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精神科護理

精神科護理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精神科護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精神科護理

精神科護理范文第1篇

關鍵詞:護理缺陷;分析;對策

精神科護理工作的對象是各種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患者的整個心理過程發生紊亂,患者思維活動脫離現實,難以正確理解客觀事物,不能適應生活;對疾病本身也缺乏自知力,患者往往拒絕住院,不接受治療,難以護理;有的患者傷人、自傷或毀物等[1]。而患者及家屬的維權意識和對醫療護理服務的需求增加,所以精神科護士工作量大,心理壓力重,如何防范護理缺陷,提高護理質量,是護理工作者的凸顯問題。護理部分析從2011年1月~2013年1月護理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分析原因,采取整改措施,逐年降低了護理問題發生率,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我院精神科病房10個,其中重性精神科病房5個,開放精神科病房3個,成癮醫學科2個;共有護士139人,其中副主任護師2人,主管護師16人,護師56人,護士64人。護理部每月安排2組以上的護理質量管理小組成員檢查科室臨床護理質量及每周一次的護士長晚夜班查房,每月底收集、整理、分析發現的問題,并在護士長例會上通報,情節嚴重者,護理部主任到病房指導,逐一整改,并在一周后復查。近兩年來,患者的滿意度明顯提高,從2011年的95%提高到2013年的99.5%,醫護更加和諧。

2護理缺陷

2.1基礎護理及危重病人的護理:①責任護士未注重患者的衛生處置,患者的指甲、胡須較長;②患者床單位欠整潔,床上有血跡;③陪人及陪床的管理欠規范,陪人和患者睡在一個床上;④患者床頭柜及床下用物擺放凌亂;⑤責任護士迎檢技巧欠缺。⑥危重病人的生活護理依靠陪人。

2.2 搶救藥物:①大部分護士對腎上腺素的作用、劑量、濃度等相關知識掌握不全;對輸氧的相關知識,如預期目標、四防內容回答不全;②個別科室的搶救車無物品示意圖,存在數量與登記不相符的情況。

2.3護士長晚夜班查房:①值班護士著裝欠規范,未穿白色工作褲,工作服有污跡,未戴胸牌等;②值班護士未按查房要求查房,即重性精神科值班護士需15~30分鐘巡視病房一次;③開啟的消毒液、生理鹽水、藥物等未注明開瓶時間;⑤值班護士對病房動態不清楚。

2.4護理文書書寫:①部分科室體溫單填寫有漏項,如缺體重或血壓記錄等;② 長期醫囑單及臨時醫囑單缺執行人簽名等現象;③護理記錄未充分保持連續性,不能動態反應病人病情,如:有護理問題或醫護協作性問題記錄無處置、無觀察評價記錄;有效果評價記錄無原因分析及處理記錄;新入院重癥患者無入院記錄等

2.5病房管理:①部分護士對查對制度及“三查八對一注意”掌握不全;②高危藥品標示不規范,并與其它藥品混放;③部分病房病人多,患者用物多,擺放欠整齊。

2.6消毒隔離:①消毒劑開瓶后,無開瓶記錄;②壓脈帶沒有做到一人一用一洗,送CSSD清洗量少;③保潔室管理不規范,放置較多的生活垃圾、私人用品等;④抽考護士洗手有不合格現象,主要是洗手流程不熟悉、洗手指征未掌握。

3 護理缺陷原因分析

3.1臨床一線護士人力配備不足,病房護士實際床護比只有1:0.25~0.3,不能落實護士包病人。病房加床后,未相應增加護士;崗位設置及護士數量配備不合理;醫院機制問題導致護士的工作積極性未得到充分發揮等。

3.2護士分工方式及排班模式導致工作效率不高。衛生部要求每名責任護士包干的患者不超過8名,當班的所有護士均分管床位,并實施APN排班,即P班、N班為雙線班。而實際工作中,很難做到。

3.3護理專業內涵體現不夠,責任護士對患者的評價意識及能力較弱。對全程、全面、連續的護理服務停留于比較表淺的理解,背誦條款多,實施個性化、人性化的護理措施少。

4 護理缺陷的防范對策

4.1加強護士法律意識的教育,使護士懂法、知法,護理部不定期組織培訓,讓她們了解、熟悉護理工作中潛在的法律問題,如:侵權行為與犯罪、疏忽大意與瀆職罪、臨床護理記錄、執行醫囑、收禮與受賄、品與物品管理、護士法律身份與責任、處理患者醫囑及安樂死問題等[2],科室護士長在每日的晨會上提問,明確護理工作與法律的關系,在日常護理工作中,提高自我保護意識,避免護理缺陷的發生[3]。

4.2加強對護士服務意識教育,轉變護理服務理念,將“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理念和人文關懷融入到對患者的護理服務中,在實施基礎護理服務和專業技術服務的同時,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為患者提供人性化護理服務。責任護士在做好規定護理服務項目的基礎上,根據患者需求,提供全程化、無縫隙護理,使護理工作貼近患者、貼近臨床、貼近社會。

4.3護理部督促、指導護士長做好護士分層級管理和績效考核方案,充分調動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及主動性,提高護理工作效率及護理服務質量。護士長加強科室護士??萍寄芘嘤柤皩W習,熟練掌握本科常見理論知識及護理技術,每個護士均建立個人技術檔案。

4.4成立質控小組,持續改進質量??剖页闪①|量控制小組,每月分析護理過程和環節,評價、監測護理安全管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4]。護士長做到一日五查,發現問題,現場指導解決,并與績效掛鉤。護理部不定期督查,及時發現安全隱患,制定對策,協助處理,達到持續質量改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李凌江,李小麟. 精神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4~5.

2 王金愛,李樂之.神經精神科護理指導手冊.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301~302.

精神科護理范文第2篇

【摘要】:心理護理是系統化整體護理工作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護理心理學是醫學心理學的分支,是護理學與心理學相結合而產生的一門新興學科。心理護理是一門復雜的綜合藝術,它不同于技術護理,不能用一套固定的操作規程,而必須了解患者的心理特點,采取不同的方法,打開各種各樣的心靈窗戶。心理護理也不像技術護理那樣簡單,而必須時刻啟發、誘導,用護士自己的語言、表情、姿勢、態度,去影響或改變患者的感受和認識,以減輕或消除患者的痛苦,幫助患者建立起有利于治療和康復的最佳心理狀態。

【關鍵詞】:精神科;患者護理;心理護理

隨著醫學的發展,醫學模式從簡單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方向轉化,人不僅是個體的生物人而且是存在于社會中的人,心理因素、社會因素、生態因素、生活方式都時刻影響著人的健康,因而精神疾病就成了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多年的臨床護理經驗證明,心理護理既可以與其他護理操作同步進行,也可以作為一種護理方法單獨進行,為適應護理體制由功能制護理向責任制護理改革,就必須要求我們護理人員學習好并應用好心理護理。由于精神病專科的特殊性,要求我們不但要掌握正常人的心理活動規律,還要掌握好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活動規律,這樣才能有效地進行心理護理和心理治療。護理人員如何運用心理治療的知識,給患者心理予以支持安慰往往更為重要,應用更為普遍。精神病??谱o理人員日夜守護在病房,是患者病情的直接觀察者,是治療的執行者,與患者接觸最多,如果掌握了相應的心理治療方法和技巧,能大大減輕患者的痛苦,提高醫療質量和減少醫療事故。作為精神科護士應掌握不同情況下患者的心理活動,高質量、高水平地完成護理工作。

1. 新入院患者的心理護理

新入院患者的心理特點是:不能適應住院環境和患者的角色,常表現出焦慮、恐懼、猜疑以及不安全感的心理狀態,也有的患者由于受病態支配否認有病,不愿住院故整日吵鬧……。護士要應用支持性心理治療,主動關心照顧患者,傾聽其內心痛苦,適時解釋和勸導患者,同時主動熱情地向他們介紹住院環境、住院制度以及其他工作人員,并根據病情安排好合適的房間。向患者介紹同室病友使其相互幫助,另外還要經常詢問患者的需求,對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能辦到的一定要力求辦到,辦不到的要向患者解釋清楚,求得諒解。這樣才能使患者感到家的溫暖,從而消除其緊張心理。

2. 長期住院患者的心理護理

長期住院患者的心理特點是:對生活失去信心,認為自己的病治不好,生活懶散不愿與人多交流,社會功能退縮……。作為一線的護理人員要經常深入病房接觸患者,了解其病情的動態變化和心理活動并給予其不同的處理,例如,對妄想和被害妄想患者要態度和藹,耐心傾聽,給予關心;對罪惡妄想和嫉妒妄想患者要加強心理疏導,給予安慰;對夸大妄想患者不可與其爭辯;對鐘情妄想患者要言行舉止穩重,保持一定的嚴肅性;對幻覺豐富的患者應注意觀察其突發行為并給予對癥處理;對躁狂患者應善于誘導,避免應用激惹性語言和激惹性舉止;對嚴重興奮躁動患者可隔離保護,這時護士態度要鎮定,語言要誠懇,動作要機敏,迅速組織人力完成保護工作,并應向患者說明保護是為了保證他的安全;對恢復期患者可進行個別或集體心理治療,宣傳防病治病的心理衛生知識,使其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傊?,住院期間的心理護理目的在于滿足患者的基礎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同時要注意滿足患者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需要。

3. 出院患者的心理護理

出院前患者的心理活動復雜,應使用針對性強的個體化心理護理。例如,對未來過度自信、很少考慮不利因素的患者,應指出將會面臨的困難,使其能及早考慮應對措施;對于把前途看得十分渺茫、擔心出院后不能適應社會和家庭環境、被人譏笑、不能勝任以前的工作、失去以前的社會地位、得不到同事和朋友信任、害怕疾病復發、甚至極度悲觀企圖自殺的患者,應幫助其消除對疾病復發的恐懼心理,制訂合理的休養計劃,同時結合集體心理護理,使患者樹立信心,逐步回歸社會和家庭;做好社區和工作單位有關人員及家屬的健康教育,請他們接納患者,協助進行維持治療,使患者在社會和家庭支持下,增強信心,達到預防復發,保持身心健康的目的。

總之,心理護理貫穿于精神科護理的始終,我們要運用心理護理更好地為患者服務,使他們早日康復,回歸社會、回歸家庭。

參考文獻

[1] 沈世琴. 深化整體護理的路徑及效果分析[J] 現代護理, 2003,(05) .

[2] 高文濤. 精神病人暴力行為相關因素分析[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0,(07) .

[3] 湯慶平,賴根祥,張靜,李宏. 精神科住院病人陪護親屬心理狀況的對照研究[J] 江西醫藥, 2006,(01) .

精神科護理范文第3篇

1.1護理人員方面

1.1.1護患之間缺乏有效溝通

精神疾病患者都存在認知、行為、意識方面的障礙,在發病期間,大多處于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狀態。一些精神病患者對外在事物淡漠或胡言亂語,不能向護理人員傳遞有效訊息,部分護理人員認為精神病患者思維紊亂,無法溝通。面對家屬的詢問,部分護理人員語氣強硬,不耐煩,沒有站在患方的角度為患者著想。也有部分護理人員缺乏溝通技巧。這些都影響了護患之間進行有效溝通。

1.1.2護理人員責任心不強

精神科護理人員面對的是行為不正常的精神病患者,隨時都可能遇到危險,工作壓力巨大。吳惠娟等人調查顯示,精神科護理人員的角色認知(角色沖突和角色模糊)、感知和自我解決問題能力感知與職業倦怠之間關系密切,長期的壓力影響下會產生工作倦怠,責任心降低。查對制度、交接班制度等核心制度執行不嚴,造成患者逃跑、自傷、服錯藥等事件的發生,引發糾紛。

1.1.3??谱o理知識缺乏

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精神科護理人員須掌握扎實的精神科專業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精神病醫院起步晚,護理隊伍學歷低,理論知識薄弱,技能差。一些醫院在發展過程中不重視精神專科護理人員的培訓,導致部分護理人員經驗不足,不能正確判斷患者的精神狀態,無法及時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

1.1.4護理人員法制意識淡薄

《精神衛生法》明確規定了精神障礙患者享有知情同意權、隱私權、自等權利,因精神病患者不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部分護理人員片面地認為患者不享有這些權利。在疾病的治療、護理過程中未向患者或家屬進行合理的告知;有時候為方便管理,任意采用保護性醫療措施限制精神病患者;還有些護理人員在不適當的場合談論患者的隱私,違反了醫護人員的保密義務。

1.2患者及家屬方面

1.2.1維權意識增強

隨著侵權責任法、精神衛生法的相繼實施,在患者的權利受到侵害時,他們會拿起法律的武器進行維權。但也有一些患者監護人因缺乏精神疾病知識,對患者因疾病因素發生的意外事件或者疾病的治療未能達到預期而過度維權。

1.2.2長期壓力的轉嫁

精神科患者住院時間長,病情容易反復,長期的治療會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在社會生活中精神病患者飽受歧視,多數家屬長期生活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之中,會有意無意地將患者視為包袱。雙重壓力之下,患者家屬在遇到護理人員服務不到位或者精神病患者出現意外情況時,難免會將這種壓力發泄在護理人員身上。

1.2.3對醫療期望值過高

隨著醫療設備不斷更新,醫療水平得到提升,但現有醫學對疾病的認知還相當有限,并不能解決所有的疾病問題。由于世俗的偏見,精神病患者家屬迫切希望患者的疾病能得以治愈,對醫療效果充滿期望。一旦患者的病情不能達到所預期的效果或者治療過程中出現并發癥時,極易失控,引發糾紛。

1.3社會媒體負面報道的影響

為獲取大眾的關注,一些媒體失去理性的判斷,刻意迎合受眾的非理性情緒,不客觀地報道醫療事件,主要表現在:刻意夸大事實;丑化妖魔化醫務工作人員;斷章取義或刻意放大事件中的某一點而忽視其他;報道過于情緒化,語言偏激;新聞消費主義、媚俗主義嚴重等,使人們對醫生這一職業群體產生懷疑,加劇了醫患矛盾。

2防范措施

2.1衛生法律法規培訓制度化,強化法律意識

隨著人們維權意識的逐步提高,護理人員應轉變觀念,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充分尊重精神病患者應享有的權利。醫院要將衛生法律法規培訓作為一項制度落實起來,定期組織培訓,以生動形象的案例警示護理人員,使之自覺守法、遵法。醫院要創造條件,如訂閱衛生法律法規書籍、舉辦衛生法律法規知識競答等,鼓勵護理人員學習法律常識,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切實保護護患雙方的合法權益。

2.2樹立溝通意識,提高溝通技巧

現代醫學模式強調醫護人員應重視患者的社會性特征,關注“病”的同時更關注患病的“人”,重視溝通、善于溝通,加強溝通的自覺性、主動性、技巧能取得患者及其家屬的信任和配合,有利于促進和諧護患關系的建立。因此,醫院要有意識地進行溝通技巧的培訓,提升護理人員的溝通水平。

2.2.1熟練掌握語言技巧

語言交流是護患溝通的主要方式,精神病患者說話離奇,語速、語調捉摸不定,有時會突然出現沉默、躁狂等情緒,交流很困難。護理人員要保持足夠的耐心,根據不同癥狀患者的需要,采取不同的語言方式進行溝通:對躁狂患者不宜使用批評、訓斥的語言方式,避免患者產生更大的情緒波動;對膽怯、恐懼患者應主動接近,態度溫和,耐心勸解,排除恐懼因素;對悲觀失望沉默者要進行引導,使用試探性的語言交流;對有幻覺、妄想患者,應根據患者的情緒靈活掌握,不與之爭辯。

2.2.2重視非語言溝通

有資料表明,高達93%的溝通是非語言的,其中55%是通過面部表情、形體姿態和手勢傳遞的。護理人員端莊的儀表能獲得患者及家屬的信任,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密切觀察患者的情緒、體態、姿勢的變化,提高警覺,避免出現意外事件。

2.2.3學會換位思考

護理人員要學會換位思考,站在患者的角度考慮問題,耐心地做好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解釋工作,尤其是在實施約束性保護治療時。通過換位思考,護理人員能真心地接納患者,尊重患者,促進和諧護患關系的建立。

2.3加強業務學習,改善護理質量

面對特殊的精神病患者,需要專科護理人員利用專業特長為其提供護理服務。針對該特殊服務群體,精神科護理人員必須具備T形知識結構,作到橫向知識(自然科學、心理學、倫理學)和縱向知識(護理專業知識)相結合,具備良好的素質修養、良好的交流和溝通能力。醫院要根據發展規劃制訂護理人員的培訓計劃,采取院內培訓、上級醫院進修深造和參加繼續醫學教育等多種方式對護理人員進行??婆嘤?,提升護理人員的整體水平,改善服務質量。

2.4加強精神衛生知識宣傳,普及精神衛生知識

醫院通過入院宣教、黑板報、院報等媒介宣傳精神衛生知識,使患者及家屬對精神疾病有一定的了解,正確看待精神疾病的復雜性和意外事件的不可預知性。政府要向社會大力宣傳,讓社會正確認知精神病患者,消除偏見。

2.5發揚輿論和媒體的正面引導作用

政府要引導輿論宣傳的導向,尊重客觀事實,樹立醫務人員的正面形象。媒體應轉變宣傳理念,遵守職業道德,清楚定位自身在醫療糾紛中所處的角色和應發揮的作用,避免盲目從眾,真正獲取有價值的新聞,真正發揮媒體的作用,解決醫療糾紛,構建和諧的社會。

3總結

精神科護理范文第4篇

人的正常生活包括兩個方面,心理和生理,生理上會出現疾病,同樣心理上也會有疾病,對待兩個方面的疾病不可用同樣的方式方法來對待,精神病患者也是人,也存在自己的意愿和選擇,不管臨床表現如何,都存在尊嚴,護理人員在實施護理過程中應給予充分的尊重,當然前提條件是在不傷害自身和他人的安全的情況下。精神病患者一般得不到公平的待遇,當威脅到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安全時,作為精神科醫務工作者應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進行保護,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和關心患者,對待患者向自己的親人一樣,不可侮辱、虐待以及諷刺患者。對于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應盡量給予滿足,這樣才能促進護患關系和諧發展,對患者的變化及時掌握,這有助于臨床護理工作的開展。

2培養心理素質,樹立專業美德

精神科的護理人員要始終提醒自己,護理的患者是心理有缺陷、失去理智的患者,因而對護理人員的要求更加嚴格,不僅要具備頑強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及堅強的信念,同時還要糾正社會對患者的偏見,同情和理解患者,耐心的與患者交流,每天保持積極樂觀的工作態度,當出現突發事件時,不可慌亂,要認真尋求解決方法,在與患者接觸時掩藏自身的不良情緒。因精神病患者隨時可能被疾病所影響,一些時候可能會對醫護人員作出沖動的行為,這是護理人員心理所表現出的反應會不同,面對這種情況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護理人員努力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質,對自身的思想和行為有效控制,依據外界環境的變化對自我進行調節。

3正確認識精神疾病,工作作風嚴謹

精神病患者主要是因精神因素引起的,選擇治療的切入口也應從精神疾病開始,因此,精神科的護理人員在與患者接觸時語言要溫和、態度要和藹,思想作風上要審慎適度,精神病患者不僅會表現出道德淪喪、行為紊亂以及人格障礙,同時還會表現出一些不自覺的行為,這些會使得患者對護理人員出現矛盾、敵意、壓力升高以及沖突等不良情緒,當患者的自控能力不佳時就會表現出來。精神患者的行為與社會規范和道德多有不符,因而社會上大多數人無法接受和理解,但是我們既然成為了一名精神科醫務工作者,就要對精神病患者發病時的臨床表現進行詳細了解,注意其言行變化,無法用社會的準則和規范對其進行衡量,因而在對精神病患者實施護理的過程中,應面帶微笑、態度和藹,用自己美好的心態去感染患者,在實施護理操作時多為患者考慮,爭取患者早日恢復健康。

4謹言慎行,保守醫密

由于大部分人不理解精神病患者,對其存在錯誤的觀念,思想上認為精神病人很可怕、危險和可恥,是無法治愈的疾病,因此大多數患者的家屬不愿意將患者的病情告知周圍人,但是為了更好的配合治療,患者及其家屬不得已的將患者的病情如實的告知醫生,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醫生才可以制定適合的治療方法,護理人員才能夠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但是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醫護人員對患者的秘密嚴格遵守,當涉及到患者的工作和生活時,護理人員要注意保護患者的隱私,對自己所說的話負責,避免出現醫療糾紛。

5追求慎獨

精神科護理范文第5篇

【關鍵詞】

身份腕帶;精神科;安全護理

精神患者由于疾病的特殊性,心理治療異常,表現感知覺、記憶、思維、情感意志活動異常[1],而表現了不同的精神癥狀,不能正確告知身份,同時由于更改護理級別而進行護理轉換以及護理人員的變換、休假等原因,而引發安全缺陷。為進一步提高醫務人員對患者身份識別的準確性,加強對精神科住院患者的安全護理,我院自2009年1月開始,對臨床應用身份腕帶對患者進行管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 臨床資料

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封閉精神科患者2126名,其中精神分裂癥1712名,雙相障礙328名,焦慮癥10名,軀體癥障礙21名,酒精所致精神障礙18名,神經癥8名,興奮狀態12名,精神活性物質所致精神障礙11名,與文化相關的精神障礙4名,腦器質性精神障礙2名,平均年齡3832歲,其中男1149名、女977名,進行身份腕帶管理,其中2124名患者能夠配合使用,2名患者自行去除后經監督、勸說予以補充。

2 身份腕帶的使用

21 身份腕帶

身份腕帶為一次性使用物品,由無毒、防水且不易損壞的醫療專用紙制成,表層光滑,方便書寫,防止滯留污垢,有防滑脫設計。

22 填寫與使用

患者入院時由療區代班護士根據患者個人信息及醫囑將患者的情況填寫于腕帶上,內容包括姓名、性別、科室、年齡、床號、診斷等,填寫后由二人核對系于患者左腕上,松緊以容納1小指為宜,防止腕帶脫落或過緊引起血液循環障礙等意外發生,代班護士向患者及家屬講解腕帶的使用意義及注意事項,取得配合。

23 腕帶使用管理

建立腕帶識別制度,在診療護理過程中,呼叫患者姓名,核對腕帶姓名等信息,并將腕帶識別作為各項操作前有效識別患者身份的一種方法。精神患者有其不同的精神癥狀,根據其危險系數的不同,自殺、他殺、自傷、他傷的患者信息以紅色墨水填寫個人信息;以沖動、興奮、外走、逃跑為主要危險癥狀的以藍色墨水填寫;其他以黑色墨水填寫。病房填寫護士根據患者主訴及既往病史準確填寫,并與另一名護士認真核對后佩戴。

3 效果

應用腕帶的2126名患者,無論是治療護理中的輔助檢查、床頭檢查,還是各項處置操作,都提供了準確的信息,并為護理交接班提供了便捷的確認患者身份的方法,以確保識別安全。

4 體會

精神科護理安全是精神科工作的關鍵,風險性高,安全護理關系著精神患者的康復和安全,是精神科護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保證安全才能使其他各項工作得以順利進行,身份腕帶在精神患者中的使用,能夠準確的識別患者身份,同時按照風險性的不同分別加以標識,有利于保證患者的安全。

41 可有效執行查對制度,防范關鍵事故發生

護理工作是一項連續性的工作,具有瞬間性、晝夜連續性、機械重復性等特點,決定了護理查對制度的必要性及有效執行查對制度防范差錯的意義[2],涉及班與班、崗與崗之間的交接,同時護理人員的調動及培帶護士,均使患者的識別成了工作重要一環,使用身份腕帶能夠減少各環節間的疏漏,隨時核對患者身份、護理重點,可保證護理行為的安全及準確。

42 腕帶作為患者暈厥、摔倒及意外的身份提示

精神藥物常導致一些不良反應的發生,如性低血壓、錐體外系副反應甚至猝死的危險,精神病患者輔助檢查、外出活動期間離開病房,一旦發生意外、不良反應能夠根據身份提示與所在科室聯系,給予及時處置,避免意外事件發生,增強了患者的安全感,有利于防止意外事故發生。

43 護理安全是護理質量的重要標志和保障

精神科護理工作復雜、繁雜、涉及面廣,責任大、任務重、環節多,護理人員面對隨時可能發生的危險行為缺乏安全感,需在護理的各個環節中做好細節管理,身份腕帶的使用減少了環節中的間接管理,使身份核實更直接、有效,確保環節質量,最終保證護理總體質量。

44 2007~2009年,患者安全目標均明確規定,為提高醫務人員對患者識別的準確性,應嚴格執行“三查八對”制度,建立腕帶標志制度[3],精神科引進身份識別腕帶,在護理工作中減少了環節中的繁瑣程序,更直接有效的核對患者身份,確?;颊甙踩繕说膶崿F。

總之,身份腕帶的臨床應用使患者的安全得到加強。身份腕帶可提高醫務人員對患者識別的準確性,完善了精神科住院精神患者的安全護理。使用一年來未發生不能正確識別患者,未出現任何護理差錯。

參 考 文 獻

[1] 沈漁.精神病學.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1:12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疆| 休宁县| 礼泉县| 阿拉善盟| 永川市| 德令哈市| 汉寿县| 漯河市| 宁蒗| 兴文县| 宁海县| 绥德县| 宜丰县| 马关县| 赞皇县| 临朐县| 雅江县| 股票| 天长市| 南京市| 濮阳县| 麻栗坡县| 扎赉特旗| 禹城市| 雅安市| 浪卡子县| 修文县| 云安县| 南郑县| 合作市| 连江县| 福鼎市| 青岛市| 济阳县| 沅江市| 响水县| 怀宁县| 无为县| 盐城市| 温泉县| 临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