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快樂體驗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肯定式的評價,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
隨著素質教育的提出,越來越多的家長把孩子送到美術培訓班。許多孩子剛來時對繪畫還很有興趣,充滿信心,但由于家長不懂兒童繪畫的發展規律又期望值過高,在評價孩子的繪畫作品時,經常出現這種說法:“你畫些啥?一點都不成比例!”“你看這畫得亂糟糟的,什么都看不懂……”這樣的評價必然會使學生喪失繪畫的自信心,壓抑學生創造性的發展,影響學生健康心理和個性形成。
教師和家長如何來評價學生的作品,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至關重要。學生受先天和后天諸多方面的不同影響,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就會存在差異。藝術創作并沒有統一的標準和方式,學生繪畫創作也不存在唯一。
學生觀察和認識世界的方式與成人不完全一樣。所以,對于他們的表現,教師和家長不必用成人的眼光過多加以指責和干涉。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從多個角度、多個起點,以個體的發展水平為參考,鼓勵為主,肯定進步。在融洽的氣氛中,在肯定學生作品閃光點的同時提出新的要求。肯定式的評價能使學生產生動力,不斷進步。當學生完成一幅作品時,如果能給予其正確的評價和認可,讓他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讓他對學習、對自己充滿信心,就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良好習慣的培養,讓學生體驗到成長的快樂
大處著“眼”,小處著“筆”,對學生良好美術習慣及健全藝術素質的培養起著重要作用,對學生良好生活習慣及行為習慣的養成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快樂美術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事前準備好學習用品的習慣至關重要,只有工具齊全,才能保證學習愉快。另外,外出寫生時,可幫助愛動的學生克服在公共場合亂扔、亂畫、亂刻的陋習,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與責任感。
筆者帶著一年級的小學生到公園開展“走進自然,尋找春天”的美術實踐活動,面對這些活潑好動的孩子,要在出發前提醒他們:你們就是文明小衛士。一是要做到不隨手亂扔紙屑;二是看見有誰亂扔臟物要互相提醒;三是發現公園地面有果皮和紙屑等要彎彎腰、伸伸手撿起來,扔到垃圾箱里。每次活動結束,筆者都會提醒他們整理好各項物品后回頭看看,讓我們走過的地方只留下快樂的腳印。
三、艱苦環境的創設,讓學生體驗合作的快樂
目前,國內家庭對獨生子女的教育,常因父母過分疼愛孩子而忽視了挫折教育,讓孩子失去了很多鍛煉自己、學會生存的機會。在快樂美術實踐探索中,為了給現在的獨生子女們創造一個充分磨練意志、互相磨合的機會,我們在不同季節創設不同的美術實踐活動。
每年的采風寫生活動中,自然風光比較好的地方,交通不一定方便,住宿條件一般,山路崎嶇不平,學生拿著繁重的繪畫工具外出采風,漸漸學會了互助合作:有的兩人合作,把用品放到畫板上抬著以減輕重量;有的為了方便攜帶,小組合作分類拿著;還有的大學生主動幫助小學生分擔比較重的物品等。爬山的過程會非常艱苦,但學生們都能從艱苦的環境中體驗到團結就是力量的快樂。快樂美術實踐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
四、健全人格的塑造,讓學生體驗挑戰自我的快樂
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鼓勵和幫助每一位學生樹立積極健康的心態。每個班級,每一批新學員中都會有性格特別內向的學生。作為教師,要特別關注那些膽小怕事、缺乏自信、性格內向的學生,做到因材施教,從愛和尊重出發,關愛、理解他們,因為這些學生往往很看重教師對自己的態度。教師的愛最具吸引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縮短自己與學生的距離,增進師生的情感交流。在教學中,要盡可能根據這些學生的優勢創設情景,給予他們展示才能的機會。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長善救失、因勢利導,在轉變學生思想的過程中,要注意依靠和發揮學生自身的優點來克服缺點。要把學生身上的消極因素轉化為積極因素,引導其向積極正確的方面發展。如有的學生愛打鬧,但畫畫不錯,筆者就利用他愛畫畫這一特點,讓他為有進步的同學畫張卡通畫,借此表揚他為同學、為班集體做好事的行為,還稱他為“愛心小畫家”。看到自己的付出得到大家的認可,更激發了他學習的積極性。在教育中,教師要多給學生一些正確引導,多給學生一些面對未來社會和人生的勇氣,使他們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建設者。
快樂美術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以成功者的心態學習、交往和創造。快樂美術教育堅持學科育人,強調學習體驗的重要性,著眼于學生的發展與未來,是為社會培養成功者的一條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關鍵詞:游戲;快樂;作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9-0206-02
著名特級教師張化萬在《我的語文人生》中這樣說道:“把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帶進課堂,讓玩激活學生觀察、說話、思維和表達的潛能,是被實踐證明的,是讓學生樂于作文的好辦法。歡樂的游戲自然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專注的觀察力、歡樂積極的心情,導致學生大腦思維的興奮,在課堂和他們的習作上就能流淌出親切、流暢、生動的兒童語言。”的確,游戲能給學生帶來無限的快樂,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產生作文的原動力,引發學生的寫作沖動,調動學生的習作情感,激發學生習作的興趣,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完成習作。那么,如何讓學生在游戲中快樂作文,有效地促進習作能力的提高呢?
一、根據實際,選擇游戲
“玩”是兒童最基本的生理和心理要求,是兒童的特權、天性。老舍先生教育孩子就有一條與眾不同的章程:“應該讓孩子多玩,不失孩子的天真爛漫。”我們應尊重孩子的天性,將“玩”引入作文課堂,做到寓教于樂。但“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們不能把寫作當作兒戲,隨便選擇游戲,草率處理。我們提倡的“游戲作文”教學要義是“教學以提升兒童習作表達為目標,教學過程要指向并服務于說話寫作教學目標的達成。”不是片面追求學生玩得新奇玩得痛快,也不是“做游戲+習作”那么簡單,更不是以松散、隨意的嬉戲心態應付寫作。因此,我們應從實際出發,精選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教學要求和教學環境,而又規模合理、難度適宜、操作簡便的游戲,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例如,“老鷹捉小雞”這個游戲,它活動范圍大,需要的人很多,我們在課堂上肯定無法進行。而“比比誰吹的氣球大”、“我們都是木頭人”、“夾彈珠”等游戲在課堂上易于操作,又貼近兒童,貼近生活,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游戲形式。這樣才能使游戲在教學中充滿活力,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成為學生習作的催化劑和有力抓手,促使學生在游戲愉悅的情態中提升表達能力。
二、形式多樣,豐富情感
要想最大限度地激發孩子積極參與活動,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調動學生的習作情感,激發學生的表達熱情,還需教師靈活變化游戲形式,豐富活動內容。如果游戲形式過于單一,學生的興趣就不夠濃厚,感受就不夠深刻,表達就不可能精彩。如我上游戲作文課《吹氣球》時,先讓學生自己吹,接著同桌比賽吹,然后是四人小組比賽選出“小組精英”,最后把各組“精英”分成兩隊,獲勝小組還可再表演一次。游戲進程一浪高過一浪,學生的興趣在這不同形式的吹氣球比賽中被激發得淋漓盡致,由“要我體驗”變成了“我要體驗”,從而豐富了情感,便會有感而發,一吐為快。
三、適時定格,觀察體驗
在進行游戲作文課時,常會發生這樣的現象:學生玩的時候開心,說和寫的時候卻似乎總和期望目標存在距離。有些老師以為讓孩子玩得開心,盡情體驗,就一定能為說寫奠定基礎。實際并非這樣簡單。游戲是為習作積累體驗和素材的,因此,在游戲過程中要根據訓練要求,在需要重點觀察、表達的地方暫停游戲,做定格處理,讓學生邊看邊議邊說。這樣的“定格處理”符合孩子的學習心理規律:孩子思維以形象為主,游戲全玩好了才讓學生說說剛才是怎么玩的,孩子眼前沒有具體感性的活動場面,他要從腦子中提取剛才的記憶,會增加說話的難度。所以,調控好游戲的進程,適時定格,是加強學生觀察體驗的關鍵。如上《我們都是木頭人》游戲作文課時,我不是一味地讓學生一次又一次地玩,而是在第一輪游戲后,我讓學生定住造型,采訪較有特色的三位“木頭人”,引導細致觀察:“這些木頭人動作怎樣?神情怎樣?他仿佛在想什么?”在多輪游戲中,我經常有意無意地點撥:“你表演的時候有什么感覺?心里有什么想法?”“哪位木頭人的樣子最酷?為什么?”“你最喜歡哪位木頭人?它最吸引你的是什么?”這樣看似不經意的詢問,實則是對游戲的定格處理,讓學生在最自然、最活躍的狀態下開動多種感官進行觀察體驗。最后再當堂播放學生游戲的全過程錄像,讓學生重新體驗。這樣適當地分解游戲,在不露聲色的多次定格中,游戲逐步從局部走向整體,從簡單走向復雜,幫助孩子及時在大腦皮層記錄活動印象,捕捉情緒,這極大地保證了觀察、體驗的有效性,為學生的具體而真情的表達奠定了基礎,也使教學目標在情趣盎然的游戲活動中輕松達成。
四、“玩”、“寫”結合,愉快作文
關鍵詞:快樂體育 活動形式 愉快情緒 自主創新精神 混齡活動 樂趣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10-0222-01
馬克思說“體育是滿足人類個體及社會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一種實踐活動”。快樂體育在教育論上,是以情感教學理論為基礎,認為情感是知識向智力轉化的動力,是聯系教師和幼兒的橋梁,是人格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幼兒年齡較小,做任何事情,易受情緒的影響,積極情感能使幼兒整個心理活動積極化。針對這一現象我們拋開了傳統的傳教試觀念開展了各項快樂體育活動,在活動中來培養幼兒的積極的情感。
1 在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形式中保持愉快的情緒
幼兒年齡小,對于室內的教學活動興趣不高,他們更喜歡游戲,通過快樂體育活動來滿足“玩”的愿望。
1.1提供有趣新穎的體育器具,引導幼兒自主參加晨間鍛煉,穩定幼兒情緒
例如早上小班孩子入園,往往情緒不穩定。我們就選擇一些適合小班特點,且有趣的器械吸引幼兒去玩。例如:彩色的大球,顏色鮮艷,幼兒喜歡用來滾球,不僅發展了身體的協調性,還提高幼兒活動的興趣。教師也可以自制一些體育器械。如用餅干盒做小車,給它貼上彩色的車身,安上輪子,小朋友拖著小車運糧食開心極了。
1.2堅持開展下午體育活動,在民間游戲中發揮幼兒積極主動性,保持幼兒愉快的情緒
下午幼兒起床后,情緒較低,總在教室活動,幼兒積極性不高,有的幼兒還會產生想象的情感。下午的活動也要注意動靜交替,每天應堅持開展戶外體育活動。筆者根據我們農村幼兒園的優勢,收集、整理了一批民間游戲,這些游戲有簡單的規則,由幼兒自由結伴玩一些自己喜愛的民間游戲。如“城門城門幾丈高”、“木頭人”、“三個字”等。
每天開展豐富的快樂體育活動,不僅達到鍛煉的目的,還讓幼兒“玩”起來,使他們一天都能保持愉快的情緒,從早到晚高高興興的在幼兒園活動。
2 在生動活潑的體育活動中培養自主創新的精神
2.1創設情形,讓幼兒自立選擇
精采的教育形式創設應浮現開放、自由,能讓幼兒無拘無束地介入活動,使幼兒發生興奮的情感,能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對活動的樂趣,增強幼兒的自立性、自抉擇信念,為幼兒創設一個愛與寬松的情形是幼兒自主創新的前提。
在戶外場地的整體結構上,充實考慮一切因素,操作地面畫上格子、腳印、迷宮、孤線、幾何圖形,操作墻面掛上玩具材料,平安舒適的塑膠草坪上有年夜、中、小型體育勾當器材,整個戶外場地劃分為鉆爬區、平衡區、球類區、拋擲區、跳躍區等,各區域中的材料既彼此自力又彼此交織,使戶外勾就地地釀成了立體的,多條理的,多視角的。
2.2指導試探,讓幼兒一物多玩
在戶外體育勾當中我們供給了許多多功能的、可變的材料,鼓勵幼兒玩出新方法。如:材料“易拉罐”,幼兒有的用來踢,有的用來滾,有的用易藍罐擺成圖形,練習跳躍奔跑,有的把易拉罐擺成保齡球的外形,用皮球來打,有的用易拉罐玩打棒球的游戲,還有的把易拉罐擺成一排,在上面操練平衡,在此基本上還可把易拉罐做成了一些玩具,如:拖拉玩具、梅花樁等,一個小小的易拉罐在幼兒的手中變得有了生命,有趣的游戲,可變的材料激發了幼兒進一步試探的欲望。一物多玩可以由一人到多人,由無序到分組競賽,由單一玩玩具到兩三種玩具連系起來玩,總之,玩具、材料在幼兒手中玩“活”了,也玩“火”了。幼兒天天都在新的刺激,新的挑戰中去盡情享受,體驗創造的歡愉。
2.3積極鼓舞激勵,讓幼兒介入評價
在體育活動中,我更多地承擔“觀察真”的角色,觀察幼兒的行為;傾聽幼兒的設法、創意;賞識、撐持幼兒的試探、表達;對幼兒每一個創意都默示出傾聽、微笑和接納的立場,賞識他們,注重他們自立能力、創造力的成長,激勵他們積極斗膽地默示自己的創意。
3 在情景與混齡活動中體驗體育運動的樂趣
情景一:
師:今天,我們就去“花園”里玩耍。請同學們閉上眼睛,仔細去感受,看看你來到了什么樣的地方?
(師配樂口述)
師:同學們,請睜開眼睛,剛才你們聽到了什么?
生:我聽到了畫眉鳥動聽的歌聲,它在贊美花園:“春天的花園真美!”
師:眼前出現了一個什么樣的花園呢?
生:我看到了百花盛開的花園,在花叢中翩翩起舞的蝴蝶,站在枝頭唱歌的小鳥……
反思:學生把自己以前積累的語言與學習新課聯系起來,通過想象在自己的腦海中形成了一座漂亮的、歡快的大花園。學生體驗到了學習的快樂,感到身心都是愉悅的,課堂洋溢著快樂的氣氛,孩子們的想象在歡笑中飛翔。
情景二:
師:讓我們再次回到美麗的花園,暢游其中吧!請閉上眼。
(配樂口述)
師:同學們,你們聽到了什么?
生:一個令人討厭的聲音,孩子們都被嚇跑了!
師:這座花園是巨人的,他看見孩子們在花園里玩耍,便大聲斥責。請你們把巨人的話找出來讀讀。
(生邊讀邊畫邊想象)
師:讀這些話時,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誰允許你們到這兒玩的!都滾出去!
反思:在學生們爭先恐后地發表自己意見的,我看到他們個個興奮的表情,聽著一句句發自內心的天真無邪的童聲,我露出了欣慰的笑,此刻我感到了無與倫比的快樂。同時,我也感到孩子們的心情與我是一樣的,他們體驗到了快樂。
情景三:
師:巨人的態度真讓人害怕,你們擔心小男孩嗎?小男孩面對巨人的大聲叱責會怎么樣呢?
(生自讀課文)
師:文中的小男孩有一雙會說話的眼睛,我們從小男孩的眼睛里能讀懂什么呢?
生:您生活在狂風大作、雪花飛舞的花園中,您不孤獨嗎?
師:巨人聽了小男孩的話怎么想,怎么說呢?
生:是啊!我一個人生活真是很孤獨啊!
一、 在探究中體驗快樂。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合作探究,通過嘗試、體驗、實踐,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學習活動。它是著眼于發揮學生的潛能,著眼于發揮學生的個性,更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注重學生的體驗實踐,注重學習方法的掌握和主體精神的培養。因此,它不僅能促進學生主體發展,而且也能提高教師教學水平,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種主要方式。
然而,兒童有兒童的生存方式。對兒童來說,如果始終是被動地接受,象成人一樣地學習,他們就會覺得學習數學是索然無味的,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會漸漸地沉睡起來,他們會漸漸地疏遠數學。實踐證明,數學活動的新穎性、探究性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誘使他們充分調度自身原有的知識經驗、方法對問題作出解釋、加工,獲得對問題的創造性解決。順應兒童的學習心理,教師應當精心設計數學問題,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慷慨地把探究時空留給學生,讓兒童在自己的世界里用自己喜愛的方式探究數學,在探究中觸摸數學、體驗數學、創造數學、享受數學。
例如《比的基本性質》教學片斷
出示三個比: 2∶4 4∶8 6∶12
師:觀察一下,這些比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生說)
師:哪一個比的比值最大呢?
(生說,最后得出三個比的比值相等)
師:你還能寫出很多比值為0.5的比嗎?看誰寫的又多又快。
(生寫出很多。匯報交流)
師:只要怎樣,就可以寫得又多又快呢?
(生……)
師:比值相等的比,是不是只有這樣的一組呢?
生:不是!還可以寫出很多組。
師:好!誰來說一個比,大家再寫出幾組與它比值相等的比。看誰寫的多。
(一生說一個比,其他同學馬上寫,再交流)
師:自己隨便寫一個比,看能不能也能寫出一些和它比值相等的比。
(生寫,交流)
師:我們寫出了很多比值相等的比,從中我們可以得出一條什么規律呢?
……
當學習材料缺乏思維的挑戰性,研究的目標是顯而易見的時候,學生探索的興趣和動力就不會太強。只有通過競賽等形式,激發起學生的挑戰欲,讓學生進入緊張的思維狀態,讓探索成為一種需要時,學習的效果才會是好的。改被動地觀察為主動地探索,讓學生在“創造”數學的過程中“體驗”數學,而其中教師的引導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 在爭辯中交流快樂。
課堂是生命交流的驛站,是思維碰撞的舞臺。面對著一個個有血有肉、有著豐富情感和充滿個性的學生,教師應當充分相信學生,尊重他們的個性,相信他們的潛能,滿腔熱情地為學生創設交流、討論、爭辯的機會,讓他們敞開心扉,心與心的交流碰撞,在情感的互動中,在思維的碰撞中享受學習的樂趣。
在學習《分數的認識》時,我給學生提供下面的爭辯話題:把一個圓分成兩份,每份一定是這個圓的二分之一。
一場激烈的爭辯開始了。
甲方代表把手中的圓平均分成兩份問道:“我是不是把這個圓分成了兩份?”
乙方:“是。”
甲方舉起其中的半個圓,問:“這份是不是圓的二分之一?”
乙方:“是啊。”
甲方咄咄逼人:“既然是二分之一,為什么不同意這種說法?”
乙方轉守圍攻。乙方代表順手從圓形紙片上撕下一塊,高舉著分得的兩部分質問:“這是分成兩份嗎?”
甲方:“是。”
乙方舉起小小的一份:“這是圓的二分之一嗎?”
甲方底氣不足:“不是。”
乙方咬住不放:“既然不是二分之一,為什么要同意這種說法呢?”
甲方心服口服。
這時,我從幕后走到臺前:“祝賀乙方同學,同時也感謝甲方同學。因為有了你們的發言,才給我們帶來了一次有意義的討論,使我們對這個問題了解得更深刻。你們敏捷的思維,善辯的口才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無論是勝利者還是暫時敗下陣來的同學,你們都是成功者,都應感到自豪。” 課堂上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學生在爭辯中不僅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而且從同伴的身上學到了樂于思考、勇于挑戰、善于學習的態度和技巧,學會傾聽、接納與欣賞,完善人格。教師幾句簡單的鼓勵,讓勝利者的臉上洋溢著體驗成功的歡樂;讓暫時失敗者找回了面子,感到“我在集體中很重要”,感受到自身的價值。精彩的爭辯,使課堂變得如詩如畫,令學生如癡如醉。學生碰撞出來的是智慧的火花,課堂上充滿的是合作學習、享受學習的動人場景。
三、在應用中感受快樂。
如果一個人對數學有一種需要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很有用、很有價值,他就會喜歡數學,學習數學就是一種享受。在傳統的“教師精講例題,學生大量演練習題”的課堂應用中,教師呈現給學生的往往是一組組遠離生活實際、“規范”的習題,著重訓練學生能按照程序正確計算,學生在充當解題機器的過程中,對數學產生枯燥、乏味、厭煩的情緒。數學有用,不是靠教師說教,不是靠課堂上貼標簽,而是需要教師創設生活的情景,有意識地捕捉數學信息,采擷生活實例,讓學生在鮮活的情境中去體驗。
例如我上了一節“租車和游玩”的數學實踐活動課。課上,讓學生設計集體旅游租車方案和自己游玩方案。 課始,首先告訴學生我校四年級師生共132人去旅游,某出租公司向我們提供了一些信息: 小客車每車限坐24人, 大客車每車限坐40人,每輛每天租金400元(可加座5人)每輛每天租金600元。在學生弄清每條信息后,讓他們本著人人都有座位,設計一個租車方案。 經過每個小組合作學習,很快就設計出了自己的租車方案(略),在集體交流的基礎上,問學生:這4個方案中,你們認為哪個方案更好些?為什么?學生紛紛發表意見,一直推選第3個方案是最佳方案。《租 車 方 案》(略)
接著,讓學生每人最多花20元錢到游樂場游玩,根據所提供的價格設計自己的游玩方案。交流時不僅說出怎樣設計的,還要說出是怎樣想的。最后選出最佳方案(略)通過兩個方案的設計交流,學生們不僅發現“花錢少、多辦事”的方案才是最佳的,而且還明白了除了在學習上可以與別人合作,在生活中也要注意與他人合作。體會到知識來源于實踐,又應用于實踐,加深了對學生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增強進行方案設計的實際籌劃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培養了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