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愚人節整人語錄

愚人節整人語錄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愚人節整人語錄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愚人節整人語錄范文第1篇

關鍵詞:地方高校;創新人才;路徑

30多年的改革發展讓我國在國際社會上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創新驅動力弱、發展模式粗放仍是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瓶頸,未來發展我們必然面臨提高創新能力的重大挑戰。而提高創新能力,首要的任務就是培養創新人才。高校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必須肩負起時代的重任[1]。地方高校作為人才培養基地的一員,主要任務是為地方發展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并促進地方提高創新能力。這意味著地方高校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及應用能力。然而,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地方高校往往是高等教育領域的弱勢群體,辦學基礎薄弱,在人才培養中面臨諸多困境,培養機制、路徑都有待改進和提高。

一、地方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癥結

(一)創新環境缺失

創新需要突破性的思維和創造力,需要肥沃的創新土壤,這其中最重要的莫過于教育環境。只有在鼓勵探索、支持興趣、重視實踐的土壤中,創新之禾苗才能茁壯成長。然而,當今社會應試教育的影響根深蒂固,學生們從小就被灌輸了“好好讀書才能考上大學,考上大學才會有好前程”的觀念。筆者曾在就職學校進行過針對在校大學生學習與擇業的隨機調查,結果是77%的被調查者認為上大學是為了找到好工作。于是,很多學生為了前途而讀書,根本沒有探索性學習的意愿,只是機械地記憶和應試,好奇心、批判性思維乃至創造力完全被扼殺。

(二)受功利主義影響

轉型期商業的發展以及功利主義的滲入嚴重沖擊著傳統價值觀,求名爭利、物質崇拜、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充斥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結果是社會資本集中流向了科技含量低但資源稀缺的行業,而人才資源則傾向于朝著行政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流動。調查顯示,63%的被調查者將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作為理想的就業地。顯然,在功利主義思想影響下,大學生也是一心謀求實際利益,無意也無暇進行創新實踐。

(三)創新實踐形同虛設

創新的根本在于實踐,培養創新人才需要讓學生廣泛參與實踐。然而,傳統教育模式帶有明顯的封閉性,資源分散,產學研脫節,地方高校亦難幸免。隨著擴招教學資源趨于緊張,而學科、專業之間界限鮮明,難以資源共享;現有師資主要來源于“985”、“211”名校,其所受教育基本是指向研究型方向,缺乏實踐經驗和指導實踐的能力。此外,多數高校與地方聯系很少,致使高等教育與社會實踐嚴重脫節,學生鮮有機會參與應用性科學研究,被冠以創新實踐之名的暑期社會實踐往往也是走過場,與專業聯系不緊密甚至沒有關聯,無法進行實踐訓練。

(四)教師評價體系凸現利益導向

教師評價是以教師的教學和科研績效為對象的評價活動[2],目的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教學質量。目前,地方高校教師評價也仿效“985”、“211”高校,關注的是取得多少科研成果和科研經費,呈現“重科研、輕教學,重數量、輕質量”的特點[3]。這就導致教師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科研成果的取得上,教學照本宣科、應付了事,教學效果完全被忽視。同時,學術浮躁、學術道德失范現象頻生,重復性研究、無新意的成果屢見不鮮,創新性思維、創造性研究更加鮮見,對人才培養構成了負面影響。

二、地方高校創新人才培養困境的根源

(一)傳統文化負面因素的束縛

傳統文化有許多精髓值得借鑒與繼承,但也有不利于新事物產生的負面因素,影響創新思維的形成。首先,創新需要獨立的思考,而傳統文化中的“大一統”思想強調的是統一、集體意識,個體意識必須從屬于集體意識,于是從眾心理甚囂塵上,嚴重降低了人們獨立思考的積極性。其次,創新需要突破原有的框架,打破舊的規則,而傳統文化中崇尚權威的特點十分鮮明,容易導致人們缺乏質疑與批判的精神,形成對原有框架和規則的依賴。最后,創新需要探索和求實的精神,要敢于冒險和犧牲,而傳統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卻讓人害怕失敗,不敢冒險,不善競爭,形成了知足常樂的心態,抱著這樣的心態恐怕難有真正的創新。

(二)“知識中心”教育模式的制約

自古以來,我國的教育基本上是以吸收知識為中心,注重繼承和記憶,重復性思維日漸強化,創造性思維逐漸弱化,形成了“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重記憶、輕思考,重嚴格紀律、輕自由發展”的教育模式。在此模式影響下,高校逐步走向了模式化培養的路徑,統一授課、統一考試、統一實驗、統一社會實踐,培養的人才可謂千校相同,萬人一面,普遍缺少個性和創造力。在地方高校中,傳統的教學模式與方法仍占據主流,多數課堂只注重傳授教學內容,采取的仍然是“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死板單一,缺少啟發和實踐,學生往往是暫時記住了一大堆符號,但卻沒有形成和發展自己的認識與能力,其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都受到制約。

(三)“功利主義”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體制成功轉型,社會生產力極大發展,物質產品日漸豐富。與此同時,追求財富、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的氛圍愈演愈烈,人們的一切行為均以功利主義為評價標準,成功與否關鍵是看有沒有取得經濟效益,甚至在衡量一項政策時也以有無經濟效益為標準。這樣的氛圍讓高校亦難獨善其身,生存競爭迫使高校走向功利化,人才培養的方向、專業設置、課程安排等均以市場熱門需要為出發點,但卻忽略了市場的真正需求。結果是眾多學校在專業設置、辦學定位上趨同化,一些地方高校專業設置盲目跟風,缺少相關的師資和硬件,導致師資隊伍、教學基礎設施與專業教學要求嚴重不匹配,教學質量明顯下降,學生普遍缺乏動手能力和社會適應力。

三、推動地方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路徑

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就是把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并激發創造潛能,最終使學生以不同的方式走向成功。為此,全社會及地方高校應著重從以下方面共同努力。

(一)培育利于創新的文化土壤

文化是影響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在社會發展進程中不僅具有強大的凝聚力,而且還可以產生巨大的創造力和影響力。因此,培養創新人才,推動創新的實現,需要培育適宜創新的文化環境和土壤。具體而言,就是要有一個包容性的文化環境,不僅要包容特立獨行的超越常規的思維和行為,對有獨立見解、不會輕易附和的人給予寬容與尊重,而且要包容失敗,要對失敗者給予理解與尊重。這樣,人們才敢于打破常規,提出并堅持與眾不同的見解;才敢于探索事物的本源,嘗試發現新現象、開拓新視野,個人的才能、想象力、創造力才能充分展現出來。

(二)繼續推進高等教育改革

創新思維的能力形成于教育。要培養創新人才,就必須推進高等教育改革,使其育人職能實至名歸。首先,要摒棄功利主義價值觀,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讓他們能夠體會成長的自由和樂趣,順應自我,追逐夢想;其次,要破除應試教育的思維模式,打破考試崇拜觀念,構建以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為核心的評價標準,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最后,進一步改革教學方法,以激發思考、引起探索欲望為目標組織教學,鼓勵學生突破常規,追根尋源,放飛想象力,開發創造力。

(三)實現由規模擴張到內涵式發展的轉型

時下,很多地方高校在辦學中盲目追求“綜合性”、“全科式”規模擴張,辦學特點不突出,培養的人才缺乏社會適應力和創造力。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實現由規模擴張到內涵式發展的轉型是必然的選擇。為此,地方高校首先必須將主要精力放在內涵建設上,通過內涵建設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其次,要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及自身實際,理清自身的優勢與劣勢,明確轉型的對象與目標,從而落實辦學定位,培養個性鮮明、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人才,并以此服務社會,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四)建立產學研合作教育平臺

理論和實踐能否密切結合影響著學生的社會適應力,這種適應力最終會影響其創造力。地方高校要使學生具備適應社會、服務崗位的基本素質,加強實踐訓練是必不可少的,而產學研合作教育恰好為此提供了平臺。所謂產學研合作教育,指的是高校為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與政府、企業、行業、服務部門等校外機構合作,建立集教學、生產、科研、人才培訓為一體的產學研基地,把產與研融入教學環節的一種教育模式[4]。這種模式搭建了學生實踐訓練的平臺,通過應用型的科研及實踐訓練,鞏固了學生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增強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

當前盛行的重研輕教的教師評價體系束縛了創新人才的培養。要改變這種局面,就要重視社會需求及學生個性的多樣化,建立符合地方高校特點的多元化評價體系,引導教師淡化功利思想,積極服務于人才培養的過程。同時,大學教育的最終目的并不是學習和掌握知識,而是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形成思想或理智[5],這就要求高校應結合辦學定位構建學生評價體系,從知識、能力、品格及心理素質等方面對學生進行發展性評價,尊重個體差異,關注并促進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娉婷.協同創新背景下高校人才創新能力培養的困境及對策[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4,(9).

[2]谷成.基于高校教師工作特點的績效評價體系完善[J].高教論壇,2010,(3).

[3]杜麗麗,方平.高校教師評價體系定位分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3,(5).

[4]蔣淵,陳光明.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探索與實踐[J].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14,(3).

愚人節整人語錄范文第2篇

內蒙古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骨科,內蒙古包頭 014010

[摘要] 目的 分析股內側肌下入路與繞髕正中入路兩種手術方式對于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臨床價值。方法 選取2011年3月—2013年1月在該院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的患者68例,根據手術入口的不同,分為兩組,分別接受股內側肌下入路膝關節置換術(觀察組)和繞髕正中入路膝關節置換術(對照組),對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手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可直腿抬高時間、膝關節可屈曲到90°時間和住院時間進行觀察。 結果 觀察組的手術切口長度、手術中出血量和手術時間均低于對照組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中的術后可直腿抬高時間、膝關節可屈曲到90°時間和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股內側肌下入路可以顯著提高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手術效果。

關鍵詞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股內側肌下入路;繞髕正中入路

[中圖分類號] R68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1(b)-0008-02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是臨床最為常見的骨科手術之一,膝關節作為人體當中最大的滑膜關節,其周圍的組織結構、神經和血管分布較為復雜,同時最為負擔人體運動功能最大的關節之一,膝關節疾病對于人體正常運動和生活會造成巨大的影響,近些年來,人工膝關節置換術隨著整個骨外科的發展也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成功率和預后都得到相應的提高[1],但是傳統手術入路對于人體造成較大損傷,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以及正常生活。因此手術入路的選擇對于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該研究選取2011年3月—2013年1月在該院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的患者68例,用以分析股內側肌下入路與繞髕正中人路對于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效果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研究所選取的臨床研究資料為在該院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的患者68例,其中男26例,女42例,年齡66~79歲,平均年齡為(75.72±3.19)歲,全部患者均為膝關節炎而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入組的68例患者均符合膝關節炎的診斷標準[2],排除存在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嚴重血液系統疾病,其他系統惡性腫瘤和臨床資料不全的患者,根據患者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時手術入路選擇的不同將患者分為觀察組(34例)和對照組(34例),經過相關統計學分析。

1.2 方法

觀察組:該組的34例患者采用的是股內側肌下入路進行手術。首先在患者的髕骨上緣位置大約4 cm左右在髕骨內側切開一個切口,該切口的長度在11 cm左右,而遠端的切口則到達患者的脛骨結節,然后對患者的手術部位進行切開,盡量不損傷患者的股內側肌下緣的相關肌肉纖維,然后將患者的髕骨進行外移即可將膝關節充分暴露,之后常規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對照組:該組的34例患者采用的是繞髕正中入路。采用童培建等[3]的繞髕正中入路手術方法進行手術。

1.3 觀察指標

對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手術切口長度、手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可直腿抬高時間、膝關節可屈曲到90°時間和住院時間進行觀察。

1.4 統計方法

采用統計學分析軟件spss 16.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結果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的是χ2檢驗。

2 結果

2.1 觀察組和對照組術中相關指標的比較結果

在該研究中,發現觀察組的手術切口長度、手術中出血量和手術時間均低于對照組的患者(P<0.05),見表1。

2.2 觀察組和對照組術后相關指標的比較結果

在該研究中,發現觀察組中的術后可直腿抬高時間、膝關節可屈曲到90°時間和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的患者(P<0.05),見表1。

3 討論

膝關節置換術是治療各種晚期膝關節相關疾病的最為有效的治療措施之一,大多數患者在接受膝關節置換術之后能夠明顯改善生活質量和運動功能,而且膝關節置換術隨著臨床技術和相關器械的改進其預后也顯著提高,但是作為一種大型有創手術,其臨床并發癥的發生也不可避免,傳統的繞髕正中入路需要將軟組織充分暴露,同時切開股四頭肌肌腱[4],而該需求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手術的正常操作,例如對髕上囊和伸膝裝置造成較為嚴重的干擾。該入路最為重要的損傷便是造成患者股四頭肌的損傷,而且有可能造成患者的髕骨外翻。

全膝關節置換術成功的關鍵包括在手術中盡量避免髕骨的翻轉,當髕骨被持續翻轉1 h以上時,極容易造成股四頭肌正常功能的永久性損傷[5]。股內側肌下入路是一種較為符合人體膝關節正常生理解剖的膝關節置換術入路,術中較為完整地保留伸膝裝置,可以顯著降低術后髕骨脫位、半脫位等并發癥。該手術方式因為膝上動脈的髕骨上半部分血供未遭破壞,術中和術后出血量較少,并且髕骨骨折的機會減小;并且由于未傷及關節囊,術后關節囊不發生粘連,膝關節力量恢復快,可以早期進行直腿抬高以及膝關節可屈曲90°時間也會縮短[6-7]。該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采用經股內側肌下方入路手術方式,術中出血量為(125.59±31.82)mL,術后可直腿抬高時間為(1.37±0.63)d,膝關節可屈曲到90°的時間為(3.25±0.63)d,三個指標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高輝等[8]在研究中也發現股內側肌下入路可以減少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傷口引流量。進一步證明了該手術方式對膝關節創傷較少,可明顯減少術中出血量,術后近期效果也較傳統手術方式顯著。

傳統的手術方式需要較長的切口,而股內側肌下入路手術切口明顯較傳統手術減小。該研究中觀察組手術切口長度為(11.64±2.86)㎝,對照組為(17.83±3.27)㎝,較長的手術切口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患者損傷,結合傳統手術方式需要術野充分地暴露,破壞了關節囊,因此延長患者的愈合時間。該研究中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可見股內側肌下入路具有切口小、愈合早的特點。傳統觀點認為,經髕骨正中入路,術野清晰,手術時間較股內側肌下入路縮短。但該研究中股內側肌下入路手術時間為(74.26±14.51)min,明顯小于髕骨正中入路手術時間(87.52±15.38)min,兩組手術時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周煒等[9]報道一致。究其原因可能和以下幾點有關[10-11]:(1)隨著手術方式地普及,手術醫生對股內側肌下入路熟練程度大為增加,手術技巧也得到了極大地提升,縮短了手術時間;(2)手術適應癥選擇恰當。該研究中所有病例均為膝關節炎初次手術患者,全身狀況良好,術前膝關節無明顯內外翻畸形及屈曲攣縮畸形。

綜上所述,和傳統手術方式相比,股內側肌下入路具有手術時間短、術中創傷小、住院時間短、近期效果顯著地優點,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劉建永,姜鑫,張益民,等.三種藥物預防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效果比較[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11,28(1):79.

[2] 潘哲爾,張挺,劉揚波,等.玻璃酸鈉對老年膝關節炎患者本體感覺的影響[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1,30(6):488-490.

[3] 童培建,何幫劍,儲小兵,等.伸直位骨性強直膝的全膝關節置換術[J].中華骨科雜志,2012,32(6):551-556.

[4] 周一新,邵宏翊,唐竟,等.不同年齡患者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后療效與圍手術期并發癥分析[J].中華外科雜志,2013,47(11):833-836.

[5] 孫振輝,劉軍,田孟強,等.全膝關節置換術后膝關節疼痛的臨床處理[J].中華外科雜志,2011,49(3):222-226.

[6] Van Hemert WL, Senden R, Grimm B, et al. Early functional outcome after subvastus or parapatellar approach in knee arthroplasty is comparable[J].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Arthrosc,2013,19(6):943-951.

[7] Kim JG, Lee SW, Ha JK, et al. The effectiveness of minimally invasive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o preserve quadriceps strength: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Knee,2013,18(6):443-447.

[8] 高輝,陳慶真.改良股肌下入路微創全膝關節置換術的臨床應用[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1(15):4427-4431.

[9] 周煒,蔡俊豐,袁鋒.全膝關節置換術不同手術入路療效比較[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34):3823-3825.

[10] 孫朝軍,孫哲,李紅,等.多種模式聯合鎮痛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中的應用[J].大理學院學報,2014,13(4):32-34.

[11] 杜晉強,王小虎,衛小春.全膝關節置換術中髕骨處理的研究進展[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3(23):2367-236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江口市| 伊宁县| 柞水县| 凤城市| 丰顺县| 河津市| 华容县| 同心县| 灵丘县| 石泉县| 积石山| 汝州市| 阳新县| 新野县| 炎陵县| 青田县| 吴旗县| 安龙县| 犍为县| 永德县| 普安县| 南丹县| 宝丰县| 蛟河市| 固阳县| 本溪| 双城市| 乡宁县| 巨鹿县| 和田市| 贺兰县| 南郑县| 沂水县| 抚顺市| 湾仔区| 谢通门县| 邹城市| 平原县| 宜兰县| 邻水| 阳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