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蘭亭集序朗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知識與技能:了解序文的寫作特點,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識。
過程與方法:1.理清課文內容層次;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正確認識作者對人生悲歡無常、終歸于盡的深沉感慨,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了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教學難點】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
2.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教學方法】導學法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在我國歷史上有“書圣”之稱的一位著名書法家,請問是誰?——王羲之,他的書法作品《蘭亭集序》被后世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今天我們來學習出自王羲之筆下的散文名篇《蘭亭集序》。(板書)
二、文本解讀
1.作家。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瑯玡臨沂人。古代著名書法家,他
的書法在用筆、結構、章法等方面,風神氣韻,別具一格,千古獨步,自成一家。他的散文簡凈疏朗,俊美飄逸,顯示了高度的藝術素養。
2.序,文體。分為書序、贈序。書序是寫在書籍或詩文前說明性文字。贈序是臨別贈言性質文字,內容為勉勵、贊許之辭。
3.背景。王羲之出身望族,以交游名士,吟詠山水為樂。永和九年他與謝安等四十一人在蘭亭聚會,他為當時眾人所寫的詩集作序,本文情真語篤,樸素清新。
三、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第一段 正音
癸(guǐ)丑 會(kuài)稽(jī) 修禊(xì)事也 感慨系(xì)之
2.學生自由朗讀,注意把握語調。
3.文章思路:(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后明確)
第一部分(1-2):敘宴集盛況。(樂)
第二部分:(3)發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4)明作序目的。(悲)
四、研讀文章 研讀第一部分。(請一位學生讀)
1.字、詞
賢畢:有德有才的人都。 咸:都。 修:長。 映帶:映襯。
絲竹管弦:弦樂器和管樂器,指音樂。 一觴一詠:飲酒、賦詩。
足以:能夠。 幽情:深情。 所以:可以。 信:的確,實在。
2.詞類活用
(1)群賢畢至(形容詞做名詞,賢士。)
(2)少長咸集(形容詞做名詞,年輕的人、年長的人。)
(3)映帶左右(名詞做動詞,環繞。)
(4)一觴一詠(名詞做動詞,喝一杯酒。)
(5)引以為流觴曲水(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流。)
(6)所以游目騁懷(動詞的使動用法,游、騁:使……放縱。)
(7)足以極視聽之娛(極:副詞做動詞,盡情享受;視、聽:動詞做名詞,眼睛、耳朵。)
3.句式 (1)判斷句 修禊事也(“也”表判斷)
(2)倒裝句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定于后置,“盛之絲竹管弦”)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定語后置,“大之宇宙”“盛之品類”)
(3)省略句 (眾人)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省略主語)
引以(之)為流觴曲水,列坐(于)其次(省略賓語和介詞)
4.翻譯 學生結合注釋自主翻譯第一部分,注意翻譯下列詩句
(1)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譯:雖然沒有管弦齊奏的盛況,一邊飲酒一邊賦詩,也可以用來痛快地表達各自幽雅的情懷。
(2)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譯:向上看,天空廣大無邊,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這樣)來縱展眼力,開闊胸懷,極盡視聽的樂趣,實在是快樂啊。
五、合作探究
1.提問:第一部分寫了幾層意思,寫了什么?
討論后明確:三層意思。
(1).(永和九年——少長咸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2).(此地有崇山峻嶺——亦足以暢敘幽情)前寫美景,后寫士大夫行為。
(3).(第二段)前寫天氣好,后寫人的行為,感受。
2.提問:如何理解“信可樂也”?
樂人眾: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地勝: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事趣:流觴曲水,一觴一詠 時美: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興雅:仰觀,俯察,游目騁懷
解析:作者用簡潔雅凈、鏗鏘有力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美的自然風光。我們仿佛看到了這些雅士間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后成為千古美談。作者發出由衷的感嘆,“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于蘭亭集會的暢快。
3.理清背誦思路:
本文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后由“是日也”領起描寫游人的心境,抒發集會的心情。
六、小結
《蘭亭集序》是王羲之為蘭亭集會詩集作的序,本文情真語篤,樸素清新。作者發出由衷的感嘆,“信可樂也。”這既是人生的極致,同時也為下文的議論和抒發感慨作了鋪墊。
七、作業
翻譯、背誦第一部分。
板書
蘭亭集序
王羲之
第一部分(1-2):敘宴集盛況。(樂)
第一堂,“整節課共播放了20多張圖片,其中關于鐘面的就有十多張。一節課下來,學生竟沒有看過書上的內容,也沒有動筆寫一個字,40分鐘都在觀看一張張‘精彩’的圖片”。我想老師不動口舌只是動動食指的確省事,學生不動腦筋的確輕松了,可堂堂課都這樣上的話,學生不變成傻子才怪。多媒體再好也不能這樣用啊!
第二堂是堂公開課,那可更是離不開多媒體!電腦代替教師提問新鮮、奇特,學生對新事物肯定感興趣,只可惜電腦離不開電源和程序,稍不留神就回斷電,你等嘛,“第一次停頓了兩分鐘,第二次停頓了五六分鐘……下課鈴響了,教師卻沒有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只好草草收場”。我想電腦肯定不如人腦,因為它都是人腦創造出來的,至少現在是這樣的。哪能讓它搶走教師智慧的吸引力呢?
第三堂課多媒體展示的情景的確很好,“在操場上,一位小朋友手里拿著9個氣球。突然吹來了一陣風,小朋友手中的5個氣球一起在天空中消失了”,課件演示后,教師讓學生說說根據此情景可以提出哪些數學問題,這樣調動學生多處感覺器官,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學資源盡快讓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最主要這樣的教學方式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可沒想到的是老師為了讓學生的回答和保存在課件里答案一樣,學生一片茫然,最后教師問同不同意課件上的回答時,學生一片嘩然。那老師肯定忘了自己做的課件是死的而他所教的學生是活的!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濫用多媒體、過分依賴多媒體的現象太嚴重了!可我真為多媒體感到冤屈!它真是無辜的!我個人認為合理地運用多媒體于教學真的收獲不小,就以我們語文學科中的某些篇目為例來談談我對多媒體運用的一些感受吧!
一、以《再別康橋》為例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第三次歐游的歸國途中寫的,徐志摩曾三次來到康橋。第一次是1921年到1922年,他從美國來到劍橋大學研究院進修。學習期間形成了資產階級的人生觀和文藝觀。對于愛、美與自由的單純信仰,產生了他為之傾心的社會理想。換言之,劍橋所體現的英國式文明,形成了他所向往追求的康橋理想。第二次1925年4月重游,歸國后寫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第三次是1928年8月。可以說詩人三次離別康橋時的感情迥然不同,第一次依戀,第三次再別時心情大不相同,因為回國后帝國主義的侵略和軍閥統治下的舊中國,使他痛感康橋理想主義的破滅,以由“單純的信仰,流入了懷疑的頹廢”。所以在《再別康橋》中,已然找不到寫《康橋再會罷》時的那種熱切依戀。雖然也歌詠了康河的美,但更多流露出自己孤獨寂寞的情緒,詩人以纏綿凄婉的筆調,微妙展露了因“康橋幻想”幻滅而無限哀傷的情懷。在學習這首詩時,可以運用多媒體展示一些有關劍橋的圖片,讓學生對劍橋有所了解,拓寬學生的視線,讓他們先對詩人筆下的物有一些感性認識。
二、以《蘭亭集序》為例
《蘭亭集序》這篇書序,出自我國最杰出的書法家王羲之之手。寫于東晉穆帝(司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當時王羲之和當時名士孫綽、謝安和釋支遁等四十一人,為禊事活動,在蘭亭宴集大家把詩匯集起來,公推此次聚會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來寫這篇序文,記錄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著酒興,用鼠須筆,在蠶紙上,即席揮灑,心手雙暢,寫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這篇書序。既然出自“書圣”的筆下,僅靠課本封面和扉頁上提供的臨摹之作,怎么能讓學生一飽“書圣”“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的風格呢?怎能理解他“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感嘆,怎能“明白死生亦大矣”的人生觀呢?若能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傳上幾張王羲之的書法作品真跡,補充一些他的人生經歷以及寫作背景,教師在朗讀時再配上一些古箏、古琴演奏的如《高山流水》之類的曲目,那學生對《蘭亭集序》的理解就不只停留在對文本知識的探索上,更多的是美的享受、情操的熏陶、心靈的體驗、人生觀的探索。同時教師關注了學生情感的豐富和發展,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更好地體現了“新課標”中“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使學生通過優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的思想。
三、以《林黛玉進賈府》等為例
在上小說和戲劇單元時,為吸引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注意力,增強閱讀興趣,可以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時,先播放或插播一些與劇情有關的影視片段。如在上《林黛玉進賈府》是先播放電視劇《紅樓夢》中的相關情節,把體現在導演鏡頭下雕梁畫棟、禮節頗多的“賈家大院”呈現在學生眼前,特別是把一個年紀尚小、且失去母愛的一個瘦弱的小姑娘放在那么一個大院的背景下,一開始就讓學生對黛玉產生了憐愛之心,那黛玉為何“不敢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就不難理解了。又如在上《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時,也先將電視劇《水滸》中的相關情節呈現在學生眼前,再來和學生一起探究小說中的人物性格和文本中的語言特色,這樣保證了學生的主導地位,得到尊重的學生只會更積極主動地去學習。畢竟 “沒有不會學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沒有不生動的語文課,只有不生動的老師”。
關鍵詞:高中;文言文;課堂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12-205-01
文言文是古代文化的學術結晶,對現在文化的發展仍然起著較大的推動作用,但是文言文教學方法多年未變,讓學生吃力,讓老師犯難,為了學生能夠提高學習能力,使課堂教學能夠有效的進行,教師現在學生的角度,選擇了以下幾中方法來提高教學效率:
一、從基礎抓起,使學習效率得到提高
由于文言文在詞匯、句式方面與現代漢語不盡相同,所以在文言文教學中,老師應克服這種影響。加強學生文言詞匯的積累,不僅要記牢文字的讀音,還要注意古今詞語活用,指導學生學會歸納與總結文言詞匯。
在文言文的翻譯和理解上,句式有著重要意義,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所在,老師必須循序漸進,反復講解語法知識,讓學生了解句式結構,讓學生熟練掌握“省略句”、“賓語前置句”、“狀語后置句”、“定語后置句”等難以理解的文言句式。教師要立足于基礎知識,針對學生的薄弱環節,選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促進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改善教學現狀。
二、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熱情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效率的高低取決于學生的興趣與否,無論多么好的文言文,要是不能吸引學生,都達不到最佳的效果。因此,高效課堂的關鍵是提高學生的興趣。 1、課前導入
新穎的的導入方式可以為教學的實施奠定良好的基礎。例如:學習《張衡傳》之前,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們講述張衡的故事,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大多數人對這個世界還很茫然的時候,他的足跡就已經踏遍了各種巔峰。他為什么會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張衡傳》。這樣的導入方式,巧妙的設置了懸念,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2、仔細品味漢字、詞語的寓意,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例如:學習《曹劌論戰》中的“小大之獄,雖不能查,必以情”時,“獄”字的含義,大家都會理解成是“監獄”,對于古今異義的詞語毫不知曉。又如:教學《陳情表》時,“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中的盤桓,就是徘徊的意思,像盤桓、徘徊、彷徨這樣的詞語都屬于疊韻連綿詞,它們有著不同的字形,卻有著相同的意義。 3、聯系實際,貼近生活
相對于只講教材,聯系實際會有更大的吸引力,如果教師可以使教學內容觸動學生的心弦,讓學生的心靈穿梭于現實生活中,那么學生就會以最快的速度參與到教學中。例如:在《蘭亭集序》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先為學生講解成語“入木三分”,提及與《蘭亭集序》相關的人物唐太宗,使學生更易于接受。 三、運用新穎的教學模式,優化課堂結構,使教學更加有效率 課堂教學對于教育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那么教育工作者應該如何應對文言文教學這一難題呢?經過教師之間多年經驗的總結和多方的交流,以困擾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難點出發,選擇新穎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慢慢接受文言文,并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使教學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例如:在講解《項羽之死》這節課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嘗試著先放一些描寫硝煙戰場的背景音樂,讓學生切身體會到戰場上的悲壯,渲染一下學習氛圍,再讓學生按照教學大綱,朗讀和預習文章,并記錄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引導他們分組討論,互相交流意見,使學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優化課堂結構的同時不忘知識的積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字斟酌句,注重字詞句的分析,高中的文言文教學,往往有著很明確的目的,那就是讓學生不管身處何方,都能對歷史的文化有所了解。
四、加強文言文的閱讀和背誦通過反復的閱讀課文,讓學生融入到文言文課堂教學中。仔細的閱讀課文,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并且每讀一遍都會有不同的理解,加強培養學生的語感,使學生對實詞和虛詞的意義記憶更加深刻,用法更加純熟。老師進行適當地指引,可以讓學生更快的掌握文言文的閱讀技巧,讓學生能夠細細品味文言文,使文言文課堂教學得到良好的效果。
結語:
總而言之,文言文教學現今處于一個尷尬的局面,不好教也不好學,要想改變現狀,需要師生間的共同努力。教師要樹立積極的文言文教學觀念,從基礎抓起,選擇新穎的導入方式,合理地教學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熱情,全身心地服務于最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10.
[2] 連 榕.教師培訓的核心.教學行為有效性的增強[J].教育評論.2000(3).
[3] 錢呂明.文言文教學的理性思考[J].中學語文教學.2002.(7).
語文教學模式網絡環境現在的中小學,網絡與多媒體已經基本普及。目前,很多學校都在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研究。但就語文教學來說,我們知道,語文教學要教會學生一種生活方式。21世紀是網絡時代,是知識經濟時代,青少年學生處于以高社交化、高信息化、高效率化為特征的現代社會中,網絡是最重要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的工具。這讓我們不得不考慮網絡的最佳使用問題。而且,網絡的發展已經讓我們不得不考慮它對語文教學的影響。從同行們的探索實踐以及自己的摸索情況看,我覺得以下幾個模式還是比較可行的。
一、獨立篇目的研究性學習模式
這種模式主要是從課內向課外延伸,由課內引出可探究的問題,進而進行研究性的學習。比如,卡夫卡的《變形記》一文,我在教學中是這么處理的:首先由文中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責任感的格里高爾關心著家人,異化為蟲形人,最終被親人拋棄的情節,明確格里高爾的悲劇是令人心酸的,具有豐富的社會內涵,并進而提出基本問題:“小說所揭示的西方現代社會‘現代人的困惑’問題有什么普遍意義?”然后讓學生自由交流看法,自由討論,共同明確研究的方法:采用小組協作方式利用網絡資源、圖書資源、影音資源,查找資料,自主研究。分組討論之后,討論觀點匯總后發到論壇,在課堂上主要是進行小組匯報。
這樣的模式既符合新課程標準,而且特別受學生的歡迎。但是,這個模式無論對老師還是學生,都有較高的要求。學生要有一定的電腦使用基礎,才能制作網頁或演示文稿進行匯報,老師要能精辟地從普通的教材中發現可探討的問題,而且是學生十分感興趣的話題,既能將作品與時代牽連起來,又能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
二、基于網絡的作文教學模式
且不說網絡可以給學生提供怎樣豐富的資源,單就我們寫作中的表達欲望以及評價手段來說,我覺得網絡就特別適合寫作。在網絡這個虛擬的世界里,人們容易展現真實的自我,這樣也容易進行真實的表達。我們知道,寫作實際上是一種交流的手段,“人的主體性發展只有在與其內外部世界的積極的互動中才能實現”“網絡以其時空上的超越性,構成了一個生態式的學習環境,就像一個韌性的空間結構,為學習者提供了更為自由的開放環境”。在網絡里,每個人的角色都是平等的,在平等的氛圍中,大家都擁有話語權,平等的話語權促使學生尊重自我,釋放自我。
因為網絡有及時性的功能,所以特別能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而且,評價手段評價方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以前是一對多的評價情形,現在是多對多的情況了。每個學生都可以評價其他同學的文章。于是,我建立了一個網絡寫作平臺,分設“研究性學習”“日常作文”“考場作文”“作文指導”“自由寫作實踐”等欄目,老師可以通過管理者平臺直接進行文章與評語的管理,學生可以通過動態評語直接參與評論。另外,網絡上還有很多原創文學網站,這些網站都可以發表文章,而且能得到認真的審閱以及及時的評價。
三、課外自由的研究性學習
網絡普及之后,我嘗試過兩種研究性學習輔導模式,一是利用日常的教學時間,如在開學初布置學生自主選擇課題,然后利用自習課的時間進行相應的指導,學期末收集研究性學習成果,并進行評價。二是利用寒暑假時間布置研究性學習任務,開學初收回論文。大部分老師一定都認為第二個方案比較可行,因為這樣比較不會占用日常的學習時間。但我嘗試過后發現,沒有老師指導的研究性學習往往會浮于表面,而且,學生一放假,心比較野,難于靜下心來進行認真研究。往往是到假期的最后一個星期才來考慮如何向老師交差的問題。這樣,開學后收上來的論文質量特別差。更嚴重的是,我發現一些學生為了應付作業,還養成了抄襲的壞毛病。倒是第一個方案實施的結果比較喜人。因為學生的研究過程一直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老師也起到了監督作用。
當然,這些研究性學習活動都不影響正常的教學計劃,比較自覺的學生能通過網絡查尋資料,利用電子圖書館閱讀相關書籍,能通過網絡與同小組的同學交流,從而得到真正的鍛煉和提高。形成論文或其他形式成果的學生,收獲就更大了,他們不僅培養了一定的信息素養,而且也提高了團隊協作精神以及選擇材料,提煉觀點,系統寫作的能力。我們不能對每次的活動提出過高的要求,不可能讓所有學生都達到預定的目標。但是,我想大部分學生能有一次不同程度的提高就很好了,就可以說明這些活動是成功的。
四、綜合性學習模式
我在開學初嘗試進行一次綜合性學習模式的研究,以教材為范本。教材中有一個《蘭亭序》綜合性學習單元。我在開學之初布置學生先學習課文,《蘭亭集序》本身就是自讀課文,學習起來難度不大。然后分三個星期,每個星期布置一個學習任務。在布置學生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的同時,我自己則著手進行綜合性學習網站的建設。
關鍵詞:初中語文;深度解讀;教學
文本問題的呈現往往有兩種形式,一種為顯性的問題,一種為隱性的問題。顯性的問題一般都比較簡單,主要包括理解文中的字詞或者文章的結構,以及文章所講述的內容,這些問題學生都基本能夠回答出來。但隱性問題對于一些學生就存在一定的難度,它多數隱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間,或者存在某種象征性的意義,不能夠從文章的表面看出來。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深度解讀,理解構思等方面預埋的伏筆。
一、深度解讀文本,引導破解文本難點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理解顯性的問題并不困難,一般都能把握文本的重點內容,感悟到文中的美妙之處。但對于較為隱性的問題,要想破解其中的難點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從歷年的教學來看,這是閱讀教學中最為薄弱的環節。破解這一難點的唯一方法就是深度解讀文本,理解作者的感悟以及他們的思想境界,從作者的思想情趣和待人處世的境界入手,從文本信息和作者的身世及寫作背景入手來綜合分析。如,以《蘭亭集序》為例,文章描繪了蘭亭的景致和與王羲之等人集會的樂趣,提出了自己的主張,整篇文章情感低回惆悵,悲傷情調濃厚。作者的生死觀是較難理解的內容。透徹理解作者的生死觀,以及由樂到痛再到悲傷的情感變化,就必須從作者的思想境界以及時代背景出發。東晉的社會名流人士對老莊都比較崇拜,很多人不務實際,而作者本人雖然心態坦然淡薄,但與其他文人不同的是作者本人對生命的意識已經有所覺醒,再從文本的內容來看,悲與樂之間體現出對生命的張揚意趣和自由奔放的個性。綜合以上幾點,從深度解讀文本,就可以理解作者的生死觀以及情感的變化。
二、開展深度解讀,符合文本的客觀實際
深度解讀,應該從和文本的整體價值取向以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出發,并保持一致性,符合人物的成長過程,包括身份和地位的變化以及人物性格的發展都必須符合一定的規律。如,以《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為例,選段寫到林沖報仇雪恨之后喝酒的細節,林沖穿白布衫,吃冷酒。問題的關鍵之處在于“白”和“冷”字,細細品味絕對是意味深厚。撇開字面從深度上理解,“白”即是白衣和白丁,似乎表明從此以后林沖將不會再有官袍披身,將重新走上一條與以往吃俸祿為朝廷做事的決然不同的道路。再分析“冷”字,與“冷酒”相對應的是“熱酒”,在草料場,讓林沖得到安慰的只有一碗熱酒。現在在喝冷酒,似乎讓我們聯想到這一路走來,積攢半生的事業以及家庭和友情都已經不復存在,在被人趕盡殺絕的途中,熱血男兒在大雪中孑然一身,英雄似乎走到了窮途末路。這樣深層次的分析,也只是讀者的感覺和認識,看似符合文本的發展規律,但也未必,依然容許不同的觀點存在。
三、運用課堂對話,深度解讀文本內容
深度解讀文本的另一條途徑就是運用課堂的對話。在閱讀教學中的對話是建立在對文本閱讀的基礎之上的,沒有了閱讀就沒有對話的基礎,沒有深層次的閱讀,就談不上對文本內容的深刻理解。當然這里所說的對話,不是簡單的說話,而是對文本深層次的理解,是從不同的角度,在多方參與下完成的對文本的解讀。如果讀得少,甚至產生誤讀的話,在理解上就會產生偏差,甚至錯誤,而造成比較嚴重的缺憾。在一次優課展示活動中,課堂上師生解讀《聲聲慢》時,但過程中只有師生間的探討,各自發表自己的觀點,竟然沒有聽到老師或學生對文本進行朗讀,聽不到朗讀聲的課堂還在對文本進行品味,進行對話,很明顯會給人以呆板生硬的感覺,更不會得到更深層次的對話。再如,《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這首詩,老師在講讀時,如果讀得少讀得不深入,就會顯得淺顯。因此,我們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讓學生對文本進行充分閱讀,通過閱讀得出自己個性化的解讀,要比讓學生一開始就在文中找詞語、找句子的效果好得多。
四、引導學生誦讀,切實體會文本力量
古人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一直到現在依然有著較大現實的指導意義,讓我們在閱讀中切身體會到文本的巨大力量。現代詩歌的表現手法多樣,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來對詩歌進行解讀很難讓學生深層次地理解詩歌的內涵。只有通過多次閱讀,才能讓學生獲得感悟,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當然閱讀的方式也有很多,如果我們在教學中能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圖片、視頻以及色彩的變化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將會起到更加明顯的教學效果,學生在這種情境中會頓生感悟獲得對文本的深層次理解。不同風格的詩歌解讀的方式也不盡相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歌可以按情感的表達進行順序解讀,而現代主義的詩歌則需要從整體上進行把握并細讀品味,才能讓學生獲得感悟并提高興趣,提升寫作的能力。如詩歌《再別康橋》和《鄉愁》等都大致押韻,讀起來有韻律感,比較適合朗讀,并在朗讀中獲得美的享受。另外很多詩歌意境和情感,在讀的過程中,學生會在潛移默化中獲得感染,這也是別樣的驚喜。
當然,對文本的深度解讀也不是隨心所欲的。我們必須尊重作者,尊重文本,盡量從作者的本來意愿出發進行解讀,符合文本的客觀規律。但也不能被作者的意愿所束縛,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預想,給語文課堂帶來活力,開拓學生的思維,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思想遨游的瀚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