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九頭蛇許德拉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004年8月13日,一個世人矚目的夜晚,第28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希臘首都雅典隆重拉開帷幕,奧林匹克圣火時隔108年后終于榮歸故里。氣勢恢弘的開幕式獨具匠心,壯觀無比。美輪美奐、出神入化的大型文藝表演《愛琴海的浪漫》,更是讓人們在綺麗的燈光場景和迷離的詩般意境中盡情領(lǐng)略希臘文化之博大、神人對話之真諦、藝術(shù)殿堂之高雅。
動人心弦的藍色故鄉(xiāng)
雅典奧運主體育場內(nèi)設(shè)置的9645平方米淺水池是本屆奧運會開幕式的點睛之筆。七彩燈光映射下,一泓寶石藍色的水面宛若平鏡,充滿安詳與神秘。它代表希臘瀕臨的愛琴海――希臘人眷戀的故鄉(xiāng)。
相傳古希臘時,大海深處克里特島上有個叫米諾斯的君主,建造了一座迷宮,在里面養(yǎng)了只人身牛頭的惡獸。為了供奉它,米諾斯強迫雅典百姓進貢活人作為食物。雅典國王愛琴的兒子提修斯忍無可忍,決心為民除害,于是裝扮成護送“貢品”的衛(wèi)士前往克里特島。事先他和父親約定,如果取得成功,就在返航時將船上的黑帆換成白帆。
提修斯到達后,竟與米諾斯的女兒產(chǎn)生了戀情。公主偷偷給他一把劍和一個線團。提修斯把線頭系在迷宮入口,拉著線向迷宮中心走去,經(jīng)過一番搏斗,最后勇敢地用劍斬下了怪獸的首級,并沿著線順利走出了迷宮。
提修斯成功返航,成功的喜悅使他忘記了換下黑帆。在海邊等候的愛琴國王誤以為兒子已經(jīng)罹難,陷入絕望而投海自殺。從此,這個海就被叫琴海。
希臘位于巴爾干半島南端,三面環(huán)水,海岸線蜿蜒曲折。國土面積的15%是島嶼,它們?nèi)缯渲楝旇О闵⒙湓谖邓{的愛琴海上。
愛琴海對于希臘人來說是不可替代的生命線,峭立的山石造就了數(shù)座天然良港。古希臘人通過大海將自己的產(chǎn)品銷售到西亞和北非,換回賴以生存的谷物。他們在神秘莫測的大海中弄潮,深深領(lǐng)略海的廣闊與無情,并與之結(jié)下不解之緣。勇敢的開拓者在大海中航行萬里,尋找新的家園;壯懷激烈的戰(zhàn)士在大海中擊毀波斯戰(zhàn)艦,捍衛(wèi)了自由與尊嚴;睿智的哲人在大海的變幻中悟出至高“真理”,得出萬物起源于水的結(jié)論。
愛琴海孕育了希臘文明,她純潔的蔚藍構(gòu)成希臘國旗的底色,傾注著人民的神往之情。
漫游神話世界
奧運會開幕式的文藝表演自始至終貫穿著“神”的形象,有飛在空中的愛神厄洛斯,有手執(zhí)長矛、通體發(fā)紅的教育醫(yī)藥神半人馬,有大力神赫拉克勒斯,還有智慧女神雅典娜,等等。神話是富于想像的古希臘人的精神遺產(chǎn),它構(gòu)成了希臘文化的重要部分,深深影響了西方的哲學、政治、文學與藝術(shù)。
希臘的神多數(shù)被賦予人的稟性,具有人類的情感,會愛會恨也會嫉妒,不同之處在于他們都具有永恒的生命和超常的智慧與力量。神在古希臘人的心目中分量極重,祭祀神靈成為他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nèi)容。眾多的廟宇作為核心建筑聳立在各個城邦的顯要位置,雅典衛(wèi)城之巔的帕特農(nóng)神廟便是雅典娜的祭壇。
古希臘傳說中有12位主神,住在奧林匹斯山上,組成了統(tǒng)治世界的神圣家族。宙斯主宰萬物,他震怒時發(fā)出的雷電可以摧毀一切。赫拉是宙斯的妻子,也是婦女的保護神,她養(yǎng)育了戰(zhàn)神阿瑞斯與火神赫菲斯托斯。宙斯還和別的女神生下了智慧神雅典娜、太陽神阿波羅、月神阿爾忒彌斯、美神阿佛洛狄忒和商業(yè)神赫爾墨斯。另外三位是與宙斯平輩的灶神赫斯提亞、農(nóng)神德墨忒耳與海神波塞冬。
12位主神之外,古希臘神話中還有許多可歌可泣的小神靈。人們興許會記住表演中蹲在柱子上的人首鳥和揮劍砍向九頭蛇的大力士赫拉克勒斯。關(guān)于他們,至今仍流傳著謎一樣的故事:人首鳥名叫哈爾庇亦恩神鳥,它們生性貪婪,慣于搶奪別人的飯食,而后還要留下惡臭,使人無法進餐,誰不幸遇到就將難逃厄運。赫拉克勒斯是邁錫尼國王歐律斯杜的弟弟,哥哥出于嫉妒,命他去完成十件有致命危險的任務,其中一件就是戰(zhàn)勝九頭蛇許德拉。赫拉克勒斯大膽地前往迎戰(zhàn),無所畏懼地抓住蛇妖,卻被對方纏住一只腳。赫拉克勒斯舉起木棒擊打蛇頭,可是徒勞無功,因為被打碎的蛇頭旁很快會再生出兩個新頭。英雄用燃燒的樹枝燙蛇妖的脖子,不讓新頭長出,并尋機把許德拉中間的那顆頭斬了下來,終于把它降服。
重返藝術(shù)國度
舒緩的音樂聲中,愛神厄洛斯在天空引領(lǐng)模仿古代壁畫、雕塑、陶瓶和建筑上的神話與人物形象組成的游行隊伍,演繹希臘自古至今的歷史,盡現(xiàn)希臘的藝術(shù)輝煌。隊伍最前面的舞蛇女人扭動腰肢、千姿百媚,她的原型是三千年前克里特文明的一件銅雕。尾隨其后戴著漂亮帽子的男人出自克里特島米諾斯王宮中的壁畫,傳說是當年的國王。其他諸如貴婦、少女、花草蟲魚和斗牛場面,足以證明史前時代希臘人的藝術(shù)水準已經(jīng)達到了惟妙惟肖、令人拍案的程度。
咚咚的戰(zhàn)鼓迎來一群排列整齊的綠衣武士,這是阿伽門農(nóng)的邁錫尼時代。我們仿佛看到特洛伊戰(zhàn)場上的英雄,聽到震耳欲聾的廝殺,聞到好勇斗狠的武士氣息。黃黑相間的器物打破克里特時代的綺麗多彩,帶來拘謹、嚴肅與狂躁。邁錫尼時代被“幾何”時代更替,陶器上的花紋盡是幾何圖樣,人們對世界有了更為理性的認識。海神與他的男女祭司團代表城邦興起的古風時代,這時的雕塑夸張地表現(xiàn)了男性健美的肌肉,仿佛昭示出那個時代的雄渾與質(zhì)樸。
公元前五到四世紀中葉的古典時代,希臘文化最為輝煌,文學、哲學、藝術(shù)和科學百花齊綻,爭放奇葩。戲劇乃文學領(lǐng)域的精華,是希臘城邦繁榮、民主制發(fā)展的結(jié)果。劇作《被縛的普羅米修斯》、《俄狄浦斯王》、《美狄亞》等傳唱千古,成為不朽名篇。它們熱情謳歌諸神與英雄的光榮業(yè)績,頌揚人類同命運與邪惡進行的頑強斗爭。
建筑藝術(shù)蓬勃發(fā)展,許多蓋世杰作原貌依存,形成一道亮麗的人文景觀。神廟是希臘建筑的主體,其顯著特點是圓柱柱廊和三角形山墻,以及盡顯雕刻藝術(shù)的裝飾。希臘雕塑藝術(shù)精美絕倫,充分展現(xiàn)人體美的雕像主要來自希臘藝術(shù)與體育的完美結(jié)合。
歌頌橄欖家園
希臘貧瘠多山,非常適合橄欖樹的生長。在驕陽和海風的呵護下,一片片橄欖樹枝繁葉茂,碩果累累。每到收獲季節(jié),人們便將伸手就能采摘下來的橄欖帶回家,一部分食用,一部分榨油。榨油器是一種用粗糙的石頭做成的磨,它可以輕松地粉碎堅硬的橄欖核。榨出的油往往被貯存在陶瓶里,以備家需和銷售。橄欖油是用來照明的絕好燃料,古希臘人須臾不能或缺。古代奧運會舉辦的時候,運動員會把橄欖油涂抹到強健的身軀上,以這樣的方式松弛肌肉,增加美感,同時也增強自己戰(zhàn)勝對手的信心。而獲得奧運會冠軍的選手會帶上橄欖枝編成的圓環(huán),享受被眾人景仰的榮譽。古人曾經(jīng)約定,奧運會進行期間,各城邦互不交戰(zhàn),久而久之,橄欖枝就成了和平的象征。
1896年,法國人顧拜旦倡導恢復奧林匹克運動,吁請人們“團結(jié)一致、創(chuàng)造和平”。和平成為歷屆奧運會向往的一個主題。雖然,舉辦現(xiàn)代奧運會無法從根本上消弭仇恨和沖突,奧運百年期間,地球上連年狼煙四起,局部紛爭不斷,尤其是上個世紀人類的兩次世界性廝殺,不僅使生靈涂炭,還險些造成奧林匹克運動的夭折。
關(guān)鍵詞: 小說《馬人》客戎 考德維爾 奉獻 善
榮獲1964年全國圖書獎的《馬人》(TheCentaur,1963)是美國作家約翰?厄普代克的重要作品之一。作者借助古希臘神話中馬人客戎為普羅米修斯捐軀贖罪的故事,成功地描寫了美國中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在窒息人性的社會里尋找生存價值而茫然無獲的經(jīng)歷。小說故事情節(jié)并不復雜,主人公喬治?考德維爾是美國一小鎮(zhèn)中學的老師,以微薄的收入供養(yǎng)著他的三口之家,勤勤懇懇卻總是入不敷出,在教學上兢兢業(yè)業(yè)但總是難見成效,在人際關(guān)系上熱情無私、寬厚友好,但在無意中撞見一位女同事衣衫凌亂地從校長室出來后,面臨著被解雇的危險。人過中年的他,身心俱疲,覺得自己碌碌無為、失敗感強烈,徹底喪失了生活的信心,心力交瘁的他恨不能身患絕癥,以死解脫;但家庭的責任感特別是對兒子的愛使他犧牲自我,繼續(xù)困頓的人生之旅。厄普代克將樸素平常的素材與古希臘神話結(jié)合,創(chuàng)作出了意象豐富、蘊含廣袤的藝術(shù)作品。
一、馬人客戎的受難及其抉擇
在古斯塔夫?施瓦布所著《希臘古典神話》中,馬人客戎的故事所占篇幅極少,甚至都沒有獨立成篇,只是散見于其他故事之中。
在古希臘神話中,馬人是一種半人半獸的族群,亦被稱為肯陶洛斯人,居住于希臘中東部屏達思山和愛琴海之間,叫做忒薩利和阿耳卡狄亞的兩個地區(qū)。他們經(jīng)常因為放蕩和好色而被描述成酒神狄俄尼索斯的追隨者,他們中的一個例外便是客戎。客戎不像其他的馬人般兇殘野蠻,他善良、公正、智慧、仁慈,還精通醫(yī)術(shù)。他是多位希臘英雄的導師,當中包括珀耳修斯、忒修斯、阿喀琉斯、伊阿宋和赫拉克勒斯。
一天,赫拉克勒斯因美酒與馬人發(fā)生沖突,馬人們紛紛倉皇逃至最受人尊敬的族人客戎那里向他求助,但是赫拉克勒斯由于太過氣憤而用浸泡了九頭蛇許德拉毒血的箭射向馬人,不料箭穿過一位馬人的手臂,刺傷了客戎。客戎的不死之身使他感到的疼痛折磨已超過死亡。客戎希望自己死去從而擺脫箭傷帶來的痛苦,可他卻是一位不死的神。而當時普羅米修斯因為偷了天火給人類使用,正被宙斯綁在高加索山上受苦刑,客戎決定向最高天神宙斯發(fā)出請求,求他允許自己與普羅米修斯交換,讓普羅米修斯一朝恢復自由,而自己在放棄永生后能平凡地死去,讓兩方都得以解脫。宙斯大受感動,答應了他的請求,并把逝去的客戎幻化成閃耀的星星。
客戎的意外受傷完全是其善良性格使然。箭傷的折磨讓客戎不堪忍受,唯求死亡以獲得解脫,而即便是在自身備受煎熬的時刻,客戎還想到了解救別人,在生命終結(jié)前完成了最后一件善事。由于他的自愿獻身,英雄普羅米修斯獲救了。客戎的故事因“善”始,亦以“善”終。
二、《馬人》主人公考德維爾的苦痛
在小說的開篇,現(xiàn)實中的考德維爾身上重現(xiàn)客戎中箭的一幕:“考德維爾一轉(zhuǎn)身,他的踝部中了一箭。――疼痛已把觸角伸到頭上,展開濕漉漉的羽翼,沿著他的胸腔四壁擴展,只疼得他,在一陣雙目昏花之中,感到自己仿佛是一只夢中驚醒的大鳥。”“學生的哄笑,從吃驚的第一首尖叫升級到集體故意起哄,這聲浪像是在向他壓過來似的,粉碎了他想單獨呆一會兒的愿望。”就是在這疼痛夾雜著混亂中,主人公考德維爾沉重且無奈的人生向讀者展開。毒箭給客戎帶來的是無休止的傷痛,但對剛過五十的喬治?考德維爾來說,疼痛遠不止肉體的感受。它不僅僅是肉體上的病痛,更是生活的折磨。
考德維爾曾經(jīng)是個活潑的孩子,擅長運動,喜歡交友,由于父親早逝和戰(zhàn)爭的緣故,他不得不一直為生計掙扎,換過無數(shù)的職業(yè),當過兵,做過推銷員、司機、服務員等。好不容易結(jié)婚生子,又遭遇經(jīng)濟大蕭條,只能在一個郊區(qū)小鎮(zhèn)靠當教師以教一群頑劣不堪的學生為生。他夢想的生活是“過飛鳥的生活。冷空氣襲來,撲扇撲扇翅膀往南一飛就得了”[2[(P67),而現(xiàn)實卻讓他焦頭爛額:有著一大家子人要糊口,兒子夢想成為藝術(shù)家卻無力支持,唯一的交通工具故障不斷,課堂教學不順利,撞破了校長的風流事,丟失了所管理的一百多張球票――處處碰壁麻煩不斷的他“想回憶點愉快的事情,可想不出來。悲慘和恐怖;這就是我的回憶”[2[(P71)。考德維爾恨不能掙脫這樣的生活,現(xiàn)實的毒箭使他負重不堪,讓他變得“痛恨這身臭皮囊”,他的理想就是“一步步走向自己的墳墓”[2[(P107),身心的雙重折磨已壓得他喘不過氣,善良的本性卻又讓他無法傷害任何人,他無所適從,想要擺脫卻越陷越深。所以當身體不適時,他滿心希望患上絕癥從而以死亡的方式早點擺脫現(xiàn)實的壓抑與苦痛。在這點上,他和客戎是一致的。
三、考德維爾的兩難處境及抉擇
死亡在考德維爾的腦中不停地盤旋,他和“兔子系列”中的主人公一樣,渴望找到一條回家的路,一個能讓心靈安寧的場所。但對于他,死亡這個決定比選擇活著更難,解脫比承受反而更不易,因為他始終無法放下他深愛的家庭、妻子及最深愛的兒子。所以,他無法像客戎那樣輕松地死去。客戎不僅可以用活著的方式默默無聞地靠自己的醫(yī)術(shù)及學識為他人做出奉獻,還可以用死亡的方式用自己的生命驚天動地地為他人奉獻;但現(xiàn)實生活中的考德維爾無法用死亡來拯救他人,他是學生的老師、妻子的丈夫和兒子的父親,他無法回避更不愿輕易放下真實的生活責任。所以,死亡對他而言只是一種感覺,一種絕望的心態(tài),盡管他熱切地期待死亡,但為了家庭,他不得不痛苦、無奈卻又心甘情愿地漸漸地屈從了現(xiàn)實世界的浮華動蕩和不公嘲弄,默默接受了卑微者的角色。他選擇了回到地獄般的學校,這個時候的他是卑微的,也是世俗的,但他又是崇高的且具有悲劇性的,這種崇高性和悲劇性不在于他做出了看似平常卻異常艱難的決定,而在于他面對自我與他人時所表現(xiàn)出的一種為他人奉獻的態(tài)度。就像在古希臘神話中,客戎的崇高性和悲劇性不僅僅在于他拯救了普羅米修斯,更在于他在關(guān)鍵時刻那種敢于獻祭的精神和勇氣。現(xiàn)實中的考德維爾不僅為他的學生、妻子和兒子,而且對一些素不相識的人,甚至是市井無賴作出了極大的奉獻,這種奉獻是無私的、忘我的,是偉大的。考德維爾深深地愛著別人,甚至愛著那些不值得去愛的別人。他雖然笨拙、卑微、無能,容易向失敗和困境低頭,但他真誠,有思想,無私奉獻。承受著長久的痛苦,他對自己近乎冷酷,可是對別人毫無保留地奉獻與愛幾乎成為了他生命的一種體現(xiàn)自我價值的方式,這種方式讓他在大千世界中慢慢找尋、確認自己的位置,并甘愿為之苦苦掙扎。他善良的思想及寬厚的行為散發(fā)出最閃耀的人性的光輝。
所以,即使負擔再重,考德維爾內(nèi)心對家庭的責任感、對學生的使命感及內(nèi)心的善良也讓他選擇了與“兔子”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即以馬的方式對待生活:上套拉車,繼續(xù)承受生活的重負,直到倒下為止。
在小說的末節(jié),考德維爾和馬人合二為一,成為重疊的形象。考德維爾想到“妻子對田地的喜愛,老爹對報紙的歡喜,兒子期待未來歡樂,他很高興和感激他還能給這些維持住一席之地”,他走向他破舊的老別克車。“客戎接收了死亡”,考德維爾也接受了死亡,但這死亡并非肉體的死亡,而是就像客戎以自己的永生換得普羅米修斯的自由,考德維爾選擇了精神上的死亡,他選擇犧牲自己的人生,換得兒子與家庭的未來。他相信“只有美德可以活下去。可它的確活著”。
四、結(jié)語
考德維爾同神話中的客戎一樣,心地柔善,對人寬和,卻在只有強者和富翁才過得舒服的世界中受苦受難。他精神上的絕望來源于他的心靈世界,像普羅米修斯和客戎一樣,他具有一種拯救他人,難見他人陷入困苦的慈悲心懷,他不僅希望自己的家人生活安康,還滿心期待一個和諧溫暖的人類未來:安居樂業(yè),無憂無慮,無猜忌,無隔膜,處處歡聲笑語。因此,他的選擇――“放下”,即精神上的死亡如同客戎肉體死亡一樣,籠上了一層神性的光輝。然而,他只是一個小人物,是一個神性失落時代的悲劇性小人物,現(xiàn)實的無奈和殘酷是無法用只字片語粉飾的,更是精神上的憂慮和絕望無法解決的,所以對社會的滿心期待對他也只是一個空想而已。他只能默認現(xiàn)實,正視自己只是卑微的苦難家庭的一家之長,無法拋下責任與愛,不能更沒有資格去死,他存在的意義在于一個家庭,而不在于整個社會。就這樣,從崇高中跳脫出來的他反獲得了解脫,也走向了徹底的平庸。
神話中的客戎可以列位星宿,閃耀于世;現(xiàn)實中的考德維爾卻只能犧牲夢想,屈從現(xiàn)實,卑微地、小心翼翼地過日子,他的奉獻越是大,悲劇性也就更強。考德維爾終像一匹馬一樣,放棄了波瀾壯闊的靈魂追求,而選擇套上枷鎖,拉著沉重的生活之車,到倒下為止,這正是很多平凡人都無法避免的生命歷程的真實寫照。
參考文獻:
[1]John Updike. The Centaur[M].New York,1963.
[2]約翰?厄普代克著.舒遜譯.馬人[M].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
[3][前蘇]莫里斯?緬杰利松著.傅仲選譯.約翰?厄普代克經(jīng)歷的道路和走過的歧路[A].當代美國文學探勝[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4:193-195.
[4]John Neary. Something and Nothingness: The Fiction of John Updike and John Fowles[M].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92:111-112.
[5]George W. Hunt, S. J. John Updike and the three great secret things: Sex,Religion,and Art[M].Willl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198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