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葡萄美酒夜光杯全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涼州詞》 王翰 王之渙 異同
千古悠悠浪淘沙,一曲紅綾唱萬家。遙知他方歸念處,舉杯邀月淚婆娑。一曲《涼州詞》,回響在大唐上空,千古絕唱,時刻撥動著男兒將士的英雄情懷;一杯葡萄美酒,浸融著多少邊關將士的思家情懷。
大唐的詩歌舞臺上,開元是一個不可企及的高峰。他們歌詠自然,無不投射著英靈之氣;他們悲吟鄉關,莫不流露著壯志悲懷。而涼州,作為一個西北邊關的標志,是一個實現夢想、暮登天子堂的地方,也是一個凝聚邊關情思、浸滿征人淚水的悲情家園,自古以來,無數文人墨客為此淚眼朦朧,卻也成為詩人們心中難以割舍的情結。
《涼州詞》歷來評說彌廣。關于其題名淵源,《樂府詩集》稱系開元年間西涼都督郭知運進獻的一種宮調曲。而地理意義上的涼州,在唐代涼州又名姑臧,是絲綢之路上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作為河西節度使駐地,又是西北軍事重鎮,文人武將、俠客倡家絡繹不絕。其間往來唱和,不乏名篇。唐詩中,直接以“涼州”為題的詩歌就有23首,即李賀《涼州歌五首》、王翰《涼州詞二首》、孟浩然《涼州詞二首》、王之渙《涼州詞二首》、張籍《涼州詞三首》等。《全唐詩》涉及涼州、“涼州詞”、“涼州曲”的超過百首。
唐人七言斷句,李滄溟推王昌齡“秦時明月”為壓卷,王鳳洲推王翰“葡萄美酒”為壓卷。王漁洋謂:必求壓卷,王維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齡之“秦時明月”、王之渙之“黃河遠上”,其庶幾乎!而終唐之世,無出此四章之右者矣。其中足以顯示二王《涼州詞》在盛唐詩歌史上重要地位和巨大影響。
同是盛唐七言斷句壓卷之作,同以“涼州”為題,又同以描寫西北邊疆的邊塞風光為主,但由于個人人生閱歷的差異,在他們的世界里,涼州又是那樣的迥異,下面筆者將對二王的《涼州行》略作梳理,試析其中的異與同。
一、二王的《涼州行》的異曲“同”工
(一)道不盡的懷關思鄉之情。
兩首詩都以西北邊陲的涼州為描寫對象,王翰詩中“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一個“回”勾起了多少邊關將士的幽幽懷關之情,自古英雄戰死沙場,壯士馬革裹尸,曾經無數男兒為之傾慕,可黃沙漫漫,何人又撩不起那顆綿綿故園情,不念及家中的父母、妻兒,想著他們等待的眼神,早已淚眼朦朧,唯有醉臥沙場,仰天長嘯,借以聊慰那憂傷的心靈。王之渙詩中“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羌笛悠悠,何須歸怨;楊柳依依,有情人終在四方。“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一夜的蘆管,吹盡征人的淚水;滿眼的情思,望盡故鄉的憂傷。縷縷的羌笛,伴隨著將士綿綿的閨怨,青青的楊柳寄托著親人暖暖的祝福,只盼春風的扶絮早日吹響幽怨的羌笛,好讓那些旅居他鄉的將士不再心傷。
(二)唱不盡的邊關幽怨之歌。
旅居他鄉的游子才懂家的溫暖,戍守邊疆的將士才明曉戰爭的殘酷。鼎盛繁榮的大唐帝國,表面和諧安寧,可實際早已矛盾重重,邊疆戰事連年不斷,而玄宗又窮兵黷武,致使將士們終年駐守邊關。“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正在大家“欲飲”未得之時,樂隊響起了琵琶,急促的旋律,吹響了征夫的號角。邊關的羌笛吹奏著征夫的情思,遠方的楊柳依舊在等待著春風的吹拂,可惜天子的春風遲遲未到,只是愁煞了那苦等的人。
二、二王《涼州詞》的同歌“異”曲
(一)抒情表現手法的差異:
王翰《涼州詞》以飽蘸激情的筆觸,用鏗鏘激越的音調,綺麗耀眼的詞語,寫下這開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猶如突然間拉開的帷幕,在人們眼前展現出五光十色、酒香四溢的盛大宴席。這景象使人驚喜,又使人興奮,為全詩的抒情創造了氣氛,定了基調。第二句開頭“欲飲”二字,渲染出這美酒佳肴盛宴不凡的誘人魅力,表現出將士們豪爽開朗的性格。這句詩改變了七字句習用的音節,采取“平二仄五”的句法,更增強了感染力。詩三、四句寫宴席上的暢飲和勸酒。過去曾有人認為這兩句“作曠達語,倍覺悲痛。”或曰:“故作豪飲之詞,然悲感已極。”語雖差異,但都離不開一個“悲”字。“醉臥沙場”表現出來的不僅是豪放、開朗、興奮的感情,而且還有一種視死如歸的勇氣,這和豪華的宴席所表現出來的熱烈氣氛是一致的。它明快的語言、跳動跌宕的節奏所反映出來的情緒是奔放狂熱的,它給人的是一種激動和向往的藝術魅力。
折柳贈別,是古人的風俗。唐人常因聞《折柳曲》而產生別離、思鄉之情,自古“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唱盡了游子思鄉之情。王之渙首先借“羌笛”之“怨楊柳”之語,抒寫征人之“怨”是“怨別”思鄉。接著以“羌笛何須怨楊柳”反跌“春風”句,以寬慰語寫哀怨意,與明王夫之所謂“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情寫樂,倍增哀樂”手法相同,更突出對春風的“哀怨”之情,更加深刻的揭示征人之“怨”,表現了詩人對征人遭遺棄的同情和惋惜。
(二)抒感的差異
王翰《涼州詞》描寫戰士們曠達豪飲的邊塞生活,是一首曠達的豪飲之詞。袁行霈先生說:“此詩以豪飲曠達寫征戰,連珠麗辭中含著清剛頓挫之氣,極為勁健。”將王翰豪放不羈的行為心態,以及及時富貴行樂的思想生動的描繪在我們眼前。“人生百年夜將半,對酒長歌莫長嘆。”以狂放的的人生態度表現其坦蕩的胸懷和豪健的氣格。同時,詩人以曠達的心態,視死如歸的勇氣,用“諧謔”的口氣,“古來征戰幾人回”讓我們擺脫了淺斟低酌,借酒澆愁的媚俗。以曠達之語,倍覺悲痛。
1. 概括這類詩歌常見的思想內容;
2. 歸納此類詩歌經常出現的意象;
3. 了解此類詩歌常見的考點。
教學過程:
一、概念闡釋:以描寫邊塞的軍旅征戰為題材的詩歌。代表詩人有王昌齡、高適、李頎、岑參等。
二、分析概括此類詩歌的思想內容
1. 塑造邊塞健兒的英雄形象,歌頌從軍報國和建功立業。如①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②王昌齡的《從軍行》(其四):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誓不還。③王翰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2. 抒寫邊疆將士對家鄉的思念。如①王昌齡的《從軍行》: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無那:無奈,只無法消除思親之愁]②李益的《從軍北征》:天山雪后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磧:沙漠]《夜上受降城聞笛》: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受降城、回樂烽均為地名]
3. 表達作者對戰爭深層思索,或寫戰爭對廣大人民和平生活的破壞,或寫對和平的向往,或寫對軍中某些現象(譬如苦樂不均、將帥無能)的不滿。如①常建的《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鄉,烏孫歸去不稱王。天涯靜處無征戰,兵氣銷為日月光。②陳陶的《隴西行》: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③柳中庸的《征人怨》: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百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金河、青冢、黑山均是地名]④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以上只是大致的歸納,還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有時詩中呈現出的情感也是很復雜的。如王翰的《涼州詞》中既充滿慷慨之氣,又夾雜著一種悲涼。又如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其中既有對家鄉深沉的思念,又隱含著將士戍邊報國的責任,二者交織,慷慨悲涼。
三、歸納此類詩歌經常出現的意象
標示邊疆、與戰爭有關的地點:關山、青海、玉門關、樓蘭、邊、燕然、沙場、大漠;
邊塞特有的事物:烽火、城樓、(細柳)營、琵琶、戍鼓、橫笛、羌笛、蘆管、蘆笛;
與戰爭有關的武器:角弓、鞍、馬、刀、號角;
與戰爭有關的人稱稱謂及歷史名人:將軍、都護、兵、軍、征人、李廣(龍城飛將);
表達征人思鄉常用的意象:月、羌笛、蘆管、雁;
與戰爭有關的關鍵詞:征、戰。
四、與此類詩歌相關的考點闡釋
1. 形象
1)鑒賞詩中出現的景物(即畫面)的整體特征
例如讀王昌齡《從軍行》,詩的第一、二句描摹了一幅?搖 ?搖?搖?搖?搖?搖?搖的畫面。(開闊、悲壯、迷蒙、暗淡)
2)鑒賞詩中出現的人物形象
例如,讀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試鑒賞詩中出現的人物形象。
參考模式:詩中塑造了(什么樣)的(誰)的形象。“什么樣的”應指出人物在什么環境下干什么、想什么所表現的精神品質,“誰”應指出是哪一類人的形象(例如農民、工人、思婦、征人等),并應關注本詩詩眼(即最后兩句)。參考答案:本詩塑造了在惡劣的環境中不畏艱苦、英勇奮戰,
立業的邊疆將士的形象。(注:必須有對詩眼的闡釋)
3)鑒賞詩歌表現的情感內容
例如讀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表現了戍邊將士怎樣的思想感情。
2. 語言
1)鑒賞詩歌整體語言風格
例如讀陳羽《從軍行》:海畔風吹凍泥裂,梧桐葉落枝梢折。橫笛聞聲不見人,紅旗直上天山雪。這首絕句寫風雪行軍,十分壯美。試從語言角度,分析一下“壯美”的特點。
參考答案:首句用了一個“裂”字,次句用了一個“折”字,點染了嚴酷悲壯的背景:天山腳下寒風盡吹,湖邊凍泥紛紛裂開,梧桐樹上的葉子已經刮光,枝梢被狂風吹斷。尾句用了“直上”一詞,展現出一幅壯美行軍畫面:只見在天山白雪的映襯下一行紅旗正在向峰巔移動。這“直上”的動態描寫,更使畫面生機勃勃。高昂的士氣,一往無前的精神,盡在這“直上”二字中溢出。
2)考查煉字技巧
例如讀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受降城為地名、回樂烽為烽火臺名]分析第四句中“盡”字的妙處所在。回答此類題一定要有固定的思路。即釋句、釋詞,析妙處,連主旨。
參考答案:不知哪里傳來凄涼幽怨的蘆笛聲,于是征人一整夜都朝故鄉的方向遙望。“盡”字既寫出了征人望鄉時間之長,又寫出了他們無一例外地都在望鄉,點出望鄉人之多。一個“盡”字,把征人思鄉的主旨表現得淋漓盡致。
3. 表達技巧
1)考查詩中景與情的關系
例如讀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分析前兩句景物描寫的作用。分析:開頭寫登城所見的月下景色。遠觀,回樂烽下,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雪一樣潔白而帶有寒意。近觀,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滿是皎潔凄冷的月光,如秋霜那樣望而生寒。這些正是觸發征人思鄉的典型環境。從另一角度說,如雪之沙,如霜之月光,既形象寫出了景物的特征,又切合了征人思鄉凄涼、哀怨的心境,景與情緊密交融在一起。
2)考查塑造人物所運用技巧(從描寫角度可分正面描寫、側面烘托;從描寫內容可分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細節描寫;從用筆墨多少可分白描、工筆等)
例如讀盧綸《塞下曲》: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設題:請結合詩句對如何刻畫將軍這一形象略作分析。這首詩通過寫將軍夜獵這一典型情節,成功地刻畫了警覺、鎮定、勇武的將軍的形象。這首詩首句寫將軍夜獵場所是幽暗的山林,雜生茂密之草。見林深處風吹草動,以為是虎。這里運用了環境烘托。一“驚”字,渲染了一片緊張異常的氣氛,而且也暗示將軍是何等警惕。第二句寫將軍動作:彎弓猛射。“夜引弓”的“引”,讓人想象、體味將軍臨險是何等鎮定自若、從容不迫。后兩句寫天亮一看,箭竟射進一塊石頭中去了。結尾箭入石中,或許帶有一點夸張色彩,卻側面展現了將軍的神勇。
3)考查詩中運用的抒情技巧(一定要分清問得是作者的抒情方式還是詩中人物的抒情方式)
例如讀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辨析詩中最后兩句的抒情手法。參考答案:直抒胸臆。
五、典型例題
例1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1)前兩句通過對嚴寒景物的描寫,反映了?搖?搖?搖?搖?搖,
采用了?搖?搖 ?搖?搖?搖描寫的方法。
(2)五、 六句選取了一天的生活進行具體描寫,表現了?搖 ?搖?搖?搖?搖?搖?搖,采用的是?搖?搖?搖 ?搖?搖描寫的方法。
(3) 七、八句采用什么抒情方式?抒發了將士們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分析:這三問中“反映了什么”、“表現了什么”、“抒發了什么”是針對內容的考查,應聯系詩歌主旨(即塑造英勇的將士形象)回答。關于“描法”的考查和對“抒情方式”的考查屬于對表達技巧的考查。問得比較明確,只要有相關的知識積累即可。
學生組織答案。
例2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
《紅樓夢》第四十八回里香菱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看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看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似的。”你認為香菱說得對不對?為什么?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
分析:本題是針對煉字技巧進行的考查。回答的要點應包含:①對全句意思的把握(即句子翻譯),②這個字突出了景什么樣的特征,③對畫面整體特征的闡述,④景與作者情感是如何交融的。[一般的煉字技巧的題都可參考這個思路]學生組織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