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清明節為什么要掃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又是一個周末,父親從外面工作回來,便習慣的問:“這個星期,老師又布置什么作文題?”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清明節的遐想》!”父親對我說:“這個題目不太好寫,等一會我給你講一些關于清明節的相關知識。”
父親與我坐在客廳,然后問我一系列的問題:“清明節是個什么節日?為什么要掃墓?掃墓的目地是什么?”我說:“不知道。”“清明節是“華人”特有的一個風俗節日,也是一個中國農歷的節氣。通過掃墓來祭奠已故的親人,感謝他們或者緬懷他們。中國人在清明節期間,都紛紛為已故的親人進行一年一度的清掃墳墓的活動。表面上看,雖然,掃墓只是清除墳上面的雜草和培一些土,但表達了活著的人還惦記著他們!”
我又問道:”為什么我的一些同學或者小區里的一些小朋友,他們清明都去掃墓,而我們家為什么沒有參加這個活動呀?”父親說:“因為我們是從大陸移民來海南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還健在,與我們生活在一塊,所以清明節就沒有掃墓的活動,而在老家,有老家的親人代辦了這些事,但今后,如果這些長輩都過世了,我們就每年都有這些活動了。別的學校,或者社會上在清明節有時也會參加祭扣英烈的活動,留下了許多英烈的事跡,教育我們,也讓我們為英烈做一些小小的益事,表達我們對他們的尊敬和感激。”
通過與父親的對話,我對清明節有了認識。雖然,我與生俱有懼怕死人或墳墓的心理,聽父親這么解釋,我的恐懼感減少了許多,反而增加了我希望參加諸如此類的活動了。當長輩們還在的時候,我要常去看望他們,孝敬他們,給他們帶去更多的歡樂,當他們故去了以后,每年我一定要參加他們的祭掃活動,感激他們,緬懷他們……
清明是我國的傳統節氣之一,而清明也隨著時間的發展也形成了許多的文化,但很多人并不是很清楚一些知識,那么2021年清明簡介介紹是什么呢?清明為什么要種樹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2021年清明是幾月幾號_2021年清明簡介介紹。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2021年清明是幾月幾號陽歷時刻:2021年4月4日21:34:58,星期日
陰歷日期:二月(大)廿三星期日
開始時刻:2021年4月4日21:34,星期日
結束時刻:2021年4月20日04:33
2021年清明簡介介紹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公歷四月五日前后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由于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清明為什么要種樹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清明節為什么要植樹呢?這是因為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植物成活率高,成長快,所以俗語說“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的民俗源于喪葬習俗。早在西周時期,封建統治者便開始在墳頭栽種樹木,不過那時的植樹只是統治者顯示地位的一種標志。而平民百姓是不準立墳和植樹的,因此,墳頭植樹尚不普及。到了春秋時期,民間才開始仿照統治者的行為在墳頭植樹,而此時的植樹也只是作為祖墳的一種標志而存在的。
2021年-2037年清明節是幾月幾日2021年清明時間:4月4日21:34:58,農歷2021年二月(大)廿三
2022年清明時間:4月5日03:20:03,農歷2022年三月(大)初五
2023年清明時間:4月5日09:12:52,農歷2023年二月(小)十五
2024年清明時間:4月4日15:02:03,農歷2024年二月(大)廿六
2025年清明時間:4月4日20:48:21,農歷2025年三月(大)初七
2026年清明時間:4月5日02:39:43,農歷2026年二月(小)十八
2027年清明時間:4月5日08:17:12,農歷2027年二月(大)廿九
2028年清明時間:4月4日14:02:45,農歷2028年三月(大)初十
2029年清明時間:4月4日19:58:02,農歷2029年二月(大)廿一
2030年清明時間:4月5日01:40:37,農歷2030年三月(小)初三
2031年清明時間:4月5日07:27:59,農歷2031年三月(大)十四
2032年清明時間:4月4日13:17:10,農歷2032年二月(小)廿四
2033年清明時間:4月4日19:07:41,農歷2033年三月(小)初五
2034年清明時間:4月5日01:05:45,農歷2034年二月(大)十七
2035年清明時間:4月5日06:53:21,農歷2035年二月(小)廿七
2036年清明時間:4月4日12:45:44,農歷2036年三月(小)初八
20xx幼兒園大班清明節活動方案范文1活動一"親子其樂融融做清明粿"
活動前言:年年艾葉綠,年年粿泛香。清明粿是在清明前后制作的一種食物,它的皮是一種叫艾葉的植物做成的,據說是用來祭奠先人的。每到清明,家家戶戶都要做這種叫清明粿的食物。與家人一起做清明粿增進親子感情,同時也讓幼兒了解清明節不同的風俗習慣,激發幼兒對清明節的認識與感悟,學會感恩。
活動目標:
1.讓幼兒了解清明節的意義、由來及風俗習慣。
2.嘗試制作清明粿,體驗制作清明粿帶來的樂趣。
活動地點:園內各班級
活動時間:4月2日早上9點30分
活動準備:豆沙餡、清明粿的面等。
參加人員:全體大班段師生及部分家長
活動二"清明節祭掃烈士陵園"
活動前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又是一年清明節,為紀念這個有著深遠意義的日子。幼兒園定于4月3日下午組織大班幼兒前往萬象山烈士陵園進行掃墓活動。
一、活動時間:20XX年4月3日下午2:00-----4:30
集中出發時間:20XX年4月3日下午2:30在草地上集中準時出發。
二、活動地點:萬象山烈士陵園
三、活動對象:大班段全體幼兒
四、活動路線:隊伍順序:大(1)、大(2)、大(3)、大(4)行走路線:幼兒園后門出發------過永輝新村A------過中東路(永輝熟食店)-------永輝新村B(麥香雞店)-------解放街(山水賓館)-----景文百貨(紅綠燈)------國際大酒店-----區鎮府-----萬象山
五、人員安排:
(一)總指揮:楊蘇芬園長
(二)副總指揮:李水愛園長
(三)班級組織人員:大一班黃妙紅王麗周玲洪麗珍大二洪瑰吳瑜瑜陳莎莎葉秀英大三柴麗麗邱筱妍呂建香大四李珍楊劉靜朱晶晶吳慧紅
(四)攔路口、護路:季麗勇、上官樂平、陳麗芳
注:每個十字路口都由專人負責;十字路口有:中東路口、景文百貨紅綠燈、四牌樓紅綠燈、括蒼路口
(五)拍照:陳麗芳
(六)保健:上官樂平(攜帶好急救用品)
(七)主持人:柴麗麗
六、活動目的:
1.讓幼兒理解掃墓的意義,培養幼兒尊重烈士的情感。
2.教育幼兒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七、活動準備工作
(一)各班教師通過社會調查、圖書查詢,讓幼兒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
(二)幼兒自己動手扎一朵小白花,把對烈士的崇敬之情凝聚在花上。
(三)大花圈一個
(四)面包機一臺,磁帶(哀樂)
(五)全體幼兒必須穿好適合步行的鞋子
八、注意事項:
1.牢固樹立安全第一意識,全體師幼要注意交通安全、公共安全等。
2.班主任和各負責人員在出發前、行走過程中都要清點人數,保證做到不缺一個人。
3.遇到突發事件,要冷靜沉著,第一時間報告領導,聽從領導指揮。
5.各班要加強安全教育、紀律和環保教育。
6.隊伍前進時,班主任排在隊伍的前面和后面,生活老師在中間。
7.各班教師要做好幼兒的思想教育工作,全體師幼在整個活動過程要保持莊嚴肅穆的表情。
8.師幼統一穿園服,請一名幼兒拿幼兒園園旗排在隊伍的最前面出發。
9.活動結束后將幼兒安全的帶下山,在萬象山腳等待家長,必須等所有幼兒都接走后教師才能離開。
九、活動程序:
1.幼兒手拿自制小白花整隊進入陵園。
2.宣布祭掃烈士墓活動正式開始。
尊敬的領導、老師、小朋友們:大家好!
為了緬懷革命先烈,對小朋友們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讓大家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大班段組織這次"祭掃烈士墓"活動。參加這次活動的有:幼兒園的楊園長、李園長及全園部分老師、阿姨和小朋友們。下面,我宣布:清明節祭掃烈士墓活動,現在開始。
3.請園長講話。
4.我們一起為革命先烈們默哀,安息吧!
5.向革命烈士敬獻花圈。(一位教師和兩名幼兒)
6.瞻仰周麗平紀念銅像,獻花。
20xx幼兒園大班清明節活動方案范文2【活動目的】
1、了解清明節的來歷,知道清明節的日子及習俗,樂于參與清明節的活動。
2、初步了解家族中人與人之間的親屬關系,懷念先祖、尊重長輩等。
3、敬仰懷念革命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活動準備】
課前與家長聯系好參與本活動,電腦課件,實物:各種圖案的彩蛋、每幼兒一個熟雞蛋,彩筆、帖紙、橡皮泥、剪刀、膠水等。
【活動過程】
1、用古詩導入活動內容: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
小朋友你們知道幾月幾日清明節嗎?(4月4日清明節)
2、教師講述清明節的由來。
3、課件:邊放課件教師邊講述,讓幼兒了解老革命烈士的先進光榮事跡。
4、出示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課件同時播放樹立紀念碑的錄音,教師講述:為了讓后人永遠記住、永遠懷念這些革命英雄,并在20XX年3月30日在天安門廣場樹立了《人民英雄紀念碑》。
現代英雄:抗洪救災、搶險救火、保衛國家生命財產等等許多現代英雄也獻出了生命。
5、觀看課件:老師帶孩子們掃墓的畫面。
6、放哀樂、人民英雄紀念碑畫面,請家長與幼兒起立,向英雄們行禮、默哀,表示懷念。
7、與幼兒交談:清明節有那些習俗?
運動習俗:踏青、蕩秋千、打馬球、放風箏、蹴鞠、插柳等。
飲食習俗:吃冷食、吃雞蛋等。
8、出示彩蛋請幼兒觀察與自己帶來的雞蛋有什么不同?用什么制作的?
9、放彩蛋圖片引起幼兒的好奇心及制作興趣。
10、幼兒與家長共同制作彩蛋(方法形式不限,畫畫、涂色、剪紙粘貼、橡皮泥制作小動物等)。
11、幼兒到臺前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用完整的語言講述自己的作品。
12、玩雞蛋:請幼兒發揮想象力用雞蛋作出多種玩法(滾、轉、拋、立、碰雞蛋等),幼兒比賽看誰的玩法多。
【結束部分】
請幼兒把彩蛋給其他班的小朋友欣賞并與朋友們一起玩,在音樂伴奏下走出活動室。
【設計思路】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來到,萬物凋零的寒冬就過去了,風和日麗的春天真正地開始了。在清明節期間,組織幼兒系列教育活動,目的是讓幼兒通過向革命烈士致敬默哀或掃墓等活動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貴品質,樹立繼承先烈遺志、認真學習、長大建設祖國的理想;通過吃雞蛋、畫雞蛋、玩雞蛋、踏青春游、蕩秋千、放風箏活動,了解傳統風俗,鍛煉身體,充分感受春景的美好。
20xx幼兒園大班清明節活動方案范文3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來到,萬物凋零的寒冬就過去了,風和日麗的春天真正地開始了。在清明期間,組織幼兒系列教育活動,目的是讓幼兒通過向革命烈士致敬默哀或掃墓等活動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貴品質,樹立繼承先烈遺志、認真學習、長大建設祖國的理想;通過吃雞蛋、畫雞蛋、玩雞蛋、踏青春游、蕩秋千、放風箏活動,了解傳統風俗,鍛煉身體,充分感受春景的美好。
活動目的
1、了解清明節的來歷,知道清明節的日子及習俗,樂于參與清明節的活
2、使幼兒了解清明節的來歷;感受清明節與其它節日在氣氛上有何不同。
3、通過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教育幼兒學習古人舍己為人、不爭功名的精神。
4、讓幼兒理解掃墓的意義,通過聽英雄的演講培養幼兒尊重烈士的情感,教育幼兒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活動準備:請幼兒注意清明節這一天看看家人是怎樣過節的。
三、活動過程:
1、請幼兒說一說:自己家是怎樣過清明節的?家中是否長輩(如姑姑等)來自己家,去給已經故去的親人掃墓等民間習俗。
2、講介之推的故事——即清明節的來歷。
3、討論:
(1)你們是怎樣過清明節的?(提示:你吃過雞蛋嗎?是否同爸爸媽媽到過烈士陵園,又做了些什么?你在電視上看到過祭掃烈士嗎?……)
4、讓幼兒知道: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的給烈士掃墓的日子。
教師:每年4月4日、5日或6日是清明節,它是我國農歷二十四個節氣中的一個,又是傳統的掃墓日子,為了紀念革命先烈和死去的親人,人們往往在這一天掃墓。請幼兒觀看有關清明節習俗的圖片。
教師講解:掃墓為什么要選擇清明呢?
原因之一,清明時節氣候轉暖,雨水增多,草木蔓生,陵園墓地不免要荒蕪,需要整理;
之二,清明前后,山青水秀,桃紅柳綠,人們借此大好春光,出去郊游;
之三,為懷念古人介之推,而現在已將清明節掃墓作為緬懷革命先烈的主要活動了。
今天,老師還請來了一位曾經參加過革命戰斗的英雄來為小朋友講一講他自己親身經歷過的戰斗故事。
5、請革命軍人講革命戰斗故事。
6、聽軍人講完后請幼兒講一講第一次參加這樣活動的感受。使幼兒深刻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的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培養幼兒尊重烈士的情感,教育幼兒更加熱愛我們的祖。
7、教師播放清明節習俗的一些圖片,以加深幼兒對清明節的認識。
蕩秋千: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之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踏青: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
放風箏: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
今年清明節不再是以前那樣雨紛紛,不再是那花花綠綠的傘的海洋。這樣的好天氣,大家踏青,掃墓的興致更濃了。對先人的懷念依舊不改。人們踏青,掃墓兩事不誤。
山腳下,雪白的,金黃的;紫紅的,墨綠的假花。我捧著鮮花,打量它。往山上走。春色在山上更加秀氣。半山腰,那個母親,她養育著春。瞧,桃花梁了一地粉紅地綠葉的淡綠、深綠分開了。美術家會感嘆。春有藝術美。
“松樹,有松果。”一個小孩子叫道。我東張西望。果然,樹上滿滿一片。大人們談起昔日的趣事。妹妹卻在問我:“為什么沒松鼠。”
來到墓邊,雜樹雜草,似乎吞沒了墳墓。他們拿起工具,忙活起來了。
爺爺說,民間有種說法,清明叫做“加土”,爺爺拿起鋤頭弄了點土,放在墓上。我恍然大悟。
眺望過去,馬路上的汽車川流不息,路邊的車停得整整齊齊。掃墓者來來往往。再次尋找那幅畫,更加美。突然想說:“站在山下看風景,站在山上看風景的人在看你。”這時,大人們打掃好。讓人煥然一新。
傳說與歷史之間:
介子推并非被燒死
關于清明節,流傳最廣的說法,就是春秋時期重耳與介子推的故事:春秋時期晉國內亂,公子重耳流亡,介子推忠心護主19年。后來重耳回晉國當了國君,介子推不肯受賞而隱居。晉文公重耳搜綿山找不到他,便放火燒山想逼他出來,介子推寧可被燒死也不肯出來。后來人們為了紀念介子推,就在每年清明之前幾天不生火,只吃冷食,謂之“寒食”,寒食第三日即為清明,這便是清明節的起源了。
然而考察記錄春秋歷史的《左傳》《史記》,我們就會發現,介子推確實跟隨過晉文公,也確實未受封賞,也確實隱居了,但是并無被晉文公放火燒死等變態情節。介子推既然并非被燒死,也就不存在寒食禁火紀念他的可能性。而且,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說介子推被晉文公燒死,是春秋時代之后400年的西漢末年,劉向在《新序》一書中提到了這一情節,但沒提到紀念他而出現寒食習俗。又過了200年,東漢末年蔡邕的《琴操》中終于第一次出現了介子推被燒死、寒食紀念他的完整情節。而且那時寒食習俗也不是在農歷三月清明前后,而是在五月初五,并且僅在綿山所在的山西太原、介休等地流傳。
也就是從漢代開始,清明與寒食習俗逐漸開始結合。東漢時記錄太原一帶每年清明都要不生火、吃冷食5天,當時就出現了即使生病都不敢吃熱食的苗頭,后來這個習俗一度發展到一個月不吃熱食的程度,當地不少人都因腸胃受不了而送命,到東漢末年就遭到了曹操的嚴令禁止。不過清明節寒食的習俗,雖然后來遭到后趙皇帝石勒、北魏孝文帝的禁止,最終還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從山西逐漸擴展到了整個北方。
宗教、文化影響:
拜火神、送瘟神與掃墓融入清明
為什么清明的禁火寒食習俗可以延續?這與中國古代對火的敬畏有直接關系。唐代李涪考證說,古人一年四季要使用不同的燒火材料,春天用榆樹,夏天燒棗樹,秋天用柞木,冬天用槐樹。這種不同季節不同樹種柴火的選擇,最早可能是出于現實的考慮,哪個季節哪種燒火木材容易得到。但是隨著古人對火的需要和火的敬畏,逐漸異化為一種宗教和文化相互影響的習俗。由于中國古代取火方式耗時很長,往往火燃燒起來之后不會將其熄滅,而是用柴火將其保留為余燼狀態,即沒有火焰但是保留溫度,這就是火種,以后再生火就用火絨等引火物來接觸火種。每年冬季結束,春季到來,冬季使用的保存火種材料(比如槐樹)就不能再用了,要換成春天常見的保存火種材料(比如榆樹)了,這就是中國傳統習俗中的“改火”儀式。“改火”恰恰在冬至后105天左右的清明前后,這直接導致了清明節出現了禁火的習俗,而且習俗傳說中還添加了介子推被火燒死的情節——介子推都被燒死了,后輩們還不小心火燭、看好火種嗎?
清明節的另外一個源頭是古代的修褉節。這個節的誕生比清明節要早得多,論流行程度也比寒食更廣泛。先秦時代就有修褉之風。清明時節,北方天氣也轉暖了,是傳染病、流行感冒等高發時段,為了預防瘟疫,人們就在清明前后修褉節這一天,出門去外面河水里,把積攢了一冬天的臟衣服都洗干凈了,順帶把自己身體也洗一下,搞好個人衛生,預防疾病。《后漢書》記載,每年三月初的修褉節是很壯觀的,“官民皆潔于東流水上”。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男女修褉節開始分流,女子從公主后妃到農家婦女都出門去河邊洗衣服洗澡,男子則聚眾飲酒賦詩以顯風流,王羲之名垂千古的《蘭亭序》,就是在三月初三修褉節上揮毫寫就的。到了唐代,修褉節合并到了清明節中。
清明節的另一個重要習俗掃墓,也是從別的節日中衍化而來。最初的掃墓并無固定時間和次數,什么時候都行。《孟子》記載,有個齊國人每天騙妻子說自己天天在外與富貴人家吃喝,實際是每天去城東墳地里吃人家掃墓祭祀的酒肉。這說明當時人很頻繁地祭祀掃墓。到東漢時期,《后漢書》記載,二十四節氣以及三伏天等日子都要給皇陵掃墓。進入唐代,掃墓就與清明節正式結合,公元732年,唐玄宗把清明掃墓編入正式禮儀,受國家法律保護。杜甫的《寒食行》等詩作就是反映當時掃墓習俗的。
正是在唐代,寒食、修褉與清明逐漸統一,現今沿用的清明節正式出現了。
莊嚴過后有歡快:
踏青、秋千與拔河
每年清明節都是郊外踏青的好時候,現代都市人約上親朋故舊,開車去郊外游玩已經十分常見了,這一點與古代清明的踏青習俗一脈相承。杜甫有詩云:“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唐代清明時節,郊外就遍地美女了。
古人在清明踏青時,最喜好蕩秋千。秋千本來是雜技的一種,流行于北方,魏晉南北朝開始成了淑女游戲,到了唐代,清明時節玩秋千的美女已經滿大街了,唐代韋莊有詩云:“滿街楊柳綠似煙,畫出清明三月天。好似隔簾紅杏里,女郎繚亂送秋千。”
北方流行的清明秋千最終傳染給了南方,南方則把拔河比賽傳播到了北方。魏晉南北朝時,拔河游戲在南方誕生,唐代在北方流行一時,每年農歷二三月舉行比賽,清明節往往安排拔河決賽,熱鬧非凡。公元710年清明,唐睿宗命文武三品以上官員舉行拔河比賽,79歲的老宰相韋巨源和83歲的老將軍唐休璟也奉命參賽,結果他倆連繩帶人被對方拉倒在地,半天爬不起來,看比賽的皇帝公主都笑得直不起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