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列子二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初中語文; 挖掘內涵;傳承傳統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3-0067-02
中華傳統文化是當今世界上唯一持續發展而為中斷的文化,她既有悠久的歷史,又煥發著青春活力。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外來的西方文化洶涌而至,給我們的民族文化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在新形勢面前,我們既不能抱殘守缺、固步自封,也不能崇洋、全盤西化。面對祖先留著我們豐厚的文化和精神財富,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時代精神加以繼承和發展,做到古為今用。
國家教育部多次在報告中指出:“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語文作為文化載體,決定了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物質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語文,因此站在時代的講臺,手執新教材的語文教師,應當義不容辭地擔當起這歷史使命: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特殊功能,通過祖國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歷史之美、文化之美和傳統之美,讓學生暢游在中華歷史的長河中,盡情領略中華五千年的燦爛風光。
一、初中語文課文中蘊育著優秀的傳統美德和文化因子
初中語文課文不僅貯積了豐富的語文知識,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意韻,字里行間處處流淌著中國文化濃濃的鮮活的血液。新課標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所以語文教師應因地制宜,立足新教材,創造性地理解和運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以如何宣揚初中語文教材所蘊涵的傳統美德以及如何品味和積累祖國語言文字、解讀民族文化典籍為重點,為學生創造綜合學習的機會,從而來尋求弘揚民族文化的途徑和策略。
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利于塑造健康人格。“文以載道”、“以德教化”是中華民族優良的教育傳統,初中語文課文中既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與妻書》的“犧牲我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的崇高境界,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義凜然,白居易的“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賣炭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的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欲己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世范,也有曾子 “吾日三省吾身”、宋濂“未嘗一日去書卷”勤奮不息精神,更有《論語》誠信仁愛等等,這些無疑是我們教育學生、培養學生優秀人格的瑰寶。
中國的傳統文化千姿百態,包羅萬象,底蘊深厚,源遠流長,有利于培養人的審美情趣。中華民族有著豐富的文化積淀,初中古文中,既有著故事性強,趣味性強,有一定思想性、短小精悍的故事如《世說新語》二則中的《期行》、《乘船》《列子》二則中的《杞人憂天》、《楊布大狗》等,也有著經典名篇如《愛蓮說》、《答司馬諫書》、《出師表》等;古詩詞中,既有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的山水田園詩如《過故人莊》《滁洲西澗》,也有以歷史典故為題材,將史實與現實扭結到一起,或感慨個人遭遇,或抨擊社會現實、借古諷今,或抒發滄桑變化的感慨的懷古詠史詩如《赤壁》,既有歌詠山水名勝、描寫自然景色的抒情詩歌如《浣溪沙·山下蘭牙短浸溪》,也有描寫邊塞風光和戍邊將士的軍旅生活,或抒發們樂觀豪邁或相思離愁的情感,風格悲壯宏渾,筆勢豪放的戰爭邊塞詩如《使至塞上》《涼州詞》。這些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強大的人格力量感染人,以清新優美的意境美化人,它們能在不知不覺間改變人的品格,凈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
二、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傳承傳統文化
2.1誦讀中形成傳統文化的積淀。 誦讀是我國傳統的讀書方法,是目視其文,耳聞其音,心悟其情,意會其理的綜合閱讀活動;是從字、詞、句到段、篇,從文字到語音、語義,從表面到深層含義,到潛在的情味的全面感知。義教教材把誦讀放在突出地位,作為基本的教學方法、教學環節和一項主要的教學要求,貫穿文言文的訓練體系,并對誦讀訓練做了有層次、有系統的安排,提高了誦讀的要求,也加強了誦讀指導。在反復誦讀中,使人潛心涵泳,認知文字,感受聲律,疏通文脈,捕獲作品的藝術形象,明悟作品語言藝術,通達作品的奧妙之處,化古人的神氣為自己的神氣。故義務教育教材特約編者張必錕先生大聲疾呼要“把誦讀放到文言文學習的首位上來”。葉圣陶先生也說:“古文與口頭語言殊異,讀文之至熟,實即學習古文之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