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精準醫療

精準醫療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精準醫療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精準醫療

精準醫療范文第1篇

2016年,中國精準醫療發展也進入加速期,3月5日,國家發改委公布“十三五”規劃綱要,其中涉及100個項目,而“加速推動基因組學等生物技術大規模應用”位列其中,預示著“基因組學”被列入國家戰略。

早在2015年3月,科技部召開國家首次精準醫學戰略專家會議,提出了中國精準醫療計劃,并計劃在2030年前投入600億元。一年之后,科技部 “精準醫學研究”重點專項2016年項目指南正式公布,實施周期為2016年~2020年。這一指南的被醫療界內解讀為,行業期待已久的精準醫療國家戰略部署終于揭曉。

在資本市場上,2015年以來精準醫療行業內的公司一直是風險投資機構眼中的“香餑餑”,越來越多的天使和VC投資爭相加入大健康投資行列。盡管在經歷“資本寒冬”,但基因產業上的創業公司融資力度依然不減。據資料顯示,2016年中國精準醫療的市場規模已達400億人民幣。

且中國作為人口大國,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占據中國居民疾病死亡率前幾位,人口老齡化、重大疾病是造成國家人力資源損失和經濟損失的重要因素。此外,精準醫療在生育健康領域、重大疾病治療領域的應用需求在中國也有龐大的基礎。不管是政府的重視與投入,資本市場的火熱追捧,還是大眾對精準醫療的迫切需求,仿佛都預示著精準醫療的大規模爆發即將到來。但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距離究竟有多遠?在從理想到現實的具體實現路徑上又有著哪些障礙?

精準醫療還有多遠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對精準醫療的定義是:建立在了解個體基因、環境以及生活方式的基礎上的新興疾病治療和預防方法。2016年美國在精準醫療計劃上投資2.15億美元,從逾百萬美國志愿者那里收集數據、找尋科學證據,將精準醫療從概念推進到臨床應用。

法國政府也宣布投資6.7億歐元啟動基因組和個體化醫療項目,將其命名為:法國基因組醫療2025(France Genomic Medicine 2025)。該項目以提高國家醫療診斷和疾病預防能力為整體目標,預計在全國范圍內建立12個基因測序平臺,2個國家數據中心。

在世界范圍內,還有英國10萬人基因組計劃、韓國萬人基因M計劃、澳大利亞零兒童癌癥計劃等精準醫療計劃已獲得重大推進。 數據顯示,目前,精準醫療全球市場規模已突破600億美元,其中精準診斷領域約為100億美元,精準治療領域500億美元左右。今后5年,全球精準醫療市場規模,還將以每年15%的速率增長,國內增速將超過20%。

在全球性的精準醫療熱下,精準醫療仿佛呼之欲出,但其實精準醫療的真正落地還要面臨很多困難。

首先,對于現行的醫療制度來說,精準醫療還需要很多規則或者習慣的改變。在醫療信息記錄上,要按照高水平科學研究所使用的樣本規范來收集記錄。除了病人基本信息外,還需要家族病史、飲食、運動習慣等。

其次,在目前的醫療IT架構內對精準醫療的支撐也存在問題。在2017年的政協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立醫院主任醫師侯建明就表示,精準醫學是近年來醫學研究熱點,但是目前我國數據共享方面還存在很大問題,臨床樣本和健康人群的信息收集、臨床資料的分析、個體化醫療的實施等方面,我國數據共享機制仍不健全。建議由衛生行業權威機構牽頭,聯合相關部門及各醫療機構、大學等共同實施數據整合共享計劃,以此夯實精準醫療的數據資源基礎,實現醫療資源集約化管理與利用。

除了數據共享外,如何借助IT系統最終實現將醫療大數據提取出知識并最終應用到對患者的治療上,也是對現有醫院信息中心負責人們提出的重大挑戰。

夯實數據基礎

“我們做了相關調查,發現在實現目標的路徑上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阜外醫院信息中心主任、中國心胸血管麻醉學會醫療信息技術專業委員會(CHITA)主任委員趙說。

依托國家衛生計生委課題的支持,CHITA在全國開展了針對心血管領域大數據應用的調查。調查覆蓋了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包括100家3級醫院,210家2級醫院。調查結果顯示,經過多年的信息化建設,我國醫療信息化整體水平已經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各級醫療機構都積累了規模可觀的醫療數據,但與大數據的發展預期相比,還存在著巨大的提升空間。在病歷結構化能力、數據質量管理、信息集成能力、數據安全意識與管理等方面與先進水平還存在著相當的差距,支撐臨床科研大數據分析的能力不足,會影響精準醫療數據分析的準確度。

趙表示,除了數據本身的問題外,許多人對于大數據理念和精準醫療的概念認知較為混亂。在系統的設計上依然遵從傳統思路,僅重視醫院內部的數據采集、流程管理,不考慮如何實現數據資源的二次利用,如何發揮數據應有的價值。這些問題都是當前實現精準醫療的瓶頸。

若要突破這些瓶頸,就要從根本上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1.缺乏適合臨床應用的數據標準和術語集的問題。目前我國已經頒布了醫療數據標準,但這些標準基本是針對通用病歷的,難以滿足臨床中相關描述的要求,以應用最廣泛的診斷、手術編碼為例,來源于病理術語,開發的初衷是規范病案的編目,目前在一些系統中將這一標準直接用于臨床,造成了部分內容描述信息的缺失。歐美等國家在這方面的標準已經形成了體系,數據的標準化程度很高,經過自然語義識別和結構化處理后可以直接進行分析。而目前國內的病歷數據很難做到這一點。目前自然語義處理等技術在國內應用的熱度很高,醫院期望通過這一技術彌補數據結構化采集內容的不足,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術語集支撐,導致采集數據質量無法達到預期的要求,這些環節后續需要花大量時間和精力進行整理。

2.專科病歷結構化、集成程度低的問題。現有系統無法支持有針對性的數據臨床分析要求,以電子病歷系統為例,許多系統在設計、實施時僅考慮滿足基本的病歷書寫、病案質控要求,對于病歷內容缺乏基本的控制,導致關鍵信息遺漏。

與傳統醫療手段不同,在精準醫療環境下,首先人們會被告知未來可能患有某些疾病,需要更好地進行預防;其次,一旦患有了某種疾病,其診斷將會非常容易;診斷后的用藥,將針對個體對藥物的敏感性而制定,每個病人都將得到最合適的藥,并在最佳劑量和最小副作用,以及最精準用藥時間的前提下用藥;對疾病的護理和預后的效果也將得到準確的評估和指導。

對人們來說,將基因應用到治療中好像還很遙遠,但有一個領域可以讓我們近距離感受到基因測序。

對于孕婦來說,唐氏篩查是孕期的必要檢查,當唐氏篩查數據顯示異常時,需要做羊水穿刺進行確診。羊水穿刺不僅屬于有創傷的微型手術,而且有0.5%-1%的流產率和感染率。在基因組學迅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現在有了新的選擇,無創DNA產前檢測。

無創DNA產前檢測技術是利用新一代DNA測序技術對母體外周血漿中的游離DN段(包括胎兒游離DNA)進行測序,檢測時只需抽取10毫升靜脈血,進行基因測序后得到胎兒的遺傳信息。根據統計,無創技術篩查的準確率高達99.5%。這意味著,做了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后,孩子出生患有唐氏綜合征的幾率降低到了十萬分之一。

在癌癥治療領域,基因醫療技術同樣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隨著基因檢測、基因編輯等技術已進入成熟期,并開始逐漸應用于疾病篩查、癌癥治療、慢性病治療等領域。預計到2030年,相關市場規模有望突破萬億元大關。

布局基因大數據

精準醫療早已成為全球范圍內的火爆話題。而有消息稱,今年年內我國將正式啟動國家基因庫二期工程建設,預計5年內基因數據總量超過美歐日三大基因庫總和。同時,我國將加速建立從基因檢測到個體化精準免疫的基因技術體系和基礎設施。此外,我國將出臺相關政策,對經確定為創新醫療器械的基因檢測產品等,按照創新醫療器械審批程序優先審查,加快創新醫療服務項目進入醫療體系,促進新技術進入臨床使用。

在其中,眾多科技公司的進入讓精準醫療更加火爆。科技公司通過人工智能AI、大數據和云計算等科技手段來優化精準醫療的數據處理流程、提高數據化程度,正在引發越來越多的關注。

2 0 1 3 年谷歌推出了一項名為 “G o o g l e Genomics”的云端服務,旨在幫助大學實驗室和醫院將患者或科研對象的生物基因儲存到云端上,服務的目標是“探討遺傳變異交互”,意味著科研專家能夠訪問數百萬的生物基因,并能輕松簡單地進行對比分析。

谷歌還先后投資了Foundation medicine 和 DNAnexus 兩家公司,Foundation medicine是一家提供癌癥全基因組測序及分析的公司,谷歌與DNAnexus 則計劃一起打造一個巨大的開放式 DNA 數據庫,并將共同接管美國聯邦政府的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的數據。這些數據將合并進入DNANexus的DNA信息歷史文檔,并儲存于谷歌的云計算服務器,這是谷歌的云計算服務器中最大的第三方數據資料,免費向醫學研究者提供接入服務。

另一家國際巨頭IBM也早已開始了其在精準醫療領域的布局。多年前,IBM Watson初出茅廬時以機器學習及自然語言識別能力打敗人類選手而名聲大噪,隨后IBM宣布進入了以認知計算為主的又一次轉型,如今,IBM Watson已經在醫療健康、商業、教育、市場、供應鏈、金融服務等領域展開了應用。

其中又以醫療健康領域的進展最為引人注目。2016年1月IBM和美敦力合作推出了一款糖尿病監測APP;3月,IBMWatson人工智能帶入蘋果手表睡眠健康應用;5月,IBM聯手蘋果為博士倫開發白內障手術APP;7月,IBM宣布已成立IBM Watson Health醫學影像協作計劃;8月,IBM宣布已經完成了對胃癌輔助治療的訓練,并正式推出使用;12月,IBM“沃森聯合會診中心”在浙江省中醫院落地。

而Watson的第一步商業化運作是通過和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進行合作,共同訓練IBM Watson腫瘤解決方案。在此期間,該系統的登入時間共計1.5萬小時,一支由醫生和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一起上傳了數千份病人的病歷,近500份醫學期刊和教科書,1500萬頁的醫學文獻,把Watson訓練成了一位的“腫瘤醫學專家”。隨后該系統被Watson Health部署到了許多頂尖的醫療機構,如克利夫蘭診所和MD安德森癌癥中心,提供基于證據的醫療決策系統。

Intel也宣布了開展基因組信息整合計劃,該計劃致力于在未來五年內整合現有私人、公眾以及云平臺上的基因組數據以加速生命科學領域研究。

而在2006年就推向市場的亞馬遜云服務上可以免費訪問兩個世界上最大的癌癥基因組數據集,即癌癥基因組地圖集(TCGA)和國際腫瘤基因組協作組 (ICGC)。

百度打造云上大腦

在2016年年底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生物醫藥行業成為重點鼓勵發展的行業。規劃提出,到2020年,生物產業規模達到8萬億~10萬億元。在醫藥領域,以基因技術快速發展為契機,推動醫療向精準醫療和個性化醫療發展。明確指出要開發新型抗體和疫苗、基因治療、細胞治療等生物制品和制劑,發展腫瘤免疫治療技術。

在政策和市場利好下,科技企業和互聯網企業們也不甘寂寞,百度云為華大基因部署了BGI BRCA Online平臺,為乳腺癌、卵巢癌的科研與應用提供基因測序數據分析服務。

2016年10月,百度醫療大腦在北京,“百度醫療大腦”是通過海量醫療數據、專業文獻的采集與分析進行人工智能化的產品設計。百度醫療大腦模擬醫生問診流程,與用戶多輪交流,依據用戶的癥狀,提出可能出現的問題,反復驗證,給出最終建議。在過程中可以收集、匯總、分類、整理病人的癥狀描述,提醒醫生更多的可能性,輔助基層醫生完成問診。

在2016年11月的烏鎮互聯網大會上,百度公司董事長兼CEO李彥宏進一步解釋了人工智能對醫療的變革。他指出,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在醫療上的發展分為四個層次:醫療O2O智能分診,人工智能參與的智能問診,基因分析和精準醫療,基于大數據的新藥研發。他認為,從分診到新藥研發,人工智能健康大數據奇點已經臨近。

就拿人們最先感受到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來說,這個作為基因產業最先商業化的技術已經被政府認可。2016年10月27日,衛計委了國衛辦婦幼發[2016]45號文件――《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關于規范有序開展孕婦外周血胎兒游離DNA產前篩查與診斷工作的通知》),指出此前產前篩查與診斷專業試點機構的有關規定同時廢止,放松了對開展產前篩查和診斷的機構要求,取消108家臨床試點單位,所有具有產前檢測資質的醫院原則上都可以開展無創DNA產前篩查與診斷;取消7家醫學檢驗所的臨床試點,具有產前檢測資質的所有醫學檢驗所原則上都可以開展無創DNA產前篩查與診斷。

精準醫療離我們越來越近,這得益于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的逐步成熟。精準醫療要想實現精準一定是建立在數據之上的,而對于很多疾病,尤其是罕見病來說,找到基因上微小的變化就很可能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鑰匙,但這同樣也意味著巨大的計算量。在沒有深度學習之前,這幾乎是不可想象的,隨著深度學習的出現,機器人能夠不斷地通過已有數據進行訓練,從中得出規則,并完成一些罕見病的早發現、早診斷。這也給了科技企業和互聯網企業們殺入醫療這個“藍海”的機會。

在阿法狗戰勝李世石后,人類對人工智能的恐懼開始進一步被放大。在精準醫療領域也不乏有人擔心人工智能會取代醫生,但要知道在任何一個國家醫療資源都是稀缺資源,對于政府來說如何提高醫生的平均診療水平,尤其是基層醫生的診療水平更為重要。人工智能作為增強智能,如果成為醫生診療系統里的輔助工具,會大大提高普通醫生的診斷水平和診斷效率,降低誤診率。這也正是精準醫療的最大意義所在。

世界各國基因組計劃

英國十萬人基因組計劃

2012年12月,英國政府宣布啟動針對癌癥和罕見病患者的英國10萬人基因組計劃。通過該計劃,英國政府預期到2017年年底實現以下四個目標:

推進基因組醫療整合至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并使英國在該領域引領全球。

加速對癌癥和罕見病的了解,從而提升有助于患者的診斷和精準治療。

促進基因組領域的私人投資和商業活動。

提升公眾對基因組醫療的知識和支持。

2015年年底,英政府宣布將在未來再追加經費用于該計劃。2016年6月,英國政府宣布已經完成了9892個基因組測序工作。

美國精準醫療

美國總統奧巴馬于2015年1月20日在白宮的國情咨詢中宣布啟動精準醫療計劃。根據該計劃,美國將搜集100萬人的個人健康信息以及測得他們的基因組序列,以實現短期目標:

鑒定新的癌癥亞型。

與藥廠等私人部門合作測試精準療法的臨床效果。

拓展對癌癥療法的認識(抗藥性、腫瘤復發等)。

韓國萬人基因組計劃

2015年11月韓國政府宣布以韓國蔚山國家科學技術研究為依托,啟動萬人基因組計劃。韓國萬人基因組計劃的主要目標是:

繪制韓國人基因組圖譜。

建立韓國標準化的基因數據庫。

發現罕見遺傳疾病的突變位點。

為韓國快速增長的基因組產業提供全面的基因組信息。

同時,該計劃是對2013年韓國政府宣布的未來8年投資人類、農業和醫藥基因組計劃的一個補充。

法國基因組醫療2025

近日,法國政府宣布投資6.7億歐元啟動基因組和個體化醫療項目,并將其命名為:法國基因組醫療2025 。

在未來10年,法國政府希望達到以下三個目標:

將法國打造成世界基因組醫療領先國家。

將基因組醫療整合至患者常規檢測流程。

精準醫療范文第2篇

相對于精準醫療在醫學界的大熱,不少非醫療界人士卻對此表示難以理解。如果只是強調療效精準,治好病、治對病,又有什么新意可言呢?病人來醫院,圖的不就是這些嗎?現在才開始熱捧“精準”,難道說以前的治療都是瞎蒙?即便是部分醫務人員,也可能不以為然。畢竟從醫學發展的角度來講,醫學進步本身就是精準化的過程。從傳統的望聞問切,發展到現代檢驗、影像技術,本身就是不斷校正、不斷精準。

“精準醫療”的實質是什么呢?簡而言之,精準醫療是運用現代遺傳技術、分子影像技術、生物信息技術等,結合患者生活環境和臨床數據,實現精準的疾病分類及診斷,制定個性化疾病預防和治療方案。它的誕生有三大契機,分別是人類基因組測序技術的革新、生物醫學分析技術的進步和大數據分析工具的出現,這也就決定了它和以往醫學模式的本質區別。

過去,醫生診治疾病往往是從“經驗”出發,根據患者的癥狀(如是否發熱、腹痛)來做判斷,即“經驗醫學”。如今,醫生診治疾病主要基于查體、問診,以及影像學、化驗室檢查結果,在拿到足夠的證據后,再進行診治,也叫“循證醫學”。而在精準醫療的時代,醫生先通過基因測序等新型檢測技術,得到患者的DNA信息、代謝產物、微生物,蛋白質組等生物大數據信息,再通過云端技術把患者的數據與大數據結果進行比較分析,找到疾病原因和治療靶點,并對一種疾病的不同狀態和過程進行精確分類,最后通過靶向治療,“精準打擊”病灶。

在我看來,精準醫學至少有三大優點:第一,提高治療的有效性;第二,降低不必要的藥物副作用;第三,節約醫療費用。通過基因測序技術預測未來可能會患有哪些疾病,從而更好地預防;一旦患上了某種疾病,可以早期診斷;治療針對性也更強,用藥會在最佳劑量和最小副作用,以及最精準用藥時間的前提下進行。而做到了以上幾點,也就避免了臨床治療中不必要的盲目用藥,去除無意義甚至有害的診治措施,從而極大降低醫療費用。用奧巴馬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在正確的時間 ,給正確的人以正確的治療 ,而且次次如此”。

當然,我們也不能神化精準醫療。所謂精準,永遠是相對的。百分之百的精準,即便在理論上也難以做到。認為它可以徹底消滅疾病,更不現實。因為治療結果并非完全由基因決定,還受到生活環境、教育程度及其他諸多因素的影響。同時,由于人類對自身及疾病的認識尚存在局限,現有的知識體系、科學模式(包括精準醫學)亦非盡善盡美。

精準醫療范文第3篇

相關公司中,迪安診斷(300244)、樂普醫療(300003)擁有技術、品牌、渠道優勢;麗珠集團(000513)戰略布局了精準醫療行業。

發改委印發《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馬拉松、自行車等大型群眾性體育賽事行動方案》,鼓勵賽事舉辦機構與金融機構合作,提供更多契合社會力量舉辦大型群眾性體育賽事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央視財經:豬肉價格在1月份同比上漲7.1%后,連續五個月同比下跌,批發價每公斤跌破20元。專家分析稱,隨著農業逐步開放,豬肉市場必將面臨巨大進口壓力,價格持續高位運行不大可能。

廣電總局:要全面強化節目制作機構的主體責任,必須認真嚴肅地考慮作品的社會效果,決不能創作生產和傳播文化霧霾、文化地溝油、文化三聚氰胺,決不能搞過度娛樂化和三俗。

國家郵政局:上半年郵政行業業務收入累計完成3060.3億元,同比增23.6%;業務總量累計完成4297.6億元,同比增32.7%;6月份,全行業業務收入完成560.2億元,同比增27.6%;業務總量完成816.9億元,同比增34.6%。       

上交所:13日,上交所發出監管函,對中國聯通(600050)申請延期復牌提出了相關監管要求。按公司此前公告預計,正在籌劃混改事宜的中國聯通應該在7月16日復牌。

精準醫療范文第4篇

【關鍵詞】精準醫學;血液病;靶向治療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801(2015)03-0029-02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2015年國情咨文演講中談到了“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所取得的成果,并宣布了新的項目――精準醫療計劃(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精準醫療由個性化醫療(personalized medicine)的概念進化而來。對精準醫學在腫瘤個體化治療中的應用,以助于對這一新概念的更好認識和應用。

1 什么是精準醫學?

美國“精準醫學”計劃主要體現為:啟動“百萬人基因組計劃”;做好隊列(cohort)及對照,建立與臨床有關的“史無前例的大數據”;尋找引發癌癥的遺傳因素,繼續美國已經開始的癌癥基因組研究計劃;建立評估基因檢測的新方法,保護知識產權與有關版權的管理和保證精準醫學和相關創新的需求;制定一系列的相關標準和政策,保護個人隱私和各種數據;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作)模式:企業家和非盈利組織參加。上述內容又可以概括為三方面,即科學內容(百萬美國人測序與癌癥基因組);政府功能的相應改變及法規標準的建立,以及公私合作,社會參與。白宮科學技術辦公室科學部副主任Jo Handelsman1將精準醫學描述為“一種考慮人群基因、環境和生活方式個體差異的促進健康和治療疾病的新方法”。事實上,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不同機構的研究人員就已經發現了一種過表達HER2蛋白的侵襲性乳腺癌亞型。1998年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準的曲妥珠單抗是首個癌癥分子靶向治療,用于治療HER2過表達的轉移性乳腺癌患者,但當時沒有考慮影響療效的分子和遺傳因素。

2 精準醫學在血液病治療中的應用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ML)是一種骨髓中干細胞DNA異常引起的造血干細胞疾病,9號和22號染色體片段易位產生的異常蛋白酪氨酸激酶稱之為BCR-ABL,可引起白細胞無限制地增殖,凋亡減少,最終導致白細胞數目的急劇增加。伊馬替尼(imatinib) 2是一種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對B CR-ABL酪氨酸激酶有特異性抑制作用,已成為CML一線治療。早期在伊馬替尼治療慢性髓細胞白血病的臨床試驗研究中發現,一部分患者對靶向治療原發耐藥,或逐漸反應不佳,進一步基因檢測發現存在T315I突變。迄今為止,發現耐藥突變尤其是T315I突變的患者占Bcr-Abl突變的10%-20%,目前被批準為CML的酪氨酸激酶抑制治療包括:伊馬替尼、尼羅替尼、和達沙替尼,根據患者基因檢測選擇能覆蓋耐藥基因的治療,可促進臨床療效。因此,目前提出的精準醫學,主要是對腫瘤基因譜測序,進而研發靶向特異性生物標志的治療,用于具有特異性生物標志陽性的敏感腫瘤患者。

腫瘤的另一種精準醫學應用是根據腫瘤基因或分子譜替代腫瘤類型,對患者采用個體化治療策略。諾華公司最近推出了一項名為 “Signature” 的臨床試驗計劃3,根據遺傳學分類選擇靶向新藥進行治療,而不考慮患者是乳腺癌,肺癌還是其他腫瘤類型。諾華公司描述這項試驗為“患者方案”試驗,因為是根據識別患者的分子標志物進行的新藥治療。這些試驗正在研究的治療包括buparlisib,dovitinib,binimetinib,encorafenib和sonidegib。Sloan Kettering紀念癌癥中心(MSKCC)的“籃子試驗”也是類似的概念4,將具有相同的分子靶點的不同腫瘤患者進行同一種靶向藥物治療。

3 未來發展方向

個體化醫學在全球風起云涌,基因測序技術也相應的蓬勃發展,尤其是個體化用藥基因檢測與無創產前DNA檢測,形成了個體化診療的重要基礎。個體化診療或個體化醫學是以每個患者的信息為基礎決定治療方案,從基因組成或表達變化的差異來把握治療效果或毒副作用等應答的個性,對每個患者進行最適宜的藥物療法治療,如癌癥的藥物有效率為25%,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有效率為50%,而同一藥物在不同個體內的效果差異最高可達300倍。著名遺傳學家賀林院士表示,轉化醫學 = 精準醫學 = 個性化醫療,轉化醫學是口號, 精準醫學是標準,個體化醫學是目標,而遺傳咨詢是紐帶,貫穿始終。在血液學腫瘤的研究和學習中,個體化治療的理念由來已久,新的靶向藥物甚至對傳統化療以及移植提出挑戰,有望取代傳統治療,進一步改善療效。隨著國內醫學發展與國際的迅速接軌,相信未來基于靶向藥物的個體化治療策略將使更多腫瘤患者獲益。

參考文獻:

[1]Handelsman J. Precision medicine: improving health and treating disease. http://whitehouse.gov/blog/2015/01/21/

precision-medicine-improving-health-and-treating-disease. Published January 21, 2015. Accessed January 21, 2015.

[2]Saret CJ, Winn AN, Shah G, et al. Value of innovation in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ublished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es. Blood. 2015;125(12):1866-9.

[3]Slosberg ED, Kang B, Beck JT, et al. The Signature program, a series of tissue-agnostic, mutation-specific signal finding trials. J Clin Oncol. 2014;32:5s(suppl;abstr TPS2646).

[4]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 2013 Annual report: traditional clinical trials versus basket trials. http://

/annual-report/2013/traditional-clinical-trials-versus-basket-trials. Published February 2014. Accessed January 22, 2015.

精準醫療范文第5篇

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屬于后組顱神經。由于二者在咽部的功能密不可分,因此通常將該兩組神經合并討論。

舌咽神經主要分布于咽腭弓、懸壅垂、軟腭、咽腔、舌后1/3、鼓室、莖突咽肌、腮腺;迷走神經主要分布在后顱窩的硬腦膜、外耳道、耳甲腔、環甲肌、會厭、聲門裂、舌根、梨狀隱窩、大部分喉肌和聲門裂以下黏膜、食管氣管以下內臟管腔黏膜和平滑肌(迷走神經)。舌咽和迷走神經是吞咽動作的主要支配神經,舌咽神經的部分或全部麻痹,表現為輕度飲水嗆咳、吞咽困難、咽腔和舌后1/3味覺減退等。如果同時伴隨迷走神經、舌下神經的損傷,則同時出現中到重度吞咽障礙,構音障礙或失音,少涎或多涎,舌咽神經痛。

舌咽神經的損傷分核上、核性、核下。單側的核上損傷不構成吞咽障礙。雙側核上、單側和/或雙側核性、核下均可引起吞咽相關的、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

有關吞咽障礙的分級評定標準較多,廣泛地指導吞咽困難的臨床診斷和治療,單獨討論嚴重吞咽障礙,所涉及顱神經和全身疾病、精神狀態較為復雜。本標準圍繞舌咽、迷走神經常見病變的實際情況,制定形態和功能相結合的分級評定標準和療效標準。

1舌咽神經痛

橋腦小腦腳、頸靜脈孔、顱底、鼻咽部、扁桃體的腫瘤,蛛網膜炎、動脈瘤壓迫均可導致舌咽神經痛。疼痛的部位在舌根或扁桃體區附近咽壁,可放射至鼻咽部或耳深處。可因吞咽、講話、咳嗽、哈欠而誘發,部分患者的疼痛可在咽后、舌根、扁桃體窩等區域有疼痛觸發點。疼痛如閃電樣,持續時間較短是其特點。但應注意與咽腔、扁桃體的急慢性炎癥相鑒別,后二者常有咽或扁桃體炎性體征。但舌咽神經痛不如三叉神經痛多見。

1.1咽神經痛的分級評定1級:無規律的咽后、舌根、或扁桃體窩區域1處或2處閃電樣刺痛,疼痛可以忍受或被忽略。 2級:上述區域的疼痛間斷發作,進食硬物時容易誘發疼痛,持續時間短,但已影響患者日常生活。3級:疼痛發作的程度已引起患者足夠重視,常規消炎止痛藥或局部治療不能緩解發作性疼痛,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輔助檢查已可發現可能的致病因素。

1.2舌咽神經痛的療效標準治愈:疼痛消失,至少1年以上未發作;好轉:疼痛癥狀不同程度改善。在原基礎上至少進步1級以上;無效:以上癥狀、體征無改善。

3中醫辨證分型

舌咽神經痛、吞咽障礙的原因不同,輕重不同,治療后的結果不同。舌咽神經痛多歸于咽痛。吞咽障礙古代醫家只是根據不同表現輕重,歸于“關格”,“喉喑”,“多涎”等范疇,早期病變配合中醫辨證分型。咽喉為肺胃之門戶,又是多條經脈經過之處,因此,其病變多與肺、脾、肝、腎有關。基本辨證分型如下。

3.1風火上擾,咽喉不利咽喉疼痛,時作時至,或如針刺,或如刀割,舌紅苔薄白,脈沉弦。

3.2氣虛血瘀,肝胃氣逆咽喉疼痛,或吞咽不利,時欲嗆咳,氣短神疲,心煩易怒,稍急進食水則嗆,舌淡紅,邊尖或有瘀點,或有齒痕,苔薄白 ,脈緩,或沉細。

3.3氣陰兩虛,陰津虧乏進食水嗆咳,吞咽困難,氣短神疲,口干欲飲,形瘦肉萎,唇舌色紅,舌面口唇干燥,苔薄或少苔,脈細數。

3.4肺脾氣虛,陽虛內寒進食水嗆咳,吞咽困難,氣短神疲,口多涎沫,時時欲唾,四肢不溫,肌肉萎軟,舌淡暗,多齒痕,舌苔水滑,脈沉弱、細數。

4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吞咽障礙完全恢復經口進食,正常飲水無嗆咳;顯效: 吞咽障礙明顯改善,臨床分級緩解達2級;有效:吞咽障礙有改善,吞咽分級提高1級;無效:治療前后無變化。

附注:臨床實踐中由于缺乏對顱神經和上下肢周圍神經病損程度進行客觀分級評定的標準或指南,以致臨床效果評價亦缺乏較為準確的參照,更無法分析判斷治療方法是否恰當。為了彌補這方面的缺憾,我們根據多年臨床實踐,對常見顱神經病損和周圍神經損傷的程度和范圍進行評估,按病損輕重進行分級,其目的是提供一個臨床可以參照的標準。多年來這些標準指導我們臨床實踐,并作了一定范圍的效度、信度回顧和前瞻研究,同時在各類相關研討會、繼續教育學習班上公開交流,廣泛征求意見,反復修改,今仍以草案形式發表,目的是拋磚引玉,征求批評意見,以期更加完善,成為臨床應用效果評價共同參照的依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平县| 吴旗县| 星子县| 黑水县| 土默特左旗| 汉中市| 阿拉尔市| 仙游县| 临夏市| 咸阳市| 双桥区| 嘉定区| 修文县| 孝感市| 合肥市| 新兴县| 乡城县| 收藏| 佛山市| 张家港市| 阿克陶县| 赤城县| 镶黄旗| 茂名市| 藁城市| 莲花县| 肥东县| 东宁县| 上饶市| 丹寨县| 册亨县| 枝江市| 乾安县| 宜兰县| 新晃| 临清市| 明溪县| 青岛市| 巴马| 井陉县| 偃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