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陋室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陋室銘 語言
一、引言:
古人講文藝作品是很重視作家怎么運用語言,有什么特色,舉了很多例子,而我們現在講文藝作品這方面非常忽略,談內容的多,不談語言的運用,片面性明顯。[1]對于《陋室銘》這篇銘來說,其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與情感,前人已不止一次的通過賞析挖掘揣摩過。在此試著側重從其語言藝術特色,表達手法方面進行賞析,進而能更好地品味到其經典魅力所在。
二、語言文體特色。
“銘”本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一般是用韻的,《陋室銘》中逢雙句押韻,名,靈,馨,青,丁,經,形,亭八個韻腳字貫穿全篇,清、青韻同用通押,如此便是一韻到底,給人一種一氣呵成一感。讀者讀來也是活潑輕快,朗朗上口。句式上,三、四、、五字句,參差并用,錯落有致。
不足百字之文,語言修辭手法(排比,對偶,類推,暗喻,借代)的運用不著痕跡。除了這些具體細微的特色,全文的章法,句法,也銘刻人心,歷代文人志士及現代人亦多有仿效。替換掉其中的內容,加入新的思想主題,只要內容不庸俗,生成的文章都是短小精悍,凌厲爽朗。不過,兩者的仿效均來自《陋室銘》給予的靈感,但側重卻是各自不同,歷史文人們側重于銘文所抒之精神內質上的追求,是境界上的模仿,如元代著名書法家趙孟\的《真率齋銘》,章法與《陋室銘》一致,只是字數上沒有限制。銘文表達了其“真率為約,簡志為是”[2]的操守。清代詩人黃均宰也仿寫過《為我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因此作過《即字銘》。
而現代人的仿寫之作則側重于仿其章法,名法,境界上的追求則因人而異,雅俗共現。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仿制之作大量出現,如所謂的《公仆銘》、《廉政銘》、《科室銘》之類,到現代網絡上流行的《教室銘》,這樣的仿作更是流傳甚速。唐時的作品,流傳至今,卻仍是如此的有生命力,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有學者認為:模仿是人的天性,模因就是模仿的產物,語言本身是一種模因,語言模因既是社會實踐的產物,也是側重社會實踐的潛在動力。語言使用者可以根據自身的表達需要對已有的模因進行重復使用,還可能在此基礎上類推出新模因[3]。照此推理,《陋室銘》正是作為這樣文學語言中的這樣一個模因而存在,歷代的語言使用者不斷的對其進行重重使用,表達新的內容與思想。可見,《陋室銘》能成為眾人所仿效的對象,成為一個強勢模因,也正從另一方面肯定了其在語言上的風格與特色。
三、語言符號的背后:
文學作品是用語言作媒介的,作者的思想也是借助語言而達之于人進而為人所了解,或接受,或批判。 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曾指出:語言是一種表達觀念的符號系統,,在這個系統里,意義(概念)和音響形象結合成符號,且這兩部分都是心理的,是由聯想連結我們的腦子里的。[4]36概念和音響形象即語言符號的能指,所指。
《陋室銘》中的簡短的句式,一韻到底的韻律,給人聽感上營造了音樂靈動感。一氣呵成之勢,加之句未的一句“何陋之有”的反問句式,一切盡在不答中。用簡短的八十一字作為其語言符號的能指。讀者通過語言符號能指形象的所傳達的信息聯想,進而能深入到作者更深層的精神情感。銘文中,他開篇即選擇了的“仙”、“龍”來襯托山、水。山有仙才會有名氣,水有龍才有靈氣。使山,水有名的事物很多,作者卻偏偏選中了這兩個符號來表達,且山由仙來襯而非龍,水由龍來顯靈而非仙。這里都無意中反映出了作者在選擇詞表達思想時的一種語言思想。語言符號能指與所指之間本是任意的,但一經約定俗成下來,便不可更改亦不可論證。“龍”、“仙”的形象能指和所指結合之后如此長時間沉淀,累積起來的是,已是人們心目中可以呼風喚雨,有大智大德大能,超越凡人的無拘束的生活著的神靈。 這一組能指形象和接下后面的“惟吾德馨”的語言符號結合在一起,“吾”的所指在這個特定的文本背景中,已不再單單是做為語言代詞中的一個,而是有了“龍”,“仙”的特質的可能性。讀者會不自覺的將這三個串聯在一起“仙”,“龍”,“吾”。
“馨”、“綠”、“青”、“草”、“苔”、“素”“琴”、“金”、“經”。這些語言文字符號,自然的會喚起人們頭腦中的概念,若是不同時共存于這一文本中,它們都是零散的事物概念,而綠苔、青草、馨德,素琴,金經共現,互為對方價值存在條件,所營造出來的是一種清幽淡雅的氛圍,景物雖不華美,卻深含自然之意,顏色詞要么是象征希望,有生命力的綠色,要么是純潔的白色,或是樸實的泥金色。
“南陽諸廬”、“西蜀子云亭”只是在字面上理解的話,它們不過是歷史上存在過的兩處名人的居所,但是文學語言符號所指意義并非是純文本的,它還指向其社會意義。索緒爾說過:“語言都不能離開社會事實而存在,因為它是一種符號現象,它的社會性質是它的內在特性之一”。[4]115這樣,諸葛廬,子云亭在傳達過程中不僅會讓人聯想到這兩所名居,更會讓人聯想觸及到作者的抱負與雄心壯志以及整首詩所散發出來的那種坦蕩與豪放。
借用《詩》序: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心言融合一體,共同指向自己的精神內在追求上的高潔與境界的高遠。
參考文獻:
[1]呂叔湘.呂叔湘全集?第六卷 [M].北京.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 308-311.
[2]候天杰.陋室銘及其仿作[J].開封大學學報.1997.(4).
談笑有鴻儒(通“洪”,大)
【詞類活用】
(1)有仙則名(名詞作動詞,出名)
(2)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均為使動用法,譯為“使……亂,使……勞累”)
【一詞多義】
(1)名:A.有仙則名(出名)
B.名之者誰(命名)(《醉翁亭記》)
C.不能名其一處(說出)(《口技》)
D.卷卷有爺名(名字)(《木蘭詩》)
(2)之:A.何陋之有(助詞,不譯,賓語前置標志)
B.事無大小,悉以咨之(他,他們)(《出師表》)
C.主人處處款之(《于園》)/君將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說》)(我,我們)
D.謹食之,時而獻焉(它,它們)(《捕蛇者說》)
E.屬予作文以記之(這件事)(《岳陽樓記》)
F.曾不能損魁父之丘(這)(《愚公移山》)
G.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岳陽樓記》)
H.輟耕之壟上(到、往)(《陳涉世家》)
I. 此之謂失其本心(助詞,置于主謂間,不譯)(《魚我所欲也》)
J.公將鼓之(《曹劌論戰》)/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助詞,補足音節,不譯)
【重要句式】
何陋之有(有何陋,賓語前置)
【重要詞語】
(1)往來無白丁(偏義復詞,指“來”)
(2)惟吾德馨(香氣,這里指品德高尚)
(3)談笑有鴻儒(博學的人)
(4)往來無白丁(平民,這里指沒有什么學問的人)
(5)可以調素琴(調弄,這里指彈)
【重要句子】
(1)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苔蘚痕跡碧綠,長到臺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竹簾里。〕
(2)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談笑的都是淵博的學者,往來沒有粗俗的人。〕
(3)有仙則名,有龍則靈。
〔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有了龍就成了靈異的水了。〕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這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人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簡陋了)。〕
(5)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公文使我身心勞累。〕
(6)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文法提示】
(1)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寫法,以有仙之山、有龍之水比喻“陋室”,頌揚“惟吾德馨”。表達了作者不求宦達、不慕榮華、不媚世俗、安貧樂道的人生情趣和孤介不阿、清峻高潔的思想品位。
(2)類比手法的運用。用“山”“水”類比“陋室”,引出主旨句:“惟吾德馨”。
(3)駢散結合,句式整齊,朗朗上口。
【中考鏈接】
(2012江蘇蘇州卷)閱讀《陋室銘》,完成6-9題。(共8分)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6.下而哪一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 )(2分)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醉翁亭記》)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鄒忌諷齊王納諫》)
可以調素琴
吳廣素愛人(《陳涉世家》)
7.下面哪一句加點詞的詞類活用不是使動用法?( )(2分)
A.無案牘之勞形
B.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小石潭記》)
C.腰白玉之環(《送東陽馬生序》)
D.必先苦其心志(《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772年至842年,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中山靖王劉勝,晚年自號廬山人。
劉禹錫為貞元九年進士。初在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后從杜佑入朝,為監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后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劉禹錫的最后一任是太子賓客,故后世題他的詩文集為《劉賓客集》。白居易贊其“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故劉禹錫又譽為
(來源:文章屋網 )
學不在身,作弊則靈。
斯室教室,惟吾閑情。
小說翻得快,雜志翻得勤。
琢磨打籃球,尋思游戲廳。
可以打瞌睡,觀窗景。
無書聲之亂耳,無復習之勞形。
假廣告銘
話不在多,會縮就行。字不論數,精辟就行。斯是廣告,三分真七分假。打開電視機,廣告入眼簾。我來忽悠你,你來買產品。無論銷量多少,只賺不賠就行。藥,不治病,有副作用。眾人云:“坑人啊!”
學校銘
學校不在好,能學知識就行,制度不在嚴,學生聽話則行,斯是學校,則有學生。身為學生在學校,優惠待遇就是好。住校同學有蛋奶,跑校同學免自習。可以學文化,養情趣。無世俗之亂耳,無家務之勞形。就是飯價有點兒高,不過勉強能行通。眾學生曰:“好還是不好?”
河北張家口萬全縣萬全縣孔家莊鎮第一中學初二:愛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