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四年級語文試卷分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鈴鈴鈴……”上課鈴響了,激動人心的時刻也即將來臨。平時笑容滿面的我為什么今天變得緊皺眉頭呢?因為今天要發期初語文摸底考試得試卷了。
激動人心得時刻終于到了,語文老師開始分發試卷了。過了一會兒,一張試卷,一張滿是紅叉得試卷落在了我的桌上,鮮紅的分數使我大吃一驚——92分!我的心不由一怔:“吉尼斯記錄啊!我從來沒有考過這么差的分數。”我目瞪口呆,好久才回過神來,口中不停地念道:“92分!92分……”其他同學有的愁眉苦臉,有的抱頭大哭,有的不動聲色,還有的像一個打了個大勝仗的大將軍,滿面春風。語文老師看見同學們這個樣子,就幫助我們分析起了原因:“第一,我們班這次考得都不好,原因在于基礎不扎實。第二,做題的時候不細心,做完了沒有認真地檢查。”老師告訴我們,“失敗乃成功之母”,不能因此而放棄,以后還有很多地機會,只要改正缺點,查漏補缺,就一定能夠考出好成績。是呀,雖然這次我只考了61.5分,但相信我以后一定會吸取教訓,考得更好。
小語文試卷發下來以后,我受益非淺。
華埠鎮中心小學四年級:周致遠
二、對試卷的分析:
我認為在整份試卷中,第十題“優美詞句我能用”出的最好,很好的體現了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的語文實踐觀念。這道題就很好地體現了語文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大語文”觀,也使師生明白: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我個人認為有待探討的題目是十一題“閱讀短文后完成練習”。制卷人設置的考查內容有量詞、比喻句、理解一個句子。其實,課標要求“能聯系上下文和生活積累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比喻句在第九題中已有考查過,此處再設置這一類型題目,不說多余,頁數雷同,考查意義不大。筆者愚見,這篇短文《河蚌的故事》選得很好(沒有四年級語文試卷上面入選的文章好),但是題目出的有待探討。
這份試卷著重考查的是學生的能力,確實存有一定的難度。
三、對學生答題的分析:
縱觀卷面,總的看來,學生做題情況不夠好。例如:“第五題看拼音寫詞語”,這些詞語學校抽查聽寫,復習時多次復習、聽寫,不知道學生怎么遺忘得那么快,大面積的學生出現高分錯誤,此題卷面錯別字連篇,總分是8分,有的甚至丟掉7-8分,真不應該。再例如“第十題優美詞句我會用”,總分16分,學生丟分普遍丟分8—11分。學生平時能橫流倒背的詩句,考試時居然寫不出來或想不起來。不能做到活學活用,這充分說明學生的“學語文”和“用語文”脫節了。另外,就是“第一題:正確美觀地寫字”,100%的學生書寫存在問題,都扣掉了1-3分。
此外,讓筆者倍覺遺憾和意外的是,沒有看到滿分作文。這不太符合語文課標中有關習作的要求:要讓學生“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信心、”(試想,剛學習寫作的孩子,突然遭到了當頭一悶棍,那種對作文的懼怕心理是可想而知的。)
總之,筆者感覺,整個班級學生在做題目時,整個“心”高高懸浮著,沒有沉下來思考、答卷。
四、主要問題及原因:
筆者瀏覽完所有試卷,發現學生在書寫、思維品質、學習習慣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例如:第十題“優美詞句我能用”,(3)智多星組不甘心,再次拋出“池上碧苔三四點”,小靈通組從容應對:“葉底黃鸝一兩聲”。智多星組話鋒一轉,問道:“面對媽媽的養育之恩你會怎么說?”小靈通組答道:---就是這道題,學生答案千奇百怪,學生表達的是有情有意,可惜,就是沒有到達我們想要的詩句這個“彼岸”。有的說:“媽媽,謝謝你!”有的說:“媽媽教育之恩太棒了!”“媽媽您辛苦了,您是最偉大的!”“我一定會報答您的養育之恩。”。學生的思維在此出故障了:思維狹窄,拘泥,視野不開闊。再如,學生作文短,拉不長,這是作文習慣方面的問題。三年級是作文初始年級,作文好習慣要逐步養成。
這些問題的出現,要求教師平時對待學生要強化訓練,嚴格要求。
五、教學改進措施:
經過認真的質量分析,我進一步找出了問題的診結所在,找準了今后的教學抓手。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進一步深入學習課程標準,真正用課標理念指導教學實際工作;全面重視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根據本班學生好動、頑皮、靜不下心來的實際,從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品質上找到訓練基點,嚴格要求,強化訓練。培養學生扎實的語文素養。
三年級語文質量分析(二)
一、考試現狀
本次考試90分以上1人,80—89.5分6人,70—79.5分8人,60—69.5分的8人。60分以下的4人。本班最高分90,最低分0,平均分75.31,合格率84%,
二、試卷質量分析
(二)分析各大塊的得失
2、句子訓練方面:主要的問題在改擬人句,學生普遍表現一知半解,與教師的訓練有密切的關系。修改病句也是失分比較嚴重的,學生找不準病因,反問句改陳述句也是失分嚴重的地方,這都與平時的訓練有關系。補充句子全對8人,大部分學生掌握較好,按課文填空全對7人,失分也于學生的書寫差有密切的關系。
3、快樂閱讀方面:全對1人,失分的原因也與書寫差有關系,主要的原因還在于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夠強,對短文讀的不夠,失分較多,說明閱讀訓練少,平時的上課只是為學習課文而學習,對學習課文的真正目的卻不清楚。第二大題總體來說得分率不夠理想,教師、學生還必須加強閱讀的訓練。
4、寫作方面:給了學生提示,基本上沒有審題障礙,學生都有內容可寫,大部分學生的作文得分都在15分以上,學生的基本寫作素養都能得到很好的考查。但也有部分同學,審題不清,也有的不注意書寫,還有部分同學基本的表達能力較差,文章內容枯燥,語言干癟,病句滿篇,明顯是平時缺乏訓練。
三、測試后反映出來的問題
1、最基礎的只是(例如字、詞)學生答的較好,只有不及格的學生出現了錯誤,看來是對這幾個學困生抓的不夠嚴格。
2、學生的應變能力差。平時會做的題,卷子上稍微發生變換,學生就出錯,說明平時聯系的題型太少,題型不靈活。
3、語文綜合運用能力不夠強,概括的能力還不夠,尤其是閱讀短文,沒有掌握基本的閱讀方法,不認真讀題,盲目答卷,甚至是丟三落四,足見平時沒有養成良好的答題習慣。
4、表達能力還需提高??谡Z交際訓練學生寫出一兩句話,而學生平時口頭說的較好,但是寫的時候,卻出現錯字、語句不通的現象,還是練寫的太少。
5、習作中學生出現錯別字多,語句不通順,還有個別幾個學生的書寫差這些現象,看出是平時的習作習慣不好。
四、改進教學的思路
成績不理想,和其他班級有一定的差距,差距就是動力,面對差距找出存在的問題,促使我反思、探討、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
1、轉變教學方式。轉變教學方式。語文能力只有在語文實踐中才能形成。教師應轉變角色,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的閱讀能力才會提高。課堂上不能光講,應留給學生足夠的讀、思、議、練的時間,課堂中不要把知識點拔得太高,一定要切合學生實際,在課堂中讓學生逐漸養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2、繼續夯實語文基礎知識。字詞句是語文的基礎知識,在教學中不能會寫就行,要重視基礎知識的訓練與積累,不能只浮現課文中的知識,應與閱讀緊密聯系起來,掌握方法,掌握題型,要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多做練習題。
3、“講授——練習——強化”的策略方法。教師講授知識點時應盡可能細,抓住要點。練習設計要有層次,循序漸進,努力減少同一層面上的機械重復,多采取一些生動活潑的形式進行鞏固;加強反饋矯正,盡量多肯定,多鼓勵,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五、今后改進的措施
學生的問題各不相同,學生之間的差異也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在復習階段應加強具體的分類指導,在課堂教學、課外指導等方面都應采取相應措施。應減少大一統、齊步走的組織形式,采取更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特別要重視對薄弱生的具體輔導,在評價要求、訓練手段、心理疏導等多方面因人而異,樹立他們的自信心。
1、合理利用每天早、晚的時間,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效率。早自習輔導學生感情朗讀,背誦好詞好句;下午作業輔導的時間分層指導,基礎較好的學生指導閱讀或寫作,基礎差的學生默寫或聽寫,督促基礎知識人人過關。
2、要重視字詞教學,夯實語文基礎
字詞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從本次檢測中,我們很明顯地看到,許多學生字、詞不過關。要提高學生的成績,首先應重視字、詞的過關。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詞語聽寫,詞語抄寫和形近字辨析組詞,用詞寫話等方面的訓練,同時還可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詞語接龍、詞語積累展示會、猜謎等)來訓練和鞏固學生對詞語的掌握,努力克服錯別字。
3改變重背誦輕默寫的習慣,學生不是不會背誦,而是不會寫,往往在寫上丟分。加強學生的雙基訓練,同時,注重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的能力。
4堅持讀寫結合的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一方面要加強閱讀教學,另一方面要加強讀寫聯系,做到讀寫滲透,讀寫結合。
5指導學生作文的力度。三年級是作文的起步階段,要多了解學生所需,讓他們寫一些真人真事。另外,在指導作文時,要鼓勵學生寫一些有新意的作文,在選材和立意方面有所突破。同時,也要培養學生積累好詞好句的習慣,豐富學生寫作時的詞匯量;在批改作文時,應盡量采取面批,使學生明確自己作文中存在哪些缺陷,以便改進。
6、做好學困生的輔導工作,對待差生需要有耐心,利用午自習針對差生的原因,做個別輔導,多鼓勵,多表揚,不放棄一個差生。
7、加強與家長的聯系,特別是學困生的家長,交給簡章輔導的方法,把學校教育與家長教育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年級語文質量分析(三)
打開三年級語文試卷,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會不由自主地被“同學們,書面占5分,可要好好的寫呀。”這段極富提醒意味的親切話語感動??梢哉f考生因為這句話,可以使學生懂得認真寫就可以多得5分,可以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思維。人們天天在念著新課程的理念,但一旦付諸實施時,一切又都是舊思維,老面孔。這份試卷無疑是開了一個好頭。
一、命題目的、范圍及特點。
通觀三年級的語文試卷,我們可以不難看出其命題目的、范圍及特點。這份試卷命題堅持以《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力求適度體現新課標精神,拓寬語文教學領域,打通課內外學習語文的渠道,檢查學生掌握語文基礎知識的能力及課內外閱讀能力。新的語文教學要求構建大語文教學觀,讓學生廣泛地涉獵課外讀物,積累感悟祖國語言的豐富內涵。檢測的內容不僅局限于教材,還檢測了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命題人員是希望通過試卷,對教師的教學提出建議,不要只圍繞課本而教書,而應注重課外閱讀的輔導,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試卷力求通過一些開放性的試題,答案多元的試題,引導學生設計出自己理想的答案,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試卷還力求體現人文性、趣味性和靈活性,打破舊的命題模式。
同時整份試卷還體現了“三重”,即重基礎(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重能力(包括識字能力、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積累運用能力);重創新(運用所學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試題設計的亮點部分。
如第二大題的第4小題:讓學生修改一段話。就強調了學生要特別注意同音字在一段話中容易出錯,這樣的題將激起教師和學生觀注生活,觀注生活中的語文的濃厚興趣。再又如:第7小題:“選詞填空”,要求學生給一段話選擇正確的、恰當的詞語。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理解詞語、運用詞語的能力,而且使學生更準確、更正的理解課文內容,拓展了學生的思維。作文的設計很巧妙、很有水平,讓學生寫一則日記,并注意是自己這一學期的日記,書寫認真、整潔。這個作文題既鍛煉了學生對作文的練習,又溫習了對日記的寫法,很有創意。做到了緊扣教材,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像,既要求教師必須以教材為藍本進行教學,又要求教師除了進行課文內容的教學外,還特別需要對文本進行再深入、再拓寬的思索、探究,并進行延展性教學,讓學生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的自己的想像。這樣既使教師指導作文有思路,引導學生有辦法。這樣既降低了三年級學生初學作文的門坎,使學生有話可說,有話可寫,并且又克服了學生背作文的頑癥,還可以克服學生寫些無病的作文。
三、試卷完成情況與分析。
我所教學的三年級語文,此次考試:參考人數:61人,總分:5368、5分,平均分88.17分,及格率100%,優秀率70%。
1、答卷情況。
1、從考卷中發現的問題。
這份做到全、新、活、難度略大,但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征,在考查“雙基”的基礎上求提高、求發展。以適應新課標提出的“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的總目標,縱觀這次質量檢測,可以看出還存在許多問題。
(1)詞語積累不夠。
重視積累,就等于給了學生一把學好語文的金鑰匙,語文教學效率就會迅速提高。學生平時缺乏大量的閱讀、積累、欣賞、感悟,遇到一些較靈活的題,就感到束手無策。
(2)綜合能力薄弱。
由于學生平時學的知識較規范,缺乏對知識整合的處理,故失分較多。本次考查的內容不僅涉及拼音、詞義、邏輯思維訓練,還考查學生對短文內容準確理解能力及平時積累詞語的能力。由于我在教學中注重教材的系統講解,引導學生對知識的歸類和整理及對新舊知識前后滲透的訓練相對少些,導致學生對綜合性試題缺乏獨立分析能力,失分較多。由于接手這么大的班額,加之學生基礎相對較差,對學生的綜合訓練見效慢,收效不明顯,以至于學生審題能力較差,有的不讀題亂寫一氣,有的沒能真正領會句子含義,更缺乏理解的深度。
(3)聽讀能力欠佳。
本次聽讀測試,學生大多完成得不好,這和平時教師的引導、指導有關系,可見在這方面,我班學生還是較為薄弱。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更應加強對學生閱讀、聽讀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讀書習慣、和自學能力。
(4)書寫不規范。
從整體卷面看,我班學生的書寫情況不容樂觀。書寫不夠端正,字體潦草不規范。
(5)學生學得太“規范”。
透過整張試卷,我們不難看到我們學生學得太“規范”化,以至于對一些開放性題無所適從,沒能真正讀通、讀懂,領會,更有甚者,部分學生不愿讀題,憑自己的感覺,想當然地填寫序號。
由此我應想到我們的語文教學:老師捧著教科書教參費力宣講,學生心不在焉地似聽非聽,似答非答,似練非練的情況還是普遍存在。教學目標落實不夠,訓練力度不夠。難怪課堂上教師講得累,學生學得累,收效又甚微。這種高投入低產出的語文教學是不是應該徹底加以改革了。
四、改進措施。
1、要繼續重視識字和積累。
從本次考試可以看出,識字和積累得分率較高,學生掌握較好,因此在今后教學中必須繼續重視這方面教學。
2、教會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
“方法比知識更為重要”。學生養成好的讀書方法,掌握“活”的讀寫有機結合的方法,將有助于提高閱讀與習作的效能。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適度地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在主動探究中進行實踐,獲取的不僅僅是問題的答案,而是吸取知識的方法,充分發揮“授之以漁”的重要作用。多教怎么學,少教怎么做。
3、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創新精神。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將更應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在課堂上要引導學生處于積極主動的思維狀態,充分讓其獨立思考,不要一味灌輸知識,要在學生掌握方法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點燃其創新思維的火花。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營造一種寬松的民主氛圍,培養學生敢于質疑,勇于爭辯,善于思考的創新能力。這樣學生就不至于考試過程中,對于開放性的題目感到十分茫然,或只求答案唯一。
4、要樹立大語文觀,拓展思維。
[關鍵詞]語法;修辭;語文教學
一、語法修辭知識在語文教學中的歷史發展
清朝末年,面對西方科學文化的強勢沖擊,具有改良主義思想的外交家、語言學家馬建忠就提出:西文有一定之規矩,學者可以循序漸進而知所止境,華文經籍雖亦有規矩隱寓其中,特無有為之比擬而揭示之。在馬氏看來,西方人揭示了語言的規律性,因而語言就容易學習,而華文沒有揭示規律,學起來無疑是在黑暗中摸索,往往需要經過多次的嘗試才能成功。于是,他開始致力于這方面的研究,發表了中國現代語法學的開山之作《馬氏文通》,目的在于借鑒西方的語法理論,揭示“華文經籍”中的“一定之規”,以此來提高語文水平,推動語文教學的改革和發展。語法修辭知識由此開始進入語文教學領域。從此,知識的講授代替了傳統的積累模仿,技能訓練代替了經驗感受,講解分析取代了涵泳體悟。語文教學一改傳統混沌玄妙、意會沉潛的做法,變得明確具體,富有科學性,為現代語文教學的發展開辟了一條全新的道路。
然而,進入教學領域的不是針對語文能力發展所需要的知識,而是簡單地把學科性的知識轉移到了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學開始出現一種以研究語文取代學習語文的傾向。它重分析研究,輕語文實踐;追求講深講透,忽視自悟自得;為講知識而講知識,以致教學過程中出現死記硬背概念術語的現象,活生生的文本被零敲碎打成一個個知識點、訓練點,生動鮮活的語文實踐活動被機械、單調的技術操作所代替。這種簡單地把語言自身規律等同于語言學習規律的做法,造成了語法修辭知識在教學中的尷尬局面――人們普遍覺得現有的語法修辭知識沒有用,學生學習被動,以應付考試為目標,卻沒有形成實際的語文能力。
進入新世紀,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2001年版)明確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并在評價建議中提出語法、修辭知識不作為考試內容,隨后淡化語法修辭知識變成了語文教育界頗為時尚的話題。語文教師和有關研究人員回避甚至排斥語法修辭知識,把傳授和考查語法修辭知識當作落后的意識。
那么,多年來主宰著語文課堂的語法修辭知識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面前真的就山窮水盡了嗎?答案是否定的。語法修辭知識是語言規律的科學概括和語文學習方法的科學總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并非意味著不要知識,“不作為考試內容”也不能理解成不教不學。知識是形成能力和素養的必要條件,如果沒有語法修辭知識的介入,語文課堂教學就只能停留在低水平上,對部分天資聰穎、語言敏感性強的學生而言,語文能力固然有可能在反復誦讀感悟中發展起來,但大多數學生卻要在黑暗中摸索很長的路才能把語言學好。因此,頒布2011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時,刪去了“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這句話,并在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中新增了“關于語法修辭知識”和相關要點,意在加強這方面的教學研究。
二、語法修辭知識在語文教學中的現實作用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指導與點撥(語法修辭知識)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識字、寫字、閱讀與表達,形成一定的語言應用能力和良好的語感。這為我們明確了語法修辭知識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1.有助于提高和發展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
語法和修辭均與語言應用能力有著密切的關系,但它們又各有各的職責。語法著重把話表達通順,修辭則著重把話表達生動。學一點語法修辭知識,使學生的說和寫更通順、更規范,理應是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
然而,當前小學生語言應用能力逐步下降,他們對一些常見的語法現象不會解釋,對稍微復雜的句子不會分析,對復雜的多重復句不會斷句。比如,從“的、地、得”的區別使用來說,因為語法修辭知識的缺失,許多小學生分不清,許多教師也束手無策。如果學生懂一點詞性知識,明白名詞前面用“的”,動詞前面用“地”,動詞或形容詞后面用“得”,這個難題就迎刃而解了。
再如,如果學生懂得語法修辭知識,就會修改病句時得心應手,如詞語搭配問題、缺少句子成分問題等,適當的理論解釋能一下切中要害,但教材很少涉及這些知識,需要教師給學生講解并結合實例加以分析。如“進行了文明禮貌教育以后,使我發生了很大變化”屬于成分殘缺,缺少主語,如果沒有“缺少主語”這樣的語法知識,單憑語感需要花費很多的工夫。由此可見,指導學生學習一些基本的語法修辭知識,對于提高和發展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大有益處。
2.有助于生成和完善學生的語感
語感是人對言語對象直覺地感悟和把握,最能體現一個人語文素養的高低。語感可以通過兩條途徑獲得,一是嘗試錯誤,二是領悟。嘗試錯誤可以稱之為“試誤”,即讓學習者在單純聽說讀寫的言語實踐中不斷修正和強化語感,其間要經過大量的訓練,走許多彎路,所以效率比較低。領悟是以語法修辭知識為先導,教師在教學中滲透語法、修辭、邏輯和寫作等知識,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究、發現并悟出語言文字的規律,使學生能舉一反三,自覺接受來自各種語法修辭知識的指導、規范和修正,并大大提高語感生成的效率,語感的質量和品位也會隨之得以提升。由此可見,語法修辭知識雖然不能直接轉化為語感,但有助于語感的生成和完善。
3.有助于激發和培育學生對語文的熱愛之情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基本理念部分開宗明義: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熱愛是一種崇高的感情,是學好語文的基本條件。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深入體味祖國語言文字的精妙之處,學生才會產生興趣并升華到熱愛的感情境界。
例如教學“聰”字,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去認識:“聰”為什么是“耳”、“眼”、“口”、“心”的組合,并且“耳”占一半,“眼”在上方,“口”在“心”上?如果用現代科學來分析,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認識高度:科學研究證明,人在幼兒時期獲得的知識有70%是通過聽力獲取的,因此古人認為耳聾的人就“失聰”;一個人如果要聰明,僅僅聽了還不夠,還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來看,所以“眼”在上方;另外,要會用嘴“辯論”,再把所聞、所見、所辨沉淀到心底,所以“心”在右下角?!靶摹弊植豢商螅馕吨斆魅瞬豢勺詽M。一個“聰”字,包含著多么豐富的意蘊啊!通過適當的字理溯源,使學生感受到漢字的獨特魅力,這樣不僅提高了識字效率,還培養了學生對祖國文字的熱愛之情。
三、語法修辭知識在語文學習中的教學策略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閱讀教學中,為了幫助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文知識,但不能脫離語文運用的實際去進行“系統”的講授和操練,更不應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概念、定義。細讀這句話,我們可以從中梳理出三條教學策略。
1.隨文教學,需要教師獨具慧眼
因為課程標準主張“隨文學習”語法修辭知識,不主張“系統的講授和操練”,所以語法修辭知識似乎在現行的語文教材中銷聲匿跡了,相關教學也難以融入課堂。其實,每篇課文中都蘊含著豐富的語法修辭知識,需要教師具有一雙慧眼,從中選擇、確定,有計劃地開發具有實踐應用價值的教學內容。在日常教學中看似隨意實則有心地進行語法修辭知識教學,讓學生循序漸進、潛移默化地掌握必要的語法修辭知識。
如在教學《春聯》(蘇教版小語教材四上)時,通過誦讀欣賞課文里的五副春聯,不僅讓學生感受到春聯讀起來抑揚頓挫、和諧動聽的聲律美,還可以適當介紹一些詞性知識,讓學生體會春聯上下聯字數相等、詞性相當的對仗特點,從中學到一些使用文字的技巧。在此基礎上,教師可找幾副春聯,將上下聯次序打亂,讓學生運用課堂學到的對仗知識做“連連看”的游戲,使學生學在其中,樂在其中,不知不覺地學習和掌握相關語法修辭知識,從而實現隨文教學。
2.學而時習,在實際運用中體味把握
隨文學習,學生所接觸的語法修辭知識是零碎的,教師有必要在適當的時候引導學生加以梳理,溫故知新,形成整體印象,并根據不同知識的性質,創設不同的學習情境,在言語實踐活動中,幫助學生主動建構其自身的言語經驗,從而實現知識向能力的轉化。
比如,“擬人”這一修辭手法的運用在教材中出現次數較多,幾乎每個年級的課文中都會出現。在蘇教版小語教材四年級下冊練習1“處處留心”版塊,編者專門安排了一次關于擬人修辭手法的練習:先讓學生回憶學過的課文,從中找出把物當作人來寫的句子,看誰找得多;再讀一讀這樣的句子,體會用了擬人手法句子的生動性;最后讓學生用擬人的手法把“春風吹,杏花開了”等四個句子寫得更加生動。教材的編排體系所遵循的正是這樣的規律:復習隨文學過的例子―激活學生豐富的語言積累―指導點撥―在實際運用中體味把握。
3.合理考查,但不隨意拔高要求
語法修辭知識的教學效果如何,關鍵要看學生掌握得怎樣。除了看學生日常讀、說、寫的能力之外,還應在考試時合理地進行考查。所謂合理,是為了避免有的教師重蹈“為考而教”的覆轍(即在教學中對語法修辭大加分析,使語文學科變成語言學科),也為了糾正有的教師在“不考即不用教”錯誤思想指導下產生的輕視語法修辭教學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