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國大學評價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大學評價,高等教育,學生滿意度,大學同質化
大學排名雖然面臨著各種爭論,但世界范圍內的各地區和各類別的大學排名的廣泛存在和深入發展依然是不爭的事實。從中國大學排名和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角度,研究世界范圍內的主流大學排名的特點、價值取向以及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啟示,無論從哪個角度都是必要的。本文選擇美國大學新生中一半以上的學生入學參考的《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作為研究對象(王彬和艾南山,2006),在對《普林斯頓評論(The Princeton Review)》大學排名的數據來源、構成以及指標體系等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詳細分析《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的價值取向,并結合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分析《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一些政策性啟示。
1、《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的數據來源
《普林斯頓評論》是一家主要從事美國大學入學考試輔導、大學課程評估和教育書籍出版等業務的美國商業公司,創立于1981年。1992年,《普林斯頓評論》開始介入大學排名,主要對美國的大學進行排名,并于當年出版了基于大學在校學生的紙質問卷調查的《最好大學(Best College)》一書。此后,《普林斯頓評論》通過改善調查問卷、調查形式和調查對象等內容,逐步完善了自己的大學排名;同時,2013年,《普林斯頓評論》出版了《最好的377所大學(The Best 377 Colleges)》一書,并通過其主頁公布了全美大學排名結果以及上榜高校的相關信息。
根據《普林斯頓評論》公開的網站資料(Franek,2013a),《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的評價數據主要來自于對美國大學的在校學生的調查問卷及其統計結果,并在等級排名中部分參考了相關高校報送的客觀數據;統計結果的計算方法是類似于學生成績的平均節點分的計算方法,《普林斯頓評論》根據最終的計算結果對相關高校進行相應的排序,具體排序取決于具體的排名類別,而具體《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的類別或組成見下文。
《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的調查問卷的組成主要包括被調查者自身情況、在校學生情況、學校學術及管理水平、校園生活以及額外課程等類別的80多項具體問題。在上述具體問題中的少量問題是開放式的,絕大多數是封閉式的問題,而這些封閉式問題的備選項是根據利克特(Likert)5分量表的設計方法設計了5個備選項,被調查學生只要根據自身的判讀進行選擇即可。為便于統計問卷的具體數值,對5個選項進行不同的賦值后,然后根據類似于學生成績的評價節點分的統計方法統計不同學校的最終得分,再根據每個高校的最終得分進行排序。具體調查問卷的設計方法可參見表1的示范。《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的詳細的調查問卷,由于篇幅的原因,在此略,如有讀者需要,可通過有關方式向作者索取。
《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的調查對象包括從只有26個男生的深泉大學(Deep Springs College)到超過1000名學生的密西西比大學(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等美國所有高校的部分在校學生。為了提高調查的代表性和有效性,《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的調查學生數從平均每所高校的125名增加到現在的325名,其中2013年的大學排名的調查學生總數達到了12.2萬名學生。在調查過程中綜合利用網絡在線問卷調查、紙質問卷調查和E-mail邀請式調查等形式。同時,《普林斯頓評論》也會不斷對已經調查統計的結果進行回訪,并根據被評價的高校和研究的需要,對調查問卷不斷進行修訂和完善。
同時,高校的師生比、入學成績、獎學金數額以及獲得資助的學生比例等少量客觀性數據主要來自于相關高校的提供,但這些客觀性數據一部分作為《普林斯頓評論》相關類別排名的依據,但大多數數據一般不作為排序的標準,只是作為上榜高校的一些信息,通過網站等形式進行公布。
2、《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的組成及其評價標準
通過20多年的發展,《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2013版)主要內容包括基于所有美國本土大學的大學排行(college ranking)、最好的地區性大學排名(best regional ranking)、大學等級排名(college rating)和專業學院排名等。通過以上排行榜的,可以為學生選校和學校治校等提供參考。
全美大學排行是根據在校學生調查問卷的統計結果和高校的報送的相關數據,然后根據調查數據對全美大學進行排行,而關于《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上榜高校信息可參見Franek和Braswell等(2013b)的詳細描述。
最好的地區性大學排名是《普林斯頓評論》為了給學生選擇區域性學水平和學術聲譽較好的高校提供幫助,而從區域的角度對美國高校進行了分類,但沒有對區域入圍高校進行排序,所以,這種排名與其說是排名,不如說是分類信息。
大學等級排名是《普林斯頓評論》是從學生入學和成長的角度,從入學難易程度、學生在校學習的成本和收益的權衡、學校經濟資助、學校消防安全、學校綠色教育以及校園生活質量等類別,根據學生調查問卷和相關機構提供的數據,對能夠計算得分的大學進行評分,并根據得分情況,選出上述類別中的較好大學;所以,《普林斯頓評論》大學等級排名是一種分類選優的排名,每類選優的標準不同,同時,對選出的相關類別的優秀大學并不進行嚴格的排名。
專業學院排名是《普林斯頓評論》從社會需求和學生需求的角度,選擇的美國社會比較熱門的商學院和法學院等專業學院,主要根據學生調查,并結合相關機構提供的具體數據,對能夠計算得分的大學進行評價,并分門別類的選擇得分較高的學校進行分類集中排名。
3、《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的價值取向
通過以上《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的數據來源及其計算方法以及排行榜的類別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體現了“學生導向、可持續發展、差異化競爭、全面績效管理和供需均衡”等的高等教育教學理念。
3.1體現了學生全面成長導向的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不管是從排名的初始目的,還是從調查對象的選擇、調查問卷的設計以及信息的內容等角度,《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的首要理念就是體現了學生全面成長的高等學校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這種理念也充分表明了美國高校在學生管理中的“學生事務和學術教育”相統一的現實(張勤,2010)。
學生全面成長導向的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中的表現主要包括:
①評價標準來自于高校在校學生的評價,《普林斯頓評論》排名中的100多個類別的排名或排行,除了極個別的排名來自于學校提供的客觀數據以外,幾乎所有的排名標準都來自于對在校學生的問卷調查及其統計結果;同時,這些評價不僅來自于置身其中的在校學生的自我評價,也來自于學生相互之間以及學生對教學資源和教學環境等的全面評價;
②作為排名依據的調查問卷中問題和學生入學需求、在校學習和全面成長等學生生活和學習高度相關;
③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有機結合,主要表現為:第一,從排行榜的類別來說,不僅有與學生在校學習高度相關的最佳教授排名等排名類別,而且有與社會可持續發展高度相關的綠色水平最高的大學排名等類別;第二,從評價標準和調查問卷的內容來看,不僅有與學生學習高度相關的課堂互動教學、課外教授交流的難易以及教學資源的好壞等內容,而且包含了校園婚姻、少數民族裔和女性師生關懷等弱勢群體以及同性戀和酗酒吸毒等完全社會化的問題的調查。
3.2體現了多樣化和差異化的大學競爭性發展理念
不可否認,在大學發展過程中,不僅從教書育人和科學研究以及服務社會等功能的角度來看,而且從大學組織和資源配置等實現大學功能的角度來看,每所大學都應遵循一些共同的辦學理念和行為,但從競爭帶來效率的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高校自身的發展也需要追求約束條件下的自身收益最大化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這種理念也符合大多數美國大學的戰略定位,因為從戰略思維角度看,美國高校戰略定位是為了使自身具有更強的生命力,是為了在現有資源約束條件下讓自身的組織活力更強、耐力更強、創新力更強(王淑濱和田也壯,2008)。
多樣化和差異化的大學競爭性發展理念在在《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中的表現主要包括:
①《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沒有綜合性排名,而是從學校某一個方面并根據少量的關鍵指標給出前10名或前20名的分類排序,這充分體現了高校發展中的多樣化和特色化的發展理念;
②排名類別多樣化,這種多樣化主要變現為:第一,從學生成長的生命周期的角度,將教學過程細分為62個小類,每個小類根據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少量關鍵問題的調查結果進行分門別類的排序,不僅使排名具有可比性,而且也能充分展示相關高校的特長和特色;第二,從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需求的角度,從區域和專業的角度,對大學進行分類排名;
③本科教學過程評價的多樣化:《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不僅關注了教學過程中各類教學設施、學生生活設施、課堂教學以及課外學習等一般性大學排名,而且關注了學生、學生自治組織的影響力、少數民族裔和女同學的構成及其關心程度、已結婚學生家庭生活及其關心程度以及酗酒吸毒等方面的排名,這不僅反映出美國社會多元化的特點,也反映出美國大學內部教學過程的多樣化和特色化的特點。
3.3體現激勵先進和鞭策落實的大學評價機構的生存理念
相對于世界范圍內的大多數大學排行榜,《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并沒有按照統一的評價指標對所有參評大學進行了嚴格的綜合性的順序排名,也沒有只有僅僅對某項排名從一個方向對參評大學進行排名,這不僅反映出《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對大學多樣化和差異化發展策略的一種追求,同時也反映了《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激勵先進和鞭策落后的大學評價機構的生存理念。因為作為市場化的大學排名機構來說,總是要根據現實的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的生存目標(楊曉和胡波,2013),《普林斯頓評論》為了求生存,有了以上的市場生存理念是無可厚非的。
《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的激勵先進和鞭策落后的理念主要表現為:①對偶評價現象的廣泛存在,在《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的62個小類的主體排名中有46個對偶排名,也就是說,在23個具體某類指標的計算中,不僅根據得分公布了得分最高的20所高校,而且公布了得分最低的20所高校,比如,《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公布了學生學習最努力的高校和學生學習最不努力的高校等;這種排名不僅具有褒揚先進的作用,更具有鞭策落后的效果;②不利于高校發展的現象的評價,一般來說,大學排名總是對促進學校發展的一些要素進行評價,但很少有對阻礙學習發展的負面信息進行評價,但《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中不僅和其他大學排名一樣對促進高校發展的教師、教學設施和生活設施等進行評價,而且對不利于學校發展尤其不利于學生全面成長的酗酒、吸毒、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等學校乃至社會負面要素進行了評價,并對負面程度最高和最低等兩類高校進行了公布,這樣的負面信息的評級和公布,就不僅僅對高校全面發展具有鞭策的作用,對促進整個社會的進步作用也不可小覷;③前瞻性排名的嘗試,一般的大學排名總是從大學發展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等共性的角度,通過自認為是關鍵指標的幾項數據的計算給出大學排名,而《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不僅僅集中于學生全面成長的全過程要素進行調查評價,而且從學校的環保食品支出、環保出行、節能建筑和設施以及溫室氣體排放政策等方面,進行了綠色水平最高的大學的排名,雖然,Chairy(2012)、韓延倫(2011)、王蕾(2011)以及樊穎穎和梁立軍(2012)等學者對綠色大學的概念、特征及其評價指標等內容已經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但在對大學的綠色水平在一個國家范圍內進行評價并進行廣泛,這種前瞻性的大學評價行為,顯然對引領大學發展具有積極的鼓勵作用。
3.4體現社會導向的需求和供給平衡辦學的市場化理念
應該說,大學排名對高校招生產生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所以對一個理性的大學舉辦者和管理者來說,也應該充分認識到大學排名對高校發展的重要作用(Amanda和Kevin,2007),而《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不僅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而選擇了學生需求作為自己的核心目標之一,也從大學發展的角度,從教育供給和教育需求平衡發展的角度,設計調查問卷確定評價指標。
《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的體現社會導向的需求和供給平衡的市場化理念主要表現為:
①充分體現了大學為社會提供合格人才的社會需求和大學供給平衡的市場化理念,從《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的評價指標的角度來看,不僅有大學共同具有的人才培養的各類資源配置及資源管理等方面的評價指標,而且從環保課程設置和環境保護政策制定等角度,設計了社會可持續發展所要求的全面人才的指標;
②充分體現了大學對優質生源的需求和中學及社會對大學優質生源供給的市場化理念,比如在《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的評價指標設計以及排名類別的設計方面,不僅有細分的大學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的相關指標的設計和相應大學排行榜的,而且有高中階段的入學成績以及本科生以進一步深造的入學成績及商學院和法學院等社會大量需要的專業學院等方面的評價指標及排行榜的。
4、《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對中國高等教育的啟示
4.1進一步完善以學生快樂成長為核心目標的教學管理體系。這方面的主要政策啟示包括:①改革大學生成長目標,充分考慮大學生學習過程和走上社會的快樂感受。《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調查問卷內容設計和調查對象的選擇,給中國高等教育最大的啟示就是要改革國內高校當前普遍欠缺的學生快樂學習環境和路徑設計等教學管理體系,為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和在學習中體驗快樂而提供服務。雖然,李宗建(2012)、孔國慶(2012)和孫穎等學者們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道德和社會需求的專業素養等角度對中國大學生成長的有關指標進行了研究,但并沒有考慮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之后的快樂感受,這也從大量存在的大學校園暴力事件頻發的一些極端事件中得到說明。所以,如何讓大學生在校學習和畢業后的快樂感受充分融合到大學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是需要深入研究和盡快付諸實踐的。②樹立全面服務的理念,完善大學生的管理體制,從《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的評價指標的啟示來說,中國的大部分大學至少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完善:第一,課堂教學的互動啟發式理念和方法的完善,而不僅僅滿足于知識灌輸性質的傳統理念和方法;第二,學生課外和本校教授交流的機會的擴大,而不僅僅滿足于年輕輔導員的工作的加強;第三,學生自治組織的科學合理引導和培育,而不僅僅滿足于一般社團的發展以及學生參與學校管理的一般性呼吁。
4.2進一步完善基于學生基本素質和創新能力提升的通識教育和個性化教學相結合的管理體制和文化氛圍。這方面的主要政策啟示包括:
①進一步完善面向專業的通識教育和面向社會的通識教育的大學通識教育機制,關于通識教育,袁川(2013)、高黎(2012)、易紅郡(2012)以及陸勇和高田欽(2012)等學者已經從通識教育和人的和諧發展、國外大學通識教育理念及其對中國的啟示等方面做了廣泛的研究,而根據《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的評價指標等來看,對中國高等教育的通識教育可以有以下幾點具體啟示:第一,進一步完善基于學生全面素質培養的通識教育體制,而不僅僅局限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語言能力和就業培訓等傳統的通識教育體制,可以從學生全面快樂成長以及畢業后的社會交流能力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改革現有通識教育體制;第二,借鑒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通知教育理念和實施路徑,并結合中國國情,從跨專業課程設置和畢業生終身服務課程設置等方面,為學生提供全面發展和成長服務。
②進一步完善個性化教學管理制度,創新能力的培養一定在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和個體創造潛力的前提下實現的,所以,根據《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的評價指標等來看,中國高等學校可以結合中國實際,從專業課程、班級規模、教學團隊、師生互動以及評價機制等方面,進行改革,以便培養適應社會可持續發展要求的各種類別的創新性人才。
4.3改革導致大學同質化的高等學校績效評價機制。這方面的主要政策啟示包括:①改革高等教育績效評價機制,避免大學過分同質化,雖然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競爭有利于有社會福利的增進,但對中國很多高校來說,通過專業管制和招生計劃的強制性分配等同質化理念和思維,導致了很多不具備條件的高等學校大量舉辦了英語和法律等過度競爭性專業,顯然是資源的浪費(朱清時,2009),而《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類別及其細分的評價指標,可以給中國高等教育管理部門一些政策性啟示:第一,實施差異化資源分配機制,并擴大市場化的資源配置范圍;第二,實施差異化的高校績效評價機制,鼓勵高校基于本身條件的特色發展路徑。②改革高等學校內部的績效評價機制,從英國的劍橋大學、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和中國的清華大學以及中國人民大學等國內外著名大學的發展實際來看,每一所成功的大學都在堅守著個性化和特色化的發展路徑(李家福和劉生,2008),同時,夏清華和徐丹等(2010)等學者也研究了大學及其衍生企業的績效評價問題,但從根據《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中對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眾多指標體系以及眾多類別的大學排名來看,鼓勵高校從自身條件出發、走特色發展之路,是《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
5、結論性評述
《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作為一個持續時間較長、特色鮮明的大學排行榜,其內在的特點非常豐富,論文以上的分析,是從《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的數據來源、排名類比以及評價指標、體現的大學辦學理念以及對中國的政策性啟示等方面,對《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的主要特點及其積極的作用進行的簡要分析。
同時,《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作為大學評價的一個類別,不管是從《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自身發展的角度,還是從《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對社會影響的角度,依然存在一些需要進一步討論和研究的方向:
①從調查問卷的調查對象的科學性來看,調查樣本的性質及其數量等依然需要進一步完善;
②從排名的評價指標的構成來看,雖然《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強調大學各項活動的在校學生的感受,但對提高大學質量密切相關的教職員工以及大學管理機構等相關主體,幾乎沒有給予關注;
③從《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的推廣的角度來看,《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在中國適用性依然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④從《普林斯頓評論》排名的政策性啟示及其實施的角度來看,如果進一步結合中國國旗,更深入更具體的分析《普林斯頓評論》大學排名的政策性啟示及其在中國大學的實施,顯然需要進一步細化。
參考文獻:
[1]Amanda G., Kevin R., The influence of the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collegiate rankings on the matriculation decision of high-ability students: 1995–2004[J],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007(26.2):244-255.
[2]Chairy, Spirituality, Self Transcendence, and Green Purchase Intention in College Students[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57.9):243-246.
[3]Franek, R., Surveying students: how we do it[DB], http:///how-we-do-it.aspx, 2013a,2013-5-2 訪問。
[4]Franek, R., Braswell, L., etc. The best college[M], Random House, 2013a:57-813.
[5]Franek, R., Braswell, L., etc. The best college[M], Random House, 2013b:1-16.
[6]樊穎穎、梁立軍,中國“綠色大學”研究進展及其分析[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6):56-60。
[7]高黎,耶魯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的改革與發展[J],教育評論,2012(6):153-155。
[8]韓延倫,美國高校建設“綠色大學”的經驗及啟示[J],大學(學術版),2011(3):67-72。
[9]孔國慶,大學生成長評價與傳統評價要義之辯[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7):86-88。
[10]李家福、劉生,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大學差異化發展[J],中國高教研究,2008(5):64-65。
[11]李宗建,大學生成長成才與推動高校大眾化關系論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2):34-36。
[12]陸勇、高田欽,美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的經驗與啟示[J],繼續教育研究,2012(10):189-190。
[13]孫穎,新時期大學生成長指標體系研究[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2(6):117-119。
[14]王彬、艾南山,《普林斯頓評論》之大學指南[J],資源與人居環境,2006(10)68-70。
[15]王蕾,我國綠色大學的內涵及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述評[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5-9。
[16]王淑濱、田也壯,基于核心競爭力理念的高校差異化戰略定位及路徑選擇[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7):602-607。
[17]夏清華、徐丹、李雯,中國大學衍生企業績效的關鍵影響因素分析[J],技術經濟,2010(12):28-31,84。
[18]易紅郡,英國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及路徑[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 教育科學版),2012(12):89-95。
[19]楊曉、胡波,我國當前大學評價合理性質疑與評價目標調適[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3):1-4。
[20]袁川,大學通識教育與人的和諧發展[J],現代教育管理,2013(3):7-11。
[21]張勤,以學生需要為向度 服務學生全面成長:美國高校學生事務對我國高校學生管理的啟示[J],江蘇高教,2010(3):144-146。
關鍵詞 信息技術教學 過程評價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a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是以培養學生的基本信息素養為根本目的,應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著力打造信息技術的高效課堂。然而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活動中,存在著學生愛上信息課但主要興趣只是集中在玩游戲和聊天上,無法將學生真正興趣持久保持在信息技術學習上來,基本信息素養的培養無法落到實處。另外,課堂教學中教學效果無法進行相對準確測量“有效教學”達到什么程度,課后也沒能有留下痕跡無法知曉,制約著高效課堂的打造。為此我們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通過自行研制開發,建立并應用課堂教學過程評價系統,成功將學生的興趣活動真正引入到信息技術學習上來,實施了信息技術的有效教學,打造高效課堂。
1搭建網絡教學平臺,為課堂教學的過程評價提供網絡支撐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我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學習的特點和計算機教室一人一機的優勢,自行研制了信息技術學科的網絡教學平臺,將中小學全部課程資源和每節課的評價要素(也就是信息素養形成所要達到的基本要求細化和分解)預設在教學平臺中,課前教師只需要選定課時教學內容,就可將該節課的教學資源和評價要素自動提供給師生課堂使用。如七、八、九年級上下兩學期各預設20個課時,如果選定七年級上冊第十二課時后,師生只要登錄到學習平臺,就會出現該課時(“文章的版面修飾與美化”)學習與評價一體化的網頁界面。該界面分成為導學區與評價區兩部分,在導學區里提供了本節課的導學任務(文章修飾美化所要達到的基本要求,此處略述),評價區里對應導學任務出現6-8個評價要素:(1)設置不同字體字號和顏色;(2)設置段落對齊方式;(3)設置首行縮進;(4)設置行間距;(5)插入藝術字和圖片;(6)設置圖片版式;(7)按時完成作品美化并上傳;(8)積極交流和評價。學生學會或者完成了相關的學習探究任務,只需點擊評價要素下的功能按鈕(“學會”或“完成”)就將學習情況提交到服務器上,教師可以通過學習平臺即時查看到全班所有學生的自學情況(見圖1),在有效時間內,哪些探究學習任務都能學會和完成,哪些任務僅有部分同學完成,哪些任務學生都不能完成或僅有極少數同學能完成,在學習平臺上一目了然。對于全部都能獨立學會的知識與操作技能教師可以免予講授或交流,以有效利用課堂時間,提高效率;對于僅有部分學生能夠學會或者完成的知識技能與方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先進行小組內的交流與互學,而后選取小組代表進行全班交流與展示,達到全班掌握和解疑破難、共同提高的目的;對于都不能完成或僅有個別同學能完成的探究學習任務,教師就必須進行必要的講解或補充。由此可見網絡教學平臺支撐下的過程評價系統對于教師即時反饋學生學習信息,準確把握教學進程,合理調控教學環節,有效實施課堂教學顯得極為方便、靈活和重要。
2課堂評價系統應以過程評價貫穿課堂始終,強化信息素養的落實
課堂評價系統的建立,給課堂學習的過程評價提供了依據和便利條件,師生可以將評價活動應用到課前、課中、課尾全過程。課前學生只要打開評價系統首頁界面,就會彈出上次課后學生的星級榮譽榜,系統自動選出10名優秀學生進行表彰,即將學生照片滾動顯示在登錄首頁上并授予不同的星名(見圖2),給學生以成功的幸福感,激勵學生挑戰星級榜;課中學生針對自己的探究任務完成情況,點擊評價區“學會”或“完成”按鈕,相應的評價要素下就會顯示出一個“ ”,同時自已的“本次課堂積分”和“累計積分”、所在小組的總積分也自動增加一分,各小組的學習星級排行榜立刻發生變化,激勵小組同學比、學、趕、幫。學生作品提交后,師生可以通過評價系統查看所有學生的作品,并進行鑒賞評價或加分,這樣可以讓更多學生參與到課堂評價中來,減少了學生提交作品后無所事事甚至玩游戲、聊天現象的發生,在這里積分的增加過程,實際上體現出了學生信息素養的落實和提升過程。課尾教師可以利用評價系統中顯示的學生課堂得分
情況,評選出“優秀學習小組”和“探究達人”、“交流達人”、“作品展示達人”將評價活動推向。
3課堂評價系統是多維評價的綜合應用,提高了評價可信度
我們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評價系統中設計了多種評價方式,自評、互證、師評、系統自動評價。既有分數評價,也有留言評價。在具體課堂實施中,不要求每種方式都用到,但要求真實可信,可將學生每3-4人分成一個學習小組,選定一個同學當組長負責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監督評價活動,當學生學會了某項技能或完成了某些學習任務后,可以進行自評記分(系統中顯示“ ”);小組長對組員的學習結果給予檢查確認后可以進行“互評”記錄,即將“ ”改為“ ”;教師對小組學習成果認定后可以給小組評價記分,該小組成員前面出現小紅旗標志。對于作品制作優秀或者探究交流過程中表現突出的學生,教師可以通過評價系統給相應同學送出一個“笑臉”圖案,也可以在學生個人留言板里寫上幾句激勵性的話,如:“作品真好!讓老師欣賞”、“你們小組學得真不錯,繼續保持!”這樣做可以有效加強師生互動和情感交流,讓學生感受到了老師對他的肯定,獲得成功的滿足感,從而會更加專注地去學習信息技術。
4課堂評價應用中要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促進學生深入持久地學習
每一個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過程中基本信息素養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師要注意觀察評價系統中學生的成長過程,觀察學生的學習級別升級狀態。對于課堂評價系統中表現出學生已經學會或完成的技能,教師應抽查檢驗數據的真實性,不能為了升級而拉票加分,以此培養學生負責任以使用信息技術的態度;對評價系統中表現出探究操作、作品制作方面還存在困難不能按時完成的學生(即評價系統中各評價要素都沒有得“ ”),教師千萬不能不管不問,任由學生發展,一定要給予足夠關注,必要時給予個別輔導或請求其他同學幫助,然后安排他們代表小組進行匯報交流,這樣他們就可以感受到教師對每一個同學的關注,才能將注意力真正集中到學習信息技術上來,學習才能深入,學習興趣才能真正建立且能持久。
5 課堂學習過程評價系統的應用保留學習痕跡,為后續教學提供內容選擇的依據
一、會議主題及內容:1. 美國及歐洲植物藥和天然藥物熱點前沿問題;2. 國內外政策法規和理論;3. 藥物流行病學前沿方法和技術;4. 臨床流行病學和循證中醫藥方法學;5. 臨床合理用藥和中藥不良反應相關機理。
二、會議時間、地點: 2013年10月17-18日,10月16日全天報到注冊。北京會議中心(北京市朝陽區來廣營西路88號)。
三、參會對象:全國從事藥品生產、研究與應用的制藥企業、研發公司、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等相關專業人員;從事有關藥品研究的臨床藥學、臨床醫學、藥物流行病學、循證醫學等專業人員;從事藥品監測與評價、藥監管理的相關人員。
四、會議費用:會議注冊費1 200元/人(含會議費、材料費及會議用餐);學生1 000元/人;5人以上集體注冊,可享受1 000元/人的優惠價格。本次會議授予繼續教育Ⅰ類學分8分,需要學分證書的代表請在注冊時注明。
五、征文要求:會議征文必須是未在公開發行的刊物上發表的,提交征文摘要(500~1 000字)、全文(3 000~5 000字)、摘要應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4個部分。投稿格式:word文檔格式,文件名以文章題目命名。來稿請務必注明作者姓名、職稱、工作單位、通訊地址、郵編、E-mail及聯系電話。征文請采用電子郵件投稿,大會征文郵箱:。征文截止時間:2013年8月31日。
六、聯系方式:聯系人,李園。手機:15101669912;郵箱:;電話:010-64014411-3316;傳真:010-84032881;郵編:100700;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內南小街16號中國中醫科學院大白樓433室。 《中國中藥雜志》投稿須知
1 投稿要求
投稿請登錄.cn,要求數據可靠,論點明確,結構嚴密,層次分明,文字精煉。來稿請勿兩投,并注意保密審查。
2 寫作要求
2.1 文題、作者及單位 列出文題、作者姓名、工作單位(全稱)、地名(省市、縣)及郵政編碼。不同工作單位的作者,應在姓名右上角加注阿拉伯數字序號,并在工作單位名稱之前加與作者姓名序號相同的序號;責任作者(通信作者)應加注*號。
2.2 腳注 首頁腳注中注明[基金項目](注明項目名稱及編號)、[通信作者](包括Tel,Fax,E-mail)。可簡明寫出第一作者及通信作者簡介,內容包括職務、職稱、主要研究方向等。
2.3 摘要、關鍵詞 投稿論文均應附中英文摘要(500字以內)、關鍵詞(8個以內),不必按照“目的”、“方法”、“結果”、“結論”四要素撰寫。多個關鍵詞之間應用分號分隔。英文摘要內容及字數要多于中文摘要。
2.4 前言 一般不超過300字,應概述本研究的理論依據、實驗基礎、研究方法及其文獻來源,以及國內外相關領域內前人所做的工作及研究概況,明確提出本文的目的。注意盡量避免與文題及摘要文字上的雷同。
2.5 正文 層次序號用1…… 1.1…… 1.1.1……表示。層次序號后寫明各層次標題。
2.6 實驗材料 寫明實驗材料來源、批號及合格證號等。論文中實驗藥材的原植(動、礦)物名稱要求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所規定的名稱,并注明鑒定人姓名、職稱及其工作單位。處方需寫出全部藥物組成、劑量及主要制備工藝。寫明實驗主要儀器設備名稱、型號、生產廠家及試劑的規格。
2.7 數字與有效數字 數字作為量詞及序詞,一律用阿拉伯數字,但古籍文獻的卷次、頁碼,農歷及我國清代以前的歷史紀年用漢字。固定詞語中作詞素的數字用漢字,如二倍體、十二指腸等。應注意有效數字的取舍,測得的數據不得超過其測量儀器的精密度。作者應認真核實,確保來稿中各項數據的準確無誤。
2.8 計量單位和符號 遵照國家法定標準及有關國際規定規范使用量和單位的名稱、符號,如:L(升),s(秒),min(分鐘),h(小時),d(天),lx(勒[克斯])等。濃度單位用摩爾濃度表示,如:1 M硫酸應為1 mol·L-1硫酸;1 N硫酸應為0.5 mol·L-1硫酸;RSD(相對標準偏差)不用CV(變異系數);A(吸收度)不用OD(光密度);μg,μL或μm,不用μ;r·min-1(轉速)不用rpm;壓力單位應換算為Pa或kPa;血壓單位可用mmHg表示,但第1次出現時應注明與kPa的換算關系;土地面積單位應將畝”換算為m2或hm2;表示微量物質含量的ppm應寫成10-6;以往用來表示化學位移量值的ppm也應廢棄,如 δ =2.5 ppm應寫作 δ =2.5,等等。請注意數與其單位之間均應空1格。
2.9 圖表 力求少而精,能用文字簡要說明者盡量不用圖表,文字與圖表不應重復表達。圖、表應自明。圖題、表題用中英文雙語表述。圖和表中的量與單位表示法應為:量的名稱或符號在前,單位符號在后,其間用斜線相隔,如 t /min。請盡量提供原圖或其復印件,照片用黑白片,顯微鏡照片應具長度標尺。如需要以彩色圖片形式印刷,需加收發表費以彌補制片和印刷成本。表格用三線表,欄目項不應有空缺。
2.10 討論 簡明扼要,重點突出,主要闡述本研究的新發現、結果分析及存在問題等,應避免不成熟的論斷。討論中不應有圖表。
2.11 參考文獻 依在文中出現的順序于上角方括號內標明序號。應盡量引用近期公開發表的原始文獻,勿引用內部資料。綜述性文章盡量引用10年以內的文獻。作者應對所引文獻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負責。國外參考文獻一律用原始文種著錄,作者姓名均為姓在前,名在后(不加縮寫點);英文雜志名使用縮寫(不加縮寫點);日文不可用中文簡化字。作者3人以內全寫,3人以上在第3作者之后加“等”。具體寫法請參看本刊。
主要的文獻類型標識如下:期刊[J],論著[M],標準[S],學位論文[D],專利[P],新聞[N],論文集[C],特殊類型: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S]。
3 審稿程序
本刊從2010年7月起免收審稿費,請投稿時選擇相關欄目,欄目責任編輯聯系方式請在本刊網站“聯系我們”中查詢。對決定刊用的稿件,編輯部有修改權,并請作者簽訂版權轉讓協議書。修改2個月逾期不回,作自行退稿處理。來稿一經發表,本刊將寄贈通信作者當期雜志2本。
4 注意事項
關鍵詞中國大學生,適應,效度,信度。
分類號B841.7
1問題提出
大學階段在個體一生的發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個體從青年期向成人期過渡和準備的時期,是從以學習為主到以工作為主的過渡和準備時期。個體對大學適應的好壞不僅影響其大學階段的學習和生活,還會影響其成人后的工作和生活[1,2]。有研究證明,大學的師生關系直接影響到步入社會后的人際關系,能夠有效調節情緒和自我肯定的大學生在工作中有更突出的成就,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大學生畢業后工作壓力的問題更加突出[3]。鑒于其重要性,大學適應一直是研究者較為關注的領域。到目前為止,國內外的研究者對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單從評價大學適應的角度來看,國外研究者已經發展出較為成型的評價工具和量表,如大學適應量表(The College Adjustment Scales,CAS,1992)[4~6],明尼蘇達多重個性測試表大學適應不良分量表(MMPI-2 College Maladjustment Scale,MMPI-2 CMS,1989)[7]和大學生適應問卷(The Student Adaptation to College Questionnaire,SACQ)[8]等等。
然而,現有有關大學生適應的研究和評價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更關注大學新生適應的問題,而大學適應應該是大學整個階段的問題,并非只在大學第一年才會出現[9];(2)評價工具和量表在理論構思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所測查的大學生適應的方面有很大的不同;(3)更多地是從問題的角度出發來評價大學生的適應,強調的是適應中出現的問題,而很少從積極的角度來評價大學生的適應;(4)國內在研究和評價大學生適應的時候更多地使用國外的量表,但中西方文化具有較大的差異。從大學生生活和學習方面來看,中國大學更強調集體,而西方大學更強調個人,例如,中國大學生住集體宿舍,基本是同一班的學生在上課,很少有選擇專業的權利,有專門的輔導員或者班主任對大學生的生活、學習、思想品德等進行管理[10]等等。
鑒于上述原因,有必要編制適合我國國情和文化背景的大學適應評價工具,使我國大學適應的評價工作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走上一個正確的軌道,避免因評價標準不一和評價工具不一而帶來的混亂。
2編制過程
量表的編制經歷了訪談、預試、常模收集、信度效度收集幾個步驟。
2.1訪談
訪談的目的在于:確定大學生適應的操作定義,大學生適應所包含的維度,以及構成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的項目。共進行了2次訪談。
(1)第一次訪談
從北京7所大學選取9名專門從事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的教師和9名從事大學生輔導員工作的教師,再從北京1所大學選取10名心理學專業的學生和10名非心理學專業的學生進行半結構化的訪談,訪談內容主要包括:什么是大學生適應,以及大學生適應都包括哪些方面,并要求被訪談者舉例說明。
根據訪談的結果,并結合已有的研究和測評工具,初步確定了大學生適應的操作定義、結構,并據此發展出一份含5個維度(情緒適應、社會適應、自我適應、學習適應、職業適應),每個維度又分3個子維度(分別為現狀、變化、調節)共220個項目的大學生適應問卷。
(2)第二次訪談
訪談對象為參加教育部舉辦的高校心理健康骨干教師第二期培訓班的學員,以及教育部專門組織的全國幾所高校從事心理測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工作的專家和教師,讓他們根據第一次訪談結果確定的大學生適應的操作定義、維度和項目進行評價。
根據第二次的訪談結果,對第一次確定的大學生操作定義、維度和項目進行了修改,將大學生適應在操作上定義為:指大學生的心理狀態無論是在何種境遇條件下,無論自身條件的優劣,都能客觀地加以認識,并從行動上進行積極的調整,使自身的心理狀態很好地適應環境。它既是一種調整的過程,也是一種調整的結果。并據此發展出一個包含7個維度(人際關系、學習、校園生活、擇業、情緒、自我、滿意度),每個維度又分為2個子維度(現狀和調節),共117個項目的大學生適應調查問卷。
2.2預試
預試的目的在于:進一步確定量表的結構,對項目進行修改,并獲得初步的信效度指標等。共進行了2次預試。
(1)第一次預試
2004年2月從全國隨機抽取17所大學的大學生和研究生為被試,最后獲得有效被試2972名。讓被試回答經過第二次訪談發展的大學生適應調查問卷。對預試的結果進行項目區分度(項目與量表的相關系數大于0.20)、項目的正態分布情況(正態分布率控制在-1~+1之間)、探索性(因素載荷大于0.40)和驗證性因素分析,以及項目內部一致性系數分析,最后保留65個項目。7個維度的累積解釋率為55.72%。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琢為0.87。
(2)第二次預試
2004年5月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工商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師范大學選取1207名大學生進行第二次正式預試,共獲得有效被試1166名。分析的方法與第一次預試一樣。最后保留60個項目。7個維度的累計解釋率為57.26%,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琢為0.94,再測信度為0.85。
2.3常模收集
目的在于建立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的常模,進一步考察量表的心理測量學指標,以確定大學生適應狀況的標準。
2.3.1被試選取
按照2004年教育部公布的各省市自治區的高校數,以及各類型、各年級學生人數,采用分層按比例取樣的方式從全國182所學校共選取大專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為被試,最后獲得有效被試數為55106名。
2.3.2測查工具
所有被試均完成《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系統》,其中包括4個部分:(1)中國大學生心理應激量表;(2)中國大學生人格量表;(3)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4)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本研究涉及其中的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和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
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共有60個項目,分為7個大的維度,分別是人際關系適應、學習適應、校園生活適應、擇業適應、情緒適應、自我適應和滿意度,其中前6個維度又分別包含2個二級維度,分別是這6個維度的現狀和調節。讓被試回答他們是否同意項目的內容與他們的實際情況相符,回答方式為5點量表:1(不同意)~5(同意)。在統計分析時對反向題進行重新編碼,分數越高,說明適應現狀越好。
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有關信息請參看本期雜志發表的《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編制》。
2.3.3施測過程
(1)培訓施測人員
對182所高校負責施測的老師進行為期兩天的培訓,培訓內容包括:量表的理論基礎和編制過程,被試選取的方式,以及施測要求,包括施測環境、主試要求、施測時間和施測人數等方面的注意事項。
(2)集體施測
每所高校采取集體施測的方式進行,但每次施測人數以每個主試對應50人左右為宜。
(3)無關變量的控制
①為控制量表施測順序對結果的影響,將量表施測的順序進行輪組處理;
②無須填寫姓名;
③給每個被試適當的禮物。
2.4信效和效度指標收集
2.4.1再測信度收集
在第一次測查之后2周時間,對158名同學進行了同樣量表的重測,有效答卷158份。
2.4.2效標收集
2005年4月,從北京選取3所分別代表理工類、文史類、文體藝術類的高校大一至大四的學生360名及其輔導員12名為被試,讓學生完成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效標問卷包,其中包括:(1)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2)大學生總體適應自評量表;(3)幸福感量表;(4)生活質量問卷;(5)積極情感與消極情感量表;(6)自我價值感量表;讓輔導員完成大學生總體適應他評量表,對大學生在13個方面的適應情況進行5級評價:1非常差~5非常好。最終有效答卷352份。
3結果分析
3.1常模被試的人口社會學特征分析
55106個有效數據中,性別比例適當,其中男生有27287(49.5%)人,女生有27037(49.1%)人,缺失782(1.4%)人;民族方面以漢族人數為主,漢族有50101(90.9%)人,少數民族4094(7.4%)人,缺失911(1.7%)人;是否獨生子女方面,非獨生子女31817(57.7%)人,要多于獨生子女22041(40.0%)人,缺失1248(2.3%)人;學生類型中以本科生占絕對優勢,有45766(83.0%)人,研究生8171(14.8%)人,專科581(1.1%)人,缺失588(1.1%)人;學生專業方面,以理工類和文史類為主,分別是25917(47.0%)人,23264(42.2%)人,藝術類較少5301(9.6%)人,缺失624(1.2%)人;學生來源地方面,大城市9970 (18.1%)人、中小城市14345(26.0%)人、城鎮10378(18.8%)人、農村19991(36.3%)人,缺失422(0.8%)人。
3.2因素分析
3.2.1探索性因素分析
采用極大方差旋轉主成分提取的方法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如表1。
由表1可見,項目在所屬維度上的載荷介于0.45和0.79之間,累積解釋率介于42.27%和50.12%之間。7個維度在總量表的載荷也都比較高,介于0.68和0.82之間,累積解釋率為56.90%。
3.2.2驗證性因素分析
運用AMOS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表2呈現了驗證性分析的擬合指標。
從表2可知,除?字2/df未達到要求之外,其余擬合指標均基本達到了規定的指標,并且每個項目的因素載荷都達到了非常顯著水平(p
3.3項目區分度分析
以每個項目和量表總分之間的相關系數作為項目區分度指標,結果見表3。
從表3可知,量表具有很好的項目區分度,所有項目的區分度均非常顯著,p
3.4信度效度分析
3.4.1信度分析
(1)內部一致性系數
運用信度分析考察了7個維度和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琢),結果分別是人際關系適應為0.81、學習適應為0.82、校園生活適應為0.67、擇業適應為0.74、情緒適應為0.74、自我適應0.72、滿意度為0.65、總量表為0.93。
(2)再測信度
對158名間隔2周的數據進行相關分析,以相關系數作為再測信度,結果發現:人際關系適應為0.997、學習適應為0.955、校園生活適應為0.998、擇業適應為0.999、情緒適應為0.998、自我適應為1.000、滿意度為1.000、總量表為0.996。
3.4.2效度分析
(1)結構效度
3.2.1進行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和3.2.2進行的驗證性因素分析表明,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具有很好的結構效度。
(2)同時效度
①與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的同時效度,結果見表4。
表4表明,中國大學生適應的總量表和分量表與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之間均呈現非常顯著的負相關,說明大學生適應越好,出現心理困擾的可能性就越少。這表明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與大學生困擾量表之間具有很好的同時效度。
②與幸福感量表、生活質量量表、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量表、自我價值感量表之間的同時效度
計算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與幸福感量表、生活質量量表、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量表、自我價值感量表之間的相關,結果見表5。
從表5可知,大學生在適應量表各維度上的得分與生活質量、積極情緒、消極情緒、自我價值感量表的得分之間的相關均達到非常顯著的水平,只與幸福感量表上的得分之間的相關沒有達到顯著水平。這說明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具有較好的同時效度。
(3)效標關聯效度
分別計算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與大學生總體適應自評量表和教師評價量表相應維度之間的相關,以此作為效標關聯效度,結果見表6。
從表6可知,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與大學生總體適應自評量表之間相應維度之間的相關程度較高,而且均達到了非常顯著的水平,但與教師評價之間只在學習適應維度和滿意度2個方面的相關達到了顯著水平,而其余5個方面的相關均非常低。
4討論
在近3年的時間內,通過訪談、預試、常模收集和信效度收集4個步驟,最后完成了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的編制工作。與現有的評價大學生適應的量表進行比較,本研究編制的量表具有兩個非常明顯的特點:(1)本量表完全是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直接應用國外相關量表所帶來的文化適應性問題;(2)常模數據的收集采用了分層按比例取樣的原則,使常模樣本具有很強的代表性,而且常模被試涉及全國182所高校的55106名大學生,這樣規模的樣本量在國內外非常少見,國內目前公布的最大常模樣本量也只有8637人[11]。
而且無論是探索性因素分析,還是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都表明,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具有很好的結構效度。探索性因素分析發現所有項目的因子載荷均在0.45以上,各維度的累積解釋率均超過了42%。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除?字2/df未達到要求外,其余擬合指數都很好地滿足了要求。
此外,該量表具有很好的項目區分度,每個項目與量表總分之間的相關均在0.22以上,而且均達到0.001顯著水平。
最后,量表還具有較好的信度、效度指標。首先,在內部一致性系數方面,7個維度除校園生活適應和滿意度略低于0.70以外,其它5個維度信度系數都較好,總量表的信度系數高達0.93;2周后的再測信度系數也非常好,分量表及總量表的r系數都在0.90以上,其中自我適應和滿意度更高達1.000。其次,與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生活質量量表、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量表、自我價值感量表之間的相關均達到非常顯著的水平,與大學生總體適應自評量表,以及與教師評價量表之間在學習適應和滿意度方面也達到了顯著水平。
當然,本量表也有需要進一步探討之處,首先,?字2/df尚未達到要求,究其原因,有可能與常模被試量太大有關;其次,與教師評價的很多方面基本上沒有相關,有可能與班主任或者輔導員不是太了解大學生的基本情況有關。因此需要尋找更多的其他效標,例如根據本量表的測查結果將被試分成不同的適應組,以此探討不同組被試在實際生活和學習過程中的適應情況。
5結論
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經過嚴格的編制過程,最終確定了人際關系適應、學習適應、校園生活適應、擇業適應、情緒適應、自我適應、滿意度7個維度,60個項目。
量表經過對從全國182所高校收集的55106名大學生中數據的分析結果證明,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實現了最初的構想效度,穩定性較強,能夠反映大學生對大學生活的適應狀況。
本量表適合中國所有在校專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簡單易測。
參考文獻
1 James B H. College student generational status: Similaritiesm, differences, and factors in college adjustment. The Psychological Record, 2002, 52(1): 3~18
2 陶沙. 從生命的全程發展觀論大學生入學適應.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文), 2000, 2: 81~87
3 王學臣, 牛慶忠. 大學畢業生社會適應狀況調查. 健康心理學雜志, 2001, 9(4): 271~272
4 Nafziger M A, Couillard G C, et al. Evaluates the clinical usefulness of the College Adjustment Scales.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1997, 31(4): 516~518
5 Pinkney, James W. Inventory of College Adjustment Scales.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1992, 25(1): 42~15
6 Martin Jr., William E, Swartz-Kulstad, et al. Psychosocial factors that predict the college adjustment of first-yea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mplications for college counselors. Journal of College Counseling, 1999, 2(2): 121~133
7 Merker, Bradley M, Smith, et al. Validity of the MMPI-2 College Maladjustment Scale. Journal of College Counseling, 2001, 4(1): 3~7
8 Gerdes H, Mallinckrodt B. Emotional, social, and academic adjust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retention.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1994, 72(3): 281~284
9 褚澄. 關于高校新生生活適應能力的調查. 健康心理學雜志, 2000, 8(5): 520~521
關鍵詞:景觀 聲景觀 印象評價 語義差異法(SD法) 數量化理論
一、研究背景
當今社會,經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是越來越好。為建設出一個美好的城市,讓人們在城市中居住的更加安逸,對于城市環境中的聲景觀越來越受重視,隨之相關的研究課題也越來越多。
說起景觀(Landscape),人們往往只注重了視覺方面的信息資源。其實當人在接觸到某一個場的情景時,已經無意識的同時得獲取不僅僅是視覺信息,還有聽覺信息等的其他感官的信息,從而綜合信息后形成對某一事物的整體印象。說起聲音景觀(Soundscape),它源于加拿大音樂家R. Murray Schafer在20世60年代末提出的概念。
通過文獻研究,可以得出人類的視覺和聽覺不是各自獨立的,它們具有彼此影響的效果。然而,聲音的屬性特征決定了它在歷史,文化,社會以及環境中的重大意義。研究表明,噪音控制并不能帶來城市聲景觀的舒適。現階段聲景觀的評價部分多采用語義差異法。總之,考慮到聲景觀涉及到物理,社會,心理等諸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環境和感知個體的復雜性,對于聲景觀的研究方法必須走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思路。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過綜合地利用景觀和聲景觀的信息,運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手法分析景觀和聲景觀。為此,通過評價者對形成景觀的事物和形成聲景觀的聲音進行定性的印象評價,并運用數量化理論和群集分析的方法,對評價數據進行了定量的分析。在此基礎上,通過對日本、中國和韓國的大學生在使用相同的視頻和聲音的情況下進行的印象評價,做了對比與討論,分析了同一年齡層不同國籍的調查對象所得出評價結果的相似性和差異性。
二、研究概要
以特征性的景觀和聲音景觀并存地區為考慮條件,在長崎市內選定了,立神船塢上,水邊的森公園,外海海岸和天主公園4處的評價對象調查點。
在進行實地調查過程中,首先,提取形成現場的景觀的個別事物以及形成聲景觀的個別聲音,接著將它們按照構成要素分類。運用數碼攝像機(SDR-CX430V)和高技能型精密噪音測量器(LA-5566)10分鐘收錄當時現場周邊的景觀和聲景觀。日后,在日本長崎大學環境科學部的都市設計研究室里,通過投影儀和放聲器向日本、中國和韓國的大學生再現當時的景象,同時,對形成景觀的所有事物和形成聲景觀的所有聲音逐個進行SD法評價。關于實施SD法的評價人數,有研究結果表明人數在20名左右結果是基本穩定的。介于此,在2014年8月至11月期間分別以21名日本大學生,22名中國大學生和22名韓國大學生為評價主體,實施了SD法的評價調查。
三、研究分析方法
首先,對各個調查地點的景觀和聲景觀進行單一事物和聲音的提取。其次,設定利用SD法評價中的的形容詞對,中間劃分為7個連續的等級,對所有的事物和聲音實施定性的SD法評價。將得到的印象評價數據編輯處理后,適用于數量化理論Ⅲ類12)和集群分析,得以施行定量的印象評價。
通過運行數量化理論Ⅲ類,將SD法的印象評價數據轉換算出樣本得分,然后,利用集群分析,做出樣本分布圖,將所有的事物和聲音分成5個小組(a~e)。同樣運行數量化理論Ⅲ類算出類別得分,綜合所有評價項目算出所有事物和聲音的印象評價綜合分。進而作成印象評價綜合分的頻度分布圖,設定5個評價等級(A~E)。用交叉統計分析的方法驗證樣本分類和等級劃分評價結果的有效性,并求得出兩者之間的克萊默關聯系數。
四、結果
(一)日本大學生的印象評價結果
長崎市內的4個調查地點共提取出形成景觀的事物和形成聲景觀的聲音31個樣本。如圖1所示,將31的樣本分為5個小組(a~e)。小組a的樣本在右下的領域分布著,小組b到小組e的樣本以逆時針方向分布。印象評價好的事物和聲音集中分布在小組a和小組b,相反,印象壞的事物集中分布在小組d和小組e。因此,通過所屬集團就可以明確的看出事物與聲音之間的關系。
同時,根據事物和聲音的印象綜合評價分,對5個印象評價等級(A~E)進行了分類規劃。印象評價綜合分越高,表明對這種東西或聲音的印象評價越好。不難看出,“女神大橋”、“浦上天主教堂”、等相對有特征性的事物和聲音顯示出了比較高的印象評價,“公園的綠色”、“海”、“波浪聲”等自然性要素較強的事物和聲音也獲得到了相對較高印象評價綜合分。然而,“資材車棚”、“工廠”、“作業音”等人工性的要素的事物和聲音的印象評價綜合分就相對低很多。
為了驗證這兩種方法的有效性,進行了交叉統計分析。顯著水平α=0.05,自由度16的x 2的臨界值的分布表計算和26.296。檢定統計量的實現價值81.51被算出,可以說2種分析手法而產生的結果之間是有關聯的。進而算出克萊默關聯系數為0.81(0.05有意水準)。由此可見,兩者之間顯示出了很強的關聯性。可以說,計算出的樣本印象評價等級規劃和樣本集團分類的結果大致一致,印象評價結果是有效的。
(二)日本大學生,中國大學生和韓國大學生印象評價結果的比較
使用同一視頻,對于中國大學生和韓國大學生,也同樣的使用了SD法實施評價。如表1所示,比較三者從結果上看,有著較高印象評價的樣本和有著較低印象評價的樣本基本一致。也就是說,總體上來看,沖擊力和自然因素強的樣本它的印象評價高,反而言之,人工因素的樣本印象評價低。但是,在“海”、“浦上天主教堂”樣本上的評上,中國大學生與日本,韓國大學生之間在評價結果上產生了差異。此外,中國大學生的印象評價好壞范圍廣泛,印象評價綜合分的幅度更大。可見,這是由于母國的文化環境和生活環境的不同所產生的印象評價差異。
與日本大學生的印象評價結果做比較,進行克萊默關聯系數檢定。從表2上可以看出,日本大學生和中國大學生,和韓國大學生之間是存在著關聯的。無論是樣本印象評價等級規劃還是樣本集團分類,在大體上看,有著中程度的關聯,表明了日本大學生,中國大學生和韓國大學生的印象評價沒有看出大的評價差異,存在著共同點。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日本大學生的印象評價結果和韓國大學生的印象評價結果更相似。
五、考察
此次,把景觀和聲景觀作為整體調查對象,利用定性的調查手法語義差異法,結合運用定量的數據分析數量化理論Ⅲ類和集群分析,從而真正意義上做到以定性和定量相結合來研究景觀和聲景觀。根據各個樣本的集團分類可以直觀的表述景觀和聲景觀所存在的關聯性,各個樣本的印象評價綜合分更是將印象評價簡單化,數字化,對于高評價分樣本的保留和規劃,對低評價分樣本的取舍和塑造,為城市規劃設計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Schafer M.The tuning of the world[M].New York: Alfred A Knopf,1977.
[2]李國棋.聲景研究和聲景設計[D].北京:清華大學,2004.
[3]秦佑國.聲景學的范疇[J].建筑學報,2005,(01).
[4]巖宮w一郎?細野晴雄?福田一昭(1992b)音環境と景Qの相互作用:景Qの印象に及ぼす音環境の影響と音環境の印象に及ぼす景Qの影響.日本生理人類學會11(1),51~59.
[5]Kang J. Urban sound environment [M].London:Taylor & Francis incorporating Spon,2006:43.
[6]Ballas J mon factors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an assortment of brief everyday sound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1993,19:250-267.
[7]Kang J,Zhang M.Semantic differential analysis of the soundscape in urban open public spaces[J].Building and Environment,2010,45:150-157.
[8]陸晶,馬曉潔,陳克安.西安市典型地域聲景觀調查與分析[J].噪聲與振動控制,2007,1-5.
[9]Brown A L,Kang J,Gjestland T.Towards standardizing methods in soundscape preference assessment[J].Applied Acoustics,2011,72:387-392.
[10]Yu L,Kang J.Influencing factors on sound preference in urban open spaces[J].Applied acoustics,2010,71:622-633.
[11]Smyrnova Y,Kang J.Determination of perceptual auditory attributes for the naturalization of urban soundscape[J].Noise Control Engineering Journal,2010,58:508-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