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有關月亮的傳說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老師把這個任務在上一個星期就讓我們準備了,我在家里把那本“月球問答”這本書拿出來,認真地尋找著,我找到了有關月亮的好多知識。啊,月亮上沒有嫦娥和玉兔,但有環形山······好,就這一段話!下面,我便開始練習讀一讀。到了學校老師讓我們把尋找的資料再整理一下。
我們盼啊盼,終于到了第二節課,有關月亮話題的討論開始了,第一個上臺的是許鑫,許鑫很高興地走上了講臺,可走到講臺以后,緊張的把腦海中準備告訴大家的知識,像是給忘了,支支吾吾地說不出一個字,同學們在臺下靜靜地等待著,許鑫在臺上不知所措,手指還不停地來回捻著,臉都羞紅了,眼睛瞪的圓溜溜的,還不停的亂轉,好像在尋找答案。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老師笑瞇瞇地說:“沒關系,看來許鑫太緊張了,下去再好好準備一下,好嗎?”許鑫點點頭,便垂頭喪氣地下了臺。
下一個是武鵬卓,他靦腆地走上了講臺,手背在后面:“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為大家講一個月亮的傳說,天帝的女兒看到大地那么黑暗,她把自己的右眼挖出來,拋到了天空變成了太陽,把自己的左眼挖出來,拋到天空,變成了月亮,她又把自己的珍珠項鏈拋到了天空,變成了星星······”這么長的故事,能熟練地復述下來,一定在家里下了不少功夫,同學們都紛紛舉起手來,夸他說:“你的聲音很大,而且講得也很流暢”.
下一個是賈珂,他娓娓動聽地講了起來······
《中秋節》優秀范文1
今天的天氣晴朗,我想今天一定是一個看月亮的好機會,今天正是中秋節,這一天的月亮肯定格外 的圓。
太陽落山了,天漸漸地籠罩了夜幕之下。過了一會兒,東邊的山頭發出了一絲絲的銀光,不知什么 時候,月亮露出了小半邊臉,接著,月亮出現在了山頭了。我高興極了!月亮好像背著什么重擔似的, 一點一點地往上爬。最后,她終于沖破了黑云,高高地掛在深藍色的夜空中了。
月亮好像一個光芒四射的盤子,柔和的月光如流水般的傾瀉下來,仿佛滑過一曲悅耳的笛聲,讓地 上銀銀的。玉玉的。使人愉快極了!
就在這時,一朵淡淡的白云飄了過來,想遮住月亮美麗的臉龐和那皎潔的月光,但月亮立刻從云的 縫隙射出了銀白的月光。最后,云輕輕地飄走了,夜空中就只剩下了一輪美麗的圓月和幾顆星星。
這時,媽媽叫了一聲:“大家快來吃月餅啊。”我就走了過去,一邊津津有味地吃月餅,一邊欣賞 美麗的月亮。
今天,我不但吃了好吃的月餅,還看見了美麗的月亮,我開心極了。今天真是個開心的中秋節啊!
《中秋節》優秀范文2
從古到今,關于月亮的故事和詩詞有許許多多,例如: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 千古名句和嫦娥奔月的`浪漫傳說。
許許多多的神話傳說塑造了今天的中秋節而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征團圓,所以又稱為團圓 節。
在中秋節,人們常常會在窗臺前或院子里,擺上月餅,水果,供奉月亮。月亮有許多美稱,如:素 娥、顧兔,嬋娟等等。
浩瀚的夜空中,一輪皎白無暇的明月高高掛在空中,身邊有許多調皮的眨著眼睛的小星星在玩耍。寂靜的暗夜里,不時傳來幾聲蟈蟈的叫聲,此情此景,好不美麗,也令我深深陶醉其中。
月亮像一杯濃濃的甘醇,說不完,道不盡。
我愿隨明月在云中漫步,聽她講浪漫的古老傳說,也愿站在靜處悄悄凝望。不過,這一切都化為柔 和的月光灑在我身上。這才是老朋友的祝福。許多人愿意在屋中歡飲度過這中秋之夜,而我卻更喜歡在 寧謐的夜晚,在高高的陽臺或戶外傾聽月的歌聲,感受“月中清露點朝夜”,感受月亮帶給我的美。
《中秋節》優秀范文3
昨天是中秋節,晚飯以后,我和爸爸、媽媽高高興興地坐在陽臺上,一邊吃月餅,一邊吃柿子,一 邊賞月。
一輪金黃的圓月已經高高地掛在天空中,向地上灑下皎潔的月光,像輕紗似的一般溫柔。天空中云 很淡,風很輕,月光很美,這構成了一幅漂亮的畫。在深藍色的夜空里,月亮顯得更圓、更亮、更美 了。這么美的月亮能不讓人心動嗎?這圓月非常調皮,一會兒鉆進云姐姐的懷里,一會兒和星星談話, 一會兒唱歌跳舞……真拿它沒辦法。這時爸爸說:“其實月亮是不會發光的。它就像一面鏡子,把太陽 的光反射到地球上,所以這些光是不熱的。”
不久,月亮旁邊出現了一絲陰影。爸爸又說:“這黑影子是月亮上的‘海’,不過里面沒有水。”
啊!這皎潔的明月引起了我的遐想。“啊!我知道,這時嫦娥一定很后悔,真應了那句古詩‘嫦娥 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呀!她地偷偷地看著后羿。后羿地在地球上看著給嫦娥的月餅和水 果,默默地想念著嫦娥。再說吳剛,正在不停地砍五百多丈高的桂樹,砍了又長……玉兔專心致志地搗 藥……”
中秋佳節真快樂呀,不但月亮圓,而且人們也和親人一起圓聚。中秋節的月亮真是不可思議呀!
《中秋節》優秀范文4
你知道今天是什么節日嗎?不知道吧,那我就告訴你吧,今天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
每年中秋節,在外地打工的叔叔阿姨都要回來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團聚,吃月餅。
今年的中秋節,我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起去外公、外婆家過節,我們給外婆準備了一盒月餅,雖然看不起眼,但禮輕情意重,剛到外婆家,我就迫不及待地下了車子,我剛走進外婆家,就看見外婆家的小狗藍藍,我趕忙把藍藍抱在懷里,又跑到了廚房,我對外婆說:“外婆中秋節快樂。”外婆高興地說:“我的寶貝孫子來看我啦!”我說:“外婆,今天晚上吃什么呀?”外婆說:“我們先吃燒烤,再吃月餅,好不好呀?”我說:“好呀,好呀!”我們大家來分工,爸爸把肉給串起來,媽媽去拿月餅,我來給大家服務,外公負責烤肉。
我們吃完了飯,坐在椅子上看月亮,外公給我講了好幾個有關月亮的傳說,大家一起說說笑笑,別提多高興了。
今年中秋節,我不僅嘗到了月餅的味道,還了解了嫦娥奔月等好幾個有關月亮的傳說,真是一個又難忘,又快樂的中秋節。
《中秋節》優秀范文5
歡樂的中秋節已經快來到了我們身邊,它的腳步越來越近、越來越近……中秋節是我國六大傳統節日之一,人們又稱它為八月節、團圓節。
今天早上我八點鐘起床,媽媽給我了一個大大的驚喜:今天中午帶我和外婆外公去豪尚豪牛排店過中秋,晚上和我們一起邊吃月餅邊賞月。我高興地一蹦三尺高。
好不容易到了中午,我們走進了豪尚豪牛排店吃牛排。我看見外面的太陽哥哥火辣辣的,今天晚上月亮姐姐因該會出來吧,那只能等到晚上才能知道了。
時間如流水,一會兒就到了傍晚了,我和媽媽、外婆外公在家里吃著美味的團圓飯,等待著月亮姐姐的出現。
大班中秋節活動方案
一.幼兒發展目標與主要內容:
1、初步了解傳統節日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的來歷及有關習俗,感受體驗傳統文化。
2、知道教師節、國慶節、國際勞動節等重要節日的名稱日期,進一步了解這些節日的社會意義。
3、積極參與各種節日的籌備及慶祝活動。學會用恰當的方式與人交往、溝通、合作,共享集體活動的快樂。
4、培養幼兒愛祖國、愛家鄉、愛勞動、愛親人的健康情感,鼓勵幼兒用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
二、教師指導建議:
(一)傳統節日 中秋節
1、環境:教師和幼兒一起創設反映中秋節的環境,如:用泥土或橡皮泥制作月餅、水果;制作各種燈籠;張貼有關中秋節的故事掛圖、畫有觀賞月亮的圖片等。
2、游戲:“月餅加工廠”。 教幼兒制作各種月餅,做好的月餅裝在盒子里放在“超市”里賣,也可放在小吃店里供“客人”用餐。
3、教育活動:
(1)講述有關中秋節的故事、傳說,如:“嫦娥奔月”、“到月亮婆婆家做客”等,使幼兒了解中秋節的來歷和有關習俗。
(2)引導幼兒根據故事,創編表演童話劇由幼兒自己分配角色,制作道具并進行表演。
4、觀察活動: 請幼兒在節前節后觀察月亮的變化,并做月亮變化日記(從小月牙開始觀察記錄至八月十五),要求幼兒自己觀察并將結果畫在自己的表格上。
5、家園共育:
(1)指導幼兒觀察月亮的大小變化。
(2)給幼兒講一個關于月亮的故事或教給幼兒一首有關月亮、中秋節的古詩。
玩月拜月
中秋一詞的含義有二:一是中秋八月,二是指作為節日的八月十五日。中國古代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很豐富。嫦娥奔月故事在戰國已經出現,《山海經》說“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周易?歸藏》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至漢代,《淮南子?覽冥訓》講月精實為蟾蜍,是由后羿妻娥所變。娥、嫦娥、常羲實為一人,即后世所說的嫦娥。而吳剛伐桂的傳說從《淮南子》“月中有桂樹”的記載可見端倪,至唐《酉陽雜俎》則呈現出一個吳剛學仙有過、謫令伐桂樹、樹隨創隨合永無止境的完整故事。
月亮神話傳說反映出人們對月亮知識的追求,并演變成賞月之俗。明清時期賞月風俗普及,表現在各地方志列出“中秋”節加以介紹。其內容是,一般要在庭中陳瓜果、月餅供月,進行祭拜,然后賞月。
月餅由來
眾所周知,月餅是中秋節的節日食品,月餅的出現和普及一定程度上標志著中秋節的形成。韓養民、郭興文認為:“吃月餅的風俗據記載唐代已有之。《洛中見聞》中說: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味極美。他聽說新科進士在曲江開宴,便命御膳房用綾包裹月餅賞賜給他們,這是月餅初見記載。”
明代方志中記載中秋吃月餅是普遍的。在北方,如嘉靖《威縣志》:“中秋,置酒玩月,為月餅饋之。”在南方,崇禎《嘉興縣志》記載:“十五是為中秋,作餅肖月形,曰月餅,有相饋遺者,取團圓之義。”
清人繼承了明代中秋節吃月餅和饋送親友的習俗。
月亮占卜
對月亮知識的追求、賞月及神話故事,還促使了民間以月亮占卜的活動。《歲時廣記》引《瑣碎錄》所載“占喬麥”之俗:“中秋無月則兔不孕,蚌不胎,喬麥不實,蓋緣兔蚌望月而孕胎,喬麥得月而實。”《歲時雜記》說:“珠之貴賤,視中秋月之明暗,明則珠多,暗則珠少。”
明清時期中秋以月亮占卜風俗更加普及。崇禎福建《龍溪縣志》載:“人家兒女于月下設果餅、環服之類,群望月而拜,致詞,謂之請月姑。置筐于盤,俟月神降筐,自舉為剝琢聲,祝其聲數卜休咎,然不甚驗。”
摸秋送瓜
月屬陰性,主生育。中秋值收獲季節,舉行嘗新秋報活動時自然聯想到人的生育問題。《東京夢華錄》說八月秋社“人家婦女皆歸外家,晚歸,即外公、姨舅,皆以新葫蘆兒、棗兒為遺,俗云宜良外甥”。秋社中有以多子葫蘆和棗企盼早得子的求子習俗。
1.知道八月十五是我國的中秋節,了解我國各地各族人民過中秋的一些習俗。
2.積極參與中秋節的文化娛樂活動,從不同途徑收集節目的信息,了解民族風情和節日特色,培養學生搜集資料,分析、整理、匯報資料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相互交流、合作的能力。
3.調動各種感官,回憶、交流自己和家人及親朋好友過中秋的情景,在快樂的體驗活動中加深對中華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對中華傳統節日的喜愛之情。
二、資源利用
1.學生:
A.向長輩了解中秋節的來歷,并從日歷上去翻閱這個日子,找到中秋節這一天;回憶去年和家人是怎么過中秋節的;了解各地中秋節的習俗和傳說。
B.背一背關于月亮的古詩。
2.教師:
A.課件;
B.心愿卡、球、手鼓、小鏡子、手電筒;
C.布置教室,懸掛小燈籠。
三、教學過程
師:我們先來欣賞一首歌,仔細聽歌中唱的是什么節日?
生:中秋節。
師:(點擊:中秋節)你知道中秋節的來歷嗎?中秋節還有哪些名字?
生:中秋節也叫“團圓節”。
師:你知道這么叫的原因嗎?
師:同學們,去年的中秋節你們是怎么過的?
生:我和爸爸媽媽去鄉下看爺爺奶奶,我們包餃子,做圓子,還吃月餅。
生:爸爸媽媽帶我到東洲公園賞月。
生:我們一家人到文化館猜燈謎。
師:月圓人圓,和父母家人一起過節確實令人高興。今天老師把這一輪中秋的圓月請到了課堂上,我們全班來過一次集體的中秋節,好不好?(補充課題)
師:說到中秋節,我們就會想到月餅。瞧,善解人意的嫦娥姐姐就給我們送來四個大月餅,(點擊:嫦娥)每個月餅后面還藏著秘密呢!誰想第一個揭開月餅后面的秘密?
生:(點擊秘密一:你知道人們是怎樣過中秋節的嗎?)
師:(點擊圖片)吃月餅、賞明月、掛燈籠、猜燈謎是中秋節里最普遍的習俗。就說這月餅吧,小小的月餅里就有大大的學問。你知道月餅是怎么來的嗎?
生:工人把面粉柔軟,加入各種各樣的餡料,再烘烤,就變成月餅了。
師:你吃過哪些品種的月餅?(師運用圖片相機補充資料)
生:我吃過豆沙月餅、火腿月餅和冬薈月餅。
生:我吃過又香又咸的蛋黃月餅。
生:有一種飄著茶香,叫綠茶月餅,很特別。
生:元祖月餅中的雪月餅最誘人,薄薄的透明的皮兒里是甜甜的冰淇淋,實在太好吃了。
師:一個圓圓的月餅就是一份圓圓的祝福,也體現了人們對團圓的期盼。其實我國各地各族都過中秋節,中秋活動可豐富啦,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點擊:一組各地過中秋的圖片)在少數民族地區,這一天還舉行別具特色的“鬧月”、“追月”、“行月”、“跳月”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我們的祖國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同一個節日就有不同的習俗,非常有意思。
生:(點擊秘密二:你知道關于月亮的故事嗎?)
生:(講《月亮姐姐做衣裳》)
師:是呀,月亮有時彎彎,有時圓圓,經常變化。瞧,這是老師記錄下的去年農歷八月份月亮的變化,(點擊課件)你發現了什么?
生:我發現月亮先彎彎的,像眉毛。漸漸地,“眉毛”變粗,越來越粗,變成半圓,
再大一點,大一點,直到變得圓圓的。后來,月亮又漸漸變小,最后又變成眉毛了。
師:月亮的不同變化還有好聽的名字呢!(介紹“上弦月”、“下弦月”等名稱。)
生:(點擊秘密三:你會背一首關于月亮的詩詞嗎?)
(很多人舉手)
師:那我們就一起來做個小游戲,名字就叫“擊鼓傳球”。怎么個玩法呢?鼓聲響起,球迅速在同學間橫向傳遞,鼓聲一停,球在誰手中,誰就獲得一次朗誦月亮古詩的機會。誰愿意上臺當鼓手?
(進行游戲。學生隨機背誦有關月亮的詩詞。)
師:是啊,皎潔的月光會讓人產生無限的遐想。那月亮真會發光嗎?我們來做個小實驗。請大家看老師手中的小鏡子,想象一下,假如這里一片漆黑,小鏡子會發光嗎?現在我用手電筒照一照小鏡子,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我發現小鏡子一開始是沒有光的。老師用手電筒照小鏡子的時候,小鏡子閃閃發光。
師:這小鏡子就代表月亮,手電筒好比太陽。月亮本身是不會發光的。當太陽照射到月亮上時,月亮就反射太陽光。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月光。
生:(點擊秘密四:猜燈謎)
生:猜燈謎是中秋節的一個民間習俗,每年它都吸引許多人參加。(師摘下一個小燈籠,示范展開燈謎紙)今天讓我們小組合作,也來猜一猜吧!你們是第幾組的就猜哪一條燈謎,看哪組同學腦筋轉得快。猜對的可以摘下謎語紙條回座位。(放音樂,小組下臺活動,猜中的可以把謎面摘下來回座位。)
小組匯報成果(猜對的獎勵各種不同的月亮造型)
師:看,猜燈謎的確很有意思,它不僅能增長我們的知識,還能增加節日的氣氛,難怪它能成為中秋節的保留節目呢!
師:“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有人說“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節倍思親”,(一組圓月圖,放音樂)瞧,天上的月亮照著你,照著我,在這月光如水的中秋夜,你想起了誰?想對他說什么?
生:在這如水的月光里,我想起了在北京工作的爸爸,我想對爸爸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我們雖然遠隔千里,但是我們共同擁有一輪圓月。
生:在靜悄悄的月夜,我想起了四川災區的小朋友。伙伴們,你們有月餅吃嗎?在中秋團圓之夜,也許你們沒有豐盛的晚餐;也許你們沒有香甜的月餅;也許你們不能在漂亮的大廳里猜燈謎……但是,你們有堅強的性格,有打不垮的意志,還有千千萬萬為你們祝福的同胞。遙祝你們中秋快樂!
生:我剛剛從上海轉來。中秋之夜,我不禁想起了曾經和我朝夕相處的老師、同學。我深深地為他們祝福,祝他們合家團圓,永遠幸福。
師:你想用什么方法傳遞你對他的思念呢?
生:我想打電話。
生:我可以上網發郵件。
生:我想寫信。
……
師:電話訴衷情,鴻雁傳心聲,不管你用什么方式都表達了你的思念之情。今天老師就為你們準備了漂亮的心愿卡,這樣吧,把你們最想對親人朋友說的話寫在心愿卡上(播放音樂)。
生:親愛的外公,今夜的月兒是如此美麗。月亮高高掛在空中,像一個大銀盤。我坐在如水的月光里,不禁想起了您。您常年不在家。我和爸爸媽媽是多么想念您啊!多么希望您能回家和我們一起吃團圓飯。
生:在這皎潔的月光里,我最思念的就是爺爺。爺爺呀,我有好多好多話要對您說。您一直在外地辛勤工作,平時很少有時間回來團圓。我真的好想您。爺爺,我真希望您早點退休。我每天晚上能偎依在您的懷里,在月光下聽您講故事。
……
師:中秋節,團圓節,可是有很多叔叔阿姨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忙碌著,讓我們把崇敬的目光投向他們。(點擊課件)
師:看著這感人的一幕幕,你們有什么話想說嗎?
生:交警叔叔,你們真是太辛苦了。在大家團圓的時刻,你們仍然堅守在崗位上維持交通秩序。如果沒有你們的付出,交通狀況一定不理想,我代表少先隊員向你們敬禮!
生:超市里的叔叔阿姨,你們為了給大家提供方便,堅持工作,放棄了和家人團聚的機會。我們從心底里感謝你。
生:醫生們,你們好!你們節日里堅守崗位,為患者服務。如果沒有你們的付出,患者就麻煩了。謝謝你們!
師:是呀,千言萬語早已匯成一句話――
生:(齊說)叔叔阿姨,你們幸苦了!
師:今天我們全班同學提前過了一個中秋節,一起賞月、講故事、背古詩、猜燈謎,還了解了祖國各地過中秋的風俗,過得可真有意義。最后,老師祝愿我們的每個家庭都能――團團圓圓,幸福美滿!下課以后,別忘了把這張心愿卡帶上我們的祝福送給那個你最思念的人。
四、教學反思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各種各樣的傳統佳節以她們動人的傳說故事、豐富的民俗習慣,成為其中一顆耀眼的明珠。如今,這顆明珠的光芒日益被各種各樣的洋人節所掩蓋,而被人們漸漸淡忘。為了傳承中華文化,蘇教版二年級上冊《品德與生活》教材第二單元就專門設計了《中秋與重陽》這樣的課。這兩個節日對于中國人來說是很重要的兩個傳統節日。一方面可以利用這兩個節日豐富學生的社會生活常識,了解民風民俗,了解習俗中的科學道理。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通過節日體會家庭歡樂,生活甜美的幸福,同時懂得要尊老敬長。為了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我決定改變原先的教學計劃,將本該在一課中的兩個節日分開來,作為獨立的兩個課時。并在兩節課前分別開展“家鄉的中秋節”和“家鄉的重陽節”的小采訪活動,收集當地有關的各種喜慶活動,了解市場的供應情況,組織學生通過書籍、雜志、畫報、網絡等途徑搜集各種有關“月亮的傳說”、“月餅的傳說”、“月球的小知識”等信息和資料,組織慰問、“請爺爺奶奶進課堂”等活動。并在課前組織學生布置好教室,營造節日的氣氛。
通過《中秋佳節話中秋》這一課的教學,我更深切地感受到:課堂要吸引學生,必須充滿活力;課堂要充滿活力,就應該活用資源,綜合開發,讓課程和生活走得更近。而新課程實驗教材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創造空間,就看我們如何去把握、挖掘與運用。那么,如何讓“品德”真正走進“生活”?我通過不斷的嘗試,得出了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突破傳統的課堂模式
一人在上、多人端坐的課堂模式已不再存在,讓同學們在教室里聽故事、猜燈謎、寫心愿卡,打破了課堂里單一、呆板的師生相對立的空間關系,使師生雙向互動,彼此融合,課堂充滿活力,并能使學生在游戲中得到情感體驗,覺得學的知識多,朋友多,快樂多。這樣的活動既符合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又體現新課程中活動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
(二)再現真實的教學情景
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杜威認為:知識與活動不可分離,知行統一,欲知必行。他提出“做中學”,主張通過兒童充分自主的活動豐富經驗,通過真經驗促進發展。因此,品德課應該創設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的真實可感的教學情境,以達到知行合一的教學目的。
如本課中七嘴八舌話中秋、你言我語講傳說、感恩知報訴真情、誦讀吟背頌月亮及辨辨做做識月球等活動,就讓孩子們不知不覺地參與到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去,而只有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中去,學生的知識才能真正領悟,能力才能得以真正鍛煉和提高,情感才能被觸及和調動,態度和價值觀才可能真正改變或形成。讓孩子們說一說、寫一寫、比一比、唱一唱、做一做等更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真正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讓學生在學習活動、體驗中如沐春風,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在生活中,我們所能面臨的事情何其多,而這些并不能一一從教材中找到答案。通過《品德與生活》的教學,不僅學生有所收獲,作為老師的我也有很多收獲,相信這樣一節課后,孩子能真正理解“中秋節”中所蘊含的情感。我也理解了“月圓人團圓”的真諦。
五、教學評價
樊健:活動化的品德教育最符合小學低年級兒童的認知特征和思維水平。它使品德教育變得真實、具體。可感可觸、可理解可實踐的活動,可以引導兒童感受真實的生活,親自體驗、主動探究,在學習活動中發展,在發展中學習;使學生在活動中學會用各種方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分享、交流自己的成果,鍛煉表達能力,從而真正起到引導兒童生活的作用。課堂上,馮老師和孩子們聊習俗、聽故事、猜燈謎、做實驗、寫心愿卡、說心里話,讓孩子們不知不覺地參與到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去,使活動真正成為教和學的中介,使品德與生活課程開放,向兒童自身開放,向兒童身邊的大自然開放,向兒童生活的社會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