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兒童故事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根據《中國電影金雞獎評獎章程》和《中國電影金雞獎評選細則》有關規定,現就報送參評第二十六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獎項設置
本屆金雞獎作品獎設最佳故事片、最佳兒童片、最佳數字電影片(原最佳電視電影片)、最佳紀錄片、最佳戲曲片、最佳科教片和最佳美術片。
本屆金雞獎單項獎設最佳編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攝影、最佳美術、最佳音樂、最佳錄音、導演處女作獎。
二、報名范圍
(一)2007年6月31日前經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電影局審查通過在國內外發行的影片,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可報送參評本屆金雞獎作品獎:
1、內地(大陸)電影制片機構拍攝的影片。
2、內地(大陸)電影制片機構與港澳臺電影制片機構合作拍攝的影片。
3、內地(大陸)電影制片機構與外國電影制片機構合作拍攝的影片。
4、經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電影局審查通過在內地(大陸)發行的港澳臺影片(不含港澳臺電影制片機構與外國電影制片機構合作拍攝的影片)。
(二)上述條款所述影片中申報單項獎者,需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三、報名程序
目前中國電影金雞獎的評獎已改為每兩年評選一次,因此報名參評的各片種數量增多,為了便于評獎工作的順利開展,參評報名工作將分兩個階段進行。
(1)數字電影片、科教片、紀錄片、戲曲片、美術片報名日期為2007年3月28日――5月31日。
(2)故事片、兒童片報名日期為2007年5月31日――7月31日。
各制片單位報名參評可直接報送中國電影家協會金雞獎辦公室。
四、注意事項
(一)請各申報機構和審核單位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嚴格篩選擇優申報。
(二)參評作品獎的影片,須認真填寫影片參評申報表中所列各項,出品單位名稱及其排序、創作人員名稱及其排序應與影片字幕一致。
(三)高清數字設備拍攝且已轉成膠片的數字電影片,按故事片報名參評。
(四)報送材料包括以下內容:
1、中國電影金雞獎參評影片申報表和參評單項申報表,以及需詳細推薦的材料請打印32份(其中一份需加蓋申報單位公章原件);劇照(包括影片劇照、申報參評單項者的劇照或照片)、簡要故事梗概(300字以內)、影片拷貝(隨拷貝附該影片DVD光盤一張)、數字電影片BEATCOM帶(隨帶附該影片DVD光盤一張)。申報參評最佳編劇獎者,請附電影文學劇本一式兩份。
2、廣電總局電影局頒發的《電影片發行公映許可證》和數字電影片審查通過證書。
3、報名文字材料(A4規格)以影片為單位(包括影片申報表、單項申報表)裝訂成冊。
(四)影片申報表和單項申報表請登陸.cn下載。
(五)申報時按每本(小本)拷貝100元收取拷貝運輸費。拷貝運輸費可直接送交中國電影家協會金雞獎辦公室或匯入下列帳戶:
戶名:中國電影家協會
開戶行:中國建設銀行北京朝陽區支行櫻花分理處(請注明金雞獎影片拷貝運輸費)。
帳號:2610066129
特此通知。
中國電影家協會
二00七年三月二十二日
聯系人:中國影協金雞獎辦公室
孫崇磊 趙華 宋展翎
電話:(010)64210166
(010)64296023
(010)64296016
有這樣一名選手,她是連續三屆獲得世界級選美比賽冠軍的第一人;
有這樣一位藝人,她是敦煌城市形象的第一位代言人,她通過自編自導自演的影片《南泥灣》榮獲中美電影節“最佳年度導演獎”;
她是一位擁有嬌艷的面容、傲人的身姿,又懷揣報國之心的紅色藝人;
她是――彭丹。
成長之路
彭丹祖籍山東菏澤,出生在湖南長沙的一個軍人家庭,外公是一名老。在彭丹小時候,外公經常給她講很多、艱苦奮斗的故事,受到家庭潛移默化的影響,不畏艱苦、努力勤奮的種子在小彭丹心里慢慢萌芽,為她日后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彭丹成長在北京,從小學習芭蕾舞,后成功考入北京舞蹈學院。憑借過人的天賦加孜孜不倦的努力,14歲時彭丹被公派到全球頂級的藝術學院茱莉亞學院留學,并憑借優異的成績獲得了茱莉亞學院的全額獎學金,成為該院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亞裔學生。
在美留學期間,彭丹一邊上學,一邊打工賺取生活費,最多的時候同時做四份兼職。全球頂尖藝術學府的課程壓力本就不輕松,又要同時打四份工,很難想象一個只身漂泊異鄉的十幾歲女孩所承受的壓力有多大。在美深造的八年期間,彭丹先后獲得了美國華裔小姐冠軍,美國中國小姐冠軍和世界亞裔小姐總冠軍。成為唯一一位在世界選美舞臺上榮獲三連冠的東方女性。
成名之路
1995年,彭丹參與了由李安監制的英語影片《落鳥》,飾演了女主角林娜。這是彭丹的處女作,該片榮獲第4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藝術片獎”和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等七項大獎。在拍完《落鳥》后,彭丹被黃百鳴賞識,應邀到香港拍攝由黃百鳴執導的喜劇驚悚片《狼吻夜驚魂》,彭丹飾演女主角周美詩。出眾的身形比例,美艷的外表,加上成熟大方的舉止,彭丹立刻在香港走紅。此后又主演了《賭圣2》、《運財五福星》、《六魔女》、《三合會》等多部賣座影片,并在香港迅速走紅。
名與利并不是彭丹真正想要得到的,她的內心還有對家國的眷戀和深沉的熱愛。正在她香港的演藝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彭丹毅然選擇放棄眼前的名與利,選擇回到內地,回到這片她深愛的土地,開始了中國主旋律題材影視劇的拍攝和創作。2000年,彭丹主演了國慶獻禮片《開著火車上北京》,飾演第一代內燃機車女司機李秀鳳,因此榮獲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此后又主演了軍事歷史題材影片《黃埔軍人》、抗戰劇《鐵道游擊隊》、《張思德》、《可愛的中國》等,并榮獲了國內外的多項大獎,其中《張思德》在業界廣受好評,榮獲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中國電影華表獎“最佳故事片獎”、長春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和中國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再現《南泥灣》
憑借多年的積淀與穩扎穩打,彭丹在2012年開始制作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南泥灣》。這部由彭丹編劇、導演和主演的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史詩故事片,主要講述了上世紀四十年代,八路軍三五九旅廣大指戰員在缺衣少糧的條件下,懷著對革命事業必勝的堅定信念,為保障供給、保衛延安而發生的真實悲壯的故事。該片一經推出迅速紅遍大江南北,不但被確定為“黨的十重點獻禮影片”,更先后斬獲“2013年最佳新銳導演獎”和“第五屆澳門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大獎”等殊榮,彭丹更是憑借此部影片在中美國際電視節上摘得“最佳女主角”獎項。彭丹得獎后說:“自己從小在美國學習戲劇和舞蹈,多次在林肯中心、百老匯劇院演出,但在她心中一直有個中國夢,就是憑借一部中國題材的作品在美國獲獎,這個夢想終于在洛杉磯得以實現。”
在采訪中彭丹說:“電影《南泥灣》中的鏡頭99%都是實拍,我們選擇的外景地在深山老林里,車輛根本沒法進去,無路可走,我們每天都要走四十分鐘山路才能到達拍攝場地,所有的器械都是靠人力搬運至山里,晚上收工了再搬下山。當時拍攝的時候正是冬天,冰天雪地,艱苦程度不言而喻。等我們拍攝結束回北京后,劇組的每個人都瘦了至少30斤。可以說,我們拍攝的過程,還原了南泥灣,也還原了南泥灣精神。”由于電影的時長限制,在《南泥灣》剪輯時彭丹不得不放棄拍攝過程中留下的許多經典畫面、素材,這讓許多看過樣片的專家、學者感到遺憾和可惜。于是,在電影之外再創作一部電視劇版《南泥灣》,便成了大家和粉絲們對她的期待。如今,心愿也即將成為現實,電視劇版《南泥灣》將在不久后登上熒屏。
眾所周知,南泥灣精神濃縮為八個字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而在了解彭丹的經歷后,不禁慨嘆,彭丹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現實版教科書。為人低調、不愛炒作,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事情。彭丹說:“我需要大量時間看書、采風、研究作品,軍事和歷史題材的作品往往很厚重,我需要大量的精力去查資料,根本無瑕顧及其他。”
助力公益
在拍攝主旋律影片、弘揚老一輩革命家優良傳統的同時,彭丹還致力于公益事業。自1996年至2014年,彭丹連續十八年向四川省金堂縣陽光小學十四名貧困失學兒童提供無償資助。2001年至2010年,彭丹先后兩次對四川省康骨醫院捐贈人民幣一百五十萬元,成立了“彭丹愛心基金會”,救助了很多殘疾兒童,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該康骨醫院收治了大量受傷群眾,使災區百姓在震后第一時間得到有效救治。
2004年,彭丹被聘任為國際粉紅絲帶乳腺癌防治活動“健康形象大使”。2006年,她為“大地之愛――母親水窖”工程捐款,幫助西北地區的貧困家庭。2010年,彭丹向“增愛公益基金會”捐贈了人民幣一百萬元,并成立了“增愛彭丹專項基金”,為礦難孤殘人士和兒童福利事業作出貢獻。2013年1月,彭丹當選為甘肅省政協“文化藝術界別”19位委員之一;同年甘肅地震,彭丹自費購買了總值40萬元的帳篷、被褥、折疊床等物資救助當地百姓,并在第一時間親身前往地震災區,與受難群眾吃住同在一起,從心靈上去陪伴他們,在經濟上和心理上同時幫助他們完成災后重建。2014年5月,彭丹被聘任為“一帶一路”敦煌市形象代言人。
暑假期間,我看了一部兒童故事片,影片名叫《淺藍深藍》。這部影片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無論做什么事,都要有自信,才能取得好成績。
電影主要講的是:豆丁與凱文比賽,豆丁輸了,也沒有朋友了。后來,體育老師告訴他:“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最終,豆丁用自己的方式,贏得了大家的尊重。豆丁找回了自信,也找回了朋友。
看完了這部電影,使我懂得了自信加努力,才能取得成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也有不足之處。我的長處是聰明,好學;不足之處是做是馬虎和驕傲,特別是期末數學沒有考好,但我會努力的。我要向豆丁學習,做事不怕失敗;在失敗中找回自信。爭取在今后的學習中取得好成績。
關鍵詞:紀錄片 商業化 消費文化 檔期營銷 營銷模式
歷經七年艱辛拍攝的“中國首部原生態鳥類故事片”《天賜》于2011年1月21日全國公映,但在春節檔硝煙彌漫的眾多大片中,《天賜》成了“炮灰”。這部以鳥類為主角的故事化紀錄片在德國科隆電影節上曾獲“最受觀眾喜愛的電影”獎,在歐洲其他國家反響也很好,在美國賣出了3000萬美元的版權,在國內卻遭到了不被排片和排在上午場的冷落。導演孫憲無奈發微博向知名導演和影評人求援。其實《天賜》不是第一部遭到冷遇的紀錄片,賈樟柯在戛納電影節上備受稱贊的紀錄片《海上傳奇》也遭遇了票房慘淡的尷尬。可見,目前國產紀錄片的發展舉步維艱。
商業化語境中紀錄片的尷尬面世
在日益商業化、產業化的電影制作發行過程中,紀錄片注定成不了投資人的寵兒。賈樟柯曾坦言:“投資人其實比較反感我拍紀錄片,因為市場預見不好。你看‘云之南’紀錄片就很難進市場,因為商業電影、娛樂電影已經占了很大的空間。”《天賜》的冷遇也讓導演孫憲感慨良多:“現在《天賜》在各地排片場次很不佳,影院理由是觀眾壓根不會喜歡,可我不這么認為,德國科隆電影節上感動了歐洲人的影片為什么不讓來感動中國觀眾呢。懇請影院能多排一場。”在資金和設備都不充分的狀況下,海島上蹲守七年歷經生死考驗,“拿命換回來的片子”,從一誕生就成了市場的棄兒。“當然這些(艱辛的經歷)不足以說明一個影片的品質,不過經歷了多少,最后還是用作品說話。如果觀眾不接受,那我們毫無怨言,但觀眾沒有機會見到,這是影片的一個悲哀。”孫憲一語道出了所有紀錄片人的無奈。
與此同時,2011年賀歲片《讓子彈飛》、《趙氏孤兒》、《非誠勿擾2》則在短短數日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票房奇跡。相比賀歲片的宣傳力度,《天賜》顯然遠遠不夠,很多人甚至沒有聽說過該片,而拍攝資金本就嚴重欠缺的《天賜》更無力去造勢宣傳。在票房利益驅使下,影院排片自然把票房收入放在首位,明星效應、懸念迭出、宣傳造勢成就了賀歲片的高票房。而以鳥類為題材的紀錄片《天賜》在春節檔賀歲片打造的一道道饕餮視覺盛宴中愈發顯得單薄。在影院需要票房、媒體需要收視率和廣告、觀眾埋單才是硬道理的市場為先的商業化語境中,紀錄片難免尷尬面世的命運。
然而,電影業內流傳的“紀錄片是一個國家的相冊”、“是提升國際影響力的重要載體”的藝術標桿又使得孫憲們盡管如履薄冰般踏在紀錄片之途的探索中,卻依然在執著地堅守,本著對藝術的癡迷和尊重,對生命的敬畏和熱愛,《天賜》制作團隊勇敢地在商業化語境中涂上了自己另類的一筆,這一筆誠如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張宏森所言:“這部影片對于中國電影來講是一個‘驚喜’,它不是紀錄片,而是以鳥類為主體、擬人化的故事片,這為中國電影的多樣化、多類型、多品種創作帶來了全新種類,具有極為特殊的意義。”或許,這是對商業化語境中尷尬生存的紀錄片的些許安慰。
消費文化語境中觀眾“明星期待”感、盲從化的影響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我國紀錄片一度陷入低谷,這固然與紀錄片本身選材單調、缺乏創造性有關,但更多的是與電影電視產業化、娛樂元素迅速膨脹、大眾媒體強勢介入有關。面對市場的激烈競爭,影視節目的定位和制作受制于經濟效益,收視率和票房的高低成為廣告收入的直接衡量砝碼,因此,迎合觀眾的喜好和需求成為影視制作的首要考慮因素。“明星效應”成為眾多電影的票房號召力,如2009年邀請172位明星參與創造了4.2億票房奇跡的《建國大業》,使觀眾從自己熟悉和喜愛的明星身上找到了消費,在主流宣傳片中添加偶像和娛樂元素,極大地滿足了觀眾獵奇和探尋“陌生的熟悉”感心理,從而獲得巨大成功。無論是歷史題材的《花木蘭》、《孔子》、《趙氏孤兒》,還是武打片《十月圍城》、《葉問》等都是大牌明星聯袂演出,很好地迎合了觀眾娛樂消費的“明星期待”心理。相比之下,紀錄片則顯得勢單力薄,尤其是國產動物紀錄片,沒有明星壓陣,沒有娛樂噱頭,即使歷經艱辛制作,將原生態的動物世界拍成一部溫情的故事片也很難打動絕大部分觀眾去消費,這也是面對當今消費文化語境《天賜》遭受冷遇的癥結所在。
另一方面,很多觀眾緊跟消費文化的潮流,被媒體牽著走,面對媒體的強勢宣傳紛紛走進影院,產生盲從化傾向。這與國人的好奇心理不無關系,似乎不跟著消費潮流走就落伍了,加上網絡媒體的強大宣傳力量,人們對熱點問題更是表現出高度的關注,反映在電影消費方面即“跟著熱映走”。而紀錄片往往被認為是“一些精英拍給另一些精英看”的,一些紀錄片因為對歷史和人文的厚重反映與思考,在人們心目中被打上了啟蒙教化的烙印,觀眾很難在消費文化眾人皆醉中保持清醒去為紀錄片埋單。央視紀錄片頻道副總監周艷曾說,據她所知,不只是中國,在全世界絕大部分地方,影院放映紀錄片能有很大票房的非常少見。紀錄片的創作與觀眾的收看尚未達成良性互動。
對于當今觀眾電影文化消費心理的變化,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教授陳山說道:“由于激烈的市場競爭帶來的心理疲乏和人際溫情的缺失,也由于‘跟著感覺走’的新的文化享樂主義的消費方式的興起,更由于網絡、手機等新的傳播媒介所帶來的電子游戲、連環動漫、網絡小說、手機短劇等娛樂方式在青少年圈中的流行,21世紀的人們文化欣賞心理也發生根本的變化。”這也是對消費文化語境中《天賜》類紀錄片的巨大沖擊。
檔期營銷模式下紀錄片與商業片的龜兔賽跑
電影檔期作為影響票房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越來越被電影營銷者所重視。而我國電影檔期的現狀是電影經營者對檔期經營還停留在粗放階段,經營各方基本依賴自然檔期,因而會出現有時影片扎堆,有時青黃不接的現象。暑期檔、國慶檔和賀歲檔影片扎堆,搶占檔期和避開檔期成為很多影片上映所采取的策略。檔期營銷的結果也是幾家歡喜幾家憂,《天賜》由于賀歲檔的巨大沖擊成了“炮灰”,充分反映出檔期營銷模式下紀錄片與商業片的龜兔賽跑。觀眾在感情、情緒、理智和信任四種購票動機下,顯然由廣告、宣傳等外界刺激引起感情沖動而產生的“感情動機”在暑期檔、國慶檔和賀歲檔中占很大優勢,因此,選在了賀歲檔并且幾乎零宣傳的《天賜》敗給賀歲大片也是意料中的。檔期營銷模式下,商業片的競爭已是異常激烈尚需要合理策劃,更不用說以動物為主角的紀錄片。比如2008年《畫皮》避開暑期檔和賀歲檔,選擇了相對休閑的國慶檔,在奧運剛剛結束國人正需要新的口味來享受國慶假期時采用電視、網絡、平面媒體、交通視頻等全方位廣告來造勢,激發了觀眾的“感情沖動”的購票動機從而獲得成功。
對于需要長線放映的紀錄片來說,觀眾的購票動機大多是由自身的好奇、快樂、感激等情緒引起的“情緒動機”和建立在通過各種渠道收集的信息中產生的對影片的客觀認識后經過主觀思維分析產生的“理智動機”,針對這兩種動機,發行方應當避開三大黃金檔期,進行必要的宣傳引導,全面刺激“情緒動機”和“理智動機”人群的購票欲望。
綜上可見,在商業化、消費文化、檔期營銷模式等多元語境中,紀錄片的生存困境重重,而紀錄片要想突出重圍,就需要借鑒商業片和文藝片的成功經驗,探尋多種營銷模式。
口碑式的營銷策略
在商業社會里,寸時寸金,人人都想用最短的時間贏得最大的利潤,影片的發行同樣如此。紀錄片要想避免在檔期營銷的大海中沉船,就需要以口碑贏得成功。例如《瘋狂的石頭》:選擇全國網絡論壇最具話語權的版主為首批觀眾,形成話語攻勢,營銷人員用BBS和博客等陣地進行宣傳,并請搜狐網站在首頁做了一期熱點話題,半日內訪問量超過百萬,口碑營銷策略為《瘋狂的石頭》帶來了潮水般的觀眾群。由于紀錄片的廣告宣傳很難達到商業大片的高度,而采取口碑式營銷策略則可以揚長避短,抓住因“情緒動機”和“理智動機”購票的觀眾,在影片上映前充分利用網絡媒體造勢,請知名影評人和論壇版主觀影作評,有了一定網絡口碑后再上映。
從“剛剛看了,挺好的,比快餐式的電影給人的思考多”、“如果有朋友問起對電影比較精通的您最近除了喜羊羊還有什么適合兒童看的影片,您不妨推薦《天賜》――通過威海某孤島上的一只黑尾鷗的成長歷程講述成長、勇氣、感恩、親情,是一個可以邊看邊回答孩子各種可愛問題的電影”、“所謂‘中國首部×××’往往都是個噱頭,但這一次,我為這個‘首部’鼓掌”等部分看了《天賜》的網上影評中可以看出,這是一部能夠贏得口碑的影片,然而它的檔期卻選擇失誤,并且在營銷上缺乏策略,如果它選擇在上映前請知名影評人觀影評論進行輿論造勢,就不至于上映后在微博上求助。
“細水長流型”的排映方式
“細水長流型”的排映方式適于開始觀眾面不寬廣,而越映觀眾會越多的影片。山西電影制片廠拍攝的故事片《暖春》可以看做“細水長流型”排映的成功典范,影片先從山西開始放映,一個月票房收入150萬元;然后又在河北放映,觀眾熱度超過了同期熱映的進口大片;轉戰到新疆仍是熱度不減,在烏魯木齊創下60萬元票房的紀錄,并有了當地媒體“3天哭出10萬”的報道;之后又用一年的時間在上海聯和院線做了300多萬元票房,可謂收獲不小。
中國有句諺語叫“酒香不怕巷子深”,對于開始不為人知的優秀紀錄片來說,應當嘗試“細水長流型”的排映方式,逐步積累票房和口碑。面對影院的檔期排片,冷靜對待商業片的“生逢其時”和自身的“生不逢時”,用精耕細作、細水長流的發行方式,確保自身票房收入,從慢慢積累開始,積少成多,在曠日持久的時間戰和空間戰發行中取得最終的勝利。
“受眾定位”的營銷方案
在經濟化社會消費文化結構中,通過定位受眾人群來確保票房成為電影營銷者的策略之一,電影版《杜拉拉升職記》堪稱典范。投資2000萬元而票房過億的《杜拉拉升職記》在融資過程中就拉來了企業圈和時尚圈兩大人群,即邀請十來位世界500強企業的人力資源總監和高管做榮譽編輯和《穿Prada的女魔頭》的造型師加盟,使精英與時尚階層同時成為本片的受眾。同時,雖為內地制作,但請來莫文蔚、黃立行、吳佩慈以確保香港和臺灣市場的票房,可謂將受眾面覆蓋到最大化。
紀錄片因娛樂元素少和故事性不強而使受眾面相對較小,然而也并非難以開拓。拿《天賜》來說,它以擬人化手法講述一只失去親人的小黑尾鷗艱難成長的故事,因飽含著親情、感恩、成長而感人至深,因此可以將受眾定位在兒童和學生群體,甚至包括導演剪輯時刪除的片頭語“此片獻給身處逆境的人”這一群體。有了受眾定位,就需要在放映時將潛在受眾變為現實受眾,選擇較有影響力的青少年讀物進行介紹,鎖定中小學生家長和大學生群體進行宣傳,使之有興趣通過一只小鳥的真實成長去體味人生成長的快樂和不易,從而達到營銷目的。
總之,雖然紀錄片在多元語境中生存困境重重,但隨著央視紀錄片頻道的開播和自身營銷模式的突圍,相信國產紀錄片的春天不再遙遠。
參考文獻:
1.賀滟波:《消費文化語境中的國產賀歲片》,《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0(6)。
2.許蘇、胡海華:《電視欄目紀錄片的生存困境與對策》,《新聞愛好者》,2009(10)。
3.倪震:《大眾文化心理的滿足和擴展――中國主流商業片的回顧》,《當代電影》,2010(2)。
我女兒今年10歲,她大約五六歲時也曾抱著電視看“喜羊羊”,如今我問她當年為什么喜歡看,她答說:“年紀小,傻唄。”現在女兒在電腦上追看日本動畫片,因為她覺得那些動畫片“畫得好看”“故事精彩”“有想象力”。是的,“畫得好看”是她選擇動畫片時排在第一位的標準。
作為“70后”,我小時候也常看那些如今已被稱為經典的國產動畫片。其中最有名的幾部如《大鬧天宮》《哪吒鬧海》《天書奇譚》,乃至稍晚些的《葫蘆兄弟》,仔細想來,若按今日有些朋友的評價標準,都是有暴力的。打與殺、斗爭與消滅的片段,幾乎是這些作品故事主線上開出的最誘人觀賞的花朵。但也就在那一串火燒雷劈抽筋剝皮之中,經典成為了經典。
在我小的時候,似乎沒有人說這是兒童不宜的,也鮮聞有孩子是因受這些動畫片的鼓舞而成了暴力的崇拜者。
但我確也不喜歡“喜羊羊”或者“熊出沒”。我厭惡它們不是因為宣揚了暴力或愚笨,而是因為缺乏美感。在我看來,缺乏美感與想象力,才是如今這些國產動畫最大之罪。它們不會教小朋友打或燒,卻會讓小朋友對美的事物漸漸失去判斷力。是為隱毒,尤其可憎。
在中國,動畫片最早是被稱為“美術片”的。在詞典上查“美術”的定義,是指“占據一定平面或空間、具有可視形象以供欣賞的藝術”。是藝術,首先應該是美的。
上世紀50年代末,上海美術電影廠提出“探民族風格之路”的口號,其后便有了《大鬧天宮》等一系列經典作品。當時有外國的評論說,《大鬧天宮》“不但具有一般美國迪士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藝術又是迪士尼式的美術片所做不到的,即它完全地表達了中國的傳統藝術風格”。
因為美,才可能稱為經典,才有資格被流傳。
我問女兒為什么從不看“熊出沒”,她說那畫得太丑了,“大樹樹根居然是平的!”
如今的許多國產動畫片是不美的,甚至是丑的,丑到稍微有點自己想法的孩子,都會主動放棄它們,轉而尋找在他們看來富有美感的動畫片,不管它來自日本還是美國。在我看來,其中最大的遺憾,莫過于在這種群體性的追尋和期待中,缺少了來自中國的傳統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