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蘭亭序書法

蘭亭序書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蘭亭序書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蘭亭序書法

蘭亭序書法范文第1篇

關鍵詞:王羲之;蘭亭序書法創作;禪意

中圖分類號:J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24-0051-01

王羲之書《蘭亭序》,以其風格飄逸,空靈,變幻莫測,極具淡雅之氣而享譽于世,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前人對《蘭亭序》的藝術風格已經分析的非常透徹,此文將從另一個角度來解析《蘭亭序》獨特的美感,即禪意。

王羲之書法蘊含禪意,這與他的處事交友是密切相關的。王羲之是佛教的居士,與佛教界人士過從甚密,互為影響。他非常熱衷于佛教事業,既舍宅建寺,舍宅為西天達摩多羅建歸宗寺。王羲之佛教交往最密切的莫過于佛僧釋支遁。支遁,字道林,書法馳名與當世,佛學理論精深。主張“即色是空”。

王羲之與支遁的交游,在《世說新語·文學》以及《高僧傳》中均有記載?!妒勒f新語》記載支盾曾養馬養鶴,據文獻記載《神駿圖》,有人送給高僧支遁五十兩黃金和一匹駿馬。他處理這兩件事物的方法與眾不同,把黃金送了人,卻把馬留下來飼養,而且時時前往觀看。以世俗的觀點長看,黃金可以生利息,而馬卻要吃草料,何不把黃金留卜而把馬匹遣發?怪不得世俗之人都說支遁不善處理事物。支遁卻笑著說:“他們哪里知道?貧道愛其神駿之性耳!”這是支遁以一個藝術欣賞的角度愛馬賞馬的超人之處。王羲之也曾養鶴,他的思想無不受好朋友佛學的影響,崇尚淡雅之氣。王羲之因與釋支遁交往過密,他的思想也受到使支遁般若學,般若學情調不落兩邊,不沾不滯,而忘用筆的收放相濟,結體的隨機應變,給人的感覺就是胸無粘滯的創作心態。因此王羲之行草書作品表現出的空靈靜逸之韻致,與禪宗思想的影響不無關系。

王羲之雖出身于儒門,卻又學道教服食,崇奉佛教三寶,三教的影響在他身上都有所體現。他行書所體現的空靈靜逸之“韻”,得益于儒家,道家的造化,還有佛教尤其是禪學精神。所以說,王羲之本身就是一個佛道儒的“集合體”,因而在他的書法作品中自然會流露出禪意。

下面著重來探討下王羲之書法創作中體現的禪意。我們說“晉人尚韻”而,王羲之的書法風格最能代表晉人書風,主要體現在一個“韻”字。所謂韻,即是指氣韻,韻味。通俗點說,“魏晉風度”就是指魏晉士人灑脫,飄逸,無羈,風流的精神風貌。而王羲之則能夠將自己的風度才情注入自己的書法作品之中,并且得到的肯定。我們可以從王羲之的傳世作品,諸如《十七帖》《頻有哀禍帖》等感受到他的瀟灑飄逸,他的倜儻不羈,他的“飄若游云,矯若蛟龍?!?/p>

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當然對于禪意的闡述也是恰如其分的。《蘭亭序》講述了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這一天,王羲之邀同好友在會稽山陰之蘭亭游玩,在“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的優美山水中盡情地宴飲、賦詩,何其暢快,然而在歌宴畢了后,王無端生出無限感慨,其感慨可用這樣一句話來表達:“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跡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王羲之遂順手寫出《蘭亭序》以志其志,所以我們可以說在此書法的創作心態上,王羲之持有一種超功利的態度,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創作的書法作品,更淳樸,更具禪意。

當然,禪意的體現從《蘭亭序》的書法風格上可見一斑。因《蘭亭序》是即興之作,又是鴻篇巨制,其首四行布白較疏,后數行行氣較密;用筆不拘正側,隨機變化,比例遒勁,其妙處猶在用筆的起收,可謂筆從空中來,又回空中去;結字欹側反正,顧盼多姿,變化莫測,加之“向之”及最后一“文”字等的涂改,更顯的妙趣天成,絕無半點雕飾。

縱觀《蘭亭序》全書無不飄逸靈動、思逸神超。用筆無不運用自如。用孫過庭《書譜》中的論述:“或重若崩云,或輕如蟬翼, 道之則泉注, 頓之則山安, 纖纖乎如初月之出天崖,落 落乎猶眾星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遠之能成?!笨蓪⑵滹L格概述的淋漓盡致?!短m亭序》這種整體遒媚飄逸的整體風格, 加之縱橫變化的字勢,無不體現了創作者和作品本身對自由的那種神往和追求,這當然和魏晉風度有關。但是更與書法藝術本身是一種表現藝術,追求生命本身的自由靈動有關,這也正與禪宗所追求的舍棄一切外緣,追求無欲,離相,無漏的自然,質樸的精神一致。

行云流水般的行書可展現創作者自身在有意和無意之 間流露出來地對生命自由的追求。禪宗非常喜歡講大自然,喜歡喝大自然打交道,它所追求的那種淡遠心境和瞬刻永恒,經常假借大自然來使人感受或領悟。這種感悟接近于一種審美愉快。王羲之《蘭亭序》,把某種寧靜淡遠的情感、意緒、心境引向去融合、觸及宇宙目的,時間意義,永恒之迷,從而幾乎直接接近了禪追求的意蘊。

參考文獻:

[1]于曙光.天下第一行書[M].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

蘭亭序書法范文第2篇

關鍵詞:東晉書法;王羲之;美學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政權紛立、更迭頻繁,影響到文化思想、藝術中以多樣呈現,東晉時期的書法藝術是中國書法藝術唯美時代的來臨。

王羲之,初為秘書郎,后薦為寧遠將軍,改任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因與揚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辭官不再出任。因政治的不穩定,在戰亂年代,文人有隱逸之意,王羲之《蘭亭序》《喪亂帖》都有體現。正因不愿為官,使得王羲之書法展露創作本身的真性情。王羲之(公園303-361年)漢族,字逸少,定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善書法,有“書圣”之稱,其楷、行、草、隸皆入神妙之境,成為后世崇拜的名家和學習楷模。

《蘭亭序》的創作是王羲之在浙江紹興的城外蘭亭,相約47個朋友雅集,在竹林當中,將酒杯飄在水上,友人隨意在溪中拿來酒杯喝酒,時間在冬末春初,友人喝醉后,王羲之高興之余寫蘭亭紀念此事。酒使他自在,字間傳達其真性情,書法中的涂涂改改,錯字連篇,恰恰體現了書法的大自在,每一個字都是富有生命力的線條。其后王羲之又寫了好幾次蘭亭,可是寫不出來了。王羲之寫蘭亭的時候最自在,體現藝的術無盡生命力,體現生命的奔騰,線條的解放呈現出流動性的線,是心情的釋放,心情的感受直接影響了書法的線。

《蘭亭序》是真性情的表達,涂涂改改正是此幅字的生命形態所在,“天馬行空,隨心所欲”,以“生命情態”瀟灑地呈現出藝術的本質,此幅作品具有一種古樸高華的藝術魅力。

《喪亂帖》現多為唐朝模本,因保存在日本,所以比起其他貼完整。正如王羲之當時的心情,戰亂年代,悲痛欲絕,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用心與生命寫成,成為藝術中的真情流露,是“氣韻生動”的極致體現,喪亂帖的氣韻生動,體現出書法不是一個設計出來的美學,是順著心情的流動,是自然的呈現。其中“摧絕”二字線條變化極大,字的造型因為是扁的,觀者有強烈的壓抑感,行書的部分解散后,所有的筆畫變為顛覆性的美學觀,對后世美學觀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把一個文字拆開,從而完成一個新的文字,王羲之此信是在憂愁的心境中完成的,除了欣賞書法美以外,能感受到南朝的感傷,更為此作品添加一份真性情,《喪亂帖》出筆入筆非常自然,不像唐以后強調一筆三折。

《奉橘帖》故宮收藏,經過北宋、南宋、清朝后,成為傳承珍品,其內容簡約,文中可以看到是王羲之與朋友間的往來及問平安。“羲之白”,“白”字是寫給普通朋友的,因此作者與作品之間的心里距離拉近,字在紙上流動,流露出真情,成為美的傳遞,在戰亂的年代,王羲之以藝術活出一片凈土,此幅作品成為精神象征,不只是字的美,更是書法線條流動性的美,體現無窮無盡之生命力。

王羲之的書法影響了后世中國書法的美學觀,是顛覆性的,甚至已經不再是書法,是大自然中本質的流露,是生命的形態,是氣韻生動的體現,王羲之的書法將經驗帶到大自然,借著書法完成和宇宙的相連,書法藝術美學的形成是到大自然中感覺石頭、云、水,聽雷的滾動。書法通向宇宙,是宇宙中的大自然在藝術中的醞釀,王羲之的《蘭亭序》《喪亂帖》,使魏晉書法的美學觀完成了中國書法美學觀的大自在。

參考文獻:

[1]陳振濂.談中國書法史(殷商-魏晉).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蘭亭序書法范文第3篇

中國書法淵源流長,在中華民族藝術與文化中具有十分突出的位置。有專家言:漢字的使用與書寫,在塑造中華民族性格上,發揮了十分重要及不可替代之作用。到了唐代,中國的書法藝術達到了一個高峰,與唐詩、唐文一起成為盛唐的文化標志。

眾所周知:文化成了書法的底色和生命,沒有文化的書法僅僅是技法的展示而沒有真正的生命力。那么,書法的流傳和繼承上,首先在于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唐代書法成就在文化基因方面,來源于魏晉的影響最大,也最多。

魏晉時代是中國文學、書法發展進步的重要歷史時期。時至今日,大家對“魏晉風流”時代的文學、宗教、繪畫、書法,以及仕人貴族、僧侶藝人們的明心見性,道法自然的傲世疏狂之生命和生活狀態,依然的關注與執迷的欣賞與追隨,為什么?就是因為這一時期的文學、藝術出現了“性靈”的追求與展現,并有了明顯的“轉儒入道”的大勢所趨及嶄新局面。

漢代的“獨尊儒術”的經學,形成了統治階級意識形態一統天下的文化格局,一定程度上對人性和文化的多元發展產生了壓抑與制約,隨之而來的,必然對文學和藝術產生了影響,文化的單一和思想的僵化,許多方面呈現出墨守成規的局面。漢以后的朝代更迭,戰亂不斷,對社會和民生帶來諸多不幸,但在文化方面卻出現了“感悟宇宙人生”的文化與藝術創新發展、競相綻放的一股“清流”。壓抑后必然要釋放,文化形態便出現了“多元”,思想解放更加活躍,對傳統儒學進行了深入的辯證思考。社會生活的動蕩不安,又使老莊思想成為許多仕人的心靈依托與文化追求。因此,造成了魏晉文學的卓然傲視及藝術上的突飛猛進。

僅就書法而言,懷素的書法中蘊含的文化基因源于魏晉文化因素較多,如王羲之的《蘭亭序》不僅在書法藝術上,而且文章內容上都可謂前無古人的精彩與獨到。因為《蘭亭序》書法形態具有劃時代的突破,以至于今日還有人在爭論它的真偽問題。關鍵是《蘭亭序》之文在世界觀上亦有發人深省的獨到之處??v觀懷素之生命歷程及生命體驗的真知灼見。我們總是能依稀看到《蘭亭序》文中所概括那些參天悟道文化人的背影,這無疑對后來者以積極的影響,其中當然有懷素其人。

蘭亭序文中云:“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俯仰一世……放浪形骸之外……俯仰之間,已為陳跡?!比松喽蹋朗露嘧儙Ыo仕人群體的是對宇宙和生命意義的探索與追求。在懷素的整個經歷中,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幼小剃度為僧。我們不得而知這是家庭變化之故,還是他思想與靈魂境界使然,但從他對文化和藝術上的忘我精神之程度來看,應該后者因素更多。當年豐子愷解釋其師李叔同出家之原因說:人生三層塔,居于一層為大眾,追求物質生活;居于二層為藝術家等,追求精神生活;居于第三層的是追求靈魂生活,李叔同便是居在三層之人物。大家普遍接受豐子愷的說法。那么,懷素是否可以定為追求“靈魂”生活呢?

蘭亭序書法范文第4篇

首先看看鐘繇的史料:魏鐘繇,字元常,少隨劉勝入抱犢山學書三年,遂與魏太祖、邯鄲淳、韋誕等議用筆。繇乃問誕蔡伯喈筆法于韋誕,誕惜不與,乃自捶胸嘔血。太祖以五靈丹救之得活,及誕死,繇令盜掘其墓,遂得之,由是繇筆法更妙。繇精思學書,臥畫被穿過表,如廁終日忘歸,每見萬類,皆書象之。繇善三色書,最妙者八分。據此講解,可幫助學生認識到鐘繇是三國時期曹操身邊的紅人,官至太尉,而其人又嗜書如命。一個于生活中時時刻刻沉浸于書法中不可自拔,且不惜性命、禮數去迷戀書法的人物形象可以通過這個材料活靈活現地展現在眾人眼前。然后又導出與其并稱“鐘、王”,且名氣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王羲之。時太尉郗鑒使門生求女婿于導,導今就東廂遍觀子弟。門生歸,謂鑒曰:“王氏諸少并佳,然聞信至,成自矜持,唯一人在東床坦腹食,獨若不聞。”鑒曰:“正此佳婿邪!”訪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學生由《晉書》這段記載可以感受到王羲之狂放不羈的坦蕩個性。他面對太尉的選婿活動毫不在意,與其他人矜持相反的是,他依舊不拘小節地坦胸露腹吃喝。然而正是他這樣率真越禮的行為博取了太尉的青睞,從而結下一段姻緣。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晉代名士非常推崇“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玄學思想??偞硕t材料,“鐘、王”二人的人物性格、特點就非常鮮明地呈現于學生面前,這種由事見人的方式讓學生更清晰地了解歷史人物的年代、性情與喜好。如通過材料可以清楚看出鐘繇是曹魏時期的人物,而王義之則是東晉王氏家族的一員。學生因此對二人形成了自己的認識及區別認知,這都得益于史料對歷史人物性格特征的充分展現。

二、緊密聯系課文內容,精選典故

史書上的歷史人物一般人生經歷豐富多彩,留于后人研究的資料眾多,不可能將無關緊要的材料都于課堂上胡亂羅列一遍,不然只會取得適得其反的教學效果。宋蘇軾于詩、文、書、畫各方面皆有極高造詣,不可能在課堂上都一一道來,應當有針對性地精選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的典故以對其進行分析講解。按課標的要求,教學目標除了讓學生了解歷史人物的特性外,還要知道書法家的一些代表作品。比如精選《新唐書》的史料來解讀歐陽詢:貌寢侻,敏悟絕人。……詢初仿王義之書,后險勁過之,因自名其體。尺牘所傳,人以為法。高麗嘗遣使求之,帝嘆曰:“彼觀其書,固謂形貌魁梧邪?”嘗行見索靖所書碑,觀之,去數步復返,及疲,乃布坐,至宿其傍,三日乃得去。其所嗜婁此。從史料可讓學生得知:歐陽詢容貌一般,學書于王羲之而名揚海內外,又極為迷戀書法等。由唐太宗“觀其書,固謂其形貌魁梧邪”語,引導學生觀賞歐陽詢書法作品究竟如何挺拔俊逸,讓學生觀賞課本歐陽詢影印書法作品《九成宮溫泉銘》,欣賞過程中給學生講解該作何以被譽為天下第一楷書?!毒懦蓪m溫泉銘》有三絕:一是其文歌頌之人乃天下第一明君唐太宗李世民;二是該文是千古諍臣魏征所撰寫;三是歐陽詢所書。如此講述,讓學生對歐陽詢其人其作都有了形象具體的認識,從而避免了死記硬背知識點的弊端。同樣方法也適用于介紹顏真卿及其行書作品《祭侄文稿》(課文有影印圖像),還可結合作品創作背景對安史之亂的知識點作簡要復習。講解行書就不得不提王羲之傳世之作《蘭亭序》。先引導學生欣賞課文中影印《蘭亭序》的藝術特點,提醒他們賞習之余留心文中作品旁注明的“摹本”二字,從而提出問題:王羲之書法作品《蘭亭序》的真跡為什么沒有流傳下來,究竟真跡經歷了什么樣的遭遇?再選用史料向學生加以說明。王羲之《蘭亭序》,僧智永(王羲之四世孫)弟子辯才嘗于寢房伏梁上鑿為暗檻,以貯《蘭亭》,保惜貴重,于師在日。貞觀中,太宗以聽政之暇銳志習書,臨羲之真草,書貼購募備盡,唯未得《蘭亭》,尋討此書,知在辨才之所……此僧耆年又無所用,若得一智略之士設謀取之必獲……始蘇翼便馳驛南發至都奉御,太宗大悅……帝命供奉拓人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課本中的摹本作者)、諸葛真等四人各拓數本以賜皇太子諸王近臣。貞觀二十三年圣躬不豫,幸玉華宮含風殿,臨崩謂高宗:“吾欲從汝求一物,汝誡孝也,豈能違吾心!即汝意何如?”高宗哽咽流涕引耳聽受制命,太宗曰:“吾所欲得《蘭亭》可與我將去,隨仙駕入玄官矣?!苯褛w模等所拓者,一本尚值錢數萬也。由以上材料可知《蘭亭序》真跡的神奇經歷。唐太宗從僧辨才手中誑得真跡,將其作為陪葬品帶入昭陵中去了,傳于后世的不過是唐代名家鉤摹之作。引用這樣富于傳奇色彩的典故給學生講解《蘭亭序》收藏史,可以讓學生更深入地體會《蘭亭序》的藝術價值,并且能從側面反映出王羲之對唐代書風的影響。與此同時,應當提醒學生思考:統治者的書法喜好是否會影響學界書風。王羲之其子王獻之也是書法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家,世稱“二王”,《晉書》對二人的用筆及逸事多有描繪。可用影像展示對比王羲之《蘭亭序》和王獻之《中秋帖》、《鴨頭丸帖》各自的書法藝術特點。學生可在視覺沖擊下汲取歷史知識,了解“二王”。宋四家之一的米芾是“二王”的忠實推崇者,《宋書》載其:“特妙于翰墨,沈著飛揚,得王獻之筆意……自名一家,尤工臨移,至亂真不可辨,精于鑒裁,遇古器物則極力求取,必得乃已?!痹倥e事例向學生說明米芾是如何“遇古器物則極力求取,必得乃已”,讓學生明白其人的可愛性格。米元章(米芾字元章)在真州,嘗謁蔡攸于舟中,攸出右軍《王略帖》示之,元章驚嘆,以他畫相易,攸有難色。元章曰:“若不見從,某即投此江死矣!”因大呼據船舷欲墮,攸遂與之。以《蜀素帖》不朽于后世的大書畫家竟無賴至此,難怪時人稱其為“米癲”。應用這樣的典故進行講解,學生對米芾鮮明的人物性格便會有很深的體會。選用與課文內容緊密相關的史料講解歷史人物形象,能在緊扣課本知識點的前提下,更好地理解歷史人物的各方面情況。

三、妙用幽默典故,吸引學生注意

蘭亭序書法范文第5篇

初唐的書法教育應是一種大的教育觀下的書法活動,或者說是把書法觀、書法美學思想轉化為書法實踐的一種過程,并不只是書寫技法等的傳授。在初唐的書法教育活動中,唐太宗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鏈接。唐太宗酷愛書法,更偏愛王羲之,親為王羲之作《傳論》,贊嘆曰:“曠觀古今,堪稱盡善盡美者,其惟王逸少乎!”褒譽至極,影響朝野上下,爭學王書,一時蔚然成風。李世民緣何獨愛逸少?“封建盛時,開國之君,勵精圖治,有一種謹嚴振拔的治世精神,也要求藝術有一種既能繼承傳統又能開創新業的精神,他正是在這一意義上肯定王羲之的書法精神和其成就的?!?他不喜歡東晉之后日益形成的妍媚之氣,因此也就十分鄙視這種書風的代表,他渴望王羲之書法精神在他的時代得以傳播,建立起大唐的王羲之精神。唐太宗的書法觀并不純粹,其教育觀也有著政治色彩,是為自己的李氏王朝培養接班人和衛道士的,科舉選才與書判取仕也應是李世民思想的產物,書法教育不過是貫徹其思想的一種方式。學王體書,不在于徒擁其形,更在于學其“古而能今”,是繼往開來的而不是墨守古人的。正是這樣一種審美的教育思想,才有了唐代書法教育的輝煌和唐代燦若星辰的書法大家以及泱泱大觀的唐代書論乃至形成唐代的尚法書風。

唐太宗的審美觀與政治觀直接作用于他的教育主張,他推行了兩項書法教育措施:一是建“弘文館”,并下詔凡五品以上京官都必須學習書法。弘文館幾乎成為學習書法的專門學校。二是在國子監中專設“書法博士”二人,掌管文武官八品以下及庶人之子為學生者,以文字為由,課以寫字。而弘文館、國子監還擔負著培養詮試官吏的重任,由“書學博士”專門詮試,不合要求者不能做官。唐太宗對王羲之的情有獨鐘,使王體書法聲名鵲起,“上有所好下必效之”,在那樣對明主圣君頂禮膜拜的歲月里,一代天驕的想法便是群臣百姓的思想。在中國歷史上是唐太宗成就了王羲之,還是王羲之成就了唐太宗?無言其他,此二者的相互作用把書法的審美框架明顯地勾勒出來,并深深地影響后世,乃至現在依舊有此遺緒。尚王書風引導了書法的發展,無意中也阻撓了書法的百花齊放與百家爭鳴。而唐太宗與王羲之的相互作用,并不是直接對話,而是以書法教育這一活動為中介實現的。李世民、書法教育、王羲之,此三者之間已經構成了一種牢不可破的三角關系,并且這個三角幾乎牢牢地支撐了初唐的書法天空,也象一把巨大的鐵椎敲響了大唐之音,余音裊裊,至今猶聞。王羲之的書圣地位也因此被不可動搖地定格在中國書法史上。

雖然,李世民的作用無論如何是回避不了的,但唐代書法的真正繁榮與王羲之的書圣地位的真正確立,卻是得力于李氏倡導下的轟轟烈烈的書法教育運動。唐代書法教育的機構、內容及方式都有其獨特的一面,這些保證了唐太宗書法思想的權威性與貫徹落實,也為王羲之書圣地位的鞏固提供了根本保障。

在唐代,官學體制空前完備。唐高祖李淵發表“興學敕”說:“自古為政,莫不以學為先?!?同時大力恢復和興辦學校。而唐太宗的“貞觀之治”更是把唐代興學之風推向,據統計,“‘六學二館’的學生數最高曾達8千人”。3這些為唐太宗的長治久安提供了保障,也為其書學思想的貫徹實施提供了極好的場所與傳播途徑。事實證明,他是成功的。唐代書法教育的機構是崇文館、弘文館和國子監,雖三者都開設有書法課程,但主要還是在弘文館。初唐時歐陽詢、虞世南都是名重當代的書中翹楚,被李世民敕為書法博士專事教習書法。“唐之國學凡六,其五曰‘書學’,置書學博士,學書日紙一幅,是以書為教也。”4唐太宗作為一代開國之君,重教育表明了他作為一個優秀政治家的睿智眼光。由于天子的一言九鼎,因此,當時的教育思想其實決定著他本人的各種認識與政治的、價值的、審美的取向等。李世民獨愛逸少書法也是因為他把書法觀與其政治觀緊緊地融合在了一起。“唐太宗曾于貞觀初年下詔,出內府金帛征求王羲之墨跡,命魏征、虞世南、褚遂良加以鑒識編目,又御選拓書人精工拓模,使廣為流傳?!?不僅親為王逸少作傳,自己也銳意臨習,還“令諸太子臨寫王字”。6并且僧懷仁耗時二十余年從大量王羲之書跡中集成太宗撰序、高宗撰記的《懷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不僅開集字成碑帖之先河,此書一成亦即風行為學王范本而廣為流傳。如此推行王羲之的書法教育恐怕還是開天劈地之事,在其后的書法史中也沒有出現過此類現象,當時的推王是有些瘋狂的。

所以,在弘文館中教習的內容主要是王體書法。范本是王羲之的真跡與“下真跡一等”的摹本,當然還有唐太宗的書跡、書學博士的真跡、歷代書家的真跡及摹本等。但這些都是有選擇的,是符合李世民的審美思想的,幾乎都可以劃為王羲之一脈。當時沒有今天這樣的影印技術,書法作品的流傳主要靠摹拓,因此能廣泛流傳殊非易事。王羲之書法作品被大量收集、摹拓等給王體書的流傳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當時王體字的大量流傳并沒影響其精工細做,從而使得那一時期學書法言必稱逸少而幾無其他,即便是當時的書中圣手也多學王羲之?!肮糯鱾髦两竦哪”?,以唐摹本為精,唐太宗弘文館中設有專事摹拓的高手,如韓道政、馮承素、趙模、諸葛貞、湯普徹等人,另外,作為唐太宗近侍文臣的虞世南、褚遂良都是當朝書法勝手,自當不厭摹寫王氏書跡。王羲之《蘭亭序》、《樂毅論》的種種摹本就出自他們的手筆?!?其實,唐太宗很多時候對文武百官的賞賜并非錢帛之類,而是名重當朝的書法大家臨摹的王體書法作品,尤其是《蘭亭序》。當時幾乎沒人不寫《蘭亭序》,可見《蘭亭序》當時在書壇的流行與泛濫,這也是《蘭亭序》能成為天下第一行書的一個重要淵源。在眾多摹本中,又以馮承素的神龍本為最接近真跡的佳作。唐太宗死后,《蘭亭序》真跡陪葬昭陵,使《蘭亭序》變得更加扣人心弦,對其學習變得更加趨之若鶩,使王羲之的書法地位愈發得到鞏固和提高,學王之風愈盛。唐太宗的駕崩,倒使王羲之書圣地位得到根本確立并變得無法動搖,更使學王的書法教育之風代代相傳。由此可見,當時的書法教育內容主要是王羲之為代表的王書系列及其美學思想。其方式是大規模的普及性學習,類似于班級授課制,也有一點今天的美術學院書法專業的學習味道。

除了官學以外,還有大量的私學,由于科舉考試的原因,私學與官學在教學內容上是相對一致的。那么,把習字作為日課是少不了的,當然還是以王羲之系統為正宗。換言之,書法教育在私學里仍然少不了。而留學生教育更使王體書法走出了國門,對日本、高麗等周邊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們也知道中國有個書圣叫王羲之。書法教育的蔚然成風,使大唐文化圈變得更大、更充實。值得一提的是,初唐的書法教育對日本文字的定型與中國書法在日本發展進而形成有日本意味的中國書法,有著不可磨滅的原始貢獻。“因為日本本來沒有屬于自己國家的文字,采用漢字之后,花了很長的時間,費了很大的努力,終于完成漢字日本化?!?而日本文化的真正形成期是公元630――838年,這正是大唐文化被移植入日本和不斷日本化的過程。

李世民通過書法教育這一中介,把王羲之推到了萬人敬仰的地位,又通過科舉考試保證了書法教育的開展,可以說,唐太宗成功地策劃了王羲之的書圣之路。在書法史上,后人記住了王羲之,也因此記住了李世民。作為個人,偏愛某種風格沒有什么不好,但是作為一代君王的偏愛,就可能對整個時代的書法追求帶來影響,何況唐太宗的確因其偏好而言過其實地肯定一人否定一切。這就使得眾多書學者把學王字引為自豪,寫得越好,成就感就越強,就越可能博得皇上的青睞。加之初唐科舉的施行,也使得當時的教育不能不深切關注書法,因為科舉考試中有一項就是要考察書法水平,“書判取仕”。有的甚至因為書法水平高而直接做了官。這些都直接刺激了書法教育的開展和對王羲之書法的傳播。

唐代書法教育興旺發達的另一原因是,李世民、歐陽詢、虞世南都是理論與創作兼擅的雙棲人物。李世民有《論書》、《筆法訣》、《指意》、《筆意》、《王羲之傳論》等;歐陽詢有《傳授訣》、《用筆論》、《八訣》、《三十六法》等;虞世南有《書旨述》、《筆髓論》等。他們對書法的理解也直接作用于教學對象,他們從最開始就讓書法學習者們有了取法乎上的可能。有書圣作為偶像崇拜,又有李世民這樣的搖旗吶喊者,因此學習王書才迅速形成一種跟風熱。另一方面,王羲之書圣地位的確立,使唐代尚法書風也漸次形成,審美也因此而滑向單一。其實,王羲之書法的名士氣經過初唐的解讀和詮釋已消失殆盡,其所代表的魏晉書風在唐人眼中成為盡善盡美的范本,并由此構成對后世的巨大籠罩力。這大概是李世民未意識到的,恐怕也是王羲之這位師古不泥、銳意出新的書壇圣斗士所不愿看到的。應該說,書法的發展不僅需要偶像崇拜,更需要百花齊放和海納百川。

注釋:

(1)(6)陳方既 雷志雄著《書法美學思想史》,河南美術出版社1994年3月版,第179、175頁。

(2)(3)喻本伐 熊賢君著《中國教育發展史》,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年4月版,第199頁。

(4)清?馬宗霍《書林藻鑒》。

(5)姜壽田主編《中國書法批評史》,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7年10月版,第119頁。

相關期刊更多

文藝生活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湖南省文化廳

新美術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國美術學院

文化學刊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遼寧社會科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疆| 巴中市| 江永县| 永平县| 嘉禾县| 炎陵县| 揭东县| 富锦市| 财经| 韩城市| 龙游县| 禄丰县| 江都市| 金堂县| 武乡县| 嵩明县| 康平县| 松滋市| 库车县| 柳林县| 浮梁县| 綦江县| 南溪县| 炎陵县| 连江县| 当阳市| 涡阳县| 郧西县| 合肥市| 樟树市| 鄂伦春自治旗| 奉化市| 老河口市| 沾益县| 湘潭县| 安远县| 永新县| 怀仁县| 遵义市| 武隆县| 蛟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