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桃花的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指導;修改;能力;培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而在目前的作文教學中,更多注重的是興趣激發及寫作,忽視作文的修改過程。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寫文章也是同理,需要精心打磨。因此,小學生的作文要想寫好,精心修改顯得尤為重要。那么,修改作文應該從哪兒入手呢?
一、教師示范,教給修改方法
修改作文前,教師應先示范引路,品讀評析,使學生有所知,有所悟,學生才能動手修改。如,這樣一段話:春天柳樹發芽了,小草也顯得更加綠,這時候桃花開了。柳樹在空中翩翩起舞。桃花島里面就像一只只飛舞的蝴蝶。桃花的花辮飄到了柳樹的腳下,還有蘿卜。長得又長又好吃,那里還有人去看美麗的風景。
此片段是陳老師執教三年級作文修改課的素材。那么陳老師是怎樣引導學生來修改的呢?
1.看內容與主題是否相符。“修改作文,首先看內容是否符合寫作的主題,如不符,就沒有改的必要。”陳老師的一句話,提醒學生,寫文章要圍繞主題進行,否則,那也沒改的必要。
2.修改標點符號和錯別字。“用你的火眼金睛,把用錯的標點和字改過來。”在陳老師的引導下,學生立即發現了幾處標點符號用得不當,還糾正了“花瓣”與“花辮”,“柳樹”與“柳枝”等詞的用法。
3.查看句子是否通順。引導學生讀文不難發現,柳樹沒寫完就開始寫小草,景物描寫順序錯亂。對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讀多悟,在讀中悟出句子中的不足之處,再進行合理地修改。通過讀,學生改正了這些錯處。按“柳樹—小草—桃花—蘿卜”的順序來描寫景物。正所謂“此未終,彼勿起”。
4.學用修辭手法把事物寫活。文字是有生命的,它賦予人們無限的遐想。作為教師,我們應當引導學生去領略文字意境美。此時,陳老師打開了學生的話匣子。“小草怎么就綠了呢?”“蘿卜像什么?”“柳樹發芽了,小草綠了,桃花開了,這么美好的春天,還會有誰來湊熱鬧……”學生的想象思維一下子發散開來了,這是引導學生修改后的片段。多美的句子啊!學生借助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作文頓時變得十分優美。
春天來了,春風吹拂著大地。小草從地里探出頭來,揉了揉眼,看,多美的世界啊!柳樹發芽了,柳枝在空中翩翩起舞。桃花開了,就像一只只飛舞的蝴蝶,落在柳樹的腳下,像是給柳樹穿上了粉紅粉紅的繡花鞋。這時候,蘿卜也耐不住寂寞了,露出了白白的大肚皮,這時蜜蜂也來湊熱鬧了……
二、學生互改,學用修改方法
有了方法的指導,收獲了修改的方法,體驗了成功的快樂。以往的作文修改,教師大多越俎代庖,對學生的習作字斟句酌、精批細改,而作為主體的學生則冷眼旁觀教師的“紅色杰作”,很少“有”動于衷。這種高耗低效的作文修改模式,實為沒有認真思考作文教學的特質,無視學生在作文修改中的主體性。其實,在作文教學中,應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可以進行生生之間的互動,讓學生在主動有效的參與中提高寫作能力。
無論是視覺娛樂還是文字閱讀,想必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是,接下去的情節早已在自己的“意料之中”。事實與預想完全吻合,一馬平川,可以將你的情節預估到底,還有什么期待的理由?作文其實也一樣,蒼白總是乏味的,需要點技巧,或鋪設,或曲折,或隱晦,或暗示,不一而足。今天我們就談談如何利用暗示這一寫作手法來增添文字的魅力。
會說話的人,通常不會太直接表達自己的意思;會寫文章的人,通常也會給讀者留一個咀嚼的空間,不會直白地挑明,暗示總會被他們有意無意地自覺利用。作文中的暗示就是不直接說明,而用含蓄的話敲敲邊鼓,給點隱晦的提示,憋著不捅破這層薄薄的窗紙,等到讀完故事,回過頭來才發現原來前面已經作了種種的暗示,不禁為精妙構思拍案叫好。
林海音的《爸爸花兒落了》就是一個經典的例子。通讀全文,除了夾竹桃花的垂落來暗示父親的離逝外,文章還有很多的暗示:
①矛盾的對話:“英子,不要怕,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那么爸爸不也可以硬著頭皮從床上起來到我們學校去嗎?”
②動作描寫:爸爸看著我,搖搖頭,不說話了。他把臉轉向墻那邊,舉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
③語言描寫:“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大了,是不是?”
④蹊蹺之事:媽媽今早的眼睛為什么紅腫著;院里大盆的石榴和夾竹桃今年爸爸都沒有給上麻渣;到了五月節,石榴花沒有開得那么紅,那么大;石榴樹大盆底下也有幾粒沒有長成的小石榴。
⑤環境描寫:看外面的天,有點陰。
⑥歌聲:“長亭外,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是同學分別,其實也有父女訣別暗示)
⑦心理描寫: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我好像怕趕不上什么事情似的。
⑧景物描寫: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么時候垂下了好幾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看那垂落的夾竹桃。
⑨插敘:爸爸那么愛花,今年都沒有給院里大盆的石榴和夾竹桃上麻渣。
這樣一找,我們才豁然明白,發現原來有那么多的文字都是在為父親的離世處處暗示,處處伏筆,暗示的手段可以這么豐富,以致全文居然沒有用一個“死”“去世”等字眼,太厲害了!
關鍵詞:學生作文;教學技巧;培養能力;視野;寫作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2-0232-02
隨著我國的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人們的觀念越來越超前了,小學生的思想也變得更加靈活多樣。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怎樣做好小學生的作文教學呢?這成為廣大小學語文教師不斷深思的一個問題。下面我就談一下我對小學作文教學的一些觀點和想法。
一、加強小學生作文基本功的練習
新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述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所以做好學生作文基本功的訓練是寫好作文的基礎。
首先,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注重學生對生字、詞語的理解,讓學生把生字詞的意思理解了、融化了,這樣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才能更準確地使用自己熟悉、理解的好詞語。例如:在《畫楊桃》一課的教學中,我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老師的教誨,重點給學生講解了“叮囑”一詞的意思,并與“囑咐”、“叮嚀”做了詳細的比較,使學生對三個詞的感情表達有了更加準確的認識。在一次寫作中一名學生就準確的運用到了“叮囑”一詞,“我家就我一根獨苗苗,每天上學前媽媽都再三叮囑我過馬路要注意安全,要等紅燈了再走,還要記得左右都看看”,更好地表達了媽媽對兒子上學路上注意安全的諄諄告誡,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其次,注重學生觀察力的培養。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觀察是學生認識事物的重要方式,老師不光要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引導學生進行物體的觀察,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社會,觀察生活中的事物,那樣學生的寫作內容才會更廣泛,學生才不會陷入眼前的事物很多,卻無從下手的境地。例如:三年級上冊的作文《介紹祖國的傳統文化》,在我們的生活中蘊含著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有貼對聯,貼福字,貼窗花;有國畫,書法;有布老虎,中國結,皮影戲,捏面人;有賽龍舟,舞獅子,鬧元宵等。學生在寫作的時候不是缺少寫作的內容,而是缺少寫作的具體材料。有的學生想寫貼對聯,結果三言兩語就匆匆結尾了,原因就是知道的有關對聯的知識太少了,在過年的時候只是覺得新鮮好玩,沒有深入的去了解對聯的來歷,對聯的常識性的東西積累太少,沒有理解對聯的意思,結果在寫作的時候就顯得無話可說。所以要培養學生少對周圍的事物詳細的觀察力。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些有益義活動,經常帶他們到社會上,到大自然中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只有教會了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培養出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才能使學生積累到更多的寫作材料,為寫好作文奠定內容基礎。
最后,還要培養學生扎實的寫作功底,使學生學會運用一些寫作手法。常用的寫作手法有比喻,擬人,聯想,想象,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細節描寫,側面描寫等。正確的使用寫作手法可以使小學生的文章顯得更生動、更形象。例如:有一名學生是這樣描寫春天的:春姑娘像一位花仙子,挽著一個小花籃,把美麗的花兒撒向大地,大地立刻變成了花的世界,白的梨花,紅的杏花,粉的桃花……擬人手法的運用使文章頓時顯得秒不可言。還如:一名學生在一次作文中寫到“我愛上了讀書,讀書時我就象坐著小艇穿梭于浩瀚的大海,心情是那樣的愉快;讀書時我就象品嘗最愛吃的菠蘿、蜜桃,絲絲甜蜜滲入我的心底;讀書就象爬上高高的山頂,讓我領略到了山下無限的美景。”比喻手法的運用把小作者在讀書時的感受表達的淋漓盡致。
二、增加新的寫作內容,使文章更有新意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因此,作文教學也要盡量聯系現實生活,體現孩子們的生活實際,使學生的作文不至于太老套,太空洞。如在寫《爸爸媽媽的愛》時,好多學生寫的還是媽媽給我送雨傘,給我系鞋帶;爸爸、媽媽陪我過生日;我生病了爸爸、媽媽在病床前照顧我。作文內容顯得很陳舊,沒有新意。通過討論和老師的引導學生明白了:在自己跑步堅持不下去的時候,爸爸的鼓勵是對自己的愛;在街上看到展出的花卉,媽媽教自己認識花的品種也是愛;自己到同學家寫作業回家晚了,爸爸發大火也是愛。我們啟發學生寫作內容要新穎的同時,還要教會學生怎樣寫出新穎的內容。還如:在寫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作文《介紹家鄉周圍的環境》這篇文章時,由于學生生活圈子小,年齡小,對環境的關注范圍很有限,這時老師要引導學生做好寫作前的準備工作,引導學生自己外出調查,或訪問家長、周圍的人還可以查資料對家鄉周圍的環境有更多的了解,這樣在寫作的時候學生才會有話可寫,內容才會更貼近生活實際,更有新意。內容新穎的作文更有活力,也更加吸引讀者。
三、加強作文的思想教育作用
關鍵詞:學生個性;作文評價;個體差異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評價要根據各學段的目標,綜合考查學生作文水平的發展狀況,應重視對寫作的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評價,如是否有寫作的興趣和良好的習慣,是否表達了真情實感,對有創意的表達應予以鼓勵。”個性化作文是學生對生活的一種個性化體驗、積累與表達。要讓學生的作文始終保持個性,教師就要如《標準》所說:“根據學生的心身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保護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這是作文評價的基本原則,也是張揚學生作文個性的有效舉措。
案例一:學生王銀在考場上這樣寫《老師的微笑》:“馬老師的微笑是很難察覺的。有時,她的眉頭微微地向上一挑,有時,她的嘴角微微向下一撇,有時,她的眼睛微微一眨,有時,她的鼻子微微一抽。這微笑實在是‘微小’啊。”
史老師的評語是:你是一個做事很細致的孩子,你把老師“微小”的“微笑”觀察的很清楚。四個“有時”說明馬老師輕易不微笑的性格特點。眉頭一挑,嘴角一撇,眼睛一眨,鼻子一抽,這些詞語運用得很準確,任何人無法為你更改。四個“微微”寫出了“很難察覺”的原因。結尾句詼諧幽默,真是畫龍點睛。從這段寫話中可以看出,你是個平時善于觀察的孩子,而且是個很細心的孩子,所以,你把老師“微小”的微笑都看出來了。你又是一個愛讀書、愛積累詞句的孩子,所以,你把老師的微笑寫得很精彩,讓老師佩服。”
案例二:講臺上放著一盆鮮艷美麗的花,這盆花飄著一股清香。看花聞香,我便有了這樣的靈感:我們學校的廁所周圍沒有樹,也沒有草,如果在那些空地上種上花,廁所里的味道就臭得慢一點兒,廁所周圍的景色也就美麗了。
老師的評語是:講臺上的花給你非常獨特的靈感,你的創意讓老師佩服,老師希望你將來干景觀設計類事業。你作文的語言質樸,但讀來很感親切。
案例三:老師把花園里的花兒折了拿在手中,我就想起一件事。上星期的一天,我滾鐵環,不小心,鐵環滾進花園,打折了一枝花。王龍告了我的狀。老師在教室門前瞪著眼睛,大聲喊我:“彭剛,你怎么不愛護學校的花草呢?”我低頭走到老師身邊,說:“鐵環跑得快,我跑得慢,沒追上,鐵環進了花園,碰折了一枝花,我不是故意的。”老師笑瞇瞇地說:“今后跑快點,管住鐵環,你去吧。”今天,老師折了花兒,校長會批評他嗎?
老師的評語:讀了你的這段話,老師很感動,也很慚愧。老師之所以很感動,是因為你很關心老師,為老師折花的事擔憂。老師之所以很慚愧,是因為老師在不了解情況的時候對你的態度很粗暴。讀了你的這段話,老師覺得文中的人物對話寫得很純正。
案例四:操場邊上有桃花、杏花、梨花,還有我們叫不上名字的花。每一樹花兒都好看極了。我問王小麗,怎樣描寫這些花兒呢?王小麗說:“我爸爸早就逼我背會了朱自清的《春》,我們仿寫不就得了!”王小麗說完就朝我做了一個鬼臉,然后背出幾句來:“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爭著趕趟兒。這些花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閉上眼想想,桃兒、杏兒、梨兒,饞得叫你流口水。”王小麗背完,又做了一個饞人的鬼臉。我一聽,覺得她背的這些話還真寫得像。
老師的評語:你不但描寫了課間見聞,而且告訴大家一個很好的習作方法——把自己在閱讀中的積累巧妙地運用在作文里。
案例五:我最愛吃爺爺種的化心果。這種果子到冬季就被爺爺放在陰冷的地方結凍,想吃的時候就取一些放在暖和處解凍。過一會,果皮里的汁就化成水了,所以叫化心果。化心果的味道雖然不是果中王,但它為你把心都化了,難道你就不覺得它的甜美嗎?
老師的評語:你不僅認真地解說了“化心果”名稱的由來,還用詼諧幽默的語言表達了對化心果的贊美之情。
關鍵詞:新課改;小練筆;緊密聯系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6-315-01
一、推敲“練筆時機”
多數老師的“小練筆”都是放在“課后”的,對情感性特別強的課文來說,這當然是可行的。但是,“小練筆”提供的時機,除了“課后”、“課中”,甚至“課前”都是可以的,具體得看什么課時而定。如果是第一課時,學生剛剛接觸到課文,就讓他們提筆做“小練筆”好像不太合適,但如果是第二課時、第三課時呢?其實,對有些課文,也還是可以嘗試讓學生在剛接觸到課文的時候就“奮筆疾書”的,如初讀課文后,就讓學生用筆來表達對課文的理解,表達對課文中人物的情感,表達自己初步認識的心里和認知感覺等。總之,“練筆時機”的把握是很值得推敲的。
二、和諧寫作對象
人教版新教材三年級下冊第6課《燕子專列》后的擴展性題目,它要求學生把想對貝蒂說的話寫下來。這就要求學生和文本之間取得一致,走向和諧。這篇課文中雖然人物眾多,大家為保護燕子表現出了無所畏懼的高尚品質,但小貝蒂無疑是學生贊賞的對象,因為貝蒂在惡劣的天氣中為拯救燕子而忘我的精神境界更能打動人,產生共鳴。學生很自然地從小貝蒂身上受到感染,得到啟示。因此,在進行小練筆時能融入文本的角色中,在語境中學習寫作,以寫促讀,以寫促寫。在練筆的過程中深讀文本,內化語言,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是閱讀和習作達到高度和諧。
三、注重練筆方法
方法是效果的保證,有的老師布置學生寫“小練筆”非常單純,隨便交代一句“請同學們完成X X”就完事,這樣顯得太隨意。有的“小練筆”可能不需要教師多言,但是多數情況下,教師還是應該做些具體的提示或指導。為他們更好地發揮做必要的鋪墊,加以有效地引領。在方法上,我覺得教師與學生一起“動筆”寫作是最有效的。教師的這種身體力行、潛心示范,不僅是對學生寫作的具體指導,還能夠打動學生,收到“親其師”的功效。
教材中有許多文質兼美,語感鮮明的課文,對于其中出現的經典、精彩語段,教師除了引領學生反復誦讀、感悟、積累之外,更重要的是巧妙地抓住這一語言的“點”進行小練筆,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積累語言、積淀語感,從而掌握寫作方法。比如,三年級下冊中《荷花》這篇課文,對荷花各種優美姿態的描寫讓人有如身臨其境,感受到荷花、荷葉的各種美妙姿態,體會一池荷花的動態美。為了完成課后的“小練筆”,我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體會作者運用語言文字的美妙之處,然后,布置學生回家后仔細觀察院子里的杏花、桃花、梨花(這里的人家幾乎家家都有這些果樹)等,然后讓學生模仿課文寫一段話來描寫一種花,有的學生寫道:“我家院子里的桃花已經開得很熱鬧了。盛開的桃花挨挨擠擠的,一簇簇,一叢叢,你不讓我,我不讓你。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花瓣全展開了,露出了嫩黃色的花蕊,引來許多蜜蜂。還有的還是花骨朵兒,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從學生的小練筆中我讀出了他們對經典的汲取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