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列子學射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美國《科學與社會》雜志第63卷第3期(1999年秋季號)發表了M.默希特博士(以下簡稱“默”)采訪以色列著名學者埃斯溫·梅扎羅(以下簡稱“梅”)教授的全文記錄。在這次談話中,梅扎羅從“社會總資本”和“總勞動”的概念出發,認為當今世界均處于資本體系之下,資本主義只是資本體系的一種特定歷史形式,而蘇維埃型的制度也只是通過政治手段攫取“剩余勞動”的“后資本主義”。當前,資本體系正走向窮途末路,迫切需要轉向社會主義;而社會主義革命應該是一種“社會革命”,而不僅僅是顛覆性的政治行為。現將主要內容介紹如下。
默: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曾經談到了許多資本主義的危機;其中哪一種可以解釋現時代的危機?我們能否把它們歸結為一種?
梅:是的,在根本上你可以把它們歸結起來。然而,首要的是保持一種關于資本的全球視野。頗有意思的是,人們最近才發現自己生活于一個“全球化”的世界,而這對于馬克思來說,一直是不言自明的。在我寫的《社會控制的必要性》(1971)一書中,我曾詳細地討論了“全球化”的問題——雖然我沒有使用這一術語,而使用了“社會總資本(totalsocialcapital)”和“總勞動(totalityoflabor)”這兩個與“全球化”相當一致的概念。討論資本體系,其概念框架只能是全球性的。資本絕對不會自我約束。不從根本上資本體系,你就無法找到能夠制約它的反作用力。因此,資本必定遵循它自身的發展路線和邏輯。它必定包涵整個地球。對馬克思來說,這一直是明了的。
其他危機類型(如利潤率降低等等),是從屬于資本的全球擴張邏輯的。因而,你能夠在全球水平上把他們連接起來。資本體系是由許多獨特要素構成的綜合體,其間充滿了矛盾。你面前有許許多多的資本,它們既在國家之間,也在任何國家社會之內相互對立。事實上,單個國家社會之內的資本多樣性,正是自由主義的理論基礎,后者構成了自由主義斗士所標榜的虛幻的自我形象。資本并非一個同質性實體——這一事實使整個“全球化”的問題變得極端復雜。實際上,我們面前有許多分歧和矛盾,“社會總資本”是一個能夠把資本的多樣性與其矛盾統一起來的綜合概念。
從另一方面看,“總勞動”也不能被理解為一個同質性實體。在既存的歷史條件下,只要資本體系依然存在,勞動各部分之間就必然矛盾重重,相互對立和競爭,而不僅僅是與個別資本相對抗。這是我們今日的困境所帶來的悲劇之一。僅有詛咒是不能消除它的。它們最終都要通過資本的本性和機制本身來加以解釋。資本是一種立足于社會對抗之上的無法超越的矛盾體系;它充滿了對立,基礎就是資本對勞動的結構性支配,因此,必然充溢著各部分之間的分離。
但是必須牢記的是,我們談論的是一個自動擴張的體系。全球資本體系的自動擴張趨勢意味著它不得不成為一個總體的、內在關聯的同時也是矛盾重重的體系。這樣一個普適性結構有它自身的邏輯。它的無可阻擋的擴展,總要伴隨著內在的結構性規則和限制。
默:馬克思的“價值轉化為價格”的理論以及他提出的解決這一問題的方式是否還有效?
梅:馬克思概念框架的基礎是勞動價值論。在目前我們大多數國家中社會經濟再生產條件下,我們擁有一個必須自我調節的市場體系。然而,必須發生內在的變化,否則調節就是無法實現的。假如資本擁有一種控制自身擴大再生產的直接的政治方法,真正的內在變化將是多余的。這一再生產的過程能夠在政治決策的基礎上多多少少得以武斷解決,正如蘇維埃型的資本體系所實際表明的。是以政治的方式還是以經濟的方式攫取“剩余勞動”,這是一個次要的問題。首要的問題在于,在所有可知的各種資本體系下,“剩余勞動”必須由一個凌駕于并且結構性地支配著勞動的獨立組織加以攫取。
在這里,你可以發現,基本的概念是“剩余勞動”,而不是人們經常所誤解的“剩余價值”。“剩余價值”及其再分配和實現的形式,對于資本主義來說完全是根本性的。然而資本體系不僅僅包含資本主義一類。曾經——實際上直至今日——存在過資本體系的多種形式,它們不能被簡單地描述為資本主義。
你知道,許多人曾試圖把現已崩潰的蘇維埃體系界定為“國家資本主義”,我認為這是毫無意義的。蘇維埃體系不是“國家資本主義”,而是“后資本主義”。這一體系通過一個獨立的組織,結構性地支配著勞動,從事著對剩余勞動的政治榨取,因而仍然在攫取剩余勞動的基礎上運作。蘇維埃型體系是資本體系的獨特歷史形式,在其中,剩余勞動的攫取必須通過政治加以控制。
默:在什么情況下“價值理論”會失效?
梅:“勞動價值理論”只有通過激進的社會主義轉型,才能不再起作用。為了取消“勞動價值理論”,你必須取消任何外部組織對剩余勞動的榨取和分配,不管這種組織是政治的,還是經濟的。換句話說,只有人們支配了他們自身的活動和活動成果的分配之后,我們才能談論社會主義。因此,如果某個獨立的組織仍然控制著剩余勞動的榨取和再分配,那么這種社會主義的建立就是不可信的。
我們必須把資本當作一種控制社會循環再生產的歷史的決定方式。這是資本的基本含義。它無處不在。棲身于當前的環境之下,你很難想象我們生活中有什么東西不被資本所支配。這就是“勞動價值理論”之所以在資本無所不包、調節過程本身根本沒有理性之時必定有效的原因。
下面的事實使轉型的問題變得更加復雜:從資本一統天下轉到一種極為不同的體系,是一段艱難的歷史時期;期間,“勞動價值理論”和“價值規律”的作用是極為不完整的。這正是蘇維埃型的資本體系崩潰的原因之一。
默:今天的無產階級在哪里?它將在社會轉型中扮演什么角色?
梅:把社會轉型的力量局限于體力勞動工人,顯然不是馬克思的本意。他曾談到,經過社會的兩極分化,將有越來越多的人“無產階級化”。因此,決定的最終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無產階級化的過程。這說到底就是:在絕大多數人被“無產階級化”并且陷入無力之極的狀況時,誰能夠控制社會再生產的過程。現在,當你談到發展了的“無產階級化”概念時,它意指某些群體在勞動過程中曾經享有的極端有限的自的衰弱和喪失。
控制著文化和智力走向的資本體系的鼓吹者們,喜歡用“藍領”和“白領”的區別來否定馬克思,認為在我們的社會里,“藍領”體力工人消失了,而那些享有更多的勞動保障的“白領”已經上升為“中產階級”。然而,如果你環顧一下世界,抓住“總勞動”這個關鍵概念,那么你會發現絕大多數工人仍然屬于“藍領”階層。實際上,起決定作用的不是“藍領”工人和“白領”工人之間的歷史的變化關系,而是資本和勞動之間那不可逾越的根本的社會對立關系。這不是哪個特殊勞動階層的問題,而是資本與總勞動的對立問題。換句話說,在當前的歷史階段,不管其社會經濟的狀況如何,所有階層、所有部門的勞動者都是資本的敵人。
默:馬克思理論的哪些方面顯得脆弱,因而需要更新?版權所有
梅:的框架永遠需要更新。我們在最近的過去所目睹的、根源于本世紀初的轉型態勢,馬克思做夢都沒有想到。歸結到一點,這涉及資本體系自我調節和自我更新的方式問題,它居然能夠推遲其自身矛盾的展開和成熟。馬克思沒有置身于一個能讓他研究國家干預在延長資本體系生命期方面的各種形式和最終局限的環境中。事實上,國家在當代資本體系中所起的作用比以前更大,比如戰后25年凱恩斯主義在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里的發展。
馬克思談到過的“資本人格化”是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馬克思在討論個體資本家時使用了這一概念,因為他那時找不到別的形式。然而,他極具洞察力地看到了,資本體系的主導成員是那些被資本人格化了的人。在資本的客觀制約下,他們只能如此作為。
“資本人格化”是必須服從的,隨著社會歷史環境的變遷,它把源于資本邏輯的客觀制約強加于工人。這一點,與理解以下事實密切相關:在20世紀,我們目睹了多種多樣的“資本人格化”形式。馬克思僅僅知道一種資本人格化的形式,即個體資本家。但我們已經看到了許多不同的形式、并將在未來繼續看到一些新的、意料不到的變化,正如全球資本體系的結構性危機所顯示的。
由于資本無處不在,深深植根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如果我們想取得任何成功,就必須通過艱難的、深刻的社會轉型過程,把資本徹底清除掉。立足于永恒基礎上的社會主義的轉變事業,不管多么困難,都必然與這點聯系在一起。我們必須時刻注意不讓潛在的資本人格化橫行于未來的社會主義革命目標之中,不管其形式如何新穎,我們必須專注于創立和成功地確立防止資本人格化死灰復燃的必要措施。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的框架必須不斷更新,使之能夠應對“歷史的狡計”的錯綜復雜的扭曲和轉變。
默:“社會主義運動”是否指“革命”?
梅:如果我們把革命這一概念界定為社會生活所有方面的深刻的、持續的革命性轉變,那么它仍然是非常重要并充滿活力的。在許多著作中,馬克思都是在“社會革命”的意義上使用革命這一概念的。他說,過去的革命和社會主義的“社會革命”之間的巨大差別在于,過去的革命本質上都帶有政治的特征,旨在社會的統治集團,同時置絕大多數人的結構性的依附狀態于不顧。
打破或多或少的頭顱,從事于顛覆性的“猛烈攻擊”,是政治舞臺上經常發生的情景,也是相對容易做到的。即使到最近,人們還在這一意義上界定“革命”概念。現在,從痛苦的經驗中我們知道,它是于事無補的。沿著這條道路走是不夠的。因此,我們必須回到馬克思曾說過的“社會革命”。
【關鍵詞】無軌運輸;滑靴式;自移;列車
1、研究背景
一直以來,全國大多數煤礦礦井輔助運輸采用膠輪車運輸,而綜采工作面順槽設備列車移動采用的是在巷道鋪設軌道的運輸方式,與我們提出的無軌化運輸模式相沖突。同時,為了杜絕在順槽中軌道運輸發生掉道、跑車事故,減輕職工強度,提供安全的作業場所,急需研制一種安全、高效、無軌式的設備列車。我們研制開發了適合煤礦無軌運輸下的綜采工作面滑靴式自移設備列車及配套的滑靴導軌式電纜拖車,為實現綜采工作面順槽設備安全高效移動提供保障。
2、滑靴式自移設備列車的工作原理
滑靴式自移設備列車主要由滑靴式平板車、導向推桿、推移缸和壓緊(抬底)缸、滑靴導軌式電纜拖車等主要部分組成。滑靴式平板車與導向推桿分別水平置于綜采工作面巷道的底板上,推移缸斜置于滑靴式平板車的前上部和導向推桿的后端,用于驅動滑靴式平板車和導向推桿的前移;壓緊(抬底)缸豎直置于滑靴式平板車和導向推桿之間,在平板車前移時,用于壓緊導向推桿,抬起平板車。
滑靴自移機構的工作包括兩個步驟:1.初始狀態:此時(抬底)液缸,缸桿收縮,其前端脫離導向推桿,推移液缸進行推移一個步距,使導向推桿前移一個步距;2.移動狀態:然后壓緊(抬底)缸桿伸出,其前端壓緊導向推桿,推移液缸進行收縮,推動滑靴式平板車前移一個步距,恢復初始狀態,完成一個工作循環,如此反復進行,使平板車逐步前移。該滑靴自移設備列車中,滑靴式平板車裝載有電纜、液壓泵、電氣設備及電纜運輸槽等,其中電纜運輸槽上端的橫梁高度可以通過液壓立柱調整。
3、滑靴式自移設備列車的結構設計及主要技術參數
3.1總體結構
煤礦井下常用的設備列車有輪式設備列車、有軌絞車鋼絲繩牽引設備列車、膠輪平板車、滑靴自移設備列車等。我們研制開發的滑靴自移設備列車主要由滑靴式平板車、導向推桿、推移(抬底)千斤頂、電纜槽、滑靴導軌式電纜拖車等部分組成。圖1為該滑靴自移設備列車的總體結構圖。
3.2主要技術參數
3.2.1滑靴式平板車的基本參數
在滑靴自移設備列車的總體結構圖1中,滑靴式平板車作為該滑靴自移設備列車的承載部分,滑靴自移設備列車的其它電氣、機械部分及設備都安裝在平板車上。平板車由工字鋼以及厚鋼板焊接程的框架結構,采用厚鋼板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加機車的黏著質量。
滑靴式平板車內各部分的布置既要考慮結構上的合理性,又要考慮各結構件之間載荷分布的均勻性,該滑靴平板車中含有推移缸和壓緊缸,推移缸和壓緊缸所需的最大泵站壓力為31.5MPa,可滿足平板車的正常運作。推移缸所作液壓推移控制為列車控制方式;滑靴平板車底部的導向推桿與推移缸相連,導向推桿隨推移缸的往復運動而運動。圖2為裝配有推移油缸的滑靴式平板車的三維實體圖。
3.2.2推移油缸(M126-TY160/105)的基本參數
在滑靴自移設備列車的總體結構圖中,推移油缸為下圖3中的②,圖10為該推移油缸的俯視圖。推移油缸是輸出力和活塞有效面積及其兩邊的壓差成正比的直線運動式執行元件,它的功能是將液壓能轉換成機械能。推移油缸包括普通形油缸的缸體、活塞桿、推進油口及移進油口,其結構特點是,在缸體的末端設有安全閥,安全閥進油口可與推進油口相連接,安全閥的出油口與移進油口相連通。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節能效果顯著、受力合理及內泄漏小的特點,很好地解決了減小推溜力增大移架力的問題。
推移油缸的活塞桿外連推移桿,推移油缸和壓緊油缸均為國標部件,在設計該滑靴自移設備列車的總體結構時可方便地進行選用和調試。推移油缸的缸徑和桿徑分別為160mm和105mm;行程900mm;推力和拉力分別為633kn和360KN。
3.2.3壓緊(抬底)缸(M126-QTJ/125/90)的基本參數
在滑靴自移設備列車的總體結構圖中,壓緊(抬底)缸為下圖4中③。壓緊缸位于滑靴式平板車的上端,與滑靴式平板車的上部垂直;壓緊缸底部通過螺釘與滑靴式平板車聯接,是實現抬底座的關鍵部件,其結構為雙作用結構,主要由缸體、活塞、活塞桿、導向套及密封件等組成。推移缸和壓緊缸所需泵壓均來自于泵站。壓緊缸的缸徑與桿徑分別為125mm和90mm;行程240mm;推力386KN。
3.2.4滑靴導軌式電纜拖車
在滑靴自移設備列車的總體結構圖中,滑靴導軌式電纜拖車為下圖5所示。該滑靴自移設備列車中設計的滑靴導軌式電纜拖車可解決綜采工作面電纜、管路前移、懸掛時與工作面推進度不能同步的問題。
該滑靴導軌式電纜拖車結構部分可分為前段、中端、后段。在滑靴導軌式電纜拖車上制造了柱窩用于放置液壓單體立柱,主要是考慮到一些工況條件下可能會導致該滑靴導軌式電纜拖車中電纜懸掛設備不能設計成同一高度的懸掛拖車。滑靴導軌式電纜拖車高度0.5米,寬1.2米,長4.5米,對底板平均比壓1.0-1.5MPa;列車采用牽引控制,自重約1.5t,配套游動滑車12個和固定滑車2個。該滑靴導軌式電纜拖車的運輸方式為由列車牽引滑靴導軌式電纜拖車與其他列車采用銷軸連接,通過牽引架與滑靴平板車連接,這時只需給滑靴平板車上的推移缸和壓緊缸供壓,平板車便可實現行走,從而帶動滑靴導軌式電纜拖車同步運行。配備的電纜運輸車一套,其載重量為直徑60mm的電纜16根。同時,該滑靴導軌式電纜拖車上能存放27米電纜,可以根據礦井的實際條件敷設電纜和管路,27米的電纜在工作面完成9個循環以上后可集中移動設備列車一次,并且電纜拖車也可以根據礦井敷設電纜、管路的距離增減。
4、滑靴式自移設備列車的技術創新點
滑靴式自移設備列車主要以工作面乳化液介質作為動力源,采用液壓邁步自移原理和滑靴式底盤,使設備列車的底盤和導向梁互為支點,實現了單獨(整體)自動前移,成功解決了跑車、掉道等弊病,省去了頻繁鋪軌和頻繁牽引的運輸作業等難題;并形成了一套關于滑靴式自移設備列車系統的理論與技術體系。主要在以下幾方面取得了創新性研究成果:
⑴采用液壓邁步自移原理,使設備列車底盤和導向梁互為支點,實現了單獨(整體)自動前移。
⑵采用工作面乳化液介質作為動力源,簡化了設備列車構成系統,提高設備的可靠性。
⑶采用滑靴式底盤,實現設備列車無軌自動前移,解決了通常有軌式設備列車靠回柱絞車牽引所引起的跑車、掉道弊病,使設備列車運行更加安全可靠,最大可滿足12度的坡道上應用,不存在設備列車自滑移問題。
⑷配套研究的滑靴導軌電纜拖車,在其拖車上制造了柱窩用于放置液壓單體支柱,并將電纜輸送機懸掛在單體柱橫梁上,可存放電纜27m,即至少保證工作面完成9個循環后集中移動一次設備列車,且電纜拖車可根據電纜、管理的距離增減。
⑸滑靴式自移設備列車運行時機動性、整體性強,可隨時移動,縮短了設備列車移動時間。
⑹可根據工作巷道的生產條件設計制作不同規格、不同尺寸的滑靴式自移設備列車。
5、成果的效益與推廣價值分析
5.1經濟效益分析
該成果應用于霍州煤電集團公司下屬礦井后,原煤單產提高了10%,操作人員降低了50%,材料投入節約20%,設備投入降低25%,設備移動速度提高65%。累計新增產值49767.72萬元,新增利稅12441.93萬元,節約費用1235.6萬元,直接經濟效益達13677.53萬元。
摘要本文以日本近現代作家中島敦在世期間出版的最后一部重要作品《名人傳》為研究對象,打破既定思維模式,以后現代文本觀念――“互文性”的視閾去觀察其文本形式與其它文本之間的平等交流對話關系,探究作為后文本的小說文本的增值與嬗變,以釋放其中可能存在的多種文化意義。
關鍵詞:中島敦 互文 中國 《名人傳》
中圖分類號:I106.4文獻標識碼:A
“互文性”是近年興起的一種新的文本闡釋理論,一般是被用來指示兩個或兩個以上文本間互相交織、互相指涉、互相映射的關系。“互文性”理論最早是由法國文學理論家、批評家朱麗婭?克里斯多娃(Julia Kristeva)提出和論述的。她是在現代語言學的創始人索緒爾(Saussure)的結構主義語言學和前蘇聯著名文藝理論家巴赫金(Bakhtin)的對話主義理論基礎上發展了“互文性”這一概念。克里斯多娃認為,“文本是眾多文本的交匯,人們至少可以從中讀出另一個文本來……任何文本都是引語的拼湊,任何文本都是對另一文本的吸收和改編。”確實如克里斯多娃所言,縱觀古今中外,我們可以發現在某一文本中,作為符號系統核心組成部分的語言信號都是前文本語言信號的重現。因此,我們能“聽見”一文本中所交織出現的其他文本的聲音,而世界上的語言和文字都有這種“寄主”和“寄生”同時共存的影響關系。可以說,一切文學作品皆具互文性,在每一個文學作品中之中,都會存在吸收和轉化于其他文本的要素。
日本近現代作家中島敦出身于日本東京的一個漢學世家,其祖父、兩位伯父以及父親都有很高的漢學造詣。受此影響,精通漢學并廣泛涉獵中國古代典籍的中島敦創作出了《山月記》、《李陵》、《名人傳》等一系列取材于中國古典文學的優秀作品。其中《名人傳》(1942年)是中島敦在世期間出版的最后一部重要作品,通過分析該作品,我們可以了解中島敦文學思想的發展變化軌跡。
迄今為止,國內外已陸續出現眾多對《名人傳》進行評論的的著作與論文,但是它們主要是集中在與其出典之間的簡單且模式化的“影響研究”,以及探討其作品中歷史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的關系等封閉的、孤立的文本研究等方面。而當我們打破這種既定思維模式,以后現代文本觀念――“互文性”的視角去觀察《名人傳》時,既可以挖掘出其文本形式與其他文本之間的平等交流對話關系,還可以探究作為后文本的小說文本的增值與嬗變,以釋放其中可能存在的多種意義。
一 利用前文本,拓展文本想象空間
眾所周知,《名人傳》主要取材于中國古典文獻《列子?湯問》中的“紀昌學箭”故事。而這種有原文本可依的“引用、套用”,正是“互文性”的具體表現之一。如果說影響研究所揭示的是中國典故與《名人傳》之間的淵源關系和承續關系的話,那對前后文本的“互文性”研究則可以幫助我們闡釋《名人傳》在文學傳統和文化影響等方面的多種可能性,探究其文論話語的文化底蘊。
其實,在日本近現代作家中島敦之前,早有中國唐代李瀚在其被后人視為蒙書杰出之作的《蒙求》中,“嵌入”了“紀昌學箭”的故事,是為“紀昌貫虱”。據資料所載,《蒙求》在中晚唐時已流傳到我國邊陲以及國外,并出現多種抄本。另據日本編年史書《日本三代實錄》載:“是日,皇弟貞保親王于披香舍始讀《蒙求》。”即《蒙求》在878年已被攜至日本,并成為日本皇室廣為誦讀的典籍。由此可見,中島敦在創作《名人傳》時,所依的原始文本確實是《列子?湯問》中的“紀昌學箭”,可到底是不是《蒙求》中的“紀昌貫虱”讓他去追尋原文本的呢,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另外,還有一個細節不容忽視,那就是在《名人傳》中,他同時還引用了另外一個文本,那就是《蒙求》中 “養由號猿”的出典《戰國策?西周策》。《戰國策?西周策》中有如下記載:“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而在中島敦的《名人傳》中,開始部分即有這樣的描寫:
趙の邯鄲の都に住む紀昌という男が、天下第一の弓の名人になろうと志を立てた。己の師とむべき人物を物色するに、當今弓矢をとっては、名手?飛衛に及ぶ者があろうとは思われぬ。百步を隔てて柳葉を射るに百百中するという達人だそうである。
(在趙國的都城邯鄲,住有一位名叫紀昌,立志成為天下第一名射手的男人。在遍尋各地,誠求名師的過程之中,他發現,高手飛衛的弓箭之技藝在當今天下無人能及。他就是那“百步穿楊、百發百中”的高人。)
毋庸置疑,《名人傳》的這“百步穿楊,百發百中”并非來自《列子?湯問》,而是《戰國策?西周策》,而引用該文本的契機或為《蒙求》中的“養由號猿”。通讀《名人傳》,我們還會發現在這篇珠玉之作中,多處可見中島敦移植自中國典籍的“信號系統”。如《列子?仲尼》中的“心凝形釋,骨內都融;不覺形之所倚,足之所履,心之所念,言之所藏”;如《莊子?外篇?田子方》中的“列御寇為伯昏無人射,引之盈貫,措杯水其肘上,發之,鏑矢復沓,方矢復寓。當是時也,猶象人也”;又如《淮南子》中的“使養由基射之,始調弓矯矢,未發而而擁柱號矣,有先中中者也”。
中島敦筆下的紀昌確實是來自《列子?湯問》,他也是以“真名實姓”來到了《名人傳》的舞臺之上。可是他更挾《戰國策》、《淮南子》中有“養一箭”之美稱的“養由基”之威,也曾像《莊子?外篇?田子方》中的“列御寇”一樣去追求“不射之射”,只是在“修身養性”之后,終如《列子?仲尼》中的列子一樣,把“身外身內都忘得一干二凈”。
“互文性”理論就是這樣揭示著文本之間存在的多種聯系及可能性。正如法國學者蒂費納?薩莫瓦約(Tiphaine Samoyault)所言:“正如新歡喚起對舊愛的回憶,新文學使得我們對文學的記憶油然而生”。他還進一步闡述到:“互文手法使文本產生新的內容,這使得文學成了一種延續的和集體的記憶”。也正是通過這種“互文”,讀者的想象得以拓寬,遐思無限。
二 文本內“至人無為,大圣不作”的互文循環
《名人傳》中有三個主要登場人物,分別為紀昌、飛衛、甘蠅。而“名人”這一形象不是通過哪一個單獨的個體,而是由互為師徒系譜的的三人文本互文、指涉而建立起來的。而這三個人物最后又統一為一個文化意象――“至人”。中島敦就像一個導演穿越劇的高手,讓紀昌游走在歷史與現實兩個時空之間。這種交錯的時空、過去與現在的碰撞和摩擦、交互的文本更迭循環構成對話的基本條件,為文本創作提供足夠的空間和可能性。
無論從師學藝五年進步神速的紀昌,還是人稱天下第一弓箭手的飛衛,再加上深諳不射之射之技藝的神秘老人甘蠅,這三人都堪稱“名人”。就是這樣的三個人以對立、對峙這樣的形式進行著對話、交流,既體現了文本的多元性,又讓人從三者命運的循環中去感受復雜的文化內蘊和社會歷史內涵。
對于紀昌和其師父飛衛的對峙,中島敦做了如下描寫:
一日たまたま郊野において、向うからただ一人步み來る飛衛に出遇った。とっさに意を決した紀昌が矢を取って狙いをつければ、その配を察して飛衛もまた弓を執って相ずる。二人互いに射れば、矢はその度に中道にして相當り、共に地に墜ちた。地に落ちた矢が塵をも揚げなかったのは、人の技がいずれも神に入っていたからであろう。
(一天,紀昌與飛衛在郊野不期而遇。紀昌突然心生殺意,想舉箭拉弓射殺飛衛。而已察覺的飛衛也立刻取弓反射。射出的二枝箭在空中交會,箭頭相碰雙雙落地,沒揚起星點灰塵,這說明二人的技藝都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了。)
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把紀昌和恩師飛衛的對峙看成是他自己內心的自我矛盾沖突,是他在和自己的命運所做的激烈斗爭。雖然這是永遠沒有輸贏的一場“對話和交流”,但是正是這樣的一種結局促使他去尋求另一種人生,走向了尋找師祖甘蠅的道路,即尋求真正自我的道路。《莊子?知北游》中有一句話:“至人無為,大圣不作,觀于天地之謂也。”這句話告訴人們要懂得“無為自然”。這不是消極的想法,而是說要遵循現實世界的自然法則和運動規律。當然要想達到這種境地,是要去經歷各種事情的。在《名人傳》中,中島敦為我們勾勒出這樣一個系譜:(魯莽妄為的)紀昌――(箭藝高超的)飛衛――(不射之射的)甘蠅――(至為不為,至言不言,至射不射的)紀昌。這是一種多重人生的互文性體驗的設定,也是作家中島敦自己不斷追求自我的縮影。
三 “紀昌”與“李征”、“蘇武”等人的互文延續關系
從《山月記》中的那個異化為虎、走向本我不歸路的李征,到《李陵》中寵辱不驚、從容淡定的蘇武,再到《名人傳》中終成至人的紀昌,在中島敦的筆下,仿佛一個超文本式的自我完成了“則天去私”、完成了自己救贖。
被中國道家生命哲學深深吸引并不斷從中汲取養料的中島敦,在不同的文本中設定了不同的文化意向。《莊子?外篇?天道》中有如下表述:“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具體解釋一下的話,意思如下:懂得天地以“清靜無為”為根本的規律,就清楚地知道了事物的根本和宗元,進而成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人;用此來均調世界萬物并順應民情,便是能和他人和睦相處的人。跟人能和睦相處的,稱作人樂;和自然和諧相處的,就稱作天樂。回觀李征――蘇武――紀昌系譜,我們發現李征正因為性格乖戾,追求功利,既沒有體驗過“人樂”,更沒有享受過“天樂”,終身經受外表與內心不和諧之苦;而蘇武盡管身陷囹圄,遠離故國,“天樂”無法惠顧,但是在大自然中自是“悠然自得”,盡享“天樂”;及至紀昌,最后達“無我無他之別,無是無非之分;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合而為一”之境界,“人樂”、“天樂”皆至。
在中島敦的受道家思想影響頗深的三篇作品中,《名人傳》與其它兩篇作品間產生了相互參照、相互承續的“互文性”,構成一個潛力無限的意象網絡,更讓該作品具有了多種文化意蘊。
總之,本文引入“互文性”理論分析了《名人傳》與多個前文本的關聯,并在文本內進行了充分解讀,然后進一步探究了它與其它兩篇同樣受中國道家哲學影響的作品的互文延續關系,打破了固有的單一文本研究模式,在比較中凸顯了《名人傳》的文化蘊意。
注: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廳社科研究2010年度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課題名稱:道家生命哲學對中島敦文學的影響研究,課題編號:S2010602。
參考文獻:
[1] 蒂費納?薩莫瓦約:《互文性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 李霞:《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觀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 德田進、孟慶樞:《從〈紀昌貫虱〉看中島敦〈中國名人傳〉對中國典籍故事的吸收及其再創造》,《煙臺大學學報》,1993年第2期。
[4] 董希文:《互文觀念是閾下的文學經典文本解讀》,《福建論壇》,2010年第5期。
[5] 孟慶樞:《中島敦與中國文學》,《中國比較文學》,1995年第1期。
[6] 秦海鷹:《互文性理論的緣起與流變》,《外國文學評論》,2004年第3期。
[7] 濱川勝彥:《中島敦の作品研究》,明治書院,1982年版。
[8] 進藤純孝:《山月記の叫び》,株式會社六興,1992年版。
[9] 清水雅孝:《求道者の文學 中島敦論》,文蕓社,2002年版。
[10] 羅婷:《論克里斯多娃的互文性理論》,《國外文學》,2001年第4期。
[關鍵詞]先學后教;預習;展示;點撥;反饋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11-0040-02
古時候,關尹子教列子學射箭,列子射中了靶心,但關尹子并沒有讓列子滿足于“中”,而是讓列子積極探索,研究之所以“中”的原因。 “先學后教”這種教學模式正是對“關尹子教射”的完美詮釋,給我們的教學提供了新的方向。如何將這種理念轉化有效的教學行為,使得我們的課堂更高效呢?預習、展示、點撥、反饋,這四步就能完美演繹“先學后教”。
一、學生預習,為課堂教學作準備
預習是高效課堂的關鍵。無論是杜郎口中學,還是洋思中學,他們的教學模式里都有“預習”這一個環節。“預習”就是要求學生自學,也是開展“先學后教,先練后導”教學的基本環節。教師都要求學生先進行預習,要求他們凡是能自己學會的自己要先學,重點地方要畫上橫線,看不懂的要標出“問號”,上課時要提出來和同學、老師討論。久而久之,對于較容易的知識,學生通過預習就能掌握了。
例如,教學六年級“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時,教師給出預習提綱:①什么叫比例?你能寫出2個不同的比例嗎?你對比例有哪些認識? ②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關鍵看什么?通過預習,學生對這節課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初步構建出新知的網絡,思維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又如,教學五年級上冊“三角形的面積”時,課前可以先讓學生思考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直角、銳角、鈍角三角形)能拼成一個什么圖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上課時,讓學生展示預習的成果――學生上黑板貼各種拼成的圖形,這樣就節省了大量的課堂時間。因為課前學生已經自學了怎樣拼和能拼成了什么圖形,上課時就會有充足的時間去探討公式的推導過程和做習題鞏固知識,提高了課堂實效。
二、學生展示,讓個性得到張揚
預習之后是展示。展示是高效課堂的提升,有人甚至把高效課堂稱之為“展示課堂”。展示是解決學習內驅力的金鑰匙,展示可以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展示之前,學生已經預習了新知識,即已經學會了一部分的新知識,他們極其渴望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自學成果,渴望及時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肯定。那么,在課堂上怎樣讓學生的自學成果得到展示呢?
例如,教學六年級“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時,教師先讓學生展示預習的成果。
師:誰能寫出一個比例?
生1: 2∶4=10∶20是一個比例。
師:能說說你是怎么想的嗎?
生1:因為2∶4=2÷4=1/2,10∶20=10÷20=1/2,它們的比值相等,所以是一個比例。
師:這位同學說得很好。誰還知道有關比例的其他知識?
生2:我知道比例是由兩個比組成的,是4個數。
生3:我發現比例的前項和后項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0除外),比值不變,如,1∶2=2∶4;3∶5=9∶15……
三、教師點撥,撥云見日
學生展示之后是點撥。 “先學后教”主張學生“先學”,但由于農村學生的自學能力普遍較差,基本都是帶著許多“困惑”來上課,有待教師在課堂上進行“解惑”。點撥是啟發式教學經常用的教學手段,在“先學后教”的教學中同樣適用,值得關注的是,點撥是修補課堂漏洞的主要手段。
例如,教學“三角形的面積”時,學生展示預習成果――把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貼在黑板上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這時,教師讓學生思考拼出來的平行四邊形的底、高和原來三角形的底、高有什么樣的關系。雖然有學生能夠說出“等底等高”,但一部分學生仍然不知其所以然。這時教師分別拿一個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跟擺出的平行四邊形進行比較,一邊比較一邊點撥,指著三角形的底和平行四邊形的底讓學生說出它們的底之間的關系,指著高讓學生說它們的高之間的關系。通過教師的點撥,學生恍然大悟。
四、課堂反饋,是高效課堂的保障
反饋是控制論的一種重要基本原理,它是指控制系統把信息輸送出去,然后把其作用的結果返回來,并對信息的再輸出發生影響,起到控制。通過反饋,可以不斷地矯正失誤。
1.適時反饋,再次嘗試
在教師點撥的過程中,學生已經初步突破知識的難點,但這只是一種“臨帖”的狀態,要進一步讓學生掌握知識點,需要第二次嘗試。
例如,教學五年級上冊“小數除以整數”時,教師要求學生仔細觀察主題圖后嘗試說出圖意,接著要求學生列式并計算。
學生做題過程如下:
答:他每天要跑0.8千米。
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教師會認為學生已經會計算了。實際上,被除數5.6的整數部分只有一位數,當被除數的整數部分出現兩位或兩位以上的數時,學生還會嗎?教師可以讓學生再次嘗試練習“16.1÷23=”,預防學生出現以下的錯法:
從而讓學生真正地掌握“整數部分不夠商1,所以商0”的計算法則。
2.鞏固練習,即時反饋
“當堂清”是高效課堂的做法,當堂訓練不但能快速反饋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還能提高教學實效,減輕學生的課后負擔。鞏固練體可分成兩個層次:①對應練習,譬如例題后面的“做一做”,這部分練習主要面向中下水平的學生;②拓展練習,這部分練習主要面向學優生,讓他們在鞏固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自己的能力。
顯然,只要正確運用好課堂中的師生評講反饋、練習反饋,就能真正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體育本質:求道之術
“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道為萬物之終、宇宙本原,道又是自然運動的規律。道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但道不可捉摸,甚至不可以說,這種宇宙大“道”,正是我們人生需要領悟與追求的最高境界。傳統的體育不過是我們悟道、求道的手段,武術的最高境界即是“道”。
著名的道家作品《列子。湯問〉〉篇通過“紀昌學射”的故事告訴我們射術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天下無敵,而是悟道之后的“不射之射'飛衛是古代的神箭手,天下無雙。紀昌曾向飛衛學習射箭,飛衛對他說:你先學不眨眼的本領。”于是紀昌回到家,整天躺在妻子的織布機下面,雙眼死死盯住來回飛動的梭子。兩年后,果然練成了不眨眼的本領,飛衛又告訴他:“下一步你再練習好眼力就可以了'于是,紀昌在家里又用牛毛拴住一只虱子,吊在窗口,天天目不轉睛地瞪著看,三年以后,小小的虱子在紀昌眼里竟如車輪般大小了。這時,他便嘗試著用上好的弓箭朝虱子射去,利箭穿透虱心,而牛毛竟沒有斷絕。紀昌激動地找到飛衛,飛衛聽后說:“你已得到了射箭的奧妙了!
紀昌完全學到了飛衛的箭術以后,算算天下能夠同自己相匹故的,只有飛衛了,于是圖謀殺害飛衛。兩人在野外相遇,便張弓搭箭對射起來,箭羽在半空中相互觸碰落地。飛衛的箭先射盡,紀昌還剩一支。飛衛便用荊棘的尖刺來抵擋紀昌的最后一支飛箭,竟絲毫無差。完后飛衛拍著紀昌的肩膀說:你的射術已經超過了我,我不能再教你了,你去找我的師父吧!
于是,經飛衛的指點,紀昌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在深山的一座山頂上找到了飛衛的師父——一位老道。兩人剛一見面,頭頂上正好有一只蒼鷹盤旋,紀昌為了顯示自己的射術,于是彎弓搭箭,朝蒼鷹射去,蒼鷹應聲落下。老道見狀,便倏地跳上了懸崖邊一塊松動的石頭上,隨手朝天空一指,結果竟也有一只蒼鷹受傷而墜地。
老道告訴紀昌:“你的射術雖很高超,可以說天下無雙,但你那不過是‘術’而已。‘術’是還要‘有所待’的,就是還要依靠你的弓、箭及結實的大地,沒有這些,你的‘術’再高也無從發揮。而真正的高手應是‘無所待’,即無所依靠,不必依靠弓箭、大地,便可以射下蒼鷹,這種‘不射之射’才是射箭的最高境界,才是射術的道,'
“紀昌學射”的故事告訴我們:“道”是最重要的,而射術、武術等傳統體育不過是悟道的工具一“術”而已。后來的道教繼承了這種觀點,把“得道成仙”看作是身體修煉的最高境界,不過,道教的“道”已被具體化為各種各樣的神仙罷了。既然傳統的體育不過是求道的工具因此,在道家看來,我們在從事體育活動時,必須做到合乎“道”的運動。那么“道”的運動是怎樣的?
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即言道的運動是往返運動、是循環式的圓圈運動,這種圓圈運動也正是萬事萬物運動的總規律。因此,傳統的體育項目非常強調圓圈式的運動,強調從圓圈運動中去體悟道。比如從道家養生功夫發展出來的太極拳,就要求打拳時力求“非圓即弧”從起式到收式是一個圓,陰陽變化是個圓,進退虛實是個圓,打太極拳要“觸處成圓”力求達到“圓融精妙,方為佳境'受“道”的觀念影響,中國傳統體育往往把境界的提升看得比修煉本身更重要,更多的是強調一種意境,一種與道為一的境界追求,而從不專注于一招一式的雕琢。甚至動作標準與否都無關緊要,因為動作不過是悟道的輔助手段是“術”而已,如果達到了一定境界,這些動作都可以忘卻及至拋棄。正是這種對“道”的意境的追求,對動作雕琢的忽略,而使中國傳統體育另辟蹊徑,發展出了以入“靜”為要的靜養功夫。
二、體育方法:守靜為主
道家文化中,除了“道”這一核心概念外,另一重要概念就是“無為”。‘無為”不是揩‘無所作為”而是“清靜無為”、“順自然以動”一如老子所言:“道法自然“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因此,道家主張“守靜貴柔”、“致虛極,守靜動”。
受道家“清靜無為”思想的影響,中國傳統體育非常強調“守靜”功夫。
1.在傳統武術領域,普遍強調“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慢制快”等等觀念。
被稱為哲拳的太極拳,是中國武術的代表,深得道家思想精髓。傳說武當派掌門人張三豐創立太極拳時,便是因無意中得到一本《老子〉〉書,深為其中的哲理所吸引,于是創立了一種“以靜制動”、“以柔克剛”的太極拳。太極拳的最大特點是“靜'“靜”即是在練拳時,須身心放松自然,心無雜念,所謂“體靜”與“心靜”。同時,這種“靜”又不是絕對的靜止不動,而是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動靜自然。用太極拳的話講,這種“靜”說是“順勁而動”。即打拳時,必須由丹田帶動,由腰而胸,而背,而肩,而臂,而手,強調“內不動,外不發”、“腰不動,手不發”,由內及外,由靜而動。就是太極推手,散打,也強調“引進落空合即出”,合者即將周身之動合到一個點上,這個點才是根本,是動中之靜。太極拳難就難在這里,好也好在這里,因此它也最忌諱“單擺浮擱”妄動之病。
2.入靜”是傳統養生理論的第一要義c
傳統養生理論博大精深,溯其根源則在道家,楊朱講“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其主旨在于重生、“貴生”,老子講“長生久視”,也是“貴生”的,莊子也講“養生”、“達生”,但真正形成養生理論體系的還在于道教。
道教極崇性命之學,因貴生而樂生、好生、養生,可謂“養生之教”。道教不主張把精神寄托于來世或彼岸,而是積極倡導“我命在我不由天”,主張用奧妙的修煉方法達到長壽永生。道教的養生功夫,是以靜養為主,配以動功。
這種靜養為主的修行方式被稱為道功或道術,所謂道功,是指修性養神的內養功夫,如清靜、寡欲、息慮、坐忘、守一、抱樸、養性、存思等,道術則是指修命固本的具體方法,如吐納、導引、服氣、胎息、辟谷、煉丹、服食等。
概括地講,道家的靜養不但要求清心寡欲,還要配合以閉氣緩吸的方法,竭力降低各種運動性損耗。如道家醫生孫思邈所言:和神之法,當得寶……,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心無所思。”(《千金方。養性》)經過一定時期的靜養后,呼吸心跳皆可減慢,五臟皆可得養。
從現代科學的角度講,壽命與呼吸頻率成反比。龜每分鐘只呼吸1一4次,壽命可達五百年,人每分鐘呼吸12—20次,壽命僅幾十年,說明保養、節能、減少消耗是養生長壽的一個重要方面,龜、蛇之所以能長生,是因為呼吸緩慢,經常屏息,最大限度地減少耗氧。靜養能最大限度地節約人體能量,而獲得養生、長生之效。
三、體育目的:長生久視
“長生久視”一詞源自老子,《老子》五十九章云:“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
老子這里講的是治國之道,治國要積蓄能量早作準備(早服”)方可保證國家長久生存(長生久視”)后來,道教沿用了老子“長生久視”的這一說法,但它已由原來的治國之目的一變為養生之目的。道教認為,養生、修身的最終目標是:“得道成仙,長生久視。”
所謂“得道”,道教解釋為“德言得者,謂得于道果。”(《自然經》)即言道之在我謂之“德”。這顯然是從老子《道德經》而來。那么如何“得道”?道教認為,通過修道養生,使人返本還原,與道合一,就可以成為神仙。“神仙”并不是指彼岸世界的超自然物,而是指獲得了永生亦即“長生久視”之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