安排人員做好值班工作,要確保值班領導和值班人員到位,并保持全天24小時通訊聯絡。三是災情速報制度。一旦發生山體滑坡、崩塌、塌陷、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各鄉鎮(街道)、有關部門要及時將災情上報區府辦、應急辦、防汛辦、國土局。四是措施落實機制。各鄉鎮(街道)、各有關部門要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切實落實包括值班、監測、報警、人員疏散、應急搶險等各項防災措施。每個地質災害點要做到“七個一”:一塊明白墻、一張明白卡、一套避災預案、一支應急搶險小分隊、一組值班人員、一個應急避險統一信號、一組值班報災電話(包括區、鄉鎮、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