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寶寶吃益生菌的好處

寶寶吃益生菌的好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寶寶吃益生菌的好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寶寶吃益生菌的好處范文第1篇

這問題一句半句說不清,在“最家長”上咱慢慢聊。

吃母乳,均衡營養

寶寶剛出生時,是沒有免疫力的。隨著母乳喂養的開始,寶寶腸道中會有細菌的寄存,免疫系統開始啟動、發育,直至逐漸成熟。

母乳是人生的第一次免疫,母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物質,能增加寶寶的免疫力及抗病能力。所以,只要有可能,就盡量別錯過給寶寶母乳喂養的機會,尤其是初乳。

嬰幼兒時期,寶寶快速生長,身體和大腦發育都需要充足的營養,否則就會發育落后、免疫力低下、疲倦乏力。要想提升寶寶的免疫力,均衡營養是重中之重。最平衡的營養當然來自母乳,4~6個月時也要合理添加輔食,為寶寶正常生長保駕護航。

補充益生菌

寶寶的腸道系統占到免疫系統的三分之二,所以胃腸道正常菌群的建立就顯得至關重要。如果菌群建立過遲或不良,寶寶就會生病。怎么辦?有請益生菌!

益生菌是寶寶腸道的衛士,它能有效阻止各種有害菌在寶寶腸道內的侵入和定植,從而降低腸道感染的發生率;它能通過幫助寶寶降低腸道的pH值,有效增加鈣、鐵、鋅等體內重要營養元素的吸收,它能有效促進蛋白質和脂肪的消化吸收及分解,它還能刺激腸道蠕動,抑制有害菌。

多撫觸

對小寶寶而言,要增強免疫力,多撫觸也是一招。撫觸好處多多,可以促進身體發育(對早產兒尤其有益),可以改善寶寶的血液循環,強化觸覺刺激,提高免疫力,并能增進食物的消化與吸收,增加體重,改善睡眠,增強寶寶體質。

及時預防接種

及時進行預防接種可以保證寶寶不生嚴重感染性疾病,促進嬰幼兒免疫系統成熟。寶寶都應該按時接種一類疫苗(有禁忌癥的除外)。有條件的或寶寶免疫力低下的,要接種二類疫苗,如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

增強體質

老話說“若要寶寶安,三分饑與寒”,這是沒錯的。不要過度保護、過度喂養,要多做戶外活動,體質增強了,免疫力也就杠杠的了。

再就是有規律的生活習慣、合理喂養、均衡飲食。孩子偏食,營養不均衡會造成免疫力下降。還要有充足的睡眠,睡眠不足,體內生長激素分泌減少,會影響孩子體格發育,從而降低免疫力。

遠離過度加工食品和垃圾食品

請拒絕給寶寶吃高油、高糖的精致化加工的食品,多吃綠色天然食品,多吃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蔬菜和水果。五谷是人類的主食,給寶寶添加輔食時首先嘗試的是米粉、麥粉。斷乳之后,替代食物也是谷類。全谷類含胚芽和多糖、維生素B及維生素E都很豐富,這些抗氧化劑可以增強免疫力,加強免疫細胞的功能。

寶寶吃益生菌的好處范文第2篇

育兒路上,特別是寶寶出生后的第一年,我們或主動或被動地接觸了各種信息――老人的、育兒嫂的、親戚朋友的、專家醫生的、育兒書的……信息多有其好處,但需要當心,一些道聽途說的東西有時也會把我們引入歧途哦。我們會每期選取一個坊間流傳較廣且較有迷惑性的育兒傳說,請專業醫生給予鑒別,并就這個問題深入剖析。

這個問題比較有代表性。有不少媽媽咨詢這個問題,或者表示她們的擔憂,比如:“我家寶寶幾乎每個月都要病一場,氣候稍微有些變化就要生病,說明體質很差!可以給他吃點什么藥物來增強他的抵抗力嗎?”也有的問:“我家寶寶一會兒發燒,一會兒又腹瀉的,免疫力差,是給他吃牛初乳好呢還是蛋白粉好?”

很多家長在這個問題上犯了絕對化的錯誤。其實,孩子生病并不是絕對的壞事,要辯證地看待孩子生病的問題。我們不妨先梳理一下關于免疫系統的幾個概念――

* 免疫系統: 是由免疫器官、免疫活細胞和免疫分子組成的,它們共同擔負起捍衛人體健康的責任。人體的免疫系統是機體保護自身的防御性組織。

* 免疫系統功能:人們一般認為醫學上談的免疫就是大家俗稱的“抵抗力”,其實不然,免疫應該包括防御、自身穩定、免疫監視3大功能。

* 免疫力:是人的機體在與各種致病因子的不斷斗爭過程中得以形成,并逐漸加強的。

* 寶寶的免疫系統、功能及免疫力:目前,一些專家認為,孩子出生時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均已經相當完善。但是為什么越小的孩子表現出的免疫能力越低呢?主要是因為嬰幼兒體內的各個系統發育還不成熟,免疫系統更是如此:從母體中得到的免疫力正在消失,而后天獲得的免疫力又很少,所以這個階段的寶寶容易患病。而免疫系統沒有經驗,沒有機會接觸抗原,就不能建立免疫記憶的應答。

從這些梳理中我們基本上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嬰幼兒階段的孩子容易生病是很正常的事,沒必要過于緊張。這里有一個過程。機體只有在不斷與疾病抗爭的過程中,免疫系統得到了鍛煉(獲得經驗),才能真正發育成熟,機體的免疫力就會增強。而只要人的免疫系統正常運作,人就會慢慢少生病,即使有了小病也會很快康復的。

補品提高免疫力?

坊間流傳的很多各種各樣的補品可以讓孩子少生病或增強免疫力,這些說法靠譜嗎?

* 給寶寶注射丙種球蛋白,可以讓他少感冒

不少家長覺得,給身體虛弱、容易感冒的寶寶注射丙種球蛋白,可以增強孩子的體質,預防感冒。

丙種球蛋白是從人的胎盤血液和健康人血液中提取的,屬于被動免疫制劑。主要用于近期與傳染病密切接觸、又沒有獲得相應主動免疫力的人,注入人體后可以馬上獲得免疫力。

但它只能作為一種臨時應急的措施,這類制劑注射到人體中很快就會被排泄掉,預防時間短,大約只有3周左右。丙種球蛋白具有一定的抗御疾病能力,但其中所含的抗體,并不是針對某一種特定細菌或病毒的特異性抗病物質,因此不是萬能的預防藥。況且引起感冒的病毒種類多,又經常發生變異,所以使用丙種球蛋白并不能有效地減少感冒發生。同時對人體來說,外來的丙種球蛋白畢竟是“異物”,個別人注射后還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目前一些血液制品也存在著不安全的因素,因此建議不要給寶寶用這類制劑。

* 補充氨基酸、蛋白粉,可提高寶寶免疫力

其實,氨基酸就存在于食物中,攝入的蛋白質在消化道中被分解成氨基酸后,才能被身體吸收。對于健康人群,氨基酸并不能起到預防疾病的作用,不提倡額外補充氨基酸。蛋白質攝入過多,其代謝產物會加重肝腎的負荷,而此階段寶寶的肝腎發育還不成熟,不但是一種浪費,而且對健康反而有危害。

* 合生元可以提高寶寶免疫力

??正常人體的腸道寄居著幾百種細菌,細菌量可以達到數十萬億個,它們互相制約,在腸道形成微生態平衡以保護人體。一旦失去平衡,人就要生病了。益生菌是其中一類對人體有益的細菌,如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它們定殖在腸道,制約或者消滅致病菌,以達到保護人體的目的;而益生元促進一種或數種益生菌的生長與活性,對人體產生有益的影響,從而改善人體健康的、不可被消化的食品成分,例如雙歧因子,它可以促進雙歧桿菌生長。

合生元是益生菌和益生元的復合制劑,它可以促進益生菌的活性發揮,并且可以幫助益生菌定殖在腸道,并且選擇性地快速繁殖這種菌的數量,使益生菌作用更顯著持久。純正的合生元的確是好東西。但物以稀為貴,真正意義上的合生元,目前市面上極少。所以,大家不要盲目輕信市面上的一些保健品。

* 吃牛初乳可以提高寶寶免疫力

牛初乳素是從牛生產后7天后的初乳中提煉出來的,是目前市場上炒作得很厲害的一種產品。牛初乳素中含有小牛犢發育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素及免疫物質,對于牛寶寶來說是一種不錯的營養品和免疫食品。嬰幼兒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可以吸取自然界中的各種營養,包括牛初乳素。但是寶寶服用牛初乳素是否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力呢?這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嬰幼兒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需要從兩個方面來提高對疾病的抵抗能力:一方面是提高、發展自身的免疫機制即“自動免疫”,另一方面是通過接種疫苗來提高機體免疫力,我們叫“被動免疫”。牛初乳素雖然含有很多抗疾病的免疫物質,但這只針對同一個物種來說是有意義的。人和牛不同屬一個物種,各自面臨的疾病是不一樣的,面臨的致病的微生物也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嫉募膊?,人不一定患,除非是人和牛共患的疾病。

還有與此相關的一些問題,比如:一些外來的免疫物質通過生產加工失去了原來的生存環境,是否還會有“活性”?目前科學家們只是研究了牛初乳素中含有多少免疫物質,這些免疫物質究竟是提高人的自動免疫能力還是提高被動免疫能力?具體應用到嬰幼兒身上究竟有多大的作用?有沒有弊病?免疫的應答如何……這些問題都還沒有一個準確的結論。因此企圖通過服用牛初乳素來提高人體自身的免疫力還不能下結論。更何況哪有那么多的牛初乳呢!

到底該怎樣提高寶寶內在的免疫力?

自身免疫力的提高既受先天因素的影響,更受后天營養、體格鍛煉和預防接種的影響。

要想增強寶寶的體質,讓孩子慢慢少生病,除了按我國計劃免疫要求接種各種疫苗外,更主要的是均衡營養,加強身體鍛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隨著寶寶的成長,對疾病的抵抗力會逐步增強。

具體應該這樣做――

如何提高孩子的免疫力

1. 堅持母乳喂養:

孩子出生后堅持母乳喂養,這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次免疫。

母乳中含有孩子生長初期所需要的免疫活性物質,可以增強孩子的免疫力,這是任何食品包括嬰幼兒配方奶都無法比擬的。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母乳喂養可以到寶寶2歲。

2. 按時添加輔食、合理膳食:

足夠的營養是人體免疫系統發育必需的物質基礎。

給寶寶的膳食搭配要均衡合理,做到食物多樣化,從一開始就引導寶寶不挑食、不偏食,保證寶寶身體對營養的需求。

3. 注意環境及全家個人衛生

平時注意居室通風換氣,注意寶寶與大人的個人衛生,做到飯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洗手。

少帶寶寶去公共場合,盡量減少接觸病原體的機會。

4. 生活規律,積極鍛煉身體

保證寶寶生活規律,正確進行“三浴”(溫水浴、空氣浴、日光?。┯柧殹?/p>

積極參與各項體育活動進行體格鍛煉。

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增強自身體質,提高內在免疫能力。這種免疫能力在醫學上又稱為“非特異性免疫能力”;按計劃進行預防接種,刺激機體產生抵御相應傳染病的能力,醫學上稱為“特異性免疫能力”(或者稱“獲得性免疫”)。

寶寶吃益生菌的好處范文第3篇

嬰兒“卟卟”多

1 由于嬰兒胃腸發育不成熟,造成嬰兒腸遒蠕動不協調,引起腸道脹氣――肚子咕嚕咕嚕響、排氣多放屁多,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2 寶寶吃奶,奶水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就相當于大人總吃大魚大肉一樣。蛋白質在腸胃發酵時會產氣,所以寶寶經常放屁。

8 還有一種可能是,寶寶在吃奶的時候吸進了一部分空氣有關,如果把空氣吸進去,就要把它排出來,所以變得放屁多,這也是很正常的。

“卟卟”好不好?

一般腸道的氣體主要來源于咽下的氣體及消化道內產生的氣體(特和是細菌的作用)。健康寶寶這些氣體經過正常消化過程,均能重吸收或部分排出。那么,排出的氣體主要是什么成分呢?

“屁”是經由排出體外的一種人體廢氣。健康人每天都要有不等次數的放屁現象,其頻率一般為6-20個/天。腸道里細菌分解殘留食物后產生的氮、硫化氫、氨等廢氣主要都靠放屁排出體外,這對人體是有好處的,也是人的正常生理現象。

屁的成分最多的是氮氣,占80%左右;其次是二氧化碳,占2%至19%;還有氫、甲烷、氧等。上述物質中,無臭氣的氣體占99%。此外,消化不良者因食物在胃腸分解緩慢,也會產生大量惡臭氣體,分次排出,雖然不“響”,但都很臭。

知屁辨病

臭屁

放屁或呃逆不斷,并有酸臭味兒,是寶寶消化不良的表現。

空屁

斷斷續續不停地放屁,但無臭味,多是胃腸排空后,因饑餓引起的腸蠕動增加造成。此時還常常聽到陣陣腸鳴音,這種情況是因為寶寶餓了。

對策

提倡母乳喂養,新生寶寶應按需哺乳,寶寶餓了就喂,不要看時間,而要看寶寶的表現。

大些的寶寶有時貪玩,不吃東西,但腸胃會鬧意見,所以對待這樣的寶寶,要按時吃飯,并在兩餐間加些水果、酸奶等零食,避免寶寶出現饑餓情形。

多屁

主要是因常吃一些產氣的食物,例如地瓜、洋蔥、蠶豆、豌豆、山芋等,所以會有放屁的情形。

對策

減少產氣食物的食用量。每餐要搭配谷物、蔬藁、水果,不可貪吃一種食物。

叮囑寶寶吃東西時,要細嚼慢咽,以免一起吃下太多空氣。

每天喝杯含益生菌的酸奶,對腸道菌群有明顯的改善作用。

無屁

如果長時間不放屁,說明問題嚴重。特別是新生兒生后24小時未見到胎糞,要檢查是否為閉鎖。若嬰兒吵鬧不安或出現陣陣腹部陣痛,且始終不放屁,也無大便,家長切不可掉以輕心,若寶寶同時出現嘔吐情況,寶寶可能有腸梗阻、腸套疊、腸扭轉。

Q:寶寶肚子感覺硬硬的,老放屁,肚子總是咕咕響,有時還帶點臭臭,這是怎么搞的啊?

是不是母乳喂養的?如果是的話,出現這種情況很正常,不用擔心。放屁、肚子咕嚕說明他的腸胃在蠕動,在正常工作,其實是好事。感覺肚子發硬,有可能是氣體在作怪;帶點臭臭也正常,尤其是母乳喂養的寶寶。

Q:寶寶肚子咕咕叫,不放屁,是不是有問題?

寶寶肚子咕咕的,放不出屁的時候,要把寶寶豎起來抱抱,讓寶寶肚子通通氣,還可以在寶寶的肚臍周圍順時針揉50下再逆時針揉50下,促進寶寶的腸胃蠕動。再有要看寶寶是不是餓了,如果餓了要及時給寶寶喂奶。

Q:我的寶寶經常放屁,還哭鬧,怎么回事?這種放屁多的現象在嬰兒期非常常見,但有些寶寶放屁多并出現頻繁不可理解的哭鬧。醫學上將這種現象稱為嬰兒腸絞痛。嬰兒腸絞痛是由于腸壁平渭肌陣陣強烈收縮而引起的陣發性腹痛。以小嬰兒最多見。每次發作持續時間多不長,從數分鐘至數十分鐘,時痛日寸止。3個月以下嬰兒腸絞痛的表現為陣發性哭鬧??赏蝗淮舐暱藿谐掷m數小時。放屁或排便后中止。腹痛雖多次發作,但可自愈。寶寶經常放屁,還哭鬧。家長不要緊張。應盡可能保持嬰兒處于舒服的,協助孩子順利排便。

Q:寶寶有時放屁很臭怎么回事?

屁的成分與食物的種類有關,例如吃了薯類食品或蘿卜,它們在分解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這些屁往往響聲如雷,但不太臭。相反,如食用蛋白質、大蒜、豆類等食品過多,則會產生硫化氫,吲哚,和糞臭素等惡臭物質,這樣的屁就奇臭難聞。

Q:怎能知道寶寶放屁是正常還是消化不良呢?

至于放屁到底是消化良好還是消化不良,這有兩種情況,你可以仔細觀察一下寶寶,在放屁的時候,寶寶有沒有不舒服的表情和表現,有的寶寶在放屁的時候身子會扭動,像不舒服的樣子,而且小臉也憋得很紅,這就有可能是腹部不舒服了,如果伴有大便發綠,那么就可能消化不良了。如果寶寶放屁的時候并沒有不適,很輕松,那就不用擔心,這是寶寶的消化系統運作正常的表現。

寶寶吃益生菌的好處范文第4篇

寶寶多大就需要換枕頭了?

多大換枕頭并沒有一個嚴格的時間界限。每個寶寶的發育情況并不相同,當爸爸媽媽發現寶寶的頭部明顯增大、肩部明顯增寬時就需要換枕頭了。

寶寶多大可以用枕頭?

寶寶長到3個月時已能夠俯臥抬頭了,脊柱的頸段即出現向前凸的生理性彎曲,肩部也漸增寬且漸大于頭部的寬度,這時就可以給寶寶使用枕頭了。6個月左右的寶寶開始學坐,脊柱胸段開始出現向后的生理彎曲,肩部也發育增寬。此時讓她用枕頭可以防止頭位偏低,讓他睡得舒服些。

怎麼給寶寶選合適的枕頭?

在選擇枕頭的大小時,長度略大于寶寶的肩寬,寬度與頭長相等,高度以3~4厘米為宜,枕頭過高、過低都不利于寶寶的睡眠和身體的正常發育。以后根據寶寶不斷發育的情況,隨時調整其枕頭的高度,一般幼兒枕頭的高度為6~9厘米。

寶寶的枕頭要經常換嗎?

至少應經常更換枕套,枕芯不一定經常換,但是寶寶出汗多,新陳代謝旺盛,頭部出汗較多,不論使用的是哪種枕頭,枕芯都要經常晾曬,以保持枕頭的午爽、清潔。枕巾、枕套都要經常洗滌和晾曬。

如何應對秋季過敏性鼻炎?

寶寶3歲,一到秋天就特別容易鼻腔干燥,自己老說鼻子癢,有時睡覺都要用嘴呼吸,但是冷空氣一來,就會不停地流鼻涕,請問是鼻炎嗎?總流鼻涕怎麼辦?

這的確是過敏性鼻炎的典型癥狀,季節變更及干、冷空氣的刺激都是誘發過敏性鼻炎發作的原因,寶寶會有鼻塞、流涕、打噴嚏和鼻癢等不同表現。由于過敏性鼻炎可以引起上呼吸道感染、鼻竇炎、腺樣體肥大等其他疾病,因此要給予重視和治療。比如在外出前戴上口罩,每天早晚用生理海水沖洗鼻腔,保持鼻腔的清潔和濕潤。生理性海水就是0.9%的氯化鈉海水溶液,因為含有多種微量元素,所以具有一定殺菌和抗過敏作用,對于過敏體質的人群來說,經常清洗鼻部能夠有效地阻止過敏原經由鼻腔進入人體而發病。

當寶寶鼻炎發作、不停地流鼻涕時,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給寶寶服用抗組胺藥物進行抗過敏治療。

Q&A

夜里總醒是缺鈣嗎?

我女兒8個月,經常夜里醒,但不哭鬧,她是不是缺鈣?需要給她補鈣嗎?

寶寶總是在夜里醒,是不是因為蓋得太多,讓她覺得熱才醒呢?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可以帶她去醫院檢查是否缺鈣。如果可能的話,可以從飲食上補鈣。8個月的寶寶可以吃一點芝麻醬、花生醬,或者干果,這樣的食物含鋅和鈣多。如果經過食物調理還有這樣的問題,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給寶寶補鈣。

寶寶能喝甜水嗎?

我們家的風俗是寶寶出生后喂他喝甜水,這樣做到底對不對呢?

新生兒不能喂甜水。年輕父母在為自己剛出世的寶寶喂糖開水時,往往以自己的感覺為準,自己嘗過覺得甜才算。其實,新生兒的味覺要比成人靈敏得多,成人覺得甜時,他們就覺得甜得過度了。多給新生兒吃糖是沒有好處的。用高濃度的糖水喂新生兒,最初可加快腸蠕動的速度,但不久就轉為抑制作用,使孩子腹部脹滿。喂新生兒的糖水濃度以成人品嘗時在似甜非甜之間即可。

對寶寶來說,最好的飲料是白開水。不少家長用各種新奇昂貴的甜果汁、汽水或其他飲料代替白開水給孩子解渴,這樣做不妥當。飲料里面含有大量的糖分和較多的電解質,喝下去后不像白開水那樣很快就離開胃部,而會長時間滯留,對胃部產生不良刺激。寶寶口渴了,只要給他喝些白開水就行,即使偶爾嘗嘗飲料之類,也最好用白開水沖淡再喝。

干燥天氣如何護膚?

兒子不到2歲,應該屬于干性皮膚吧,進入秋季以后,皮膚就特別干,腦門因為干燥起皮,大概比較癢吧自己甚至會抓破。請問在干燥多風的秋冬如何護理寶寶皮膚?

秋冬季寶寶皮膚的護理有以下幾點建議:

1.多補充水分:讓寶寶多喝水,保持體內水分充足,是減少皮膚干燥問題的根本。適當多吃水果也是補水的好方法,尤其是具有滋陰潤燥功效的水果。

2.給皮膚保濕:保濕就要減少水分流失,寶寶的皮膚有層皮脂膜和油脂膜,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如果過分清潔,就會破壞這道屏障,容易使寶寶受到傷害和感染。所以寶寶洗澡過于頻繁,特別是在秋冬季,皮膚也會受損。因此,建議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決定給孩子洗浴的次數。

3.潤膚霜很重要:干燥的外界環境和清潔都會使皮膚在一定程度上丟失水分,把丟失的水分補充上,皮膚滋潤不干燥,才能保證皮膚正常的屏障功能,而不至于引起皮膚問題。因而,隨著入秋,護膚重點就由清潔慢慢變成了滋潤。媽媽每天給寶寶洗完臉要及時涂抹潤膚霜,容易干燥的部位要著重涂,比如臉頰、額頭、手背、臀部、膝蓋、胳膊肘等,如果白天發現皮膚仍有起皮、裂紋等干燥現象,還要隨時補涂。等天氣變得更干時,用油脂更豐厚的霜代替露,滋潤效果更佳。另外,與擦防曬霜類似,最好在出門前半小時就擦好保濕露,這樣護膚品被充分吸收,寶寶皮膚本身也分泌出一些油脂,就能達到最佳的潤膚效果。

寶寶吐泡泡是病嗎?

我家寶寶3個月了,有時會從嘴巴里吐泡泡,請問這是怎麼回事呢?會是某種疾病嗎?

寶寶口吐泡泡,并不一定是大問題,在“口欲”期,嬰兒可能是—種反射動作或尋找的反應,兩個月的嬰兒唾液腺開始發育了,所以會有很多口水,順便可以吐幾個泡泡玩,這是為他吃輔食做準備,因為唾液是淀粉類食物的第一道消化液,有充足的唾液才能消化淀粉類食物,所以不用擔心。長牙前有些寶寶也愛吐泡泡或流口水,這是因為寶寶的口腔功能還沒發育好,不能及時地將唾液吞咽下去。如果只吐泡泡,不咳嗽、不發燒、無煩躁哭鬧,精神好,吃奶正常就不要緊張。輕微的咳嗽和打噴嚏有助于寶寶清除鼻腔和喉嚨中的黏液或者分泌物,并不一定是疾病的癥狀。

寶寶耳后的淋巴結腫大正常嗎?

寶寶2歲,我發現她兩個耳朵附近都有鼓起的淋巴結小疙瘩,摸上去硬硬的,老人說是上火癥狀。但是最近寶寶沒有生病,也沒發現有上火現象,而且我觀察了一段時間了那些小疙瘩一直沒下去,不長大也沒變小,這是什麼原因,需要進行干涉嗎?

這些小疙瘩是寶寶耳前或耳后的淺表淋巴結,淋巴結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正常淋巴結的直徑為0.2~0.5厘米,打個比方說,如果說摸到的是綠豆大小的淋巴結,那很可能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可以不用干涉。但如果它們變得更大或者伴有疼痛感,就應該考慮感染的可能性,比如查看寶寶耳朵或者口腔、咽部是否存在感染灶,考慮是否存在中耳炎、齲齒或者上呼吸道感染,必要時需要去看醫生。秋冬季節應控制給寶寶洗澡的次數。

寶寶1歲多,夏天幾乎天天洗澡,秋冬天涼,多長時間洗一次合適呢?

1歲以上的寶寶:建議2~3次/周,清水洗浴,一周少量用;2溫和的、最好不合皂基的洗浴用品。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無論哪個年齡段的寶寶,洗澡時間以不超過10分鐘為宜。

如何擺脫寶寶便秘困擾?

我家寶寶2歲10個月,最近大便特別干燥,倒是每天都會拉,但是每次都是幾個硬硬的小粒兒,關鍵是每天進食的飯量也沒減少,拉出來的量卻很少,給吃了不少蔬菜水果,還吃了點益生菌,沒什麼改變,請問我該怎麼做?

寶寶的大便如果排出不暢,在結腸中存留的時間越長就會吸收更多的水分,使便便更干燥不易排出。保持良好的日常生活及飲食習慣是解決寶寶便秘問題的關鍵。比如寶寶的活動量是否足夠,每天戶外活動時間一般要有兩個小時,足夠的水分攝入也很重要。寶寶所吃的蔬菜、水果中是否有富含纖維素的食物,比如馬鈴薯、南瓜、韭菜、芹菜等。

如果這些方法都不奏效,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如乳果糖數日,這類藥物可以通過滲透作用增加結腸內容量,刺激結腸蠕動,保持大便通暢,幫助寶寶恢復正常的結腸生理節律,解決寶寶便秘的問題。寶寶喝水有講究。

給寶寶喝水有哪些講究?

飯前不要給孩子喂水。飯前喝水可使胃液稀釋,不利于食物消化,喝得胃部鼓鼓的,也影響食欲。恰當的方法是,在飯前半小時讓孩子喝少量水,以增加其口腔內唾液的分泌,有助于消化。

睡前不要給孩子喂水。年齡較小的孩子在夜間深睡后,還不能自己完全控制排尿,若在睡前喝水多了,很容易遺尿。即使不遺尿,一夜起床幾次小便,也影響睡眠。

不要給孩子喝冰水。孩子天性好動,活動以后又往往渾身是汗,十分口渴。此時,有的家長常給孩子喝一杯冰水,認為這樣既解渴又降溫。其實,大量喝冰水容易引起胃黏膜血管收縮,不但影響消化,甚至有可能引起腸痙攣。除此之外,家長還要教育孩子喝水不要暴飲,否則可造成急性胃擴張,有礙健康。

如何護理濕疹寶寶?

寶寶2歲了最近得了濕疹,怎麼護理呢?

嬰兒濕疹輕者不需藥物治療,但要注意寶寶的皮膚護理,保持皮膚清潔,必要時可適當使用復合維生素等藥物。要注意保持嬰兒大便通暢,嬰兒濕疹發病急性期應避免預防接種,尤其是卡介苗和流腦疫苗。嬰兒濕疹的推薦用藥:妙思樂多重修護霜、郁美凈兒童霜或洗澡巧治寶寶濕疹等。

保持日常皮膚的滋潤也是防止濕疹復發的有效方法。歐潤芙嬰兒清透潔膚水:富含杏仁油、霍霍巴油等成分,可有效舒緩并潤澤肌膚,而且它成分安全,不刺激眼睛,可安全地涂抹在濕疹患處。meimei甘菊保濕露(緩解皮炎):保濕露中的甘菊成分能夠鎮定皮膚,溫和消炎,預防因皮膚干燥引起的各類皮膚炎癥。meimei嬰兒護膚油:給寶寶洗澡時,只要在洗澡水中滴入幾滴潤膚油,洗澡同時就能輕松滋潤肌膚,金盞花成分可緩解濕癢,起到安撫鎮定作用。

如何補充維生素D?

寶寶多大開始吃伊可新呢?除了吃伊可新之外,還能做哪些事來幫助寶寶補充維生素D?

一般從生后20天開始吃,每天一粒,至少吃到1歲到1歲半。曬太陽比較少的寶寶可以吃到2歲。2歲以后的孩子食物比較全面,接觸陽光也較多,可以不用補充維生素D。

要給寶寶補充維生素D,一定要從孕期開始。媽媽在孕期一定要多曬太陽,適當地補充鈣制劑,那麼寶寶在胎兒期的骨骼發育就會良好。媽媽要堅持母乳喂養6個月以上,哺乳期的媽媽自己也應該喝奶粉,而且應該安全有效地使用維持量的維生素D(每天500-700個單位)。應該給寶寶多吃富含維生素D和鈣的食物,或者吃維生素D的強化食品。重要的是,多帶寶寶到戶外活動,孩子得佝僂病不是缺鈣而是缺曬。

另外,一些食物中含有一定的維生素D。牛奶、肝、奶油、深海魚子、蛋黃,這些食物中維生素含量相對較多,其他的含得較少,蔬菜、糧食都不含有維生素D。而6個月以內的寶寶食物種類單調,所以寶寶需要額外補充維生素D。

濕疹能預防嗎?

我家第一胎寶寶濕疹就很嚴重,當時可把我們愁壞了?,F在第二個寶寶剛出生不久,請問有什麼辦法能預防濕疹嗎?

1.應盡量避免讓寶寶接觸可能引起過敏的物質。如寶寶對雞蛋過敏,可暫時不添加。

2.如果寶寶吃母乳,媽媽應注意不要吃易引起過敏的魚、蝦、羊肉等食物,最好別吃辣椒等刺激性食物。

3.保持寶寶雙手的清潔,經常幫寶寶剪手指甲。避免搔抓,以免感染,因為濕疹痛癢,寶寶用手抓會引起皮膚的細菌感染。

4.不能用堿性強的肥皂、熱水洗患處皮膚。因為肥皂和熱水會將寶寶皮膚表面的油脂洗掉,使皮膚更加干燥。

5.給寶寶穿上棉質的寬大衣服,避免衣物摩擦加重濕疹。媽媽和寶寶都不要穿絲、毛織物的衣服,以免引起或加重過敏。

6.媽媽不能擅自給寶寶用任何激素類藥膏,因為這類藥物外用過多會被皮膚吸收,給寶寶身體帶來副作用。必要時,可在醫生指導下用些抗組織胺藥及消炎、止癢、脫過敏藥物。

寶寶吃益生菌的好處范文第5篇

這些棲息在我們身體里的細菌是我們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消化不易消化的食物,合成必要的維生素,甚至構成我們的免疫系統。

僅在我們的腸道中,就生活著100萬億個細菌。它們在維護我們的健康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幫助我們消化食物并轉化為能量,參與合成必要的維生素,排除有害細菌的侵擾。作為交換,我們給這些小東西提供生存場所,并和它們分享食物。

當然,它們也會給你帶來危險,引發嚴重疾病,甚至威脅到你的生命。

對這些肉眼看不見、卻終日陪伴著你的朋友們,你究竟有多了解呢?

你的細菌就是你

“大多數人都從疾病的角度負面地看待細菌,這讓他們離真理更遠了。其實,我們與微生物的大多數相互作用是有益的和健康的?!?/p>

我們一直以為自己是獨立的個體,或者按哲學的說法,是身體和思想的結合。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我們的身體由大約10萬億個細胞構成,卻容納了多達100萬億個細菌寄生在我們體內,它們之間還在進行相互“合作”。不論你是誰,在做什么,你都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是細菌的棲息地。

我們的基因數量和體內細菌的基因數量的比例是1比100,我們更像是一幅“基因風景畫”――正是由這幾百種不同物種的基因組所構成的結晶。正是因為如此,我們的大腦可以一面指揮我們的身體前往辦公室,一面又能夠不可思議地想著中午要吃什么。

細菌――母親給我們的第一筆財富

新生兒從無菌的子宮中進入塵世的時候,通過滿是微生物的產道過程中就獲得了幾十億的細菌,這聽起來很不詩情畫意,但對新生兒卻有著莫大的好處。

嬰兒的皮膚和腸道菌群取決于他們的出生方式。自然生產的嬰兒從母親產道獲得細菌,種類因而多種多樣,其中一些對嬰兒的消化功能大有裨益。那些通過剖腹產的嬰兒不僅無法獲得如此多樣的細菌,還有可能在醫院環境中感染葡萄球菌。

出生時接觸細菌的種類對嬰兒此后一生的健康都會產生影響,因為這些早期的細菌決定了以后的細菌種類。嬰兒從母親那里獲得的細菌能夠抑制有害細菌的生長,是母親給兒女的另一筆寶貴財富。而剖腹產改變了對嬰兒天然的細菌接種過程,這將對以后的細菌生長產生影響,從而對以后的健康和營養產生長遠影響。

你腸道中的細菌王國

對于菌群來說,人體相當于一個完整的星球,布滿了不同的生態系統。尤其是對皮膚上的細菌而言,潮濕多毛的腋窩,與光滑干燥的前臂的微觀景致,簡直像地球上的熱帶雨林和撒哈拉沙漠那樣涇渭分明。盡管皮膚上菌群種類繁多,與腸道微生物種類相比,那可就是小巫見大巫了。這條黑暗曲折的狹長走道所隱藏的細菌比身體任何地方的細菌都多。

科學家研究發現,這些生活在我們身體內外的細菌,可不只是在那里免費蹭車――它們對人體貢獻很大。而我們比自己想象的還要依賴這些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寄生者。它們從我們的食物當中提取能量,為我們提供我們自己無法吸收的養分,預防有害細菌在我們體內滋生等。在很多方面,它們都像是一個被人遺忘了的器官。它們也會失常,在肥胖者或者在患有疾病者的腸道中,這些細菌群落便會改變??茖W家發現,與一個健康人的腸道細菌相比,一個患有潰瘍性結腸炎的人的腸道細菌非常不同。

一個國際科研小組近期研究分析了124個歐洲人糞便當中的細菌,發現了近3.3百萬的寄生菌基因,比整個人類基因組中基因的150倍還要多。其中的一些主要基因扮演著“管家”的角色,對于寄生菌的存活至關重要;但另外一些基因則滿足腸道生活中的其他特定需求:包括產生黏稠蛋白質的基因,從而讓寄生菌可以附著在它們寄主的細胞上,這十分重要,因為腸道經常會遭到大量食物的沖洗。另外的基因與糖有關――它們收獲、分解和發酵周遭養分當中結構復雜的分子,包括幾種在水果和蔬菜中我們無法完全吸收的糖。還有的基因負責生產我們所缺乏的維生素和脂肪酸,甚至有基因幫助我們把不常見的化學物質轉化為有用的維生素,例如食物補充劑當中的安息香鹽酸。但是,大多數的基因對我們仍然是一個謎。

物以類聚,人以“菌”分

早在20世紀初,科學家就發現,世界上總共有四種血型,任何人只能屬于其中的一類;但如今他們又發現了一種新的劃分人類的方式:細菌。

每個人體內都寄居著數千種不同的細菌,然而最近研究人員報告說,在他們調查的人群腸道中,明顯存在三類不同的生態系統。三類中每一種都由達成平衡的不同細菌組合而成。研究人員把它們分別命名為“擬桿菌型(bacteroides)”“普氏菌型(prevotella)”以及“瘤胃球菌型(ruminococcus)”,以反映各生態系統中的優勢菌。擬桿菌型系統中的細菌傾向于從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中獲取大部分能量;普氏菌型系統和瘤胃球菌型系統,則擅長消化腸道中黏蛋白中的糖被蛋白。

對此,有一種解釋是,嬰兒腸道里的主導菌群是被隨機產生的細菌種群占據的,這些細菌改變了人體的腸道環境,結果只有某些特定菌群能夠在其中生存。

如果這種可能性是真的,我們可以從我們的“腸菌型庫”所從屬的人群得出,我們是更有肥胖或者得潰瘍的可能性,還是會產生激素類的問題,或者可能得孤獨癥,或者至少可以一瞥我們未來發生各種情況的概率。這種科學也在告訴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母親的基因、父親的基因和進入或停留在體內的細菌的基因組成的基因包。

科學家們現在開始研究如何進行具體的干預措施,如飲食或藥物,以改變這些群組的結構。比方說,醫生可以為病人‘量身定做’特殊的飲食或醫藥處方,以適合他們的菌群。

食物決定了你是誰

我們體內有一個基因組,也有一個細菌組,這個細菌組就是一個嶄新的窗口,通過這個窗口我們可以知道自己是誰,并將成為誰。而飲食,對細菌組的影響至關重要。

剛剛來到這個世界,我們便從自己的母親那里繼承了第一個菌群――這是我們的零歲生日禮物,從此我們需要靠它來消化食物。母乳是嬰兒唯一的食物,而我們體內的第一批寄生菌擁有可以消化乳蛋白的基因,這讓嬰兒可以充分吸收母乳中的養分。

母乳:寶寶和“消化小搭檔”的共同食物

母乳并不僅僅是嬰兒的食物,也為嬰兒腸道中的那些寄生菌提供了食物。除了乳糖和脂肪,母乳當中的第三大成分是一種小分子的糖,被稱為低聚糖,腸道寄生菌以此為生,并且大量繁殖。低聚糖作為母乳的一部分也在進化,會有選擇性地為嬰兒腸道中有益的細菌提供食物。

母乳當中含有200多種低聚糖。通過扮演成為致病菌的誘餌,低聚糖成了嬰兒免疫系統的一部分。低聚糖與人類細胞表面的分子十分相似,會導致感染的細菌在錯認低聚糖為人類細胞表面的分子后便附著在上面。通過扮演人類細胞表面分子的替身,低聚糖成功引開了這些致病菌。在引開致病菌的同時,低聚糖還為有益細菌提供了食物。雙歧桿菌在母乳喂養的嬰兒腸道中十分常見,它們十分喜愛母乳當中的低聚糖,某些雙歧桿菌光靠這些小分子乳糖便可以存活。因此,當母親們用母乳喂養她們的寶貝時,也在照顧寶貝們的這些“消化小搭檔”。當然,嬰兒最終會斷奶,并開始吃固體食物,屆時,一場劇變將在他們的腸道中發生。

飲食結構的復雜化讓細菌更多樣化

隨著這個嬰兒長大,他腸道內的寄生菌變得越來越多樣化,其中四個較大變化與生長中的四個“大事件”相關,包括發燒、開始吃固體食物、使用抗生素,以及從喝母乳改為喝牛奶。

每一次改變都會讓這個嬰兒體內的菌群開始使用不同的遺傳工具。孩子體內的第一組微生物使用的都是能夠消化乳蛋白的基因。一旦他斷奶,他的菌群便開始激活另一些基因,好分解植物食物當中結構復雜的糖分和淀粉,這時這些微生物已經做好準備迎接豌豆或者其他幼兒食品。當他開始真正吃這些食物時,體內的寄生菌會產生更大的變化,包括增加新的成員――擬桿菌,這種細菌分解消化植物分子。

在這個孩子出生后的第二年,他的飲食結構變得越來越復雜,因此他腸道中的細菌所具備的能力也越來越多。這些細菌開始激活各種各樣的基因,有的可以有效利用碳水化合物,有的可以產生維生素,有的可以分解各種少見的化學物質。研究者認為細菌在這個階段開始穩定下來,寄生菌大軍的成員組成變得相對固定。即便受到了抗生素的襲擊,同樣種類的寄生菌也會以同樣的數量再次回歸我們的腸道。但是在每一次的回歸中,我們所吃的食物決定了哪些種類的寄生菌會首先定居。

細菌決定你的胖瘦

研究人員將來自布基納法索(一個非洲國家)的14個孩子和來自意大利佛羅倫薩的14個孩子腸道中的寄生菌進行了對比。非洲的孩子都來自于溫飽不足的農民家庭,他們的飲食大多是蔬菜,很少有脂肪或者動物蛋白,含有大量的纖維、淀粉和植物碳水化合物。相比之下,意大利孩子吃的是典型的西方飲食,有大量的動物蛋白、糖分、淀粉和脂肪,而纖維則很少,是非洲同齡人所吃纖維的一半,卻多出了50%的熱量。

這些孩子的腸道寄生菌也體現了飲食的對比。非洲孩子腸道內的細菌群落由專門消化植物的擬桿菌主導。擬桿菌幫助非洲孩子分解他們飲食中難以消化的纖維,從而獲得更多的能量。然而,在意大利孩子腸道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另一種細菌――硬壁菌,在肥胖的人體內更容易發現這種細菌。

細菌主宰你的健康

相比意大利孩子,非洲孩子的腸道寄生菌種類更多,各種的細菌可能都是搭了食物的便車到達他們的腸道。在歐洲,無污染和大致相同的食物阻擋了外界的細菌進入人們的體內,這使得西方人體中的寄生菌也都大致相同。因此,西方人腸道中的寄生菌缺少基因的多樣性,也沒有增加基因多樣性的方法。寄生菌的單一是一個壞消息,因為從外界來到腸道的不同細菌可以提供一個有用的基因庫,從而幫助菌群適應不同的尋常食物。布基納法索的孩子因為寄生菌的多樣性獲得了強大的纖維消化功能,這便是一個例子。去年,日本有一個令人更加震驚的例子:日本人的腸道寄生菌從一種海洋生物那里“借”來了基因,這些基因讓他們可以消化海藻中的碳水化合物。而西方人的飲食習慣則阻礙了這種進化。

用細菌來治病

濕疹和哮喘兩種病的發病根源都是腸道系統不完善導致的過敏。有研究顯示,過敏的兒童腸道中的益生菌較少。瑞典醫學家發現,瑞典的孩子過敏率高,而地理上臨近的愛沙尼亞則過敏率低。兩地衛生習慣不同,愛沙尼亞消毒較少,孩子們較早就有了多樣的腸內菌群。

蒙特利爾大學過敏研究實驗室主任德萊斯皮斯正是益生菌補充的熱心建議者之一。他推薦孕婦在懷孕后期補充益生菌,認為這對降低孩子的過敏幾率有幫助。有其他研究者則建議在新生兒的飲食中補充益生菌和益生菌可以利用的一些特殊糖類。目前研究還沒有顯示益生菌對哮喘有療效,但如果在嬰兒早期就開始補充一些乳酸桿菌,可緩解2歲內的濕疹癥狀,顯示出補充益生菌可能對免疫系統有正面影響。

不久的將來,醫生或許還能為效果日益欠佳的抗生素找到替代品。他們可以嘗試為有益細菌提供增援力量,而不是根除破壞腸道生態平衡的致病細菌――譬如嘗試把曾經存在過的菌群重新請回來。目前人類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2008年,明尼蘇達一位婦女移植了她丈夫腸道內的寄生菌,成功治愈了她嚴重的腸道感染。我們對菌群的了解正在一步步地加深,而在未來,對菌群的成功運用則將建立在這種了解之上。

超級細菌和后抗生素時代

有專家預言,不出兩代人之內,抗生素將會被超級惡菌擊潰,科學家昔日宣稱“傳染病終結”,今日卻可以預見“后抗生素末日”。

傷不起的腸出血性大腸桿菌

以德國為首的歐洲大陸因為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疫情的愈演愈烈,一時間,人心惶惶,談“菌”色變。據科學家研究發現,此次肆虐德國的腸出血性大腸桿菌類型十分罕見,屬于一種嵌合體,包含了多種大腸桿菌的遺傳物質,同時攜帶多種耐抗生素的特異基因,該菌株對包括頭孢菌素、單酰胺菌素、青霉素和鏈霉素類抗生素在內的8種抗生素可能產生耐藥性,致使抗生素治療在其面前根本是無能為力。又一“超級細菌”橫空出世,給了人類一記響亮的耳光。

細菌兇猛為哪般

“超級細菌”實際上并不是什么細菌,它是一種基因片段,可以在各種細菌間傳染,攜帶了這個片段的細菌仿佛穿上“升級戰衣”般,會對所有抗生素產生抗藥性,其中甚至包括碳青霉烯(被認為是目前耐藥性最低、治療范圍最廣泛的一種抗生素)。

“超級細菌”還可以在不同的細菌間轉移,這種基因可以附加到任何細菌菌株上并產生酶,通過細菌普遍傳播的途徑進行傳播,可以通過與受感染人的接觸或者處在細菌繁殖的不衛生條件下感染。換句話說,這個基因片段就像一顆可拆卸重裝的定時炸彈,可以自由輾轉于普通細菌之上,讓細菌變身為“超級細菌”,可將抗生素從內部擊破。這個基因片段本身并不會引發任何癥狀,關鍵在于它附著在什么細菌上,人體就會反映出感染了那種細菌的癥狀。比如說,如果出現在大腸桿菌上,那么患者就會表現出大腸桿菌感染的癥狀:從輕微到嚴重的胃痙攣、腹瀉、惡心和嘔吐,也有些人可能什么癥狀都感覺不到。出現在肺炎菌上,就可以引發非常嚴重的癥狀,會有輕度至重度的咳嗽、發燒、寒戰、乏力、胃部不適和腹瀉。而腸出血型大腸桿菌,不過是最新涌現的案例之一,遺憾的是,人類在面對后患無窮的“超級細菌”時,正變得越來越束手無策。

過度依賴縱容成“殺手”

不能不說,正是由于人類多年來對于抗生素治療的過分依賴和過度使用,才釀成了今天這一不可收拾的局面。以青霉素為代表的抗生素,從病魔手中挽救了數以萬計的生靈,為人類健康立下了不朽的功勛。但是,伴隨著這種“大善”,種種噩運也接踵而至,被視為抗擊細菌感染“救命仙藥”的抗生素,也為人類帶來了深重的傷痛。早在上世紀50年代,也就是青霉素剛剛使用10多年之后,歐美就曾發生過一場耐藥性的金黃色葡萄菌大流行,致使全球5000萬人被感染,50多萬人死亡。抗生素就像一把雙刃劍,在治病的同時,又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隱形殺手”。

中國的“十年忽視”

在門診中,醫生經常碰到感冒病人要求輸液,要求使用抗生素,認為這樣能很快把病治好;還有的病人點名要求用最新最貴的抗生素。其實感冒大多都是病毒感染,抗生素對病毒沒有什么作用,像感冒這些日常的小病不要動不動就使用抗生素。不適當地過量使用抗生素,會使機體產生耐藥性,破壞人體自身的免疫功能。也有一些人視抗生素為洪水猛獸,認為抗生素有副作用,因而一味地拒絕使用抗生素。在臨床常見的現象是病情稍有改善就馬上停藥,導致抗生素使用時間不夠,劑量不足,結果過不了幾天病情又出現反復。這種療程、劑量不足導致的抗生素濫用往往被人們所忽視。

有調查顯示,我國是世界上濫用抗生素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由于濫用抗生素,在中國,細菌整體的耐藥率要遠遠高于歐美國家。中國每年生產抗生素原料約21萬噸,人均年消費量是美國人的10倍。然而,真正需要使用抗生素的病人人數不到20%,80%以上屬于濫用抗生素。在2010年6月,全球發展中心以一份新的報告,呼吁世衛組織扭轉報告中提及的對耐藥性的“十年忽視”,報告中同時指出,中國的情形令人擔憂。

讓“公地悲劇”不再重演

在曾經屢試不爽的抗生素兵敗如山倒之際,嚴峻的現實不會留給我們太多思考的時間。在這一研究領域,人與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同樣適用,而且是唯一的選擇。而現階段我們所能做的,當是防疫于未然筑牢防火墻,同時將疫情的蔓延控制到最小程度,讓“公地悲劇”的故事不再重演。

抗生素與其他藥物有很大區別,其他藥一般是直接作用于人體的某個器官或組織,而抗生素是作用于細菌的。“抗生素不是給人吃的,而是給病菌吃的,是要把細菌殺死。”盲目減少抗生素的使用時間和劑量,不但不能發揮其殺菌的作用,反而會使小劑量的藥物產生細菌耐藥性。

專家提醒:

堅持四項原則,科學使用抗生素

1.對癥使用。在使用抗生素前應明確診斷是不是細菌感染,是什么細菌感染。因為細菌種類很多,不是隨便一種抗生素都可以把所有病菌殺死,每種抗生素有一個抗菌譜,只有先確定是不是細菌感染,是哪種細菌感染,才能有針對性地選擇用藥。

2.不聯合使用。一般不提倡幾種抗生素合并使用,因為混合引起感染的情況比較少,如果情況比較急,一時無法確定是哪種細菌感染,可使用廣譜的抗生素。

3.不預防使用。除特殊情況之外,一般不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如有的父母感冒了,怕傳染給孩子,就給孩子服用一些抗生素,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

4.足時足量使用。如果病情確實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就要足時足量,按療程用藥,以維持藥物在體內的足夠濃度,以免因濃度不夠而導致抗藥性細菌伺機而起。

TIPS

公地悲劇

1968年,Garrett Hardin在《科學》雜志上發表的一份著名的論文,他寫的是因為沒有人來照料,公用牧場的牧草被吃光,這是公地的悲劇。后來被人用來比喻在獸醫、農產品和人類環境中的過度使用和濫用抗生素的悲劇。

11招預防病從口入

主站蜘蛛池模板: 睢宁县| 河西区| 江油市| 嘉义县| 湟中县| 涞源县| 新郑市| 塔河县| 安平县| 贵港市| 北京市| 昂仁县| 临泽县| 齐齐哈尔市| 如皋市| 民勤县| 永城市| 二连浩特市| 怀远县| 樟树市| 徐闻县| 屏东县| 定边县| 巴楚县| 布尔津县| 准格尔旗| 鄂伦春自治旗| 盐山县| 吉安县| 驻马店市| 邵阳市| 连州市| 蒲江县| 河源市| 奉节县| 喜德县| 长沙县| 襄城县| 霍邱县| 白山市| 密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