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陳情表練習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011年和2012年,為適應自主命制語文新課標試卷的需要,在堅持江西語文高考命題的理念和特色、歷經數年醞釀和準備的基礎上,試卷的內容和形式較之大綱卷作了很大的調整和更新。與2005年以來江西自主命制的6份試卷相比,課標卷的命題內容和命題形式變動之多之大,讓人感覺面目一新;但其內在的“成色”(命題理念和命題特色)非但未變,反而更為彰顯,更加厚重。“面目”上的變化主要有:
1.詩歌鑒賞題的賦分由6分增至8分,且于2012年首次考查宋詞。
2.啟用選擇題(3分)考查文學名著閱讀(包括語錄體散文集《論語》)的情況。
3.文言文除保留實詞、虛詞兩道常規題外,先后設置斷句題和文意篩選題,并將翻譯題的賦分由10分增至12分,以集中考查對文言字、詞、句的理解和掌握情況。
4.現代文大閱讀文本采用外國小說(素材的陌生有利于考試的公平),且設置探究題型(論述題)。
5.第六大題的語言運用題原設2~3小題,考查單項的語言表達技能,2011年、2012年調整為一道“語言綜合表達”題。因為有中心、結構和多種語言表達技能的要求,被坊間稱之為“小作文”。
6.寫作題賦分50分,較往年減少10分。
研究高考試題,我們還發現這樣一個特點:2012年的閱讀賞析和寫作表達注意到了文體上的綜合平衡,力求盡可能更多地覆蓋日常教學常見常用的文體,這樣既利于真實地檢測考生對不同文體的運用(閱讀與表達)能力,也為平時的教學提供了應當更加重視文體意識的培養和文體能力訓練的信號。這里將2012年各板塊覆蓋到的不同層級的文體情況列舉如下,以備參考:小閱讀為一般科技文,實即科普類說明文(現在不少省市都將其歸入“實用類文體”);文言文,選取的是正宗的史傳散文,過去語文教學一般視之為記敘文;古詩詞賞析,選取的是宋詞,一改多年以唐宋詩為對象的情況;大閱讀,和2011年一樣是文學類中的短篇小說;語言綜合運用(小作文),是文學類中的抒情散文(短章);大作文,只能寫議論文。――不難看出,高中階段學習過的主要文體,大體涵蓋其中。
由于2012年試題的內容與形式未作多大的變動,所設7個大題21道小題仍可消納各個考點,加之試題整體難度有所下調,全省考生語文平均分首次超過90分及格線,語文高考貢獻率得以提高,這份試卷保持了較高的測評效度、信度和區分度,具有較好的選拔功能,同時也延續和彰顯了自主命題以來高考試卷對我省語文基礎教育健康發展的導向作用,實現了“守住”命題理念和命題特色的預期目標。為此,2013年江西高考語文考試說明的考點要求及試卷格局也未作調整。2013年江西高考語文全卷還是語言知識及運用、現代文閱讀理解與鑒賞、古詩文記誦、閱讀理解與鑒賞、寫作和名著閱讀這五個板塊,對應考綱的5個一級考點、15個二級考點及41個三級考點(2012年考了其中37個);全卷總分和客觀題、主觀題的分值及考查題型(選擇題、填空題、文言翻譯題、簡答題、論述題、寫作題)也不予變動。命題也將堅持2011年調整和更新后的思路與舉措,并相應守住既定的理念和特色,守住整體上的質量和水平。
不過,追求穩定“守正”不圖變化“出新”,并不是說試題完全不出新,起碼選材要更新,個別考點或題型要輪替(如詞語運用題不能總考成語,還可換成近義詞選詞填空形式;標點連續考查了兩年,也許會暫時淡出,而語言連貫題則應高調上場;等等)。2012年的某些試題就體現了這一特點。比如寫作題,2011年我省命題(孟子“三樂”)的素材直接采自選修教材《先秦諸子散文選讀》的“思考與練習”,發出了寫作考試也可以回歸教材、以本為本的信號;2012年則依據必修教材4“表達交流”模塊中“學習辯證分析”一節的相關知識與訓練要求擬制作文題目,顯示我省在高考寫作命題中緊扣教材、讀寫結合以及由課堂向考場遷移的嘗試更趨自覺,力度更大。這里有兩點需要明確:一是這種緊扣教材的寫作命題作為嘗試,需要在今后的教學與考試實踐中繼續接受檢驗,畢竟寫作能力是長期訓練出來的極為復雜的綜合性能力,聯系教材予以考查,既可以正面而直接,也可以側面而間接。(這種形式即便是間或不被采用,也并不意味著對寫作命題也應回歸教材、以本為本這一守正原則的否定。)二是在考試說明規定的范圍內,考點和材料的輪替、更新與守正出新不是同一概念。比如,2012年的文言試題恢復了2011年輪空的文意篩選題,2013年也許再設置文言斷句或新設句式題;小閱讀材料2012年是一般科技類的,2013年也可能又恢復一般社科類的,或保持科技類不變,等等。這些都只是對既定考試內容的隨機選擇,不是考查形式上的推陳出新。
根據以上對于2012年高考語文試題及2013年高考語文考試說明的分析,筆者結合多年的高三教學實踐,擬就高三語文二輪復習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關注教材,夯實基礎
在一輪復習的基礎上,繼續關注教材,夯實基礎。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梳理課文中的重要字詞(主要是現代規范漢字的拼音)。以近兩年高考語文拼音題中的詞語為例,可見其“回歸教材”的特色:
【2011年】(1)躡niè足 行háng伍(必修3《過秦論》);(2)彳chì亍(必修1《雨巷》第6頁有注釋與讀音);(3)著zháo裝(這是干擾項,試題注音錯,應讀zhuó。必修2《故都的秋》有“著zhuó著很厚的青布單衣”);(4)少不更(gēng)事(必修3《祝福》);(5)造詣yì(必修2《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6)校xiào對(這是干擾項,試題注音錯,應讀jiào。雖未出現于課本,但2007年字音題卻考了這個詞語);(4)琺(fà)瑯(選修《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中的《動人的北平》);(8)煢qióng煢孑立(必修5《陳情表》);(9)蟊máo賊(必修4《哈姆萊特》);(10)彈劾hé(必修4第64頁《蘇武傳》注釋4,內有“劾”的注音);(11)勖xù勉(必修2《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內有“相勖”的注釋及注音);(12)鮮xiān有所聞(這是干擾項,試題注音錯,應讀xiǎn。必修5《陳情表》有“終鮮xiǎn兄弟”);(13)圭臬niè(選修《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中的《都江堰》);(14)肖xiào像(選修《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中的《特利爾的幽靈》);(15)迤yǐ邐(必修5第3頁《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注釋7,另有注音);(16)咄duō咄逼人(必修4《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2012年】(1)熟稔rěn(《歸去來兮辭》“猶望一稔”);(2)青荇xìng(必修1《再別康橋》);(3)錙zī銖必較(必修5《咬文嚼字》);(4)優渥wò(必修5《陳情表》);(5)尺牘dú(必修5《陳情表》);(6)監jiàn生(必修2《祝福》);(7)執拗niù(必修4《竇娥冤》);(8)孑jié然一身(必修5《陳情表》“煢煢孑立”)。
2.梳理文言文字詞,包括必修1―6的文言文,以及《先秦諸子散文選讀》《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等選修教材里的重要實詞、虛詞。原來《中學語文教學大綱》里規定的120個文言實詞已經遠不夠應對高考需要,這就要擴大積累面,熟悉100個常考文言實詞(網上可搜到),同時掌握“猜讀九法”(筆者這一研究成果詳見《高中生之友》總第2期)。虛詞則要掌握考綱規定的18個常見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的基本意義和用法,特別是那些易混用法(如“乃”字何時譯作“才”,“與”字解作“和,跟,同”時怎么區別介詞和連詞的用法,“以”字解作“因為”時到底是介詞還是連詞,等等)和特殊用法(如“予所否者”句中“所”字表起誓時可譯作“如果”,“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句中“之”字解作第一人稱代詞“我”,等等)。另外,要特別注意詞類活用現象。
3.進一步復習鞏固教材中名句名篇的背誦內容(見考綱附錄二)。可采用背誦、默寫、搶答等形式加以落實。
二、關注考綱,查缺補漏
比如考綱中關于“語言文字運用”的總體要求是“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語言文字”。它涉及兩個能力層級(識記A、表達應用E)和9個考點。其中涉及“正確”的有:(1)識記現代漢語普通話常用字的字音;(2)識記并正確書寫現代常用規范漢字;(3)正確使用標點符號;(4)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5)正確運用常見的修辭手法(常見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反復、設問、反問)。涉及“熟練、有效”的有:(6)辨析并修改病句(病句類型:語序不當、搭配不當、成分殘缺或贅余、結構混亂、表意不明、不合邏輯);(7)擴展語句,壓縮語段;(8)選用、仿用、變換句式;(9)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準確、鮮明、生動。而我們在一輪復習中可能忽視近義詞語辨析、語言連貫、“擴展語句,壓縮語段”及“選用、仿用、變換句式”等。這些都要在二輪復習時加以強化,至少要結合“小作文”訓練加以關注。
三、關注生活,加強積累
讀書看報,加強積累,有利于增廣見聞、凈化語言、提高素養。“大語文觀”認為,世界有多廣闊,語文的天地就有多廣闊。高考試題的命題素材除了來自教材外,更多的采自現實生活。因此,我們在復習備考時依然要關注現實,注重積累。筆者建議要求考生設立積累本,積累好素材,積累好思想,積累好語言,積累好標題。比如積累100個常見別字、2006~2012年“中國語文十大差錯”以及歷年的感動中國人物的先進事跡及頒獎詞,等等。由于高考作文更加關注青年勵志和社會“正能量”問題,我們就要有意識搜集這方面的寫作素材,如《誰在支撐我們的心靈成長》《把埋在土里的夢想“挖”出來》《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忙文化”》《點燃轉型社會的“道德之光”》這類文章及標題就很值得我們記誦和借鑒。
四、研究考題,實戰演練
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課后題的地位因教師的認知程度、重視程度不同而變得起伏不定,要么題題落實,浪費時間;要么略講一二,一筆帶過,無形中課后題失去了其讓學生思考、領悟的獨特價值。這樣的實際效果,筆者認為一方面是沒有真正研究新教材的編排體系,另一方面是教師本身對語文課程基礎性和選擇性精神理解不夠造成的,有悖于編者的意圖。
如何在教學中靈活、有效地利用課后題?首先需要鉆透教材;其次要根據學生實際和教師教學風格以及文章本身特點,大膽剪切,重新組合,以靈活性、輻射性、開放性原則,因地制宜,巧妙運用。筆者在具體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了嘗試。
一、拓展課后題,加強基礎知識。
近幾年的高考,文言文越來越強調學生的翻譯,其分值從過去的5分提到了現在的8分,學生文言文翻譯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文言文單元每一課的課后第二題是辨析多義詞含義,第三題一般設置為翻譯句子或段落,這恰好是我們有效利用課本資源加強基礎的有利時機。于是讓學生完成第二題,并要求學生根據古漢語詞典中的釋義,補充題中未涉及的義項,然后翻譯題中的多義詞含義,以及所在句的句子翻譯,并強調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與此同時,結合學生實際和課文重難點,在第二題中補充相關語句、語段的翻譯,通過拓展性的基礎練習來強化對課文內容理解,強化對重難點詞的把握,強化對五種文言句式的熟知。
《登泰山記》中我補充了涉及文言句式的翻譯: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強調判斷句的翻譯)《祭十二郎文》中的“是年,吾佐戎徐州”,“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考察“是”的把握)。“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語氣的翻譯)。每篇文章或側重句式,或側重虛詞,或側重古今異義等,都是從課后題中延伸出來的,并不局限于課文安排的習題。
小說、散文、戲曲等單元的基礎知識,我讓學生在課后習題中補充重點詞語、易錯詞語、優美句子識記等題型,夯實基礎,讓學生實實在在得益于課內。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同樣可以借助課后題,豐富學生想象,激發寫作欲望,培養寫作的基本技巧及能力。
《藥》這一單元教學重點是結構分析,主題的把握,除此之外,我們還須重視其人物描寫方法對作文教學的借鑒意義。完成了對《藥》的課后第三題的語言揣摩,《陳奐生上城》課后第三題的心理比較和《守財奴》課后第二題的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的分析后,我給學生介紹了相關的人物描寫技巧及表現手法,讓學生仔細觀察班上的同學和老師,注意他們的特征。對身邊人物的留心觀察結合對名家作品的用心鑒賞,同學們寫作不再無話可說:
“他右手的食指和拇指夾著粉筆,剩余的三根指頭就成了教鞭,自由地在黑板配合著他的講解……”
“他有著班上最為個性的發型。看,低矮型的成熟稻谷,立而后彎,但前額部分卻像是肥料不足,你拉我拽地倒下了……”
《陳情表》中,我們還可以將課后的談忠孝的開放性題改成作文練習,圍繞“孝”寫一個片段作文,字數不少于300字,要求用整句。
圍繞新教材課后題,根據學生實際,找到學生基礎訓練的落腳點,讓學生在鞏固基礎的同時,應變能力也得到了加強,因為基礎越扎實越能夠在復雜的題型中獲得靈感。
二、借助課后題,把握文章內容。
新教材中的小說單元和文言文單元的課后第一題,其設計都和文章內容緊密相連,這主要是幫助學生迅速地把握課文。《登泰山記》課后第一題設置有三個小問題:①找出課文第二段的登山路線;②文章景物描寫的順序;③第四、五段的內容大意,我讓學生完成翻譯的同時借助該題也把握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上課評定時,也順勢完成了板書,一題多用。
當然,戲劇單元的劇情所涉及的課后題還可以借助學生的表演等其他方式來把握,以便讓課后題變得有聲有色。
三、巧用數字,熟悉題型設置。
“語文教材是豐富的語文知識的載體,也是深厚的民族文化的載體,而且涉及到社會諸領域,是學生學習漢語文的好例子。”教師在處理教材時,除了要將教材作為一個范本,借教材完成多個任務外,還要注意和考試的有機聯系,做到以題帶考,以題落實考試要求。
在具體操作中,我們可以采用限制對某道題的回答字數來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限制回答時間來培養學生的敏捷性,給要回答的問題附上分值來訓練學生對出題者意圖的揣摩等。
四、利用課后題,加強情感體念。
新課標強調學生的自我認識,自我情感體念,自我精神成長,強調“以生活示范生活,以激情感動激情”。
《陳情表》一文融情于事,強烈的感彩是其一大特色。在學生完成了翻譯,領悟了作者的孤苦無依之情與祖母相依為命的深厚親情后,文本設置了一道開放題“中國古代統治者注重以孝治國,忠孝兩全被看作一種傳統美德。參看下列資料,說說你對這個問題的看法”。針對我班學生實際知識結構水平以及不理解父母的現狀,我設置了這樣幾個問題:①結合課文和題中所給材料,談談你是如何看待李密的孝情的。②父母或長輩對你的真摯關愛中,最讓你感動的是什么?③談談你對孝的認識。要求將內容整理成文字。因為在開放題中強調了學生自身對孝的感悟、反思,所以同學們作文中寫出了充滿真情實感的句子。
一、明確范圍,一網打盡。湖北高考對名言名句的默寫范圍每年都不一樣。以2013年高考為例,除了必修1~5所要求背誦的27篇古詩文(其中5篇只要求默寫其中一部分)、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7篇古詩詞外,還要加上初中6篇古詩文(此6篇古詩文每年都有變動)。所以,在新的湖北高考“考試說明”未公布之前,我們要對上一年的所有篇目“一網打盡”地識記;在“考試說明”公布之后,再有針對性地微調。
二、結合“考試說明”,正視背誦要求。有些課文雖然近幾年一直沒有考過,但課后“研討與練習”明確要求背誦的,必須背誦,因為,既然課本要求背誦,就說明該文有背誦的必要,也就為高考默寫本文名句埋下了伏筆。若平時不加強識記,待“考試說明”公布之后再“臨時抱佛腳”就很被動了。如《沁園春·長沙》《蘇軾詞兩首·定風波》和《辛棄疾詞兩首·永遇樂》等篇目。對于課本沒有要求背誦而老師要求背誦的篇目,我們也同樣不能小覷,如《離騷》《琵琶行并序》《李商隱詩兩首·錦瑟》《師說》等,課文并沒有要求背誦,而2013年湖北高考則明確要求“背誦”《離騷》中“長太息以掩涕兮……豈余心之可懲”段和《琵琶行》《師說》全文。
三、依據詩、詞特征,揣摩、推測上下句。古詩特別是律詩講究平仄、對仗、押韻。據此特征,我們可由所供名句來推導其上下句。例如默寫杜甫的《登高》時,我們常常將“萬里悲秋常作客”的對句寫成“潦倒新停濁酒杯”,如果我們回顧一下律詩知識,則會發現對句銜接不當。因為律詩的頷聯與頸聯必須對仗,所以,要重新考慮與出句對仗的那一句——“百年多病獨登臺”。再如,我們在默寫《錦瑟》時,往往將“藍田日暖玉生煙”的出句寫成“莊生曉夢迷蝴蝶”,對照律詩知識即可發現其錯誤:“藍田”與“莊生”可對仗,“日暖”與“曉夢”亦勉強對仗,但“玉生煙”與“迷蝴蝶”則完全不對仗,再回顧其他句子,就可發現出句應該是“滄海月明珠有淚”。
對于詞而言,詞牌決定了詞的總字數、各句字數和平仄等,相同的詞牌,其總字數是相同的,各句字數也一一相應。如果我們記不清所要默寫的詞句,則可通過相同詞牌的詞作進行聯類推導。比如,在默寫《沁園春 長沙》的下闋“攜來百侶曾游。 ”時,有很多同學誤填成“恰同學少年”,回顧一下《沁園春 雪》的下闋“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即可發現,下句應該是由一字領起的八字句,再細細琢磨,即可發現,此處應填“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四、知人論世,瞻前顧后,準確聯想上下句。有些名句似乎可“通用”,即放入兩首詩中貌似都講得通,這時,就需要我們“瞻前顧后”或知人論世地全面理解了。如王維《送元二使安西》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和高適《別董大》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貌似可互換。但我們“瞻前顧后”會發現,“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含婉約味,而“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含豪放味。并且,王維是唐代山水田園詩人,多寫山水景物和離人別緒,偶有軍旅作品,其基調也不甚昂揚;而高適是唐代邊塞詩人代表,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所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應緊隨婉約的“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句,而“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則應上接豪壯的“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句。
五、字義識記,準確作答。不可否認,我們在默寫時,有時對詩、文句中的字義弄不清楚,從而提筆寫錯字,這就要求我們理解字義,準確識記。如杜甫《蜀相》中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很多同學想當然地把“襟”寫成了“巾”。若理解了“淚滿襟”是淚水沾滿了“衣襟”,也就不會寫錯了。再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很多同學老是把“幽”寫成“憂”,這也是不解字義所致,作者在文中的意思是“幽深之愁”而非一般的“憂愁”。
另外,還要注意通假字。默寫的名句中有通假字的,一定要寫詩句中的原字。如蘇軾《念奴嬌》中“一尊還酹江月”中的“尊”通“樽”,李密《陳情表》中“夙遭閔兇”的“閔”通“憫”,蘇軾《赤壁賦》中“舉酒屬客”的“屬”通“囑”,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中的“馮”通“憑”,等等,我們在作答時都不能寫成通假字,都必須寫出原字。
六、非常識記。有的詩句,按現在的語序識記往往拗口或不合規范,這就需要我們“非常”識記。如杜甫《詠還古跡(其三)》中“環珮空歸夜月魂”中的“夜月”就常被錯寫成“月夜”。再如李密《陳情表》中“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很多同學自作聰明:祖母與李密乃為“祖、孫二人”,于是將其中的“母、孫二人”錯寫成“祖、孫二人”。豈不知古漢語中的“祖”在表示親屬關系時,專指“祖先”或特指“祖父”,而“母”則泛指“女性長輩”。
七、全部寫完,最后定稿。在高考中,考卷和答題卷是分離的,高考閱卷只看答題卷。這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方便:把所提供的全部八小題全部默寫下來,試卷上怎么寫都不要緊,而在往答題卷上謄正五個小題前,再一句一字地斟酌,非“十拿十穩”者不要輕易謄到答題卷上。
最后,我們還要避免兩個誤區:一是做得越多,越容易得分。高考閱卷是按你所作答的前五個小題來評分的,前五個一旦有錯誤即扣分。如果你把八個小題全部做完,前五個有這樣那樣的的錯誤,即使你后三個完全正確,本題也只能得分。所以,我們只選做“十拿十穩”者;第二個誤區是“賣弄”“書法藝術”,解答這道題時,字一定要工整清楚,嚴禁潦草,要像小學生一樣一筆一劃地寫,切勿賣弄。
名句默寫題極易得滿分,但大多數同學因沒有技巧意識而失分,這是很痛心的。掌握了以上技巧,本題拿滿分即不成問題。另外,我們要對名句識記有一個正確的認知——除了掙這個5分,還能為我們的寫作增色不少,更能增強我們的文化底蘊。
請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選其中的5個小題作答,如答題超過5個,按所答的前5個小題計分)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__________________ ,不求聞達于諸侯。(諸葛亮《出師表》)
(2)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__________________ 。(蘇軾《赤壁賦》)
(3)故木受繩則直,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勸學》)
(4)__________________,塞上風云接地陰。(杜甫《秋興八首》其一)
(5)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6)__________________,豈余心之可懲?(屈原《離騷》)
(7)心非木石豈無感,__________________。(鮑照《擬行路難》 )
一、有物無文,疾在肌膚
文章有內容但無文采,雖病得最輕,對文章質量來講影響很大,語言要靠文采才能流傳久遠。對于有這樣問題的學生,首先要檢查他的知識儲備,理清句子成分,辨別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修辭手法的種類等等,如果不足要補充。這些知識如果都掌握了而作文還是無文采的話,癥結就在不會運用。
同學在品味生活中別樣的風景時寫到:我繼續散步。走著走著,走到了田野邊的小路上。這里的空氣十分純凈,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其間加了:田野里的稻穗朝我點頭哈腰,路邊的野花微笑著歡迎,翩翩起舞的蝴蝶前來采蜜文章頓時增色不少。在寫作中要引導學生反復修改文章,力求文辭通順;指導他們有意識地運用修辭手法,情感因文辭的渲染更加深刻,人物經文辭的潤色而更加豐滿;指導他們錘煉文字,模仿前輩優秀文章,不斷完善表達,使文章情美,形美,聲美。
二、有文無物,疾在腸胃
文章形式華美而內容空洞,寫出這樣文章的學生,他們的語文基木功應該很扎實,只不過他們并不了解寫作的真諦,寫作它應是靈感突現時的興會來臨,它飽含深情。像花粉黛石用來美化容貌,可顧盼生情卻來自美好的豐姿;辭藻用來美化語言,而文采艷麗卻依靠性情的真摯。情理是文章的經線,文辭是情理的緯線,經線正了緯線才能織上去,這是寫作的根木。有同學用優美的文辭記錄下了秋天:在純凈的天空下,太陽照在水亮亮的亭頂上,金光閃閃,透出一派占樸來。梧桐葉忽悠忽悠的落,落得輕盈。楓葉一樹一樹的紅,紅的耐看。一簇一簇的,競相怒放。在如此美景中加入了惜秋之意,真摯感人,在自然中留下了情感的印記:我拾起一片花瓣一聞啊,清香淡雅這一切是多么美好, 引導他們做生活中、閱讀中的有心人,以飽滿的感情去觀察和感受周圍的客觀事物,通過用心觀察,感受生活中、閱讀中的美,感受其間的人、事、物、理,從而激感。真情從實感中來,要像黛玉那般多愁善感,如無惜花之意怎會有葬花之舉,如無憐花憐人之情怎來葬花之詞,觀門!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
有了豐富的情感,事理積累后,要指導他們模仿優秀范文練習寫作。寫人物,可以參照的《我的母親》通過事件刻畫人物性格;寫景色,可以參照沈從文的《邊城》,文字簡潔流動,富色彩;說觀點,可以參照魯迅的《拿來主義》,觀點清晰,論證透辟;作說明,可以參照葉圣陶的《景泰藍的制作》簡明扼要,科學準確。
三、無物無文,疾在骨髓
既沒有真情,又沒有文采,這樣的文章,讀之味同嚼蠟,看過一遍之后也不知道它要表達的是什么。寫出這樣文章的人,語文功底很差,而且對語文不重視且缺乏興趣,通過幾次習作就可以把他們區分出來。對這樣的學生,關鍵要激發他們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寫作要有真情實感,讓孩子們在作文中說真話,述真情。但單調的范文教學,單純地寫作規律教學讓孩子們索然無味,在一次作文練習中出現好幾個跳入水中勇救落水兒童的英雄題材,細細一問,純屬虛構。寫作的源頭還在于做人,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用發達的網絡通訊所提供的正面積極的新聞去引導學生關注周遭,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然后用自己的體驗勇于表達真情實感,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對自己言行負責的人,敢說敢為的人,用文字去留住記憶,留住美麗。
關鍵詞:中職語文;教學;小組合作
雖然新課改推行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但還有許多中職院校沒有徹底執行,許多中職院校的小組合作學習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形成了一種優生更優,學困生更差的狀況。
一、實現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中職語文教學會因為教學性質內容、學生個體情況和教師本人等原因,使小組合作學習停留在形式上,不能得到有效執行,會出現以下問題。
1.難以對學生進行科學分組
科學分組是實現小組合作學習的基本步驟,這需要教師充分了解班上每一位學生的情況,而中職語文教師因為教授班級太多,缺少時間和精力去了解學生,小組分組時往往只能按照隨機或者自愿原則來進行分組,學生之間差異較大,影響小組合作學習效率。
2.小組合作學習中優生包攬全局,學困生懶于思考
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因為中職院校學生文化水平的差異,在學習中,導致所有問題都依賴成績比較好的學生,而學困生就懶于思考問題,把所有責任都推給優生,導致一邊化發展,優生更優,學困生更差。
3.主體性和自主性的缺失
學生雖然是主體,但是教師也要起到主導的作用,有些教師認為學生已經具備了基本的語言表達能力,能夠理解課文的結構主旨,通常布置完任務后,就簡單的在教室里面巡視一圈,任由課堂吵鬧,不做任何監控和指導,使學生的自主性大大下降。
二、如何有效實現小組合作學習
1.進行合理的科學分組,充分利用資源
在進行科學分組前,必須充分考慮學生個性、性別和學習能力的差異,教師如果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了解每個學生,可以通過跟班主任了解或者課前的交流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對學生做出相對正確的評價,利用學生自身的特點進行分組,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和優點,采取一定的要求和規則來形成不同類型的小組,比如按個性差異、學習差異和性別差異等形式來搭配進行不同類型的分組,抓住學生的心理,使小組學習合作高效且有效運行。
2.因材施教,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
小組合作學習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所以要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的方式,讓學生能參與到小組活動學習中,合理設置教學活動和小組合作任務,優化教學內容,比如說中職語文的教學模塊由口語交際與實踐、閱讀與欣賞、綜合實踐這幾個類型構成的,那么在口語交際課的時候我們讓小組合作的學生模擬真實情境中利用口語交際的技巧和方法來進行口語練習。
3.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一直都是小組合作學習的主體,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時候,要在凸顯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比如在學習《陳情表》的時候,在課前可以要求學生進行新課的預習,各小組分工合作,了解李密在寫這首文的時候是什么背景,了解當時的政治背景,預習課文中的生詞生字,在課本上進行標注,并討論回答此文表達了李密的什么心情,有什么更深層的含義,教師可以在上課的時候進行適當引導,小組討論的時候,也參與到他們的討論中,對他們進行指導,這樣不僅減輕了教學的負擔,還營造出了一種輕松的教學氛圍,更能推進小組合作學習對學生所呈現的正面影響。
在強調主觀能動性和團隊合作的今天,在學生學習階段的時候進行培養是最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方法在中職院校的廣泛推行,能使學生在進行文化技術學習時,增強對團隊意識的認識,但這能否得到有效實行還需要各中職院校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