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霜降詩詞

霜降詩詞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霜降詩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霜降詩詞

霜降詩詞范文第1篇

  2009年江蘇考生王某,高考成績375分,有英語特長,一批次三個志愿分別填報了上海外國語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后來又在提前批次志愿中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填報了心儀已久的國際關系學院,最后順利被國際關系學院錄取。

  2009年江蘇考生鄭某,高考成績385分,一批次平行志愿分別填報了華東政法大學、南京郵電大學、江南大學。聽同學說所有的志愿都要填滿,鄭某也沒細看就在提前批次的招生計劃里隨便選了一個中國傳媒大學就填上去了,當收到中國傳媒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就后悔了,因為她想上的是華東政法大學。但相關政策規定:凡被錄取的考生,一律不得換錄。

  關鍵詞解釋

  所謂的提前批次,就是在一本批次之前,對一些有特殊要求的院校或專業單獨設立的一個錄取批次,一般包括軍事、公安政法、航海、藝術、體育、港澳院校以及某些普通院校,如外交學院、北京電子科技學院、南京政治學院、國際關系學院、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還有一些普通院校中的部分特殊專業或類別,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飛行技術專業,武漢理工大學的輪機工程專業、航海技術專業,中國傳媒大學的德語專業、空中乘務專業,部屬師范院校的免費師范生等。

  案例分析

  案例中的王某,從她填報的一本志愿來看,所報考的院校2009年在江蘇的投檔線普遍高于其高考分數,如果不被國際關系學院錄取,很可能落入一本征集志愿或后續的二本院校志愿。而案例中的鄭某就沒那么幸運了。以他的成績,上華東政法大學基本沒問題,但偏偏就被提前志愿“截獲”,只能上中國傳媒大學。因此,像鄭某這樣分數比較高的考生,是中意提前批次中的院校和專業,還是更喜歡一本中的名校,一定要仔細斟酌再填報。

  專家支招

  以上兩個案例提醒考生:提前批次也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就能為自己爭取更多的錄取機會;但如把握不好也會造成遺憾。所以對于提前批次,一定要慎重填報。

  首先,要根據自身條件填報。在提前批次的院校和專業,一般在招考環節和身體素質方面對考生都有特殊要求,如軍事、公安類院校和專業一般都要求考生要經過體能測試和面試,如這方面的成績不合格,就算文化課成績達到學校的要求也不能錄取。還有一些在提前批次招生的普通院校的特殊專業對考生的身體條件如性別、年齡、身高、視力等有特殊要求。因此,考生在填報提前批次的院校和專業時,一定要注意該校的招生章程,看看自己的條件是否達到學校或者相關專業的特殊要求,千萬不可大意。

  其次,要根據自身興趣填報。雖然提前批次沒有被錄取不影響后面批次的錄取,但考生絕對不能抱著“不填白不填”或者“把空白處都填滿”的思想,填報自己不想去的學校。一旦填報了自己不想去的學校反而又被錄取,就難免留下遺憾了。因此考生在填報提前批次院校和專業時,一定要把這些院校和專業與后續志愿的院校和專業相比較。如果自己更傾向于后續志愿的某些院校或者專業,在填報提前批次的院校和專業時就千萬要慎重。

霜降詩詞范文第2篇

關鍵詞 古代文學;二十四節氣;文化底蘊

作者簡介 崔玉霞,(1966-),女,江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副教授。(江西南昌 330046)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對天文、氣象、物候進行觀測、探索、總結的結果,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在二十四個節氣背后,蘊含著鮮明的中華民族傳統習俗和深厚的文化積淀,有關二十四節氣的詩詞曲賦,無不鮮明地帶有中華民族的傳統特色,成為我國農耕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一、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據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就已經能用土圭(在平面上豎一根桿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以確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時分影子最短的1天為夏至,最長的1天為冬至,影子長度適中的為春分或秋分。到秦漢時期,已經形成了完整的24節氣的概念。

從天文上講,二十四節氣就是把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將全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并給每個等份起名,這就是24節氣由來。

二十四節氣與季節、溫度、降水及物候有密切的聯系,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有廣泛的影響,無論是文人還是民間百姓,多有通過詩詞歌賦來反映二十四個節氣的變化和習俗的,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二十四個節氣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為便于人們記憶和傳誦,人們還把二十四個節氣編成一首歌謠在民間傳唱: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署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

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這首詩前四句是二十四個節氣縮略的集成,依次稱為:

立春、雨水、驚蟄、眷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處署、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后四句為各節氣的時間。通過“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這兩句對仗巧妙,指出了如果以陽歷來推算節氣的日期,那么7月份以前,每月兩個節氣的日期,多在陽歷6日或21日,下半年每月的兩個節氣多在陽歷的8日或23日。有時也相差一兩天。所以口訣中又有“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兩天”一句。

此詩的巧妙之處在于把二十四個節氣取其中的一個字貫穿起來,組成一首七言律詩,同時指出了節氣之間的間隔規律,簡單易記,朗朗上口。

二、二十四節氣與諺謠

諺語源遠流長,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早在先秦時期的文獻里就有不少“引諺”的實例,在《易經》、《尚書》、《左傳》、《戰國策》、《國語》、《孟子》、《史記》等古籍中,都提到并且記載了諺語,宋代以后還出現了關于俗諺的專著,如《古今諺》等。

由于我國是農業發達的文明古國,對農業社會的人而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一年中的大事。因此對氣候與季節變化,須有一套準則或方法來遵循,二十四節氣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制定出來。為了便于記憶,智慧的勞動人民還把有關節氣的內容加工總結、凝練壓韻,形成民諺民謠用以指導農業生產和生活。這些民諺民謠形式多樣,活潑生動,意象鮮明,流傳甚廣。例如“過了驚蟄節,春耕不停歇”“驚蟄一犁土,春分地如篩”“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清明下種,谷雨栽秧”“立夏小滿,雨水相趕”“立夏不下,犁耙高掛”“立夏三朝遍地鋤”“過了芒種,不可強種”“夏至進入伏天里,耕地賽過水澆園”“進入夏至六月天,黃金季節要搶先”“小暑驚東風,大暑驚紅霞”“大暑大落大死,無落無死”等等。這些農家諺語短小精練、實用具體,至今還在農村流傳和使用。

比民諺形式更高級的形式是民謠,關于節氣的謠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特點。如有一首五言節氣歌,將每個節氣中的典型物候與景色以及農業生產、民風民俗編在一起,通過陽氣轉、烏鴉叫、滴水干、封河等外在景物描繪出鮮明的季節變化,通過種粟、種大田、動刀鐮提醒農民到季節該進行的農事活動。大家樂、不著棉、忙買辦、要過年寫出不同季節的民風民俗。全詩如下:

“種田無定例,全靠看節氣。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種幕,谷雨種大田。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芒種大家樂,夏至不著棉。小署不算熱,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墊,處暑動刀鐮。白露快割地,秋分無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嚴。失雪芟冬月,冬至數九天。小寒忙買辦,大寒要過年。”

流傳于四川地區的《節氣百子歌》,則每句以“子”結尾,描述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民風民俗:

說個子來道個子,正月過年耍獅子。二月驚蟄抱蠶子,三月清明墳飄子。四月立夏插秧子,五月端陽吃粽子。六月天熱買扇子,七月立秋燒袱子。八月過節麻餅子,九月重陽撈糟子。十月天寒穿襖子,冬月數九烘籠子。臘月年關四處去躲賬主子。

這首詩一共寫了十二個月,每個月份中重點選取有代表性的節氣民俗,其中吃麻餅、吃撈糟烘籠子等習俗帶有濃郁的四川地方特色。

三、二十四節氣與詩詞

由于二十四節氣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廣泛和深刻,在中國浩如煙海的詩詞中,涉及到二十四節氣的詩詞很多,多愁善感、觸物興情的詩人們對季節的變化尤其敏感,通過詩詞借景抒懷,馳騁想象,施展才華,表達不同階層,不同時節的情感,反映不同歷史不同地區的生活生產和民風民俗,寫出情景交融并深刻體現民族文化傳統的佳作。

二十四節氣詩詞主要表現的內容有:

一是反映炎黃子孫在不同季節從事勞動生產的場景和農家生活的場景。

這些詩詞宛如一幅幅優秀畫卷,不同朝代的不同農耕圖和農家樂組成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的“清明上河圖”。我國最早的一首與二十四節氣有關的詩歌是《詩經》里的《七月》。作為《詩經》中最優秀的篇章,《七月》描寫了先民們隨一年四季節氣的變化所從事不同的農事活動。詩歌從一年最寒冷的十一月、十二月“無衣無褐”的冬日生活起筆,寫了“春日載陽。鳥鳴倉庚庾”的春天萬物復蘇景象;接著寫夏季芒種的繁忙;然后的秋收冬藏,一年四季不停歇的勞作。其中寫道“六月食及,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壽眉。七月食瓜,八月斷壺。

九月叔苴。采茶薪樗,食我農夫。”這一段寫先民在不同的季節采食不同的果實,豐收喜悅的情景。

農事詩在此后各朝都有杰作出現,田園詩人陶淵明、孟浩然、范成大都有與節氣相關的農事詩佳作。宋代陸游的《時雨》也是不可多得的一首節氣詩佳品,“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家家麥飯香,處處菱歌長。”文字短小精焊,清新自然,不僅寫出了節氣時令、物候現象,而且突出地渲染了田家插秧、采菱時的繁忙與歡暢。

第二類是通過描寫農家生活的艱難和辛苦,反映我國農民吃苦耐勞、辛苦勞作的精神及統治階級的剝削和壓迫。

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農事活動是國人生存根本。很多文人出身就是農家,也有的是躬耕壟畝的田園詩人,對農村生活有切身的感受。而中國儒家的“達則兼濟天下”的情懷也讓他們特別關注農民的悲苦,關注百姓的生活。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白居易的《觀刈麥》,詩歌開頭就寫道“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壟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這一段非常逼真地寫出了芒種時節田家麥收的勞累和辛苦。為了搶時收獲,全家老少一起出動,腳踩滾燙的熱土,頭頂炎炎的烈日,不顧勞累,不怕流汗的精神。

范成大是宋代著名的田園詩人,其晚年所作《四時田園雜興》是詩人退居家鄉后寫的一組大型的田家詩,共六十首,描寫農村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景色和農民的生活,同時也反映了農民遭受的剝削以及生活的困苦。如其三十五“采菱辛苦廢犁鋤,血指流丹鬼質枯。無力買田聊種水,近來湖面亦收租。”寫農夫被租稅所迫無力買田耕種,只好在七月采菱為生的困苦和憤怒。

這類反映農家被剝削和壓迫的詩歌在歷朝歷代都有新作,從中可以看出我國詩人的憂患意識和愛國愛民的情懷。

第三類是隨景寄情、四時感懷之作。

戰國公孫尼子《樂記,樂本篇》說:“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感物說是中國古代詩學中最基本的藝術創作觸發論。“感物說是建立在中國古代的”“氣本原之說上的。”鐘嶸在《詩品序》中說“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古代文人從二十四節氣的變化中感受到季節更迭、時間的流走、人世的變遷、年華的逝去,由此觸感,他們通過節氣詩或抒發感慨、寄托心志,或吊古傷今、懷鄉念友、或人生悲愁、憂國憂民等等,情感均隨詩詞表達出來,為詩詞領域增加了豐富的內容。

春有梅花秋有月,夏有清風冬有雪,一年四季景物的變化都會引起詩人無限感懷,傷春、苦夏、悲秋、枯冬均成為文人創作的由頭和契機。五代南唐后主李煜借春分日來寫離愁,其在《清平樂》中這樣寫道:“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該詞擷取春分天最易讓人傷感的落花來融情人景,情景交融。春風吹又生的春草在作者看來卻成了離恨的象征,將無形之離恨化為有形之春草,生動而貼切,富有創意。

“自古逢秋多寂寥”,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嘆“悲哉!秋之為氣也”以來,悲秋成為我國文學中的傳統主題。而在四時感懷的節氣詩詞之中,悲秋的詩詞所占份量最多。“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蒹葭》詩人觸物興詞,以白露季節水邊的秋景營造出凄清哀婉之氛圍,烘托出為追求愛人歷盡艱辛而不得的悵惘和凄苦的心境,全詩情中有景,景中有情。

在以悲秋為主題的詩作中,杜甫的《秋興八首》被譽為律詩中的精髓,是“裘領之作”,是“一生心神結聚之作”。其第一首詩:“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該詩通過悲自然之秋來悲人生之秋和國運衰落之秋,全詩充溢著蒼涼的身世之感和家國之愁,含義較一般的悲秋之作遠為深厚。

第四類寫節氣變遷時的自然之景及百姓在不同節氣里民風民俗。

在二十四節氣中,民間特別重視立春、清明和冬至等幾個節氣。這也許是這幾個節氣物候變化較明顯,其中關于這幾個節氣的傳說更多、習俗更多、其所蘊藏的文化底蘊比其他節日更深。在涉及到二十四節氣的詩詞中,也尤以這三個節氣的詩詞為多。

立春在每年的2月4日。據資料記載,歷代王朝對立春這一節氣都相當重視。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以農業立國,對立春的到來寄予了厚望。在《禮記?月令》中記載:“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齊。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于東郊,還返賞公卿大夫于朝。”后世歷朝歷代都有不同形式的迎春活動,有的朝代還舉行隆重的迎春大典。到唐宋時期,立春日還有盛大的春祭活動,從京師到縣城都特修專供祭春用的寬闊的“春場”。立春這天,人們穿著同一顏色的春服。打著旗、幡、傘蓋,牽著紙糊的春牛春象,用彩杖鞭打,意為打春”,送小春牛,載歌載舞;明清以來,又發展了民間食青菜,迎土牛,浴蠶種,喝春茶等習俗。立春這一天,民間還有吃春卷的習俗。據說這是為了祭奉春神句芒,請他督促耕牛努力干活,催促莊稼快快成長的意思。

蘇軾在62歲時被貶到海南儋州,對于一個年近古稀老人來講,海南這樣一個荒蠻之地已近乎是葬身之所了。但我們從達觀的坡《減字木蘭花?立春》詞中,看到的卻是歡欣鼓舞,清新活潑的春的氣息:“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便與春工,染得桃花似肉紅。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楊花勝雪花。”全詞寫春風吹暖,桃花盛開的春日景象。詞中還寫了農人在立春日舉行鞭春牛插春幡等民俗內容。

清明在陽歷每年4月5日前后,是太陽到達黃經15度時開始的。據《歲時百問》稱:“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據統計,《全唐詩》《全宋詞》中,內容中包貪“清明”“寒食”字樣的作品有850多首。有些詩詞已成為婦孺皆知的千古名篇,如杜牧的《清明》詩,幾乎家家盡知,無人不曉。

清明節的主要習俗是祭祖掃墓,清明前后,他鄉游子不論多遠都要返回故里,到祖先親人墓前祭祀灑掃,寄一腔哀思,以慰地下亡靈。唐戴叔倫的《清明日送鄧芮二子還鄉》就是寫清明及清明前一日寒食節的習俗的。“鐘鼓喧離日,車徒促夜裝。曉廚新變火,輕柳暗翻霜。傳鏡看花發,持杯話故鄉。每嫌兒女淚,今日自沾裳。”在外為官的戴叔倫為仕途羈絆不能回鄉,清明之日送兒還鄉祭掃,離別時說到家鄉觸動思鄉之情,忍不住淚濕衣襟。詩中“曉廚新變火”一句指的是我國寒食節習俗:清明前一日為“寒食節”,是日禁火,家家冷食。至次日清明方舉火做飯。此習俗傳說為紀念春秋時期的忠臣介子推。

清明又是一個郊游踏青的好日子。古代民間有植

樹、插柳、放風箏、打秋千、蹴鞠(踢球)、斗雞等多種有趣的民俗活動。宋代吳惟信的詩《蘇堤清明即事》寫蘇州清明美景“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表現了萬人郊游、盡興方歸的宏大場景。

冬至古稱“至日”、“日短至”。冬至在陽歷的12月21或22日。這天,太陽位于黃經270度,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自晝最短的一天。 在冬至過節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為年節食品。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飩拜冬等。

冬至節豐富的文化內涵為文人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冬至詩以唐宋時期為最多,宋黃公度《至日戲題天福寺》“去年至日老夫家,呼兒具酒對梅花。今年至日空奔走,豈止無花亦無酒。薄宦驅人無已時,客懷牢落強裁詩。君不見杜陵老詩伯,年年至日長為客。”全詩運用對比手法,寫去年冬至過節的歡樂及今年過節的冷清,抒發宦游生活的無奈。通過由已及人,想到杜甫遭遇的對比,突出詩人尋求自我安慰的心理。宋范成大的《滿江紅?冬至》借寫冬至日節序的變化,抒發一種對時光流逝、世事滄桑的感慨。“寒谷春生,熏葉氣、玉筒吹谷。新陽后、便占新歲,吉云清穆。休把心情關藥裹,但逢節序添詩軸。笑強顏、風物豈非癡,終非俗。清晝永,使眠熟。門外事,何時足。且團奕同社,笑歌相屬。著意調停云露釀,從頭檢舉梅花曲。縱不能、將醉作生涯,休拘束。”

四、二十四節氣與曲賦

由于二十四節氣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廣泛影響,清末同治、光緒年間,蘇州著名彈詞藝人馬如飛還新穎別致地用節氣和戲劇名稱編寫一首《節氣歌彈詞》,作為彈詞的開篇進行演唱,深受廣大聽眾歡迎。其詞云:

西園梅放立春先,云鎮霄光雨水連。節氣名:立春、雨水;戲目名:《西園記》、《霄光劍》。

驚蟄初交河躍鯉,春分蝴蝶夢花閑。節氣名:驚蟄、春分;戲目名:《躍鯉記》、《蝴蝶夢》

清明時放風箏誤,谷雨西廂好養蠶。節氣名:清明、谷雨;戲目名:《風箏誤》、《西廂記》。

牡丹亭立夏花零落,玉簪小滿布庭前。節氣名:立夏、小滿;戲目名:《牡丹亭》、《玉簪記》。

隔溪芒種漁家樂,義俠同耘夏至間。節氣名:芒種、夏至;戲目名:《漁家樂》、《義俠記》。

小暑白羅衫著體,望湖亭大暑對風眠。節氣名:小暑、大暑;戲目名:《白羅衫》、《望湖亭》。

立秋向日葵花放,處暑酉樓聽晚蟬。節氣名:立秋、處暑;戲目名:《葵花記》、《西樓記》。

翡翠園中零白露,秋分折桂月華天。節氣名:白露、秋分;戲目名:《翡翠園》、《折桂記》。

爛柯山寒露驚鴻雁,霜降蘆花紅蓼灘。節氣名:寒露、霜降;戲目名:《爛柯山》、《驚鴻記》。

立冬暢飲麒麟閣,繡襦小雪詠詩篇。節氣名:立冬、小雪;戲目名:《麒麟閣》、《繡襦記》。

幽閨大雪紅爐曖,冬至琵琶懶去彈。節氣名:大雪、冬至;戲目名:《幽閨記》、《琵琶記》。

小寒高臥邯鄲夢,一捧雪飄空交大寒。節氣名:小寒、大寒;戲目名:《邯鄲夢》、《一捧雪》。

冬去春來天漸暖,白兔鳥飛又一年。戲目名:《白兔記》。

作者馬如飛原籍蘇州,清代咸豐、同治年間蘇州彈詞藝人。原名時霏,字吉卿。一署滄海釣徒。江蘇蘇州人。’馬如飛一生致力于彈詞《珍珠塔》的加工和曲調的研究,此外還創作了不少彈詞開篇。此節氣彈詞即為開篇演唱之作。此曲的妙處在于,詞人不但把二十四節氣名和二十六個戲目名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嵌入句中,語意雙關,聯綴成篇。而且從中既可見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和人事,也可知清代咸豐、同治年間戲曲的流行情況。全篇文詞典雅,天衣無縫,含蓄有致,別有風味。

霜降詩詞范文第3篇

1.閱讀下面的語段,完成下面的題目。

二十四節氣令我們驚嘆和叫絕的,除了與物候、時令的奇異吻合和準確對應,還有它的一個個具有田園風味和充滿詩歌韻味的名稱,它們體現了漢語的簡約性和表意美。這真讓我們這些后世的漢語使用者不僅感到驕傲,也感到漸愧。

“驚zhé( )”,兩個漢字并列一起,即神奇地構成了生動的畫面和無窮的故事。你可以暇想:在遠方那一聲初始的雷鳴中,萬千沉睡的幽暗生靈被喚醒了,它們睜開惺忪( )的雙眼,不約而同,向圣賢一樣的太陽chǎng( )開了各自的門戶。

仿佛為了響應這一富于“革命”意味,天,豁然晴朗了。整面天空像一個深隱林中的藍色湖泊。小麥已經返青,望著滿眼絨絨的新綠,你會感到,綠色自身也有生命。在溝塹和道路兩旁,青草破土而出,連片的草色十分醒目。柳樹伸出了鳥舌狀的葉芽,楊樹拱出的花蕾則讓你想到幼鹿初萌的角。

(1)根據拼音寫漢字,或給加點的字注音。

驚zhé( ) chǎng( )

惺忪( )

(2)語段中有兩個錯別字,請指出并加以改正。

“_______”改為“_______”;

“_______”改為“_______”

(3)第三段中畫線的句子是語病,請加以修改。

2.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你所在的班級,也開展了“走進二十四節氣”活動,請你參與其中。

(1)請你結合本次申遺的成功,擬寫一則公益廣告語。

(2)有同學把二十四節氣分了類,便于記憶,請你根據提示,填寫相應的內容。

①這些節氣反映四季變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齊稱“四立”,表示四季_______的意思。

②這些節氣反映_______變化: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

③這些節氣反映天氣現象:雨水、谷雨、_______、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④這些節氣反映_______現象:驚蟄、清明、小滿、芒種。

(3)隨著申遺的成功,網友紛紛留言,表達自己的自豪之情,請你也寫一則跟帖,表達自己的心情。

網友“花彩綽綽”留言:華夏民族農耕文化的瑰寶,祖先的智慧結晶!節氣時令也體現了人與自然的統一,正是東方文化精髓的體現!

我的留言:____________。

(4)請你根據自己的記憶,默寫二十四節氣歌的其中一句。

(5)請你對“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寫一段評論的話語。

3.根據要求,默寫古詩。

古代文人墨客根據二十四節氣衍生出的一首首優美雋永的詩詞,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詩情畫意。如:杜牧曾在“清明”寫下了“清明時節雨紛紛, ① ”的傷感之作;杜甫在“白露”的夜晚曾寫過“ ② ,月是故鄉明”的思鄉之篇;喜歡田園風光的韋應物在“驚蟄”到來的時候,寫下了“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的句子;孤身異鄉的白居易在“冬至”寫下“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的詩句;在“雨水”的春日,讀一讀杜甫的“好雨知時節, ③ ”;在“小滿”的夏夜,吟一吟辛棄疾的“ ④ ,聽取蛙聲一片”;在“寒露”的清晨,感受一下李煜“千里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的寂寞蕭索;在“大雪”的傍晚,欣賞柳宗元“ ⑤ ,獨釣寒江雪”的遺世獨立;在“小寒”的黃昏和好友一起分享“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的溫暖;在“大寒”的夜晚,與知己一起等待“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的美妙時刻……天地、自然、季節更替與個人的思想情感如此和諧地融為一體,怎不讓人身心俱醉、渾然忘憂呢?

4. 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題。

材料一:二十四節氣之一――雨水

材料二:在川西民間,雨水是一個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節氣。這天不管下雨不下雨都充滿一種雨意蒙蒙的詩情畫意:早晨天剛亮,霧蒙蒙的大路邊就有一些年輕婦女,手牽了幼小的兒子或女兒,在等待第一個從面前經過的行人。而一旦有人經過,也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攔住對方,就把兒子或女兒按捺在地,磕頭拜寄,給對方做干兒子或干女兒。這在川西民間稱為“撞拜寄”,即事先沒有預定的目標,撞著誰就是誰。“撞拜寄”的目的,則是為了讓兒女順利、健康地成長。當然“撞拜寄”現在一般只在農村還保留著這一習俗,城里人一般或朋友或同學或同事相互“拜寄”子女。

材料三:明代有一秀才,某日夜宿山中,次日晨起,見茅屋上一片白霜,隨口吟出上聯:“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小雪。”此聯中嵌有三個節氣,一時成為絕對。請你對出下聯:_____________。

(1)材料一的圖畫,介紹了和“雨水”相關的哪些內容?

(2)用一句話概括材料二的內容。

(3)請你對出材料三的下聯_____________。

(4)聯系三則材料內容,使用關聯詞語“不僅……而且……”寫一句話,概括二十四節氣和大自然、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

5.曾經,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曾經日月星空、江河湖海、山川草木、花鳥魚蟲、飛禽走獸,都是我們生機勃勃的同伴。我們踏著自然的節律,勞動著,生活著,哪怕氣候惡劣、環境危險。古中國便是根據太陽移動的腳步命名了“二十四節氣”。從《詩經》到唐詩,我們處處可以看到節氣的文化魅力。請你任選一個節氣,闡釋其含義,并詩意描述該節氣。

【參考答案】

1.(1)蟄 敞 xīng sōng (2)“漸”改為“慚”;“暇”改為“遐” (3)在“意味”后加“的節氣”。

2.(1)示例:產權保護受關注 節氣申遺暖人心。(2)①開始 ②溫度 ③白露 ④物候(3)“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也是人類文化多樣性的生動見證。鮮明地體現了中國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和適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祝賀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了!為古人的智慧點贊!(4)示例: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5)示例:“二十四節氣”既是古人智慧的一種結晶,同時也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和適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這與我們現在所提倡的重視自然規律和生態保護,追求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不謀而合。所以說,“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具有極強的現實價值和文化意義。希望能借這個機會,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相關的民俗文化、節氣文化,并傳承下去。

3.①路上行人欲斷魂 ②露從今夜白 ③當春乃發生 ④稻花香里說豐年 ⑤孤舟蓑笠翁

霜降詩詞范文第4篇

"洋節"的盛行,讓中國傳統節日面臨危機,"中國節"的模式化,讓年輕一代開始對傳統文化產生誤導.一提清明節,人們往往只想到上墳,祭祖,其實清明文化內涵很豐富,今年將利用國家調整法定節假日的契機,在清明期間,開展"我們的節日——清明節"綜合實踐活動,扭轉學生的認識,同時讓更多的青少年愛上中國傳統文化."

【調查目的】

1,了解清明節的來歷,知道清明節的習俗及文化內涵,樂于參與清明節的活動.

2,初步了解家族中人與人之間的親屬關系,懷念先祖,尊重長輩等.

3,敬仰懷念革命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4,提倡"綠色祭奠,科技祭奠,真情祭奠",過文明簡約而有意義的清明節.

【調查內容】

一,清明節由來

談到清明節,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聯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推.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饑.后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

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現在,清明節取代了寒食節,拜介子推的習俗,也變成清明掃墓的習俗了.

二,清明節農事諺語

清明斷雪,谷雨斷霜.朦朦朧朧,清明播種.

麥怕清明霜,谷怕老來雨.

清明前后雨紛紛,麥子一定好收成.

春分后,清明前,滿山杏花開不完.

清明喂個飽,瘦苗能轉好.清明不上糞,越長越帶勁.

清明種瓜,立夏開花.清明種瓜,船裝車拉.

清明后,谷雨前,又種高粱又種棉.

三,清明節對聯

1,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遙山皆有情.2,山清水秀風光好;月明星稀祭掃多.

3,年年祭掃先人墓;處處猶存長者風.4,流水夕陽千古恨;春風落日萬人思.

四,24節氣,清明節排五

24節氣名稱:即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以上依次順數,逢單的為節氣,簡稱「節;逢雙的為中氣,簡稱為「氣,合起來就叫「節氣.人們為了便于記憶二十四節氣的順序,把二十四節氣中順序每節氣各取一個字編成了下列的歌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成了古人甚至現代人農事及日常活動的重要依據.

五,詩詞欣賞

《清明》(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寒食》(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長相思——清明》

清明節,失明節,獻君淚和血,天地黯然淚不絕!

思難卻,恨難卻,三月新墳誰敢掘,捍君一腔血!

清明節的民謠.

三月里來三月三,家家戶戶上南山.上墳祭祖去掃墓,要在墳頭把土添.

哎喲,哎喲,墳頭把土添.

為啥墳頭把土添,先人祖宗創業艱.后輩兒孫好好干,前輩心里才安然.

哎喲,哎喲,心里才安然.

六,清明節習俗介紹

放風箏,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踏青,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蹴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蕩秋千,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掃墓祭祖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后,寒食節逐漸式微,于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貍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后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于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七,當代清明節動向

第一,提倡"綠色祭奠".每次上墳掃墓時,在墓旁種一棵松柏,以表祭奠之心.要統一規劃埋葬地點,不允許私建小墳頭.將祭奠的清明棍,清明吊等用具改為小雛菊,長壽菊等花卉.

第二,提倡"科技祭奠".可在網上建立一個專門的網站,供人們祭奠亡人,這樣既可以節省土地,又能反映出新時代的氣息.

第三,提倡"真情祭奠".將焚燒紙,送燈等行為改為祭奠詩文的形式.或在先人的墓前,放一段親人生前喜愛的音樂,獻上一束束或潔白或金黃的等.傳遞先人的是追憶和思念,留給我們晚輩的是文明與簡約.

霜降詩詞范文第5篇

延壽;

登高。

黃花宴;

紅葉詩。

三三令節;

九九芳辰。

鳳嶺設賞;

龍山落冠。

愁聞風雨;

讌會湖山。

登高賦詩;

含飴弄孫。

三三迎節令;

九九樂芳辰。

東籬開壽菊;

南陌獻嘉禾。

有人來送酒;

容我去題糕。

冒雨先尋菊;

迎晴便插萸。

臨風烏帽落;

送酒白衣香。

院閉青霞入;

松高老鶴尋。

黃花開正好;

秋雨落宜時。

黃花如有約;

秋雨即時開。

秋奉椿萱茂;

菊同蘭桂馨。

敬老成時尚;

舉賢傳德風。

拈菊欣憶舊;

撫幼勵承先。

觀菊來瑞鶴;

繞膝戲玄孫。

題糕驚僻字;

飛屐發豪情。

避惡茱萸囊;

延年酒。

鼓琴仙度曲;

種杏客傳書。

熟是題糕手;

徒夸賜菊榮。

一片秋香世界;

幾層涼雨闌干。

金秋傲霜;

梅花隆冬斗雪。

三徑歸時秋菊在;

滿城近日雨風多。

三徑歸時歲月在;

滿城近時風雨多。

三徑就荒菊綻蕊;

一堂大喜雁來賓。

小雨釀寒侵白纻;

西風憐醉避烏紗。

勸君一醉重陽酒;

邀月同觀敬老花。

烏臺好仿黃花宴;

鳳笛催成紅葉詩。

步步登高開視野;

年年重九勝春光。

步步登高開視野;

年年有度喜重陽。

夏至酉逢三伏熱;

重陽戊遇一冬晴。

靖節排冠歸隱去;

孟生落帽快登臨。

孟參軍龍山落帽;

陶居士三徑銜杯。

何處題糕酬錦句;

有人送酒對黃花。

黃菊綺風村酒熟;

紫門臨水稻花香。

年高喜賞登高節;

秋老還添不老春。

話舊他鄉曾作客;

登高佳節倍思親。

登高喜度老年節;

賞秋暢飲酒。

烏帽凌風,參軍舉止;

白衣送酒,處士風流。

敗興無端,滿城風雨;

登高何處,插鬢茱萸。

高閣滕王,何人賦就;

曲江學士,此日齊來。

習射談經,天高地爽;

佩萸插菊,人壽花香。

雙慶臨門,家慶欣逢國慶;

三陽播彩,小陽喜疊重陽。

九九芳辰,幸未遇滿城風雨;

三三佳節,好共登附郭云山。

孟參軍舉止偏閑,九日快登高,眺望龍山,何慮狂飚吹落帽;

陶處士風流不朽,三秋賦歸隱,棲遲栗里,正逢佳節樂銜杯。

二、有關九九重陽節的古詩詞

九日

耿湋

重陽寒寺滿秋梧,客在南樓顧老夫。

步蹇強登游藻井,發稀那更插茱萸。

橫空過雨千峰出,大野新霜萬葉枯。

更望尊中酒,殷勤能得幾回沽。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圖應制

解琬

瑞塔臨初地,金輿幸上方。

空邊有清凈,覺處無馨香。

雨霽微塵斂,風秋定水涼。

茲辰采仙菊,薦壽慶重陽。

重陽山居

司空圖

此身逃難入鄉關,八度重陽在舊山。

籬菊亂來成爛熳,家僮常得解登攀。

年隨歷日三分盡,醉伴浮生一片閑。

滿目秋光還似鏡,殷勤為我照衰顏。

九日陪崔郎中北山宴

嚴維

上客南臺至,重陽此會文。

菊芳寒露洗,杯翠夕陽曛。

務簡人同醉,溪閑鳥自群。

府中官最小,唯有孟參軍。

踏莎行

辛棄疾

夜月樓臺,

秋香院宇。

笑吟吟地人來去。

是誰秋到便凄涼,

當年宋玉悲如許。

隨分杯盤,

等閑歌舞。

問他有甚堪悲處。

思量卻也有悲時,

重陽節近多風雨。

瑞鷓鴣

葛立方

井梧葉葉秋風晚。

東籬點點金錢滿。

開急為重陽。

日烘深院香。

幽姿無眾草。

莫恨生非早。

嚼蕊傍池臺。

壽公桑落杯。

南鄉子 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

蘇軾

霜降水痕收,淺碧鱗鱗露遠洲。

酒力漸消風力軟,颼颼,破帽多情卻戀頭。

佳節若為梧酬,但把清尊斷送秋。

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

九日次韻王鞏

蘇軾

我醉欲眠君罷休,已教従事到青州。

鬢霜饒我三千丈,詩律輸君一百籌。

聞道郎君閉東閣,且容老子上南樓。

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九日黃樓作

蘇軾

去年重陽不可說,南城夜半千漚發。

水穿城下作雷鳴,泥滿城頭飛雨滑。

黃花白酒無人問,日暮歸來洗靴襪。

豈知還復有今年,把盞對花容一呷。

莫嫌酒薄紅粉陋,終勝泥中事鍬鍤{校本作“千柄鍤”}。

黃樓新成壁未干,清河已落霜初殺。

朝來白露{校本作“霧”}如細雨,南山不見千尋剎。

樓前便作海茫茫,樓下空聞櫓鴉軋。

薄寒中人老可畏,熱酒澆腸氣先壓。

煙消日出見漁村,遠水鱗鱗山齾齾。

詩人猛士雜龍虎,(坐客三十余人,多知名之士。)楚舞吳歌亂鵝鴨。

一杯相屬君勿辭,此境何殊泛清霅。

九日齊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三、九九重陽節詩篇

采桑子 重陽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相關期刊更多

青年博覽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共青團福建省委

現代婦女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甘肅省婦女聯合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衡东县| 高邮市| 辽中县| 香港 | 柏乡县| 西安市| 迭部县| 阿巴嘎旗| 濮阳县| 潮安县| 大竹县| 荥阳市| 呈贡县| 崇左市| 高州市| 华容县| 耒阳市| 于都县| 云霄县| 庄河市| 申扎县| 茂名市| 忻州市| 英吉沙县| 仁布县| 江孜县| 东山县| 涿鹿县| 曲水县| 龙游县| 灵丘县| 平罗县| 普宁市| 兰西县| 西宁市| 塔河县| 新津县| 静安区| 北川| 连平县| 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