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隨機調整,靈活把握。
新課程改革倡導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需求,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靈活調整教學預設。預設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隨機調整,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需要,豐富學生獨特的內心世界。例如,教學《小鎮的早晨》(北師大版語文三年級上冊),在帶領學生理解小鎮的早晨“恬靜”這一特點時,有一位學生發表了不同見解,教師隨即捕捉這一有效信息,及時調整教學預設,鼓勵學生大膽地、不拘一格地表達自己的體驗。
生1:我從“河邊停滿了各式各樣的小船,一只緊挨著一只”這句話聯想到小鎮人民有很多船,生意一定非常好,他們的生活很幸福。
生2:我從“淡淡的霞光下、寬寬的河面閃爍著片片銀鱗,水凈得透明,猶如一條碧綠的帶子,靜靜地穿過小鎮”這句話中感受到小鎮早晨的景色很美麗。
生3:讀了課文中的句子,我想每天早晨,小鎮的人們一定在溫暖的被窩里靜靜地、甜甜地睡著,這是很溫馨的。
學生用充滿生活氣息的語言表達著自己的體驗,詮釋了小鎮的早晨“恬靜”的內涵,形成了充滿生命氣息與情趣的學習環境。當然,更重要的是這一教學目標設計的轉換,真正生成了一個和諧的學習環境,它具有明顯的生長性,展示了課堂中師生之間的思維體驗從求同(感受小鎮早晨的“恬靜”)到求異(感受小鎮早晨的“幸福”、“美麗”、“溫馨”)再求同(回歸并厚實了對“恬靜”的理解)的過程。
2.傾聽見解,及時提煉。
案例:《登鸛雀樓》(蘇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
教師在投影出示鸛雀樓的圖像并有感情地引導學生讀了全詩后,不料一個學生站起來說:“《登鸛雀樓》是說詩人已經上了樓,而要窮千里目,還要更上一層樓,這說明鸛雀樓應有三層,可圖上為什么只畫了兩層?”
(老師一怔,但馬上鎮定下來調整教學思路)
師:是圖畫錯了,還是詩寫錯了,或者是圖和詩都錯了?
(學生都在靜靜地琢磨詩意。)
師:《登鸛雀樓》是表達詩人登樓時的想法,還是寫詩人登了一層又登一層的行動呢?
生:可能是一邊上樓一邊想,也可能是上了樓,覺得這樓還不夠高,不能看得遠。
師:這是詩人的想法。“欲”就是想的意思,這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愿望,不是……
生:(齊)不是真的寫詩人登了三層樓去看景色。
在此案例中,由于學生還是一個不成熟的讀者,他的知識、經驗、認識與文本意義還存在著差距。對此,教師沒有置之不理,而是傾聽學生的獨特見解并及時提煉,巧妙地引導學生抓住稍縱即逝的生成信息進行探究,為學生在新知與舊知間搭橋鋪路,讓學生在層層深入、白讀自悟中發現,繼而加深對文本意義的理解。
3、引發爭論,尊重選擇。
案例:在學習課文《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蘇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的重點段時,無法預約的精彩不期而至。
“一個孩子在夜里能釣上這條大魚,挺不容易,人和魚誰重要?我覺得不放這條魚也沒多大錯誤。”一位學生質疑道。
“你能提出自己的想法,這樣做很好。對這個同學提出的問題,大學是怎么看的?”老師不匆忙評價,而是將問題拋給學生,引導他們討論、交流。
生:我讀了這段之后,也有同感。本來湯姆放魚是很不情愿的,逼他放魚是對他心靈的打擊。
生:我不同意你們的意見,從課文的最后一段看,湯姆開始不愿放魚,但從“那晚的情景卻一直銘刻在他的記憶里,爸爸堅定的話語也一直回響在他的耳邊”這句話可以看出,他不但想通了,而且對爸爸要他放魚的話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生:不,文中用了“可是”、“銘刻”、“堅定的話語”,這就是說湯姆一生難忘的是自己受到的教育。
生:是的,從課文中爸爸“斬釘截鐵”的話語中,可以知道湯姆爸爸的崇高品質――放掉一條魚,培養的卻是遵章守法,誠實可信的好品質。
師:同學們的爭論很精彩,對問題的認識越來越明確,感悟也越來越深,現在大家認為湯姆到底應不應該放魚?
生:(齊)放!
“意”,是指文本的言語內容。閱讀教學中的“得意”,籠統地說,是指讀懂文本寫了什么,也即理解詞、句、段、篇的內容。把“得意”作為閱讀教學的重點本沒有問題,因為閱讀教學的核心任務是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而理解能力的培養當然應該在理解文本過程中進行。其次,面對文本,“得意”是讀者的第一心理需求,若有其他也是以此為前提,或是在此過程中。順應學生的心理需求、為了達成教學的核心目標展開閱讀教學有什么問題呢?若說以“得意”為目標的閱讀教學果真存在問題的話,筆者以為主要是將“得意”作為唯一目標,而沒有將“學會‘得意’”(即學會閱讀)也作為目標。試想,缺少閱讀方法的教學,學生的閱讀能力何以能夠提高?
“言”,是指文本的言語形式。所謂“得言”,粗略說來,一是指理解文本是怎么表達的,二是指積累內化、模仿遷移文本中具有典型意義的言語形式。當下,把“得意”作為重點內容的閱讀教學廣受批評,其主要原因是,“得意”而“忘言”了。人們普遍認同,閱讀教學應該“言意兼得”,或曰“言意共生”。那么閱讀教學為什么還要“得言”呢?也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筆者以為,在眾多的理由中有兩點不容忽視。其一,那就是在我國“閱讀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的代名詞!我們都知道,語文課程包括五大領域——“識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但每一個語文教師可以問問自己,在我們日常的話語中,語文課指什么課?當然是閱讀課!翻開教育類報刊,有多少篇談論語文教學的文章實質是在談論閱讀教學?!即使在許多專家學者的口中筆下,“閱讀教學”也常常等同于“語文教學”。既然“閱讀教學”就是“語文教學”,那當然要承擔語文教學的任務:培養學生理解與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既要“得意”,發展理解能力;又要“得言”,發展表達能力。其二,就文本而言,“如何表達”與“表達了什么”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文本的言語形式和言語內容本來就不可分割。教學中,引導學生感悟、探究了言語形式的奧秘,對言語內容的把握也就能水到渠成。因此,在我國目前的語文課程框架內,“得意”,或是“得言”,任何偏向一方的教學都有窄化閱讀教學之嫌疑,在“得意”的同時,當然還要“得言”!
“法”,是指學習方法。所謂“得法”,是指在上述“得意”過程中學習“得意”之法,在“得言”過程中學習“得言”之法。換句話說,就是在指導學生“學會”的同時還要指導他們“會學”,因為“教是為了不教”,“學會學習”是教學的最終目的!這樣的道理再明白不過了,不用贅述。事實上,“得法”也是新課程設置“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客觀要求。但是,根據筆者觀察,目前的閱讀教學“得法”意識最為缺失,將之作為教學目標寫進教案、并在教學中真正實現的更是少之又少。
所以,綜上所述,得意、得言、得法,是閱讀教學應然的價值取向!
在教學實踐中,“三得”取向的物化表現主要在哪里呢?一是在教學目標的制訂中,二是在與之相對應的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比如,蘇教版三年級下冊《鷸蚌相爭》一課就可以制訂如下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生字新詞,理解“鷸蚌相爭”的本義和比喻義,并嘗試運用。
3.通過抓住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練習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認識過渡句與相應段落之間的關系。
4.通過朗讀、想象、表演等方式內化故事中“針鋒相對”的語言形式、感悟寓意,增強閱讀寓言的興趣。
據此選擇的“得意”內容主要是朗讀課文、把握故事內容、理解“鷸蚌相爭”這個成語的本義和比喻義;“得言”內容主要是內化“針鋒相對”的言語形式,學習成語“鷸蚌相爭”的運用,認識文中的過渡句——“就這樣,鷸和蚌相持著,誰也不讓誰”,以及它與第2、3自然段的關系;“得法”內容主要是學習通過抓住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練習概括課文大意的方法。
那么,閱讀教學應該以怎樣的思路展開才能使“三得”統整在一個圓融的過程中、而不至于造成人為疊加的痕跡呢?一言以蔽之,以“得意”為經,“得言”為緯,“得法”滲透其間。“得意”為經,是指從教學的縱向來看,把言語內容的探究作為教學的切入口和基本思路。“得言”為緯,是指從教學的橫向來看,將言語形式的學習有機交織在“得意”過程中。“得法”滲透其間,是指“法”的學習服務服從于“言”“意”的學習,具體做到從“言”“意”的學習中來,又回到“言”“意”的學習中去。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情況下,“經”“緯”之序不可調換。因為“‘得意’為經”符合學生探究文本內容的自然閱讀心理需求,“得言”、“得法”更多地體現為基于教學目的的人為要求,而建立在“順應”學生學習心理基礎上的教學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比如,在教學概括《鷸蚌相爭》一文的主要內容時,可以這樣展開:
師:這則寓言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呢?請大家默讀全文,想一想。有困難可以看看老師的提示。
屏幕顯示:
起因 鷸 ,河蚌 ,
經過 它們 ,
結果 漁夫 。
學生默讀,思考后,只有幾個學生舉手。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出示答案:
起因 鷸想啄河蚌的肉,河蚌夾住了鷸的嘴,
經過 它們相持著,誰也不讓誰,
結果 漁夫沒費一點兒力氣,就把它們一齊捉住了。
師(指著答案):“鷸想啄河蚌的肉,河蚌夾住了鷸的嘴”是故事的起因,這是課文的第1自然段。“漁夫沒費一點兒力氣,就把它們一齊捉住了”是故事的結果,在課文的第4自然段。2、3自然段寫的是鷸蚌相爭的經過,是課文的重點,剛才這位同學用這句話來概括,你覺得可以嗎?
學生思考。稍停后,少數學生舉手,大部分感到茫然。
師:不著急,看!(屏幕出示2、3、4自然段,在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下畫線:“就這樣,鷸和蚌相持著,誰也不讓誰”。)這需要好好想一想。
生:可以的。
生:我也覺得可以。因為2、3自然段講的就是鷸蚌怎么斗的,和這句話的意思一樣。
……
師:其實,這兒有三個字告訴我們這句話概括了2、3自然段的意思,看(點擊“就這樣”)“就這樣”指的是什么樣啊?
生:鷸和蚌相互爭斗的樣子。
師:對呀。這樣看來,這句話可以概括2、3自然段的意思嗎?
學生恍然大悟,紛紛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