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于秋天的古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園翁莫把秋荷折,因與游魚蓋夕陽。——【宋】周密《西塍廢園》
3、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唐】杜牧《秋夕》
4、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5、一夜綠荷霜剪破,賺他秋雨不成珠。—— 【唐】來鵠《偶題二首》
6、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宋】蘇軾《贈劉景文》
7、夜半酒醒人不覺,滿池荷葉動秋風。—— 【唐】竇鞏《秋夕》
一、視誦讀為詩詞教學的生命線
誦讀在古詩詞的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一點已經成為廣大語文教師的共識。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古詩詞的教學,學生的朗讀是任何理論、手段都替代不了的。我認為,讀詩如剝洋蔥,要有步驟、有層次,首先要字正腔圓,讀準字音;其次要抑揚頓挫,讀出節奏;三要字從句順,讀出詩歌所描寫的情境;四要細語微吟,讀出詩人的感情。南宋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朱熹曾說“讀詩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可見誦讀的嚴謹和重要。人教版所選的古詩詞多魏晉唐宋絕句和律詩,也有漢樂府和《詩經》里面的詩歌。詩歌節奏的把握較為簡單,重要的是讀出詩句的情境、意蘊,進而理解詩人的情感。形式多樣的古詩文誦讀競賽活動是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興趣的催化劑。應該說,今天人們已經沒有可能超越唐宋詩詞,那么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開展形式多樣的古詩詞誦讀競賽活動,對提高學生學習古代詩歌的興趣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以誦讀帶動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已經成為語文老師的共識,
二、用現代教育技術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
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普及給語文教學插上了啟發學生想像的翅膀,把“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古詩詞進一步演繹成一幅流動的畫、一首動聽的詩,使缺乏實際生活閱歷的學生的較為單一的思維一下子變得豐富多彩起來。
比如我在講《詩經》中的名篇《關雎》時,用悠揚的古琴音樂帶學生走進遠古那迷人的氤氳著霧氣的河邊。動畫顯示男子魂牽夢繞的姑娘,在霧氣中恍若翩翩仙子。學生眼睛里看到的,耳朵里聽到的,心理感悟到的全是激發審美體驗的形象。原本枯燥乏味的古詩學習成了享受影音娛樂的美味大餐。
三、巧設情境,幫助學生利用現有的人生體驗感知古代詩詞的意境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有關于“情境”的論述,所謂“情以物遷,辭以情發”。人對處在一定情境中,能引起情感共鳴的事物往往印象深刻。由于古代詩詞所反映的社會文化生活比較久遠,初中生的人生閱歷又十分有限,我國古典詩詞講求“意在言外”,講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它們留給讀者的想象空間非常大。所以要想深切體會詩歌中的意蘊,教師在講授古詩詞時,巧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幫助他們調動已有的生活體驗去感悟詩歌的思想內涵。例如在講授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時,我力求引導學生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畫面感,調動自己曾經有過的關于秋天肅殺凄涼的人生體驗,讓自己穿越時空,仿佛自己就是騎著瘦馬,迎著秋風,在荒涼的古道上踽踽獨行的天涯游子,體會那種相思斷腸的愁緒。這樣不但讓學生很好地理解了詩意,也激發了學生的創作熱情。
每一首古詩詞的背后其實都有著詩人的人生閱歷,從這個意義上說,每一首詩詞又都有一個故事,由賈島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而發生的有關推敲的故事早已傳為佳話。在許多古典詩詞當中作者還運用了許多典故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典故講清楚也需要老師在授課時精心安排。例如在講授杜牧的《赤壁》時,講一講“東風”的典故,說一說“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俗語,聊一聊《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學生對“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詩意就會有更加深刻的感受。
四、活學活用古詩詞是學生繼承古詩詞文學傳統的有效手段
言簡意豐、含蓄典雅、經受了時間考驗的古詩詞在今天有著極大的借鑒價值,在作文中,如果學生活學活用古詩詞名句,不但使自己的文章文采飛揚,而且給讀者許多感悟和收獲。
我們不可能像古代的詩人一樣走遍千山萬水,閱盡悲歡離合,把人生體驗濃縮為流傳千古的名句。但是我們可以把古詩詞名句所飽含的人生體驗內化為自己的生命體驗,融入到寫作中,學生的寫作水平自然會得到很大提高。
[摘要] 小學詩歌教學要以興趣為導向,以直觀為手段,以理解為基礎,以說話為方式,以寫作為目的,以求觀察、說話、誦讀、想象、寫作五位一體。
[關鍵詞] 小學詩歌教學 想象 誦讀 情境
在壯麗的山河錦繡圖中,溶進顆顆喜悅、自豪的心靈;把充滿哲理的教導寫進生活的畫卷里;請枯燥的知識變成歌,牽著你的手走;讓平平淡淡的生活釋放光彩,猶如和著歌,邁著步,跳著舞,追著風,這就是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詩歌。它融思想性、藝術性、趣味性于一體,給孩子們以美的熏陶和啟迪,深受學生們喜愛。
可它雖美,卻是一枝帶刺的“玫瑰”:其一,古詩由于語言高度凝練,加之古今漢語的差異,給學生的理解造成障礙。至于體會意境,感受它的魅力也就更難了。其二,現代詩歌的內容與詩句都具有一定的跳躍性,要把握詩歌的內涵有一定難度。再者,詩歌教學不像其它閱讀教學,內容相對單一,可挖掘的語言訓練因素相對減少。每次上詩歌,我都覺得若有所失。
于是,我作了多次嘗試,確立了“125”體系,取得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即一個中心:訓練;兩個基本點:由說到寫,由讀到想;五個要素:以興趣為導向,以直觀為手段,以理解為基礎,以說話為方式,以寫作為目的,以求觀察、說話、誦讀、想象、寫作五位一體。
一、身臨其境,心領其意
古人云:啟其蒙而引其趣。興趣是求知的導向,情之所鐘,金石為開。根據小學生思維的特點——以形象思維為主,加強詩歌內容的直觀性、可視性。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快速地理解詩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趣從中來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教師要充分利用插圖、課件等媒體,配以與詩歌內容相符的音樂渲染氣氛,把詩歌內容的美展現給學生。(敘事性強的詩歌可編排成小品)運用這種手段,使學生快速“入境”,創造學習的契機。
鏡頭一:《快樂的足球賽》
我首先出示插圖,看圖說話,從圖中學生很容易發現,這圖中畫的是踢足球的場面,由此引出真正足球賽的種種規則的認識。再又與圖中的足球賽進行對比,此時,學生馬上觀察到這場足球賽與一般足球賽的不同:場中有只小花狗,人物中竟還有兩個圍著肚兜的小娃娃,但從人物的表情來看他們是相當快樂的。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景呢?學生的疑問產生了,學習課文的興趣也濃厚了。
鏡頭二:古詩:《春居》
這首詩用孩子們散學后放風箏的情景渲染了明媚的、充滿勃勃生機的春光。對于放風箏,學生們是很喜歡的,而且也是很熟悉的。因此,我就請學生談談自己放風箏的故事,此來激發他們相應的情趣。在此基礎上,請學生結合詩句和自己的經歷,畫一幅《紙鳶迎春》圖。學生們興致頗為濃厚,紛紛動筆想象創作。接下來,我請了幾位學生把作品投影在屏幕上,并簡要說說自己的想法。聽了孩子們的敘述,我不禁被他們的天真、活潑所感動了。有位學生畫了幾個放在草地上的書包,他說是因為孩子們急著放風箏,所以連家也顧不得回了。這個想法簡直妙不可言。還有幾位學生指出了讀本上插圖有不對的地方,例如柳條畫得不該那么斜,因為春風是如此的輕柔等。在想想、畫畫、說說的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到詩歌渲染的情境中。
2、意從彼出
在有形的世界里,學生們用他們的心靈之窗去洞察,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去挖掘美。在詩歌優美(有趣)的意象前,學生們不由自主地運用了觀察,啟動了大腦。教師不妨順水推舟,引導學生觀察畫面中的事物,然后進一步描繪所見事物的情態,同時出示相應的詩句(詩節),這樣圖文對應,學生對詩歌的內容很快心領神會。通過看圖說話的形式,理解詩歌的意思。同時這也是對詩歌意境的提示。這種方式特別適用于古詩教學。
鏡頭一:古詩教學:《山行》
我首先出示課文插圖,讓學生找出圖中的景物。這比較容易,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樹林、人家、車、白云、石階、人……接著,擇其要,把與詩中相關的事物按順序板書:
石徑
白云 人家
車 楓林
葉
然后,指圖進一步描繪:石徑是怎樣的?(彎彎曲曲,伸得很遠,好像一直通向山頂。)把板書補一補,出現第一句詩句:遠上寒山石徑斜。人家出現在什么地方?(白云繚繞的地方)出示第二句詩:白云生處有人家。車是停著的,從車上走下一個人,觀察他的動作,想一想他在干什么?(觀賞楓樹林。)他為什么要來觀賞楓林呢?(因為他喜愛楓林。)出示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你看,楓林里的楓葉怎么樣?(火紅火紅的,像一片彩霞,飄落的楓葉又像蝴蝶在飛舞。)那你知道楓葉是在什么季節變成紅色的?(秋天)出現第四句:霜葉紅于二月紅。按照這樣的步驟,當整首詩出現時,學生就能從剛才的觀察說話練習中大致明白其意義了。同時,這種方式又鍛煉了學生觀察、說話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最后,教師在上述基礎上,作補充介紹:這首古詩就是唐代詩人杜牧寫的《山行》,幫助學生了解杜牧。之后,聽錄音朗讀,就詩中幾個特別的字詞再作強調:斜,彎彎曲曲;坐愛,因為喜愛;于,比。這樣,這首古詩學習的基本任務就完成了。
從實踐效果來看,運用這種方法,比傳統的逐字、逐詞、逐句理解速度更快,理解也更透徹。全班90%以上的學生能快速掌握古詩的意思,也為學生體會詩歌的意境作了鋪墊。
二、詩中漫步,文中求索
葉圣陶先生曾告誡我們,語文老師不是給學生講書,語文老師是引導學生讀書看書的。所謂“書讀百遍,其意自現”,可見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讀是多么重要。詩歌比較抽象,更需多讀多誦。讀是把抽象化為具體的重要途徑。通過朗讀,還可以使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進入意境,創造出比意境更美的意象。
1、情留讀中
誦讀之重要性已為現代心理學實驗所佐證:視覺形象和美感之間只是構成間接的情感呼應關系,中間穿插著聯想和理解,而聽覺形象和美感之間,卻構成了直接的情感對應關系,可以迅速地撥動閱讀主體感應的心弦。而為葉圣陶先生所倡導的美讀,則是在有聲朗誦的基礎上調動起學習者的所有情感積累,如所說的那樣“先之以高聲朗讀,以昌其氣;繼之以密詠恬吟,以玩其味”,最終達到讀者與作者兩種角色之間的完全融合— — 此正所謂忘我而入境也。美讀的過程就是熱情洋溢、由內而外的過程,目光、表情、體姿都應予以恰當調配,從而使整個身心沉醉其中、和諧外化。
古詩對仗工整,讀來瑯瑯上口,獨具韻律美和節奏美,最能激起學生的感情。而現代詩歌,在格律上雖不及古詩講究,但它仍具瑯瑯上口的韻味,加之內容生動豐富,同樣受到學生青睞。
古詩與現代詩 歌的朗讀指導略有不同。古詩朗讀可任由學生配上各種身體姿勢,完全由他們的興趣出發,抒發內心的感受:或搖頭晃腦;或像古人作詩那樣拈須沉思;或擺出一副大詩人的模樣“引吭高歌”……在相應的音樂氛圍中,邊讀邊再現之前出現的詩歌所描繪的圖景。
現代詩歌的朗讀,則可由教師范讀在先。通過教師的語氣、停頓、重音、動作、表情,自然地感染學生,把要說的話轉化成音符輸入學生的大腦。聲情并茂的范讀,學生樂于模仿。“模仿對于兒童,正如獨立創造對于成人那樣同等重要”。在模仿中,學生們也體會到了,教師所表達的情感,加上年齡特征的因素,他們體會到的更多,更生動。通過讀,詩歌在他們腦中已不再模糊,以逐漸地變為個個血肉豐滿的形象,躍然紙上。
2、意在言外
在詩歌教學中,要感受形象的畫面,最好的方法是借助想象。想象的方法有“再造想象”和“擴展想象”。“再造想象” 是再現作品中的生活圖景和藝術形象的一種想象。
鏡頭一:李白的《望天門山》
我們就可以通過想象再現天門山一帶宏偉壯麗的畫面:奇峰插天,綠樹成蔭,怒濤激蕩,浪花飛濺;雄偉的江面上,一片白帆乘風破浪,疾駛而來;而一輪鮮紅的太陽,懸掛在青山綠水之上,萬道霞光,使山山水水涂上了一層迷人的金色, 天門山越發顯得壯美多姿。這樣的再造想象,按照作者的描述進行表象組合,能更具體地感受各種物象所構成的統一的、和諧的藝術整體形象。
“擴展想象”,即是把作者創造的藝術畫面加以擴展、補充的一種想象。這是因為在意境的創設中.作者有時會故意留有空白,而讓讀者根據自己的審美情趣和生活積累去填補這些空白,以調動閱讀者的創造性思維。通過擴展想象,可以對作品的境界獲得獨特的審美感受。
鏡頭二: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的詩句。
詩中沒有具體描繪江南春天的美好景象,但我們可以抓住詩句中的一個“綠” 字,進行擴展想象。我們仿佛看到:在那陽光明媚的春天, “春風”翩翩而至,她用一雙奇妙的手,裝點著江南大地,給大地披上了綠色新衣,使江南到處充滿了春意盎然的美好景象。這樣去想象,去擴展、補充,我們便能獲得許多奇異的美好感受。
鏡頭三:《快樂的足球賽》
在體會“這場足球賽的快樂”過程中,我通過練習,激發學生去想象:傍晚,陽光( ),暖風( ),垂柳姐姐( ),小花妹妹( ),小河邊野草( ),小河發出了( )的歌聲。我們在草地上( ),玩夠了,比賽就開始了。在這樣優美的環境中踢球,美哉,樂哉!賽前,還要高歌一曲《足球賽之歌》呢!(《快樂的節日》稍作修改,舊歌新唱:小鳥在前面帶路,風啊吹向我們,我們向小鳥一樣,來到里野里,來到小河邊。鮮艷的紅領巾,美麗的衣裳,像許多花兒開放。跑啊跑啊跑啊,踢啊踢啊踢啊,快樂的足球隊員們,讓我們一起痛痛快快賽一場……)這樣,學生的情趣被激發了,詩歌的意象也逐漸豐富了。
三、方興未艾,言盡其衷
作文是閱讀的繼續和深化,讀寫結合是學用一致在語文教學中的體現。心理學家啊·尼·列昂捷夫又提出了“從動機走向目的”的活動心理學理論,指出作文是動機支配的活動。只有學生對作文有了興趣,真正進入角色,才能寫出真正的作文。在詩歌教學中,看圖說話,引導想象,已為作文創下了基礎,只需將說話、想象活動的內容轉化成書面形式。可以說,從詩歌內容的學習過渡到作文訓練已“水到渠成”。他們對詩歌內容的興趣就是他們引發寫作欲望最初、最好的動機。
在《山行》學完之后,引導學生作文的思路:你喜歡哪個季節?為什么?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愛好,只要他喜歡,就能“言之有物”。在這里,便可以誕生許多關于秋天的“杰作”或“四季的贊歌”。有的學生寫道:“大詩人杜牧喜愛秋天的楓林,可我們這邊見不著,白的棉花,金黃的稻谷,碧綠的甘蔗,大片的桔林綴滿了‘小燈籠’,吃起來個個都甜津津的,河灘上牛羊成群……農民伯伯匆忙的身影,豆大的汗珠和他們腮邊的笑容,秋天多可愛呀!”“我喜歡春天,因為春天不冷也不熱,空氣又清新。陽光明媚,微風輕拂的日子,老師還會帶我們去踏春,放風箏,多有趣啊!……”不管文筆如何,單憑著他們的興致,比任何一次作文訓練的積極性都高,這種真實的情感是很可貴。
孩子們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他們眼中的世界總是新奇的,他們的想象更絢麗多姿,如果能夠及時抓住想象的翅膀,他們的生活就成了詩。在他們接觸詩歌之后,讓他們嘗試寫詩,把看到的、想到的編織成文字,用上夸張的想象,有趣的比擬,他們也能寫詩:風箏,你是一位郵差/送來春的消息/風箏,你是一朵鮮花/帶在大地母親的發間/風箏,你是一個貪玩的孩子/總想爬得高些,再高些/風箏,帶我一起去飛吧!……雖然他們還顯的很稚嫩,但想象是可貴的,多練之后,詩的感覺就會產生,這也同樣促進了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
語文教學的魅力就在于它有常新的生命力,總能不斷挖掘出新的東西。在詩歌教學中,把語文教學的各種因素加以整合,創造出更能體現教材特點,更符合學生學習特點、興趣的教學體系,這是共同追求的目標。在詩歌的大舞臺中,不斷展現新的景致。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改革、試驗,讓詩歌教學青春常駐!
參考文獻
[1]馮國太郝敬宏·詩歌意境教學之我見·中學語文教學,2000年4月
[2]李建祁·意境品味三部曲·語文教學與研究,1998年7月
[3]屠禮中·古詩鑒賞教學五環節,1998年7月
相信各位都聽過白露,白露在我國是第十五個節氣,是非常具有意義的一個節氣,大家知道白露節氣的含義是什么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2021白露節氣的含義是什么_白露節氣的由來介紹,以供大家參考,我們共同閱讀吧!
露節氣的含義是什么涼爽的秋天到來。
白露是九月的頭一個節氣。露是由于溫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體上凝結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實際上是表征天氣已經轉涼。
這時,人們就會明顯地感覺到炎熱的夏天已過,而涼爽的秋天已經到來了。因為白天的溫度雖然仍達三十幾度,可是夜晚之后,就下降到二十幾度,兩者之間的溫度差達十多度。陽氣是在夏至達到頂點,物極必反,陰氣也在此時興起。
到了白露,陰氣逐漸加重,清晨的露水隨之日益加厚,凝結成一層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稱之為白露。俗語云:“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處暑仍熱,每天須用一盆水洗澡,過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了,以免著涼。還有句俗話:“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齊。”意思是說,白露前后若有露,則晚稻將有好收成。
白露節氣的由來介紹每年9月8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交“白露”節氣。“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氣溫變化的節令。露是“白露”節氣后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此時的天氣,正如《禮記》中所云的:“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對“白露”的詮釋——“水土濕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古人在《孝緯經》中也云:“處暑后十五日為白露”,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
其實,氣象學表明:節氣至此,由于天氣逐漸轉涼,白晝陽光尚熱,然太陽一歸山,氣溫便很快下降,至夜間空氣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結成細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著在花草樹木的綠色莖葉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經早晨的太陽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瑩剔透、潔白無瑕,煞是惹人喜愛,因而得“白露”美名。
節令至此,正當仲秋季節,氣候一如春季,不僅花木依然茂盛,而且有的花的顏色較春天更艷,如木芙蓉、秋海棠、紫茉莉、雞冠花、雁來紅,特別是田野里迎風招展的荻花。古詩云“日照窗前竹,露濕后園薇。夜蛩扶砌響,輕娥繞竹飛”。此時天高云淡。氣爽風涼,可謂是一年之中最可人的時節。但此時節,地球上的許多有生命的東西,會在蕭瑟秋風中隨之由榮而衰。不過,萬物興衰皆自然,天行有常,不以堯存,不以舜亡。
關于白露的古詩大全1、白露日獨立
朝代:宋朝|作者:丘葵
西風吹我鬢鬅鬙,獨立庭中影隨形。
一歲露從今夜白,百年眼對老天青。
經秋不脫無多樹,近月能明有幾星。
惆悵前修人去盡,后生誰可囑遺經。
2、白露·歲旱今如此
朝代:宋朝|作者:章甫
歲旱今如此,天高豈不聞。
家家望秋谷,日日有閒云。
圣主焦勞甚,群公獻納勤。
老農愁欲死,祈禱漫紛紜。
3、白露·烈日照平野
朝代:宋朝|作者:章甫
烈日照平野,狂風吹槁苗。
皇天無一雨,白露只明朝。
世路多艱險,人心恐動搖。
愁來唯有酒,聊以永今宵。
4、宿煙含白露
朝代:唐朝|作者:孫頠
析析有新意,微微曙色幽。
露含疏月凈,光與曉煙浮。
迥野遙凝素,空林望已秋。
著霜寒未結,凝葉滴還流。
比玉偏清潔,如珠詎可收。
裴回阡陌上,瞻想但淹留。
5、白露為霜
朝代:唐朝|作者:徐敞
早寒青女至,零露結為霜。入夜飛清景,凌晨積素光。
駟星初晰晰,葭菼復蒼蒼。色冒沙灘白,威加木葉黃。
【關鍵詞】減負;作業;個性化設計;自由天地
如何科學減輕學生作業負擔,讓學生在語文作業中歷練能力、張揚個性呢?新課標指出:一切教學活動都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我們團結小學長期的語文作業設計中,總結了基本+自由天地(特色作業)形式,源于教材的實踐性作業、生活化作業。使作業這一傳統的教學形式富有了新意,增強了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
一、基本+自由天地模式
所謂基本作業,即關于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作業。這一部分作業是保證底線目標達成的必要練習,是拓展性作業的基礎。我們的特色作業是自由天地。自由天地,是我校語文教師多年實踐總結的特色作業,也是我校教學常規管理的特色體現。學生在完成基礎作業上,有自由天地、展示臺、我的積累、我的收獲、我的感受等等。學生在自由天地里用各種鮮艷的色彩和圖形創作一幅表達課文意境的畫面,或者寫上三兩句自己學完課文的感受。還可以抄寫一首自己喜歡的古詩。甚至可以把自己想對老師說的心里話寫上去并用彩筆精心裝扮作業。學生在自由天地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展示自己的創作才能。這樣的設計,讓孩子們盼望著每一次寫作業,把每次寫作業當成自己的一種思想的放飛,個性的展示。讓孩子們把完成作業當成一種享受。
二、源于教材的實踐作業
(1)根據課文內容進行續寫、改寫、擴寫、創編。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利用文本表達上的含蓄朦朧或留下的空白,讓學生用自己的生命體驗去詮釋去補充,或展開想象的翅膀去充盈去豐富。讓學生學完《窮人》后續寫故事;在學完《秋思》后,引導學生抓住古詩文語言凝練之處,意境深邃之處展開想象,改寫成記敘文;學習了《秦兵馬俑》,編寫導游詞,組織小導游活動,或用詩歌的形式抒發自己的情懷,或根據課文內容畫一幅風景畫等多種形式的作業。“圖文并茂”使他們在腦海中把畫面和文字結合起來,不知不覺中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學生在這種探究性、創造性閱讀中,培養了理解、處理、整合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了自主有效的學習。
(2)配合教材開展系列活動。如二年級的第一單元秋天主題。在學完這一單元后,我們開展了“我眼中的秋天”創作畫活動。以“我眼中的秋天”這一主題活動為載體,把學生的目光從課堂引向大自然,讓學生從各種活動中體會到秋天的美麗和生活的樂趣。三年級“我的課余生活”活動。通過學生動腦思考,動手設計作息表格,動口說一說,使閱讀、口語交際、習作等訓練內容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這種源于教材的實踐作業,是課堂學習的擴展和延伸,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動手做、動腦想,學生在實踐中加深了感受,積淀了語感經驗,擴大了信息容量,全面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源于生活的實踐作業
1.在生活中識字
(1)讓學生在新環境中識字。一年級的學生剛入學,我們召開家長會,讓家長和孩子一起動手設計桌牌:包括學校、班級、姓名。每次上課前兩分鐘就開展“認同學”游戲,孩子們很高興參與這樣的游戲,既滿足了內心的渴求,認識了新老師、新同學,又在毫無壓力的情況下認識了不少新字。
(2)讓學生在辦小報中識字。從上學期開始,我們就指導學生辦識字剪貼小報,并展開交流和評比。比如讓學生在生活中認路牌,如報紙上、商標上、食品包裝袋上……將這些認識的字剪下來貼在小報上,在班級展示交流。這樣的活動,學生嘗到了成功的甜頭,他們不但興趣濃,樂于去認字,而且通過交流,相互學習,認識更多的字。學生既有了識字能力,又有主動識字的愿望和習慣。同時也讓學生明白:生活中處處皆語文,生活也是語文學習的課堂。
2.課外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