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公共空間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形式美是一個重要的美學范疇,是一切視覺藝術共同遵循的法則,也是人們對美的第一感受。公共空間設計是改造人類生活環境空間的一個藝術門類,其特點是公共空間環境的開放性和與人類生活的交互性。形式美在公共空間設計中無處不在,并隨著時展不斷更新其藝術內涵,反映人們對生活空間美的需求和渴望。文章主要對形式美的基本法則和形式美在公共空間設計中的具體表現分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形式美;公共空間設計;表現
形式美是一種重要的美學范疇,正如英國學者克萊夫•貝爾所說的那樣“有意義的形式”。人類社會生活中涉及到的各個層面,但凡與藝術或設計相關,無不與形式美有著密切的關聯,在人類生活中至關重要的公共空間設計中,形式美作為人的知覺體驗的第一感受,顯得尤為重要。形式美原則是空間美感的基本法則,同時也是美學原則在空間設計上的直接應用。公共空間設計中形式美的體現,則是公共空間設計的靈魂與核心。
1形式美的內容
在生活中,隨著物質水平的提高和精神生活的豐富,人們在物質文化方面的需求越來越高,而“美”則是人們在精神需求中的始終不變的終極追求目標。形式美即是客觀事物和藝術形象在形式上的美,是藝術作品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是藝術設計的過程中所展現出外在的,能被人們通過視覺、觸覺、聽覺等感官系統所獲取,并能產生美妙的心理聯想和快樂的一種形式。因為藝術鑒賞帶有很大的主觀因素,包括欣賞者因經濟能力、文化素養、生活習慣、價值觀和世界觀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審美差異,所以對同樣的藝術作品,不同的人感受到的美是不一樣的。但是從形式上對藝術作品的認識和評價,總會得出美或丑的結論共識。在獲取觀眾認可的過程中,藝術家們需要發掘形式美的規律,掌握形式美之特點,并用于其藝術創作之中。在設計領域,形式美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1對稱和均衡
對稱,體現的是一種莊重之美,是一種在量和形式上對等、對稱的組合形式。均衡,是一種等量不等形的視覺組合形式,是一種視覺力度的平衡樣式。均衡雖然不是平衡和對稱,但是它顯現的是一種平穩,最好的案例就是我國古代的八卦圖案,即體現了對稱與均衡之美,也體現出變化與統一之美。
1.2變化與統一
變化與統一是人與自然的生存法則。沒有變化,就沒有生命的生生不息,就沒有世界的豐富與精彩;沒有統一,就沒有生存的秩序和規律,“變化”也無處存在、無以附著,最終也只能導致混亂和消亡。變化與統一,是世界運轉規律的體現,也是藝術存在的體現。藝術是變化多彩的,但終究要按照一定的藝術表現要求進行統一,才能更好地表現事物和情感,并被人們所接受。變化與統一,也可以理解為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形式上的變化和對比,才能豐富統一題材下的藝術內容。因為,在藝術中,人們的藝術感知能力在某種程度上是統一的,但是由于欣賞水準和審美角度的差異,對形式美的理解也就不在一條水平線上,所以藝術作品在設計上要將變化與統一有機的結合起來。
1.3節奏與韻律
節奏,是藝術作品中,相同元素在整體上形成的運動動感;韻律,是這一類元素形成的節奏反復出現,通過拓展和變化而形成的流動之美。“任何物體的諸元素成系統的重復的一種屬性,而這些元素之間,具有可以認知的關系”,可以看做是對節奏與韻律的理解。通常在音樂作品中,通過聲音單元進行節奏與韻律的變化;在設計中,通過形式之美的體現,在色彩、形體、材質等元素的組合中,節奏與韻律得以體現。節奏與韻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一種普遍的自然現象,在形式上,節奏與韻律給人在視聽感知中強烈的吸引力,他們存在于一般的審美形式規律,是體現內容的形式;在本質上,他們具有內在意義,是形式的內在秩序和結構,它能把人的視線和意志引向一個預設的方向和目標。在一切造型藝術中(尤其是東方藝術),“氣韻生動”是最高的美學標準,就像是人的靈魂一樣,主宰著藝術設計的方向和內容。“韻”就是和諧、韻律,在藝術表現上,立意、章法、材質、色彩、形體等元素生動交融組合,相互影響滲透,都會產生“韻”的效果,由“韻”再衍生出趣味、節奏和旋律。“氣韻”是一種較高層次的精神感知,它在藝術作品中能產生特有的魅力,是一種動態美、傳神美,造就了藝術作品的意境、神韻和審美價值。
1.4對比與調和
對比與調和同變化與統一有著相似之處,是變化與統一的具體化表現。對比,是指藝術作品給人取得視覺變化效果的途徑,是變化的一種形式和方式,強調藝術作品在形式上各部分的對立性;而調和是形的類似,是對比的內在約束和制約,是秩序的規整,是完整與統一的保證。
2形式美在公共空間藝術中的運用
公共空間藝術,作為在人類生活的公共空間中存在的藝術形式,其首要屬性是其開放性,這里的“開放性”具有兩重含義,一是其藝術形式的特殊性,特殊的空間決定公共空間藝術在形體上和視覺上必須具備開放性屬性;二是由于觀賞者的流動性特點較強,藝術作品需要面對不同的審美群體,需要具有包容不同審美情趣的開放性。公共空間藝術開放性的實現過程,實際上是環境空間與人之間交互關系的體現,因為公共空間設計需要實現的是溝通、聯系環境空間與人之間的關系,而形式美則是人類最直觀對美的形式的感受。形式美存在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因為公共空間藝術具有如此強烈的特殊性,使得公共空間藝術設計的創作必須遵循特定的藝術語言要求,即是藝術形式上的開放性、藝術表現上的通俗性和藝術設計上的綜合性。在這三種屬性中,美的形式多種多樣,但形式美有規律可循,通過對形式美的外在體現的探究,能對公共空間藝術設計研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形式美在公共空間設計藝術形式上開放性的體現
形式美在公共空間設計中處處可見,正是由于公共空間的強烈的開放性特質,使得公共空間設計需要有更外向的藝術內涵展示形式,藝術家和設計師在完成公共空間設計作品的時候,必須充分考慮作品在形式上的美感,及其形式美的表達。公共空間設計涉及到的藝術種類和實體種類繁多,這里不做一一解讀,這里僅就公共空間設計的設計理念和其表達意圖來進行形式美表現的分析。形式美是人們對美的最直觀感受,公共空間是人們日常居所的環境,由于對美的形象的熱愛和對美的事物的追求,從古至今,藝術家和設計師在設計公共空間的時候,除了考慮設計的功能之外,在解決了舒適、宜用等問題的同時,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如何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我們經常說“環境育人”、“美好的環境可以洗滌人的心靈”,也正是因為公共空間的開放性給人們帶來精神上的互動而引起的變化。藝術家們在對公共空間進行設計規劃的時候,運用其掌握的形式美法則和形式美的體現規律,使公共空間能更加“致美、增益”。那么,在對公共空間進行設計規劃的時候,如何把握尺度,去進行形式美的表現呢?對于開放性的公共空間,要適應流動人群的審美需要,必定要選擇大眾能理解和接受的藝術形式,符合當地文化習俗和社會道德的需要,并能提升其藝術氛圍,產生良好的環境影響,有較強的創新意識,能體現藝術家的超前意識,真切體現出“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藝術本質問題。
2.2形式美在公共空間設計藝術表現上通俗性的體現
在當今城市規劃中,對公共空間的設計正逐漸地向著藝術化方向發展,形式美的魅力也逐漸地在人們的生活中不斷得以體現。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進步,對藝術發展和形式美的體現也在不斷的變化發展中,很多新興城市在對其公共空間的設計規劃中,也多能體現出時代的氣息。但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公共空間設計也成為一個時期人們談論的焦點,如在2012年8月烏魯木齊市三屯碑巴哈爾路路口新落成的烏魯木齊最大最高的花堆雕塑———“飛天”,引起了全國網民的關注和熱議。有人認為此雕塑造型新穎,也有人認為雕塑上端人物造型應該美化(引自新浪新聞),更多的是來自民眾的抵觸情緒,認為作品形象惡劣,壓根不存在任何藝術美感,時不多日該雕塑便被拆卸。還有蘇州新建的東方之門,雖然寓意美好,但由于其樣式酷似秋褲,被網友笑稱為“秋褲之門”,因其引起的社會關注較大,石家莊市還山寨了此門一把,擬建造與東方之門形似的“中華之門”。這些看上去創意新穎的設計,為什么受到了全國網民一邊倒的譏笑和抨擊,正是因為這類形式美極差的設計作品,挑戰了人民群眾的審美底線,無論這些建筑設計的樣式如何精美或者寓意如何的深刻有內涵,也無法成為人們心中美的形象。也就是說,只有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才是形式美的真正體現,也是公共空間藝術美的真實體現。藝術作品有雅俗之分,高雅的藝術難免曲高和寡,但公共空間設計面向的大眾群體,不是像在藝術館里參觀的人群那樣具有獨特精準的專一性,而是審美水平和生活經歷不同的各類各樣的現實世界中的人,所以即便眾口難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藝術家們還是要把握時代認可的主潮流,把自己心中的美用最直觀的形式表現出來,讓普通民眾能夠欣賞和認可。由于公共空間藝術設計表現的通俗性,使得公共空間藝術在其存在的范圍中必須要走形式美表現張揚的路線,隨著社會文化的進步發展,關于形式美的表現也會有更多的進步,對于更深層次的美的認識和表達也會有更多的形式。形式美在公共空間設計中的表現是具體的、客觀的,是處于一個不斷發展進步的過程,也是公共空間設計人性化的體現。無論何種公共空間藝術,都是視覺空間的藝術,都需要滿足人們的視覺審美需要和審美心理需求。
2.3形式美在公共空間設計中綜合性的體現
公共空間藝術是全方位、多層次開放的綜合性藝術形式。由于是以人們的生活場所為載體而營造的藝術形態,故而其藝術表現形式呈多樣性,其中包括繪畫、雕塑、廣告影像、攝影、園藝等設計形式,還涉及到材料科學、設計心理學、色彩學、建筑學、物理學、宗教學、美學、社會學等學科領域。在一個綜合性的公共空間環境中,多種藝術表現形式相互輝映,形成多層次、多元素的互動效果,成為一個信息量豐富的空間環境,是公共空間的多元化、人性化的發展趨勢。形式美作為藝術家思想內涵的直觀體現,在公共空間設計中要注重內涵表現,注意如何巧妙的把內容和形式結合起來,使環境和大眾群體之間可以相互融合,并把公共空間設計的開放性和公眾自由參與的特性完全體現出來。由于公共空間設計在藝術設計上的綜合性,使得形式美的存在有了更豐富的載體,藝術家可以有更靈活和更廣闊的空間去發揮自己的創意思維,很容易完成思想內容到實體形式的轉變,能為更多的大眾服務。形式美在公共空間設計的綜合性、多元化大環境中,體現在構成公共空間的各個元素中,也正是這些元素中各自展現其獨特的視覺美感,才能將現代化公共空間的獨特魅力展現無遺。形式美是一個美學范疇,它廣泛存在于所有的藝術形式之中,而公共空間設計是人類生存環境的改善與美化的發展趨勢,與人類生活有著最為密切的關聯。營造一個令人心情愉悅、賞心悅目的公共空間環境,需要將藝術的形式美更廣泛的體現出來,通過提煉思想內涵,不斷嘗試新的藝術形式的表達,公共空間設計的藝術形式和藝術美感也將會不斷的得到發展,人類的生存、生活環境也將會更加的美麗、和諧。
作者:葉明 單位:亳州學院
參考文獻:
[1]楊文會.環境藝術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關鍵詞】公共建筑 中庭空間 設計要求 設計方法 設計內容
一前言
眾所周知,在現代的公共建筑的中庭空間常被用來提供一種和自然相接近的環境,與此同時,又將環境中的不利因素阻隔在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公共建筑的中庭空間的布局、構成和風格也隨之變化。
二中庭空間的概念和設計要求
由于社會和經濟的告訴發展,帶動了建筑行業的高速發展。使建筑行業逐漸向高密度和大規模方向發展,同時很多開敞空間的環境污染加劇,讓現代人逐漸失去了在公共場合休閑和交往的興趣,在這種大時代的條件下,建筑行業人員利用建筑材料和設計要求,創造出一種由維護結構來阻擋外部環境污染的建筑空間,這便是中庭空間形式。
中庭空間作為公共建筑空間的一部分,在對其進行處理的過程中,建筑師要著重其視覺要求,即開敞的感受。公共建筑的中庭空間的設計要特別重視對自然環境中的元素利用,比如,陽光、水、植物等,以及要營造成一種舒適安逸的休閑場所。建筑師在設計的過程中要明確中庭空間設計的意圖,即創造一種避免受到來自自然環境元素的影響,以達到營造讓人舒適的開敞空間。
中庭空間要滿足在其中的人們參與的各種社會活動,比如相互打招呼、交談等各類公共活動。這些社會活動對中庭空間的有下面幾點要求:
1、恰當的尺度感。要保證社會活動正常進行必須要有足夠的活動空間。在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常常是每個人之間保持一定的間距,保持在適宜的距離,這樣讓人們會有一種安全舒適的感覺。如果尺度感較小,就會給活動的人員帶來擁擠的感覺,因為擁擠常常會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必然不造成人們不悅的感覺。如果空間尺度過大,便會在人們的心理上帶來空曠缺失的感覺,不容易在社會活動中給人們帶來熱烈的氣氛。
2、空間要有一定的層次感。這種感覺主要是在空間設計中表現出來的秩序性。在對中庭空間中的景觀設計中,存在節段處的過渡,從而形成空間的序列。在公共建筑中的中庭空間里,空間層次的發展會對社會活動產生誘導作用。同時,在空間中的景觀層次布置會緩解人們的疲勞感。
3、呈現一定的主題。不同的公共建筑表達著不同的活動主題,所以常常通過空間布置和景觀布置來表述空間的主題性。比如空間組織的層次變化展現公共建筑的特性或者是通過在空間中陳列的廣告、指示牌等透露信息。
4、明確其區域性。在公共建筑中,人們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如休息、交談、購物等。在這些領域的社會活動就要求與其他領域的社會活動區別開,形成暫時性的專屬區域。這便是空間區域劃分的依據。
三公共建筑的中庭空間設計方法
我們建筑師在進行一項公共建筑中庭空間設計之前,必須掌握這個項目的全部資料,比如建筑用途,建筑結構等。我們在設計過程中,充分運用創造性思維,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設計:
1、設計定位
在對一個項目進行設計之前需要考慮一系列問題,必須明白該建筑的使用要求和規格,我們才能夠對這個建筑物進行合理的,滿足實際要求的設計。此時,要考慮的問題包含功能定位、風格定位和規格定位。
2、要對公共建筑的整體和局部進行協調處理
公共建筑中庭空間的設計先從整體上統籌考慮,再從細部入手。如果當我們設計人員先從局部進行設計,會造成將空間拼裝的局面,設計出來的中庭空間沒有層次性和正確次序,空間局面混亂。所以我們在進行設計的時候,必須先對建設項目的整體空間進行組織部署,并且對建筑布局,建筑環境和空間功能要求進行整體考慮,進而進行綜合分析,得出整體的設計定位后,再對局部空間的各個元素進行設計,使局部空間單元設計滿足相輔相成的要求。不過要注意,局部空間的設計必須服從整體空間的設計風格、功能和規格要求,盡可能地滿足公共建筑的中庭空間的整體性和局部性的協調統一的要求。
3、設計過程中的創造思維方式
我們設計人員完成對該項目的使用功能和其風格定位及空間部署設計之后,接下來便是將設計進行空間推薦以解決實際問題,最終使設計方案形成有效而合理的方案。
(1)互換角色
在空間設計過程中,作為一名專業的設計師,我們要時時刻刻地牢記自己在進行一項創造性活動。目的是創造出一個安全而合理,并且能夠給人們提供一種休閑且舒適的空間。所以我們設計人員要從全方位、多角度地考慮設計過程中的實際問題,盡可能地細化并完善其空間的功能效果,裝飾效果等,全面地體現我們設計人員的自身價值。同時,在設計過程中存在自己的主見,不能完全的聽從甲方的意愿,對于其中的各個要求,要切實地權衡利弊,選擇最完善、最適宜的設計方案。不過,在一定的情況下,我們設計人員還要從業主或者使用群體的角度進行方案設計,通過自己的切身感受來考慮空間該如何設計的問題??偠灾?,只有自己通過角色變換來感受空間設計是否滿足各方面人員的需求,才能夠設計出讓人們喜愛的空間設計,并且能夠讓設計出來的作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2)繪制草圖的構思
我們設計人員是依據繪制的草圖來表達中庭空間設計的思維。將設計方案通過進行一系列的圖形分解,不僅能夠有效地放映出設計人員的構思,而且也便于各方面人員進行方案探討。草圖就是我們設計人員設計構思的記錄,經過各方面人員商討總結,達成最優方案的選擇,最終落實在正規圖紙上。
四公共建筑的中庭空間設計內容
公共建筑的中庭空間設計的內容主要是指空間的界面設計。我們設計人員在進行設計時要注重考慮空間界面的線型、裝飾色彩、建筑結構等方面的問題。同時還要對該空間與公共建筑的設施協調統一性進行考慮。
1、空間界面的裝飾材料的選擇
裝飾材料的選擇能夠充分的反映出中庭空間設計效果,并且直接關系到其工程的經濟性和實用性。因此,就要求我們設計人員對各種裝飾材料的性能、質感和價格等有全面的了解,這也是設計作品能否完美的呈現設計效果的前提。下面是在裝飾材料進行選擇時應該注意的問題:
(1)要與中庭空間的主題相融合。為了空間使用主題和空間的使用功能相統一,裝飾材料可以切實烘托空間主題,因此,在進行不同的中庭空間設計時,需要利用不同的裝飾材料來烘托出空間主題。
(2)要與局部空間相適宜。在空間的各個局部位置采用的裝飾材料都不盡然相同,所以要在各個部位選擇恰當的材料,使局部與整體相得益彰。比如,裝飾地腳線時,為了便于清潔,往往采用材質較硬、光滑而且比較容易打掃的裝飾材料。
(3)要對裝飾材料進行靈活巧妙的應用。設計效果完美呈現不是在于一系列好材料的使用,而是在運用裝飾材料時要根據經濟、場地特點及環境條件等因素進行全面考慮。對一些材料進行靈活巧妙的對一些材料進行靈活巧妙的運用,會得到意料之外的效果。
2、不同形式的界面設計
(1)頂面設計
頂面設計是為了美化原公共建筑的頂面冷漠效果,可以通過與結構框架直接連接或者吊掛。
1)頂面的空間尺度設計
不同的空間視覺效果往往是通過對頂面高度不同設置來實現。當頂面高度設置過高,常常給人們的視覺效果是空曠的感覺;當頂面高度設置過低,將給人們帶來壓迫感。因此,設計人員對頂面高度進行設計時不是隨便設置的,而是通過高度與其空間的水平面積和墻身高度之間一定比值來確定。
2)色彩的選擇
不同的色彩會呈現不同的空間性質。辦公處地中庭空間適宜冷色調,而用于娛樂的中庭空間常采用暖色調。一般來說,除娛樂性質的空間外的其他空間頂面通常采用以中性色為主,在局部搭配冷暖色調,這樣可以均衡視覺。
(2)地面設計
地面設計常常通過其中庭空間的使用功能來確定。地面通常使用要求是具有耐磨性和耐水性,并且比較容易清掃和維護。有的場所的地面場所的地面有較高的聲學要求,能夠吸聲、隔音的效果。
常常使用地面的種類有:水泥地面、瓷磚地面、木板地面和玻璃地面等。
(3)墻面設計
墻面的結構形式主要有:
1)平整式。這樣的墻身在垂直面上沒有較大的結構變化,平直、順暢。
2)凹凸式。當在垂直面或水平面上會有連續性的凹凸變化,這樣的墻身富有動感。
公共空間一是居民的社會生活方式對戶外公共空間提出的需求;二是市民對戶外活動的喜好,比如由于氣候條件的保障和支持。特定的社會需求或者說生活方式提出了對城市公共空間的要求,從而推動的城市公共空間的發展,并且隨著城市公共空間的不斷發展,更隨著現代人對于空間品質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審美因素慢慢深入其中。在我國城市建設高速發展的今天,迅速增多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引起人們的關注。有些公共空間設計追求西方的各種設計風格,照搬過來并沒有很好的做到傳統元素的傳達,造成很多公共空間的設計只是簡單的復制,對于傳統元素表達的內容少之又少,這種情況使本來屬于公眾活動中心的空間,成為了一種外來的不受人群熟知的空間形式,使其失去了其本身具有的特性。傳統元素是本土文化的表達方式,基于本土文化具有內在的累積和傳承性,而公共空間自身發展和沿革必然與所在地域所具有的歷史性和地域性有著不可割裂的有機關系。所以,對于傳統民族元素的傳達,是現如今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所需要的重要內容,當傳統元素有了有效的運用,那么城市公共空間才能做到更具本土特色,更易被大眾廣為理解與接受。
二、目腦示棟是傳統民族元素的載體,傳承著民族的歷史與文化
傳統民族元素需要各種載體來體現與傳達,當我們徜徉在歷史悠久、藏品豐富的各類博物館時,總是能夠被那些裝飾精美、色彩豐富、造型優雅的展品所吸引。目瑙示棟是景頗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目瑙縱歌廣場的核心標志物,也是傳統元素的載體,不僅是景頗族人最崇敬的圖騰,同時是景頗族歷史的一個濃縮與展現,寄托了景頗族人的美好愿望。目瑙示棟作為景頗族特有的一種造型藝術,傳達整個民族的歷史與文化。景頗族族是喜愛造型藝術并極具藝術鑒賞力的民族,他們注重對于生活美的營造。目瑙示棟傳達出來的一切,都是經過時間的洗禮,雖然形式有所改變,但是,它所承載的背后的文化是沒有改變過的,所以,目瑙示棟這一祭祀工具承載著景頗族的歷史,反過來講,目瑙示棟是景頗族傳統元素的一種視覺化的表達載體。目瑙示棟豎立在目瑙縱歌廣場上,在目瑙縱歌節時,數萬景頗族人聚集在一起,圍繞著目瑙示棟踩著同一個鼓點起舞,規模宏大,矗立在廣場中央的目瑙示棟,是整個活動的中心。今天,景頗族文化的傳承也得以借目瑙示棟而開拓了一個寬闊而有益的發展空間。隨著人們對目瑙示棟的需求發生變化,目瑙示棟也或多或少地體現著人們的這種需求,目瑙示棟是景頗族傳統文化的一種具有獨特性與民族特性的傳統民族元素的載體,我們在公共空間設計時要取其精華、求其精髓,結合設計理念,創新思維,在重新審視傳統的同時,學習傳承傳統民族元素以及精神內涵的方式。我們通過對目瑙示棟的研究,將所獲得的規律性的方法與途徑,運用到整個社會,設計出能代表和體現特色地域文化的公共空間是具有可行性的。
三、傳統民族元素運用的現代公共空間設計的可行性分析
傳統民族元素不是直接可以拿來使用的,需要有一定的調研過程,然后經過總結與歸納才能選出,這是因為地域的各種特色所具有的代表性和文化性是不同的,我們需要對其進行對比與歸納,總結出更適合代表地域的元素,轉化為設計語言,具體的方法可以通過四個步驟來解決。
(一)盤點傳統民族元素來源
所有在本地域存在的各種該傳統地域文化,主要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通常通過不同的形式表達出來,有的是視覺化的可以看得到的,有的通過各種文獻資料、神話傳說故事傳達出來,各種要素都是我們在設計所需的本土語言的來源,在設計之前,首先就應該了解這些地域文化,才能為之后的元素提取奠定基礎。例如,景頗族對于黑色、紅色、白色尤為喜愛,其由來也是因為景頗族人很早以前就學會了就地取材,其染織主要是紅黑兩色,所以這兩種顏色是景頗族傳統基本色。我們在進行設計的時候,要首先提取這兩種色彩,作為設計的基本色。
(二)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民族元素的提煉
通過各種要素的盤點,可以搜集到很多與地域有關的要素,其中,對于之后的設計要做的就是將這些元素中,具有代表性與獨特性的元素歸納出來,作為本土語言的來源,其中,應該重視那些具有一定的地域代表性的元素,因為這些元素在該地域具有廣泛的公共認同與精神凝聚作用,用在設計時會有更好的效果。在景頗族的民族元素中,有一種元素具有獨特的代表性,目瑙示棟上的螺旋紋,在歷史上,代表著景頗族祖先的遷徙路線,在我們的設計中,如何將這種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元素進行提煉,也是一個有效的辦法。將二維螺旋紋三維立體出來,并對其進行變形,經過視覺的一個延伸,呈現出一個動感的形態,不僅具有民族特色,同時融入了現代的元素。
(三)將提煉的元素翻譯成為視覺化本土語言
對于如何將我們所提煉的語言視覺化,則是技術上的問題了,可以通過各種形式來完成。首先,對于那些比較直接視覺元素,各種裝飾圖案元素,可以直接的通過二維表現的方式歸納出來,包括對于色彩的選用,其次,地域中很多文化呈現并不是視覺化的,所以針對這些元素,可以采用多種手段進行視覺化的翻譯,代表性元素的形象表現和場景的二維形式再現等。第三,對與本地域人群所共同承認的事物,也是一種具有地域性的元素,將其進行視覺翻譯是非常困難。能通過一兩種事物是無法實現的,這就需要多種元素的共同作用,可能通過紀念館的設立甚至紀念性影片的拍攝等形式來表達,那么特色廣場在這里可以稱作紀念性廣場所選用的元素,則需要非常強的精神凝聚的作用,才能承載如此深刻的含義。
(四)在公共空間設計中合理運用傳統民族元素
關鍵詞:公共空間;心理安全;安全感;安全設計
中圖分類號:J0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115(2013)03-77-2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對安全的需要放在僅次于生理需要之后。雖說層次較低,但也同時表明,這是多數人的共性需求,不管你收入高低,抑或是身處這地球上哪個地方。
近年來我國公共安全事故頻發,使得公共空間中的安全問題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而今年發生過的電梯夾死兒童事故、天降藏獒事件、奪命井蓋事件、上?!安Aв辍笔录龋菍踩倪@一需求,再次凸現出來。公眾對安全的訴求,在每一起相關事件發生后,都會變得更加強烈,而在得不到滿足時,這種訴求就極易變成一種恐慌。這種恐慌會減弱設計的人性化。因為當人們在所處空間所用物品產生恐慌感時,就會降低空間或物品的使用率,甚至使設計失去意義。
一、公共空間的概念及其安全的重要性
公共空間不僅僅是個地理概念,它在城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為人們廣泛參與、交流與互動提供了一個重要場所?,F在的公共空間一般指供居民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共同使用的室外空間,包括廣場、車站、公園、街道、居住區和體育場等。
在某知名網站進行的一項網絡問卷調查中,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僅獲“提供優質城市生活”的一成選票,原因包括“城市安全指數低”和“城市化過快”。2009年零點研究咨詢公司的《2009零點中國公眾城市宜居指數研究報告》表明影響生活質量的不安全因素發生在公共空間中。而“經常出入和途經的公共場所”和“居住區域的安全感”的下滑趨勢使得公共空間安全性問題成為需解決的課題。
公共空間安全是指人類與公共空間的和諧相處,互相不傷害,不存在危險和安全的隱患。安全可分為生理安全和心理安全兩大類,生理安全指人在環境中活動能保持健康,無受傷害的可能性。而心理安全則指能維護心理健康,保持安全感的狀態,對環境安全有可預期感和可控感。當處于具有潛在的不安全性的空間中,人們必然會產生不安全感,繼而可能會“拋棄”這一空間,最終導致這個空間越來越不不安全。所以當公共空間品質不高、配置不公、供應不足時,就容易導致空間犯罪率的上升。
二、公共空間設計中各要素對心理安全的影響
(一)色彩對公共空間心理安全的影響
城市色彩產生過程的研究表明,城市的色彩面貌是居民對長期接觸環境的集體回應和集體選擇,是集體共性和地域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國際色彩顧問協會(IAAC)提出了“色彩體驗金字塔”理論,提出個人體驗處于色彩體驗金字塔的最上層,所以在進行公共空間色彩設計時一定不能忽視人們對色彩的體驗。如果人們在公共空間因為色彩應用不當而產生不安全感或其他不適感,那就說明在這個公共空間的設計中存在嚴重問題。因此在進行公共空間色彩設計時必須考慮受眾人色彩感覺的共通性、舒適性,才能保障人們在公共空間中的心理安全。
色彩與其他事物一樣具有兩面性,應用的得當適宜,對人的心理起到積極的作用,而使用不當也對人的心理產生消極作用,近年來常提到的色彩污染就是色彩在城市公共空間中使用不當造成的。
例如紅色,紅色是一個極易引起激動、緊張、興奮的顏色,應用在危險指示牌或指引路線可以幫助人們提高警惕、遠離危險,作為點綴將空色應用于局部空間,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溫暖人心,亮化環境??墒羌t色紅色如果大面積應用于公共空間,就會讓處在空間中的人血流速度加快、血壓升高,進而讓人感到煩躁不安,造成視覺疲勞甚至精神折磨。
白色和黑色在公共空間中的使用率較高,白色給人干凈、明亮、樸素和高雅的感覺,應用與環境中可以營造出高雅、寧靜的氛圍,像路燈,站牌等公共設施大多會采用白色作為基色調進行設計。黑色給人感覺沉穩而莊重,但黑色并不適合在公共空間中大面積使用。
最后,公共空間的色彩運用也要因地制宜,例如,我國北方城市常年下雪,在這種氣候下灰白色成為主要環境背景,那么在公共設施上就不適合再用大面積的黑白灰色做基色,而應該選擇一些顏色鮮艷,具有溫暖感和動感的色彩來調劑寒冷單調的冬季,也讓人們在漫長冬季中通過視覺上的溫暖來感受春天般的愉悅,擺脫抑郁不安,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帶給人們一種心理安全感。
(二)材料對公共空間心理安全的影響
材料是公共環境設施的物質基礎,是人類感受得到的第一物質元素,它給人類帶來最為直接的身體觸覺和心理上的感受,材料的使用是否合理對環境設施產生極大的影響。
材料分為天然的與人工的,一般情況下,天然的材料更容易得到人們心中的認同感,給人們帶來更多的心里安全?,F代公共空間中的建筑,大多用金屬鋼架結構代替傳統的石材,雖然給人視覺上帶來高科技的感覺,令身處此地的人們感覺置身于一個現代氣息濃烈的國際化大都市,也給人一種冷漠感和距離感。
公共空間設計中應用的材料有很多,如木材、石材、玻璃、金屬等等。它們都有其自身的特點,應用在不同的空間環境中就會給人們帶來不同的心理感受。因此公共空間設計在材料的選擇上應該是人性的、綠色的、因地制宜的。材料的選擇既要考慮使用者的生活需要,也要考慮使用者的心理感受,在不同的場合中要符合不同的心理需求。
以玻璃為例,玻璃這種相對較為現代的材料,最初應用到公共空間設計中時,可能會給人的心理帶來一些不安全感,因為玻璃相對于其它材料有一個明顯的缺點――易碎。當玻璃作為鋪裝地面使用,人們踏上這種材質的地面時,常常會擔心玻璃會碎,人會掉下去,因為使用玻璃鋪裝時為了美觀,玻璃面和地面往往還有一定的距離,這個距離加上玻璃本身的特點加劇了不安全的心理暗示。
當然玻璃也有其優點,例如透明。未知的東西常常給我們不安定的潛意識因素,比如當我們去揭一扇門簾,如果它是不可透的材質,我們就會考慮從反方向來的外力對我們是否安全。在這一點上,玻璃又可以說給人帶來了一種可控的安全感。另外玻璃透明的特點還可以應用于公交候車亭設計中。在不透明的公交候車亭中,候車者很難感知到車亭背板后的情況,一旦有危險人物出現,候車者很難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映進行自我保護。現在,歐洲大多數候車亭背板都會做成盡量透明,材料大多為透明玻璃,這樣以來,候車者就能夠多角度的觀察周邊的環境,從而更較好的觀察到背板后的突發事件。
(三)造型對公共空間心理安全的影響
1、公共設施造型
在公共空間中,公共設施的造型不僅關乎生理安全,也影響人們的心理安全。不管是整體造型還是細節上的形態,都應該引起設計師的關注,既要避免對人體造成威脅,又要考慮避免視覺形態上的攻擊與刺激。
首先公共設施在邊角輪廓上的處理應該避免外伸的尖角、棱柱、尖銳突出物等,例如南京玄武湖公園內的地燈,四四方方的造型雖然充滿現代氣息,但是玻璃材質外加四個90度尖角使這個地燈產生安全隱患,草地本是孩子嬉戲玩耍的地方,如果奔跑中摔倒磕到燈柱上不可避免產生傷害,所以父母都會帶領孩子坐的離燈柱遠些,并且警告孩子不要在那附近玩耍,這其實就是公共設施設計不當讓人們產生的不安全的心理。另外公園內的座椅、音箱等設施也出現了有攻擊性的尖角。
其次,公共設施在形態設計上可以更多的關懷人的心理,帶給人們開心、愉悅的視覺享受。設計師Matthias Megyeri應對產品設計的安全需求,設計了“安全如甜蜜之夢”系列產品。在他的設計中,那些面目猙獰的產品變得親切可愛,從而揭示了安全設計的另外一面――人們不僅需要生理上的安全,更需要心理上快樂的安全。例如,欄桿頂部如長矛一般用來防止攀爬的尖銳部分被可愛的卡通形象所替代,同樣,在中國廣大城市和農村都能見到的院墻上密密麻麻的玻璃渣子也被設計成玻璃制造的工藝,大大增加了人們的心理舒適度。
2、公共設施尺度
曾經有報道過南昌市一男子行至省城東湖湖畔,不慎墜入湖中的消息。所幸這名男子最后獲救,有驚無險。據調查,南昌市東湖邊共有185根小石樁,石樁與石樁之間由兩根下垂的鐵鏈連著,而鐵鏈距路面的高度大概只到一個成年人的小腿,這便是湖畔保障行人安全的護欄。顯然,這樣的護欄只是作為一種警示而存在,根本起不到很好的“保護”作用。無論是對成人還是兒童,這樣的護欄都是不能保護行人安全的。而從心理學上來分析,這種護欄反而比沒有護欄更加危險,甚至成為“危險陷阱”,試想,如果沒有圍欄,人們的經驗和自我保護意識會警示人們勿靠近湖邊,保持在安全距離外,而架設了如此高度的圍欄,卻使得人們減弱了安全意識和危機意識,認為有護欄等于有保護,降低了心理安全防線,可是,這種設計的圍欄實際并不能真正起到攔截保護作用,當人們滑倒或者擁擠時仍然存在危險性,甚至會絆倒后退或者沿途走過的人,這種不設計雖然不是直接給人們的心理帶來不安全感,但卻通過麻痹人們的安全意識增加了不安全因素。
所以公共設施的設計在注重美觀的同時,更多要思考的是如何兼顧美觀與安全性的高度統一,因為設計在任何一方面有所欠缺,都無法讓公共設施最大限度地發揮它的作用。
三、結論
公共空間是城市環境中最具公共性和活力的開放空間,與公眾密切相關。優秀的公共空間設計通過對人們心理感受的適應、關注和解讀,合理有效的設計出人性化的安全空間,消除公共空間中的不安全因素。本文通過研究分析得出,公共空間中的不安全感其實分為兩類,一是造成心理不適感,二是引發生理不安全。
在進行公共空間設計時,人改變了這個空間的同時也會被空間所影響。不安全、不合理的設計必然會到給人們不好的心理感受。因此,設計師在進行公共空間設計時,不僅要考慮美觀、個性,更要掌握人的心理規律,研究人的行為,這樣才能更好的進行環境藝術設計,另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的優良設計案例,把國內公共空間設計做的更完善、更人性。
參考文獻:
[1]陸綺雯,世博園里的城市劃與發展討論[N],解放日報(第九版),2010-5-15
[2]陳雁杰,色彩設計在公共環境中的應用[J],藝術教育,2012,(03)
日本公共住宅發展歷程回顧
1.住房供應缺口填補時期
20世紀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破壞使日本出現嚴重的“房荒”,人們迫切需要政府采取積極措施解決戰后住房短缺問題。20世紀50年代起,制定公共住宅發展政策,開始進入公共住宅建設時期。1950年,“住宅金融公庫”成立,政府向中、高收入階層的購房者和建房者提供長期低息貸款。1951年,頒布“公營住宅法”,為低收入階層提供租金較低的租賃住房,具有較強福利性質。1955年成立 “日本住宅公團”,面向城市中產階級提供居住環境較好的租賃住宅。早期公共住宅體系是由“公庫”、“公營”、“公團”三大支柱組成,在解決戰后重建,緩解住房供應矛盾發揮了重要作用。
2.改善居住環境的多樣化探索時期
石油危機過后,隨著經濟復蘇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需求日益多樣化起來,公共住宅建設從“量”走向“質”的提高。20世紀70年代以后,開始KEP(Kodan Experimental Housing Project)住宅建設體系,該體系由支撐結構和填充結構組成,并設定相應尺寸模數體系,通過合理標準化設計滿足居住者多樣化需求。80年代CHS(Centural Housing System)體系,以耐用性為主要特征,利用分隔墻和規格化的構建特性,創造靈活和適應的內部空間,延長住宅可持續使用壽命。90年代,研發SI(Skeleton Infill)高品質開放住宅體系,更加強調支撐體和填充體的完全分離,滿足家庭結構變化而需要對空間進行調整的需求。
3.新方向探索和發展時期
21世紀日本公共住宅發展方向是:首先,在追求個性化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住宅建設與城市建設協調發展;其次,在公共住宅建設過程中更加注重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再次,給予老人和兒童更多關注,創建適宜老人養老,兒童成長的居住環境。
公共住宅室內空間設計
1.住宅室內空間標準、規范化設計
有組織、規劃的實施標準化、規范化設計不僅能夠縮短建造周期,減少能源消耗,也能夠提高居住品質。日本政府在建造初期制定嚴格規范制度,并明確所要達到的設計高度,而并不是單純為了填補住宅供應缺口而興建的“臨時性”居所。通過對家庭結構和居住方式分析以后,設計多種住宅平面類型,確定最合理和最適宜建造的設計方法。住宅標準化、規范化的積極推廣不僅有利于住宅的大量建設,還提出了一些新的生活方式,比如DK(廚房兼餐室)、2DK等設計理念,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住宅建造效率和居住品質。
2.住宅室內空間集約、精致化設計
公共住房建筑面積標準受到嚴格限制,早期公營住宅第一類是40,第二類是33。公團住宅43左右。室內面積有限的前提下,應做到空間的緊湊、集約和精細化設計。1951年公營51-C型住宅標準設計方案上,增加DK的設計理念,將廚房和餐室合并一起,并和臥室有效分離。在此基礎上,衍生出LDK(起居室、餐室、廚房)設計思想,把公共空間和私密空間有效分割。公團住宅利用比公營住宅大出3左右,增加出一個DK,由此產生了2DK的設計方案。使得住宅空間設計上更趨向合理化。在綜合考慮家具配置、生活流線、廚房設備和收藏空間的基礎上,合理確定各空間的開間和進深,提高空間使用率。
3.住宅室內空間靈活、適應性設計
室內空間靈活性和適應性設計,不僅能夠隨著家庭結構和生活習慣的變化,進行適當調整,增強空間使用彈性,更能夠滿足多樣化居住需求。成熟的工業化生產中強調支撐體耐久性和填充體靈活性,在整體大空間內,根據家庭生命周期變化,進行不同住宅模式調整、自由分隔和靈活布置,增強空間使用價值。
結 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