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事理說明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觀察日常生活中的某種事物或現象,查閱相關文章,學會解說抽象事理。
2.按照由現象到本質的說明順序,采用深入淺出、生動活潑的方式進行說明。
技法引導
說明文中最難寫的是事理說明文,因為其說明對象是抽象的事理,看不到摸不著。作者必須深入了解事理,解說時又不易通俗明白地加以表現。
然而,寫事理說明文對我們觀察事物、認識事物很有幫助。再說,我們要介紹的事理并非多么高深,大多是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一些問題,只要我們認真觀察一下,再查找一下相關資料,這就為我們寫事理說明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有了寫作內容,就可以著手寫作了。寫作事理說明文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合理安排說明順序。事理說明文常常采用由現象到本質、由結果到原因的順序,這樣才符合我們觀察事物、認識事物的過程,才顯得自然合理。如你要介紹貓走路為什么沒有聲音這個事理,就要先說明貓走路不出聲的現象,然后才能去解釋其中的道理。
二、靈活運用說明方法。在說明現象時,可以采用描寫的表達方式和打比方的說明方法,這樣可以使行文生動形象一些,以便更好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在說明事理時,可以采用分類別、作詮釋等方法,使行文富有條理性,便于讀者把握要點。
三、科學的說明內容。寫事理說明文切忌胡編亂造,要用通俗的語言傳達出科學的道理。準確地引用數字和引文,沒有可信的依據,可以適當“模糊”一點。如那些一時還沒弄清楚的內容,可以使用“可能”“通常情況下”“一般說”等詞語來表述,顯得客觀實際,令人信服。
另外,介紹生活常識的事理說明文常常以科學小品的形式呈現出來,形式上生動活潑,語言上通俗易懂。為了增強表達效果,我們可以采用擬人的修辭手法來表述,如擬題“暖水瓶的自述”“我是浮力”等。為了使讀者感到有趣,樂意閱讀,易于理解,我們常常會想一些辦法。如引用一些俗語、詩句、實例、故事等,以豐富文章的材料;運用一些比喻,增加文章的形象性;適當使用抒情、議論的語句,增強文章的情趣。
誤區警示
寫事理說明文常會出現以下錯誤:
一是把說明文誤寫成記敘文。如《水餃浮起來的奧秘》,應該從水餃煮熟后就浮在水面上的現象入手,然后重點說明其中的道理,告訴讀者一種事理。而有的同學會過多地去敘述煮水餃吃水餃的過程,還生發出煮水餃的感悟,這就變成記敘文了。
二是說明順序不合理。文章不是從某種生活現象入手,而是開始就介紹事理,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就違背了人們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不利于讀者接受。
三是內容不實。在自己并未掌握說明事理的情況下就匆忙下筆,連自己都沒有理解的東西,怎能把它介紹明白?怎能讓別人讀懂呢?
范文示例
話說“長生果”
劉 歡
在我們這里把花生稱做“長生果”,據說吃了可以長生不老。所以每到春節,家家戶戶都要炒上一袋花生,以備節日里招待客人或家人享用。
其實花生是我們當地很常見的農作物。它春天下種,夏天開花,一朵朵小黃花藏在碧綠的花生棵里,直到花謝了也不見有果實結出。其實它的果實在土里,像兩節手指一樣大小。有則謎語說得好:“麻屋子,紅帳子,里面睡著個白胖子。”這說的就是花生。
秋天,花生收上來了,曬干了,用機器磕出花生米,成袋成袋地送到油坊里去榨油,每家都榨一兩桶,夠一年吃的。新榨的花生油香飄四溢,遠遠地就能聞到,炒菜吃非常香。除了榨油,花生還可以不剝殼炒熟了吃。不過一般都是在過年或結婚的時候,炒出來的花生就換了個名稱,叫做“長生果”,黃燦燦的,剝開殼后,里面的花生米圓滑誘人,嚼在嘴里滿口生香,確實是一種享受。
人們不禁要問,“長生果”的名字是不是只表示吉利?后來才知道,這個名字還確有科學依據呢。
花生的營養價值比糧食高,可與雞蛋、牛奶、肉類等一些動物性食品媲美。它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和脂肪,特別是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很高,很適宜制作各種營養食品。
花生還有止血作用。花生紅衣的止血作用比花生更是高出50倍,對多數出血疾病都有良好的止血功效。花生還能增強記憶,抗老化,延緩腦功能衰退,滋潤皮膚。花生中的不飽和脂肪酸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有助于防治動脈硬化、高血壓和冠心病。美國科學家在花生中發現了一種生物活性很強的天然多酚類物質——白藜蘆醇。這種物質是腫瘤類疾病的化學預防劑,也是降低血小板聚集,預防和治療脈粥樣硬化、心腦血管疾病的化學預防劑。美國學者艾爾·敏得爾編輯出版的《抗衰老圣典》中,把白藜蘆醇列為100種最熱門有效的抗衰老物質之一。要想抗衰老,當然首選花生了。
看來,花生被稱為“長生果”,真的名不虛傳!
點評
本文的說明對象是“長生果”,采用的是漫談式,按照由現象到本質的說明順序,依次介紹了花生的名稱、種植、食用價值和保健功能。特別是“長生果”名稱由來的說明,屬于事理說明,從表示吉利到利于保健,內容逐層遞進,具有很強的科學性。文章介紹花生特征時,有描寫,有引用,富有趣味;對花生功用的介紹較平實,多從科學角度加以說明,用語嚴謹,材料充實,使人了解到有關“長生果”的豐富知識。
片段演練
1.下面是一段介紹蟬的文字,想想這段文字為什么介紹得會這么生動。
我從堅硬的外殼里艱難地爬出來,盡情呼吸著夏季夜晚清新的空氣,不一會兒,我就換上了一身薄薄的輕紗。我從一個佝僂的丑八怪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公主,引來了許多追求我的帥哥。它們在高高的樹梢上拼命地唱著情歌,表達自己的求愛之情,一唱就是大半天。正像朱熹贊道:“高蟬多遠韻,茂樹有余音。”聽著它們的情歌,我真的心動了……
它的主人是一個學生。
開始,它的體內被充滿各種零食,還有兩本薄薄的小學課本以及一個鋁制算盤。小主人花在吃上的心思明顯比正事要多,書包里的零食就像一個磁場一樣,吸引著他的手不斷在里邊進進出出、進進出出…到了晚上,書包的負擔明顯地變輕,它體內的吃食在小主人的張羅下大多只剩皮囊,在一天的戰爭后只剩下外殼孽障。這片狼藉的慘狀,就是書包里一天發生的故事。
后來,小學生成長為中學生,兒童也變成了少年,書包同志的擔子越來越重了,體內發生的故事也越來越豐富了。
書包里塞滿了各類課本,但也見縫插針地塞進了幾本課外書。書包里的競爭也日益激烈:《君主論》還在大發厥詞,《烏托邦》就開始空談文章,《朝花夕拾》剛想提出抗議,卻發現《理想國》已然遭繳出課堂,于是匆忙匿于暗處彷徨。
再后來,因為主人想在一條仄徑上飛奔,書包的負擔就更重了。它黑瘦的臉龐形容枯槁,但身軀浮腫不堪,它枯黃的面皮下是溢出的滿腦肥腸。為了求學之路,主人在書包里塞入了厚厚的一本《現代漢語詞典》與不計其數與教育局糾纏不清的教輔資料,還有巨細靡遺的諸類講義。書包的體內就是如此精彩:書與書、卷與卷,為了主人探頤索隱的需求,彼此占據彼此的位置,彼此發生糾紛。這就是書包里精彩紛紜的故事。
1.短兵相接:兵———古義:兵器;今義:戰士。
2.破涕為笑:涕———古義:淚;今義:鼻涕。
3.走馬觀花:走———古義:跑;今義:行走。
4.赴湯蹈火:湯———古義:開水;今義:煮東西的汁水。
5.身體力行:身體———古義:親身經驗;今義:人體。
6.形容枯槁:形容———古義:身體和面容;今義:描述。
7.大家閨秀:大家———古義:富貴人家:今義:所有的人。
8.阡陌交通: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各種運輸和郵電通信的總稱。
二、通假字。
1.被發文身被通披
2.厲兵襪馬厲通礪
3.一暴十寒暴通曝
4.撥亂反正反通返
5.厝火積薪厝通措
6.一唱百和唱通倡
三、虛詞用法。
1.“之”的用法。(1)無稽之談:助詞,的。(2)等閑視之:代詞,它。(3)之死靡它:動詞,到。(4)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助詞,無意義。(5)不此之圖: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2.“以”的用法。(1)以貌取人:介詞,憑。(2)拭目以待:連詞,而。(3)自以為是:動詞,認為。(4)物以類聚:介詞,按照。(5)以理服人:介詞,用。(6)以辭害意:介詞,因為。
3.“而”的用法。(1)向隅而泣:連詞,表承接。(2)侃侃而談:助詞,地。(3)鼎足而立:連詞,表修飾。(4)樂而忘返:連詞,表原因。(5)人而無信,不知其可:連詞,如果,表假設。(6)博而不精:連詞,卻,表轉折。(7)述而不作:連詞,表并列。
四、文言固定結構。
1為我所用:為……所,表被動。
2.其奈我何:奈……何,對……怎么樣。
1.講解說明文的基礎理論知識
1、說明文的定義;2、說明文的目的;3、說明文的分類;4、說明順序;5、說明方法及其作用;6、說明文的語言特點;7、說明對象及其特征;8、說明文結構;9、中心句與支撐句。通過這樣一個教學過程,學生基本掌握了什么是說明文和說明文的相關理論知識。
2.利用課文中所涉題型有效進行說明文閱讀實際訓練
說明文閱讀答題的技巧性還是相當強的,只要把答題方法的共性告訴學生,然后經過一段時間的強化訓練,大部分學生都可取得比較明顯的效果。我先通過一些具體的練習題,讓學生討論歸納答題技巧的共性。然后把答題技巧的共性總結出來,印發給學生進行讀記,學生讀記好后,再配合一些題目訓練一下就好了,這樣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列舉一些我給學生印發的答題共性:
2.1 說明順序是說明文考試的知識點之一,在答題時可答得具體些。1、空間順序(從上到下,從里到外,總到分,外到內,前到后,左到右,整體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詞如介紹建筑物或實體)。例如《核舟記》,在開頭總說之后,便依中艙、船頭、船背一個個部位次第說來,頭緒清晰。《看云識天氣》則根據云在空中的高低位置,從上到下逐層說明,有條不紊地表述了云的形態變化與天氣陰晴雨雪的關系。 2、邏輯順序(先結果后原因,層層遞進,現象到本質,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淺入深,個別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順序的詞,如“因為、所以”“首先、其次”)。例如《萬紫千紅的花》,說明了花的特征、花色和昆蟲的關系,花和人們的關系,這種先后順序就是按照事物的內在聯系安排的。又如《大自然的語言》,按“緯度”、“經度”、“高下”、“古今”的次序來說明物候現象出現的因素,按照的便是從主要到次要的邏輯順序。3、時間順序則是說明事物發展、演變,例如介紹工作程序的文章。例如,《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就是以時間的先后為序,介紹了我國書籍演變發展的過程,從書籍的雛形———甲骨文一直到現在縮微圖書。
2.2 說明方法及其作用:一般回答三個字,要掌握幾種常見的說明方法,會分析在文中的作用:1、舉例子:具體真切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2、分類別:條理清楚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對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門別類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使說明的內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復交叉的現象。3、列數字:具體而準確地說明該事物的××特點。使說明更有說服力。4、作比較:突出強調了被說明對象的××特點(地位、影響等)。5、下定義:用簡明科學的語言對說明的對象/科學事理加以揭示,從而更科學、更本質、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辭方法中的比喻。生動形象地說明該事物的××特點,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7、畫圖表:使讀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觀形象地說明的事物的××特點。8、作詮釋:對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體的解釋說明,使說明更通俗易懂。下定義與作詮釋的區別是:定義要求完整,而詮釋并不要求完整,對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體的解釋說明,使說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顛倒。9、摹狀貌:對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說明更具體生動形象。10、引資料:能使說明的內容更具體、更充實。用引用的方法說明事物的特征,增強說服力,如引用古詩文、諺語、俗話。引用說明在文章開頭,還起到引出說明對象的作用。
2.3 體味說明語言,概括語言特點。常見題型有如下兩種:1、說明文中詞語作用的認識與辨析:①“ⅩⅩⅩⅩ”詞好在哪里?②句中加點詞“ⅩⅩⅩⅩ”能否去掉,為什么?③文段中指示代詞指代對象的判斷。 2、分析、體味語言。說明文中文句的理解與品位主要有兩種題型:①請找出一句能體現說明文語言準確性、科學性的句子來分析。②“ⅩⅩⅩⅩ”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答題時語言要規范。①“ⅩⅩⅩⅩ”詞好在哪里?——答題格式:用了“ⅩⅩⅩⅩ”詞,生動(準確)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征,能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符合實際,具有科學性)。②句中加點詞“ⅩⅩⅩⅩ”能否去掉或更換,為什么?——{答題三步走:A.表態。明確表示“不能去掉”或“不能換”;B.結合語境結實該詞;C.與改換的詞或去掉加點詞后的語義進行比較,扣住說明文語言特點——“準確”。}答題格式:①不能,用了“ⅩⅩⅩⅩ”詞,生動地說明了……,能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去掉(或更換)就沒有這種效果了。②不能,刪掉“ⅩⅩⅩⅩ”句子的意思就變成了……,顯得太絕對化,用了“ⅩⅩⅩⅩ”詞,準確地說明了……。
2.4 說明文常見的結構形式: “總——分”式(或由總到分,或由分到總,或總分總)、并列式、遞進式等。分析文章結構,抓中心句及連接詞,如“首先”“其次”“還”“也”“此外”等詞語。
說明文在試卷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大,其難度也在逐年提高。近年來的各地中考題型,出題角度也更側重于對能力的考查了。不同體裁的文章其特點也各有不同,閱讀起來自然也有不同的要求和方法,因此相關的文體知識,對提高閱讀能力是至關重要的。那么對于說明文,在實際教學中要教些什么呢?
一、讓學生了解說明文的特點
1、概念: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用來介紹或解釋事物的狀態、性質、構造、功用、制作方法、發展過程以及內在事理的一種實用文體。
2、與其它文體的區別:議論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點;記敘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點;說明文以知授人,知識性是它的主要特點。
3、說明文的分類
事物說明文:如《蘇州園林》,說明“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的特征。
事理說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學的說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教學生把握說明對象和特征
說明對象即文章說明的話題,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具體事物,包括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質,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閱讀說明文首先要準確地把握說明的對象。從而正確區分事理說明文和事物說明文。大多數的說明文的題目就是說明對象,大多數的事物說明文都在開篇使用中心句點明了事物的說明對象。有的時候,題目沒有反映說明對象,那就得認真閱讀材料,逐段逐句排隊、梳理,追本求源,找出說明的對象。尤其要注意揣摩關鍵性的語句,如各段的中心句、過渡句以及文章中反復出現的句子等,這樣就可以找到說明對象。無論是事物說明文或者是事理說明文,準確地把握說明對象對整篇文章的閱讀和理解是至關重要的。
三、運用激趣的方法導入課文
倘若每節說明文教學一開始就能使學生很輕松地進入學習境界,學生就不會覺得學說明文是一種負擔,教學效果則會好些。不久前,我上法布爾的《蟬》,課上介紹了蟬的知識,說蟬的俗名叫“知了”古人叫“蜩螗”,它是詩中常見的寓體,還是治病的良藥;再由科學家研究蟬的目的,講到人類與昆蟲的關系,介紹了仿生學、鳥兒與飛機、鯨與輪船、蜜蜂與建筑、車輪子與螺旋狀……還介紹了作者之所以被譽為“昆蟲世界的荷馬”,這與他長期對各種昆蟲的觀察研究是分不開的。同時,我還介紹了觀察的要求和作法,又舉了習作中不善觀察不作思考而鬧出的種種笑話。這既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的內容,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四、注意課堂教學的生發,要開拓與課文有聯系的知識
因為中學生好奇心強,對新鮮事物比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東西,就容易引起他們的關注。學生對學習說明文最厭煩的是老調重彈,所謂“說明對象、說明方法、說明順序”這些套話,他們一點就熟了,何需我們老師喋喋不休!于是我就采用了生發和拓寬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
五、課內教學與課外研究相結合
比如我教《向沙漠進軍》這一課,在課堂上先引導學生在課文閱讀中掌握“改造沙漠、化害為利”的主題,即以此作為點,并印發《綠化沙漠開發沙漠》的通訊報道(《文匯報》1994年3月14日)作為參考,讓學生更全面地認識“化害為利”的重要性,進而指導學生課后尋找防止水土流失、搞好生態平衡、治理環境污染等方面的資料。要求學生聯系本地實際,以《談××公害及治理》為題,著重說明一至二種影響生活和生產的公害以及化害為利的情況。由于這樣的教學內容既出自課本又超出課本,往往帶有基礎性、新鮮性和趣味性,所以很合學生的口味,大大增加了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個個興致勃勃、躍躍欲試,后來我還為此開了專題報告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