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于寫端午節的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傳統節日端午節有不少習俗:吃粽子、賽龍舟、煮雞蛋、掛香包等。只見那些龍舟像一條條龍飛鳳舞的神龍在江中游。比賽規則是在規定距離內,同時起航,以到達終點先后決定名次。那么端午賽龍舟作文500字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你們整理的關于賽龍舟作文500字的內容,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賽龍舟作文500字一今天我我國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早上,我早早的就起來吃了早飯,便跟爸爸出去看賽龍舟了。
只見那些龍舟像一條條龍飛鳳舞的神龍在江中游。比賽規則是在規定距離內,同時起航,以到達終點先后決定名次。
龍舟,與普通船只不太相同,龍船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的顏色分別有有紅、黑、灰等色,均與龍燈之頭相似,姿態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也有用紙扎、紗扎的)。龍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鱗甲。除龍頭龍尾外,龍舟上還有鑼鼓、旗幟或船體繪畫等裝飾。真是壯觀啊!
每艘龍船船長大約為20—30米,船上約30名水手。都是些身強體壯、力大如牛的`人,他們一起劃槳,同心協力、不言不語、竭盡全力的在奮勇前行!只見你追我趕,此起彼伏,真是競爭激烈、扣人心弦啊!各隊的拉拉隊,也在臺下較起勁來,加油聲連綿不斷,有人還打起響指呢!我暗暗的向那些賽龍舟的人舉起大拇指,心想:“你們真棒!”
最終紅色的龍船在沖刺階段終于奪取了冠軍。太好了!真是如我所愿,“紅龍”我真為你們感到驕傲。我也情不自禁在心里鼓勵哪些失敗的人:“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從哪里跌倒,就要從哪里爬起,只要努力,下次一定能贏,我為你們鼓氣、加油!”
最后,在人們的喜悅聲中,我戴河意猶未盡的心情跟爸爸回家了,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回想賽龍舟的畫面,覺得賽龍舟真精彩!
賽龍舟作文500字二加油!”“好,再快點!”……我尋聲望去,湖邊人聲鼎沸,賽龍舟!我不由自主地跑過去。
“砰,開始!”裁判一聲令下。幾條龍舟即如離弦之箭,一下躥了出去。看,第二條船遙遙領先,它渾身紅色,金色的尾巴和頭一并抬起,仿佛在說:“第一是我的!”呀!有一條龍舟要追上了!十米,五米……在這時,第二條船上的鼓響的更急了,船員們訓練有素,猛地加速,還喊起了口號,后面的船員們嚇了一跳,亂了陣腳,有的前有的后,船打起了轉,不過,船員們很快又調整好動作,加速。可是它已落在后頭。
回頭來看,啊,那條領先的龍舟已返程,另外一條也在調頭,后面的龍舟頭上有紅綠黃的毛發,脖子上系著鈴鐺,兩只炯炯有神的大眼,可愛又俏皮。追上了,追上了!兩條船齊頭并進,劈波斬浪。
后面的龍舟也不甘示弱,奮起直追,剛才最后的那條船反超了!它來勢洶洶,火紅的眼中仿佛有一團熊熊怒火在燃燒,身周殺氣騰騰。在看中間,幾條龍舟你追我趕,前面的兩條龍舟正在逐鹿中原,看花落誰家,我緊張的屏住呼吸,眼睛一眨也不眨的盯著湖面。“唰——”剛開始就領先的龍舟劃上了岸,龍舟戴上了大紅花,那么艷,那么美,因為他是以拼搏換來的。
只要有付出自己的努力,就一定有收獲的歡欣。
賽龍舟作文500字三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在波濤滾滾的汨羅江邊,人山人海,大家正在準備龍舟比賽。
比賽還沒開始,但競爭的氣氛已經顯現。參賽各隊的隊員神情嚴肅,有的圍在一起討論戰術,有的正活動四肢,做賽前的熱身,有的隊已經駕著龍船在水中穿行試水……
隨著裁判員“各就各位”的口令,各參賽隊都把船停在出發線前,觀眾們屏住了呼吸觀看賽事。“砰”,隨著鐵銃的鳴響,凝固的空氣沸騰了。參賽的龍船像離弦之箭沖出起點。
坐在船頭的人“咚嚓,咚嚓”的敲打著鼓面,使得船員“嘿呦,嘿呦”地卯足了勁,向前劃。他們保持節奏,整齊劃一,好不熱鬧!漸漸的,人們把目光聚集在一條紅色的龍船上,這條船的選手清一色的紅衣紅褲,腰扎巴掌寬的黑色布帶,頭纏紅色的匝巾,胳膊上的肌肉快要鼓出身體了,只見他們埋下頭,雙臂揮動船漿,隨著鼓點的節奏一下一下地快速劃水,在船尾掌舵的選手雙眼圓睜,緊盯終點,一手掌舵,一手用槌配合鼓手敲響銅鑼,全船的隊員動作整齊得像一個人一樣,龍船在他們的操縱下變成了高速行駛的戰艦,把其他船漸漸甩到身后。快到終點了,這時,本來在開頭,憑借團結遙遙領先的紅隊,卻突然被藍隊反超了。頓時把場上氣氛推向最。岸上的人也按耐不住心中激動的心情失聲尖叫起來,為比賽加油喝彩。最終,藍隊以微弱的優勢險勝紅隊。
這就是我們紀念楚國詩人屈原的方式之一,百姓們用這種方式緬懷了愛國的前輩。
賽龍舟作文500字四昨天,我坐車回家,突然看到灰橋哪邊有一條龍船,心想一定是端午節又到了。回到家里,我把這事告訴爸爸,爸爸說:“好呀,明天正好是雙休日,我帶你去看龍舟比賽。”我聽完高興的差點暈倒。
今天一早,大家帶上自己包的粽子,就向三垟出發。三垟是溫州的濕地,哪里河網縱橫,每年都有許多龍舟在哪里竟賽,可熱鬧了。在路上,爸爸給我講了端午節的來歷。原來端午節是紀念我國古代愛國詩人屈原的祭奠日。
戰國時期,楚國有一位國君非常昏庸,整天吃喝玩樂,不理朝政,老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國家也已處于四面楚歌的境地。為了挽救國家,屈原向君王提出了許多治國的良策,但是君王一點也聽不進去,屈原不想當亡國奴,就在汨羅江投河自盡。后來人們為了紀念他,就有了端午節吃粽子和劃龍船的習俗。
當大家到了三垟的時侯,河岸邊早已是人山人海了。各河道上也正有許多龍船向這兒靠攏,比賽馬上就要開始了,運動員們都在磨拳檫掌,躍躍欲試。第一輪上場的是紅、黃、黑、白四艘龍船,我看中白船,我要為他鼓勁。這時一聲槍響,突然龍鼓齊鳴,號聲連天,四艘龍船像箭一般射出,岸邊的觀眾沸騰了,我也為白船開始亡命地鼓勁:“加油、加油、白船加油。”比賽結束了,雖然我看中的白船只得了第二名,心里有點遺憾,但我還是為他們能在落后的情況下咬緊牙關,堅持到底的精神所感動。我覺得今天的端午節過的真夠味。
賽龍舟作文500字五兩千多年前,因為楚國名存實亡,屈原跳河自殺。為了紀念他,大家將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端午節有不少習俗:吃粽子、賽龍舟、煮雞蛋、掛香包等。
這些風俗中我最喜歡賽龍舟。
每到端午節這天,家家戶戶都會跑到江邊去看龍舟比賽,為隊員們加油助威!隨著“咚咚咚”的聲響,龍舟比賽開始了。遠遠望去,整個江面上布滿了龍舟,這些龍舟宛如是一條條真龍,你看:它們瞪著圓嘟嘟的眼睛,好似兩顆超大的珍珠;硬得連墻都撞不碎的鱗片,就像記憶合金一樣待在火旁邊……來看看船員們怎么比賽吧!他們在比賽前摩拳擦掌地做準備,一個個蓄勢待發,想要爭奪群龍之首。看看賽場上他們的樣子吧。只見他們賣力地、快速地劃著船槳,每劃一下,一大片水花就涌了出來,就像一朵朵白色的煙花綻放開來。隨著“一二,一二,一二……”的號子,整齊的船槳露出水面,好像裝上發動機的雁群,整齊地揮舞著翅膀。這會兒,有的人咬牙切齒,緊皺眉頭;有的人因為用力過猛手臂上爆出了一條條青筋;還有的人埋頭猛劃,臉上已經布滿了金豆子般的汗水,但他卻不叫一聲苦。最后,比賽結束了,贏的人手舞足蹈,開心地抱成一團;輸的人,嘆氣道:“唉,太過大意了!”但他們又重新振奮氣勢,開始期待來年的比賽。
這精彩絕倫的龍舟比賽我每年都不會錯過。
賽龍舟作文500字六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一年一度的端陽節又到了。
雨后,清風送爽,最適合看賽龍舟。我與媽媽一同到鳳來村里大河邊看賽龍舟。一路上,空氣清新,到處綠油油,如此美景也不能掩蓋我心中的激動。剛進村,已是車水馬龍。我們好不容易才擠進人群,經過幾次努力,我和媽媽才安全抵達岸邊,在那里等待賽龍舟的開始。
突然,一艘快艇不知從哪里“鉆”了出來,在河中央漂移著,瞬間吸引住人們的眼珠。
不知等了多久,遠處才響起鞭炮聲,隨后,又聽到擂鼓、吶喊的聲音,紅黃兩艘龍舟迅速從遠處“飛”了過來!起初,兩艘龍舟不相上下,擂鼓聲與選手們劃槳的節奏完全融合到一起,這才是賽龍舟的最高境界——人舟一體。“黃龍”在下游時,明顯地慢了許多,原來是這艘龍舟比較靠近岸邊,遇到岸邊的阻力而慢了下來,隊員們因此而分散了注意力,跟不上節奏且越來越慢,指揮員見狀立刻大力擂鼓,隊員們才從混亂中重新找回節奏,很快便趕了上來。而“紅龍”見狀也大力擂鼓,隊員們士氣大振。不過,最終“黃龍”還是輸了比賽。
一、精選適合小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內容
對小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不可貪多、貪深,適合的就是最好的。針對小學生年齡特點、認知規律和興趣需要,我們可以將自己身邊的傳統美德、文學經典、民族工藝(布依族的織布、蠟染等)、傳統體育、古典音樂(布依族的木葉、八音坐唱等)、民風民俗(布依族每年三月三、六月六等)等領域的內容,作為對小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
二、營造濃郁的傳統文化教育氛圍
一是打造環境文化。對學校環境進行整體規劃,充分利用每一間教室,每一面墻壁,開辟傳統文化經典長廊,講述傳統美德故事,展示傳統文化經典代表,使學生身處校園,能時時處處感受到偉大祖先創造的燦爛文化。二是建設班級文化。把圣賢智慧、經典名著、璀璨藝術和傳統節日文化等與班級文化建設進行有機融合,營造富有特色的班級文化。開辟學習園地,展示學生的剪紙、書法、繪畫作品,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三是鑄造精神文化。致力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校風、校訓,班風,使其成為師生思想的引領,詮釋傳統文化在現代教育中的新內涵。
三、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傳統文化實踐活動
一是參觀名勝古跡。結合當地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地組織學生參觀名勝古跡(下五屯劉氏莊園、泥凼何應欽故居等),使學生了解祖國悠久、豐富的文化遺產,通過現場視聽真切地感受中華民族藝術的博大精深,進而激發他們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二是開展民俗文化采風活動。組織學生深入當地社區開展民俗文化采風活動(布依族的編、織、染布等),直接參與到當地民風、風俗中去,真切領略民俗風土人情,親身感受這些久傳不衰的民間文化的魅力,激發他們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三是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古往今來,經典文化長久不衰,燦若星辰。經典誦讀氣勢磅礴,可以震撼學生心靈,給學生帶來各種感官的刺激,使其直觀、有興趣地參與其中,用傳統文化來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自豪感。例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一幅厚重而宏偉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歷史畫卷,令人震撼而又倍感親切,也勾起了世界人民包括廣大小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這為我們進行傳統文化宣傳教育提供了一個絕佳機會。在21世紀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被科學技術帶來的利益所迷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卻少之又少,從而形成了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年青一代最為明顯。因此,對于小學生的德育教育,學校應大力發展傳統文化教育,向學生講解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講清學生自己肩上所負的責任,樹立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感,讓學生知道沒有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光大,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復興,就沒有中國的獨立品格。如果離開了傳統,割斷傳統文化的血脈和根,就會迷失自我、喪失根本。
四、利用節日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中國的傳統節日具有繼承和發展的文化價值。諸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重要節日,涵蓋了民族習俗、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等諸多知識,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積淀。充分利用節日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不但增長學生的課外知識,而且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對文本的解讀也會起到觸類旁通的作用。寒假結束,學生帶著對春節的留戀走進了課堂,對貼春聯、包餃子、看花燈等地方習俗還是記憶猶新、回味無窮。教師可專門拿出一節課以口語交際的形式進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例如,由學生任意組合,分成春聯小組、餃子小組、花燈小組,通過小組合作搜集貼春聯、猜燈謎、包餃子等關于春節習俗的材料;在交流環節,鼓勵學生大膽提出不懂的問題,對于感興趣的知識也可以摘抄積累。如果學生的交流背道而馳,或抓不住重點,教師可以把事先準備好的材料讀給他們聽,以達到收放自如的效果。又如,清明節時可以在少先隊大隊部的組織下,帶領學生到烈士陵園掃墓、祭奠英靈、憑吊先烈,現場給學生講一講革命先驅的豐功偉績,然后讓學生寫一寫作文,洗滌心靈、提升素養。再如,端午節自然要引出屈原,教師鼓勵學生搜集屈原的愛國故事,品讀屈原的《離騷》等,觀看賽龍舟的視頻,從視覺和感覺上領悟偉人的愛國情懷,欣賞地方習俗的熱鬧和喜慶。又再如,中秋節期間可以開展中秋詩詞比賽,鼓勵學生踴躍搜集,并利用閱讀課展示表演;還可以組織開展中秋節系列主題教育活動,以調查研究、訪問、查找資料等多種形式,了解各地和家鄉過中秋的習俗;然后,每人制作一份手抄報,在交流會上,同學們以解說形式匯報。這樣,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了節日的意義,激發了學生們的創造精神,營造了濃郁的文化氣息。
五、利用校園宣傳陣地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德育滲透的主渠道之一,是無聲的傳統文化教科書。我校雖屬農村學校,但是文化氛圍濃厚。教學樓的墻壁上則戎有名的人物像、中國有名人物的事跡,操場上的《五心童謠》等都是滲透傳統文化的主要陣地。此外,學生在課間活動的時候進出教學樓,必然可以欣賞到文化長廊上那些圖文并茂的經典詩文,通過走一走、背一背,積累古典文化,感悟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師也可以利用三分鐘口語訓練引導學生加深記憶,既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又達到了積累目的。
六、做到學科教學滲透與校本課程開發相結合
一、關注生活,引導學生捕捉素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都可以成為孩子學習語文的資源。”因此,要注重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引導學生及時捕捉、積累習作素材,進而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世界的習慣。
首先,要引導學生善于調動各種感官功能,進行全面觀察。如下表“我最喜愛的一種水果――關于西瓜”的課堂討論結果,表格顯示,學生對于某一事物的了解僅憑單一感官直覺較多,很難形成全面客觀的了解。因而,在引導學生留心觀察時,應啟發學生眼看、手摸、口問、耳聽、腦想,調動全身的感官,多維度了解事物的特點,在頭腦中形成人、事、物的具象。例如觀察水果――西瓜,可通過視覺了解西瓜的顏色、形狀;通過觸覺感覺西瓜外表的光滑;通過味覺品嘗西瓜的滋味:通過嗅覺聞一聞西瓜的清香等。
“我最喜愛的一種水果――西瓜”的課堂討論結果表
其次,要引導學生善于利用鄉土資源。平靜安逸的農村生活相對于喧鬧多變的城市,保留、繼承了更多的傳統習俗。例如傳統民俗節日中的正月十五賞花燈、吃元宵,端午節包粽子、劃龍舟,中秋賞月做月餅,等等。還有四季農事中,根據生活經驗口耳相授流傳下來的各類諺語、俗語,如“不怕天寒地凍,就怕手腳不動”“不怕學不成,就怕心不誠”“小爐匠打鍘刀――做大活”“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春光一刻值千金,廿四個節氣勿等人”等,這些農村孩子耳熟能詳的民風民俗、諺語、俗語,如能納入生活作文的素材范疇,必將成為寫作教學中的一大亮點。
二、激發興趣,凸顯農村素材優勢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永動機。讓學生在愉悅的狀態下興趣盎然地學習,有助于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優先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指導寫命題作文,要緊扣學生熟悉的生活,多以學生生活中的人或事、景或物作為作文內容。例如描寫勞動場景,可以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父母務農時的情景,注意父母的表情、外貌、動作、語言、性格等方面以及自身的體會感受;指導描寫一種動物,可以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平常生活所見到的螞蟻、松鼠、牛、羊、貓、狗等,注意其飲食習性、生活作息特點、外表、體態特征等進行描述;指導描寫某一植物時,可以引導學生注意觀察自己住處附近的花草樹木。熟悉的素材內容,更易勾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
第二,創新作文課堂教學模式。“現實生活是文學寫作的唯一源泉”是中外著名作家的共識。真實感性、觸手可及的生活是習作最寶貴的素材來源。教師在作文教學中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的講授,可以借助現場調查、活動體驗等形式,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走進自然,讓學生去了解、去體驗,去贊美鮮活靈動的花鳥魚蟲、辛勤艱苦的田間勞作,這樣寫起文章自然胸有成竹,真實感人。正如魯迅說的“只有真的聲音,才能感動中國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須有了真的聲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三、創設平臺,培養運用素材的能力
作文能力的提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僅需要教師的傳授,需要學生自身素材的積累,更需要借助實際平臺的長期訓練。
首先,搭建平臺,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素材的能力。作文課是教師對學生作文能力進行系統培養的主要平臺,但不是唯一的途徑。在日常的作文能力培養過程當中,由于教育背景、教育環境、教育條件等因素的差別,學生作文能力培養不能采用一樣的方法,尤其是基礎較為薄弱的農村學生,不能盲目地以作文篇數作為提升寫作能力的標準。針對農村學生的獨特性,教師應當搭建包含好詞好句識記分享、佳句品評、周記日記寫作、佳作展覽、課堂討論等多樣化、立體化、整體化的培養平臺。例如,可以每周舉辦一次好詞好句分享會,讓學生針對佳句進行品評,在參與中強化學生對于字詞的理解和領悟,有效避免學生作業流于形式;可以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仿寫、續寫、改寫,指導寫讀后感等,給學生搭建想象的平臺,在訓練中拓展學生思維;可以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進行全命題、半命題或話題作文的訓練,如《我的第一次》《最難忘的一件事》《說句心里話》等,讓學生能靈活運用自己的生活積累,聯系自身生活實際和生活體驗,寫出較高質量的作文。通過對學生的序列訓練,達到舉一反三、遷移運用的效果,逐步提升寫作能力。
2021春節寒假作文400字怎么寫呢?春節是小朋友們最喜歡過的節日,可以剪窗花,寫對聯,穿新衣,掛燈籠,還可以得壓歲錢。下面是小編為你們整理的關于2021春節寒假作文400字的內容,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2021春節寒假作文400字一春節仿佛一杯濃濃的酒,讓我的心一下子醉了,它讓我在那一段時光中體會到童年的快樂。
春節中令我最快樂的事就是包餃子和吃餃子了。開始我不會包餃子,我誠心地對媽媽說:“媽媽,我想包餃子。媽媽說:我把手洗干凈,再教你怎么包。;于是我迅速把手洗干凈了,連忙跑到媽媽身旁,見媽媽先搟好皮兒,又往皮兒里放了適合的餡,接著,媽媽又邊對邊,左右捏了一下。再把餃子皮左右角一窩,用力一壓,這樣一個餃子就做好了。我學著媽媽的方法也包了一個,但是和媽媽的不一樣,包的一團糟,餡還從皮里露出來。在媽媽的耐心指導下,我又包了一個,我立刻有了信心。到了第三個的時候,我包的就更好了。
媽媽一個勁說:包的不錯,就這樣包。‘聽了媽媽的話,我的信心更大了,我又繼續包了十幾個餃子,包完了,媽媽把餃子一煮,熱騰騰的餃子端上桌子,真是香極了。吃著自己包的餃子,我更快樂。我感覺比吃媽媽包的餃子更香,同時,我也有一種成就感。
春節給了我快樂。我在春節里學會了如何包餃子,也讓我知道了勞動帶來的快樂,這種快樂記錄著我的成長。
2021春節寒假作文400字二春節是小朋友們最喜歡過的節日,可以剪窗花,寫對聯,穿新衣,掛燈籠,還可以得壓歲錢。
過年了,大街上到處張燈結彩,樹上掛滿了紅紅的大燈籠,人們卓笑言開,喜氣洋洋,在外工作的人們都紛紛把家趕,回家和家人一起團圓。
我主動跟大人學剪窗花,我剪的是一個個小人牽著小手,非常團結的樣子,很是漂亮。我把家里面買的小燈籠也四處掛了起來,家里變得紅艷艷的,非常喜慶,再也不怕年來了。我還寫了一幅對聯,把它貼在我們家的大門上,爺爺奶奶看了,笑的樂開了花。
過年那天,我們一家人吃了團年飯,意味著我們一家團團圓圓。爺爺奶奶送給我很多壓歲錢,可把我高興壞了,我把它們放進了我的存錢罐里,我也給爺爺奶奶獻上了祝福,祝愿他們健康長壽,天天開心。我還和家人一起看了春節聯歡晚會,媽媽送給我一件新衣服做為新年禮物,這是一件紅色的旗袍,上面繡滿了吉祥的花朵,我開心的把它穿了在身上,大家夸我真漂亮。
大年初一,一大早我們吃了美味的湯圓,到鄉下去掃了墓,給祖先拜年,希望祖先們能保佑我們一家身體健康,平安順利。
接下來的幾天,我們走家串戶,相互說著吉祥的話語。
過年真快樂,我最喜歡過新年!
2021春節寒假作文400字三我最喜歡的節日是春節,它是正月初一。
春節的前一天,爺爺把一張古老的桌子搬出來,又拿出一些紅紙,我想:這不是要寫春聯和福字嗎?我也想寫一寫,于是,我勇敢的走上去,可一拿筆,手就開發抖,好怕寫錯呀!“加油!加油!璇璇!”哪里來的聲音?原來是爸爸在鼓勵我!聽了爸爸的鼓勵我有勇氣了!我一邊寫,一邊讀,寫下“一年好景同春到,四季財源順時來”。還好沒寫錯,爸爸將我寫好的對聯貼在了門口,看到自己寫的對聯被貼上了,我心里覺得非常開心。
最讓我難忘的是晚上放爆竹,爸爸拿出一個五光十色的爆竹,點燃后,爆竹發出了美麗的彩光,光彩奪目。在彩光中我看到了一個身影,那是爺爺,爺爺拿出一個像蜻蜓的爆竹,點燃后,它飛了起來,像一只在空中飛舞的小蝴蝶,美麗極了。弟弟和我拿出三角光爆竹,點燃后,發出了五光十色的彩球,好像天上小星星,在對著我們眨眼睛。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春節真是一個歡樂又喜慶的節日!
2021春節寒假作文400字四“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你們猜猜這是關于什么節日的詩歌呢?對了,這是北宋時期王安石寫的《元日》,這首詩描寫了過春節時人們的生活狀態。
今年春節,我們全家驅車回到了爸爸的故鄉——懷化過節。除夕之夜,快接近零點的時候,我們把事先準備好的煙花爆竹都搬到了樓下的空地上,一字兒排開,伴隨著賀歲的鐘聲,我們先是放了一串長長的爆竹,據說這是為了“開財門”以迎接財神的到來,家家戶戶一起放,那聲音真是震耳欲聾,嚇得我和其他小朋友都趕緊捂住了耳朵。迎完了財神,我們便一個接一個地放起了煙花。有的煙花點燃后就會像火箭一樣飛出去,然后在空中突然爆炸,“開”出一朵朵千姿百態的“花”,把周圍的人都吸引過來了。有的煙花爆炸后會炸出一個紅色的降落傘,圍觀的小朋友們都你爭我搶地去撿,撿到了的像得到了寶貝一樣歡呼雀躍,沒有撿到的,雖然有些小小的失落,但是能夠飽飽眼福也是很開心的。
除了燃放煙花爆竹,春節期間我們還去了貴州省自駕游,感受了貴州人們的春節習俗。這個春節真的是太好玩了。你喜不喜歡春節呢?
2021春節寒假作文400字五我國的傳統文化節日很多很多,有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元宵節……但是我最喜歡的是春節。
我聽過春節的來歷。傳說從前有小村莊,村子旁有個樹林,樹林有個怪物叫年,每年的正月初一,年就會闖進村里吃人,于是村里有個人想出一個辦法,就是把紅紙貼在門口……把家里搞得紅紅火火的,這樣年就被嚇跑……
春節的一些習俗像放鞭炮、放煙花、貼對聯,就是這樣來的。
記得去年過春節的時候,媽媽和我去超市買了兩大箱小蝌蚪鞭炮,因為有很多客人要來外婆家做客,我們當時在外婆家。客人當中也有一些喜歡玩小蝌蚪鞭炮的小孩子,他們一來我們就熱情地招待他們。到了晚上,我和小伙伴們組織一個游戲,名字叫小蝌蚪鞭炮大戰。游戲規則:我們分兩個組,每個人有一包小蝌蚪鞭炮,然后把小蝌蚪鞭炮扔到對方組隊,那火花噴出來時,小伙伴們一個個嘴都咧歪了。這場景,就連冬眠的小動物都想探出腦袋來看一看呢!那一晚我們玩得很開心。
過春節真好玩,下次我還想過這樣的春節!
2021春節寒假作文400字六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的家鄉在潮汕,那里有著獨特的風俗,春節更為熱鬧。
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職”之時。是日起,家家戶戶大掃除,用物和被帳都行清洗。
除夕前幾天人們便忙碌張羅備辦年貨:買雞、鵝、鴨、魚肉;添制新衣服;新購家具、器皿;選購年畫、春聯等。尤其要買柑桔、青橄欖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家家戶戶還要制作各式粿品,以備過年之用。
除夕真熱鬧。除夕下午我們都得邀請他們一起來「辭歲,歡度這一年的最后一天。除夕夜全家圍爐吃團圓飯。飯后大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上輩,分發“壓歲錢”。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農家水缸要貯滿水以象征“歲歲有余”,“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除夕夜要守歲,守候新春來臨,等待新年鐘聲敲響后,才能睡。
農歷正月初一日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家家戶戶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柑,桔,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
初一一早,人們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往往是后輩先祝福長輩,然后長輩再給后輩曉以期望。早飯后,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諺說:“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說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親戚朋友拜年去啦,回來后才吃飯。
到啦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兒們才能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么,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啦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
2021春節寒假作文400字七每到春節的時候,我就會想起王安石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春節各地有著不同風俗,在我老家春節的風俗有放爆竹,吃年夜飯,發壓歲錢等等……
過年前幾天,爺爺,奶奶一定會趕集置辦年貨,在買好幾團爆竹,然后爺爺會去認認真真去挑一副好的對聯。每到這個時候,集市上人山人海,熱鬧極了。大家一臉掛著幸福的微笑,有的在挑選年貨,有的購置新衣服,有的好像好久沒有見面,在一起敘舊。集市給人感覺就是熱鬧,喜慶。大家都在準備著新年的到來。
大年三十的早上,爺爺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貼對聯。爺爺會先看看對聯,要分清楚哪一張貼左邊,哪一張貼右邊。然后準備膠水,把對聯反面涂上膠水。在正式貼的時候,爺爺都會讓我在旁邊看,然后問我對齊沒有。貼完之后,然后爺爺都會站在大門的正前方,帶著我讀一下這對聯。跟我解釋對聯的上文字的意思。現在,隨著我的知識學的越來越多,慢慢也能解讀春節對聯。其實我可以明白對聯意思,但是每年我還是愿意認真聽爺爺的解讀。感覺這就是春節的意義。
散落性與滲透性是教學過程中民俗文化教育的最大特征。語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一般包括節日、民居、服飾等,在這些豐富多彩的文化中,再現了民風民俗,蘊含著為人處事的準則,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傳遞著人們樸實的審美觀念,彰顯著舍生取義的價值觀。教材中的民俗文化無不滲透著民俗教育的意義和民俗文化的教育功能。實施民俗文化教育者自身素質的高低,決定著民俗文化教育實施的效果。小學語文教師要增強民俗文化意識,切實提高對民俗文化教育的認識與理解。民俗文化不僅是一個民族幾千年來的生活縮影,更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家園。現代經濟的高速發展,東西方文明的激烈碰撞,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一部分人受西方思潮影響,社會責任感缺失,文明禮貌失范,這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帶來了新的挑戰。我國著名民俗學專家陳勤建教授曾說:我們民族文化的DNA,存在于民俗、民間文化之中。一個民族如果在文化傳承過程中遺失了自身優秀文化的DNA,造成“民族記憶”的斷裂,便會喪失自己民族歷史的根脈,“這個民族很可能就會逐漸演化為無民族文化之根的民族”。因此,語文教師必須從思想深處認識到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增強自己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發揮民俗教育的特殊功能。在語文教學中,通過語文知識的傳授,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受到民俗文化教育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傳承民族文化。
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民俗文化教育
1.靈活把握教學內容,分清主次。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民俗文化的存在具有零散性,而且不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內容。教師在處理教材時,在考慮每堂課的主要教學內容的同時,應該兼顧文本中有關民俗文化方面的教學內容,靈活掌握教學內容。如《刷子李》一文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感受人物形象,體會作者抓住細節描寫人物的方法。“感受人物形象”、“體會抓住細節描寫人物的方法”,均需通過對文本語言的品析方可獲得。《刷子李》語言樸素,使用天津方言的用詞和表達方式,具有濃郁的“天津”單口相聲的風味,馮冀才在塑造刷子李這一人物形象時,充分利用“天津味”的語言來顯現人物的形象與技藝的高超。靈活把握教學內容,分清主次的關鍵,是要尋找到教學主要內容與民俗文化結合點,這需要教師對有關民俗文化的內容進行篩選、組合、歸類,并非涉及到民俗文化的內容都要講解,應根據課文實際內容,參照課堂教學任務,對教材內容做出合理安排,把握全局,恰到好處地滲透民俗文化教育。
2.抓住時機講解民俗知識,切身感受民俗文化。中國的節日大多都有來歷,遇上民俗節日的日子,教師要有意識地安排民俗知識講解的時間。這樣不僅抓住了進行民俗文化教育的良好時機,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情緒;教師還可以根據節日和學生開設民俗活動,如舉辦民俗主題班會課、民俗欣賞課等。節日習俗非常貼近生活,可組織學生參與一些節慶活動事項,使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更多更深的民俗認識。學生在親手制作的過程中,既享受到了無窮的樂趣,又充分體會到了人民的勤勞和聰明智慧,切身感受到了百姓執著追求平安和諧、幸福美滿生活的深厚情感。盡管這些制作工藝有難度,但學生的學習熱情很高,樂于相互切磋手藝。
3.作文教學中,書寫民俗。在小學語文的三套版本教材中,都有一兩次習作課是關于書寫民俗的,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向學生展示多彩的民俗。在作文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民俗,抒寫民俗。如在上《說說端午節》這一習作時,可先通過講故事、猜謎語、看圖片等手段來激趣導入話題。也可讓學生說見聞、講風俗、談過節感受等手段,激趣,引發想寫動機。然后閱讀課文素材,自選資料構思起草。本課沒有“例文”,可以準備“下水文”,讀議后把握基本寫法:如何篩選需要的資料,怎樣做到有重點,有條理地介紹;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說寫法,議寫法,明寫法,接著讓學生仿照,或是模仿,對照、修改、加工。最后,反饋、評價,鼓勵那些靈活模仿有創意、內容條理清楚、文從字順的習作。這樣既有效地完成了本次教學目標,又能幫助學生更深入地了解端午民俗。
三、在課外教學中延伸民俗文化教育
課外教學主要是在延伸性閱讀中開闊視野,豐富學生的民俗文化知識,“延伸性閱讀是指在教材文本研讀基礎上的遷移,學生通過學習掌握漢語的字、詞、語法等基礎知識,獲得了一定的理解、把握文本的能力,然后把這些作為未來進一步學習的基礎和手段,就文本涉及的作品或相關的知識等進行更廣泛、更全面的閱讀。”①《紅樓夢》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風俗畫卷”和“風俗寶鑒”,其中包含的民俗文化內容包括游戲、酒茶、婚俗、喪葬、節慶、戲劇、建筑與園林等,內容之豐富堪稱社會百科全書。學習完《“鳳辣子”初見林黛玉》,可鼓勵學生從民俗文化的角度去閱讀《紅樓夢》,這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更有助于學生加深對課文人物及表達內容的理解。在漢文化中,九是陽數,農歷九月初九,兩九相生,日月并陽,故而叫重陽。每逢此日,民間有登高的風俗,又稱“登高節”,是我國四大祭祖節日之一。主要有插茱萸、賞菊、吃重陽糕、登高等活動。如今,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重陽節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歷來被稱為是吟唱重陽節最膾炙人口的詩章。學完此詩后,可讓學生課后收集與重陽節有關的詩句或文章,也可參加登高望遠活動,既加深學生對重陽節的印象,又受到尊老、愛老傳統美德的熏陶。在更廣闊的文化背景下,使學生感悟到優秀傳統文化世代相傳、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此外,學校還可適當布置一些關于民俗的課外作業,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到民間,收集、調查民風民俗,把調查到的結果用學生能接受的方式展現出來,在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的民俗意識和探究式學習精神,從而提高他們的語文能力。
四、開發校本課程,開設民俗選修課
“校本課程是相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提出來的。它是課程管理行政主體變化的一種表現,是課程管理權力的一次再分配。”②它是以某所學校為基地而開發的課程,學校和教師是課程開發和決策的主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建立民俗校本課程意義重大。小學語文課包羅萬象,涉及知識多,根據小學生心理的特點,所能掌握的知識也是有限的,這就決定了語文教材不能花太多篇幅來宣傳民俗文化,所以各個小學應根據地方特點,開發有關民俗校本課程,開設民俗選修課。在教師方面,校本課程民俗選修課的開發與開設,可不斷拓寬教師的知識面,加深教師對民族文化、文化認同等的理解,增強教師的研究意識和研究能力,有利于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在學生方面,可讓學生在民俗選修課的學習與實踐中,拓寬民俗文化知識,更深切地體悟民俗文化的魅力,感悟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原因,使其產生對民族文化的崇敬之情,從而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促進學生個體全面和諧地發展;在學校方面,立足于當地資源的校本課程民俗選修課的開發與開設,有助于改變“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校本課程建設模式,促進學校之間、學校與社會團體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