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有關贊美老師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2010年湖北卷第19題)作者為什么說“揚州的繁華還在,但唐代的風流不再?”請聯系全文作簡要分析。
2.(2010年重慶卷第17題)文章最后寫道:“那個懸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懸在我們的頭頂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鳥類的天性不安,還是人類的巨大痛苦。”請結合全文,分析這句話所體現的作者的觀點。
3.(2010年福建卷第15題)文章倒數第二段,作者對江南春天中“看不見”的春風另有一番描述。請你結合文章內容,談談這樣寫好在哪里?
尾段的提問方式:
作者寫××段有什么作用(或好處、效果、用意、目的)?
變式提問方式:
(1)為什么要寫××段內容?
(2)刪去××段可以嗎?為什么?
(3)從某一角度提問(從主旨角度)看尾段的作用?
答題格式:
內容(寫了什么內容,)+結構(包括表現手法、語言特色、修辭)+感情(抒發什么感情,有什么社會意義)。
結尾作用:
一般是總結全文,歸結主旨,卒章顯志,畫龍點睛;強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華主旨;照應題目,照應開頭(首尾呼應,使文章渾然一體),照應前文(前后呼應,使文章渾然一體);言有盡而意無窮,引發讀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發人深思等等。
解題思路:
(1)結構方面:結尾段與開頭、標題、前文比照,尋找結構關系。照應題目、呼應開頭(首尾呼應)、呼應前文(前后照應)。
(2)手法方面:想象、聯想、虛實相生、動靜結合、對比等表現手法,反問、比喻、引用詩句等修辭手法。
(3)內容方面:結尾段與全文、主旨比照,理清二者關系。總結全文、點明主旨、暗示主題、深化中心(結合文章分析)。
(4)情感方面:結尾段表現作者的情感。
經典例題:
結構照應類
陽關古道蒼涼美
自古以來,陽關在人們心中,總是烽火連天,黃沙穿甲,滿是凄涼悲惋。然而,今天陽關附近。則已出現柳綠花紅、林茂糧豐的景象。游人漫步這里。既可憑吊古陽關遺址,還可以遠眺綠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風光。“何必‘勸君更盡一杯酒’,這樣的苦酒何須進,且把它還給古詩人!什么‘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樣的詩句不必吟,且請把它埋進荒沙百尺深!”這是郭小川的詩句吧!
問: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詩句,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這樣寫有什么作用?(6分)
答:第一問:表現了作者的豪情壯志和對今天美麗富饒的陽關的贊美。
第二問:回應了文章開頭的提問,使文章前后照應,并強化了作者的觀點。
表現手法類
內容情感類
哲學草謝文
有一天,學生問我:“老師,知道它的名字嗎?”“哲學草。”“不對,迎春花。”“迎春花?這就是迎春花!”――華夏皆生,而以冀州為盛。原來,我的哲學草不僅僅是一位布道者,還是一位普濟天下之蒼生者。
問:我的哲學草不僅僅是一位布道者,還是一位普濟天下之蒼生者。有什么作用
答:(1)深化作者欽敬贊美之情。(2)點明主旨,哲學草能昭示給人儒家、道家與佛家的精神;它又能作草藥,有救治病人之功效。(3)結構上起到了總結全文的作用。
水車郭遠輝
每一次回故鄉,我都會爬上樓,看看那架老水車,凝望中,母親踩著水車時那吱嘎吱嘎的轉動聲又在我心里響了起來……
問:文章結尾寫道“每一次回故鄉。我都會爬上樓。看看那架老水車”。請結合全文簡析這樣寫的作用。(6分)
答:(1)突出作者對水車的深厚感情,引起對以往與水車有關生活的美好回憶;(2分)(2)贊美母親及水車一生的奉獻。(2分)(3)照應前文內容,突出文章的主旨。(2分)
總想為你唱支歌
在大西北我曾揀回一枚戈壁石。誰也無法讀出它的年齡,誰也無法估出它的身價。它體不盈握,狀若鵝卵,但通體的赤紅中沁著幾縷淡淡的乳白,紅白相間的石紋如涌動的江湖。記得那天就是這石紋吸引了我,從此我們再沒分離。月光溶溶地罩著它,珠圓玉潤般生輝,沉魚落雁般美麗。多少夜我與它默默對視,靜謐中總聽見一個聲音在呼喊我。那聲音蒼涼而低沉,那聲音遙遠而神秘,那聲音從不可知的地方飄來,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從沉思中醒來,心湖里便又漲潮似地涌動一層情思。
1、知識與技能目標:①訓練與提高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的能力。②品讀詩歌的語言。
2、過程與方法目標:①通過反復朗讀,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②通過自主學習、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③通過合作探究,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理解詩歌贊頌黃河、贊頌民族偉大精神的內涵。
[教學方法]
教法:采用三學一反思教學模式
學法:自學 研學 反思
[教學時間]
1課時
[課前準備]
預習課文,查閱資料,了解黃河相關的知識。
導學過程:
一、導學
1、導入激趣(學生看《黃河頌》歌曲視屏,老師導入激趣)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它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筆揮灑激情贊美過它。可以說,與黃河有關的詩句數不勝數,現在我們來比一比,看誰背誦的詩句多。時期,詩人光未然向黃河母親,唱出了豪邁的頌歌,讓我們共同傾聽吧。
2、作家作品
光未然,原名張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縣人。1927年在中學時代即參加革命工作,1939年到延安后創作了歌頌中華民族精神的組詩《黃河大合唱》。詩人刻畫黃河的形象,反映中華民族英雄兒女抗戰的真實場面,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覺醒,表現出強烈的民族氣節和不屈服的斗爭精神。是中華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詩篇,也是時代現實的悲壯圖畫。
3、寫作背景
1938年,全面爆發,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華北大地,全國掀起了抗日救亡的。詩人光未然奔赴延安,隨八路軍將士在黃河兩岸抗擊日寇。雄奇壯麗的山川,英勇抗敵的戰士,強烈的感染了詩人。激動之余,光未然于1939年初寫下組詩《黃河大合唱》。經冼星海譜曲后傳唱全國,極大的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豪情。
4、結合語境解釋下列詞語
澎湃 狂瀾 宛轉 哺育 一瀉萬丈
二、自學 (自主學習)
1、朗讀課文:①聽讀:傾聽視屏朗讀,注意節奏與重音。②練讀:反復自由朗讀,讀出氣勢和感情。③賽讀:每組一人參賽,展示個性和風采。
2、精讀課文,思考下列各題:①題目《黃河頌》中,哪個是關鍵詞?表達作者什么思想感情?②本詩可以分幾個部分?請用簡潔的語言表達出來。③序曲部分和尾聲部分之間有什么關系?各自的側重點是什么?
三、研學(合作探究)
學法指導: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學習、討論后,各組選派代表到黑板前展示學習成果。
1、朗讀“主體”部分,思考:可以分成幾部分?重點在哪里?概括它們的大意。
2、“繪黃河”的部分由哪個字來統領?詩中是怎么描寫的?表現了黃河怎樣的特點?
3、朗讀“頌黃河”部分,思考:詩人從哪幾個方面來歌頌黃河的?
四、反思(檢測作業)
學法提示:自己先獨立完成,然后小組交流并將小組交流的結果展示出來。
1、結合具體語境,分析下列問題。①歌詞中“頌黃河”部分反復出現“啊!黃河!”起了什么樣的作用?②如何理解黃河是“搖籃”,是“屏障”?③如何理解黃河“向南北兩岸伸出萬千條鐵的臂膀”?
2、學完本詩,你有哪些收獲與疑惑,請你列出清單。①你掌握了哪些知識?②你還有那些疑惑?
3、假如你是當年的隨軍記者,有幸與《黃河頌》的作者光未然面對面,你準備向他提出哪些問題呢?請你擬寫一份采訪提綱。
五、總結
詩人借歌頌黃河,歌頌我們的民族,激發廣大中華兒女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激勵中華兒女像黃河一樣偉大堅強,以英雄的氣概和堅強的決心保衛黃河,保衛中國。
我們要以黃河為榜樣,學習它的偉大和堅強,團結起來,為振興中華奉獻自己的力量!
六、課外作業
1、搜集積累與黃河有關的:詩句、民間故事、神話傳說、俗語、諺語、成語。
2、黃河的水源和周圍的植被正在遭受著巨大的破壞,請你擬寫一至兩條標語,呼吁社會各界都來打一場新時代的保衛黃河的戰役。
一、活動目的:
1、通過本次班會抒發學生對老師的感激之情,通過活動讓學生進一步認識教師工作的艱辛和崇高,從而激勵學生更加熱愛老師、尊敬老師,努力向上!
2、通過朗誦、歌唱、表演、討論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形式,來表達學生對老師的禮贊和祝福。
3、通過問答競賽形式,了解有關教師節的知識、古今中外尊師重教的故事,使學生備受教益,既激發學生的愛師、尊師的情感,又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
二、活動準備:
1、教師精心制作活動方案。
2、學生自己設計、制作的獻給老師的節日禮物。
3、確定活動的主持人(葛香、楊溢、吳璇、程芊),編寫串詞。
4、學生學會音樂《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和《感恩的心》。
5、邀請參加活動的老師。
6、布置好教室精選教師節主題班會教案精選教師節主題班會教案。
三、活動過程:
(一)導入:
主持甲:是誰,播下萬古遠點的夢幻
主持乙:是誰,耕耘遍野燃燒的心愿
主持合:是您,我們敬愛的老師!
主持甲:您將青春融入滴滴燭淚,記下了人類永遠的贊嘆。
主持乙:流淌的汗水和心血啊,在校園里把希望澆灌。
主持甲:您用青春寫出無悔的人生。
主持乙:您用真情譜寫世間最壯麗的詩篇;
主持甲:您的愛,我們永遠也報答不完,
主持乙:讓我們深深地向您鞠一躬,真摯地問候一聲——
主持合:老師您好!
主持乙:《謝謝您,老師》主題班會現在開始。
(二)表演:
1、歌唱《每當我輕輕走過老師的窗前》
主持甲:今天的主題班會,從歌聲開始,讓我們用真誠感恩的心,唱一首歌送給我們最尊敬的人:
主持乙:全班齊唱《每當我輕輕走過老師的窗前》!
2、詩朗誦《窗前一株紫丁香》。
主持甲:老師,似春蠶,如蠟燭,比慈母,他們心聯學子,鞠躬盡瘁,奉獻所有,也收獲希望。請聽,詩朗誦《窗前一株紫丁香》(小組分角色)
3、禮贊。
主持乙:是啊!老師對我們的愛是無私的,是無價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詩句正是我們老師奉獻精神的真實寫照。從古到今有許許多多贊美老師的詩詞和文章。
主持甲:同學們,我們的老師平時指導我們學習,教我們做人,像父母一樣關心我們的生活,對我們奉獻出無私的愛!你們說,我們可以把老師比作什么?(舉手發言)
主持乙:同學們的比喻真是太恰當了!老師,您就是春蠶,就是紅燭,奉獻出自己的一切;您又是一棵小草,默默無聞但精神高尚!您還是我們心中隱形的翅膀,助我們成長高飛!
(三)競答
主持甲:教師節即將來臨,你對教師節了解多少,你還了解多少古今中外尊師重教的故事呢?下面進行知識小競賽。
(四)祝福
主持乙:我們的每一點知識,我們的每一個進步,都滲透著老師的汗水和心血。
主持甲:在此,讓我們用自己的話表達我們對老師的敬愛之情和祝福之愿吧!同學發言表達心聲!全班齊唱《感恩的心》。
主持乙:尊師,愛師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下面請同學們說一說:我們應該有怎樣的實際行動才能不辜負老師的期望。
個別學生發言。
(五)結束
甲:老師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乙:老師是火,點燃生命之燈;
甲:老師是燈,照亮前進之路;
乙:老師是路,引你走向輝煌。
甲:感謝恩師,感謝您們的諄諄教誨;
一
典雅技巧一:力求詩意
一紙好的評語是一支激活素,可以把沉睡中的學生激醒;可以讓信心、雄心如櫻花般開得燦爛,開得耀眼;可以使心如枯井般激不起半點波浪的人,心靈之泉噴涌,變成浩瀚的大海。一紙糟糕的評語是一種制冷劑、一劑麻痹藥,可以讓燃起的烈火,整個掉進冰窖,去品嘗冰的刺骨,與那千年寒冰共唱:“冷了,冷了,冰冷了……”;可以使如長江流水般的心河,變成黑色死潭,就算把泰山投入,也可能不見一絲波紋。
作者運用多種修辭格,以發揮議論詩意化的形象賞識教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積極作用。
典雅技巧二:巧用名言
朋友,生活是五彩繽紛的。也許“雨霏霏”會使你“感極而悲”,“皓月千里”會使你“心曠神怡”,但只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生活的真諦。有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雄心壯志,就一定會“直掛云帆濟滄海”。
文章寫怎樣對待生活中的挫折與痛苦、苦悶與彷徨,結尾處以范仲淹、杜甫、李白的名句來勉勵讀者,畫龍點睛,富有哲理,余味無窮。
典雅技巧三:哲理升華
受挫一次,會對生活的理解加深一步;磨難一回,會對成功的內涵悟透一層;失敗一次,也同樣會對幸福的意義百倍珍惜。
用精練而極富內涵的哲理化的語言,闡述了對幸福的看法和認識,給人以啟迪。
典雅技巧四:善用修辭
眼前是無盡的深淵,你沒有止步,心中是無畏,是對嶙峋怪石的藐視,是對黑暗的憎惡,是對生命升華的渴望。充滿力量的心,化作快速的腳步;你跌落,你飛揚,你也揮灑著淚珠,那隆隆的聲音是你的吶喊!面對你,有人提筆寫下“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贊美。
在這里作者自由靈活地運用擬人、比喻、排比、引用等多種修辭格,將瀑布刻畫成一個頑強的戰士,讓人感受到語言的魅力。
典雅技巧五:多用想象
“1”是一個擎天柱,是正直,是不屈不撓的骨氣。于是我們有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凜然正氣;有了“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英雄無畏;……
“2”是一只美麗的天鵝,是無可挑剔的美。于是,我們有了“一枝紅杏出墻來”的點點渲染;有了“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雨后海棠……
“3”是一只耳朵,是聆聽。聆聽著無限憂傷,聆聽憂傷的傾訴。于是我們有了“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悲涼無奈;……
作者新奇浪漫的想象讓人擊節叫好。看似普通的幾個數字,在作者的筆下仿佛具有了靈性,充滿了詩意。
典雅技巧六:活用抒情
生命樹上的落葉緩緩飄落,不經意間,才發現歲月已給它套上了14圈年輪;寬的,是我的歡樂;窄的,是我的憂傷。每一圈年輪都告訴我――我又大了一歲。
字里行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是我成長季節中的困惑?還是對逝去光陰的留戀?作者以散文般的語言,抒發了自己的情懷,讀來真實感人。
典雅技巧七:巧借課文
語文是那巍巍昆侖,是那草葉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古城舊都中國色天香的牡丹;語文是那無聲的冷月,是那靜謐的荷塘,是秦皇島外滔天白浪里的打魚船,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鷺,是那沉舟側畔的萬點白帆,是那山重水復后的柳暗花明。潛過了落滿雪梨花的大自然,讓我們乘著“剛朵拉”到生活中尋找它的答案。(《冷香飛上語文》)
課文中的人物、事物和景物等進入作文是一件令人爽心悅目的事。作者借助聯想和想象的翅膀將的詩詞、美國惠特曼的《草葉集》、柳永的《雨霖鈴》、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杜甫的詩歌和朱自清《威尼斯》等課文中的人事景融入到自己的作文中來,顯得亦莊亦諧。當然作者并不是直接地引用,而是經過了藝術的處理,這就好比古使用典故的雅詞一樣,將原文或原詩簡縮成一個語或短語,使讀者一看便知是用了哪篇課文中的人事物,從而又使文章典雅而顯書卷氣,雅致大度而不俗。
二
典雅技巧用于構思謀篇,其實也很容易操作。典雅技巧之實戰演練:《尋》。
運用相關技巧謀篇構局,結構整篇文章可分三個步驟:素材準備、構思提綱、寫作成文。
素材準備:
1.當看到題目之后,盡力在大腦中搜羅與題目有關的文化素材。
請思考:對于題目《尋》,你能想到哪些有關“尋”的詩句名言?你能想到哪些在自己作品中寫過與“尋”有關的詩人?
2.假如你想到了很多的有關“尋”的詩句或者作家,那么,再想想,可以按照時間順序做一個序列嗎?
3.時間順序出來后,你能根據各個不同的“尋”,得出一個相同的主旨嗎?
4.抽取其中的概括性強的句子作為“題記”或者作為第一部分的引言,這樣可以構造濃郁的文化氛圍。(例文2就是抽取了坡《念奴嬌》中的名句開頭的)
5.按照時間順序,用詩人的“尋”句作為每一節的開頭(至少三節),接著抒發你對該詩人“尋”的評價,抒發時,要考慮使用偶句、排比句及散句等,使用一些具有古樸之味而且仍具有現代生命力的文言詞。(按時間順序構建全文,文章具有歷史的縱深感。)
6.文章的結尾,用壓縮性的排比來抒情總結(文章2即用此法)。一定要表達出你對“尋”的見解,對詩人(詞人)“尋”的態度。
構思提綱示例:《尋》
屈原的“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尋求楚國的未來之路。
李賀的“尋”: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尋找詩人自己的理想。
李清照的“尋”: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尋覓個人生活的出路。
辛棄疾的“尋”: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找尋志同道合的人。
的“尋”: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尋問國家的未來前途由誰來掌握。
一、用微笑來暗示
用微笑的方式去批評學生,實際上是動之以情的批評法,常能收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這種方法適用于學生的細微的違紀行為或“初犯”。譬如,學生上課思想開小差,看別的書,這時,你朝他微微一笑,暗示一下,他就會意識到自己的不對,并能告誡自己:老師注意到了,千萬別再看了。
二、用表揚去反襯
教師通過對個別學生有違紀現象的暗示,對大多數學生優點的表揚,造成一種積極進取的心理氣氛,促使個別學生轉入“正軌’’,趕超先進。例如,下午第一節課時,我發現有學生昏昏欲睡,聽課走神,而我并未直接點名批評,而是講:“今天一、二、三組同學聽課注意力非常集中,四、五組大部分同學聽課也非常認真,這很好,值得表揚!”經過這么一說,學生猶如注入興奮劑,大多數學生受到了鼓舞,那幾位睡意朦朧的學生聽后也為之一振,打起精神來。
三、用沉默來責備
面對學生的不良表現,教師微露不悅,沉默不語,就會給學生造成一種心理壓力,領悟到老師的不滿和責備。這種無聲的批評可以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例如,上課時有些學生思想開小差,我會突然中斷講課,沉默一會兒,學生就會自動警覺起來,思想馬上集中到聽課上來,這比大發雷霆更有利于維持教學秩序。
四、用故事來感化
歷史是一面鏡子,生動的故事是一部可供借鑒的歷史。當學生犯了錯誤,或出現某種不良傾向時,教師可以通過講述有關生動的故事,來啟發學生認識錯誤,感化被扭曲的心靈。如通過講述“浪子回頭金不換”的故事,使那些犯了錯誤的學生懸崖勒馬,改過自新;通過講述名人的奮斗史,使那些犯了錯誤而厭世尋短的學生熱愛生活,重新振作起來,等等,教師如果善于用故事感化學生,則勝過千百次的批評。
五、用幽默來感召
幽默的語言能活躍氣氛,又發人深省。教師的批評如果也運用上幽默的話語,則勝過直白的說教。有位教師在介紹河流長江時,說到了李白贊美長江的詩句,學生頓時興致勃勃,普遍請教師朗誦其詩。這時,教師發現有一位學生在看課外書,因此順理成章,幽默地說道:“上課不便吟詩句,恐驚××看‘天書’。”本是句“夜深不便吟詩句,恐驚星斗墮江河。”這一變用,使那個學生馬上收起了課外書,臉一下漲得通紅。這時老師又若無其事地開始了其抑揚頓挫、節奏鏗鏘的朗誦,課堂上洋溢著活潑的氣氛。
六、用平等談心來提醒
當學生出現不良表現時,教者不應當純居高臨下,高聲訓斥,而應以平等的姿態,心平氣和地與之交談,使其認識錯誤,這比以勢壓“人”更能為大多數學生接受。例如,當你在講課時,有同學在下面玩手機,而且影響了其他同學,這時,你不必嚴厲批評,大聲訓斥,而要走近其旁,輕聲詢問:“你們在談論什么昵?我的講解有差錯嗎?”他們也許會差愧低下頭。
七、用嚴詞來說服
教師要既是嚴師,又是良母。如果學生嚴重違反了課堂紀律,又并非初犯,如經常打游戲機,教師就必須對他進行“曉之以理”的教育,嚴厲的批評,決不能姑息遷就。但是必須注意,采用這種方式時,批評的內容一定要準確集中,切忌含糊其辭;批評的態度一定要誠懇端正,切忌威脅鄙夷。總之,不能使受批評的學生誤以為自己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不能傷害其自尊和人格,要讓其充分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和教師的善良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