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古代寓言故事

古代寓言故事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代寓言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古代寓言故事

古代寓言故事范文第1篇

2、從前有只羊,每天干活8小時。一天,主人告訴它,多干活有獎勵,于是它每天干10個小時。接下來,主人每月把它身上的羊毛剪下三分之一。年底到了,主人給它織了件毛衣,然后告訴它:“諾,這是你的獎勵,明年繼續努力吧!” 羊很生氣,把它的故事寫成童話,起了個名字叫“績效工資”。

3、愚公家門口有座大山,愚公嫌它礙事,帶著子孫,想把山移走。河曲智叟制止他說:“不能移,會有大災禍。”愚公不聽,認為只要堅持不懈,就能把山移走。有志者事竟成,終于到了山被徹底移走的那一天,愚公眼含熱淚。突然一聲爆響,一條蛇從地底鉆出,大笑:“哈哈哈,該死的葫蘆娃,老娘出來啦!”

4、公主吻了青蛙,青蛙變成了王子,王子向公主單膝跪下,說:“謝謝你救了我,美麗善良的公主,我還有一個愿望。” 公主的臉紅了:“你說吧,我會滿足你的要求。”結果,王子從口袋里掏出了另一只青蛙……

5、白雪公主結婚后,身體一直不太好。王子請來醫生診斷,發現她居然只剩下一個腎。王子悲傷地捧起她的臉:“親愛的,你到底遭遇了什么?”白雪公主勉強露出一個微笑:“我在森林隱居時,有一天,一個巫婆敲開門對我說,‘孩子,想要個蘋果嗎?’”

6、如來制服了悟空,打算把他壓在五行山下。觀音急忙制止道:“萬萬不可!”如來問:“為什么?”觀音道:“難道你沒聽過民間流傳的一首歌嗎?猴哥猴哥,你真了不得,五行大山壓不住你,蹦出個孫行者。”

7、“明年桃花開時,我就來找你。”他對她說,然后離開。一年后,桃花開了很久,他都沒有來。她要去找他,被父親制止。她不聽,毅然離開。他終于修好小船去找她,卻尋她不見。第三次再去時,連那個村莊也消失了。他記載了這次旅行,卻對她只字未提,仿佛她從來都沒出現過。游記是這么寫的“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古代寓言故事范文第2篇

【關鍵詞】現代裝飾畫;古代裝飾畫;演變特點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對于美的追求從未停歇,裝飾畫從古至今的演變歷程就證明了這一點。現在裝飾畫已經越來越受公眾的喜愛和歡迎。藝術家們用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和藝術形式來表現這個世界、來表達他們的思想,通過本文讓我們來認識一下什么是裝飾畫,以及裝飾畫的發展演變歷程和現代裝飾畫的特點。

一、裝飾畫的含義

裝飾畫是眾多繪畫形式中的一種,它屬于繪畫的范疇。但是裝飾畫得用材與其他繪畫相比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它的用材可以說多種多樣,陶泥、樹枝、玻璃、金屬、報紙等這些日常用品都可以成為裝飾畫的用材。因此,裝飾畫與其他傳統畫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它沒有固定的藝術手法和藝術形式。國畫中的筆、版畫中的各種刀法、油畫中的各種筆法以及水彩畫的干濕技法等,我們都可以運用到裝飾畫中。裝飾畫沒有固定的要求,對技法和工具都沒有嚴格的限制。

可以看出,裝飾畫比其他的傳統繪畫更自由,但它也有自己繪畫的藝術特點。譬如,裝飾畫不但要有自己的主題,還要表達出繪畫者的思想,更重要的一點是要具備藝術性。還有裝飾畫還可能擁有平面化的藝術方式和形式結構等。另外,對于其他畫強調的近大遠小、近實遠虛等特點,它則不必刻意強調,因此裝飾畫是自由的、不受約束的,它只要能表達出藝術家的真實想法,就是一副好的作品。

二、古代裝飾畫發展演變的特點

中國古代裝飾畫將歷經數千年,獲得不斷發展,成績斐然。古代裝飾畫因所處地區不同、時代不同,它們形成的風格迥異、變化多端。它既體現了一個民族的特色,又具有不同時代的風格特點。要了解古代裝飾畫的發展概況,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2.1古代裝飾畫注重主觀表達

我國古代裝飾畫注重把作者的主管感受和愿望一諸于裝飾畫。借助于這一載體來表達作者的心象。古代裝飾畫的制作不論是出于何種目的,它都體現了心象飛揚的原則與古代人的審美觀。注重主觀感受和意愿的表達,也成為我國古代裝飾畫表現的認識觀和方法論。例如古代的人物龍鳳圖帛畫,畫中的龍和風就是作者心象的表達。帛畫的作者根據自己的主觀意愿把不同動物的頭、角、鼻等部分器官進行拼湊整合,從而臆造出龍和鳳的形象。可見帛畫顯現的內容充分展示了繪畫者豐富的想象力和無窮的創造力。

2.2古代裝飾畫注重形象的平面化

古代裝飾畫為了打破視覺上的局限性,把自然狀態下顯示的形象整合到二維空間的范圍之內,使形象平面化成為我國古代裝飾畫的一個重要的特點。這樣在構圖上經過平面化處理,圖形以平時角度鋪在圖畫上,沒有遠近空間或不同形象的累疊,只有大小、上下、左右的位置體驗。同時,這種手法也是裝飾畫的立體感弱化,強化其外輪廓的整體效果。這一方面的代表作有漢代的畫像石、畫像磚和歷代的敦煌壁畫。

2.3古代裝飾畫適用于上層社會

中國古代裝飾畫使用人群有限,一般只有那些達官貴胄,或有經濟實力的大戶,才有財力花費在這些精美的裝飾品上,位于下層的老百姓很難接觸到。古代裝飾畫的適用范圍有限。例如考古發現的精美裝飾畫多發現于達官貴胄的生活區域內或是他們的陵墓內。

三、現代裝飾畫演變的特點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裝飾畫也呈現出了一些新的特點,主要表現如下:

3.1現代裝飾畫注重主觀表達而不缺乏理性因素

裝飾畫是一種自由的藝術表達形式,現代裝飾畫它重在表達繪畫者真實感受,這種真實感受是基于理性基礎之上的。由于社會的不斷進步,裝飾畫表達的主題元素的不斷增多,創作者可以自由選取,但是要基于一定的理性基礎,不能隨意創作。現代裝飾畫不能獨立于作者理性之外,否則會缺失一般繪畫作品的淵源性。這樣會剪斷作品了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構不成一個獨立的自足表達結構。我們在欣賞、評價時都必須既了然畫內又了然畫外,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深入地發掘作品的藝術內涵。

3.2現代裝飾畫注重形象的立體化

社會進步,科技發展,使現代裝飾畫的立體化成為可能。裝飾畫立體化的產生,首先是由于人們愛美的心理。生活中的物品和建筑,人們都想去美化。人們在美化它們的過程中發現,要達到美化的目的,不能簡單使用寫實性繪畫而需要專門具有裝飾效果的繪畫。其次是因為社會及審美需要的因素。社會的發展,主要是科技的進步和交流形式的廣泛以及交流節奏加快,引起了各方面的變化。同時也引起了人們審美心理的變化和創造力的提高。人們在傳統寫實性繪畫的基礎上,不斷探索新的繪畫形式和繪畫語言。工藝美術、建筑美術和其他以適應生產、生活為目的的藝術領域空前擴大,這些都為裝飾畫的立體化產生和發展創造了條件。

3.3現代裝飾畫具有大眾化、平民化的特質

隨著現代社會的全面發展,現代裝飾畫已非常普遍,種類繁多,既有素雅的器具裝飾,也有豪華通俗的廳堂裝飾;既有傳統的拙樸裝飾,也有現代的抽象裝飾。所以現代裝飾畫具有大眾化、平民化的特質,它與人們現實生活的關系越來越密切。現代裝飾畫又有別于精英繪畫,它對繪畫藝術的追求側重平民化,大眾化、生活化。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通過追蹤裝飾畫歷史變遷的時代特點,我們發現人們對于美的追求從未停歇,裝飾畫從古至今的演變歷程就證明了這一點。歷史的變遷,時代的發展,世界各地不同藝術相互融合, 今天裝飾畫藝術走呈現出各類現代藝術風格現在裝飾畫已經越來越受公眾的喜愛和歡迎。藝術家們通過裝飾畫用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和藝術形式來表現這個世界、來表達他們的思想,使裝飾畫更加大眾化、平民化。

【參考資料】

[1]康慧.論形式美在裝飾畫中的重要性[J].美術教育研究,2011(08).

[2]李立新.《中國歷代裝飾畫研究》的述史方法[J].裝飾,2000(03).

古代寓言故事范文第3篇

佛教創立于公元前5—6世紀的古印度,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從此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經過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到了明朝佛教已經有了持續的發展;統治者的扶持,明代禪宗(臨濟宗、曹洞宗)的興盛,和四大高僧(蓮池祩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的出現,以及輔教居士(宋濂、袁了凡、袁宏道)的作用都可以看出佛教在明代有所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明代文學中也常常出現佛教的蹤跡。

《南柯記》是明代著名文學家湯顯祖的代表作“臨川四夢”中的一夢。湯顯祖與佛教文化有著很深的淵源。由于他和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真可和尚的交友就顯得更加深刻,所以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現與佛教有關的內容。在《南柯記》中這種情況尤為突出,并且是經常被人關注的部分;包括作品中佛教思想滲透和作品中的佛教故事。

一、《南柯記》中滲透的佛教思想

明傳奇在文學中是俗文學。它更接本文由收集整理近底層百姓,所以其中所傳播的思想容易被人接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廣泛,和這一點也有關系。《南柯記》就是這樣的作品。它主要敘述了“落破書生淳于棼醉酒于自家門前的古槐樹下,夢入蟻國,與公主結婚,經歷一世浮沉,酒醒后發現只是一夢,卻忘不了夢中親人,直到禪師斬斷情根才醒悟成佛”的故事。其中滲透著一些佛教思想。

在《南柯記》中主要貫穿的佛教思想就是“因果報應”。因果報應與十二因緣、生死輪回、三世說是佛教的基本思想。整部傳奇的主要結構貫穿了一個“因果報應”思想;從一開始契玄禪師敘述中交代五百年前留下的公案要在現在了結,到最后淳于棼夢醒立地成佛,可以說“因果報應”的體現。而作品中無時無刻都在滲透著因果報應,三世輪回的思想。

除此之外,作品中還體現出佛教“多種神通”的思想。作品中提過如來、菩薩度化世人的情節,契玄禪師可以預知發生的事情,可以超度死去的人升天。人們有疾病也會去求佛祖。而無常苦空的思想在《南柯記》中也有滲透,傳奇的最后淳于棼看頭一切,便覺一切皆為空;于是成佛。第八出“情著”中契玄禪師提到“色即是空”是 “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緋色非空”是指“歸去豈知還向月,夢來何處更為云。”第四十二出中結尾詩中提到“空非空,還誰天眼通?”的詩句。這些都可以表現出“無常苦空”的思想。

二、《南柯記》中引用的佛教故事

《南柯記》中不僅有佛教思想的滲透,在傳奇中還涉及了一些佛教故事與傳達出的佛教思想相適應。作品中涉及了許多佛教人物,比如“如來”(又稱“世尊”)、“達摩”、“觀世音”、“目連”等等這些佛教諸神的名子穿插在作品中不時出現。

首先,契玄禪師自己敘述了一段因果輪回的故事;劇中第四出有這樣一段話“從世尊法演于西天,到達摩心傳于東土。無影樹下,拜月嘲風;沒縫塔中,安身立命……只為五百年前有一葉債梁天監年中,前身曾為比丘,跟隨達摩祖師渡江,比揚州有七佛以來毗婆寶塔,老僧一夕捧執蓮花燈,上于七層塔上,忽然傾瀉蓮燈,熱油注于蟻穴之內,彼時不知,當有守塔小沙彌,顏色不快,問他敢是費他掃塔之勞?那小沙彌說道;不為別的,以前圣僧天眼算過,此穴中流傳有八萬四千戶螻蟻。但是燃燈念佛之時,他便出來行走瞻聽。小沙彌到彼時分,施散盞飯,與他為戲。今日熱油下注,壞了多年。老僧聞言,甚是懺悔,啟參達摩老師父。老師父說道:不妨,不妨,他蟲業將盡,五百年后,定有靈變,待汝生天。老僧記下此言,三生在耳。屈指到今,恰好五百來歲。欲往揚州,了此公案”。這完全是為了傳奇的整個結構“因果輪回,三世因緣”思想的需要而出現的一個故事。

第二個是有關“觀音菩薩”的故事;“觀音”又稱“觀世音”、“觀自在”是佛教中四大菩薩之一,在中國這個佛教人物對民眾的影響最為深遠。《南柯記》第八出“情著”中作者用很長篇幅描寫契玄禪師講《妙法蓮花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主要向眾人傳播觀音菩薩度化世人,功德無量。教世人誠心供養觀音菩薩。言語中又滲透著因果輪回的佛教基本思想。

古代寓言故事范文第4篇

摘 要:在中華五千年文化長河中,服飾文化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了解服飾文化不僅可了解當時社會的物質特征和精神特征,還能深入研究各個歷史時期的興衰變幻。在中國古代服飾中,女性的衣著配飾始終是一個熱門的話題被不斷探討。其中,帔帛作為女性特有的裝飾,代表著不同時代的歷史文化風貌。

關鍵詞:帔帛 唐代 服飾文化

一、緒論

帔帛,也稱披帛或帛,是一種古代女子的配飾,樣式類似長絲巾,我們常在畫里看到古代婦女肩上或手臂上搭著一條長長的絲帶,行走時隨風擺動,顯得飄逸自然。常見的搭配是婦女穿著窄袖的衣服,肩上披著一條長長的帔帛。帔帛穿戴的方法多種多樣,多為兩端自然下垂,有時一端長些,一端短些。有時將帔帛兩端固定在胸前,形成馬甲的樣式。有時將右邊一端固定束在裙帶中,另一端繞過肩背,搭在左臂上。有時也會捧在胸前,使其垂至膝蓋。

帔帛多見于繪畫、陶俑和壁畫中,對它的研究也大多以此為根據。其中以唐代留傳下來的資料最為豐富。盛唐時期襦裙的衣袖和裙擺逐漸變寬,為使這樣肥大的服飾看起來自然飄逸,裝飾性極強的帔帛因此成為唐朝女子的主要衣飾之一。如唐代畫家周P的《簪花仕女圖》,描繪了一群身著華麗裝束、肩披帔帛的貴族婦女,她們身著紗衣衫襦,搭配搖曳長裙,肩披飄逸帔帛,神態各異,生動活潑。又如唐代壁畫《紅衣》中,著間色長裙,手執帔帛,舒展雙臂,舞態嬌柔,其中帔帛的裝飾作用顯而易見。

二、帔帛的來源

2.1秦時起源說

對于帔帛的起源,至今仍有不同的觀點。南宋末年陳元靚的《事林廣記》中說:“三代無帔。秦時有帔帛,以縑帛為之,漢即以羅,晉永嘉中制絳暈帔子。開元中令三妃以下通服之。”[1]根據這本書的說法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夏商周時期沒有帔。秦代出現用縑帛制成的帔帛,唐開元年間,帔帛成為普通婦女的常服。但是根據對秦時陶俑和漢代畫像磚的研究,這兩個時期帔帛并未出現。眾多學者在對古代文獻及圖像資料進行研究之后,對于帔帛的興起時間得出了基本統一的觀點:秦朝時帔帛并未出現,帔帛的首度出現應是在南北朝時期。

沈從文先生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中闡述了自己對于“秦時起源說”的看法:“唐宋以來的讀書人,談日用器物歷史起源,多喜附會,用矜博聞,照例是上自史前,下及秦漢,無所不及,而總是虛實參半。談帔帛征用,也難于征信。既有所稱引,也容易把同物異名分為二,和同名異物和為一,相互混淆。……”[2]此外,沈從文先生對帔帛的起源作了進一步研究,他認為帔帛最早出現在北朝石刻伎樂天身上。有資料顯示敦煌莫高窟288窟北魏壁畫女供養人及285窟西魏女供養人已有帔帛。也有學者認為帔帛的雛形是六朝時的“斜領”,《舊唐書?輿服志》云“圍巾護項,偏壓垂之,曰斜領,未嫁女子皆衣著斜領。”[3]后為遮風暖體魏晉時期的女子將斜領裁改為披在肩上的長巾,謂之“帔子”,隋唐時期的帔帛就由此而來。

2.2 西域服飾文化的影響

秦漢以后,由于中原地區國力強盛,周邊少數民族各國多派使臣覲見。西域各國由于地理位置的優勢,與中原地區的聯系十分緊密,在政治、經濟、文化、習俗等方面相互影響。

學者認為,帔帛是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西亞文化,與中原地區相結合而流行開來的一種服飾。持這種觀點的學者有段文杰、孫機、黃能馥-陳娟娟,他們的觀點多以《舊唐書?波斯傳》為依據:“其丈夫……衣不開襟,并有巾帔。多用蘇方青白色為之,兩邊緣以織成錦。婦人亦巾帔裙衫,辮發垂后。”[4]黃能馥-陳娟娟在《中國服飾史》中這樣寫道:“從波斯薩珊王朝銀瓶人物畫上,所見女裝也有帔巾,與唐代帔帛形式略同。又新疆丹丹烏里克出土的早期木版佛畫也有帔帛,……。”[5]然而波斯薩珊王朝銀瓶的制作時期較晚,與最早出現在十六國時期的壁畫中的帔帛在時間上相矛盾。由此可以看出,波斯薩珊王朝銀瓶并不能作為證明帔帛起源的有力證據,而帔帛在中原的流行確是受到西域飄逸虛幻等特點的影響。對于帔帛是由印度傳入的說法,黃能馥和陳娟娟兩位學者亦持反對態度,他們認為在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中,并未提到與中原地區相同的帔帛,而印度的紗麗也因穿戴方式不同被認為與帔帛無關。

2.3 印度佛教藝術的推動

東漢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官方傳入中國,自此恒河文化和黃河文化相互融合滲透,對中國思想、文化及藝術等領域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在藝術領域,佛教的廣泛傳播給中國古代繪畫、建筑、雕塑的發展,提供了契機。

我國最早的帔帛人物形象是出現在佛教的壁畫和雕像中,受到印度佛教畫像及雕塑的影響,如帔帛首度出現在女供養人服飾中是在新疆克孜爾石窟和莫高窟228號窟壁畫中,這兩處都是北魏時期繪制。其中女子服飾形象是短小背心、飄逸長裙,肩披如夢似幻的長巾,這是典型的西域龜茲女子服飾。西域龜茲服飾風格是受到佛教藝術的影響而形成的,然而在龜茲地區的佛教壁畫中,帔帛并沒有世俗化,這和中原地區以及與中原文化一體化的敦煌是不同的。到了隋唐時期的敦煌服飾中,帔帛演變為一種最為普遍的服飾,在數量眾多的供養人畫像中,女供養人大多上著窄袖衫,下穿長裙、肩搭帔帛,可見在佛教服飾世俗化的影響下,帔帛在隋朝已成為女性的常服和時尚衣著的表現。

三、帔帛的演變

3.1 隋唐時期帔帛

隋代的建立使后漢以后分裂與對峙近四個世紀的中國重新統一起來,在此后的三百多年中,出現了民族融合、經濟繁榮的景象。在隋唐兩代,少數民族服飾與中原服飾相融合,形成了極具特色的服飾風格。《中華古今注》其中一段話便記載了唐朝帔帛穿著成風的來由:“……古無其制,開元中詔令,二十七世婦及寶林御女良人等,尋常宴參侍令帔畫帛,至今然矣”。[6]

在隋唐的許多出土文物中都能看到帔帛的影子,無論是貴族婦女還是平民女子都對它極為推崇。從閻立本《步輦圖》、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到永泰公主墓道壁畫、新城公主墓道壁畫等,都有帔帛出現。而對于帔帛的樣式,在唐代已有規定,據《事物紀原》記“唐制士庶女子在室搭帔帛,出后帔帔子,以別出處之羲,今仕族亦有用者”。[7]女子著窄袖衫、半臂襖,坦露胸口,系及地長裙并搭配一條長長的帔帛,這樣的穿戴樣式是唐時流行的“時世裝”。

3.2 宋明兩代帔帛的演變

經過幾個朝代的更迭,帔帛的樣式和材質也隨之發展,到了宋代便成為女性的高級禮服之一,稱之為霞帔,因樣式飄逸華麗,宛如云間彩霞而得名。

宋代的霞帔與隋唐時期的帔帛之間的繼承關系是顯而易見的。不同之處在于帔帛是一條輕薄的絲帶,而霞帔則是兩條羅素連接而成,呈“V”字型。帔帛的穿戴方式有很多,隨意性強,可肩披,可環繞。這樣的設計既解決了霞帔較厚不易服帖的問題,也保留了其飄逸清新,瀟灑自然的特點。明代的霞帔在制作、款式等方面繼續延續宋代,并對霞帔的佩戴制度進行了更加嚴格細致的規范。

帔帛的傳播與發展,不僅代表著古代女性服飾和審美的變換,同時也顯示出不同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文化的差異。對帔帛的研究不僅能夠了解中國服飾的變遷,而且為了解和探索古代中國及周邊各國的藝術發展提供了機會。(作者單位:河南大學)

參考文獻:

[1] 《事林廣記》 陳元靚(宋)后集卷10

[2]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沈從文 上海書店出版社 P274

[3] 《舊唐書?輿服志》卷45

[4] 《舊唐書?波斯傳》卷148

[5] 《中國服飾史》 黃能馥-陳娟娟 上海人民出版社 P52

古代寓言故事范文第5篇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代詩詞;教學方法;研究

一、古代詩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1.豐富學生的知識,陶冶情操

語文是與語言文化相關的學習課程,學生學習的知識涵蓋面較為廣泛,古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當前人們所讀到的不少詩詞名作,不僅意境優美,也有一定的教育和啟迪作用。隨著素質教育的興起,人們開始注重學生多方面的語文需求,古詩詞文化的學習,對于豐富學生知識、陶冶學生情操具有重要作用。

2.傳承中華文化的需要

古詩詞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種,它流傳至今,被時代賦予了重要的意義。小學生學習古詩詞除了能夠豐富自己的知識,感受古詩詞的美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就在于文化的傳承。任何一種文化要想使其經久不衰,都必須要有人將其傳承下去,古詩詞文化也一樣,如果不是依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在今天,人們是絕對見不到那些具有韻味的名作的。小學生是未來文化傳承的重要力量,學好了古詩詞,才能將其更好地傳播下去。

二、當前古詩詞教學現狀

1.教師過于注重詩詞文字的翻譯

古詩詞文化與小說、散文等文學體裁一樣,注重的是學生的理解。然而,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普遍希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取得更高的分數,部分老師甚至覺得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多是注重對詩詞文字的解釋,而忽視了學生對于詩詞的理解,導致學生無法感受詩詞的意境,覺得詩詞學習枯燥無比。

2.教學受考試的影響大

目前,在考試中古詩詞的考試題型較為單一,主要有詩詞默寫和詩歌分析兩種。不少教師為了讓學生在考試的時候取得更高的分數,不管學生愿不愿意,理解詩歌沒有,只一味要求學生將考試時可能會考到的篇目背誦下來。同時,在考試時詩歌分析也是考試的一個大類,因此,教師在進行具體的詩詞教學時,也多是以逐句逐句的分析詩歌為主要教學方法,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難以感受詩歌的美,學習積極性難以提高。

三、古代詩詞教學的方法研究

1.以文表意,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常常會說到一種表現手法,“托物言志”“以物寓情”,這種表現手法在詩歌中是最為常見的。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小學生真正地W到詩歌的精髓,就不能完全按照考試的考題來,而是應當以文表意,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的“古詩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長相思》三首詩歌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在正式的講解之前,先講一講作者做詩的原因和作者的一些人生經歷,如王安石為什么要泊船瓜洲,張籍又是為什么“欲作家書意萬重”,教師在教學時通過講解人物經歷融入感情,引發學生的共鳴,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2.適當聯想,描繪詩歌美麗畫卷

小學生的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的,他們沒有高中生那樣豐富的閱讀量,缺乏深厚的文學積累,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小學生的想象能力是最豐富的。流傳至今的古詩詞,都是歷史上許多著名詩人的嘔心瀝血之作,不少詩詞里都含有十分優美的意境,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根據學生想象能力突出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適當的聯想,描繪出詩歌的美麗畫卷,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例如,在學白的《望廬山瀑布》這首詩的時候,其中“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句詩大氣磅礴,富有想象力,教師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也想象一下,自己腦海中的廬山瀑布是什么樣的,通過聯想學生更容易理解這些古詩詞。

3.運用詩人故事,感染學生

在我國的許多著名詩人都有著屬于自己的故事,許多詩人的人生經歷都十分豐富,如屢試不中的張繼曾在姑蘇城外的寒山寺下聽了一夜的鐘聲,而壯志未酬的辛棄疾也曾在夜里挑燈看劍,感嘆英雄氣短。

詩歌的世界是一個無比寬廣的世界,這些著名的詩人憂國憂民,懷抱著一個赤子之心。小學生大多喜歡聽故事,教師在教學中將這些與詩人有關的故事講給學生聽,不但可以感染學生,而且還能通過故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他們從更深層次理解詩歌,提升自己的品味,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總之,中國古代詩詞作為文化的瑰寶,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遺產,在小學階段做好古詩詞教學工作,并不只是為了提升學生的語文成績,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學好古詩詞更多的是為了讓我國的傳統文化更好的傳承下去。小學生是民族未來發展的希望,肩負著復興民族的偉大使命,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是他們的一項重要責任。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介休市| 南城县| 蚌埠市| 乳山市| 沙田区| 广西| 湘潭县| 鄂托克旗| 冕宁县| 无棣县| 英吉沙县| 万载县| 康乐县| 通榆县| 甘德县| 五大连池市| 镇江市| 高要市| 英吉沙县| 高雄市| 上蔡县| 两当县| 吴桥县| 铁力市| 湖北省| 西昌市| 赫章县| 普兰县| 刚察县| 股票| 敖汉旗| 遂溪县| 田阳县| 富宁县| 卓尼县| 四川省| 吉首市| 江门市| 磐石市| 托克托县| 绥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