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養殖技術分析

養殖技術分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養殖技術分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養殖技術分析

養殖技術分析范文第1篇

關鍵詞:水產;生態養殖技術;應用

中圖分類號:S964;F326.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水產養殖業僅年來的發展速度一直很快,但傳統水產養殖業限于對環境的影響,最重要的是對水質的破壞。傳統水產養殖中不注重對環境可循環利用的理念,在養殖過程中很容易出現一系列問題,如水產養殖動物排泄物不合理處理,導致一些有害細菌的繁殖,從而對水體產生破壞,同時也對水產動物本身健康狀況構成了危害,最終采用藥物作用來改善狀況,這些都使得水產動物本身的安全問題。而水產生態養殖技術正是為了解決上述的種種問題,它是一種更加合理,更為環保,更加可持續發展的養殖方法。

1水產養殖的技術特點

1.1水產苗種選擇水產養殖過程中的第一步就是選擇動物苗種,苗種的好壞對生態養殖的質量以及產量都有影響,因此,選擇好的動物種類是好的生態養殖的第一步。關于如何選擇好的苗種,一般盡量避免近親繁殖的苗種,選擇苗種選擇比較健壯、健康的苗種,避免選擇無病的苗種,除了選擇好的健康的苗種外,還有就是選擇的苗種要具有好的經濟價值,來保證水產生態養殖的經濟效益。1.2生態養殖中水質中的平衡控制水產養殖中的苗種的生活環境主要依賴水環境的好壞,水產中的水環境就相當于一個小型的生態系統,因此,在水產養殖中水質的好壞的控制,對整個水產養殖都起著關鍵的因素。1.3選擇好的飼料進行喂養飼料的投放在生態養殖中占一個基礎的地位,飼料的好壞對于苗種的健康與否起著關鍵的作用。差的飼料對水質具有壞的影響,會對水質產生危害,從這一方面來在選擇飼料方面一定要首先選擇好的飼料,對苗種進行喂養。在選擇質量好的飼料前提還要注意合理的投喂方式,投喂方式要合理,不能過量也不能喂養不足,喂養的飼料過少或過量都會對苗種的發育有影響,因此投喂飼料的量需合理。除此之外,還要注意投喂時間,保證苗種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的正常生長。1.4藥物的使用水產養殖過程中會出現一些病害現象,出現病害現象要注意及時用藥,并要以預防為主、防治為輔。使用的藥物要是國家規定的藥物,不能使用違禁的藥物,這些違禁的藥物對苗種本身具有危害,同時對水質也會造成一定的污染。選用合適的藥物之后,在使用過程中要注意用量的合理的把握。

2水產生態養殖技術應用分析

2.1構造好的生態系統水產生態養殖相比于原始的系統,就是要構成一個好的生態系統。生態系統,把水產養殖的水體當成一個生態系統,把水產系統中的水生動物當做生態系統中的主體。這個生態系統是要注意維護好,水產生態系統要注意建立合理的循環系統,注意里面的廢物利用,注意其建立中合理的生態鏈結構。在水產系統中通過載重合理的綠色植物,產生氧氣,共水產動物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反過來供水產體系中的綠色植物吸收,還有生態體系中的微生物對里面的水生動物的排泄物等進行分解,又可供綠色植物吸收。水產生態養殖技術就是構成這樣一個小的生態系統,通過能量的循壞轉化,維持水生生態系統的穩定,這是水產生態養殖技術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征。2.2對水產生態養殖體系進行控制水產體系必須進行溫度、氧氣濃度等條件控制。水生動物具有自身合適的溫度生長范圍,在其合適的溫度范圍內,可以使得水生動物生長速度處于快的生長狀態。氧氣的控制,氧氣的濃度既不能太濃,也不能含量過上,可通過使用一些增氧設備,對水產體系中進行氧氣的控制。水生體系中由于各種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白天由于進行光合作用,一般不會出現缺氧現象,夜晚,由于光合作用的下降,綠色植物進行呼吸作用,也會消耗一部分的氧氣,因此,要注意在夜晚的時候防止出現缺氧現象,合理的使用增氧裝置。2.3水產生態養殖系統中環境的控制水產生產養殖系統本身是一個封閉的小型生態系統,在整個生態系統的進行中,會出現一些污染物的出現,對水體會產生一些危害,因此要注意其中對生物系統中的污染物等的控制。對水產養殖體系穩定性的控制就是要保證生態系統的各項生態生物之間的穩定。水產養殖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微生物含量超標,導致水產生態體系中的各項生物之間的平衡關系被打破,因此,要注意這方面的控制,保證其中的各項指標的穩定。關于如何做到這方面的控制,主要可以從這兩方面控制:1.對水體中微生物的控制,可用一些除這些微生物的藥;2.通過對苗種的用藥,使苗種本身形式一定的自身免疫系統,從而來抵抗病害。2.4對水產生態養殖系統進行標準化控制對水產養殖采用科學的方法,制定一些合理化規定,建立養殖標準。從最開始苗種的選擇、用藥的選擇、條件的控制、系統中氧氣溫度的標準控制,形成一套合理的體系,讓整個生態系統的控制更加合理有效。

3結語

水產生態養殖技術是非常具有前景的一門養殖技術,同時也是非常有發展前景的一門技術。水產生態養殖既能滿足現在對環境更加嚴格的要求,同時也是更加健康的養殖方式,能夠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對社會也具有好的影響。水產生態養殖技術的大力推廣推進水產養殖行業具有很好的效果,對環境也能起到好的方面作用。

參考文獻:

[1]何光彬.探析水產生態養殖技術的應用[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3,(13).

[2]李文凱,陳利國.水產生態養殖技術的應用[J].科學時代,2015,(2):70-70.

養殖技術分析范文第2篇

關鍵詞:種豬;養殖;關鍵技術

中圖分類號:S82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086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養殖出優質的種豬,對于提高我國肉豬養殖水平,提高養殖者的經濟效益,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都有重要的意義。

1 品種選擇、豬舍選擇及設計

對于種豬來說,優良的品種是前提要求,只有品種優良的種豬,才能養育出高質量的豬仔。從形體上來說,要具有典型的本品種特征,體格健壯、高大、腰身長、健康、未生病,四肢粗壯、開闊,精力充沛、活潑有力,采食量大、進食快。排列整齊,數量適中,公豬6對以上,母豬7對以上。

在選擇豬場及建造豬舍之前,要根據種豬的生活習性,選擇合適的設計方案。要選擇環境整潔、通風良好、光照合理的豬舍。條件允許的話,可以在豬舍內安裝自動化喂食及供水設備。在保育豬舍內,必須要有保溫設備,需要人工及時清理豬糞,條件允許的話,也可安裝自動清糞器,為種豬創造良好的繁育環境。

2 建立健康的養殖體系

為了減少各類疫病的發生,必須注重消毒,減少病毒傳播。在種豬入舍之前,需要對豬舍進行消毒。種豬入舍后,最少每周消毒1次,并每天記錄種豬生長狀況,如有異常,要及時進行處理。在人進入豬舍之前,需要穿戴防護鞋、帽、衣服等,并進行消毒。對種豬的系譜、配種情況、免疫記錄、飼料食用情況、用藥情況等要進行詳細記錄,并建立檔案。

3 飼料配置及投喂

種豬飼料可采取外購與自配相結合的方式,但是要注意營養的均衡。不同品種、不同生長期、不同的任務階段,種豬對于營養的需求也會有所區別,在選擇飼料時要多加注意。無論是購買的飼料,還是自配飼料,在存放過程中要注意通風、防曬、防潮。可在陰涼處離地保存,夏季飼料不宜存放10d以上,其它季節也以2周內為宜。避免存放時間過長發生變質,種豬食用后發生疫病。

日投喂量根據不同的階段來定,公豬可按照體重的2%~3%進行投喂。一般來說,后備公豬可按照體重的2%來投喂,投產公豬按照體重的3%來投喂,將其分為2份,早晚各1次。母豬的日投喂量一般為體重的1.5%~3%,妊娠初期(3周以內),日投喂量為體重的1.5%~1.8%;妊娠中期(3~12周),日投喂量為體重的1.8%~2.2%;妊娠后期(12~16周)時為體重的2.2%~3%。也是將按照日投喂量分成2份,早晚各投喂1次。

需要注意的是,種豬的膘必須控制在7%~8%,不可過肥或者過瘦。如果出現過肥或者過瘦的情況,可通過調整飼料投喂量來控制。在母豬產后直至斷奶前3d,可在飼料中添加一定的菜籽油來催乳。一般本地良種母豬菜籽油用量為80~120mL/頭,土洋雜交母豬菜籽油用量為140~160mL/頭。

4 加強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除了投喂飼料以外,主要是通風、飲水、光照、衛生等幾個方面。在通風方面,必須保證空氣的正常流通,一般夏季風速為0.6~1m/s為宜,春、冬季節0.2~0.3m/s為宜,秋季0.4~0.6m/s為宜。飲水需要24h不間斷供給,需要保障飲水的新鮮、干凈、優質,在深秋到初春的這段時間,可將飲用水略微加熱至30~40℃。光照一般保持正常光照即可,在光照時間過長的夏季可略微控制,一般在10~12h以內最佳。豬舍內的衛生條件極為重要,如不及時清理,容易引起疫病的發生。一般每天需要清理1~2次,如濕墊料、食物殘渣、糞便等。另外,需要每周進行消毒1次。

5 疫病防控

一般情況下,種豬進入豬場之前會經歷一系列的防疫病措施。日常投喂飼料時,可在飼料中加入中草藥來提高種豬對疫病的抵抗力,常用的增強種豬抵抗力的中草藥組成及配比為何首烏2.5、白芍2.5、陳皮2、神曲1.5、是呂浦1、山楂0.5。此方經驗證確有實效。另外,保持豬舍的內衛生、干燥、整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p小疫病的發生。每天記錄種豬的生長情況,如有異常及時處理,做到發生疫病時早發現、早處理,將損失降到最低。

在種豬養殖過程中,養殖人員需要結合種豬的特點合理制定飼喂方案,使用無公害的飼料添加劑。為了提高養殖場種豬的繁育率,保證豬肉的質量,養殖場需要關注種豬的體形和數量,制定種豬繁育指標。除此之外,在種豬養殖過程中,應用健康養殖技術才能更好地防控疾病,提高種豬的免疫力,降低種豬患病幾率。

養殖技術分析范文第3篇

一、材料與方法

1.池塘條件試驗池10口,面積46畝,每口蝦池面積3~5畝,水深1.2~1.4m。池底淤泥15cm左右,池埂坡比1∶(2.5~3.0),水源充足,水質清新,進排水方便,池底平坦,且排水口設置集蝦槽,進排水口分開,蝦塘進水處設60目篩絹網過濾進水,以防止小雜魚等敵害生物侵入,排水口則用40目鐵絲網攔住,防止青蝦苗逃逸。2.池塘消毒“一茬春季”,1月上中旬凍曬塘10~15天后,每畝用31%漂白粉10kg化水全池潑灑清塘消毒。2月份注水50cm,注水時先經過40目篩絹網過濾?!岸缜锛尽?,6月底至7月上旬曝曬塘10~15天,7月下旬注水50cm,每畝用茶籽粕10kg,浸泡24小時后,化水全池潑灑,殺滅敵害生物。3.種植水草“一茬春季”試驗池未移植水草,“二茬秋蝦”試驗池清塘消毒半個月后,7月中旬在距塘邊沿蝦池四周20~30cm淺水地帶,種植水花生、輪葉黑藻、苦草等沉水性植物,水草覆蓋面積占蝦池的20%~30%。如水草過多,易引起蝦池水質偏瘦,不利青蝦正常蛻皮生長;且高溫季節因水草腐爛,易引起池塘水質惡化,造成青蝦缺氧泛塘。4.培育水質蝦苗放養前,加水至水深50~70cm,施用水體解毒劑化水全池潑灑解毒后,每畝用腐熟有機肥100~150kg,也可用磷肥3~5kg化水潑灑培肥水質,為蝦種、蝦苗提供適口的橈足類、枝角類水生動物等天然餌料。5.苗種放養“一茬春季”幼蝦放養時間為2月上旬,規格1200~1600尾/kg,畝放養量15kg;“二茬秋季”蝦苗放養時間為7月中旬,規格6000~7000尾/kg,畝放養量6萬~7萬尾。蝦苗放養宜在陰天或陰雨天進行,以免陽光直射,影響放養蝦苗的成活率。蝦苗放養10~15天后,每畝蝦池套養規格為2~3尾/kg的花鰱魚種10~12尾。6.餌料投喂飼料選用青蝦專用配合飼料。飼料粗蛋白質含量34%~38%。蝦苗個體平均全長≤2.5cm/尾養殖階段,選用飼料粗蛋白質含量35%~36%的幼蝦養殖配合飼料;蝦苗個體平均全長>2.5cm/尾養殖階段,則選用飼料粗蛋白質含量32%~34%的成蝦養殖配合飼料。日投量一般控制在蝦體總體重的3%~5%,每天上午8時,下午5-6時,各投喂1次。上午占日投餌量的1/3,下午占2/3。具體飼料投喂量視天氣、水質、水溫與青蝦吃食狀況而定,通常以1.5~2小時吃完為宜,并在蝦池四周各設食臺檢查青蝦攝食情況。7.水質管理青蝦對水質要求較高,水體透明度宜保持在30~40cm。3-6月蝦池每半個月至一個月加注一次新水,7-9月高溫季節每5~7天定期加換新水。每次加水10~20cm,以改善水質。同時根據季節、氣溫調節蝦池水位,保持較適宜的水溫。春季水深50~60cm,以利升溫;冬季水深保持1.2m左右,以保溫越冬;其他季節水深在80~100cm。并視蝦池水質情況定期潑灑硫代硫酸鈉、活水寶、EM原露等水體改良劑,以快速降低蝦池塘中的氨氮、亞硝酸鹽等含量,高效分解水產動物排泄物,抑制有害菌生長,改良池底、凈化水質。8.機械增氧試驗池分別設置用于微孔管道增氧的3kW和2kW的空氣壓縮機各2臺,根據天氣和青蝦活動情況,定時啟動微孔管道增氧機增氧,即晴天中午開,陰天黎明開,連綿陰雨天半夜開,發現水質突變(倒藻)或青蝦浮頭時應及時開機增氧,7-9月中午或凌晨均需開機增氧2小時以上。9.蝦病防治試驗期間,每15~20天用8%二氧化氯泡騰片對蝦池水體消毒一次,7-9月高溫季節每月使用氟苯尼考、魚蝦多維拌飼料投喂一次,每次連續投喂3~5天,以防病害發生。同時每30天用碘制劑對蝦池水體進行潑灑消毒一次,10月底畝用復合硫酸鋅粉化水潑灑殺滅纖蟲一次,5~7天后再用一次,并隔3天用水體保護劑化水潑灑解毒一次。

二、捕撈與收獲

1.捕撈上市試驗期間,“一茬春蝦”捕撈時間從4月中旬至7月上旬,用小地籠分批捕撈上市,直至6月底干塘捕撈;“二茬秋蝦”捕撈時間從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用拖網分批捕撈上市,直至1月下旬干塘捕撈。2.效益分析試驗池塘10口,面積46畝。至2016年7月,“一茬春蝦”收獲青蝦1702kg,畝均產商品青蝦37kg;“二茬秋蝦”收獲青蝦成蝦1978kg,平均畝產43kg,收獲小蝦1012kg,平均畝產22kg。全年共收獲青蝦4692kg,平均畝產102kg。商品蝦上市率78.6%。青蝦池塘“雙茬”養殖試驗畝均苗種放養及收獲情況見表1。青蝦池塘雙茬養殖試驗,“一茬春蝦”產值95312元,單價56元/kg,畝獲收入2072元;“二茬秋蝦”成蝦產值191866元,單價97元/kg,畝均獲收入4171元;幼蝦產值52624元,單價52元/kg,畝均獲收入1144元;花鰱產值10626元,單價11元/kg,畝均獲收入231元。2015年試驗共計實現總產值350428元,畝均獲收入7618元;總養殖成本151196元,畝均生產成本3426元,其中苗種62330元,飼料44620元,租金25760元,肥料、魚藥與微生物制劑12236元,水電6250元。總效益199232元,畝均獲利潤4331元。

三、討論與體會

養殖技術分析范文第4篇

摘要:為了解高職院校水產養殖技術專業頂崗實習情況,總結經驗,為水產養殖技術專業頂崗實習標準編制提供指導,筆者采用調查問卷和訪談等形式,對全國18所高職院校水產養殖技術專業建設負責人和2026名水產養殖技術專業學生進行調查。結果表明:第四學期和第六學期是水產養殖技術專業頂崗實習的主要實施階段,實習時間為24~56周;漁藥漁用生物制品、漁用飼料和水產動物苗種生產經營等企業是頂崗實習主要單位,校內人才交流會是學生選擇頂崗實習單位的主要途徑;水產養殖技術服務和涉漁產品營銷是主要頂崗實習崗位;校企協管能力、企業導師教學能力和企業硬件條件是目前影響水產養殖技術專業頂崗實習效果的主要因素。頂崗實習是職業院校學生將已學的知識和技術運用到實踐生產的教學環節,是職業院校學生在校學習和就業之間的橋梁,在職業院校人才培養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1]。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及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教育規劃綱要,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加強行業指導能力建設,2014年4月份,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頒發了《關于做好行業指導職業院校專業改革與實踐有關工作的通知》(教職成司函﹝2014﹞36號)。根據通知精神,教育部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工作辦公室在2015年組織開展水產養殖技術等45個職業院校學生頂崗實習標準制訂工作。為了掌握目前職業院校水產養殖技術專業頂崗實習實施情況,總結教學經驗,廣泛征求職業院校頂崗實習編制的建議,提高職業院校水產養殖技術專業標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水產養殖技術專業頂崗實習標準編制項目成立調研小組,在2015年12月份至2016年3月份,調研小組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和訪談等方式對我國職業院校水產養殖技術專業頂崗實習情況進行了調研,并就有關問題進行了研討。

1調研對象的基本情況

調研小組前期對我國開設有水產養殖技術專業的高職院校進行統計分析。受水產養殖條件的影響,開設有水產養殖技術專業的高職院校數量不多,且分布不均,高職院校主要集中在中東部地區。本次在全國范圍內共調研了18所高職院校和2026名學生。調研的高職院校中位于東北地區的有2所,山東省4所,四川省、重慶等西部地區3所,江蘇省3所,湖北省、江西省、河南省、福建省、廣東省和廣西省各1所;從辦學水平來看,在本次調研中國家示范性(骨干)高等職業院校7所,省級骨干高等職業院校7所,其他類型高職院校4所。調研高職院校分布廣泛、代表性強。為了保證調研情況的準確性,本次調查的高職院校教師為相關院校水產養殖技術所在教研室主任或所在系分管教學主任,學生為水產養殖技術專業2~3年級和畢業1~3年的學生。

2調研內容及結果

2.1頂崗實習的實施階段和時間

水產養殖技術專業頂崗實習實施階段和時間調研結果見圖1和圖2。從圖1可見:頂崗實習時間最短24周,最長56周,多數高職院校頂崗實習集中在28周和40周。從圖2可見:在調研院校中有2所(11%)院校在最后一學年集中開展頂崗實習教學活動;絕大多數院校(11所,61%)分第二學年第二學期和第三學年第二學期兩個階段實施;5所(28%)院校在第一學年、第二學年和第三學年第二個學期分段實施,前兩個階段頂崗實習一般為8~12周,第三個階段頂崗實習有16周。從頂崗實習實施時間來看,水產養殖技術專業頂崗實習主要集中在每年3—8月份。

2.2頂崗實習企事業單位情況

大多數高職院校水產養殖技術專業學生頂崗實習在校外企事業單位進行,極少數院校提供少量校內頂崗實習崗位;學生獲得頂崗實習單位的途徑主要有校內人才交流會、院校安排、水產類專業教師提供和學生參加企事業單位自主招聘四種方式,其中以學生參加校內人才交流會為主,院校安排和專業教師提供頂崗實習崗位次之,這與職業院校其他專業頂崗實習單位選擇存在差異[2]。學生頂崗實習單位主要為中小企業(36%)和上市公司(28%),事業單位(8%)和國有企業(6%)次之,其他單位(校內、自主創業等)占20%,外資企業占2%;頂崗實習單位主要經營范圍包括漁藥(57%)、漁用生物制品(41%)、漁用飼料(25%)和水產動物苗種(23%),具體見圖3。

2.3頂崗實習工作崗位及技能

水產養殖技術專業學生頂崗實習主要工作崗位為水產養殖技術服務(44%)和涉漁產品營銷(33%),其他的占11%,從事水產動物繁殖養殖(6%)、水產動物養殖(1%)及內勤工作(5%)較少。頂崗實習應用專業技能情況見圖4。在調研水產養殖技術專業學生頂崗實習工作崗位類型的同時,對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主要應用的專業技能也進行了調研。結果表明,學生應用的專業技能以養殖水體水質檢測與調控(67%)、水產動物疾病防治(58%)和漁藥漁飼料營銷(47%)為主,生物餌料培養、漁用飼料加工與檢測、水產動物繁育、水產動物養殖等次之。為了讓學生盡快適應頂崗實習工作,企事業單位在學生頂崗實習前為學生專門開展崗前培訓。大多數企事業單位崗前培訓時間為1~2個星期(68%),崗前培訓時間在3個星期以上(24%)次之,崗前培育時間2~3個星期的較少(8%)。培訓內容涉及企業基本情況、企業制度、崗位技能、頂崗實習管理;培訓人員一般包括企業總經理(或副總經理)、人事經理、技術經理和企業導師。

2.4頂崗實習的管理情況

在頂崗實習學生管理方面,各高職院校均采用了校企共管的方式。高職院校為每位實習學生安排一位校內指導教師,校內指導教師與企業一起負責實習學生實習管理和技術指導。企業除了為每位學生安排企業導師指導學生崗位技能實踐外,還非常重視學生安全教育,從調研數據結果來看,多數學生(77%)在頂崗期間實習單位為其購買人身安全保險,學生接受安全教育的占74%,熟悉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比例達68%。

2.5頂崗實習成果及考核評價方式

所有高職院校要求學生在完成頂崗實習后提交實習成果,實習成果從形式上看較為單一,為實習報告(總結)或畢業設計(論文)。所有實習學生在頂崗實習結束后都要接受考核評價。從評價主體來看,絕大多數高校(95%)采用了實習單位與院校共同評價的方式,在調研的高職院校中僅1所院校實習學生由頂崗實習單位評價;從考核評價的依據來看,多數院校(90%)考核評價依據為學生實習過程表現和實習成果,僅以過程表現和實習成果為評價依據的高職院校各1所。

2.6其他

在進行頂崗實習實施階段和時間等情況調研的同時,還對高職院校教師對學生實習效果情況進行了調研,在高職院校中78%的院校認為學生頂崗實習的效果理想,22%的院校認為學生頂崗實習效果一般。頂崗實習效果的影響因素見圖5。高職院校認為當前水產養殖技術專業頂崗實習圖5頂崗實習效果的影響因素還需要提升的內容有校企協管能力、企業導師教學能力和企業硬件條件。

3調研的基本結論

綜合以上調研內容的結果,初步歸納當前高職院校水產養殖技術專業頂崗實習結論如下:1)高職院校水產養殖技術專業頂崗實習實施階段和時間各個院校不完全相同,從實施階段來看,第四學期和第六學期是水產養殖技術專業頂崗實習主要實施階段;水產養殖技術專業頂崗實習時間為24~56周。2)水產養殖技術專業學生頂崗實習主要在校外水產企業進行,企業經營范圍主要為漁藥、漁用生物制品、漁用飼料和水產動物苗種生產經營;高職院校校內人才交流會是學生選擇頂崗實習單位的主要途徑。3)學生頂崗實習崗位主要為水產養殖技術服務和涉漁產品營銷。4)水產養殖技術專業頂崗實習效果整體較好,校企協管能力、企業導師教學能力和企業硬件條件是影響水產養殖技術專業頂崗實習效果主要因素。

4對調研結論的深層思考

4.1把握好企業關是提升頂崗實習教學質量的基礎

頂崗實習是高職院校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是提高學生實踐技能的重要階段。為規范和推進職業學校開展學生頂崗實習工作,提高技術人才培養質量,《職業學校學生頂崗實習管理規定(試行)(征求意見稿)》對頂崗實習企業進行明確規定:“職業學校原則上應選擇具有獨立法人資格,依法經營,管理規范,安全防護條件完備,提供崗位與學生所學專業對口或相近的企(事)業單位”。從結果來看,在學生的頂崗實習單位中中小型企業較多。由于行業門檻低,學生頂崗實習單位硬件條件、導師教學能力、技術水平和經營效益參差不齊。高職院校對參加校內人才交流企業要求較低,對企業頂崗實習教學能力缺乏有效評估。同時學生由于社會經驗少,對頂崗實習企業選擇缺乏理性思考,往往僅從頂崗實習地點、薪酬等方面選擇頂崗實習企業。因此,高職院校嚴把頂崗實習企業關顯得尤為重要,選擇硬件條件好、教學管理能力強、技術先進、社會信譽高的企業是提升頂崗實習質量的基礎[3]。

4.2切實可行的專業頂崗實習標準是提升頂崗實習質量的根本保障

高職院校頂崗實習是專業教學的重要形式,是培養學生良好職業道德,強化學生職業技能,提高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的重要環節。為了規范頂崗實習教學,提升教學效果,教育部辦公廳2016年7月份印發了《關于公布首批<職業學校專業(類)頂崗實習標準>目錄的通知》(教職成廳函〔2016〕29號),通知中公布了涉及30個專業(類)的70個頂崗實習標準。水產養殖技術專業是高職院校漁業類主要專業之一,專業開設院校多、在校生多、專業輻射能力強。到目前為止,高職院校水產養殖技術專業還缺乏統一、切實可行的標準,導致各高職院校在組織實施水產養殖技術專業頂崗實習時無標準可循,出現了實習組織不夠規范,實踐教學有效性不強,合作企業教學主體地位體現不夠,頂崗實習崗位與所學專業契合度不高等問題,影響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因此,制訂一份統一、切實可行的水產養殖技術專業頂崗實習標準是進一步提升水產養殖技術專業頂崗實習教學效果的根本保障。

4.3深化校企合作是提升頂崗實習質量的關鍵

我國是水產養殖大國,改革開放以來水產養殖取得了巨大進步,水產企業對技術技能人才需求旺盛,現階段水產企業參與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的積極性明顯增強。水產企業在本質上不同于高職院校,其硬件設施、技術人員等主要服務于企業生產。同時水產企業與高職院校合作時間不長,深度不夠,教師專業頂崗實習教學經驗還不足,校企雙方作為頂崗實習教學實施主體,應建立互惠雙贏的合作機制[4]。高職院校在企業導師教學能力提升和企業硬件條件建設等方面應積極開展工作。

4.4水產養殖技術專業學生頂崗實習的崗位

從本次調研結果來看,水產養殖技術服務和涉漁產品營銷崗位是目前高職院校水產養殖技術專業學生頂崗實習的主要崗位,大多數實習生(77%)在這兩個崗位上開展實習工作,學生實習崗位相對集中;而傳統的水產動物繁殖養殖和水產動物養殖崗位實習學生數量較少,只占總實習學生人數的7%。從學生頂崗實習期間應用技能來看,多數技能還是服務于水產養殖技術服務和涉漁產品營銷崗位。因此,高職院校在水產養殖技術專業學生頂崗實習前期應重視學生養殖水體水質檢測與調控、水產動物疾病防治和漁藥漁飼料營銷等技能的培養,滿足學生頂崗實習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冉治霖,司清亮.對教育部《職業學校學生頂崗實習管理規定(試行)》的解讀[J].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29(2):59-61.

[2]鄧東京,易素紅,歐陽河,等.職業院校頂崗實習現狀調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12):88-91,96.

[3]杭瑞友.合作實施高職頂崗實習教學的企業準入資格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5(增刊):246-248.

養殖技術分析范文第5篇

【關鍵詞】:無公害養殖技術;產地環境;健康食品

無公害養殖是給養殖對象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提供充足的營養飼料,使其生長期間最大限度減少疾病的發生,從而生產出無污染、個體健康的畜禽產品。無公害養殖以保護動物健康、有利于人類健康、生產安全營養的畜禽產品為目的,最終以無公害畜牧業的生產為結果。

1、生豬無公害養殖技術

無公害養豬即是采用無公害飼料飼養無人畜共患病的生豬,在生產過程中嚴格按規定用藥,達到無污染、無殘留或低污染、低殘留,且對人體健康無損害的養豬模式。

2、豬場建設

2.1場址選擇。養殖場地勢應選擇在平坦、高燥、背風向陽,有緩坡、空氣流通的地方,豬舍總布局方位為坐北朝南為宜。豬場為了自身防疫要求,應距離鐵路、公路等交通要道,自然村、居民區、學校等公共場所,河流,畜產品加工廠,化工廠,垃圾處理場及污水處理場2000m以上。

2.2布局。豬場的建設布局應嚴格分區管理,配備相應的生產區、生活區、行政管理區、隔離區等,并注意各區的位置方向。生產區內各舍按地勢從高到低依次為:配種舍、妊娠舍、分娩舍、保育舍、生長舍、育肥舍。病豬隔離舍、污水、糞便處理區及死豬處理場地應建設在下風處距離豬舍50m以上。豬舍建筑結構可設計為全封閉式、半開放式或開放式。

2.3周圍環境。養殖場周圍應設有圍墻等有效防疫屏障,嚴格分開設置豬場的凈道與污道,互不交叉。豬場大門口應設有可供機動車消毒的設備和水泥消毒池,生產區門口應設有人員進出的消毒通道、消毒室、更衣換鞋室,防止疫病傳播,配備有對嚙齒類動物的防護設備,并禁止飼養其他動物。

3、無公害飼養管理

在飼養管理中嚴格貫徹無公害生產相關制度,根據豬生長階段的生理特點和生物學特性,采取有效的飼養管理措施。

3.1分群分圈,采用“全進全出”的飼養模式。不同生產階段的生豬要分棟、分單元、分批次、分群、分圈飼養,有效地利用飼料和圈舍,降低生產成本,減少不同豬舍之間的接觸,可避免疾病的垂直傳播或橫向傳播,并提供豬只適合生長需要的溫度、通風等環境條件,從而提高生產能力。轉群時采用全進全出的方式,便于生產管理和徹底清掃消毒,從而控制疾病的傳播。

3.2嚴格控制飼料質量和添加劑的使用。配合飼料應符合豬的采食習性和營養需要,做到營養全面化、種類多元化,有效地提高動物對營養物質的消化率和利用率,減少糞尿的排放量,并盡可能減少有毒有害成分在肉產品中的殘留。飼料原料和添加劑應符合無公害要求,飼料原料感官要求色澤新鮮一致,無發霉、發酵、變質、結塊及異味、異臭等,藥物飼料添加劑的使用應按照農業部的《藥物飼料添加劑使用規范》執行。

3.3需要引進種豬時,應從具有種豬經營許可證,并獲得無公害生(種)豬生產許可證的種豬場引進,并按照GB16567標準進行檢疫;引進的種豬必須隔離觀察45天,經獸醫送檢確定為健康合格后,方可繁殖使用;不得從疫區引進種豬。

3.4豬是雜食動物,能吃各種飼料。豬所需的營養物質歸納為7大類:水、碳水化合物淀粉和糖、脂肪、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和纖維素。要喂給豬全價配合飼料。禁止在飼料和飲水中添加興奮劑(瘦肉精)、鎮靜劑、激素類、砷制劑。使用含有抗生素的添加劑時,在育肥豬出欄前,按使用規定執行休藥期。

4、加強清潔衛生,做好防疫工作

4.1加強清潔衛生工作,營造安全舒適的舍內環境。做好調教工作,使豬養成在固定地點采食、排泄、睡覺的習慣,每天打掃欄圈,及時清除動物糞便,提倡采用干糞單清模式,糞尿分開收集,減少沖欄用水,降低生產成本。加強滅鼠、驅蟲、防蚊工作,定期進行帶豬消毒,保持欄舍清潔衛生,做好圈舍夏季通風降溫、冬季保暖工作,保證豬只擁有安全舒適的生長環境。

4.2做好豬群免疫,防止疾病傳播。定期的疫病監測、科學的防疫計劃和免疫程序、預防注射是豬場生產管理的關鍵,生產中做好豬群免疫工作,嚴格獸藥使用管理制度,認真執行防疫計劃和免疫程序,詳細記錄豬群免疫、用、發病和治療情況,以便備查。嚴格執行休藥期,藥物和疫苗在生豬出欄前2個月內不能使用。

5、合理處理糞污

畜禽生產中產生的氨氣、硫化氫等有毒有害氣體危害著人畜健康和畜產品質量安全,同時廢水中的重金屬鹽、磷、病原微生物嚴重污染水的處理和水體。因此,在嚴峻的環保形勢下,豬場的糞污處理應達到無公害標準要求。

5.1合理設計畜牧場的排污工程。在豬場設計時要科學規劃,合理設計畜牧場的排污工程,豬糞、尿排放溝應采用防漏暗溝,通過雨污分離可減輕養殖場處理污染物的壓力。規?;i場必須設有廢水、污物處理系統,并保持良好的使用狀態。

5.2采用先進的清糞工藝。近年來,國內部分豬場開始采用干清糞工藝等新型治污工藝,實現污水“干濕分離”。通過干糞與尿、沖水分離,污染源處理的數量和難度得到降低,有效控制沖欄用水量,節約生產成本。干糞也可堆制成有機肥,為豬場增加一定的經濟效益,而經處理達標后的污水也可直接還田或排放。

5.3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通過運用現代生物工程技術將畜禽養殖業與種植業、漁業緊密結合起來,運用現代生物工程技術對養殖場的糞污進行厭氧發酵,然后將沼氣、沼液、沼渣綜合應用于居民生活、農業種植及漁業,建立種養、沼、氣三者結合的物質循環系統,形成種、養、加、沼四者相結合的生態工程。

6、結語

無公害養殖帶來的不僅是消費者放心的畜產品,更是進一步促進我國養殖業的發展,提高我國畜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地位。新的時期給無公害養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未來的規模化養殖業必須以發展循環經濟為出發點,實現一個廢棄物、污染物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高經濟效益、科學發展的循環經濟。

【參考文獻】:

[1] 江希流,華小梅,張勝田.我國畜禽業的環境污染狀況、存在問題與防治建議[J].環境整治,20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河县| 东源县| 南华县| 吉林市| 宕昌县| 如皋市| 临泉县| 娄底市| 永昌县| 忻州市| 信丰县| 呼伦贝尔市| 万载县| 筠连县| 密云县| 海伦市| 青阳县| 都昌县| 乳山市| 安阳市| 临高县| 黄平县| 眉山市| 龙里县| 会泽县| 大渡口区| 水城县| 武威市| 马龙县| 象州县| 大埔县| 汶上县| 侯马市| 呼图壁县| 长白| 子洲县| 水富县| 遂昌县| 芮城县| 兴义市| 东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