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園林藝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國園林在藝術審美上追求自然美和意境美的統一。中國園林的自然美主要是指客體自然事物的形式美,中國園林的意境美是指自然景觀、創作者、欣賞者的思想情感,互相交融而成的一種狀態,景以情合,情以景生,景是情中之景,情是景中之情,情景交融。意境美和自然美是交融統一的,以自然美為基礎,運用巧于因借、虛實相生及詩文入景等造園手法,尋求自然景物與創作者、欣賞者在審美情趣和思想感情方面契合之處,能夠產生共鳴,將特定的具有情感和趣味的意境美創設融入自然景物中,將自然美提升為意境美,實現自然美和意境美的和諧統一。頤和園借玉泉山、寄暢園借錫山之塔等都是成功借景的典范。杭州西湖里的平湖秋月、斷橋殘雪、雷峰夕照等著名景點都運用了虛實相生原則,能夠引發人們的無限聯想。拙政園中的“遠香堂”,匾額題名引自《愛蓮說》中的“香遠益清,亭亭凈植”,游人見到荷塘和匾額后,頓生優雅意境。西方園林藝術審美上追求人工美和形式美的統一,在追求形式美的前提下,按照人們既定的形式美規則和秩序進行園林布局,人為加工和創造園林造園要素,西方園林藝術家一直把對稱均衡、統一秩序、和諧變化等形式法則作為藝術審美追求,用整齊一律和平衡對稱的秩序方式安排自然事物,創造園林形式美。西方園林中的樹木都是成排成行的,形成林蔭大道,園林圍墻用的籬笆也被人工修剪得整整齊齊,整個園林被人工打造成一座清潔美麗的露天廣廈,是人工美和形式美結合的成功典范。
二、中西園林藝術在對待人與自然關系上的差異
中國園林藝術繼承了中國傳統美學思想,強調自然和諧的天成之美,崇尚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在對待人與自然關系上,中國園林藝術認為人與自然都是客觀存在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和諧統一、天人合一的,強調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的產物,人要在順應自然中利用自然,人要服從自然界的普遍自然規律,天人合一是人類生活的最高理想境界。中國山水畫自覺把山水自然美作為審美標準,竭力創造自然美和意境美的融合,這也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園林追求自然美與意境美的統一。中國園林藝術的意境美就是形與神、情與景、實與虛的融合與統一,是自然美經過人工美融合后又向意境美升華,追求自然美和意境美的統一。西方園林藝術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對立和斗爭的關系,強調人要控制自然、征服自然,成為自然的統治者。古希臘的普羅太戈拉認為,人在自然中居于主體地位,作用重大,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培根認為“知識就是力量”。康德的主張“人是自然的立法者”,將人凌駕于自然之上,強調人要統治和征服自然。西方園林藝術重視人工美、形式美,以人工化景觀代替自然天成之美。人為因素高于自然因素,讓自然服從人的安排,突出人工雕琢之美,西方強調排斥和斗爭,看待世間萬物注重用孤立的、分割的、片面的觀點,注重一分為二。
三、中國園林藝術的生態美學價值
中國園林藝術崇尚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的美學思想,具有的生態審美智慧,追求自然美與意境美相統一是生態美學的重要思想資源。生態美學是生態學和美學相結合的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是生態學和美學在研究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相互關系上的交集,是在生態哲學基礎上的美學思考,是研究人與自然在共生共存中的審美價值,從審美角度關注生態環境問題,重建人與自然、社會的親和關系,使人類生命與環境生態實現和諧交融。生態美學作為一種嶄新的理論型態,突出表現生態美學新的審美高度,重新體現對人類整體前途的綠色關懷。生態美學就是研究人與自然、環境的生態審美關系,按照生態學世界觀,審視人與自然和環境的復合生態系統的價值和特性。人與自然的生態審美是生態系統中和諧統一、共存共生的關系。海德格爾提出人類要拯救大地、并不控制大地、并不征服大地的反西方傳統思想,要“詩意地棲居”。中國園林藝術崇尚自然、順應自然、崇尚人與自然是和諧統一、和諧共生的美學思想,同海德格爾的“詩意地棲居”理想是一致的。“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等造園思想,強調順應自然條件,保護自然環境,利用自然形態,對構建新型生態審美關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美學價值。中國園林藝術非常注意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特別重視主體與客體的審美互動。運用因借體宜、虛實相生等造園手法,融入創作者和欣賞者的藝術審美觀念,盡顯大自然的自成天然之趣和自然生態之美。運用顯隱互現、曲折婉轉的造園原則,使自然景物與審美主體的情景互動、互相交融,自然天成之美自覺升華為意境靈動之美,構建自然生態的園林意境,充分展現大自然的生動形象和無限生機,這就是中國園林藝術對生態美學的一個獨特貢獻。中國園林藝術注重園林景觀的審美價值與生態價值,使之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在選擇營造園林景觀中,利用自然條件,因地制宜,相地合宜,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得景隨形,提高自然園林景觀的生態審美價值。中國園林藝術為審美價值與生態價值提供了一個有機融合的機遇,對當代生態美學的建立和發展顯得更加珍貴和重要。
四、結語
Abstract:The thesis illustrates the reason for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using the method of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The different garden types have been compared and then the five factors of building the garden have been compared, which in turn makes us get to know better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lassical gardens in China and Japan and their respective excellent quality.
關鍵詞:中國古典園林;日本古典園林;對比分析;造園要素
Key words:Chinese classical garden;Japanese classical garden;comparison and analysis;factors for building gardens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04-0154-02
0 前言
通過比較研究,一方面發掘這兩種風格所體現的自然之美,揭示兩個民族如何感悟園林,如何再現和表現自然;另一方面通過研究,學習日本園林的長處,結合中國造園藝術,為當今中國景觀設計提供一些理論依據。
1 造成中日古典園林藝術差異的原因
中日地理環境和氣候與思想文化差異是造成中日古典園林藝術差異的外因和內因。地理環境區別是大陸和海島的差異,在園林文化上就是山水文化和水島文化的區別。
氣候因素的差異決定了兩國園林建筑和植物的差異。中國南北跨度大,北方建筑防寒為主,較厚重;南方建筑通風、采光為主,較小巧,園林植物也有較大差異。日本屬海洋性氣候,溫度較高,雨量充沛,樹木資源豐富。日本園林建筑用拉窗和拉門分隔,可以拉開,形成通透的空間。
思想上,中國偏于儒,表現為樂天愛人,日本偏于佛,顯示出孤獨的禪意和對短暫人生的思考[1]。
2 中日兩國古典園林發展史
中國園林發展史可以分五個時期,就是萌芽,產生,歷經興盛,成熟,衰微的過程。
商周秦漢是園林萌芽時期,出現了“囿”、“臺”、“園圃”三種園林雛形。魏晉南北朝是園林的轉折時期,佛教傳入,玄學興起及老莊哲學流行,園林崇尚自然。隋唐是園林發展全盛的時期,園林藝術由自然山水園向寫意山水園過渡。宋元是文人寫意山水園的成熟時期,呈現簡遠、雅致、天然的藝術風格。創作風格傾向寫意,注重意境創造。明清時期,園林藝術進入精深發展階段,江南園林藝術達到高峰。清中葉到清末園林藝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同時也是中國園林的衰結期,形式脫離內容傾向[2]。
日本園林發展史也可以分為五個階段。飛鳥、奈良時代是中國式山水園林的泊來期,日本全面吸收中國的園林文化。平安時期唐文化和佛教仍是主流,但政府已停止派遣遣唐使,注重發展自己的文化。鐮倉、室町時期是佛教禪宗化時期,產生了禪宗園林,特別是室町末期,產生了日本園林史上杰出的枯山水。桃山時期是園林的茶道化時期,日本人以樸素、淡泊為尚,創立幽靜、幽玄的茶庭。江戶時期是日本園林的綜合時期,園林主題和類型豐富多變[3]。
3 中日古典園林風格類型的分析
中國園林大致可以分四類: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寺廟園林、名勝游覽區。皇家園林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私家園林有時代風格,從西漢自然山水園到明清人文山水園。江南園林體現了我國古典園林藝術的精華。寺廟園林建筑金碧輝煌,殿堂之庭,栽植松柏竹等常青樹木。名勝游覽區是結合自然山水開發,具有公共游樂性質的園林[4]。
日本園林有以下幾種類型:枯山水、茶庭、池泉園、筑山庭、平庭、寢殿造、書院造、凈土宗。
枯山水即在沒有池水溪流的地方僅立山石,以砂代水,以石代島的做法。池泉式園林偏重于池泉為中心,筑山庭則是偏重于堆土山,平庭是在平坦地面上進行園林規劃。茶庭是在進入茶室前的一段空間里,布置各種景觀。寢殿造、書院造、凈土宗主要是依據主體建筑而命名。
4 造園五大要素的比較
4.1 掇山的比較。中國古典園林掇山受蓬萊模式影響,皇家園林假山形體高大,雄偉;私家園林玲瓏嫵媚。日本古典園林中稱“筑山”和 “野筋”。多取材神話中的仙山或自然中的名山,山體低矮緩和。
中國古典園林把山水畫理論作為依據,表現山的峻峭挺拔,創造深山幽谷,洞天府地的意境 。日本園林追求荒山野丘的趣味。多為須彌山,不是表現山的形態,而是佛教的思想。土山多模仿自然名山。
4.2 置石的比較。置石立峰是以個體石材成景的造景手法。中國古典園林中多用太湖石、黃石等,日本園林多用青石等。審美標準,中國講求“瘦、透、漏、皺”。日本選石以渾厚樸實為貴。
中國古典園林審美意境因置石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置石方式有特置、對置等。以特置為例,又稱孤賞山石,由大塊山石布置成獨石景。日本置石審美意境因石塊數量不同而異,如九塊石頭可以做成九山八海的形式。
4.3 理水的比較。中國園林講究真水的處理,日本園林有真水和枯水兩種處理。中國園林理水講求“寧靜致遠”,以靜賞為主。日本池泉式園林欣賞水的清澈通透,而枯山水以白砂之水表達空靈的意境。
中國古典園林理水講究來龍去脈,顯示疏水未盡之意。理水原理為“小水則聚,大水則分”,豐富空間。日本園林只重來水,以瀧代,水體較小,以聚為主。
4.4 建筑的比較。中國園林建筑式樣豐富,皇家講究對稱,私家園林講求一定變化,門窗花式多、雕刻裝飾多,建筑密度較大。日本園林建筑多為高臺式,式樣簡潔,以不對稱為主,門窗構件式樣簡潔,建筑密度較小。
中日兩國的建筑都可以分為主體實用性建筑、休閑性建筑、附屬建筑、建筑小品四類。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廳、閣、堂等是私家園林主體建筑,皇家園林則是宮殿;日本古典園林以寢殿、書院、金堂等作為主體建筑,茶室是茶庭的主體建筑。中國古典園林中的休閑性建筑有亭、廊、榭等;日本古典園林中休閑性建筑有釣殿、舟屋等。附屬建筑在此指的是橋、圍墻等。中國園林有牌坊、影壁等,日本園林有石鳥居、石燈籠等。
4.5 植物的比較。中國園林分兩種,一是對花木外形的欣賞,二是欣賞花木蘊涵的文化。日本對苔草類植物情有獨鐘,在喬灌木方面也欣賞植物的外在美,日本喜歡象征長壽的植物和能體現生命意義的植物。
中國分兩種情況:一是季相美,顯示四季不同的景觀。二是植物的空間審美,同其它造園要素搭配,形成“步移景異”的效果。日本重視春景和秋景,春賞櫻花,秋賞紅葉。櫻花開在春季,只有短暫的幾天;紅葉類植物因其在秋季顯出血染的風采,因而深受日本人的喜歡[1-2]。
總之,中國古典園林以其“師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觀,掇山理水的手法等,取得了偉大成就。日本古典園林整體簡單質樸,對每個細節都精心打造,簡潔又不失精致。在某種程度上符合現代社會的需求,值得我們學習。通過本文的研究,我們認識到,現代景觀設計,既要與傳統園林一脈相承,又要借鑒別國的經驗和成果,為我所用,這才有利于我國景觀設計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羅丹荔.中日園林造園藝術比較[D].重慶:重慶大學,2005.
[2]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關鍵詞: 中西古典園林;藝術;簡述
0 引言
園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運用工程技術和藝術手段,通過改造地形或進一步筑山,疊石,理水,種植花草樹木,營造建筑和布置園路等途徑創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環境和游憩境域。而所謂園林藝術,是指在園林中運用典型形象反映社會現實,表達作者的審美情趣和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門類。不同的園林藝術特征需要通過不同的園林形態來予以表現。在世界園林藝術的發展史上,中國古典園林藝術和西方古典園林藝術以其分別具有的鮮明藝術特征而著稱于世。
中西方園林藝術由于中西文化的結構、形態,或是文化形成的哲學基礎、思想觀念的不同而形成了兩大不同的類型。人們習慣于將以中國為代表的自然式園林稱為東方古典園林,將以法國為代表的規則式園林稱為西方古典園林。中國園林建筑與西方園林建筑相比,由于各自所處的自然環境、社會形態、文化氛圍、審美追求等方面的差異,造園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表達各自不同的觀念情調和審美意識,產生了東西方園林藝術的差異。
1 中國古典園林的審美特征
中國古典園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建筑融為一體的游賞環境。中國園林是中國建筑中綜合性最強、藝術性最高的一種類型,是中國古代建筑中的珍品。
中國古典園林具有非常突出的審美特征,是一種蘊含著非常豐富和諧而又具有自然韻致的景觀體系。中國古典園林還被賦予了深致的精神內涵,中國文化中的人格精神、哲學思想、宇宙觀念等等都可以通過園林這個藝術方式而予以表現。
追求詩畫意境是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理念中最基本的組成部分。自從文人參與園林設計以來,追求詩的涵義和畫的構圖就成為中國園林的主要特征。謝靈運、王維、白居易等著名詩人都曾自己經營園林。歷代詩詞歌賦中詠唱園林景物的佳句多不勝數。畫家造園者更多,特別是明清時期,名園幾乎全由畫家布局;清朝許多皇家園林都由畫師設計。園林的品題多采自著名的詩作,因而增加了它們的內涵力量;依畫本設計布局使得園林的空間構圖既富有自然趣味,也符合形式美的法度。
注重審美經驗,通過多種手段調動審美主體的能動性是造園藝術家的不懈追求。園林畢竟是人造的景物,不可能將自然美完全逼真地再現出來,其中的詩情畫意,多半是人的審美經驗的發揮,即所謂借景生情,情景交融。觀賞者的文化素養越高,對園林美的領會越深。東晉簡文帝入華林園說:“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間想,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見《世說新語》);明計成《園冶》論假山說:“有真為假,做假成真”,都是強調在園林審美活動中主客觀的密切關系。為達到調動審美主體能動性的目的,造園藝術家往往特別注重利用兩種手法:一是疊山理水。因為假山曲水比較容易模仿自然,形成繪畫效果;二是景物命名。通過匾、聯、碑、碣、摩崖石刻,直接點明主題。兩者都能較有力地引起聯想,構成內在形象。
創造無窮的空間效果是園林藝術設計特別注意要達到的目標。在中國古典園林的類型中,私家園林面積都不大,而皇家宮苑又是私家園林的集錦。要表現出詩情畫意的美學內涵需要某種連續委婉的曲線流動。為達此目的,必須運用曲折、斷續、對比、烘托、遮擋、透漏、疏密、虛實等手法,取得山重水復、柳暗花明的無窮效果。像清朝學者沈復在《浮生六記》中所說的那樣,中國古典園林藝術就是要達到“套室回廊,疊石成山,栽花取勢,又在大中見小,小中見大,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或藏或露,或淺或深”的境界,造成無窮空間的意象。
中國古典園林是一種綜合性的空間藝術,為了達到突破視覺局限,與天地融通的要求,造園的過程中還非常強調借景。借景包含借入與屏出兩個相反相成的部分。《園冶》指出:“借者,園雖別內外,得景則無拘遠近,……俗則屏之,嘉則收之”;有“遠借、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等種種手法。中國園林運用借景手法創造了許多著名的美的畫面,如江蘇無錫寄暢園借景錫山寶塔;北京頤和園畫中游、魚藻軒借景玉泉山和西山;河北承德避暑山莊錘峰落照借景磬錘峰等,都是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
2 西方古典園林的審美特征
西方園林藝術與中國園林藝術迥然不同。西方園林的造園藝術,完全排斥自然,力求體現出嚴謹的理性,一絲不茍地按照純粹的幾何結構和數學關系發展。“強迫自然接受勻稱的法則”是西方造園藝術的基本信條,追求一種純凈的、人工雕琢的盛裝美。
摘要:中國古典園林數千年來在中華大地上孕育、生長、并發展成熟。她以自己獨特的形式和內涵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在世界園林中獨樹一幟。但面對全球化的挑戰,中國古典園林怎樣在繼承、發揚民族特色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以滿足當代人的要求值得深思。
關鍵字:中國古典園林;藝術風格;獨樹一幟;挑戰;繼承;發揚;創新
1.中國古典園林簡介:
中國古典園林歷史悠久,造園藝術更是源遠流長,早在周五王時期就有建宮苑的活動,她的形成主要受統治階級的思想及佛道、繪畫、詩詞的藝術影響,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統治階級爭奪激烈,國家呈分裂狀態,加之道、佛盛行的影響,產生了玄學,這時的士大夫,或人欲享樂,或潔身自好,或遨游山水,導致了自然審美觀的形成,治園特點也多為自然情趣的田園山水。
中國古典園林的構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礎上,鋪以人工的宮,廊、樓、閣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視著不同歷史時期的人文思想,特別是詩、詞、繪畫的思想境界。
1.1中國古典園林的本質特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1.1模山范水的景觀類型
地形地貌,水文地質,鄉土植物等自然資源構成的鄉土景觀類型,是中國古典園林的空間主體的構成要素。鄉土材料的精工細做,園林景觀的意境表現,是中國我傳統的園林的主要特色之一。中國古典園林強調“雖由人做,宛自天開”,強調“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強調人對自然的認識和感受。
1.1.2適宜人居的理想環境
追求理想的人居環境,營造健良舒適,清新宜人的小氣候條件,由于中國古代生活環境相對惡劣,中國古典園林造景都非常注重小氣候條件的改善,營造更加舒適宜人的環境,如山水的布局、植物的種植、亭廊的構建等,無不以光影、氣流、溫度等人體舒適性的影響因子為依據,形成舒適宜人居住生活的理想環境。
1.1.3巧于因借的視域邊界
不拘泥于庭院范圍,通過借景擴大空間視覺邊界,使園林景觀與外面的自然景觀等相聯系、相呼應,營造整體性園林景觀。無論動觀或者靜觀都能看到美麗的景致,追求無限外延的空間視覺效果。
1.1.4循序漸進的空間組織
動靜結合、虛實對比、承上啟下、循序漸進、引人入勝、漸入佳境的空間組織手法和空間的曲折變化,園中園式的空間布局原則常常將園林整體分隔成許多不同形狀、不同尺度和不同個性的空間,并將形成空間的諸要素糅合在一起,參差交錯、互相掩映,將自然、山水、人文景觀等分割成若干片段,分別表現,使人看到空間局部交錯,以形成豐富得似乎沒有盡頭的景觀。
1.1.5小中見大的空間效果
古代造園藝術家們抓住大自然中的各種美景的典型特征提煉剪裁,把峰巒溝壑一一再現在小小的庭院中,在二維的園址上突出三維的空間效果。“以有限面積,造無限空間”。“大”和“小”是相對的,關鍵是“假自然之景,創山水真趣,得園林意境”。
1.1.6耐人尋味的園林文化
人們常常用山水詩、山水畫寄情山水,表達追求超脫與自然協調共生的思想和意境。古典園林中常常通過楹聯匾額、刻石、書法、藝術、文學、哲學、音樂等形式表達景觀的意境,從而使園林的構成要素富于內涵和景觀厚度。
2、中國古典園林走向世界
在我國古代不論是皇家苑囿或私人園林多以自己欣賞和生活,且極反映出主人的意識和價值取向,或炫耀氣勢惟我獨尊,或夸耀顯貴光宗耀祖,或避世取幽修身養性。這些園林的設計修建思想無一不是當時統治階層的思想反映。這也進一步鞏固了“閉關鎖國”的政策,使中國的古典園林騰達于這一時期而無法飛躍。
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實行了改革開放政策,結束了“閉關鎖國”的狀況。在這種歷史條件下,出現了中國的造園師在海外建造中國古典園林的想象,近30年來不斷得到發展。
中國的古典園林猶如中國傳統文化和歷史文化,數千年來在中華大地上孕育、生長、并發展成熟,她正以自己獨特的形式和內涵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是世界藝術百花叢中一簇芬芳之花,在世界園林中獨樹一幟。
2.1我們在國外進行造園活動大體有以下幾種方式:
2.1.1國家或地方政府的名義參加國際園藝或博覽會建園;
2.1.2中外友好省、州(縣)、友好城市之間互贈建園;
2.1.3承接國外政府、社會團體或私人建園等;
中國的古典園林走向世界是我國的園林設計師和技術工人在新的歷史時期為宣傳、介紹中國傳統園林藝術,增進中外園林界和人民之間友誼、促進我國園林事業發展作出寶貴貢獻,不僅有很好的設計效益,同時也能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3、中國古典園林走向世界的思考
縱觀中國古典園林海外的一些優秀作品,不是模仿國內哪一風景名勝,就是各景點的精美元素拼湊、組裝在一起。希望外國人能通過一個園就能夠吸收并理解中國的園林。這種一成不變、生搬硬套的造園模式已經滿足不了當代人的需要。
中國古典園林已經發展到了一個后世無法超越的程度,但是我們可以把握古典園林的精髓,在現有的新的歷史條件下,結合新的材料和技術,再造中國古典園林在現代的輝煌。
日本是在中國古典園林的基礎上演變出具有他們特色的枯山水園林,他們的枯山水在世界上都占有一席之地,發展得很好。中國也應該有進軍世界的新的改革方針去應對世界。日本“禪”的思想領導著他們的園林,我相信,中國“人與自然的和諧”、“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思想同樣也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展出新的具有中國特色而又不失中國古典園林的“魂”的景觀。
4、中國古典園林進軍世界的改革應與全球化戰略融為一體
我們應該把古典園林進軍世界的改革與全球化戰略融為一體。時代的變化推動園林建設全球化,這不僅是園林發展的客觀趨勢,更是時代的要求,而在實施園林建設的全球化時,我們首先要強調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在國外建設園林不能簡單的抄襲或者遷移,而是在新的條件下創作,既要適應時代的需要,又要具有典型的傳統風貌。例如:
4.1公園建設
在公園建設方面,我們在強調民族特色、地域異性的同時,適度地融入異域民族風情,積極應用多學科成果,必能將公園建設成具有感染力、創造力、風格鮮明的''''現代的中國古典園林”。
4.2城市園林規劃
在城市園林規劃方面,應整體綜合考慮,建立必要的框架,掌握延伸的角度與層次,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的共存空間,而摒棄中國古典園林的單一成體,就無法研討中國古典園林歷史與文化,其園林生命、園林生態、園林文化就不能永續發展。
因此,我們必須在園林建設中既考慮繼承傳統,又考慮有所創新。既考慮中國文化,又考慮世界發展,積極吸取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精髓,保留中國古典園林的人倫空間和“天人合一”精神,克服她老的功能缺陷和過分封閉的文化負面效應,使用現代先進的科學文化藝術,更好地將中國園林建設推向新的。
5、中國古典園林在國內的發展
在國內,古典園林同樣也是一切造景設計的基礎。近些年來,在它的基礎上已經形成了多個學科交叉的新型學科,如:園林設計、環境設計、規劃設計、風景園林設計等等,這些學科雖然名稱不一樣,但其所共同追求的“普遍和諧”的傳統觀念都是一樣的。古典園林中“天道與人性和諧”的一貫思想指引著他們將自然山水比德、仁智、“道發自然”為探求規律,遵循“反璞歸真”、“樸素自然”為審美標準,以自然而然的大自然才是真、善、美的。
5.1中國古典園林是現代園林設計的靈感之源
中國古典園林是現代園林設計的靈感之源,古典園林的造園思想精髓更是我們現代造園設計的理論基礎,因為一個好的園林作品并不是憑空臆造出來的,而是從“鄉土”中“生長”出來的,正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道理,一方水土出一方園林景觀。
5.1.1對中國古典園林的研究是了解本土地域文化的捷徑
中國現代風景園林的發展,需要本土風景園林師的艱苦努力。中國的風景園林師必須關注風景園林的本土地研究,積極探索富有地域性景觀的文化特征,這樣才能設計出“土生土長”的風景園林作品。
5.2中國古典園林面對西方思潮的沖擊需把握兩點
5.2.1開拓思路,拓展中國園林的設計領域
面對西方思潮的沖擊,現代設計師更要開拓思路,挖掘古典園林的現實意義,把中國的古典園林造園手法、空間布局形式、造園要素以及文化等等,應用到更廣泛的領域。
5.2.2融會貫通,探索科學嚴謹的設計方法
古今結合、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是必然的趨勢。遵從古代的造景方法、合理借鑒西方的表現形式,取西方之長,補中國園林之短,融中國文化思想之內涵與西方現代之觀念,創造中國特色的現代園林。
關鍵詞:園林藝術 公共藝術 依存關系 人性化 公眾性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對優美環境的追求是人們無時無刻的努力目標。所以,以自然美為主要塑造對象的園林藝術應運而生,它的產生順應了時代的發展,進而揭示出了人與自然之間保持著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在維系人與自然的平衡中,園林的產生與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什么是園林?我們首先從園林的含義入手。
一、園林與公共藝術的概念內涵
關于園林的名稱和內涵,目前學術界尚存爭議,由于園林的概念是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而產生變化的,是一個“動性”的概念;再有,每個特定的歷史時期都會產生不同的風格、流派,不同地域之間對園林的含義的理解也存在差異,所以,從“園”字的結構組成方面可以將其解釋為,在限定的范圍內,通過對地形、水體、建筑、植物的合理布置而創造的、可供人欣賞的、自然美的環境綜合體就是園林。對于園林,在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理解,當人類文明從產生到發展這樣一個特定階段,人們發散性的思維將成為適應時展的必然產物,而對于自然的依賴性則是人類生存的依托。所以,園林未來的發展趨勢必將是自然、技術、藝術三者之間的巧妙結合。
那么,公共藝術的概念是什么?“公共藝術”仿佛是一個新名詞,對于公共藝術一詞,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但大都圍繞在藝術的公共性方面展開。一切具有公共性的、為公共服務的藝術形態都可以稱為公共藝術。這是對公共藝術概念最直接的表述,雖然在定義上并未給人直接說明其具體形式,但有關在公共空間里公共藝術的使用,會給社會、人們帶來巨大影響。
基于時代的發展,園林藝術與公共藝術作為為公眾生活提供服務的重要手段,巧妙地維系著人與自然的關系,工業化使人類生活環境不斷地向外延伸,單純的自然環境在不斷縮小,將自然環境的精華加以提煉,從而創造出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現實空間,將成為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的主流方式。及時、有效地把握園林藝術與公共藝術兩者之間的關系,將成為現代城市發展的重點。
園林是人類在自然環境中提取而創造出來的人為環境,它是研究如何合理利用自然因素、社會因素來創造優美的生態平衡的人類生活境域。同時它也是一門多種類學科,在園林的設計中,要巧妙地運用科學與藝術兩者兼顧的手法,同時還要掌握建筑構造學、生態學、規劃學等相關專業知識與文學、藝術學、園林美學等方面的理論基礎。所以,園林不僅為公共藝術提供了強大的思想基礎,同時也為公共藝術提供了廣闊的地域空間與展現場所。
公共藝術的藝術性發揮在城市園林中,不但要滿足游人欣賞、活動、游憩的需要,同時也能創造出美感。公共藝術作為藝術的表現形式,要適應所存在的空間環境、適應歷史發展和適應大眾所需。如果把空間環境放在首位,就是讓設計出的公共藝術的形式能更加合理地存在于空間環境的這個載體之中。有些園林在建造過程中沒有考慮公共藝術與空間的整體效果,忽略了空間構成因素,出現主次關系混亂、設計零碎等一系列明顯問題。
公共藝術自身對環境有著一定的依賴性。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各門類學科互相影響,更趨向于邊緣性,從而使公共藝術的概念向更深、更遠的方向發展。當今公共藝術運用各種材料創造出不同的藝術形式,這樣既可以讓公共藝術更好地適應環境的需要,同時也為公共藝術向多樣化發展指明方向。公共藝術與綜合環境都會對人產生各種影響,所以,公共藝術作為空間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起著承接主次、畫龍點睛的重要作用。
二、園林藝術與公共藝術共用的人性化設計
在園林藝術發展的長河中,有著3000多年歷史和高深造詣的中國園林,是世界東西方兩大造園體系中東方造園體系的代表,其運用“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思想和自然風格的手段進行規劃、設計,在世界造園史上獨樹一幟,占有重要地位。
西方的規整式園林講究軸線對稱,著重講究人工圖案美,顯示人的力量,顯示人對大自然的征服。所以,東西方園林雖然從設計理念上有所不同,但人在其中所顯示的因素是不容忽視的。
通過對東西方園林藝術的各自比較研究,我們可以更好地把握園林的共性,促使園林藝術在更多方面交流融合。眾所周知,宇宙中生命的存在都要經歷不斷地發展變化,人類為了維持自身物種的延續一直沿用著兩種生存方式:一種是適應環境,另一種是改造環境。園林就是在這兩種方式影響下被創造出來的人類智慧的產物,人類從產生到發展從未間斷過對優美環境的追求,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對自然的態度為園林的產生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同時,它也是和生命運動有關的一種時空藝術,因而和人類自身有著深層的同一性。從這層意義上說,園林藝術可以說是人的藝術,是人設計的,由人創造、為人而造。它為不同種族、民族、階層、時代、個體的人服務。
有人認為園林環境中的樹、花、座椅和活動設施等就是人性化設計,其實不然,這只是滿足了人性化的一個小方面。真正的園林景觀中的人性化設計應是景觀設計尊重自然、尊重每個人,從而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是自然地天人合一。
公共藝術古已有之,不同時代的公共藝術顯現出不同的風貌。中國古代的公共藝術是伴隨著當時社會的主要建筑活動發展而發展。由于封建制度的局限,古代的公共藝術都是圍繞官僚階層的口味、情趣,為了迎合上流社會的需要。到了近現代,隨著工業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迅速改善,人們對環境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雖然人們周邊的環境功能日趨復雜、技術愈加精巧,但對環境空間的形態要求日益增多,因此一批新的公共藝術類型相繼出現。比如,有特征的人文景觀、公共設施、廣場的雕塑、室外的壁畫、有趣的環境小品等都在現代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們在我們的頭腦中形成清晰的印象。公共藝術不僅便于人們行動,而且可以成為一種普遍的參照系統,一種行動、信念和信息的組織者。它可以讓人很容易說出與這一環境有聯系的許多事實和想象。
公共藝術設計的環境使用功能是一個探索人與環境關系的問題,它直接與人的心理要求、生理要求和行為方式有關。其設計的關注點在于研究環境的使用者與環境的使用方式。具體來說:
(1)關注公共藝術對使用者身體活動尺寸的要求;研究使用者在公共空間里活動場所空間大小等與公共藝術尺度的相互關系。
(2)關注公共藝術對使用者的生理要求,研究公共空間中的通風、采光、照明及舒適性、愉悅性等多方面的要求。
(3)關注公共藝術對行為方式的要求;在不同類型的公共空間中人們的活動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因此,公共藝術設計必須充分考慮使用者的行為方式。
所以,綜合起來看,園林藝術與公共藝術始終會將“以人為本”作為基本的設計理念,并不斷發展延續。
三、園林藝術與公共藝術共用的公眾性審美
園林景觀伴隨著時代的步伐,正經歷一場平民化和大眾化的歷程。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工業革命的到來,西方世界的思想政治、經濟基礎等方面發生了重要變化,在城市人口的增長速度不斷加快的新形勢下,為緩和城市人口的心理壓力,園林藝術逐漸從貴族階層轉向市民階層,公園的概念也隨之產生。公園的形成使園林與社會生活的關系更為密切、直接,開始把園林引向公眾。人類的生存依賴自然,同時,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淡而不遠的交往也總體現在城市公共景觀綠地空間及在居住地附近的游樂過程之中。公眾景觀除了滿足大眾的生態及審美需求,也滿足了其交往、寄情和參與的生活需要。
公共藝術作為公共空間中的藝術存在,具有強烈的開放性,一是由特定的空間所決定的,通過視覺傳遞所產生的形象的開放性;二是由公眾審美觀念和對環境的影響所決定的開放性。公共空間不僅要滿足公眾性,還要使其成為人與環境之間的重要連接手段,公共藝術在藝術形式、造型形式、空間形式等方面要保持很高的一致性,統一為時代和公眾服務。
公共藝術要適合公眾的審美需求,即為廣大公眾提供適當的藝術形式。事實上,公共藝術就是一種公共化的藝術,公眾必有其基本的要求。公共藝術作為城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與城市人群之間有一定的互動性,它是城市與城市人流的一個重要平臺。我們不能將公共藝術置身于城市整體之外,要將公共藝術作為一個大眾交流、聯系參與的重要手段。讓公眾主動參與城市公共環境的藝術創造,使空間環境順利地完成從靜態到動態的轉化過程。
當社會開始邁向現代化、城市化及民主化進程時,大眾的審美意識與審美情趣都在提升,在當今社會的城市化進程中,園林作為先導將自然環境引入城市,再藝術地再現自然,是當今城市發展的需要。城市形象的塑造離不開園林景觀與公共藝術之間的互相促進與發展,它們都為城市中的人服務,而行為的主體是城市,園林城市建設則是當前我國城市發展的一個大方向。所以,園林藝術與公共藝術既是對城市人口生活方式的協調,也是對人們行為的引導;園林藝術與公共藝術同時也為城市的文明與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注:本文為黑龍江省教育廳2009年人文社科項目《黑龍江省中小城市公共藝術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1552092)
參考文獻:
[1]李.園林景觀設計[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1.
[2]崔松濤.公共空間與公共藝術[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7.
[3]金學智.中國園林美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