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學術研討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由國家圖書館主辦的“地方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于2004年10月12日-10月14日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以“地方文獻收集、整理、研究與利用”為主題,經過熱烈的研討和廣泛的交流,總結了最新學術研究成果,展示了近年來地方文獻工作實踐的最新進展,探討了目前面臨的問題及其對策,為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與學術界之間的進一步溝通與合作提供了一次難得的對話機會,對促進地方文獻在社會發展、經濟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起到了積極推進效果。
一、會議概述
1.會議緣起
以地方志和家譜為主要代表的地方文獻,對于地方建設和學術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近年來,國內外學術界、圖書館界對地方文獻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普遍給予認同和重視。2002年國際圖聯正式成立了家譜地方文獻專業組,旨在通過開展各類專業活動與各國圖書館學會建立更緊密的聯系,促進家譜地方文獻收集、利用及研究活動在國際圖書館界的廣泛開展。國內地方文獻研究較之以往更為活躍,研究的論題日趨廣泛和深入,有關論文、專著數量也明顯增多。各級圖書館越來越重視館藏地方文獻的開發利用,根據各自特點開發建設了一批數字化項目,都有很好的思路并做了許多有益嘗試。國內外的收藏機構和研究人員,都有著非常強烈的合作與交流愿望。
在這種情況下,2002年底,國家圖書館策劃舉辦地方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向國際圖聯亞太地區工作組提出的立項申請得到了批準,成為“國際圖聯促進發展中國家圖書館事業核心計劃”(ALP)中的2004年資助項目。國家圖書館希望通過舉辦研討會,在促進地方文獻開發、研究與利用中發揮積極作用,更好地擔當起組織聯絡國內外有關機構和個人開展廣泛學術交流與合作的角色。
2 .會議特點
1) 代表的廣泛性
這次國際研討會共有來自海內外70多所地方文獻收藏及研究機構的150多位學者和從業人員出席了會議,其中海外代表11人,主要來自中國的臺灣、香港、以及加拿大、美國、法國等國家或地區。除國家圖書館外,海內外的代表來自32個公共圖書館,9個大學及研究圖書館,23所大學及研究機構,12個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及專業學會,另外還有各級檔案館和博物館以及家譜網站、出版社及公司。參會代表中既有圖書館中承擔地方文獻收集整理、提供服務的專業工作者,又有從事地方文獻研究或相關學科研究的專家學者,還有策劃地方文獻整理出版的出版社領導,以及參與地方文獻數字化的技術人員。
2) 研討的學術性
這次會議匯聚了一批目前國內外收藏及研究地方文獻的各方面有較高水平和比較有代表性的專家學者,他們的參會與較高質量的學術論文,整體提升了這次研討會的學術性。會議議程全部采取大會發言、現場提問和答辯的形式。在大會發言中,南開大學教授來新夏先生、美國楊柏翰大學教授林天蔚先生和國際圖聯家譜地方文獻專業組主席、美國猶他家譜學會沙其敏先生分別做了學術報告。不少演講者制作精美的演示,給與會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每一場發言結束后,都有代表積極提問,與演講者共同探討,現場氣氛活躍而熱烈。
3) 形式的多樣性
除了緊張的會議發言與研討外,代表們還參加了豐富多彩的參觀活動。如參觀國家圖書館分館,觀看國家圖書館分館為配合研討會專門舉辦的“國家圖書館地方志家譜展覽”和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小型書展,還分別參觀了故宮、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陳列室、玉牒庫和皇史。會議現場擺放計算機演示國家圖書館“數字方志”工程項目,會議空隙之間代表可自行上機操作。會下代表們通過廣泛交談,交換信息,結交朋友。
此外,通過組織和參與會議,國家圖書館展示了自身在地方文獻開發利用上的最新研究成果。
3 .關注熱點
本次會議共收到論文110多篇,論文和現場研討中普遍引起關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1) 收藏與利用的思考
中國地方文獻之多,其史料價值之高、“資政、教化”功能之廣泛,已經得到社會普遍認同。然而,人們對它的重視和積極利用尚有一定差距,加深對地方文獻價值的認識和發揮其效用,應是當務之急。“最根本的問題是要把地方志由被動提供變為主動參與,要改變地方志的靜態存在為信息化的動態配合與服務”。這已成為與會代表的共識。來自國內各主要收藏館的代表發言,有上海圖書館對《中國家譜總目》的回顧與總結,也有甘肅省圖書館、浙江圖書館對當前地方文獻建設面臨問題及其對策的討論。同時針對地方文獻的概念與分類、地方文獻質量建設、地方文獻工作的專業化以及資源布局等問題,分析了問題形成的原因,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具體建議。
2) 數字化及資源共享
研討會上,對采用高新技術進行地方文獻數字化開發利用問題,有較深刻的理論分析及實踐探討。如寧波大學提出的“中國方志數字圖書館建設的構想”,天津圖書館的“試論地方文獻保障系統中專題數據庫之建設”,還有福建省圖書館對“知識產權與‘共享工程’的地方特色數字資源建設”的論述。同時,又有多家圖書館將在建的、各具特色的地方文獻數字化項目進行了展示介紹。其中有國家圖書館2002年啟動的“數字方志”工程,有首都圖書館2003年9月試開通的“北京記憶”網站,還有臺灣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開始策劃實施的“臺灣地區地方文獻典藏數字化計劃”,等等。這些項目根據地方文獻自身特點,從不同角度對文獻數字化、深入挖掘地方文獻獨特價值、實現信息和知識的提供,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積累了經驗,提供了借鑒。
3) 地方文獻專題研究
由于大學及研究機構專家學者的參與,地方文獻專題研究論文數量相對較多。學者們結合平時的研究工作,對各種地方文獻的成書過程、版本流傳、編者作者以及內容價值,進行了比較透徹的分析說明,體現了較高的學術研究水平,如福建師大陳慶元的《日本內閣文庫藏本曹學的《〈石倉全集〉初探》、中國人民大學華林甫的《〈隋圖經〉輯考》、新疆師大朱玉麒的《〈新疆識略〉成書源流考》、中國社會科學院張劍的《宋代澶州晁氏著作考述》等。而南開大學常建華的《朝鮮族譜研究綜述》、廈門大學李祖基的《大陸館藏臺灣早期方志的發掘與整理》、南京大學圖書館史梅的《江蘇方志與清代婦女文獻》、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劉延華的《日本統治時期大連經濟概況的地方文獻分析》、暨南大學鄒的《舊版潮州歌冊研究述略》等,則不僅介紹了他們自己的研究心得,也為大會帶來了相關文獻研究的更廣泛信息。這些或具體或概括的文獻研究,在很大的程度上增強了本次研討會的學術意義。
二、兩點思考
1.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與研究單位、編纂機構及出版社的橫向聯合是發展趨勢
這種聯合發展可能有兩層含義:一是實體機構以不同形式的聯合,促進地方文獻綜合收集與利用。在世界范圍內,這種理論探討與實踐,已初露端倪。2003年IFLA家譜地方文獻專業委員會研討會,就選定“檔案館、圖書館和博物館之間的合作”為議題。2002年10月加拿大遺產部宣布將把其國家圖書館與國家檔案館合并重組為“加拿大圖書館檔案館”(LibraryandArchivesCanadaLAC),目的就是為了使使用者更簡便、“一站式”獲取所有加拿大各種類型、各種載體文獻。二是地方文獻編纂、收藏、研究及使用等相關機構之間的密切聯系與項目合作,總體提升地方文獻的收藏、研究與利用水平。地方文獻的研究者實際上就是文獻的直接利用者。例如,南京師范大學陸林先生談到,他在作古典文學研究時,圍繞一個小小的“金圣嘆史實研究”的課題,已查閱了五六十部家譜, 還有數十部家譜待查。同時,文獻的收藏整理者也是文獻的開發與研究者。二者之間密切聯系、相互溝通、加強合作的需求正日益增加。正如會后不少代表所反映的那樣,國家圖書館舉辦的這次國際研討會,打破了歷來圖書館界、學術研究界各自開會研討的界限束縛,使得地方文獻的收藏者、研究者和利用者聚集一堂,相互交流,相互促進。中國社會科學院劉躍進先生在會上提出的“漢唐地方文獻整理及研究”的設想,已經引起了圖書館界的重視,不久將形成正式的合作項目。
2 國家圖書館利用已有優勢,在國內外地方文獻研究、開發與利用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首先,應把握好國家圖書館地方志家譜為主體的地方文獻收藏定位。
地方志家譜文獻是國家圖書館的特色館藏,收藏于國家圖書館分館,目前共收藏歷代編修新舊地方志文獻13000余種,約140000冊;收藏家譜3000余種,近40000冊,已形成藏量大、成系統的特色館藏,在國內外皆有重要地位和影響。今后更強調全面、系統地收藏地方志文獻,保證文獻的系統性與完整性,以成為我國地方志文獻收藏中心及查詢的最終基地。
其次,加強對地方文獻的揭示與數字化,促進對國家圖書館地方志文獻有效利用。根據社會需求,“積極開展志書二次文獻的編纂工作”,包括“方志目錄、方志提要、方志索引和地方志分類資料等”。在進一步研討的基礎上,對在建的“數字方志”項目全面規劃,加大人力、物力及財力的投入與科研支持,不斷汲取最新數字圖書館發展的理念與技術,真正做成“保存遺產,傳承文明”的數字化精品工程。
政治哲學因側重于規范研究,因而理應歸屬于哲學學科。有的學者從所研究問題的角度對政治哲學做了界定。他們指出,政治哲學主要研究價值問題,所關心的獨特問題包括政治價值、政治制度和政治理想三個方面。其中,價值理論是政治哲學的基礎,國家理論是政治哲學的核心,而烏托邦理論則表達了政治哲學的理想。在這個意義上,政治哲學與道德哲學、美學一樣,是實踐理性的典型形式,屬于實踐哲學。有的學者對政治哲學做了廣義的與狹義的區分。在他們看來,廣義的政治哲學將所有探究政治生活根底的理論解釋包含其中;狹義的政治哲學則將專注于政治生活的理論嘗試限定為自身的范圍,它建立在現性主義的基礎上,與市場經濟、市民社會、民主政治相聯結,致力于揭示政治生活秩序的理性本質。有的學者從第一哲學的高度理解政治哲學。他們強調,政治哲學是對政治事物內在本性的反思,是對人類生活應然價值的終極追問,通過這種反思和追問而深入理解人的生存和世界的本性。因此,政治哲學應當被理解為一種特殊的哲學活動方式,即在一個特殊的場域內解決世界和人生根本問題的哲學形式。就此而言,政治哲學不僅僅是哲學的一個部門或分支,作為思考人類如何存在的智慧,其本身堪稱第一哲學。有的學者則通過回溯西方政治哲學發展史、分析以往政治哲學家們所做研究的共同點來把握政治哲學。他們認為,從古希臘政治哲學到當代政治哲學,從蘇格拉底、柏拉圖到羅爾斯,他們的價值追求是一脈相承的,即人應該如何生活和人類政治生活的應然狀態,只不過現代政治哲學家在政治理想之外,更加關注政治制度的設計與安排等問題。這一研究任務或使命是政治科學所無力承擔的,只有政治哲學才能給出解釋和回答。關于政治哲學的學科屬性,與會學者普遍認為,無論是從西方哲學發展史來看,還是從中國哲學發展史來看,政治哲學都是哲學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哲學的一個分支。
二、政治哲學與相鄰學科的關系
政治哲學要想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自立于世,具有獨立的現代學科價值,除了確定自身的研究對象、表明自身的學科特性外,還需要闡明該學科與其他相鄰學科之間的區別與聯系,證明自己在人類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和價值。關于政治哲學與道德哲學的關系。有的學者認為,在道德哲學與政治哲學之間有一種根本性的關聯,一種政治哲學要對所重視的政治價值給予證明,就需要給這種政治價值提供某種道德基礎,訴求更深刻的道德根據。也有學者指出,許多政治哲學家都將政治哲學視為道德哲學的一個分支或特定的類型,在奠定其理論基礎時,經常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援引道德哲學作為自身的基礎或最終根據,似乎道德哲學為政治哲學設定了背景和邊界。實際上,政治哲學與道德哲學的區分貫穿于從理論基礎到實踐領域的所有層面:在理論基礎方面,可以表明和論證任何一個政治共同體的正義觀念和規范能夠自主地成立,而不必依賴道德觀念和規范;在實踐層面,正義能力并不依賴于道德能力,正義規范憑借普遍性、強制性、確定性、公平性、內在一致性等特征確立了自己的地盤和領域,而不必與道德規范的地盤和領域相混淆。關于政治哲學與政治科學的關系。有的學者指出,政治哲學和政治學都以政治事物為研究對象,二者的區分是以事實與價值、實然與應然的分野為基礎的,是在所謂政治學科學化的過程中完成的。因此,在現代學科區分的意義上,政治學定位于認知性問題的研究,是關于經驗事實的因果聯系的知識體系,建立在經驗事實的基礎上;政治哲學則定位于規范性問題的研究,著重研究“應該是什么”的問題,主要提供價值知識,需要為社會政治生活建立規范和評價標準,具有價值引導和社會批判的功能。
三、政治哲學的研究方法
由上海戲劇學院主辦的“跨文化的比昂遜――紀念比昂遜逝世100周年國際研討會”于2010年9月23日至9月24日在上海戲劇學院佛西樓成功舉辦。
比昂遜是挪威著名劇作家,曾經創作了《破產》、《超越人力》、《挑戰的手套》、《新婚的一對》等作品,于190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今年是比昂遜逝世100周年,挪威和世界各地開展了一系列的紀念活動,紀念這位戲劇大師。來自中挪的近四十名專家學者,共遞交了27篇論文。挪威的比昂遜研究專家介紹了挪威比昂遜研究成果。上海外國語大學任生名教授的“論比昂遜戲劇中的道德與審美”、南京師范大學華明教授的“比昂遜的赤子之心”、上海戲劇學院宮寶榮教授的“從茶花女到思伐法――19實際下半期歐洲戲劇中的女性意識之發展”、復旦大學陳靚博士的“他者?象征?主體――評《新婚的一對》中的人物主體性建構”等論文從不同角度對比昂遜戲劇內涵做了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對比昂遜的重要性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填補了中國大陸比昂遜研究中的空白。
研討會就比昂遜的戲劇整體觀、比昂遜的劇作研究、比昂遜與易卜生的比較研究以及比昂遜的小說、詩歌研究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上海戲劇學院劉明厚教授的“比昂遜精神:仁者愛人”從東方儒家“仁”的視角,系統分析了比昂遜的作品,認為“仁者愛人”是東西方文化的共同焦點。比昂遜的作品之所以得到世界范圍的認同,能夠跨越時間、超越文化,受到長期關注,其本質就是“仁者愛人”精神,體現了文化對人類的終極關懷。
立體式呈現是本次研討會的重要特點。研討會期間,上海戲劇學院第一次把比昂遜的代表作《超越人力》搬上了中國舞臺。作品中蘊含的勞資糾紛、貧富差距等問題與當今中國社會現狀之契合,比昂遜飽含詩意的筆觸勾勒的平等、和諧、充滿仁愛之心的理想社會引起了觀眾的強烈共鳴。挪威國家圖書館Marte―Kine Sandengen女士觀看后認為:演出不僅表現出了原作中的精神,同時還加入了一些中國文化元素。比昂遜戲劇在當代無論是挪威還是中國,都具有跨文化、跨膚色意義。舞蹈學院的師生還將《挑戰的手套》與中國古典舞相結合,改編成了十分鐘的舞劇片段。學院圖書館也為本次國際交流活動舉辦了比昂遜小型圖片展覽。
1960年,我國文藝界曾經隆重舉行比昂遜逝世五十周年紀念活動,半個世紀過去了,中國的戲劇界重新拾起對比昂遜的關注與研究。今年,劉明厚教授攜戲劇文學系、易h生戲劇工作室舉辦了此次國際研討會,中挪兩國、中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匯聚,將比昂遜研究推向了新的發展階段。(責任編輯:北海)
5月12日,由河南省農業廳農場管理局主辦,河南省黃泛區農場承辦的首屆河南農墾小麥品種利用學術研討會在河南省黃泛區農場隆重舉行。農業部、河南省農業廳、河南省農業廳農場管理局、河南省種子管理站等部門領導,中國農業科學院、河南農業大學、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新鄉市農業科學院、洛陽市農業科學院等單位專家和河南省農墾系統的企業相關負責人,以及來自河南、山東、安徽、江蘇等地的種業公司負責人共200余人參加了研討會。
會議由河南省農業廳農場管理局副局長李鐵莊主持,河南省農業廳農場管理局局長張鵬舉致開幕詞,黃泛區農場場長謝天丁和周口市種子管理站站長王思略分別致歡迎詞。研討會上,農業部農墾局農業處處長王林昌,中國農科院農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肖世和,河南農大教授、博士生導師郭天財,河南省政府參事、河南省種子管理站站長、研究員毛景英,河南省農科院小麥研究中心品種利用室主任、研究員趙虹,中國種子集團迪卡種子公司副總經理劉建敏,分別以全國農墾種業發展形勢,我國小麥產業發展概況,小麥高產栽培與品種利用,河南省小麥更新換代的演變情況,黃淮南片麥區小麥品種利用現狀、存在問題與發展前景,國際化背景下中國種業發展之路為題進行了研討和交流。
5月12日下午,與會代表分別到黃泛區農場地神種業小麥種子基地、地神種業農科所、黃泛區農場豐碩農機專業合作社進行了現場觀摩。
河南省黃泛區農場是在總理提議下,于1951年1月在原河南省黃泛區復興局的基礎上創建而成。如今的黃泛區農場是河南省唯一的農林牧全面發展、農工商綜合經營的大型國有農墾企業。目前,全場擁有土地14.7萬畝,其中耕地11萬畝,果園近萬畝,職工1.2萬多人。總場下轄16個農業分場,9個場控、參股工商企業,6個大型集約化養豬場,1500多家個體工商戶及私營企業,常住人口4萬多。農場目前已成為河南省最大的農作物良種繁育基地、重要的果蔬貯藏基地和生豬出口基地,擁有河南省最大的過磷酸鈣生產廠及全國重要的船舶和化機缸套生產廠。近年來,農場先后榮獲“河南省民主管理先進單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現代農場建設示范農場”“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全國國有企業創建‘四好’領導班子先進集體”“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等稱號,并被農業部確定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聯系點。
《自我教育理論學術研討會》培訓心得
4月3日,我和王老師一起去北京順義一中參加了全國《自我教育理論學術研討會》,與會人員都是自我教育理論研究的專家學者,以及參加自我教育實驗的各實驗學校的領導,我有幸能參加這次研討會,心情非常的激動。
4月3日上午,華東師范大學李曉文教授為我們做了專題講座,她在闡述學生主體發展與有效教育的理論時,我認識到了學生的主體發展是要以內在動力為基礎的,也就是學生的探究需要,自主需要,自尊需要。通俗的說,學生要發展是要符合他的主觀意愿,不愿意被別人控制的。而我們很多老師往往違背這一規律,經常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而強化過當就會降低內在動機。
下午我們又進行了熱烈的討論,老師們把自己在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提出來請專家們解答疑難。各學校通過專家的指點也能找到了自己的發展方向。其中一位教授的講話讓我為之震撼。他說:“自我教育是跨學科的命題,是夸人和動物的命題。不要局限于某一家理論。要從學校實際出發,不是單一能從心理學角度能解決的。解決現實問題要用多種理論多種學科來解決,檢驗任何科研都要從實際出發,講實效”。他總結了檢驗一種理論是否可行的六字訣“實用、好用、夠用”。對于這位教授的觀點我很受教,我們研究任何一種理論都要從實際出發,最后要回到實際,只有適用于實際情況的理論才是真理論,一切不實用的都不叫真理論,算是謬論吧。
參加完這次活動,我對我的教學工作也做了深刻的反思,我對自我教育論的認識還不夠深刻,在教學中往往也犯違背自我教育理論的錯誤,我們的教育是教育未來人的教育,中國的教育問題要用適合中國國情的理論來解決,這是我的中國教育夢,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中國教育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