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于母愛的片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不完美的她》林緒之的生母是鐘惠。她從小就與母親分別兩地,因為她的母親在她小時候就坐了15年的牢,這也是她之所以會拋棄林緒之的原因所在,而林緒之從此以后就特別怕火。
其實鐘惠并不是自愿拋棄林緒之的,她只是無奈的做法,因為當年林緒之的繼父成天家暴這母女二人,所以有一次在她的繼父行為十分過激的時候她忍無可忍所以決斷反擊,她放了一場大火將她的父親燒得面目全非,但她的母親鐘惠替她坐了15年的牢,這就是母愛的偉大的地方。
所以即便長大之后林緒之依然懼怕火,而且在她的記憶里總是會浮現一個片段那就是關于一根火柴,而且因為小時候的苦難經歷她失去了童年的部分記憶,所以她一直想要尋找自己的母親了解到當年究竟發生了什么。其實這些對她來說都是一個折磨,她一直以為自己被母親拋棄其實她的生母因為她的原因坐牢,所以母愛的偉大才是她的救贖。
而她在被生母拋棄之后就被現在的養母收養,雖然她看上去是一個性格正常而且智慧過人的完美女性,但只有接觸她的人才知道她的原生家庭其實并不完美,而且受到小時候經歷的影響她的性格很孤僻幾乎不與外界交流,同時也將親人朋友的關心鎖在心房之外。
(來源:文章屋網 )
讀書使人明智,讀書使人聰慧,讀書使人高尚,讀書使人文明,讀書使人明理,讀書使人善辯。為了讓每個學生真正愛上看書,讓書真正成為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一部分,讓每個學生都快樂讀書、快樂成長,這兩周,我將結合本班實際及本單元語文教材的內容和特點,讓學生快樂讀書、快樂成長,走進動物的世界,了解動物的情感。
【教學目標】
1.繼續提高“把握主要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真情實感”的閱讀能力。
2.讀完整本書,了解主人公紫嵐為實現丈夫的遺愿――“狼王夢”的奮斗歷程,學習紫嵐不屈不撓、為了理想而執著奮斗的精神。
3.嘗試品析小說中的人物、品賞小說的語言,學習一些刻畫人物的方法,積累優美的語匯。
【教學重點】
1.學習恰當地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讀書,了解書中的主要內容。
2.了解主人公紫嵐為實現丈夫的遺愿――“狼王夢”的奮斗歷程。
3.嘗試品析小說中的人物、品賞小說的語言,學習一些刻畫人物的方法,積累優美的語匯。
【課前準備】
1.學生閱讀《狼王夢》,并做好適當的積累摘抄。
2.教師準備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讀書,是一個陪伴我們長大的話題,它的涓涓細流最終能夠匯成一片浩瀚。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使我們了解了大千世界的奇妙,也使我們的人生充滿靈氣、充滿智慧。
學了課文《最后一頭戰象》后,我們共同閱讀了同一作家沈石溪寫的《狼王夢》。同學們一定從書中領略到了動物世界的神奇,并感受到了動物文學的魅力!今天的這節課,就讓我們來共同交流讀書心得。
二、點擊情節
《狼王夢》展示了動物世界的神奇,描寫了動物的情感世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文章主要講述了母狼紫嵐的丈夫公狼黑桑即將成為狼王時,被野豬咬死了。紫嵐時刻銘記著丈夫黑桑的遺愿,希望丈夫的未酬壯志能在他們的孩子身上得以實現。為此,紫嵐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紫嵐為了不讓金雕吞食自己的狼孫,最后和金雕同歸于盡。
作者沈石溪以其生花妙筆,將其生活經驗與對動物的深刻認知,經過改造、取舍與重組,為讀者展現了一個野性與野趣兼具的動物世界。而此世界又恰恰是一面鏡子,將人性的真實樣貌做了諷刺性的呈現,讓人忍不住要平行對比一番。
三、精彩片段賞析
1.紫嵐不得不咬死已被捕獸夾夾住的藍魂兒的片斷。
2.紫嵐為培養狼王,冷眼、折磨、激怒自卑萎靡的雙毛的過程。
3.紫嵐為保護自己的孫子和金雕同歸于盡的片斷。
小結:我們姑且不論紫嵐的夢想能否實現,就這樣一份堅持就令人嘆服!在整個故事情節中,我們會看到紫嵐在屢遭打擊后仍不放棄夢想的毅力、處事的果斷和她的雄心大志,也會感動于她對狼崽們無私的母愛和付出……她帶給我一個全新的認識――狼也有母性和母愛,狼與人一樣有感情,甚至超乎人類的頑強和執著。這是一個關于狼、關于愛、關于奮斗與夢想的故事……當然,你讀了這本書之后,一定會有和我不一樣的感受。
四、深度思考
1.母狼紫嵐最大的夢想是什么?為了實現這個夢想,她是怎樣做的?
2.在母狼紫嵐家族的成員中,你對誰的印象最深?為什么?
3.四只狼崽是否實現了母狼紫嵐的夢想?沒有成為狼王的原因何在?
4.紫嵐的“狼王夢”因何而起?因何而滅?作者為什么要安排這樣的結局?
5.你認為紫嵐是一匹怎樣的狼?請列舉書中的敘述來印證。你想對她說些什么?
6.作者說他熱衷于寫具有“野性”與“野趣”的動物,本書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到動物的野性與野趣?請你找一找。
7.全書是以紫嵐濃烈的母愛為立足點開始寫的,你能否舉出書中的事例來印證動物確實具有“母愛的天性”?
8.你的父母也像“紫嵐”一樣,為了把你培養成優秀的孩子,周密安排你的成長道路,讓你按照他們的心愿去成長嗎?你喜歡這樣的安排嗎?
【專項品鑒】
作者選擇了一個非常大眾的話題――母愛,卻不流于俗套,獨辟蹊徑。文章選擇了關于母親給“我”做吃食的三個片段,來表現母親對“我”的疼愛。生病時吃的面片湯,高中回家時吃的豆腐肉盒,懷孕時吃的黏玉米蒸糕,作者用平實的語言把這三件母親做吃食的情節娓娓道來,從食物氤氳的香味中,表現了母愛的平凡與偉大。
首先,選擇親身經歷,情感自然親切。作者選擇了自己親身經歷的三個片段,母親在不同的時間給“我”做獨特的吃食,滿足“我”舌尖上的美食享受。無論是家境窘迫時的面片湯,還是高中上學回家時的豆腐肉盒,還是懷孕挑食時的黏玉米蒸糕,都飽含著母親濃濃的愛。樸實的語言中,情感自然流露,真切自然。
其次,選擇獨特視角,內容推陳出新。作者表達的主題是母愛,但并沒有局限于陳舊題材中的母愛,而是另尋獨特的角度,從舌尖上表現母愛。一個小小的取材視角,把文章的思路豁然打開,主題雖然陳舊,但內容卻能推陳出新。作者精心選取了母親為“我”做吃食的不同時期的三個事例:普通的面片湯,繁瑣的豆腐肉盒,難為人的黏玉米蒸糕,層層深入地表現了母愛。
再次,入題角度新穎,首尾遙相呼應。文章開頭并沒有對母愛的長篇大論,而是簡單直接地切入主題――母愛,接著點出舌尖上的母愛讓人難以忘懷,并用一句詩意的話語引出后文的情節,簡單中蘊含著新穎。文章結尾再次點出舌尖上的母愛讓人難以忘懷,首尾遙相呼應,結構渾然一體。
【借鑒指津】
作文寫作要做到新穎別致,不落俗套,除了要在選材上下功夫,還要選擇合適的寫作手法和獨特的表現手法,本文給我們提供了以下借鑒:
一、材料選擇要“新”。 別人沒有寫過或很少寫過的材料算“新”;自己最熟悉而恰好又是別人忽視、不太注意的材料算“新”;人們熟知的、自己卻有了新認識或新體驗的材料算“新”;最近發現的,有時代感,有意義的材料算“新”。但是,選材材料要求新穎,不能脫離真實,不能有編造、獵奇的內容。
二、選擇獨特視角。作文時,要調動自己平時的生活積淀,即使是大家所熟知的生活細節和場景,只要賦予了獨特的視角、個人的感受、深刻的主題,平凡的也就不平凡了,陳舊的也就可以變新穎了。
三、多角度轉換思維。生活中的故事以及積累的材料往往包含著多方面的意義,因此可做不同角度的轉換運用。在不斷的轉換中,內容就會變得豐富多樣。這種轉換就是一種創造,也是一種藝術。這種“創造”和“藝術”,就是對材料做不同角度的開掘,以求新意。
【范文指路】
舌尖上的母愛
文/佟才錄
世間的母愛有很多種,舌尖上的母愛最讓兒女記憶深刻。那舌尖上的滴滴濃香,氤氳了漫長的歲月,令人回味綿長。
記得小時候,每次我發燒,母親總會給我煮上一碗面片湯吃。那時家里窮,吃上面片湯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只有爺爺奶奶才有資格每月吃上一次。而家里其他人只能在生病時才有這待遇。母親和了一個面團,在面板上把面團搟成一個薄片,再用刀劃成一個個寬條。母親用蔥花和白菜絲熗鍋做湯,湯沸后把寬條面片揪成一段一段的,下到湯鍋里煮熟,放上適量的鹽,撒上一些香菜末,一碗香噴噴的面片湯就出鍋了。母親把面片湯端給我,讓我趁熱吃下,一碗面片湯下肚,吃得我滿頭冒汗,再捂上被子睡上一覺。一覺醒來,渾身大汗淋漓,發燒竟不治而愈。
上高中時,我在縣城住校,一個月才能回家一次。學校的伙食不好,上頓炒土豆白菜片,下頓蘿卜土豆湯。每次回家,母親就給我做好吃的。母親的廚藝很好,總能用最便宜的食材做出最好的美味。那時,母親給我做的最多的菜就是豆腐肉盒。母親上街買回半斤五花肉,又買回幾塊水豆腐。母親先把五花肉剁成肉泥備用,然后把每塊水豆腐切成四小塊,再把每一小塊中間部分掏空,變成一個沒有蓋子的豆腐盒,再用肉泥去填滿豆腐盒,最后把豆腐肉盒放鍋里紅燒。
我懷孕那年,回娘家小住,特別想吃煮黏玉米。母親為難地說,節氣還未到,玉米粒剛灌漿,嫩得很,不能吃。我卻非要吃不可。母親只好去田里掰回一些黏玉米架鍋給我烀。母親把烀熟的黏玉米拿給我吃,一啃一股水,沒有一點滋味。我氣呼呼地把黏玉米扔得老遠。母親小心翼翼地說:“要不讓你爸進城給你買吧?”我把臉拉得老長說:“不吃了?!笔胫?,翌日我午睡醒來,一股清香的煮玉米味撲鼻而來。母親捧著一個淺黃色的蒸糕給我:“閨女,剛出鍋的,快吃!”原來,母親把嫩黏玉米粒打成漿汁,然后鋪在黏玉米的葉子上,放在蒸屜里蒸熟,把黏玉米漿汁多余的水分蒸發出去,加之黏玉米葉子清新的味道,一塊軟軟的黏玉米蒸糕就成型了。我咬了一小口,一絲清香甜潤在舌尖上滾過并迅速彌漫開來,糯糯的、柔柔的,太好吃了。我一把摟住母親的脖子,說:“媽,你真聰明!”
舌尖上濃濃的母愛,已隨著時間漸行漸遠,但每當想起,總有一縷溫馨和美好涌上心頭,讓我咀嚼一生。
(選自《人生十六七》2014年第11期 )
【我仿我秀】
雁走秋臨
山東省高密市豪邁中學 王 瀚
天上陣陣雁聲劃過,秋天也如期而至。伴隨著悶熱的離去,涼爽緩緩歸來,秋天多了一分神奇的色彩。
路上,人們的衣裳已悄然加厚。紛紛黃葉舞落其間,如同一位位舞者伴著優美的音樂翩翩起舞,當它們的舞蹈結束,大地也穿上了厚厚的秋衣。路旁,一簇簇野菊開得正盛,在萬物凋零之時,它們卻迎來了自己的美好時光――瞧,它們正在搖動著小小的身子,向天空的云打招呼,向過路的人送笑容。遙望田野之間,到處一片空曠,新翻的土地著黑黝黝的胸膛,在土層的下面,埋藏著正在為沖破土地的束縛而積蓄力量的麥種,想到再過短短幾天,土地上就會呈現出一片綠油油的麥苗,我們心中多了一些期盼。
小河間,那源源不斷的水流沖走了夏日的汗水和污垢。漫步溪旁,聽著“嘩嘩”的水流聲,欣賞著秋風秋色。清澈的河水伴著秋風,那洋溢在臉上的清涼,令人陶醉癡迷。魚兒在水中嬉戲,也許是秋天的到來讓它們興奮激動,也有可能在舉行夏天的告別會,它們一會兒到這看看,一會兒到那看看,玩得不亦樂乎。
森林中,陣陣鳥鳴掠過,小動物們正為冬天的生活辛苦地儲存著糧食,小松鼠找著樹下的堅果,螞蟻們正勤勞地搬運食物,連樹葉都在尋找屬于自己的家,它們伴著秋風,飛來飛去。有的飛到了河里,有的跑到了田野間為麥種取暖,有的和風姑娘一起旅游,乖乖地陪伴在風姑娘身邊。走在小路上,腳下的樹葉被我踩得“嘎吱嘎吱”響,倚靠在樹下,享受著秋天的靜謐與清爽。秋天其實就是美好文章的過渡句,它承接著春夏的果實豐收,又為冬天的到來做好了美麗的鋪墊。
樹林、小河和田野是詮釋美麗秋天的最好地方。這里有著秋天的一切景色和活力。這里使人放松、快樂、悠閑,在春夏積累的辛勞,會在這里釋放得一干二凈。秋天是美麗的,是快樂的。它為人們帶來了秋的收獲!
人們愛著這如期而至的秋天,因為它是人們心中的一縷期盼,一絲希望……
【針對點評】
“雁聲劃過,秋天也如期而至”一句簡單的開頭,拉開了秋天的序幕,作者用詩意般不疾不徐的語言描寫了秋天到來的景致特點,全文滿含著對秋天的熱愛。
首先,選擇景致新穎。作者選擇材料并沒有從常見的秋天的豐收、秋天的天空入手,而是獨辟蹊徑,選擇了秋天的田野、小河、小動物等,從細微之處表現秋天的特點,如野菊的搖曳、麥種的努力、魚兒的歡悅、動物們的準備和落葉的歸宿等。細小新穎的選材,讓文章多了一份悠閑的秋天味道。
關鍵詞:現代教學媒介;有效教學;教學情境;學習興趣;資料;課堂效率;教學效果 及時反饋
語文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悠久的傳統賦予了它相對的穩定性,方興未艾的教學改革又如春風般給它灌注了新的生命活力?,F代化的教學媒介具有大容量的信息存儲能力和快速的多媒體信息處理能力,恰當地選用于語文課堂中,有益于進行個性化的教學,能夠打破時空的限制,使教育向學生全面開放并實現資源共享,能夠極大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情感,使其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有助于學生技能的培養,有助于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學過程必須創設良好的情境,以激發學生的情感,啟迪心智,點燃思考的火花,讓學生在一個生動、和諧、優美的環境中自主的、積極地學習,使學生的思維、知識和智力在生動活躍的氣氛中得到主動的發展。我國古代教育家荀子也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視之?!泵鎸鹘y的單調、死板、乏味、枯燥的語文課堂,現代教學媒介將豐富的視聽引入課堂,以此渲染情境,再現情境,詮釋情境,從而使語文課堂教學呈現出一派生機和活力。
筆者在教學《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文時,上課伊始,借助了大屏幕播放電視劇《水滸傳》中的《好漢歌》,讓學生在大氣磅礴的歌聲中感受梁山好漢的俠義之氣,并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魯達形象。通過音樂、圖像,化靜為動,變無聲為有聲,創設學習情境,沸騰學生的熱情,淋漓心中的暢快,讓學生帶著強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進入情境中,激發學生走進文本的愿望,從而自然地步入了魯達的情感世界。在學生對作品的主題和主要人物性格有了一定的把握后,再播放電視劇《水滸傳》與課文相關片段,引導學生理解兩種不同的文學樣式在塑造人物方面的異同。語言文字畢竟是抽象的符號,當它反映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時,就必定會受到很多限制。讓生活經驗并不豐富的學生去理解由語言文字組成的課文的重難點是有一定困難的。課件將課文中死板的內容變得具體,使原來枯燥的想象更形象、更生動,能幫助學生全身心地去主動發現、思考、解決問題,起到突出重點的作用。《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的視頻將課文濃縮為三拳,情節驚心動魄,再現了魯達人物形象,充分展示了魯達見義勇為、嫉惡如仇的性格。借助形象的語言描述、真實具體的情境設置,喚起了學生情感的共鳴,一步步真正地走進文本。接下來對俠義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學生的情感也不斷受到陶冶。
語文課堂上,有針對性地選用現代教學媒介,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展現多層次、多形態的情感場景,打破課堂45分鐘的時空限制,聯系古今中外上下數千年,變靜為動,變陌生為熟悉,變枯燥乏味為豐富多彩,動靜結合,虛實相生,促進學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摒棄了煩瑣的講解,呈現出一種嶄新的語文教學審美時空。
二、提供教學資料,提高課堂效率
新課程標準理念明確要求語文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應用?!倍聦嵣希恍┱Z文教師往往把教材當作教學的全部內容,把教材作為唯一的課程資源;同時,教學內容的枯燥、形式的單一、手段的單調,致使語文課堂老氣橫秋、死氣沉沉,致使學生不喜歡語文,不喜歡上語文課,致使語文這門應用最便捷、最接近生活、內容最富有情趣的學科得不到學生的青睞。正如巢宗祺先生所說:“如果說現在的學生學習語文有缺陷的話,最大的缺陷就是積累太少?!?/p>
那么,如何高效率地利用課堂45分鐘,擴大語文課堂的容量,是每個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不可回避的問題?,F代教學媒介的發展與應用,為廣大師生的教與學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筆者曾觀摩過一位語文教師公開教學冰心的《紙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開始,師生共同努力,學習文本,一起走進詩歌《紙船》,感受詩情,理解了遠離家鄉的冰心對母親深深的思念和愛戴。
然后,這位教師利用實物投影和多媒體課件,一次次展示學生搜集的作品,播放自己精心整理的材料,給學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使學生不局限在課本中,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文字、圖片、聲音等材料,為課堂開拓了廣闊的空間,為學生打開了視野的天窗,提供了豐富的學習信息。讓學生充分感受詩人對母親深深的懷念,對母親無限的憧憬,品味母愛似海的包容,領悟母愛的溫柔綿長,讓母愛的真諦注入學生的心田,多角度、多層面地讓學生了解、理解母愛。最后,教師再引領學生走進自己的關于母愛的詩作,奏響母愛之歌,讓母愛在他們的生命中得到延續。學生在這位教師的引領下,借助現代教學媒介,走出文本《紙船》,走進更廣闊的歌詠母愛、贊美母愛的天地,更深刻地感受愛母親和母愛的情感。 轉貼于 現代教學媒介,使教學內容集約化,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必要的學習資源和空間。教師要善于選用現代教學媒介,及時發掘、加工、轉化、生成新的教學資源,為學生的學習源頭注入更多的活水,便于學生接受多種知識,從而增加語文積累、提高語文素養。
三、檢測教學效果,及時高效反饋
語文課堂教學涉及范圍廣泛,內容豐富多彩。但是,語文教師如何保證授課后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呢?如何防止學生在熱鬧的背后沒有作為呢?
讓現代教學媒介走進課堂,既可以促進師生間的良性互動,又能及時而有效地檢測教學情況。其中,實物投影或是多媒體課件受到大家的好評。教師檢測的內容和學生的訓練結果可以直接在屏幕或展示臺上展示,操作方便簡潔、清晰明了,在此前提下,師生可以有的放矢,充分評議,共同修改,學生修改后又可及時展示修改結果。這樣,教師便可以排除教學過程中諸多的盲目性,進行科學的、有目的地提取和處理,學生也可以及時得到評判指點,一改傳統的模糊、遲緩的不利因素,從而使教與學的雙向交流和良性互動切實而有效地實現。因此說,恰當地選用現代教學媒介,能夠很好地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拓展教學內容,便于語文教師及時了解教學實施的效果,全面分析教學實施的動態變化,便于調控、修改和完善教學計劃,以期達到課堂教學的最優化。
現代教學媒介在表現方法和使用效果上有著獨特的優勢,已經成為了改進教學的有效手段。當然,它亦猶如一把“雙刃劍”,不能濫用,不能搞花架子,力求避免課堂只是一派熱鬧的場面。教學過程中,應將教學媒介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最適合發揮其優勢的地方使用,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哪些地方可以選用現代教學媒介呢?筆者常常是這樣嘗試的:在新課導入時,在突破教學重難點時,在教學內容過渡時,用現代教學媒介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情趣和內在的求知欲,多層次、多角度地展現教學內容,自然巧妙引渡到新知;用在課堂教學設計拓展時,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引導學生走向可持續發展的必經路,從有限的課堂學習轉向無限的深處探索,真正培養學生的理解和探索能力;用在教學內容高密度處,節省時間,提高效率;用在收集背景資料時,便于更好地了解語文的文化背景,為理解課好鋪墊;用在設計開放的問題時,便于更多更方便的選擇。
綜上所述,如果說語文課堂教學是一朵綻放的花蕾,那么,現代教學媒介參與教學就是一片錦上添花的綠葉,二者相得益彰,互為一體,從而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彰顯著語文課堂的魅力。
參考文獻
[1]趙尚.淺談電教媒體在語文課堂中的運用[J].現代語文(高中讀寫版),2011(8).
[2]周獻珍.多媒體技術在語文課堂教學應用中的誤區及對策[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32).
指導是指對學生作文前的指點和引導。初中生由于閱歷和能力還不足,并且尚處于寫作的初級階段,缺乏獨立的寫作能力,寫作前如果不能給予相應的指導,很難領會作文的要求,很難寫出令人滿意的作品。如果寫前通過指導讓學生明確為什么寫、寫什么、怎樣寫,就會使學生心中有數,提高學生作文的積極性。
1 以課文為范文進行指導,明確寫作的目的
語文課本中所選的文章都是優秀的作品,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本著“以讀帶寫,讀為寫引路”的原則,充分發揮課文對寫作的指導作用,讓學生體會課文的立意、行文,讓學生感知作文應寫生活中“真、善、美”的東西,從而知道作文應該寫什么,不應該寫什么。
2 優秀例文作指導,明確中學生的寫作視角
俗話說得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敝袑W階段正是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階段,中學生不可能如成人一樣冷靜地審視社會生活中更深層次的東西,但中學生也已經可以對生活進行一定的觀察和思考,如對親情的體悟,對挫折的理解,對人生理想的堅守等,而在作文參考書中有著大量這樣的文章。指導學生搜集一些相關的文章,就會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其知道中學生應該觀察什么,作文中可以寫什么。
3 聯系生活做指導,明確寫作的根源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只有熟悉生活、積累生活、挖掘生活,才能寫出好的文章。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有機會多接觸社會,多接觸人,多觀察生活,并指導他們在此基礎上去了解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惡、丑。讓學生準備隨筆的小本,隨時將生活中的小事、自己的感想、社會新聞記錄下來,讓他們的頭腦中儲存有一定量的生活材料。擴大頭腦的“進口”,筆下的“出口”才能順暢,寫出的東西才能不空洞,才能有內涵。
4 以“尋”為例,審題指導
4.1 審題
“尋”實際上就是找,是發現之前存在但常常不被人感知的東西。它和發現又有一點區別,因為尋必須是一種有意識的活動,而發現還可以是無意中的偶得。命題作文題目越長修飾越多就越容易迅速確定立意與選材角度,而“尋”只是一個字,選材的范圍很寬,考生切忌面面俱到,空泛地談如何去“尋”、“尋”的艱難與意義等。不妨采用題目添枝加葉法迅速確定寫作主題,如可在“尋”后添加“知音”“一方凈土”“夢人生”等,或在其前添加“一次不同尋常的”等修飾詞。當然,這種添枝加葉只能在心中進行,千萬不能無視寫作要求隨意換寫題目。
4.2 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材料雷同、內容陳舊。如寫到“尋找友情”就是小誤會失去朋友,幾天或幾年后后悔了,又和好了,最后尋到友情;寫到“尋找母愛(父愛)”,就只記得小學的時候,母親(父親)對“我”嚴厲,不疼“我”,一天夜里,“我”生病發燒,母親(父親)背著“我”去醫院,感動之余“我”尋到母愛(父愛)等。
2)材料堆砌、內容虛假。考生材料意識薄弱,平常素材積累不夠,考試時拼命回憶,胡亂拼湊,不得章法。如一個考生的作文,用了幾個小標題組成片段式――尋找方法、尋找友情、尋找真理,沒有統一的中心,完全是堆砌材料。
3)立意膚淺,不善深挖。立意膚淺,主要在于對素材缺乏挖掘,不能透過現象認識本質,不能展開由此及彼的聯想等。以“尋”為題寫作,立意也有高下之別,可以“尋”一件眼下急用卻總也找不到的物品,也可以“尋”一般的學習、做事的方法途徑,而這些是表層意義上膚淺的“尋”。其實完全可以去“尋”高層次的東西,比如好心情、真理、奧秘、知音、一方凈土……它更多的是注重“尋”的過程,“尋”的過程中及“尋”到之后的思考感悟和對多彩人生的體驗。這才是最有味道、最有價值的“尋”:一只普通的煙斗可能注滿父親坎坷的一生,一個餃子的皺邊上也許印著母親慈愛的指紋,一片落葉或許殘留著生命掙扎過的綠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