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葡萄溝教學反思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小研究;活動推進;引導
一、前置性小研究充滿活力
“先學后教”的語文課堂,注重學生前置性學習。前置性學習突出研究性,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前置性小研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課前預習,和課前預習相比有相同的內容,也有不同的地方。從孩子的需要出發,為學生的好學而設計,使其能夠滿足學生的需要,將學生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轉化為強烈的求知欲,載體是在“根本、簡單、開放”的教學設計上下工夫。因此,學生的前置性小研究要成為教師的教學設計,而不是盲目地進行課前預習的作業布置。“簡單”不是指內容簡單或者難度較小,而是設計的環節簡單,要留給學生很大的空間,讓他們去發揮?!案尽本褪呛诵模粗匾摹⒂袃r值的知識或問題。要求教師抓住知識主線,找準教學重難點,語文教學要看閱讀推進了沒有。在開放的形式中完成前置性小研究。《吐魯番的葡萄溝》前置性研究,教師的設計是:讓孩子們去發現課文中的美,可以是語言方面,可以是對象(葡萄)的形美、味美,亦可是人美?!叭馈钡奶骄浚尯⒆觽兏惺茏髡呤窃鯓影哑咸训奈睹缹懢唧w的,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讀中升華,拉近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近距離與文本對話,讓學生在互幫互助中悟出讀法,讀出真情,得以進步;在學生讀悟的基礎上,觀看葡萄溝葡萄豐收的景象,拉近了文本與學生情感之間的距離,讓他們由衷地發出贊美之聲,把握了課文的靈魂,積淀了學生的素養。這樣的研究必須在教師的精心設計下進行,讓其充滿活力。
二、課堂環節過渡轉換為活動推進
以前有這樣一句話“有問題找老師”,在“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課堂上應該落實“有問題找學生”,這樣轉變就是教師的教轉換為學生的學。學生能做的事情,教師堅決不做,包括不重復、不強調、不補充,重在營造讓每個孩子有話敢說、可說、會說的課堂環境。首先,在整個課堂推進中改變過去各個環節的過渡,轉換為各個活動的推進。《清平樂?村居》課堂推進中,設計三個活動:認識人物,形成評價;對比發現,了解“詞”性;吟誦詞賦,積累提高。我以“詩中有畫”為線,讓學生想象詞中描繪的畫面,走進詞境,并在寧靜清麗的鄉景、和平安詳的人物場景中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圖景進行深入研究。興趣是牽引學習的最佳動力,學生興致盎然地把興趣集中在一點上,深入探究,必定成果斐然。確實,課堂中學生入情入境的朗讀,如詩般恬靜的畫,生動又合乎語境的表演,簡潔獨到的評點,都讓人感受到,他們真正與詞人的心一起躍動,走進了詞人文字書寫的意境。
三個活動,連貫推進,完成了教學任務,是在學生的積極參與下完成的。其次,教師必須淡化“講霸”作用,為達成課程目標,不是教師積極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在活動中引領學生走向知識,讓孩子們自己獲得知識?!恫菰返谝蛔匀欢沃小耙槐糖Ю锒⒉幻C!笔菍Σ菰攸c的高度概括,但孩子們理解起來很困難。老師給孩子們解釋,就不是先學后教了,在學生讀文的基礎上,設計了畫草原這一活動。線條描形,顏料涂色。描形屬于白描,勾畫草原的層次美:小丘、牛羊、駿馬、天際,意在感受其不茫茫,草原充滿了層次感。學生涂色時毫不猶豫,拿起綠色涂在了勾勒的線條上。利用這一活動的引領,對草原的了解與對那句話的理解,成了孩子們內心的一種感悟?!爸v”轉換為“引”,課堂將會成為“學霸”的樂園。最后,改變“中轉式”的教學過程。教師不要在教材和學生中間擋著,要讓學生和教材直接聯系,而且不止一條聯系渠道,形成一個環狀的流程,互相聯系,擴大學生學的空間與時間。
三、反思,為“引”找到出口
“先學后教”的課堂,工夫要下在怎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這個方面。需要課前反思,也就是設計的引導策略定型后,重試策略的可行性與效果,把預期的目標初步定位,充分考慮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預測引導策略會遇到哪些問題,為以學定教在課堂上改變策略做好準備。同時反思過去的課堂,反思引導非常成功的地方;反思引導不理想、不順暢,沒有達到目標的方面,也就是教師的引導策略與方法。這種反思在課后,具有很強的批判性、指向性,對調控自己的工作有積極的幫助意義。
“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積極能動因素是學生,教師應該為學生設計能讓學生主動學習的活動與場景,用無窮的智慧去應對那些靈動的生命,讓孩子們的生命在成長的道路上綻放光彩。
參考文獻:
參加比賽的每位老師教學態度端正,課前能認真鉆研教材,積極備課,準備課件,教具,課堂教學中教學思路清晰、教學環節環環相扣,表現出了良好的教學素養和扎實的教學基本功,教學效果良好。在比賽中出現了很多閃光點,值得推廣:
1、注重了文本細讀。所有授課教師都能通過文本的詳細閱讀,逐字逐句地對關鍵詞、中心句、各種表現手法等,進行細致、精確的語義分析,從而實現對文本意義準確、透徹的解讀。比如徐老師抓住了文眼“惑”字,一字引出了全文的中心。楊老師抓住“望、饞得流口水、抓耳撓腮”等動詞等于抓住了皮皮和汪汪的神態和動作。
2、注重學法指導。尤其是廖老師在古詩教學中的“平長仄短”誦讀法,看注釋理解古詩法,將古詩中的單音字轉換成現代的雙音詞的翻譯法都是非常好的學習方法,值得大力提倡。
3、注重講練結合。這點肖老師做得特別好,她巧妙地利用了課文的精彩句段,要求學生仿說家鄉的特產,引導學生用“先……然后……最后……”的句型說說葡萄干的制作過程。課后作業要求設計一則廣告,推薦葡萄溝。
4、教學形式多樣。比如楊老師設計的讀一讀、擺一擺、演一演、想一想等環節,寓教于樂,非常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使學生真正愿學樂學。
5、能運用多媒體教學。比如肖老師的課件圖片豐富、資料齊全。楊老師的準備的小島、椰子樹教具、徐老師的紙船學具都為學生理解文本起到了關鍵作用。
說到聽課后的感悟,還是想強調兩句老話:
第一句是請脫下公開課繁華的外衣,還語文本色自然。不少老師把公開課的教學目標定得過高過全,想通過一堂公開課多展示一些自己的教學理念,想多教一點文學常識、想多幾個拓展練習、想多教學生幾種學法,這種積極態度是值得肯定的,這種探索的精神是也值得鼓勵的,但一堂課中承載了太多的內容卻很可能讓老師和學生都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也很可能導致兩種后果的產生:一是因為內容太多而完不成教學任務,另一種是太多的內容擠掉了對語文教學之根本——文本的理解感悟時間,看似面面俱到,實則主次不分明,中心不突出。因此,我們期待“刪繁就簡教語文”,提倡“簡約、務實、自然、真誠”的語文課堂,回歸語文教學的本色自然、簡樸實在,即“可留可不留的堅決不留,可用可不用的盡量不用,可做可不做的盡量不做”——憑借簡單的教學目標、簡單的教學環節、簡單的教學方法,實現省時高效的教學。
第二句老話:閱讀教學,“讀”占鰲頭。朗讀的重要性自不需多說。朗讀看起來是最簡單的一種教學方法,可要想指導學生讀出味道、讀出感悟卻需要高超的教學藝術。我想指導朗讀可以從“四有”入手。
一是讀有層次。
有些老師一開始就要求學生讀出感情,這是不切實際的。讀出感情應建立在正確、流利的基礎上,應建立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正確,流利、有感情,是朗讀的三個層次,一定得循序漸進。
二是讀有指導,這個指導不應著眼于指導學生如何讀好停頓、重音,而是要引導導學生理解文本內在的含義,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出自己的感悟。
三是讀有示范。四是讀有評價。
語錄一:“這個問題是你提出的,請你自己點名吧!”
初次在課堂上聽到這樣的話語,我深深地感受到學生和老師之間的平等,老師把點名權讓給學生,讓學生感受平等對話的自由,同時喚起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他們自主地走進了文本的言語的深處??磥磉@種做法是值得嘗試的,然而,課堂上的反饋讓我們有喜有憂。
案例一:語文課堂上的幾個鏡頭:
鏡頭一:課堂上,老師請一名學生起來提問,這位學生興致極高起身質疑,問題提得很有思考價值,教師滿心歡喜,請他點名請人回答,點名者自己點完名后,因為享受了點名的樂趣,心中美滋滋的,只顧著高興,哪里還聽得進別人的回答。其他學生有的能夠用心聽一聽,有的因為沒有被點到,無精打采地坐在椅子上,也有的因為無聊,自己在抽屜里尋找快樂。
鏡頭二:在《葡萄溝》一課中,初讀了第三段后,老師讓學生對“葡萄干是怎樣制成的”提問,一位學生踴躍舉手提問:“葡萄干是在什么地方制成的?”他正準備點名讓別人回答,周圍立即就有學生笑答道:“這還用問,在陰房唄!”點名者怏怏地坐下。
案例二:學習《挑山工》伊開始,學生只提出一些疏通性問題,如:①挑山工是什么人?②他們是怎樣工作的?③他們為什么要做這些工作?這時老師對學生說:“你再讀讀課文想想,提的問題自己能不能解答,如果真的不能,我們大家幫你?!睂W生是很聰明的,我發現,過了一會他們書本上的問號會少去一些。同時,教師啟發他們進一步思考:在這篇課文中,我們還有一些更想知道的問題,如作者與挑山工相遇的經過怎樣?挑山工給了他哪些深刻印象?其中哪一點啟發最大?作者為什么說這位山民的話“似乎包蘊著意味深長的哲理”?作者畫挑山工有什么用意?并讓學生討論比較這兩組問題,哪些問題更能有思考價值。這一討論,使他們認識到,在促使自己深入思考的地方,應留意重點的詞句,選擇性地提出問題,養成咬文嚼字、認真推敲的好習慣。
反思:教育心理學認為,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又是思維的動力。在這里,教師采用了給學生點名權的方法,順利地打開了學生的心智大門。但是,我們從案例1中可以看出學生對學習形式的積極性重于對學習內容本身的興趣的現象,其中也折射出個別學生思維的惰性。為此,老師很有必要引導學生認識自己提出的問題的意義,刺激他的積極思維。同樣是問題,對學生思維能力的促進作用卻是大相徑庭的。我們老師的責任就是讓學生解決有價值的問題。案例2中的老師沒有一味跟著學生走,由著學生走,而是指導學生對所提問題進行梳理、調整、提升,選準學習目標,圍繞那些有很大的覆蓋面和穿透力、相互之間有關聯的或相對集中的專題研究。
語錄二:“老師想給你們提個建議?”
當學生的語言無法表達他自己的想法或者他們一起討論后,仍無法得出滿意的解決方案時,老師的一句:“我想給你們提個建議?”對學生會起到撥云見日的作用。在對話中,我們鼓勵學生個性化的、多角度的、有創意的求異思維的發展,也不排斥閱讀中思維的求同。
案例一:適時點撥求異
“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笔侨私贪娴谑粌浴对鹿馇分械囊痪湓?,在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后,讓學生用“幽靜”一詞造句。然而所造之句真是令人失望。
甲:今天,我在幽靜的津河邊散步。
乙:竹林里真幽靜呀!
丙:下午,我們在幽靜的樹林里踢球。
……
不難看出,這三個句子似乎都造出了“幽靜”的美,寫出了“幽靜”的環境;但是,甲句模仿之跡明顯,乙句求速不求質,有投機取巧之嫌,丙句中“踢球”與“幽靜”又形成了沖突,顯得不協調。面對這樣的句子,教師必須給以正確地引導:“老師想給你們提個建議?請你們充當小小畫家,按照時間、地點、人物、干什么四要素展開討論。”學生們的討論非常熱烈,非常精彩。
不一會兒,一幅幅幽靜的畫面在孩子們的腦海中明晰起來了,一個個優美的句子也在他們筆下誕生了。
甲:清晨,霧還沒有散,爺爺就來到幽靜的河邊練習太極拳了。
乙:黃昏,我和幾個小伙伴來到幽靜的竹林里寫生。
丙:夜晚,月光灑在田野上,鄉村是多么幽靜呀!
……
其中也有別出心裁的,如“清晨的樹林里薄霧繚繞,偶爾傳出幾聲鳥叫,真幽靜呀!”此處以小動寫出了大靜,真棒!
反思:點撥是一種藝術,閱讀教學中合理運用點撥,將會給學生在知識上以啟發,開啟學習的門徑;在精神上以振奮,活躍思維,養成會學的能力、習慣,享受學會的喜悅。教師還要善于利用課堂中的現場資源(學生說、讀等活動),引發學生“對話”的契機,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生發的世界,走進老師及同伴的心靈深處。
案例二:及時總結求同
古詩《尋隱者不遇》教學片段,有的學生提出:這位隱者是誰?是神仙嗎?針對這一疑難,同學的回答各式各樣:詩人、僧人、道士、采藥人、醫生……都為自己的看法爭得面紅耳赤,這時教師說:“老師想給你們提個建議?我們能不能再仔細地讀讀詩,邊讀邊想,從詩中的一些詞語里,把這位隱者‘畫’出來好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興趣大增,討論十分熱烈。有的說:“我從‘采藥’這個詞里想象隱者是懂醫術的人,他采了藥為人治病,是一位救人的良醫?!庇械恼f:“‘云深不知處’說明隱者的采藥是在云霧繚繞的高山上,他不辭辛勞、不怕艱險,隱居在深山,采藥行醫,是個大好人。”有的還說:“‘松下問童子’的‘松’也有意思,是不是也象征隱士的品格像松樹一樣堅強,精神像松樹一樣長青。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的老人?!薄怯辛私處煹狞c撥,課堂上學生才會意趣橫生,煥發出了生命的活力。
【關鍵詞】新課改 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一、語文課堂上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教師應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前提。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學生上好這一堂課的基礎。那么新課改的語文課堂,上課之始就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所以我在備課時每一個教學環節都會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想:“這樣上學生會不會喜歡……”。我尤其注重每一堂課的導入部分,精心設計每一段導語,以此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還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老舍的《草原》這篇課文時,找來草原的圖片和資料與學生一同欣賞,當美麗的草原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對于草原的美是如此驚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面對草原你們想問些什么呢?你還想說些什么?”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有很多學生提出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到草原去看一看。“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二、語文課堂上要以學生為主體
在新課改的探索實踐中,改變了以往傳統的教學關系,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主宰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在新課改的課堂中變為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所以,我在語文課堂上把自己當成是學生學習的伙伴,是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引導者、誘導者和輔導者。在講課時不急于很完整地去“灌”, 而是把機會讓給學生,尊重學生。從講臺上走下來,俯下身子看學生的生活,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把探究的機會讓給學生,讓學生充分呈現自己學習的過程。讓學生從中體驗到了平等、自由、民主、尊重,讓學生形成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度與情感體驗。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寫錯了或說錯了,我不會大驚小怪,而是耐心的和學生共同來分析為什么錯了,原因在哪里。教師要充分肯定學生的積極表現,以鼓勵其繼續努力。
三、語文課堂上尊重學生的課堂需要
對于語文教師,要有效提高四十分鐘課堂效率,就必須要了解學生心理,遵循人的發展規律,也就是要滿足學生的基本需要和發展需要。按照人的需要是行為動力的本源這一規律而展開我們的課堂教育教學工作,讓教師的人格、學識和教學藝術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真正利用好語文課堂教學這塊最前沿陣地。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借助于學生的角色認同,以有感情朗讀或講述、對話、短劇表演等形式,讓學生和主人公溝通,學生在歸屬需要默默推動下就會把主人公看成“自己人”,就會產生同情心,就會產生同呼吸共命運的深切感受。我們以往在課堂教學中,致力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說得天花亂墜,口干舌燥,板書寫了一大堆,而學生卻聽得是云里霧里,不知所云,還不如讓學生深入作品中,借助多種形式進入作品進入角色,進行角色認同后對主人公形象有了最直觀的印象和見解,那樣學生的理解會更深刻,留下的記憶也會更深刻。
四、語文課堂要為學生提供自我展示的空間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么啊?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于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在課堂的質疑解惑中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創新的天空,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我在教學二年級語文《葡萄溝》時,文中出現了兩個形近字,“密”和“蜜”,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老師教給學生方法但有的孩子就是記不住,我就想放手讓孩子們自己思考,我問“同學們,我們應該如何區分使用這兩個字呢?”學生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一個孩子說山上種了很多樹,非常茂密,就用“密”,蜜蜂是小蟲子就用“蜜”;另一個孩子說把心事藏在大山里就是秘密,要用“密”;小蜜蜂每天用心的采花蜜,就用“蜜”。孩子們的思考結果五花八門,大家在發言中就記住了這兩個字的用法。在活動中給學生提供自我展示的空間?!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際中學會學習?!必S富多彩的語文活動正是語文教學創造性、實踐性的體現,也是拓寬學生語文學習空間,幫助學生積累語言的重要途徑。傳統的課堂授課常常過分突出教師的作用,以教師的知識傳授和教學思路為中心,學生常常被動接受或被動參與。長期以來,語文課都是老師偏重講解、提問和分析,學生則“君子動口不動手”,因而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一直得不到鍛煉。語文活動課以活動為主要形式,密切配合,協調活動,通過看、聽、說、議、誦、贊、辯、唱、演等多種形式,在做中學,動中悟,教、學、做合一,使語文訓練實而見活,動而有序,真正體現以活動促發展的教學理念。我在教學《將相和》這篇課文時,為了讓學生真正的體會“負荊請罪”的意思,我在課前準備好了荊條,在課堂上讓學生分小組表演這個小故事,并讓演得好的同學上臺表演,學生們積極性非常高,大家非常認真的表演竟出乎我的意料,不但把人物的表情動作演得出神入化,而且還加入了個人的理解,把人物形象表演的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