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頸椎病的治療及預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保健操;頸椎病;康復治療;作用
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人們遭受風寒濕邪侵襲及屈頸都大幅度增加,造成頸椎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且發病年齡不斷提前的趨勢。目前,該病仍以非手術治療為主,推拿療法(手法整復)、穴位注射療法、中藥治療、如牽引療法、針刀療法、功能鍛煉和藥枕法等等。頸椎保健操以其預防、輔助治療、減少復發等明顯優勢,在防治頸椎病時普遍應用。通過頸部活動和頸仲肌鍛煉為主的功能鍛煉,使得頸椎病治療取得較好療效。
1.頸椎保健操治療頸椎病機理研究
1.1頸椎病的發病原因:
頸椎處于頭顱和胸椎之間,其主要功能是承受頭顱重量并維持頭顱的平衡,同時為適應聽覺、視覺和嗅覺的刺激反應,還得有較大敏銳活動性,這些功能的實現是通過頸椎體及其各聯接結構復雜而嚴密的組織間活動來調節,以達瞬時的動靜力學平衡。由于存在椎間盤、椎體關節、韌帶等退變的內在因素,又有勞損外傷的外在因素,使組織結構間活動調節功能障礙,椎體、關節、肌肉韌帶、神經血管的相對生理活動功能失常,甚則“失動”,出現異位嵌壓、代謝堆積、化學刺激而發生頸椎病,臨床表現為頸椎間盤組織退行性改變及其繼發性病變后累及頸部神經根、脊髓椎動脈或交感神經受損。
1.2頸椎保健操治療頸椎病的機理:
頸椎保健操治療頸椎病主要通過頭部和上肢的活動,達到頸、肩、肘和手指關節的滑利,改善上述部分軟組織的血液循環和神經調節功能,改善肌肉及其他組織的氧化和還原過程,松懈上述軟組織的粘連及痙攣,改善和恢復頸、肩、臂和手指的活動功能。頸椎保健操不僅能讓頸、胸、腰椎在各個方向充分活動,使長期處于某些姿勢的脊椎特別是頸椎得到了全面的鍛煉,恢復了頸椎的生物力學平衡;而且還能舒肝利氣、助消化等,也有調節大腦的作用,還能夠調整椎體各關節的紊亂,解除肌肉筋膜痙攣,恢復小關節位置,解除椎動脈叢和頸交感神經壓迫刺激,解除肌肉筋膜痙攣,消除局部炎癥。
2頸椎保健操的操作方法及主要作用
2.1頸椎保健操的操作方法:
頸椎保健操,各家方法大同小異。可簡單分為經典法和自創法。
2.1.1經典法:
莊元明在繼承中華醫學和武術遺產基礎上,根據自己的臨床實踐經驗,創編了三套“練功十八法”用于防治頸腰腿痛、四肢關節酸痛、腱鞘炎、網球肘、內臟器官功能紊亂,以及中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和心肺功能減退。“練功十八法”在配合治療頸椎病時的良好效果,被大家所公認。其中第一套防止頸肩痛的健身法主要是由頭部和肩帶的活動所組成。它包括頸項爭力、左右開功、雙手伸展、開闊胸懷、展翅飛翔、鐵臂單提等六個章節。這套體操鍛煉動作在治療慢性疼痛中既安全、簡單,不會引起其他功能紊亂,也沒有藥物治療時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1]。
2.2.2自創法:
張茂獅的頸椎保健操,由以下十步組成:預備勢、玉鳳點頭、左右側擺、左右顧盼、側轉點頭、輪頜劃圈、鐘擺下頜、雙手托天、彈繃頸項、收勢[2]。
王勝的頸椎保健操,則為:上下點頭、左右側屈、左右搖轉、上下聳肩、梳頭抓頸、搭肩打背、立式俯臥撐、擴胸運動等步驟,并報道其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總有效率為95% [3]。
湯遠興的頸椎保健操,主要分4節:項爭力式(頸部前后伸法)、哪吒探海式(頸部前下伸展法)、犀牛望月式(頸部后上伸展法)、金獅搖頭式(頸部旋轉法),自擬頸部保健操輔助治療頸椎病,總有效率97%[4]。
2.2頸椎保健操的主要作用:
2.2.1預防:
張茂獅用自制的保健操對240 例頸椎病患者進行的研究表明,運用保健操后,頸椎病的發病率明顯降低,與正常組對照差異顯著。充分說明了頸椎保健操的預防作用[2]。
2.2.2輔助治療:
研究表明,保健操配合牽引療法、推拿療法(手法整復)、針刀療法、中藥治療等對頸椎病的治療能起到鞏固和強化作用,治愈率及總有效率均能達到93%以上。
2.2.3防止復發:
劉強在頸椎病治療后進行頸部保健操,并使用保健枕、游泳(蛙泳)等,6 個月復發率為3%,而對照組6 個月復發率為40%,兩者相差顯著。充分說明頸椎病治愈后保持頸部軟組織的動態平衡是預防復發的關鍵[5]。
2.3頸椎保健操治療頸椎病的注意事項:
2.3.1頸椎保健操耍按醫囑要求實施,循序漸進、持之以恒,不能隨性而為。
2.3.2頸椎保健操的動作、幅度必須要嚴格按照要求規范進行操作。
2.3.3精神病患者或者患有心腦、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危及生命的原發性疾病,以及頸椎病急性期不能開展頸椎保健操。
3結論
頸椎保健操以頸部活動和頸仲肌鍛煉為主,具有預防、輔助治療和減少復發等功效,能提高綜合治療效果,值得積極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莊元明,莊建申練功十八法.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1997:7
[2]張茂獅,李兆文,林俊山,等.頸椎保健操臨床應用研究.頸腰痛雜志,2001,22(3):222-224
[3]王勝.頸椎保健操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50例療效觀察.江西中醫藥,2005,2(2):34-35
頸椎病已是我國中老年人的常見病。現代社會高速發展,使人類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以及生存環境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人的肉體和精神都不得不承受前所未有的負擔。人的頸椎同時也變得更為脆弱,頸椎病的發病年齡隨之提前,特別是長期伏案工作人群中的發病率逐年提高,已達到一般人群的6倍,頸椎病將逐漸成為威脅我國人口健康、阻礙經濟健康發展的主要疾病之一。
就此,記者特別采訪到了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的婁思權教授。婁教授就我國目前的頸椎病發病情況給予了記者以詳盡的解答,并對頸椎病高發人群提出了自己獨到的建議。
頸椎病有年輕化的趨勢
頸部不適對于大多數需要長期坐在電腦前工作的人來說,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同題。雖然僅僅是坐著,但一天下來,頸部的勞累程度似乎比肩挑手提、腿腳奔波更甚。是我們的脖子太嬌氣了嗎?不然。有關專家說,當我們頸部放松的時候,頸椎負擔的只是頭的分量,而當我們伏案工作的時候,脖子每向前伸出1厘米,頸椎承受的壓力就增加1倍。如此說來,頸部不堪重負也是隋理之中的事,當務之急,是我們要想辦法,給頸部尺量多的“休閑”的時間。
在人們過去的認識中,頸椎病是專屬于中老年人的退行性疾病,一般隨年齡增高而加大發病率,40~60歲為好發年齡,尤其在45~55歲是發病的高峰。但是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日益繁重,特別是電腦的使用和普及,使頸椎病的發病人群有明顯的年輕化趨勢。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專家婁思權教授從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從事頸椎病的研究,迄今已經有30多年的臨床經驗。他認為,頸椎病患者的數量增多、年齡降低,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對頸椎病的認識和診斷水平提高,避免了過去的漏診;二是年輕的白領階層長期使用電腦和伏案工作,致使頸椎過度疲勞而引發頸椎病。另外,近年來有調查顯示,青少年頸部出現酸痛不適癥狀的情況也明顯增加,這是由于課業負擔沉重以及學習時坐姿不正確而導致。頸部酸痛不等于頸椎病
當我們長時間地在電腦前工作,頸部酸痛不可避免,有時轉動一下都困難,更嚴重的還會出現眩暈、惡心的癥狀。這時我們往往會將之籠統地概括為:患了頸椎病。婁思權教授強調說,并不是所有脖子酸痛都是頸椎病。頸椎病的診斷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
首先我們要弄清頸椎病的概念。在20世紀90年代全國第二次頸椎病專題研討會上,專家們給頸椎病下了非常明確的定義:頸椎病是指頸椎間盤退變及其繼發椎間關節退變致使其周圍重要組織(包括脊髓、神經根、交感神經及推動脈)受到損害,并且現出相應的臨床癥狀的,才稱之為頸椎病。這個定義包含了兩方面的容。首先,是要有退行性病變,這可以通過拍攝x光片等影像學手段檢查;另外一點,就是這種退變是否已經影響了神經血管,這可以通過患者有無癥狀得知。
頸椎病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也就是說,影響不同的臟器,會出現下同的癥狀。例如累及神經根的,會出現手麻木無力的癥狀;壓迫脊髓神經的,會發生不同程度的癱瘓;壓迫交感神經的,會經常頭暈、耳鳴、心慌;壓迫椎動脈的,會引起大腦一過缺血,而出現走路時突然摔倒的情況。
因此,要斷定自己是不是患了頸椎病,要將影像、癥狀二者結合起來相互印證、綜合判斷。但婁教授指出,長期在電腦前工作的白領也不要因為拍片未反映出退行性改變就掉以輕心,因為如果長時間令頸部保持緊張,就會引起頸背肌肉勞損,久而久之,勞損的肌肉會失去對頸椎的保護功能,患上頸椎病也是遲早的事。
哪些人易患頸椎病
黃種人:頸椎病的發病與人種有關。亞洲黃種人頸椎病的發病率比白種人及黑種人都高。婁思權教授說,這是因為黃種人較之其他人種椎管相對狹窄,并易發生后縱韌帶骨化而引起的。由于病例數量多,所以日本和我國在頸椎病的診斷、治療以及相關研究方面都居于世界領先水平。而其中的數據還顯示,男性在正常人群中頸椎病的發病率為3.8%~17.6%,男女之比約為6:1。
長期伏案或低頭工作的人,包括辦公空職員、IT業人員、教師、外科醫生、財務人員、繪圖員、電焊工、儀器檢修工人、手工刺繡工人等等。這部分人群的頸椎病發病率是非伏案工作者的4~6倍,且發病年齡早,甚至20多歲就會出現癥狀。
頭部長期單方向頻繁活動的人。例如經常抬頭觀察記錄儀表,或者生產線旁的記錄員等等,都會因為頭頸部長期朝向一個方向頻繁活動而造成頸椎各部位下均衡的勞損。
家族中有頸椎病史的人。頸椎病有比較明顯的家族遺傳特性,因此如果家族中有人得過頸椎病,那么其他成員再患頸椎病的可能性就比正常人高得多。
頸部受過外傷或患有某些疾病的人。頸部曾經受傷或患有強直性脊髓炎、糖尿病等疾病的人,易得頸椎病。另外,肥胖的人也更容易患上頸椎病。
長期使用高枕的人。有成語說“高枕無比”,其實并不是這樣。長期使用過高的枕頭,會使頸部在睡眠期間也得不到放松,使得頸部韌帶勞損,加速椎間盤病變及頸椎關節的功能紊亂。
拿什么來拯救頸椎病?
如果被檢查出真的患了頸椎病,應該如何治療呢?婁思權教授說,目前頸椎病的治療以非手術治療為主,例如藥物治療和物理治療(理療、烤電等)。如果長期保守治療無效或發現有壓迫脊髓的情況時,則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治療頸椎病的藥物主要目的是止痛,如脊舒、安坦片、苯妥英鈉等,其他還有擴張血管改善血循環及營養神經的藥物,如尼莫地平、谷維素、剌五加等。
婁思權教授特別提到,頸椎一旦出現骨剌、增生等退行性改變是不可逆的,我們所進行的頸椎病的非手術治療其目的在于消除癥狀,解除患者的痛苦,而不是消除骨剌。因此,治療頸椎病的療效標準應當從臨床來評價,而不是從影像學X光片上來檢驗。
婁教授還提醒廣大讀者,不要聽信一些夸大其詞的藥品宣傳,有些藥品任意標注其祛除骨質增生的神奇療效,是沒有根據的。
治療頸椎病要“學科融合”
在前不久舉行的中國康復醫學會第八次全國頸椎病學術會議上,婁思權教授呼吁“骨科醫師要與康復、神經、創傷、運動醫學、針灸、內科及心理等學科的醫師共同協作”,鮮明地打出了“學科融合”的旗幟,這是由頸椎病的致病因素和診斷的復雜性決定的。婁教授舉例說,比如眩暈,有可能是頸椎病引起的,也有可能是其他因素引起的,如高血壓、低血壓、腦動脈硬化、腦血栓、神經功能紊亂等等。由于中老年人腦血管供血不足的發病率很高,腦血管痙攣、血栓等常可危及生命,
因此,對于以眩暈為主訴的患者,應當先排除心腦血管疾病導致的眩暈,以免耽誤病情,造成嚴重后果。另外,僅在預防頸椎病方面,就需要人體功效學、睡眠工程學、康復醫學、骨科學、心理學、精神衛生學以及職業醫學、健康教育等學科的共同參與。因此,骨科醫生與其他科室醫生共同協作診斷頸椎病是十分必要的。
婁教授還指出,盡管科學在不斷發展,我們也研發出越來越冬的新技術、新產品來對抗頸椎病,但這些先進技術的成本很高,即使發達國家也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再先進的治療方法也沒能阻止患病率的快速增長,社會負擔日益增加,而現有的循證醫學研究證據表明,通過采取簡易可行、價廉和有效的措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關注頸部的自我保健,在日常生活中預防頸部外傷,不僅可以降低頸椎病的發病率,更可以節省不必要的開支。
給頸部休息的時間
繁重的工作可能壓得你“抬不起頭”,頸椎所承受的負擔也一天天加重,長時間操作電腦、打電動游戲、看電視等等不良生活習慣更使現代人頸椎發生退變的速度要比以往快得多。
婁教授說,頸椎是需要保養的,在工作之余多給頸椎休息和放松的時間是預防頸椎病的關鍵。首先,伏案工作要注意節奏,不能持續很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不變,最好每半個小時休息一下,讓頭略向后仰一兩分鐘;同時晚上回家看看電視原是很好的放松方式,但要注意電視擺放的位置和看電視的姿勢,不要讓精神放松的同時卻還讓頸椎保持緊張狀態。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時,應該以雙眼平視或略仰5~10度,沙發略向后仰110~120度為宜,腳下可以放一個墊腳凳,當腰部和雙腿放松的同時,頸部也得到了休息。不要趴在床上看書或看電視。這樣使頭部懸空,頸部長時間維持緊張狀態,頸部的負擔比一般的低頭工作還要大;最后還要注意頸后部肌肉的鍛煉,可以靠墻坐著,以頭枕部向后頂墻,收縮頸部肌肉。另一個方法是雙手交叉放在后頸,雙手往前使勁兒,頭枕部往后使勁兒,每天100~200次。這樣的預防頸椎病方法可謂既簡便又安全。
頸部的正常活動范圍
正常成年人頸部的最大活動范圍是:前屈時,下頜可抵觸胸壁;后仰時,面部接近水平;下頜與喉結基本處于同一垂直線上;頭部向左右側時,耳朵可觸到肩部;左右旋轉時,下頜可接近肩部。隨著年齡的增長,頸部的活動范圍會逐漸減小。
多高的枕頭才適宜?
多高的枕頭才符合健康標準呢?對正常人而言,枕頭的高度和每個人的胖瘦、肩的寬窄、脖子的長短都有關系。一般來說,單人枕頭的長度以超過自己雙肩寬度15cm為宜。對于習慣仰臥的人來說,枕頭的高度應以壓縮后與自已的拳高(握拳虎口向上的高度為拳高標準)相等為宜,習慣側臥的人以躺在枕頭上后頸部恰與肩平為宜。
推拿按摩要慎重
經過正規治療,大部分頸椎病人都可以治愈。切不可隨便到按摩院推拿按摩,不正確的按摩方式會使病情加重甚至導致癱瘓。
【關鍵詞】 頸椎病;中西醫結合;護理
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病和多發病,由頸椎間盤退行性病變、頸椎骨質增生刺激或壓迫頸神經根、頸部脊髓、椎動脈或交感神經而引起的綜合征候群。臨床表現為頸、肩臂、肩胛上背及胸前區疼痛,四肢麻木,肌肉萎縮,甚至四肢癱瘓,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工作質量。
此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但以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為多,常因長期低頭工作,如辦公、縫紉、刺繡等職業較易發生,即是所謂的職業病,現在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提高,該病有發病率高、治療時間長、治療后易復發等特點,因此,病員和家屬非常痛苦,那么,怎么做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呢?
我科于2010年1月-2012年1月近2年的時間收治頸椎病病員約100人,均采用中醫的針灸、按摩、牽引、藥物、理療以及西醫的靜脈輸液(和血化瘀)等聯合治療,配合中西醫結合護理。結果治愈70例,顯效18例,有效5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93%。
通過對上述病員的中西醫結合護理,體會到頸椎病的護理應做到以下幾點:1 注意休息,保暖,緩解疼痛
1.1 糾正病員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良的休息和工作習慣,少上電腦,由于工作原因造成頸椎肌肉勞損,應勞逸結合,休息時,頸部可短時間、小范圍、小運動量活動,使頸部肌肉、心肺和關節得到鍛煉,促進血液循環。
1.2 注意頸部肌肉保暖,氣溫過低,可嚴重影響頸部肌肉的血液循環和加重頸椎負擔,因此,我們應告訴患者頸椎肌肉保暖的目的、意義及重要性,使之配合醫生護士的治療與護理,達到早日恢復健康的目的。
1.3 按摩及熱敷頸部肌肉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必要時遵醫矚用藥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2 情志調理
中醫觀點認為,痛者不通,通者不痛,頸椎退行性病變,骨質增生等壓迫頸神經根、頸部脊髓、椎動脈或交感神經出現經脈不痛導致患者頸部疼痛不適,惡心、嘔吐、眩暈、視物昏花、耳鳴、夜寐差,產生緊張、煩躁、悲觀的心理,因此我們應在積極治療的基礎上,探入病房,幫助病人生活所需,了解患者的憂慮,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況,做好心理活動的觀察,用恰當的語言說明頸椎病的發生、發展、轉歸、預防等知識,解除其緊張恐懼心理,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以最佳的心態配合治療與護理。3 生活護理
創造安靜舒適的住院環境,病房通風良好,空氣清新,溫度濕度適宜。保持床單元整潔、干澡、無碎屑。因頸椎病易復發,在日常生活中應加強預防,鼓勵患適當者參加有益的文娛活動,體育鍛煉等。4 健康教育
我們在工作中應經常巡視病房,針對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與患者或家屬積極的交流溝通,了解患者疾苦,增強他們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因此,我們應告訴患者及家屬:
4.1 生活或工作中,注意勞逸結合,糾正不良生活習慣,了解健康常識,增強健康意識,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和護理。
4.2 注意睡眠姿勢,防止落枕,枕頭以軟硬適中,高底適宜,透氣性能好,感覺舒適為原則。
4.3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防止頸部的急性損傷和慢性勞損,一旦出現異常應及時就診,使其早日康復。
4.4 加強功能鍛煉[1] ①頸部鍛煉:根據病情可作頭及上肢前屈后伸、側屈、側轉活動,緩解疲勞。活動時注意配合呼吸,緩慢進行有利于頸段脊柱的穩定性,增強頸肩順應頸部突然變化的能力。②肩關節鍛煉:常用方法有手臂爬墻外展,爬墻上舉,彎腰垂臂,旋轉及滑車帶臂上舉等。幫助病人進行頸肩部功能鍛煉,逐漸加大活動范圍,使病人恢復自理能力。③預防性鍛煉:長期伏案者應定期遠視,緩解頸部肌肉的慢性勞損,在工作之余,應堅持功能鍛煉,使肌肉有力,保持頸椎穩定性,預防頸椎病的發生。5 防止外傷與落枕
外傷(如車禍造成的“揮鞭傷”)可能損傷頸部肌肉和韌帶,并進一步破壞頸椎的穩定性,進而誘發或加重頸椎病。落枕也是一種損傷,因用枕不當造成頸椎病的發生,故總是在睡后發病。6 出院后的康復指導
6.1 多休息,勞逸結合,勿扛抬重物。
6.2 保持頸部良好姿勢,減輕頸部勞損。
6.3 注意站姿,坐姿及睡姿,維持頸椎的正常生理曲度。
6.4 適當參加體育鍛煉,促進勁部肌肉血液循環。
6.5 病人出院后應定期復查,了解頸椎恢復情況,及時作出相應的處理。7 總結頸椎病
通過對我科頸椎病病員的治療和護理,我們運用中西醫結合護理的方法,做好心理護理和健康宣教,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治愈率,減少了該病的復發率,治療效果好,康復快,患者和家屬非常滿意。因此,中西醫結合護理頸椎病是最理想的護理方法。
什么叫頸椎病?頸椎病有哪些類型,又有哪些表現呢?如何預防頸椎病的發生?得了頸椎病又該如何保健呢?是不是所有頸椎病患者都需要手術治療?這已經成了越來越熱門的話題。為此,記者專門采訪了我國著名的脊柱外科專家、全軍骨科研究所所長、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醫院骨科主任賈連順教授。
記
者: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增大,人們易于疲勞,特別是頸部酸脹、疼痛等不適。賈教授,請問這是不是得了頸椎病呢?
賈教授:很可能是患了頸椎病。頸椎病是頸椎間盤退變本身及其繼發性改變刺激或壓迫鄰近組織,并引起各種癥狀和體征。也就是說,頸椎病是一種退行性疾病,它與人類的自然老化有著密切的關系。臨床上頸椎病患者多見于中老年人,但頸椎退變不等于頸椎病,門診常有很多患者誤將影像學上頸椎退行性變的描述與頸椎病相等同,而引起不必要的擔憂。其實頸椎退變是中老年人正常的生理改變,只有在它引起癥狀或壓迫神經根、脊髓等重要組織并引起相應的臨床癥狀時,我們才稱之為頸椎病。
記
者:頸椎病有哪些類型?
賈教授:頸椎病可分為頸型(局部型)、神經根型、脊髓型、交感性、混合型等幾種類型。臨床最常見的是頸型(局部型)和神經根型頸椎病。
記
者:頸型頸椎病有哪些臨床表現?人們如何根據自己的癥狀早期判斷是否得了頸椎病?
賈教授:頸型頸椎病,顧名思義,就是指以頸部癥狀為主,一般沒有肢體麻木、步行障礙等癥狀。頸型頸椎病好發于青壯年,幾乎所有的患者都有長期低頭作業的情況,其主要表現為枕頸部酸、疼、脹,頸活動受限,頸肌僵硬。病人常訴說頭頸不知放在何種位置為好,約半數病人頸部活動受限或被迫處于某種,個別病人上肢也可有短暫的感覺異常。一般病人躺下后癥狀減輕,站位或坐位加重。做向上牽頸試驗,頸部癥狀立即減輕或消失。在發作期可能出現頸部肌肉痙攣,以致病人采取“軍人立正”(即頸部自然伸直,生理曲度減小或消失)。在頸椎后方有病椎節的棘突處(正中兩個突起的凹陷處)可有壓痛,但多較輕。日常人們常說的“落枕”,其實就是頸型頸椎病的一種表現。
記
者:如何預防頸椎病的發生?
賈教授:頸椎病的預防是多方面的,貫穿于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常用的預防措施有:
保持良好的睡眠
睡眠時要維持頭頸的正常生理曲線,枕頭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一般維持在15厘米左右,而不是“高枕無憂”。
要避免長期低頭工作
長時間地將頸椎維持在一個姿勢對頸椎很不利,要定期改變頭頸部的位置,這對眼睛的保護也是有利的。
防止頭部外傷
頭頸部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受傷,頸椎外傷可加速頸椎的退變,誘發頸椎病的發生,故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護頭頸部,防止外傷。一旦發生外傷,需早期治療,局部制動,防止后期繼發頸椎不穩。
積極治療咽喉部疾患
咽喉部炎癥可直接或經淋巴結系統擴散而刺激局部的肌肉、韌帶,使肌肉韌帶松弛,破壞局部的完整和穩定,導致頸椎病的發生或加重。因此,積極防治咽喉部疾患對頸椎病的預防有重要意義。
記
者:怎樣治療呢?
賈教授:頸型頸椎病以非手術療法為主。常用的非手術治療方法有藥物、理療、頸托制動、牽引等。上述方法都要在專科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需要說明的是,頸椎牽引的目的是限制頸椎活動,解除頸部肌肉痙攣,從而減輕局部癥狀,但它并不能使已突出的變性椎間盤組織回納。同時,人的頸椎纖細,一般牽引重量為1.5~2.5千克。在小孩身上,牽引過重會導致小兒頸椎完全脫位,甚至造成癱瘓。另外牽引方向、時間都是非常關鍵的,不能盲目進行,一定要在專科醫師的指導下進行。有很多頸椎病患者都曾接受過不同程度的推拿和按摩治療,實際上對頸椎的大力推拿按摩是很危險的操作,它只會加速頸椎的退變,增加頸椎創傷,臨床上有很多患者因采用不恰當的推拿按摩導致頸椎病癥狀加重,甚至發生癱瘓的嚴重后果。因此原則上不提倡對頸椎進行推拿按摩。
另外,頸托的制動時間也不能無限制,一般不超過3個月,否則會引起頸部肌肉萎縮,導致頸椎動力性不穩。
記
者:請你談談頸椎病有哪些藥物治療方法?
賈教授:從根本上講,臨床上對頸椎病并沒有特效的藥物,而且對頸椎病的藥物治療一般只局限于頸型頸椎病和癥狀較輕的神經根型頸椎病,其目的是減輕癥狀,緩解病情,延緩退變,但不能從根本上逆轉頸椎病的病理變化。對于脊髓型頸椎病,藥物治療是無效的,如把希望放在長期的藥物治療上,結果不但不能緩解病情,反而會延誤病情,適得其反。
對頸型及癥狀較輕的神經根型頸椎病,常用的藥物有:
肌肉松弛藥
如妙特、魯南貝特等,其主要作用是減輕頸部肌肉痙攣,放松頸部肌肉,改善肌張力過高引起的癥狀。
抗炎鎮痛類藥
主要作用是緩解頸部小關節突骨性關節炎等引起的疼痛,鎮痛消炎。常用的藥物有戴芬、芬必得、莫比可、萬絡、樂松等。
中藥制劑及外用藥
主要是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等作用,常用的有三七片、沈陽紅藥以及扶他林乳膏、紅花油等。
神經營養藥
主要目的為營養神經,改善神經功能,如維生素B12、B1,以及神經節苷脂等藥物。但改善神經功能最有效的方法是手術直接減壓,否則一切方法只能是徒勞。
頸椎老化是基礎,“埋頭苦干”是幫兇
頸椎位于較為固定的胸椎和頭顱之間,容易發生勞損,尤其是第4~6節頸椎活動度較大,更易發生退變。頸椎病在發病過程的影響因素很多,病理過程復雜,發病原因多樣,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頸椎衰老退變隨著年齡增長,機體逐漸衰老,不僅皮膚出現皺紋、頭發變白,頸椎及椎間盤也會發生退變,繼發頸椎間盤突出、骨質增生和韌帶增生等病理改變,導致刺激或壓迫鄰近的神經和血管而發病。
慢性勞損各種超過正常生理活動范圍的活動都是頸椎病的誘因,如長期從事低頭工作者,不良的勞動姿勢,不適當的枕頭等。頸椎長期處于屈曲狀態,迫使髓核向椎間盤后方移位,使該處的纖維環變薄、破裂。同時后側的關節囊、韌帶長期受牽拉而松弛,肌肉張力下降,從而加速頸椎的退行性變。
外傷在椎間盤退變的基礎上,進行劇烈活動或不協調的運動,引起頸椎創傷而發病。
先天性頸椎管狹窄先天性頸椎管狹窄者由于脊髓神經在椎管內的活動度小,一旦發生頸椎退變增生,就容易產生嚴重脊髓壓迫,發生脊髓型頸椎病。
寒冷,潮濕尤其在椎間盤退變的基礎上,受到寒冷、潮濕因素的影響,可造成局部肌肉的張力增加,肌肉痙攣,增加對椎間盤的壓力,使椎間盤突出誘發頸椎病。
咽部炎癥吸煙、扁桃體炎或慢性咽炎等原因,使咽后壁及頸椎周圍的軟組織水腫滲出,彈性減弱,誘發或加重頸椎病。
總之,頸椎發病的基本原因是年齡的增長使椎間盤自然老化。而隨著工作節奏的加快,人們從早到晚都在“埋頭苦干”,長時間伏案工作,或使用電腦,保持單一姿勢,使肌肉、韌帶、筋膜、關節囊等軟組織長期處于緊張狀態,頸部肌肉疲勞超出生理的負荷,從而加速了頸椎病的發生。這也是頸椎病越來越年輕化的主要原因。
臨床癥狀很復雜,診斷類型要細分
頸椎病的臨床癥狀復雜多樣,在臨床工作中,為了便于診斷和治療,常常將頸椎病分成以下幾個類型:
神經根型是臨床最常見的類型,表現為頸、肩、背部疼痛,酸脹痛、針刺樣或燒灼樣痛,頸部活動受限,上肢可有發沉、無力、麻木、握力減退、肌肉萎縮等現象。
脊髓型是臨床最嚴重的類型,表現為上、下肢麻木、肌肉無力,步態不穩易摔倒,有“踩棉花感”,甚至出現排尿不暢、排尿困難、排便無力、便秘,四肢癱瘓。
椎動脈型表現為頭暈、頭痛、惡心嘔吐、耳鳴等,多為一過性,或頸椎處于某種姿勢,當改變姿勢癥狀即可消失或者明顯好轉。
交感神經型表現為心慌、咽梗,胸悶氣短。血壓升高、多汗。
頸型頸椎病患者常常覺得頸部易于疲勞,不能長時間看書、寫作、看電視、看電影等;晨起后脖子發緊、發僵、活動不靈或活動時頸椎作響。
混合型患者兼有上述兩種或兩種以上類型頸椎病的臨床表現,但以一種類型的表現為主。保守治療方法多,合理選用
顯神通
頸椎病的治療方法可分為非手術療法及手術治療兩類。據統計,約90%的頸椎病患者可通過非手術治療達到臨床治愈,只有少數病例需手術治療。可根據不同病情選用以下方法治療。
推拿按摩療法它能緩解頸肩肌群的緊張及痙攣,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松解神經根及軟組織粘連來緩解癥狀,是治療頸椎病較為有效的措施。推拿治療每天1~2次。
脊髓型頸椎病是推拿按摩的禁忌證,因為此型患者的頸椎管狹窄,脊髓在椎管內的緩沖間隙縮小,手法不當,可能造成患者的即刻癱瘓。
頸椎牽引療法牽引療法既可限制頸部活動,又能使頸部肌肉充分松弛休息,使排列紊亂或脫位的椎體間關節恢復正常,是治療頸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但是,脊髓型頸椎病是牽引療法的禁忌證,原則上不宜選用。
理療在頸椎病的治療中,理療能緩解頸肩肌群的緊張及痙攣,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神經根及軟組織的水腫從而緩解癥狀。常用的理療方法有:離子導入法、超短波法、石蠟療法,其他如炒粗鹽及熱水袋熱敷、電褥子等。
圍領在頸椎病急性期要限制頸部的活動,以利頸椎組織炎性水腫的消退,對頸椎不穩者效果更好。
針灸依據經絡選擇穴位,留針治療效果較好。可根據病情分療程治療。
封閉療法分為痛點封閉及穴位封閉。
中藥療法中成藥如頸復康、根痛平、頸舒顆粒等。
西藥療法①消炎止痛劑:能夠很好地抑制炎癥進展和緩解疼痛;②肌肉松弛劑:對治療頸肩痛引起的肌肉痙攣有良好的效果;③神經營養藥:使受損的神經修復得到改善。
手術治療不可怕,安全問題莫擔心
頸椎病患者的治療首先應采用非手術治療,絕大多數患者通過非手術治療可以緩解或治愈,僅有10%的患者需要手術治療。這些患者經過正規的非手術治療無效,神經根或脊髓壓迫癥狀逐漸加重或反復發作,以至于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①脊髓型頸椎病脊髓受壓癥狀不斷加重或突然加劇,必須盡早手術治療,否則隨著病程延長,受壓神經變性壞死,造成不可逆神經功能障礙。②少數神經根型頸椎病有嚴重的肌肉萎縮或劇烈疼痛,受壓神經定位準確,可采用手術治療。
目前頸椎病的手術治療技術已比較成熟,特別是近30多年國內外大量的臨床手術成功病例已經證明了手術治療的安全性和治療效果。嚴重的頸椎病患者應該去醫院看脊柱專科或骨科醫師,千萬不要因為懼怕手術,而耽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機,遺憾終身。
防治關鍵靠恒心,勞逸結合勤鍛煉
對于中老年朋友而言,在患了頸椎病以后,不要緊張,應該保持樂觀精神,樹立與疾病艱苦抗衡的思想,配合醫生治療,減少復發,同時閱讀有關頸椎病的書籍,用科學的手段防治疾病:
調整坐姿,活動頸部預防頸椎病,最重要的是坐姿正確,使頸肩部放松,保持最舒適自然的姿勢,不要偏頭聳肩,談話、看書時要正面注視,要保持脊柱的正直。應在讀書讀報或工作1~2小時,有目的地讓頭頸部向前、后、左、右活動數次,活動時應輕柔,緩慢,以達到各個方向的最大運動范圍為準。使得頸椎關節肌肉疲勞得到緩解。
抬頭眺遠,舉頭望月長時間近距離看物,尤其是處于低頭狀態者,既影響頸椎,又易引起視力疲勞。因此,每當伏案過久后,應抬頭向遠方眺望半分鐘左右,就像“舉頭望明月”一樣。這樣既可消除疲勞感,又有利于頸椎的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