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鄉村嫂嫂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XXX掃黑辦:
根據XXX統一部署,XXX掃黑除惡巡查組對我村開展掃黑除惡專項巡察工作,巡察期間我村認真按照相關要求,積極配合做好巡察工作,指出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整改意見。按照XXX巡察組的要求,我村認真迅速開展反饋意見整改落實工作。
一、接受反饋意見,立即部署整改落實工作。我村黨支部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把整改落實工作作為當前的一項最主要的政治任務來落實。5月31下午兩點半,由黨支部書記XXX主持,我村兩委班子成員及村民組長在村會議室召開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工作整改動員部署會。傳達了XXX巡察組對我村掃黑除惡工作的反饋意見,針對上述問題,要求會后立即在本村傳達會議精神,提高全村人員對掃黑除惡工作的認識高度,按要求落實上級的文件精神和安排。同時,把巡察組指出的問題一一進行分析,充分接納反饋問題,認認真真領會要求,仔仔細細剖析原因,并在整改落實動員部署會上,要求各村民組長要切實把巡察整改工作作為當前的首要任務,以積極鮮明的態度、有力的措施、嚴明的紀律,按照村制定的整改方案抓好整改落實,切實做到認真改、堅決改、徹底改。
二、認真落實文件精神,重新制定工作方案。我們圍繞工作方案制定不夠規范,方案具體指導性不力等問題,緊抓重點人、重點事,將問題逐一梳理,措施相對應,真正做到整改問題動真碰硬,印發了《XXX關于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實施方案》和《XXX關于涉黑涉惡線索摸排工作方案》,設立了掃黑除惡辦公室,真正做到各負其責,合力推進,取得成效。
三、提高全村認識高度,大力宣傳。各村民組長利用自己的宣傳陣地,積極宣傳掃黑除惡工作。村里通過掛橫幅、作標語、發放宣傳手冊等不同形式進行全方位宣傳。通過微信公眾號擴大宣傳范圍,激發群眾參與熱情,確保整改落實工作有力有效。
曾記得通往學校那條小路。還有那上學路上往返石板小橋,橋下潺潺河水養育著兩邊村莊的父老鄉親;橋下幾位嫂嫂正搓洗著衣衫,笑聲朗朗,岸邊枝頭上喜鵲嘰嘰喳喳的叫聲那么地悅耳,還有那稀稀點點蘭花馨聲繚繞、繪制成一副天然鄉村畫卷。
一個少年漫長的夢在這溫暖春天萌芽,又在這寒冷的深秋飄落······
哎!在這綠意盎然的夏季,我又想起那句話【長大了我管你】這句在我人生最苦難中留下的一句溫暖,常常流動在心間;他是愛、他是惜、他是善意謊言;確在我的生命里烙下了深深傷疤,歲月匆匆遠在異鄉的你還好嗎﹖愿你剝去歲月滄桑,站立風中、瀟灑地走出自己的人生。
記憶將至—輕輕地我將走出、走出春夏秋冬,走出人生地蘆葦蕩,走進陽光明媚的夏季,能于你同唱一首歌,一首無憂、無悔、無怨的歌!
蕭霞蒼蒼,
白露為霜,
在位于河南省西部南襄盆地中部偏西地區的穰縣(今鄧州市)梁莊,梁鴻度過了她的童年和少女時代。她的家,是一個典型的、貧困而多難的中國農民家庭。
她的爺爺于1960年去世。那時候只要是老人,不管有后沒后、有家沒家,都要集中在養老院集中供養。去養老院的時候,爺爺精精神神,提著夜壺,背著被子,能說能唱,去了四天,躺在席子上回來了。人死了,硬生生餓死的。
她的母親體弱多病,癱瘓8年,40:歲就撒手人寰;父親一生“好斗”,愛管閑事,被村里人稱為“刺頭”、“事煩兒”。在梁鴻的記憶中,父親經常在為別人打官司,不管什么時候,家里總是有一堆人在商量事兒。
兄弟姐妹共有7人,其中6個女孩、一個男孩。目前,只有梁鴻一個人在大城市生活。她的大姐和小妹在縣城里上班,二姐、三姐在縣城做點小生意,哥哥、嫂嫂在家鄉鎮上開診所。因為家里窮,還有一個妹妹從小送給別的人家,現在也在縣城生活。
在外人眼里,梁鴻是幸運的。在師范學校畢業之后,她自學大專、本科,最終考上了北京師范大學的中文系研究生,畢業后任職于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不但完全擺脫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而且成了城里人都羨慕的大學老師。
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梁鴻活得并不心安。她對自己知識分子的生活產生了懷疑,覺得那是一種虛構的生活,和現實、和大地、和心靈沒有任何關系。她甚至產生了一種羞恥之心:每天在講臺上高談闊論,夜以繼日地寫著言不及義的文章,這一切似乎都沒有意義。
她想寫故鄉,寫梁莊親人們的生活。那不是為了實現什么創作夢,而是出于一種精神上的矛盾和痛苦。梁莊、家鄉、農村,是她生命中最深沉而又痛苦的情感。有那么多的問題盤桓心中,讓她試圖解答:從什么時候起,農村成了中華民族的累贅,成了改革、發展與現代化追求的負擔?從什么時候起,鄉村成為底層、邊緣、病癥的代名詞?這一切,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它包合著多少歷史的矛盾與錯誤?包含著多少生命的痛苦與呼喊?
她想寫故鄉,想了10年。每年回家探親,梁鴻都會進行零零碎碎的采訪和資料收集,但一直沒有真正下定決心去做。直到2008年暑假,她在精神上覺得不能再拖下去了,也不愿意在北京看奧運,就回鄉“避運”,從此開始《中國在梁莊》的前期工作。2008年和2009年,梁鴻在梁莊前后住了五個月的時間,每天行走在故鄉的土地上,和老家的父老鄉親一起吃飯聊天,做類似于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調查。
起初的時候,梁鴻志向很大,希望能以一種整體性的眼光,調查、分析、審視當代鄉村的現實生活圖景,成就一個納入性與體系性的工作。但很快她就發現,自己更愿意把目光投向故鄉一個個具體的生命存在,去發現和敘述他們彼此的差異及個體的情感。最終成稿的《中國在梁莊》,既非學術類的鄉村調查,也不能完全算是新聞性的紀實作品,而只能說是一臺“個人史的串場”。然而從書中的梁莊出發,可以清晰地看到今日中國農村觸目驚心的形象。
難尋希望的中國農村
《中國在梁莊》中的鄉村,給讀者的第一個印象,是“破敗”――用作者的話來說,“人去樓空”。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梁莊人大規模地背井離鄉,絕大多數的青壯年都涌去城里打工,掙到錢再回來在村里蓋上新房。在農村,蓋房子是顯示自身財富、確定自我價值的象征。于是村莊里的新房越來越多,但門前的一把把鎖無一例外地都生著銹。
晃動在小路、田頭、屋檐下的,都是一些衰弱的老人。他們最主要的任務,是替自己在城市打工的兒女帶孩子。五六十歲、甚至七十多歲的人都在帶第三代,有的老人要帶五六個小孩兒,因為自己兒子女兒“比著留孩子,誰不留誰吃虧”。有的兒子、媳婦連錢都不給,老人只好自己下地干活、養活孫輩。有一對老兩口帶四個孩子,孩子們夏天到河里游泳,全都淹死了。老兩口不知如何向兒女交代,最后服毒而死。
老人帶孩子,有諸多問題,最大的問題是管不住。小孩子們成天逃學,要不在鎮上打游戲、上網,要不就在家里看碟。在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梁莊的學風一度很旺,禳縣還是全國有名的“狀元縣”,孩子如果不上學,家長會拿著根棍子滿村打。而現在,小孩子逃學沒人管。這一方面是因為父母不在身邊、無法管教,另一方面也是國家大學生制度改革所導致:農村的孩子即使考上了大學,大人也交不起學費,就算七拼八湊地借足了錢,孩子畢了業也很難找到工作,于是一個個十幾歲就跟父母進城打工了。
梁鴻小時候就讀的梁莊小學,現在已經關閉了近十年。幾年前,有村民把校舍給承包了,養了一茬豬,白天在院子里放著,晚上趕到一二層樓的教室里。
由于家族制度的衰落、公共道德監管力的衰退、國家法律與民間風俗之間的矛盾,農耕文化的結構方式正在逐漸消亡,連中國傳統道德中最注重的孝道都失去了基礎。在城市接受了“現代觀念”的青壯年根據市場經濟的新道德觀來對待父母,兩代人之間的關系逐漸轉變為一種理性的交換關系。與之相應的,現在很多的農村老人甚至不敢理直氣壯地要求兒女“盡孝”,如和兒子住在一起,要求得到尊重等。梁莊上有一對老夫妻,七十多歲,有四個兒子、兩個女兒,但沒有一個愿意贍養父母。萬般無奈之下,老兩口把兒子告上法院,不告還好,一告,連吃飯都沒有人服侍。兒子把錢甩到他媽面前說:“你不是稀罕錢么7拿去,從此以后,咱們井水不犯河水。”
在一片殘敗景象中,最令人痛心的恐怕是鄉間生態的毀滅。流經梁莊最大的一條河流,叫“湍水”。根據酈道元在《水經注》中的記載,湍水的河岸兩旁,生長著如奇葩般的,河水因此而甘甜,土壤因此而肥沃,人亦因此而長壽、而健康、而君子。而今的湍水,僅僅十幾年前還在奔流的河水已然不見,原本在空中盤旋的水鳥更是早就不見蹤跡。一臺臺的挖沙機在河道旁發出轟鳴的響聲,大型的運輸卡車在來回奔忙。沙窩在河水中形成無數的大漩渦、或者表面很平靜的深流。昔日孩子們的戲水天堂,成了每年都會淹死幾個人的死亡陷阱。原先荷香陣陣的坑塘,成為一潭潭黑色的、靜止的、腐敗的淤流。水面上漂浮著各種白色、黑色、雜色的泡沫。在那漩渦回流的地方,用打火機輕輕點燃泡沫,呼的一下,火就沿著岸邊的泡沫蔓延開去,延續百余米。
唯有荒草和廢墟,統治著整個村莊的房前屋后,讓梁莊顯示出一種內在的荒涼和頹敗,似乎不再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千瘡百孔,看不到希望。
鳳凰周刊:你本人來自于農村,如今用學術的方式呈現農村,是否出于一種知識分子難以排遣的使命感?
梁鴻:作為一位人文學者,作為―個農民的后代,對鄉土中國的感性了解,是我思考任何問題時的基本起點,也決定了我的世界觀中有土地與闊大的成分。但我想指出的是,無論出身是否在農村,今天中國的人文知識分子,如果對當今農村的問題――對這一巨大的頹敗、傷痛和矛盾狀態
不關心或不了解的話,那真是非常不合格的。對于當代知識分子來說,如果你要思考當代政治現實與文化思想狀況,你要反思現代性并提出真正的問題,就必須要對鄉土中國在這場聲勢浩大的現代化運動中所處的位置有所了解,因為鄉村的問題已經成為當代中國問題的核心與矛盾運動的中心。
鳳凰周刊:陶淵明有名句曰:“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對土地、田園的依戀,根植于我們這個民族傳統心靈的最深處。而《中國在梁莊》似乎告訴我們,田園將蕪,但是我們已經歸不去了。農村的情況真的已經這么糟糕嗎?
梁鴻:是的。我在調查后發現,當代中國鄉村所存在的問題及內在的矛盾和傷痛,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真正走進鄉村,我才意識到這已是一片貧瘠的土地。古老的鄉村模式、村落文化、生存方式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在這個意義上,鄉土中國正在走向終結。
鳳凰周刊:但總是有所謂希望的吧?
梁鴻:在書中,我誠實地記錄了當今鄉村的種種矛盾和問題,但并沒有給出問題的答案。坦率說,我給不出。我提供的只是一個提醒,當我們把鄉土和現代對立的時候,有些重要的東西也許被忽略掉了。我們在說現代性的時候,是否過于絕對化?是否考慮到農村土地的根性?也許這根性正是我們民族根深葉茂的原因。有沒有可能,農民不進入城市淪為貧民,在他們祖輩生活的地方,也能夠過上幸福、團圓、現代的生活?
鳳凰周刊: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你對于田園式的生活仍抱有憧憬。
關鍵詞:“留守兒童”英語學習 學習環境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業生產力的不斷提高,農村富余勞動力逐漸走向城市。但是,由于城鄉二元結構壁壘的存在,社會保障、教育、住房等諸多因素阻礙了農民工子女隨父母入住城市,“留守兒童”――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1]――這個特殊群體作為農民工的一個副產品出現了。因為“留守”,他們在生活、學習等方面無法得到父母及家庭的關心,其生活、學習環境,以及由于“留守”而產生的心理問題對他們的英語學習產生了消極而深遠的影響。
一、“留守兒童”的英語學習現狀
有資料顯示,目前,我國有超過近1.5億的農民在外務工,打工者的數量還在以每年超過500萬的速度增長,[2]他們的子女處在義務教育年齡階段的約為3000萬,成為“留守兒童”?!傲羰貎和庇⒄Z教育問題已成為國內許多專家、學者關注的問題,也是學校、老師和家長共同擔憂的事情。為了解他們的英語學習狀況,筆者對湖南永州某中學高一年級的3個班的190名學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調查問卷共設11個問題,全部為客觀題。共發問卷190份,收回175份,其中有效問卷為175份。在問題設計上,以“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環境和心理狀況及這些因素對他們英語學習的影響為主。
調查中,筆者發現,175名學生中,“留守兒童”占49.1%,大多數(約70%)“留守兒童”不喜歡英語。在問及“對自己的英語水平是否滿意”時,有85%的“留守兒童”表示對自己的英語水平不是很滿意,而三個班中英語成績好的學生均為非“留守兒童”;當問及“如果父母在身邊他們的英語成績可否提高”時,61.7%的“留守兒童”認為如果父母在身邊他們對自己英語學習成績的提高有信心。
中學階段,學生各方面的知識結構都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系統,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有了較大的提高。可由于“留守”,“留守兒童”在英語學習上都缺失端正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各方面環境也存在制約,成績自然也就相對落后,這也影響了他們在英語學習上的信心。
二、影響“留守兒童”英語學習的因素分析
在二語習得過程中,環境是外語學習的外部條件和客觀因素,但又是外語學習必不可少的、構成外語學習完整體系的組成部分,對外語學習產生重要影響。[3]良好的環境在英語習得(“留守兒童”的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起著積極的作用,反之會阻礙英語學習。當然,除了外在環境,學習者自身的心理因素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1.監護者的影響
“留守兒童”有四種監護方式:隔輩監護――監護人是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上輩監護――監護人為叔叔、嬸嬸、舅舅、舅媽、姑姑、姑父等;同輩監護――監護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監護缺失(或“留守兒童”自我監護)。而這四種監護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農村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低,對英語一無所知,又缺乏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科學的教育方法,加之年紀大,無論在精力還是智力上都無法對孫輩進行有效的英語輔導?!凹娜嘶h下”,出于傳統親情關系,親戚不便對“留守兒童”嚴加管束,英語家庭教育更無法實施。而監護缺失情況下的“留守兒童”因為沒人管束,自律性不強,容易受外界不良行為或習慣的影響,自主學習可能性不大,英語成績也就日趨下降,最終喪失英語學習的信心和興趣,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2.逆向監護的影響
在對“留守兒童”的訪談中發現,他們有的還承擔著照顧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或其他家庭成員的任務。由于這些監護人年齡偏大,身體虛弱,“留守兒童”得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去照顧監護人,(這實際上變成了逆向監護)抽不出充足的時間來完成英語學習任務,他們花在聽、說、讀、寫等方面的時間有限,對所學知識不能及時消化和鞏固,給他們的英語學習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在筆者的訪談個案中,一位父親在外打工,母親患有精神病的女孩告訴我們:
“剛開始學英語的時候我的成績挺好的,對英語也感興趣。爸爸出去打工后,家里的一切都由我一個人挑了起來。早晨5點鐘起來準備好媽媽和自己的早飯,同時還要把媽媽的中飯做出來放在電鍋里,因為中午不能回家吃飯。下午放學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收拾家,然后開始做飯,伺候媽媽,去地里干活。等一切忙完了,也就9點多了,一天天這樣下來,我已經什么精神都沒有了,沒有時間更沒有精力去溫習我喜愛的英語了,英語成績就這樣慢慢下降了……”
3.家庭英語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是每個人一生中不可缺失的啟蒙教育,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健康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自然也會促進英語學習。但“留守兒童”基本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這樣,其家庭英語教育無疑也會缺失。另外,許多家長思想上存在“早打工早賺錢”的誤區,認為“不上學可省很多錢、不上學可以掙很多錢”,很多家長甚至有“英語不能當飯吃”、“不出國干嘛學英語”等消極想法,這些觀念無形中影響了孩子英語學習的積極性。
4.學校教育及政府相關政策的影響
一方面,鄉鎮英語教育師資薄弱,英語教師缺乏。像湖南永州市的道縣、寧遠、藍山等縣目前都缺英語教師,因此,只能實行大眾教育,很難給“留守兒童”在學習上更悉心的照顧和關懷。這在一個側面造成“留守兒童”學校表現不積極、性格孤僻的局面。無形中這個更需要特殊關懷的群體便逐漸成為學校和老師放逐的對象。另一方面,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長期存在和國家政策上的傾斜,導致城市和鄉村的發展極度不平衡,[4]城、鄉英語教育也是如此。國家在英語教育投資上明顯傾向城市,鄉鎮學校在英語師資水平、軟硬件設施上都難以與城市學校相比。近年來受“教育產業化”思潮的影響,鄉鎮優秀英語師資大量向城市流動,學校英語教學質量下降。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對“留守兒童”的英語學習造成消極的影響。
5.“留守兒童”心理狀況對其英語學習的影響
除問卷調查外,筆者與10名英語成績不是很好的“留守兒童”進行了詳細的談話。當問到是否想讓父母回家時,有8名說想,2名表示無所謂。另外,調查中我們還發現,“留守兒童”中有相當一部分經常處在“流動――留守――流動”的狀態。這種生活的動蕩和學習環境的不穩定狀態使他們對學習產生一種抵觸情緒,學習心理也隨之波動?!傲羰貎和贝蠖嘤兄餐奶攸c:不善于與人溝通,不自信,沒有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對英語表現出沒有興趣且漠不關心等。由于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監護人又無力承擔他們的學習或無暇顧及他們的情感變化,這樣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常引發種種心理病癥,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感情脆弱導致“留守兒童”害怕挫折,不敢嘗試,而于需要大膽操練的英語學習而言,效果自然不好。另外,自暴自棄、焦慮自閉也是英語學習的一大克星,“留守兒童”在英語學習上沒有自信,不敢與其他同學打交道或交流英語口語或學習經驗,成績越來越差,消極悲觀心理也就油然而生,最后陷入惡性循環之中……
三、解決農村“留守兒童”英語學習障礙的可行性辦法
“留守兒童”的英語教育問題已經成為一個令學校、老師、家長極為頭痛的大難題,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迫切需要解決。解決“留守兒童”的英語教育問題,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首先,國家體制因素是影響“留守兒童”英語學習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段時間以來,城市對流動人口子女入學存在“歧視”,明確規定適齡小孩要在戶籍所在地就學,或者由城市學校收取借讀費,這就使得“留守兒童”與城市“隔絕”。筆者認為政府應高度關心農民流動的問題,對流動兒童和城市兒童要一視同仁,取消借讀費,使“留守兒童”變成流動兒童;同時加強對鄉鎮一級學校的扶持力度,更新和改善其教學設備,提供必要的硬件和軟件設施。因為,網絡和多媒體對英語語言教學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它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還能提高學生在聽說讀寫譯等各個方面的能力。[5]
其次,當地政府的相關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留守兒童”英語學習。在現階段,可以借鑒上海的方式,改“戶籍制”為“居住地制度”。實施流動兒童的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學校為主”的政策。[6]各地政府特別是教育部門應該進一步加大對接收“留守兒童”的督導,從根本上杜絕城市學校對流動兒童采用歧視性政策的現象,確保流動兒童教育政策的實施。同時加強對農民工子女學校的扶持力度,為其辦學提供基本的場地、適當的撥款,以及現代英語教學必要的硬件、軟件設施等。
再次,學校的相關措施在提高“留守兒童”英語學習效果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校英語課堂是一個由學校創建、英語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能激發和誘導學生自覺學習并運用英語的自然環境。這主要體現在英語語言硬件和軟件環境兩個方面。各級各類學校、英語教師及整個社會都應積極努力為“留守兒童”的英語教育創造習得環境,提供習得條件。同時要引導“留守兒童”沖破心理障礙,多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表現自己。就英語教學環境,應大力更新英語教學手段,盡可能多地使用多媒體教學,提高“留守兒童”的英語學習效果。
另外,我們還可以采用“家長辦法”。對于“留守兒童”的英語學習,外出打工的父母要選擇有威信的親屬作為監護人,[7]在思想上和行動上重視子女的英語教育,盡可能多地關注子女的學習、生活和心理狀況,為其提供更為優良的家庭教育。并經常與孩子的班主任、監護人聯系,共同商討教育的策略與辦法,使孩子能在良好的心理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健康成長。
四、結語
“留守兒童”是一個社會性的問題,它是我們目前存在的一種現狀。就“留守兒童”的英語學習而言,營造一個關愛“留守兒童”的英語社會環境,對于家庭、學校和政府來說,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只有社會各界共同關注,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應措施,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機制,才能使“留守兒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英語教育,形成良好的學習心理,真正提高他們的英語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參看http://省略/jxzy/ShowArticle.asp?ArticleID=7532.
[2]孟家成.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分析及應對措施[J].學校管理,2007,(8):62.
[3]趙曉紅.環境因素對二語習得影響的定量分析[J].山西科技,2007,(4):62-63,71.
[4]參看http://news.省略/c/2006-11-17/171511546343.shtml.
[5]張慧.淺談多媒體網絡環境下英語語言教學的得與失[J].山西科技,2007,(4):70-71.
離返校只有一個星期了,之前有安排,回家也適當地做了些打算,其中包括多讀幾本好書,回來后卻一直沒有行動。前幾天我才發現那邊《理智與情感》已經蒙上了薄薄的一層灰塵,只是里面完全是嶄新的,淡淡的罪惡感油然而生,渴望之情也相伴而生,于是,花了三天時間,讀完了這本名著,能吸引我堅持讀完的書不多,名著就是名著,它的魅力就在于此。仔細讀過之后,才體會到那句膾炙人口的話:一本好書,就等于一次生命之旅……《理智與情感》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獨特的個性,然而就讀者接觸最多和作者想要著重表現的,那就要數達什伍德家的兩姐妹了。
埃麗諾,達什伍德家的大女兒,一個感情豐富而又富于理智的姑娘。從故事一開始就顯示出了她比她的母親和妹妹更加有頭腦與理智。埃麗諾辦事縝密,考慮周全,談吐智慧。不論是對他所愛慕的愛德華還是厭惡的露西,在眾人面前,她都能以禮相待。而且,不論是埃麗諾好奇,喜愛或是厭惡的話題,大家共同討論時,她總能保持一定的冷靜與思考的頭腦,既不顯示出異常的過分的關注,也不讓大家感到自己是個掃興的角色。任何事,埃麗諾總是拿捏得那么有分寸,那么合適。此外,埃麗諾還是個善良的姑娘,善于從他人身上發現優點,善于替他人著想。對于詹寧斯太太,雖然她的行為充分說明了她缺乏大腦,但埃麗諾卻總在自己的朋友與妹妹面前談起她的熱心,慷慨與正義。并且為了詹寧斯太太在倫敦自己家中的時光能舒適的度過,而不受瑪麗安的嘲諷與冷漠,也為了瑪麗安不做出過火的事兒而使自身受到傷害,即使自己并不心甘情愿,還是同意接受邀請,陪妹妹一道前往。以上的一切都顯示了埃麗諾理智的頭腦,但并非說明她是一個缺乏感性的人。相反,埃麗諾同她妹妹一樣,擁有一顆富于情感的心,只不過她更善于控制這種情感。她對愛德華的傾心,無論在他身上發生了什么情況都從未改變過。她沒有因愛德華的不善言談,行為呆板憂郁以及眾人對他的指責而遺棄他,她看中他的正直,誠實,穩重,寬容的人品,為他在家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表示不平,為他不幸的第一次訂婚表示同情。并且無時無刻不在為愛德華著想,為能使他的境況有所好轉而努力。甚至在聽說了愛德華早已訂婚的消息后,埃麗諾依然鐘情于他。得知這消息后即使她極力掩飾,還是不難看出這個消息對她的巨大打擊。可見,她對愛德華的感情是強烈的,忠實的,實際的以及是一成不變的。這證明了埃麗諾不僅理智,同樣有顆富于情感的心。并有一個清晰而理智的頭腦來時刻提醒她去制約一些無謂的感情沖動。理智,善良,機智是她特有的魅力。
同理智思維發達的埃麗諾相比,她的妹妹瑪麗安則要顯得感性許多。拿中國名著《紅樓夢》中的兩個女主角與之相比,若把埃麗諾比作八面玲瓏的薛寶釵,那么瑪麗安當之無愧的要數林黛玉型了。聰明伶俐,卻又過于多情善感。看到秋日的落葉與蕭瑟,瑪麗安會覺得有種悲傷縈繞心頭,正如當初葬花的黛玉一般?,旣惏矊Υ龕矍榭偙е挥欣寺实幕孟耄傁爰迋€"人品出眾,風度迷人"的如意郎君,對待感情總追求來的轟轟烈烈,浪漫傳奇。對感情的表露也是十分的直白明顯,以致于多次被詹寧斯太太拿來取笑。與埃莉諾不同,瑪麗安在社交上同她的感情觀十分相似,對待自己喜歡的人熱情十分,關懷備至,對待不喜歡的連最起碼的以禮相待也難以做到,總是冷潮加熱諷,給予一副冷漠的面孔。這種情感或許是當時那個時代最推崇的情感觀,但簡借助瑪麗安充分說明了這種情感觀的不妥。瑪麗安最后被威洛比拋棄,在他們所引以自豪的情感觀的支配下限入痛苦的深淵,無法自拔,差一點丟掉性命,也給朋友和家人帶來了不可擺脫的痛苦。這就是過于感性的弊端。但拋開瑪麗安"感情有余,理智不足"的缺點,她也是個十分優秀的姑娘。,瑪麗安聰明機智,有正義感,對于自私狡詐的勢力之徒的攻擊,總是立即給與不客氣的還擊。她酷愛讀書,頭腦充實有思想,不同于缺乏常識的平凡之輩?,旣惏彩謵圩约旱膵寢尯徒忝?,無論是感性過頭的她,還是后來受到教訓,最終變得理智的她,都不愿讓自己的朋友,尤其是親人因為她而感到痛苦和不安。并且,在變得理智后,盡力去彌補自己因過于感性而帶來的損傷。像故事里說的"一但瑪麗安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他會用一切行動來彌補自己的過錯。"他的確是個好姑娘,不是嗎?
說完了故事中的兩位女主人公,再來談一位同樣生著俏麗面容,擁有理智頭腦的姑娘把,她就是露西。斯蒂爾,詹寧斯太太的親戚,愛德華的第一個訂婚對象。這位小姐既不同于瑪麗安,有豐富的情感,也不同于埃莉諾,有理智善良的心。她在感情上可謂是一貧如洗,"理智"上也只能僅僅被稱作富有。她是個冷漠自私的人。行事上機關算盡,貌似很有理智,很有情感,實際上滿腦子歪門邪道,虛情假意。她財產不多,為了生活的富裕,先與愛德華訂婚,當愛德華因為她被剝奪了財產繼承權之后,又將其拋棄,轉而嫁給愛德華的弟弟。在這同時,還總是對埃麗諾進行惡意中傷,以滿足自己的妒忌心理,表面上還裝得無比可憐無辜。好在埃麗諾每次都能給予不卑不亢的還擊,讓露西無法得逞,看時真是大快人心。露西善于拍馬奉承,為此贏得了許多人的歡心,被視為掌上明珠。但要問她究竟喜歡誰,愛慕誰,我想出了金錢也別無他人了。
通過這三個人,想必作者已經把自己的觀點表達的很清楚了。人要有豐富的情感,但不能感情用事。必要的時候應受到理智的制約。簡認為謹慎行事和內心沖動應保持平衡。她對金錢可以買到高雅生活的觀點表示尊重,但對簡來說更重要的還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這部作品是圍繞著理智與情感而展開的,實際上也是為繞著保持自我的完整與滿足社會的要求這一主題而延伸的,重在說明人固然是一個情感個體,但也需要融入社會。做一個具體的社會人,既有自己獨特的情感與個性,又有必要的理智加以制約,使其能與社會融洽,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這是一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結局,在理智戰勝情感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得到了應有的幸福……
理智與情感讀書筆記2000字(二)
《理智與情感》,簡。奧斯汀最早完成的一部作品,讀后自覺其中充滿了理智,情感和智慧,給人以頭腦充實的感覺。和簡。奧斯汀的其他作品一樣,或者更與她本人相似?!独碇桥c情感》無時不散放著理性的光芒,并以書中主人公卓越的理智的頭腦和其機敏與智慧,當然了,還少不了她心中熾熱的感情,來表現保持自我的完整與滿足社會的要求這一中心思想。《理智與情感》是一部寓于情趣與幽默的作品。它以兩姐妹曲折復雜的愛情故事為主線,表達出了理智與情感的關系,以及很多情況下,理智應更勝于情感的主張。在簡。奧斯汀的時代,對情感的贊美是當時文學的主流內容,許多人都認為有無法克制的強烈情感才是優秀人物的表現,而無論這種感情是否會給其自身或其家人帶來痛苦。如果想要克制或隱藏,那便是錯誤。而簡則通過兩姐妹的故事對這種觀點表達了不同的看法,從書中可看出,她認為誠摯熱烈的感情固然重要與可貴,但仍需理智去控制與調節,畢竟情感是感性的,任其隨意發展可能會帶來許多不必要的痛苦,不論對自己還是家人都會有傷害。只有同時具備理性的頭腦和思維,才能避免或把這種傷害降為最低,這無疑對大家都是有好處的。
《理智與情感》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獨特的個性,然而就讀者接觸最多和作者想要著重表現的,那就要數達什伍德家的兩姐妹了。
埃麗諾,達什伍德家的大女兒,一個感情豐富而又富于理智的姑娘。從故事一開始就顯示出了她比她的母親和妹妹更加有頭腦與理智。埃麗諾辦事縝密,考慮周全,談吐智慧。不論是對他所愛慕的愛德華還是厭惡的露西,在眾人面前,她都能以禮相待。而且,不論是埃麗諾好奇,喜愛或是厭惡的話題,大家共同討論時,她總能保持一定的冷靜與思考的頭腦,既不顯示出異常的過分的關注,也不讓大家感到自己是個掃興的角色。任何事,埃麗諾總是拿捏得那么有分寸,那么合適。此外,埃麗諾還是個善良的姑娘,善于從他人身上發現優點,善于替他人著想。對于詹寧斯太太,雖然她的行為充分說明了她缺乏大腦,但埃麗諾卻總在自己的朋友與妹妹面前談起她的熱心,慷慨與正義。并且為了詹寧斯太太在倫敦自己家中的時光能舒適的度過,而不受瑪麗安的嘲諷與冷漠,也為了瑪麗安不做出過火的事兒而使自身受到傷害,即使自己并不心甘情愿,還是同意接受邀請,陪妹妹一道前往。以上的一切都顯示了埃麗諾理智的頭腦,但并非說明她是一個缺乏感性的人。相反,埃麗諾同她妹妹一樣,擁有一顆富于情感的心,只不過她更善于控制這種情感。她對愛德華的傾心,無論在他身上發生了什么情況都從未改變過。她沒有因愛德華的不善言談,行為呆板憂郁以及眾人對他的指責而遺棄他,她看中他的正直,誠實,穩重,寬容的人品,為他在家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表示不平,為他不幸的第一次訂婚表示同情。并且無時無刻不在為愛德華著想,為能使他的境況有所好轉而努力。甚至在聽說了愛德華早已訂婚的消息后,埃麗諾依然鐘情于他。得知這消息后即使她極力掩飾,還是不難看出這個消息對她的巨大打擊??梢?,她對愛德華的感情是強烈的,忠實的,實際的以及是一成不變的。這證明了埃麗諾不僅理智,同樣有顆富于情感的心。并有一個清晰而理智的頭腦來時刻提醒她去制約一些無謂的感情沖動。理智,善良,機智是她特有的魅力。
同理智思維發達的埃麗諾相比,她的妹妹瑪麗安則要顯得感性許多。拿中國名著《紅樓夢》中的兩個女主角與之相比,若把埃麗諾比作八面玲瓏的薛寶釵,那么瑪麗安當之無愧的要數林黛玉型了。聰明伶俐,卻又過于多情善感??吹角锶盏穆淙~與蕭瑟,瑪麗安會覺得有種悲傷縈繞心頭,正如當初葬花的黛玉一般?,旣惏矊Υ龕矍榭偙е挥欣寺实幕孟耄傁爰迋€"人品出眾,風度迷人"的如意郎君,對待感情總追求來的轟轟烈烈,浪漫傳奇。對感情的表露也是十分的直白明顯,以致于多次被詹寧斯太太拿來取笑。與埃莉諾不同,瑪麗安在社交上同她的感情觀十分相似,對待自己喜歡的人熱情十分,關懷備至,對待不喜歡的連最起碼的以禮相待也難以做到,總是冷潮加熱諷,給予一副冷漠的面孔。這種情感或許是當時那個時代最推崇的情感觀,但簡借助瑪麗安充分說明了這種情感觀的不妥?,旣惏沧詈蟊煌灞葤仐?,在他們所引以自豪的情感觀的支配下限入痛苦的深淵,無法自拔,差一點丟掉性命,也給朋友和家人帶來了不可擺脫的痛苦。這就是過于感性的弊端。但拋開瑪麗安"感情有余,理智不足"的缺點,她也是個十分優秀的姑娘。,瑪麗安聰明機智,有正義感,對于自私狡詐的勢力之徒的攻擊,總是立即給與不客氣的還擊。她酷愛讀書,頭腦充實有思想,不同于缺乏常識的平凡之輩?,旣惏彩謵圩约旱膵寢尯徒忝茫瑹o論是感性過頭的她,還是后來受到教訓,最終變得理智的她,都不愿讓自己的朋友,尤其是親人因為她而感到痛苦和不安。并且,在變得理智后,盡力去彌補自己因過于感性而帶來的損傷。像故事里說的"一但瑪麗安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他會用一切行動來彌補自己的過錯。"他的確是個好姑娘,不是嗎?
說完了故事中的兩位女主人公,再來談一位同樣生著俏麗面容,擁有理智頭腦的姑娘把,她就是露西。斯蒂爾,詹寧斯太太的親戚,愛德華的第一個訂婚對象。這位小姐既不同于瑪麗安,有豐富的情感,也不同于埃莉諾,有理智善良的心。她在感情上可謂是一貧如洗,"理智"上也只能僅僅被稱作富有。她是個冷漠自私的人。行事上機關算盡,貌似很有理智,很有情感,實際上滿腦子歪門邪道,虛情假意。她財產不多,為了生活的富裕,先與愛德華訂婚,當愛德華因為她被剝奪了財產繼承權之后,又將其拋棄,轉而嫁給愛德華的弟弟。在這同時,還總是對埃麗諾進行惡意中傷,以滿足自己的妒忌心理,表面上還裝得無比可憐無辜。好在埃麗諾每次都能給予不卑不亢的還擊,讓露西無法得逞,看時真是大快人心。露西善于拍馬奉承,為此贏得了許多人的歡心,被視為掌上明珠。但要問她究竟喜歡誰,愛慕誰,我想出了金錢也別無他人了。
通過這三個人,想必作者已經把自己的觀點表達的很清楚了。人要有豐富的情感,但不能感情用事。必要的時候應受到理智的制約。簡認為謹慎行事和內心沖動應保持平衡。她對金錢可以買到高雅生活的觀點表示尊重,但對簡來說更重要的還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這部作品是圍繞著理智與情感而展開的,實際上也是為繞著保持自我的完整與滿足社會的要求這一主題而延伸的,重在說明人固然是一個情感個體,但也需要融入社會。做一個具體的社會人,既有自己獨特的情感與個性,又有必要的理智加以制約,使其能與社會融洽,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理智與情感讀書筆記2000字(三)
《理智與情感》是英國著名女作家奧斯丁的代表作。
奧斯丁的小說是以喜劇見長,無論是《傲慢與偏見》,還是這部《理智與情感》,最終的結局都是"有情人終成眷屬".這樣的結局,自然讓人讀者感到輕松與愉悅。
奧斯丁的小說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整部小說都充滿著"美":美麗的故事情節、美麗的女主人公,乃至有著美麗的鄉村風景。因此,讀奧斯丁的小說無疑是一種美麗的享受。
在《理智與情感》中,作為主人公的埃莉諾和瑪麗安是一對美麗迷人的姐妹,因此,當她們由于父親去世,財產全部遺留給同父異母的哥哥,一家被迫離開諾蘭莊園,而搬到了很遠的德文郡的巴登別墅后,被熱情的詹寧斯太太(詹寧斯太太是巴登別墅的產權人約翰爵士的岳母,而約翰爵士是埃莉諾母親的遠房表親,諾蘭莊園被哥哥繼承后,她們就租賃了巴登別墅)要撮合姊妹倆的婚姻,因為詹寧斯太太"眼睛很尖,善于發現兒女私情",而且,"她對每一位漂亮姑娘,又都是急著要替她找個好丈夫。"姊妹倆的漂亮也的確引起了許多人的注意。
小說主要以布蘭頓上校與威洛比同時對瑪麗安的追求為情節徐徐展開。布蘭頓上校由于感情受過挫折,所以對待愛情穩重持成,由于瑪麗安的個性與他年輕時的戀人很相似,瑪麗安的出現讓他不由自主地聯想起當初那段已沉寂多年而又刻骨難忘的初戀情結。威洛比是這部小說中的一個反面人物,是一個游手好閑、精于玩弄女性的花花公子,他對瑪麗安的追求完全是出于瑪麗安的美貌。而性格直爽的瑪麗安不屑與年紀稍大而又老成持重的布蘭頓上校交往,而是鐘情于年輕英俊、風流倜儻的威洛比。布蘭頓被迫將威洛比拋棄他前女友的私生女兒(這孩子一直由布蘭州頓上校撫養,視同己出)事情講給埃莉諾,而威洛比又為了財產與瑪麗安分手,另尋新歡。此時,瑪麗安才幡然醒悟,體會布蘭頓上校的愛似涓涓細流,細膩而又感人,最終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歸屬。
這期間,埃莉諾和妹妹瑪麗安的一段對話,很讓人深思,這段對話涉及對花花公子威洛比的評價。
埃莉諾:"他(指威洛比)全部行為自始至終都是出于自私。開頭他玩弄你的愛情,那是自私……他個人的享樂,或者說他個人的安適,在每件事上都是他的行動準則。""的確是這樣的。我的幸福他從來都沒有放在心上。""現在,"埃莉諾接著說,"……他現在情況不困難了,他不受那種窘迫的苦了,他后悔的只是娶了那個女人,沒有你那樣性格可愛。但是難道就能說,娶了你他就會幸福嗎?他的種種煩惱事將是另一種樣子。那時他會鬧窮叫苦,這一點現在他覺得不算回事,因為他不窮了。那時他雖有了一位無可抱怨的好脾氣的妻子,但他總會手頭拮據,總會窮困;而且很可能過不久就會覺得,對于家庭幸福來說,有了固定資產和高額收入所帶來的數不清的生活舒服條件,甚至比只有一位賢德妻子還要遠遠重要得多了。"姊妹倆對威洛比的分析是入木三分的,將這個貪婪的、自私的偽君子看得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