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我的閃光點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她是住在我家樓上的一個老婆婆。她丈夫早逝,無兒無女,一個人孤苦伶仃。那些街坊都欺負她,要么借了東西不還;要么扔垃圾在她家的陽臺上;要么看見她家曬著衣服,一盆洗手水從天而降......我們看到他們欺負這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她都深感同情。她只是忽閃那深凹的眼睛,流露出無奈的光彩。這讓我心中充滿疑惑:難道她甘愿讓別人欺負她嗎?不,她也不想的,她為什么不改變這一切呢?是膽小還是......
可是,我親眼目睹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讓我改變了對她的看法。
那是一個小學生被幾個社會青年圍著,接著搜他的身,可能是在搜錢,他們沒搜到。緊接著他們就對那個小學生拳打腳踢,那個小學生很驚惶,失了色瑟縮在一起。過往的人有的看熱鬧,有的當沒看見繼續走自己的路,都無動于衷。此時,這個驚心動魄的場面。她閃了閃那棕色的眼,流露出氣憤的情感。她毫不猶豫地走到他們面前,怒氣沖沖地用雷庭般的聲音大吼:“住手。”過往的人見這個手無縛雞之力的老人都替這個學生打抱不平,已經對這幾個青年忍無可忍了,都站出來主持正義。這幾個青年盡管生氣,但也不敢輕舉妄動。
小學作文教學應重視對學生作文的批改,這已成為共識。習作評價是習作教學的關鍵環節,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然而,當前習作評改普遍存在著一些誤區,因此在評價習作時,要珍視習作中閃爍著的“亮點”,有效地促進習作評價改革。
一、多作鼓勵,少些批評
作文是小學生所有作業中難度的、畏難情緒最嚴重的作業,尤須多作鼓勵,樹立信心。每個人都期待被認同,被肯定,兒童尤其如此。例如,一個寫作較差的學生一次在作文中寫他的奶奶,其中有這樣的句子:“我的奶奶70多歲了,由于風吹雨曬,黑里透紅的臉上刻著很深的皺紋,滿頭銀發……”教師閱后在文句下畫上嘉許號,講評時又讓他朗讀,還把他的作文貼在“習作專欄”上,從此他的興趣大增,寫作大有進步。這次表揚,成了他轉變的契機。及時的交流與反饋,是作文評改課的一項主要活動,要引導學生把自己對別人作文的欣賞進行交流,這對于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滿足學生作文的認同感、激發寫作興趣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教師進行必要的作文指導的一個手段。課堂上,引導學生談談自己欣賞同學的哪篇作文或者作文中的哪一處,并說說理由。可以請小作者繪聲繪色地讀讀自己的作品,談談自己的看法,同時還可以請意欣賞這篇習作的同學加入,一起交流,一起賞析,從而形成“讀者”與“作者”、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多維雙向的交流局面,讓學生從欣賞別人的作文入手,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形成獨到的見解,這是欣賞的最終目的。
二、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教師應多創造讓學生進行自我展示的時空,讓學生多得到些認同,盡量減少學生的挫折感,失敗感。學會尋找自己習作中的“閃光點”,是學生展示自己、樹立信心、體驗成功的第一步。學生習作雖然大多是平平實實的,但是在平平實實的習作中也不乏得意之筆,有時是一個詞句的運用,有時是段落的安排,有時是開頭開得好,有時是結尾結得妙……作文寫完后,讓學生學生進行自評,要求學生找出文章中令自己最滿意的地方(如選材、立意、詞句乃至一個標點的新穎用法),并寫上為什么。這樣,學生充滿興趣地反復閱讀自己的習作,一詞一句地去尋找自己習作中的閃光點。在尋找之中,學生就會反復地思考、品賞自己遣詞造句、表情達意中的得意之處,對自己認為滿意的地方好好品賞,對自己認為不足之處就會順手改之。當學生通過自我品讀、自我評價找到自己認為最為滿意的作文中的“閃光點”后,讓學生在小組內、在班級中進行自我展示,進一步體會成功的喜悅,強化習作的要求。
三、發揮學生在批改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葉老也曾說過:“生活就如泉水,文章就如溪水,泉源豐盛而不停歇,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所以,如果學生不能夠融進豐富多彩的生活中,不只是堵住了作文之源,而且失去了生活對學生作文的現實參照,從而導致脫離實際,作文也便難免無病。
為改善作文教學現狀,切實提高作文教學水平,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往學生寫作因為缺乏興趣,作文課上常常是干熬時間瞎受罪,只能寫一些空洞乏味的無病之作。我首先注意了寫作的興趣問題。興趣從何而來?
第一,指導學生寫身邊的生活小事,不提高要求,只求其寫生活中的真事,而且只要敘事清楚,句子通順就算合乎要求,即我所提倡的“以樸真為美”。
第二,鼓勵積極寫作,激發寫作熱情。從這個角度來講,我認為,熱情是最有效的催化劑,加強表揚,盡量發現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如,字寫得好、詞用得好、語句表達通暢、用詞生動華麗、文章精粹短小、內容充實篇幅長、中心突出、主題深刻、題目命的好、開頭好、結尾好、過度好等,力爭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展示出來,予以表揚。
第三,個別指導評改。作文講評不只在課上整體進行,還要在課下個別指導交流,這樣既抓住了“面”,也強化了“點”,既是講評形式的變化,也是心理素質的個別強化,便于增強學生的寫作信心。
通過以上三種途徑,循序漸進,學生的寫作興趣越來越濃,積極性越來越高,他們的寫作水平自然而然地得到大幅度提升。
二、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形成積淀
研究學問需要厚積薄發。厚積是前提,必須注重積累。如同建筑高樓,沒有建筑材料磚石水泥等,蓋樓便無從談起。“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為了讓學生言之有物,我特別注重學生的廣泛閱讀。閱讀的內容,有的是名著,有的是報紙雜志,而更多的是作文類的期刊。為了提高學生閱讀的效果,我都要求學生寫心得體會并將閱讀心得展示出來。這樣,一方面,寫心得也是一種寫作訓練,另一方面,促使學生認真閱讀,取人之長。
三、關注生活,注重實踐
文學作品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同樣,學生的作文也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寫作的本源,沒有生活實踐,所謂“文章”,也不過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文也不成其“文”。
那么怎樣關注生活、關注實踐呢?
第一,寫身邊的真人真事,生活小事。比如,某同學寫上英語課時,一只老鼠跑進教室引起學生的驚呼“騷動”和“混亂”這些詞,使文章生動,形象、幽默而風趣。另一位同學寫自己的父母慪氣鬧離婚的事,表現了自己的無奈與痛苦,寫的很真切。還有一位同學寫自己到商店買文具遭到售貨員的冷落,從而抒發自己的憤懣之情等等,不一而是。
一、在生活中激發學生創作靈感
知識來源于生活,創造來源于生活,靈感來源于生活。只要你留心生活、觀察生活,你也會受益匪淺的。著名的科學家牛頓,之所以能發現地球引力,正是因為他對生活處處留心,觀察仔細。被譽為“蒸汽機之父”的瓦特,也是一個善于從生活中發現的人。八歲的瓦特就能對“燒水時壺蓋為什么會被頂起來”這一現象提出質疑,正是這個疑問,使瓦特開始研究它,并最終發明了蒸汽機,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許多偉人的成功大都是來源于生活的。在現實生活中,要讓學生多同生活接觸,接觸大自然,積累身邊的材料,到寫作文時候,在大腦里搜索,就會文思泉涌,提高寫作效率。作文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語文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的形成和提高。如在寫《――走進我的青春》作文教學中,學生必須首先把標題補充完整,然后根據自己真實情況,可以“生活走進我的青春、自信走進我的的青春、誠信走進我的青春”等進行命題,這樣,學生就結合實際,容易寫出高質量作文。
二、利用多媒體進行作文教學,寓教于樂
作文教學心理研究表明,在指導學生觀察時,要引導他們想象,這樣會使意境更加廣闊,認識和感受更加豐富。為了使學生認識想象對深化觀察、豐富作文內容的作用,筆者一方面注意選擇一些觀察與想象緊密結合的文章介紹給學生,另一方面特別注意發掘學生中的閃光點。可見,利用電教媒體,可減輕學生寫作的難度,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如寫游記,有的學生利用假期游覽過名山大川,觀賞過名勝古跡,而多數同學由于種種原因,沒有機會去游覽。我便放映錄像帶,屏幕上出現奇特的風光,秀麗的湖光山色,巍峨的亭臺樓閣,宏偉的高堂大殿,學生一下子活躍起來,打開了思維的閘門,紛紛發表自己的觀感,通過“實地看,看實地”,學生如臨其境,增強了想象力,寫作時學生普遍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再如,寫《山》的作文,山是靜坐在那里的,利用多媒體,對畫面進行處理設計,可以讓靜止的畫面活起來,讓一幅幅生動有趣的景象一下子浮現于我們的眼前,吸引了學生的眼球,刺激了學生的寫作神經,學生發揮出正常的作文水平,做作文容易多了。提高了作文教學和寫作效果。
三、推行書香閱讀,常寫讀書心得和筆記
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的”。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在這一前提下,指導學生留心觀察,認真體驗,引導他們積極運用學過的各種觀察方法,如有順序、展開聯想、抓住特點、注意發展變化、重點部分寫具體等等。寫作困難的原因就是詞匯貧乏,可寫的素材少,著名作家秦牧曾說“廣泛涉獵知識很重要……,才有辦法寫得多姿多彩”。為了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就要在平時昂學生多讀書,積累寫作素材。可見,擴大學生知識或為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基礎,而引導學生正確的、有目的地去讀書卻是關鍵。我提倡學生多閱讀報刊,增長見識,開闊視野,班里訂了《語文天地》、《作文報》、成立班級圖書角,學校建立讀書走廊,移動書吧,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課外閱讀,同學們爭相閱讀,作讀書筆記,積累了不少典型素材。在此基礎上,我又要求學生把報紙上他們感興趣的、有感受的文章剪下來,寫成讀后感、寫評論文章等,結果學生的剪報作文比教師的命題作文還要寫得好,因為他們是有興趣而寫、有感而發。還利用課文活動時間,開展了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這樣,充分利用學生增強好勝的心理特征,通過比賽與講座活動,大大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生的作文寫作興趣。
四、利用省略內容,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寫作欲望
在很多文章中,多會看到“此處省去――字”一類的文字,讀者就會懷著好奇的心去揣摩,到底是什么內容生了呢?然而,課文中的“空白”是指課文中某些內容有意不寫或寫得簡略,敘述留有余地,這種“空白”為學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間,教師可借助教材的內容,適時地引導學生推測構思,這樣既充分利用手頭的教材,又能借助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激發學生習作的靈感和欲望,有利于降低作文難度。
五、對學生進行審題訓練,做到精審細寫
作文審題,是寫下筆之前必須面對的第一道關卡。就命題作文而言,審題的關鍵是正確理解題目的含義。就審題而言,要使文章深刻、透徹,有創新,就要把握最根本的一個規律,即將題目的含義由本義向引申義、比喻義開拓。作文的第一步就是審題,作文審題是否正確,是關系到文章成敗的重要一環。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掌握審題的一般技巧,如命題作文要審標題,注意題目的限制性;審文體,文體要清,不要把議論文寫成了記敘文;審寫作要求;更要審清材料,多則材料的要進行歸納總結,找出最佳角度、最佳立意。題審清楚了,學生容易寫作,不會跑題。
六、適當進行鼓勵,進行有效評價
關鍵詞:作文教學;細節描寫;指導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14-275-02
從教十幾年,作文教學一直是我不斷探索的一個重要課題。學生的作文往往只是相關聯的幾件事情的簡單堆砌,對事件的敘述只有一個輪廓,空洞無物,讀來索然無味。如何能快速有效地改變這一現狀?經過不斷嘗試,我漸漸明白學會細節描寫是學生寫好作文的關鍵。
所謂細節描寫,是對能體現文章中心的情節,包括事件的發展,環境的描寫,人物的性格、肖像、心理、動作等進行細膩、具體的描寫。如何指導學生學會細節描寫呢?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認識,談談我的幾點做法:
一、賞析積累,理解細節描寫的含義。
巴爾扎克說:“當一切的結局已準備就緒,一切情節都已經過加工,這時,再前進一步,惟有細節將組成作品的價值。”語文課本精選的都是大師的杰作,我在上課時特別注重引導學生賞析課文中的精彩細節。
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對父親買橘子背影的描寫就是一個經典細節。講授課文時應引導學生重點賞析,尤其是對父親爬月臺一系列動作的描寫顯然要比“父親艱難地爬過月臺”這一抽象的概述要具體形象得多。這寥寥幾筆,生動再現了父親艱難爬月臺的情景,表現深深的父愛。通過對這些具體細節描寫片段的分析講評,引導學生認為細節和細節描寫,進而理解細節描寫的含義和種類。只有對細節描寫有了認識,熟悉并領悟了課文中的細節描寫,學生才會借鑒模仿。
現實素材勝過虛擬素材,貼近生活的素材優于遠離學生的古人、偉人或名人的素材。因此,在作文指導課上,我常常精心準備一些學生寫的既貼近生活又極具個性,令讀者過目難忘的細節,與同學們共同賞析。如:學生習作《如果沒有他們……》一文中對建筑工作的描寫。
炎炎夏日,頭戴鐵帽,身穿長衣,帶著叮當作響的瑣碎工具,闖遍城市的各大高樓。“砰砰”手中的錘子敲擊著竹架上的釘子,在數十米高的腳架上,是他們忙碌的身影;沉重的鋼管銘該下他們無數艱辛與不易。豆大的汗珠順著臉頰滑落,悄無聲息。一如沉默寡言的他們,將言語化為行動,將一片豪情熱血揮灑在繁華都市,默默奉獻。春去秋來,烈日暴雨,簡陋的工地里,沒有舒適的桌椅,只有鋼筋水泥與他們相伴……
引導學生賞析這段話:首先用“頭戴鐵帽,身穿長衣”八個字描繪了所有建筑工作的外貌特征;然后選取他們“在數十米高的腳架上忙碌的情景”“扛著沉重鋼管的身影”“烈日暴雨下,穿梭于簡陋工地的場面”進行描寫,體現了建筑工人的艱辛與不易,讀來如臨其境。比簡淡的一句“建筑工人非常辛苦”,要深刻得多,生動得多。
二、觀察寫作,領悟細節描寫的方法。
新課標中對作文部分的表述是:“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能根據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發展書面語言運用能力。”在寫作動力和材料方面看,要求學生“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即要求學生“真實寫作”。語文教育學家朱紹禹也指出:“真實是作文的生命,表達真情實感是作文的本意。”細節只有來源于生活,才真實,才有說服力,才能引起讀者的廣泛聯想和共鳴。
除了引導學生賞析外,我更致力到引導學生觀察日常生活,留意細小平常的事物,要求他們從“朝夕相伴的同學、父母的言行、教師的教誨,甚至路人的一個眼神,放學路上踩在腳下的小石子”等習以為常的事物中,發現生活的哲理和人的真善美。如:一位同學犯錯誤被班主任叫去辦公室,他寫到:我走進了辦公室,迎面正碰上黃老師的目光,里面充滿了責備,我喊了一聲“黃老師”,黃老師點了下頭,只是“嗯”了一聲。
這是一段不夠細致的描寫,我是這樣引導學生修改的。先追問了幾個問題:我是怎么走進辦公室的?有什么動作和心情?黃老師的目光是怎么樣的?看到那樣的目光我又有什么心情?我是怎么“喊”老師的,有什么心情?黃老師點頭的神態如何?然后要求同學們根據提示,同桌合作,進行修改。最后,這位同學把片段改成:
我懷著一顆忐忑不巡的心走進了辦公室,迎面正碰上黃老師嚴厲的目光,里面充滿了責備。于是,一陣恐懼襲上心頭,我戰戰兢兢地喊了聲“黃老師”,黃老師皺了皺了眉頭,點了點頭,從鼻孔里“嗯”了一聲。
一副鮮活的場景浮現在眼前,這樣的改寫不僅讓學生了解細節描寫的方法,還通過對比讓學生感受到細節描寫的可貴,從而激起學生描寫細節的熱情。
在學生對細節描寫充分閱讀理解的基礎上,要用心捕捉寫作時機。創設情境,營造氛圍,點燃他們的情感體驗,激活他們的傾訴需求。如在發發學生特別重視的考試試卷時,我假裝不理會學生緊張而焦慮的神情,用抑揚頓挫的語調慢慢念著學生的名字和分數,發完試卷后布置學生把剛剛自己在等待試卷時的真實心理和感受寫下來。有同學寫道:“開始發試卷了,我緊張得要命。心里不停地念道:“上帝啊,保佑我吧,我再也不玩手機,不打游戲了。唉,都怪我考試前一天還瞞著父母玩游戲。仁慈的主啊,發發慈悲,千萬別讓我不及格啊……”
因為是學生親身體驗的真實感受,學生不但下筆容易,而且描繪真實、豐滿,性格鮮明,讀來興趣盎然。
三、批閱鼓勵,體會描寫細節的樂趣。
郭思樂教授在《教育走向文本》一書的“生本教育的評價和管理”論題中,開宗明義地說:“教育需要評價。評價至少有兩個功能:一是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二是督促和鞭策學生學習。……評價應當有利于學生的主動發展。”作為一名教師不一定要求每位學生都成為寫作高手,但一定要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充滿自信地去寫作文,在我們的教育評價中品嘗到寫作的樂趣、成功的喜悅。因此,我在平時批閱、點評學生作文時,努力做到:
四、用心挖掘、點評每位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
挖掘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相信每位教師都會這么做,但大部分老師把這個閃光點停留在優秀學生的習作上。我想有時不妨放寬心態、靜下心來,好好讀一讀那些不起眼甚至是差學生的作文,你會發現他們的作文盡管中心不突出,條理不清晰,語句不通順,但有些細節他們也寫得真實活潑。我們要善于發現優點,并給予恰當的點評。
這些看似簡單的評語,其實需要用心的思考。它們的功用不僅是誠懇的激勵,更是寫作的導向。讓孩子在讀完評語后,不僅能從老師懇切的言語中體驗到寫作的樂趣,更能樹立其寫作的信心,激發寫作興趣。
二是作文講評講究技巧、有的放矢。
點評課,我喜歡把學生作文分成幾類,比如:用詞準確的、環境描寫突出的、細節描寫特別能體現中心的等等,讓全班至少一半的同學能感受到老師對自己作文的肯定,從而對寫作充滿信心。同時又能讓學生從別人的優點中獲得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