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期貨市場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期貨市場間競爭的比較優勢分析
為什么某國或某地區的某類商品的期貨交易能夠蓬勃發展?例如,為什么芝加哥能夠成為美國乃至世界農產品期貨交易中心而不是堪薩斯城?為什么美國能夠在世界金融衍生品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為什么近年來歐洲金融期貨市場能夠迅速發展?按照波特的說法,影響產業發展的不僅僅是公司自己創建核心競爭力和競爭優勢的能力,重要的是它所在的國家或地區是否具有或缺乏某些特定的屬性。期貨市場作為以現貨市場為基礎的衍生品市場,在競爭與發展過程中,具有比較優勢的國家和地區或以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為基礎的期貨市場將因此而形成相應的比較優勢。根據比較優勢及相關理論,期貨市場的比較優勢主要來自于所在國家或地區的要素條件、需求狀況、競爭對手及產業政策。
1.要素條件比較優勢分析。要素條件指的是期貨市場所在國家或地區的資源稟賦,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形成比較優勢的重要因素。資源稟賦可以是創造的,也可以是繼承的,一般分為四類。
(1)物質資源。物質資源的可獲性、數量、質量和土地、水、礦產及其他自然資源的成本決定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物質資源。物質資源通常是不可再造的資源,對于以實物商品如農產品、能源等自然資源為基礎的商品期貨市場來說,顯然是重要的條件之一。
(2)資本資源。期貨市場作為資本市場的一個組成部分,必須具備充分的流動性才能夠實現套期保值與價格發現等基本經濟功能。資本的可獲性、數量、成本和可獲資本的類型方面,各國的情況各有不同。如果某國期貨市場遇到來自低資本成本國家或地區的競爭對手,低資本成本的期貨市場可以保持低價,如較低的融資成本、充裕的資本供給等,就會迫使負擔高資本成本的市場要么接受投資的低回報,要么撤出該類期貨市場。
(3)基礎設施資源。基礎設施包括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銀行系統、結算系統、運輸系統、通信系統、法律系統以及這些系統的可獲性與使用成本。成熟的期貨市場,通常都具有非常先進的基礎設施,這也是成熟期貨市場重要的比較優勢所在。
(4)知識與人力資源。如果某一國家擁有數量可觀的、具有科學技術和市場相關知識的研發人員,就意味著這個國家具有知識資源。期貨市場是重要的金融衍生工具,是金融工程的基礎,同時也是信息、網絡和電子計算機等尖端技術應用最為廣泛的行業。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期貨理論研究水平、各類相關研發人才及技術人才的數量,都影響著這個國家或地區期貨市場的競爭力與發展潛力。
2.需求狀況比較優勢分析。期貨市場是用于滿足規避價格風險和投資需求的金融工具,一個國家或地區是否存在管理價格風險的商業需求,這種商業需求是否強烈與廣泛,決定著這一國家或地區對期貨市場的需求,并將推動期貨市場的產生與發展,是決定期貨市場能否形成比較優勢的最重要因素。
3.競爭對手比較優勢分析。競爭將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期貨市場的比較優勢產生重大影響。
創新是期貨市場競爭的核心內容,創新能力與創新動力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或地區期貨市場的競爭力。一個國家或地區內期貨市場間的競爭有助于使本國或本地區期貨市場保持生機與活力,并構成持續改進和創新的動力。沒有足夠的區域內競爭會使本地區期貨市場產生自滿,并最終喪失國際競爭力。因此,盡管從價格發現、最優資源配置的角度出發,一個國家或地區期貨市場的數量不宜過多,但保持適度競爭將有助于期貨市場在創新方面形成比較優勢。
4.產業政策比較優勢分析。產業政策是能夠對期貨市場競爭優勢產生重要影響的因素。鼓勵性的產業政策將使一個國家或地區期貨市場的比較優勢得到增強,而限制性的產業政策則會使其比較優勢受到削弱,國內避險需求外流,市場發展將受到抑制。
以上各項因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都將影響到期貨市場比較優勢的形成。在這些因素中,
(1)物質資源是不可再造的資源,是開展以相關產品為基礎的商品期貨市場必須具備的條件。物質資源最終能否真正形成比較優勢,還需要看在相關產業中是否具有規避價格風險的需求以及這種需求的強烈程度。
(2)資本、基礎設施等其他條件都是可以創造的。其中,資本、基礎設施、需求狀況主要地體現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整體發展水平,構成了期貨市場形成比較優勢的基礎環境,這些因素在短期內比較難以改變,需要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而逐步得以改善。從長期或宏觀層面看,期貨市場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經濟發展水平決定期貨市場的規模與層次。
因此,資本、基礎設施、需求狀況決定了期貨市場的總體發展水平,無論物質資源條件有多好,產業政策多么積極,期貨市場的發展都不可能超越經濟的總體發展水平。
(3)知識與人力資源、國內競爭以及產業政策可以通過政府監管部門的政策調整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得以改善,即國家通過實施鼓勵性的產業政策,向期貨市場集中人力和財力,適度調整期貨市場結構,為期貨市場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以促進期貨市場比較優勢的形成,增強期貨市場的競爭力。在經濟發展水平相近的國家和地區,物質資源及產業政策等將在期貨市場的競爭與發展中起到較為重要的作用。
二、世界期貨市場競爭格局的變遷
在期貨市場一個半世紀的發展過程中,不同國家或地區間期貨市場的發展是不均衡的,其中美國、歐洲、亞太地區在世界期貨市場競爭格局的變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分析這些國家或地區期貨市場所處的環境,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它們都具有各自的比較優勢,從而構成了這些國家在世界期貨市場競爭格局中所處地位的深層次原因。
(一)美國期貨市場的競爭與發展
美國作為現代期貨市場的發源地在世界期貨市場中始終占居著絕對的主導地位。進入1990年代,歐洲和亞太地區期貨市場迅速崛起,美國在全球期貨市場中的絕對性主導地位受到挑戰,市場份額持續下降。但是,就單個國家而言,美國仍是世界上期貨品種最齊全、期貨制度最完善、最具有綜合比較優勢的國際性期貨交易中心。
1.要素條件與美國期貨市場的比較優勢。要素條件比較綜合地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經濟整體發展水平。在世界期貨市場競爭格局的變遷過程中,經濟發展狀況決定了不同國家或地區期貨市場的比較優勢及其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美國是全球最大的基礎性產品如農產品、礦產資源、能源的生產國、貿易國和消費國,其實物資本占世界實物資本總量的33.6%,美國研發科學家占世界總量的50.7%,熟練勞動力占世界總量的27.7%.在如此優越的資源稟賦條件下,美國在世界實物商品與金融期貨及期權市場中保持著較大的市場份額,在國際競爭中占有著主導優勢。美國在除金屬外各類品種中均占據著大部分市場份額,在國際貿易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這些商品的期貨價格成為國際貿易的定價基準。在金融期貨市場方面,美國也始終引領著世界金融期貨品種創新的潮流,三大金融產品的首張期貨合約即外匯、利率和股指期貨均產生于美國,其S&P500、NAS-DAQ100、美國中長期政府債券以及主要的外匯期貨和期權都是位居世界前列的金融期貨品種。
2.需求狀況、產業政策、國內競爭與美國期貨市場的比較優勢。在避險需求方面,美國經濟市場化程度極高,期貨交易保值避險的商業需求旺盛,期貨市場已經發展成為完全開放的國際性市場,不僅滿足了國內避險與投資需求,而且將全球避險與投資需求以及投資資本引入國內,從而形成了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比較優勢。在產業政策與國內競爭方面,美國根據本國的資源稟賦條件,采取了金融期貨與實物商品期貨并重和自由競爭、優勝劣汰的產業政策,全面增強了美國期貨市場的國際競爭力。
(二)歐洲期貨市場的競爭與發展
歐洲期貨市場在歐元啟動的大背景下,借助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再次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在當今世界期貨市場格局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1.物質資源稟賦與歐洲期貨市場的比較優勢。從總體來看,與美國相比,歐洲各國基本上屬于各類大宗商品的純消費國,資源相對缺乏,1990年以后,英國的實物商品期貨(除LME的有色金屬外)如石油、農產品等品種的交易量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萎縮。而以英國、德國為代表的歐洲金融期貨市場,憑借發達完善的金融體系、規模龐大的金融資本、眾多的金融機構及優秀的管理人才,匯率、利率及股指期貨都在世界期貨市場中占有重要地位。
2.技術、制度創新與歐洲期貨市場的比較優勢。1990年以來,歐洲期貨市場借助交易方式創新,通過電子化交易形成了成本比較優勢,實現了金融期貨市場的快速成長。2002年,歐洲交易所(EUREX)借助電子化交易,突破歐洲的地域性界限,加緊建立自己的美國相關衍生品的市場。此外,歐洲期貨交易所通過治理結構的創新,為金融期貨市場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目前歐洲期貨及證券交易所絕大部分是以贏利為目的的公司化交易所。而美國期貨市場因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在電子化交易和公司化方面明顯落后于歐洲,使美國期貨市場的競爭優勢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三)亞太地區期貨市場的競爭與發展
亞太地區新興市場的崛起,源自于本地區巨大的避險需求。美國商品期貨交易管理委員會(CFTC)1999年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新興市場的成功主要是滿足了區域性風險管理的需要。如發達的工業為日本工業品期貨交易提供充足的避險需求,目前日本的鉑、鈀和橡膠期貨市場位居世界第一,黃金、汽油等期貨市場位居世界第二。金融市場的發展為韓國金融期貨交易提供強烈的避險需求,韓國證券交易所(KSE)的KOSPI200期權合約在1998——2002年五年間年交易量增長了40多倍,2001——2002年連續兩年位居全球期貨交易所成交量排名之首,充分顯示了新興市場的發展潛力。推進市場化進程和加入WTO,為中國大宗基礎產品期貨交易提供巨大的潛在避險需求。從世界范圍看,中國在物質資源總量上僅次于美國,隨著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后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大宗基礎性商品保值避險的需求以及未來巨大的增長空間都是其他國家所不能比擬的,中國非常有條件、也有競爭優勢發展成為東半球最大的世界大宗商品期貨交易中心和國際貿易定價中心。
三、國家或地區內期貨市場競爭格局的變遷
在某一國家或地區范圍內,期貨市場的發展同樣是不均衡的。從美國、歐洲、日本期貨市場競爭格局的變遷可以發現,期貨市場作為價格發現和規避風險的金融衍生品市場,必然要尋找到一個最具有商業需求、資本最集中、流動性最強、技術最先進、人力資本最充足、交易成本最低、最有助于其功能發揮的地理位置。這正是“區域增長極”理論中能夠推動區域經濟增長的增長中心,在這里將產生資本、信息、人才、技術等的聚集效應,使期貨市場在本國或本地區競爭中形成比較優勢。
1.美國期貨市場:形成芝加哥與紐約兩個中心并存的競爭格局。美國最多時曾有近20家期貨交易所,經過競爭部分交易所被淘汰,部分交易所進行了合并與重組,目前美國國內共有7家期貨交易所。從區域布局上看,不論是商品期貨還是金融期貨都呈現出向芝加哥和紐約集中的趨勢。
研究美國期貨市場競爭格局的變遷,我們能夠發現,對世界期貨市場具有歷史意義的一系列創新并不是全部產生于芝加哥的期貨交易所,例如,1891年明尼阿波利斯交易所創造了世界第一套現代期貨清算系統,1982年堪薩斯城交易所推出了世界第一張股票指數期貨合約——價值線指數期貨合約,然而明尼阿波利斯、堪薩斯等城市的經濟背景及其在美國經濟中的地位等都使這些交易所很難在與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競爭中獲勝。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以及在美國農產品生產流通中的重要地位所形成的比較優勢,決定了芝加哥的期貨交易所能夠成為美國乃至世界的農產品期貨交易中心。芝加哥由農產品期貨市場起步,為其1970年代成功推出金融期貨在知識與人才、資本方面形成重要的比較優勢,芝加哥最終發展成為美國乃至全球最大的金融衍生品交易中心。目前芝加哥主要有芝加哥商品易所(CME)、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等,這三家期貨交易所多年位居全球期貨及期權成交量前十位期貨交易所之列,2001年分別為第3、5、6位。紐約是世界最重要的國際性金融中心,其期貨交易在全球期貨市場中也占有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2001年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期貨及期權成交量位居世界第9位,期貨成交量排名第6位,其中NYMEX的原油等能源類商品期貨,及黃金和白銀等貴金屬期貸以及紐約期貨交易所(MYBT)的棉花等農產品期貨都位居美國和全球期貨交易量的前列。
2.歐洲期貨市場:倫敦面臨的挑戰與法蘭克福的興起。英國倫敦作為與美國紐約、日本東京齊名的國際性金融中心,憑借其先進的工業和發達的金融業,成為世界金屬期貨交易中心和歐洲金融期貨交易中心。歐元啟動是歐洲金融市場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促使歐洲整個金融市場以及期貨市場的內部格局隨之發生重大變化。首先,歐元貨幣區的中央銀行所在地德國的法蘭克福逐步成為歐元區內占主導地位的國際金融中心。歐元啟動后,歐洲的11個國家采用歐元作為通用貨幣,從根本上消除了這11個國家貨幣和利率間的差異,歐元區其他國家以本國利率為基礎的利率期貨因此失去了市場需求,歐元區金融期貨市場快速向EUREX集中。其次,EUREX通過采用電子化交易方式等積極有效措施,占據了倫敦國際期貨期權交易所(LIFFE)的BUND期貨合約90%以上的市場份額,成為世界增長最快的期貨交易所之一。而英國沒有在1999年第一批加入歐元,喪失了部分歐元區內的貨幣市場及資本市場的交易。就期貨市場而言,倫敦在歐洲金融期貨市場的霸主地位已經被總部位于法蘭克福的EUREX所取代,法蘭克福已經迅速崛起。
3.日本期貨市場:東京成為衍生品期貨交易中心。從日本期貨市場的總體格局看,其主要特點是交易所數量較多,同一品種同時在多個不同地域的期貨市場上市交易。以商品期貨為例,1984年以前,日本有16家以上的商品期貨交易所,經過合并重組,現在有7家商品交易所,僅大豆一個品種就至少有3家交易所在上市交易。在日本期貨市場,東京的地理位置及其在日本乃至世界的經濟、金融地位,都決定了東京地區的期貨交易所具有強大的比較優勢。2002年,東京地區商品期貨總成交量(TOCOM和TGE合計)占其全國的市場份額達到67.9%.隨著日本期貨市場的不斷發展,期貨交易所間的進一步合并重組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四、期貨市場的競爭與創新發展及其啟示。
通過從理論與實證的角度分析期貨市場競爭格局變遷的規律,我們不難發現:不同國家或地區間、一個國家或地區內期貨市場所處的環境各不相同。一個國家或地區要發展期貨市場,就必須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推行與之相適應的期貨市場發展模式和產業政策,以形成本國或本地區期貨市場的比較優勢,從而在競爭中獲取有利地位。
(一)不同國家或地區間期貨市場的競爭與創新發展
1.發展本國具有比較優勢的期貨品種,通過合作促進比較優勢的形成。由于物質資源的不可創造性,以及不同國家或地區間經濟開放程度、法律、人文等方面的差異,使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期貨市場通常只能根據自身的基礎條件來發展自身具有比較優勢的期貨品種。從中國的情況看,中國與美國的自然資源條件比較相似,是大宗基礎性產品農產品、能源、礦產資源等的主要生產國、消費國和貿易國,如中國的小麥產量排在世界第1位,玉米產量為世界第2位,大豆產量為世界第4位、進口量為世界第二,具有開展農產品等大宗商品期貨的雄厚現貨基礎和巨大的保值避險需求。
中國加入WTO以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國內上述各類大宗商品市場化、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價格波動將更加劇烈,現貨企業需要期貨市場來規避風險,需要利用期貨價格來指導生產和經營。
同時中國遠離國際期貨交易中心,利用國際期貨市場進行保值避險,猶如“隔山買牛”,不利于企業進行風險管理。因此,中國具備在東半球發展商品期貨市場最有力的競爭優勢,政府應在品種創新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促進商品期貨市場發展的產業政策。
2.尋求與優勢互補型期貨市場的合作,促進本國或本地區期貨市場比較優勢的形成。一個國家或地區如果需要發展期貨市場,首先應認真分析與其他國家或地區間期貨市場的關系,通過與資源稟賦差異較大的互補型國家或地區進行合作,來增強本國期貨市場的競爭優勢。例如,合并聯網成為近20年來各國期貨市場應對競爭的新策略,僅自1990年以來,就先后有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SIMEX)與CME、CBOT與EUREX、CME與NYMEX等數十家國際性期貨交易所進行跨洲、跨國、跨城市聯網,以此來改善雙方的資源稟賦條件,互通有無,共享資源與市場。從中國的情況看,中國與美國是物質資源稟賦相近的國家,在商品期貨交易方面屬于競爭型關系,但是兩國分處東西半球,在交易時間上形成互補關系,因此如果兩國在農產品等期貨交易方面能夠進行聯網交易、交叉結算等合作,即可實現24小時全天交易,從而使雙方能夠共享全球范圍內的相關資源與市場,使雙方的競爭優勢均得到增強。
(二)同一國家或地區內期貨市場的競爭與創新發展
在同一國家或地區內期貨市場間的競爭中獲取比較優勢的關鍵,在于期貨市場是否能夠成功地整合本國或本地區范圍內的各類要素條件,從而促進該期貨市場在品種、技術、制度等方面創新能力的形成,提升期貨市場內部核心競爭力。因此,盡管本文從外部環境分析了期貨市場競爭格局形成的深層原因,但是,在期貨市場競爭與發展過程中,外部環境與期貨市場自身創新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良好的外部環境將有助于提高期貨市場的創新能力,期貨市場強大的創新能力則有利于更好地整合各種可以利用的外部資源條件,從而形成期貨市場的比較優勢。
1.針對區域性資源稟賦特點,發展最具比較優勢的期貨品種。同一國家或地區內的期貨市場所處的經濟、法律等環境比較相近,因此,一個國家或地區內的期貨市場之間通常屬于競爭型關系,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內期貨市場的發展,期貨市場的數量通常會經歷由多到少的整合過程。如上所述,資源稟賦是決定期貨市場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而每一種商品的生產、消費、流通都有其一定的規律和特點,以現貨商品為基礎的期貨品種特別是商品期貨就具有了比較鮮明的屬地性概念。
目前農產品期貨交易的商品類型主要包括:糧食期貨,主要有小麥期貨、玉米期貨、大豆期貨、豆粕期貨、紅豆期貨、大米期貨、花生仁期貨等;經濟作物類期貨,有原糖、咖啡、可可、橙汁、棕櫚油和菜籽期貨等;畜產品期貨,主要有肉類制品和皮毛制品兩大類期貨;林產品期貨,主要有木材期貨和天然橡膠期貨。
目前我國期貨市場發展概況
我國期貨市場產生于20世紀90年代初,與美國一樣也是從農產品期貨開始起步發展的。目前主要有3家商品期貨交易所,其中上海期貨交易所以銅、鋁、天然橡膠等為主,大連商品交易所與鄭州商品交易所都以農產品期貨交易為主。大連商品交易所經批準交易的品種有大豆、豆粕、豆油、棕櫚油、玉米;鄭州商品交易所經批準交易的品種有小麥、稻米、棉花、菜籽油、白糖。大連商品交易所的大豆系列品種,鄭商所的棉花、白糖等品種是現階段國內最活躍的幾個大宗農產品期貨品種。如今,大連商品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已經成為全球農產品交易中心和價格中心。
經過近20年的發展,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的穩健運行有力地保障了期貨市場功能的發揮,在價格發現、引導農作物生產與流通、為市場主體提供避險工具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我國糧食市場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農產品期貨的功能與作用
期貨市場最突出的兩大功能是:價格發現以及套期保值,農產品期貨也不例外。對生產者而言,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對生產計劃安排具有指導和參考作用,對穩定和調節市場價格波動具有積極作用;而對于期貨交易者,則更加看重期貨市場通過套期保值實現的風險轉移功能,即通過期貨市場以轉移或回避現貨市場的風險。
價格發現是指在市場條件下,買賣雙方通過交易活動,使某一時間和地點上某一特定質量和數量的產品的交易價格接近其均衡價格的過程。以農產品為例,假設某農產品供不應求,人們預期情況要持續一段時間,反映在農產品期貨市場上,農產品期貨價格隨之上升,價格上升會對買方產生警告作用,不能再繼續增加需求,另一方面也意味著生產者可增加產量;隨著潛在供應量的增加,農產品期貨市場供求關系逐漸緩和,農產品期貨價格逐漸下跌,此時對生產者又是一個明確的警示,不能再繼續增加產量,另一方面農產品期貨價格下跌也會刺激需求。可見,通過這種超前性的農產品期貨價格機制調節能有效克服現貨價格失真及生產滯后調節問題。綜合而言,存在農產品期貨市場情況下形成的價格比只有現貨市場情況下形成的價格更接近理論上的均衡價格,農產品期貨價格對于現貨價格的長期均衡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中國金融期貨市場金融期貨品種法律制度自律監管
一、文獻綜述
20世紀70年代,由于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創新浪潮的沖擊,國際經濟環境動蕩,全球范圍內利率、匯率波動風險增加,具有套期保值功能的期貨應運而生。此時,一些西方學者利用隨機過程展開始對市場價格進行研究,獲得了許多關于金融期貨理論的研究成果。至20世紀90年代,國內也出現了許多對金融期貨基本問題的研究。金融期貨研究組(1993)孫超英(1995)等基本上都介紹了金融期貨的基本情況及功能,并對于中國金融期貨市場的發展提出了相關意見。楊玉川(1998)以國際金融期權期貨發展為實證,對我國發展期貨期貨市場進行探討。錢小安(1995)還曾從市場關系角度對金融期貨進行研究,認為國債期貨存在崩潰可能,但由于之后國債期貨被暫停,這方面研究并未繼續深入。21世紀以來,國內對期貨研究逐漸增多,武春曉、姚文平(2001)討論了股指期貨交易規模問題,呂曉峰(2003)基于效率層面對金融期權、期貨與基礎市場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但我國對金融期貨市場研究仍有待進一步的深入探討。
二、我國金融期貨市場交易品種少、創新性不足
金融期貨是指以金融工具為標的物的期貨合約。金融期貨作為期貨交易中的一種,具有期貨交易的一般特點,同樣具有發現價格、回避風險、套期保值的功能。但與商品期貨相比較,其合約標的物不是實物商品,而是傳統的金融商品,如證券、貨幣、匯率,利率等。我國金融期貨市場經歷了二十多年歷程,時間稍短,因此在交易品種方面還是有所欠缺。相較于國外發達的金融期貨市場,我國金融期貨市場品種稍顯匱乏。20世紀90年代,我國曾推出外匯期貨、國債期貨和股票期貨等金融期貨品種,但由于當時市場的問題,大多期貨類型都未形成規模,只有國債期貨得以幸免,但國債期貨后又由于327國債事件被停止。如今我國金融期貨市場上外匯期貨市場難以運行,股指期貨交易品種數量少。而交易品種數量過少直接限制了中國金融期貨市場的交易規模,使巨額資金有機會對金融期貨價格進行干預,為大資金操縱金融期貨提供了可乘之機。早在2007年就有過關于滬深300指數是否被人為操縱的討論,今年股指期貨正式受監管層同意批復之后,中信證券就曾出爐一份報告,暗示股指期貨存在縱的可能。倘若金融期貨市場不進行品種創新,使金融期貨的品種更加豐富,金融期貨交易規模因此擴大,就難以消除被大資金操縱的風險。此外,品種缺乏還抑制了金融期貨的交易需求。金融期貨品種是金融期貨市場的交易對象,是金融期貨市場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資源,期貨市場所具有的價格發現和規避風險的功能也是依托于期貨交易品種展開的。我國金融期貨市場上金融期貨品種過少,不僅導致大多數行業規避風險的需求不能得到滿足,而且容易造成市場系統性風險積聚,即可能產生大筆資金相對集中于少數幾個品種的現象,造成市場集聚效應,個別品種不堪重負,市場泡沫化;甚至引發金融震蕩,成為社會不安定的誘因。我國金融期貨市場品種單一,主要是由于缺乏適宜的運行環境,市場參與者對金融期貨了解不夠深入,市場不夠成熟。加之新品種上市機制存在缺陷,一個新的金融期貨品種上市往往需要經過復雜的審批程序,面臨環節多、成本高、周期長、不確定性大等問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國金融期貨市場品種單一的問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針對品種匱乏問題,可以積極學習和引進國外先進的經驗,并依據中國金融期貨市場的現狀進行一定改造,優化品種結構,改善金融期貨市場中的問題。
三、中國金融期貨市場相關法律制度尚不完善
我國期貨市場的往往法規是當某方面問題發生后針對相關問題制定的,金融期貨市場利益誘人,易出現各種類型的非法事件,而發生的問題越多相關的法規也隨之增加,過多的法規給期貨市場上的執行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如中國證監會針對期貨主要市場的問題就制定了十幾個規范市場運行、控制市場風險、嚴厲打擊操縱市場行為的文件。不過是主要問題便已經制定十余個文件,那么要想解決市場上其他林林總總的問題所需要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數量之多便可想而知了。若是以這種方法用來全面規范我國金融期貨市場的問題,那么將是繁復低效的。規范性文件過多只是我國金融期貨市場法律制度不完善的問題之一,中國金融期貨市場的法律監管方面同樣存在著問題。在我國,雖然有許多關于金融期貨市場的行政命令與法規,但到現在仍沒有一部期貨交易的法律,只是依靠效力層次和權威性并不足夠的法律法規支撐,行政色彩過于濃厚,十分不利于期貨市場的監管和規范。哪怕是美國,從創建期貨市場到法律法規逐漸完善也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時間,何況由于歷史局限性,中國在金融期貨市場走的是“先發展,后立法”的路子,因此法律體系存在不完善的情況情有可原,但法律制度中存在的問題還是必須著手解決。要想改善我國金融期貨市場存在的法律缺陷首先必須建立全國性的立法支持,使得監管能夠有法可依,監管進行起來能夠“底氣十足”;其次還要轉變“一事一立法”的法規制定方式,建立一套完備的期貨市場法律體系,更好的對金融期貨交易進行監督,減少市場中違規行為的發生,我國金融期貨市場的平穩運行。四、期貨交易所的自律監管問題隨著市場經濟的推行與改革開放的擴大,中國金融期貨市場繼續深入發展的趨勢不會改變。相較于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我國的金融期貨市場還很年輕,金融期貨交易所自律監管也難免存在缺陷。首先,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定位模糊,導致交易所自律性受損。《期貨交易管理條例》規定期貨交易所是不以營利為目的法人,而《期貨交易所管理辦法》又明確規定金融期貨交易為公司制的組織形式,二者內容相互矛盾,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定位不明確。不同法律主體的目標是不盡相同的,如果實行公司制,那么交易所將以營利為目標,而實行會員制則相反。如今的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處在一個尷尬的地位,若是以公司制為出發點,那么交易所很有可能會為了獲得更多利益而減少自律監管的支出,放松對會員交易行為的監管,交易所的自律性自然也就大打折扣。其次,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自律監管自身的積極性不足。中國金融證券交易所是經國務院同意,中國證監會批準,由上海期貨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共同發起設立的交易所,屬于期貨交易所,與證券交易所的性質相同,共同收到中國證監會的監督管理。并且,在金融期貨市場問題的處理中交易所的規定和一些行為也是由政府主導的,這種力度的監管大大降低了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的獨立性與自主性,易滋生其對政府的依賴,自律監管的積極性必然也受到影響。有問題并不可怕,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促進我國金融期貨市場成長才最重要。對于交易所自律監管所存在的問題,尋求期貨交易所營利性與自律性的平衡是關鍵,只有定位明確了,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才能更明白自身的職責所在。當然,我國政府對期貨交易所也應進行適度引導,給予交易所一定的獨立性,使其能夠積極進行自律監管。
參考文獻
[1]甄征.發展中國金融期貨市場的相關研究[F].華中師范大學,2007.
【關鍵詞】期貨礦產品儲備體系
保證礦產品安全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建立礦產資源儲備制度,國土資源部制定的國土資源“十一五”計劃綱要中已明確指出了將在未來四年內啟動鈾、銅、鋁、錳等非能源短缺性礦產的戰略儲備和商業儲備,加之原有已醞釀的比較成熟的石油儲備體系,將形成一個比較完備的礦產品儲備體系。而在大宗礦產品與金融日益結合的今天,充分發揮期貨市場的作用,對于礦產品儲備體系建設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
一、礦產品儲備的基本涵義及現狀
從所有權的角度看,目前國際上的礦產品儲備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政府擁有的國家礦產品實物儲備(亦稱為戰略礦產品儲備)。第二個層次是由進口商、中間生產商、銷售商等掌握的企業實物儲備。第三個層次則是在國際國內期貨市場中擁有的礦產期貨儲備等社會儲備。從礦產品存在形式上看,前兩個層次是實物儲備,第三個層次是期貨儲備,也有專家稱之為軟儲備。
我國的礦產品儲備體系建設從石油戰略儲備開始破題,目前,主要有浙江鎮海、浙江岱山、山東黃島、遼寧大連這四大石油戰略儲備基地,其中部分儲備基地已竣工并開始儲油使用。2008年,四大石油儲備基地將基本竣工。專家認為,四大基地建成后,總共能形成約10余天消費量的石油戰略儲備能力,再加上全國石油系統內部21天的商用石油儲備能力,我國實物石油儲備能力將超過30天。對于石油期貨儲備任務,則主要由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中國聯合石油有限公司、中國國際石油化工聯合有限公司、中國遠洋貿易總公司四家獲準參與境外期貨交易資格的企業承擔。
金屬礦產品儲備體系建設則還處于起步階段。金屬原礦、半成品礦的儲備主要由國家物資儲備局等進行戰略儲備、各個生產及營銷企業進行企業儲備和在國內交易所里進行的國內期貨儲備組成。另外,還有十幾家擁有境外期貨交易資格的企業在國際期貨市場上進行境外期貨儲備。總的來看,金屬礦產品儲備大多采取的還是基地儲備措施,如探明儲量和對一些特殊和稀缺的礦產實行保護性開發等。
二、期貨市場是國家礦產品戰略儲備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1、利用期貨市場擴充礦產期貨儲備
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日前強調,要建立礦產資源儲備制度,利用外匯儲備較多的條件,增加國家戰略性資源的儲備。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統計數據,到2006年年底,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10663億美元。大規模的外匯儲備孕育著巨大的市場風險,礦產資源儲備進入外匯儲備,對于中國外匯儲備投資組合來說也是有利的。將外匯儲備轉化為資源儲備的途徑很多,如以國內跨國資源型企業為載體,加強對海外油氣、礦業的直接投資,或者是以獲取礦產品為目的的出口信貸等。但其中重要的一個途徑是通過國際期貨市場將部分外匯儲備轉化為礦產資源倉單儲備,利用市場的手段來獲取穩定可期的遠期礦產品供應。
2、利用期貨儲備有利于降低儲備成本
就建立礦產實物儲備而言,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成本:采購成本、存儲基礎設施建設成本、存儲機構運營成本。以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油為例,石油儲備成本中,大約75%左右是原油采購成本,23%左右是設施建設成本,2%是儲備機構運營成本。由于我國地理條件的限制,利用美國巖穴式的低費用的儲備方式不太現實,廣泛適用的辦法就是用儲備罐儲油。據預計,我國建設地上儲罐的費用約為600元/m3,儲備1375萬噸油,罐容積需約1800萬立方米。根據這種結構,需要資金總規模應為110億美元。這還僅僅是在當前初步建立戰略石油儲備的費用,如果要達到國際能源機構(IEA)的成員國要求,還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有關專家計算,以我國啟動儲備規模如果要達到美國的儲備規模,所需資金將達數千億元。
再來看美國戰略石油儲備,其一般可以維持90天,最高為118天,這和石油期貨市場的號召力不無關系,因為期貨市場的吸引現貨交割的特殊作用能夠有助于以較小的成本建立石油戰略儲備,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因此,以期貨持倉作為現貨儲備的補充,可以降低儲備的成本,擴大持倉量,提高儲備的效率,克服實物儲備必須花費較多的倉儲設備投資的缺點。
3、發展期貨市場,吸引國內外社會資本建立礦產品的倉儲
鑒于我國礦產品儲備資金數額龐大,建立我國儲備體系必須依靠市場的力量,即借助國家和社會的力量來建設礦產品儲備。“十一五”規劃也指出礦產資源儲備體系將實行國家儲備與用戶儲備相結合的原則。此時期貨市場可發揮重要作用。國際期貨業發展的經驗表明,期貨業具有強大的帶動能力,期貨交易所形成的巨大的資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將使交易所所在區域成為大宗原材料、能源等商品的重要集散地,且能夠有效創造倉儲需求。這樣,大量的國內外民間資本就會在擁有重要物資期貨市場的國家建立儲運設施,國家不僅可以大大節省該物資進口的運輸和儲存成本,而且還可以通過市場化手段推動商業儲備的建立。
目前,世界上大的現貨交割地通常靠近主要的期貨市場,例如,目前現在國際上主要的石油儲備在歐洲北海一帶和紐約一帶,分別靠近英國國際石油交易所(IPE)和紐約商品交易所(NYMEX)。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在全球有超過400家倉儲設施,相當部分設施就設置在英國本土,LME從上世紀80年代以后才開始在歐洲以外的地點設立交割倉庫。2004年底,世界商業鋅庫存量總量為99.89萬噸,而LME一家庫存總量就占到62.86萬噸,此時美國的戰略鋅庫存僅7.18萬噸,相比LME商業庫存那是小巫見大巫了。由此可見期貨市場帶來的商業倉儲規模和效應。
隨著燃料油期貨已經成功在上海期貨交易所上市,英國石油公司(BP)的合資油庫--廣州發展BP油品有限公司的庫容目前就已達36.3萬方。我國年消費石油超過3億噸,根據其它商品期貨的經驗測算,在石油期貨市場發展初期將會吸引各方資本建設能夠滿足40OO萬噸石油交割量的吞吐庫存,這必將大大推進我國商業石油儲備的建設,分擔國家投資建設石油儲備的資金。由此可見,利用期貨市場的力量吸引各方力量參與,可大大提高生產性庫存儲備容量。
三、困難及展望
我國是全球主要有色和黑色金屬最大消費國和生產國之一,來自中國的買家已經成為倫金所一股不可忽視的市場力量。然而迄今為止,我國國內仍無一家LME指定交割倉庫,僅上海洋山港已向LME董事委員會遞交相關申請。而亞洲其它國家情況是:韓國的釜山和光陽各有8家銅交割倉庫,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各有9家銅交割倉庫,在西亞的阿聯酋有6家銅交割倉庫。這一方面反映出國內市場對國際期貨市場輻射較小的事實,又反映了國內由期貨帶動的商業儲備還不發達的現實。
有數據表明,當前我國GDP約占世界的5%,進出口總額約占全球總額的6%,但我國期貨交易額僅占世界期貨、期權交易的0.15%。相比其他主要發展中國家也稍顯遜色。目前,印度有全國有24家期貨交易所,其中3家全國性的交易所,21家地方易所,共有97個品種被批準上市。2003年,墨西哥衍生品交易所,巴西商業與期貨交易所的交易量分別排到全球交易所的40強之第5位和第6位,遠高于我國國內期貨交易所排名。同時,我國期貨市場對外開放顯得過于緩慢。期貨市場政策上仍是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相對獨立運行,境內投資者投資外盤,境外投資者投資內盤的通道都沒有打通。目前僅有31家以經營礦產品和其它原材料的國有企業獲得境外套期保值資格,其它所有制礦業企業還沒有一家獲得此權力。
總的來看,目前我國期貨市場并不發達,并且通往國際期貨市場的通道也還不太通暢,在礦產品金融化的今天,期貨市場的發展滯后也注定了礦產品儲備體系建設將是一個長期、復雜和艱難的過程。因此,我們必須要加大對礦產期貨的研究和實踐力度,讓國內外期貨市場在我國礦產品儲備體系建設中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褚玦海等編:《石油期貨交易》.[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4.6。
[2]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編:《世界礦產資源年評(2004-2005)》.[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6.12。
論文關鍵詞:羊群行為,大豆期貨市場,豆粕期貨市場,玉米期貨市場
1.引言
隨著行為金融學的興起,對金融市場中的羊群行為研究也就成為現代金融學的一個重要分支。“羊群行為(Herding Behavior)一詞源于生物學對動物聚群特征的研究,指動物(牛、羊等牲畜)成群的移動、覓食的現象,后來這個概念被引申來描述人類社會現象,指與大多數人一樣思考、感覺、行動,與大多數人在一起,與大多數人保持一致。金融市場中的羊群行為指投資者在信息環境不確定的情況下,行為受到其他投資者的影響,模仿他人的投資決策和投資組合,或者過多依賴于輿論而不考慮私人信息的行為,具體表現為在某個時期,大量投資者采取相同的投資策略或者對于特定金融的特定資產產生相同的偏好。
國內外學者對金融市場羊群行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股票市場和基金市場。國外已有研究表明證券市場存在羊群效應(Krous和Stoll(1972),Lakonishok、Shleifer和Vishny(1992),Christie和Huang(1995),Chang、Cheng和Khorana(2000)等)。國內學者的研究亦得到相似的結論(宋軍和吳沖鋒(2001)大豆期貨市場,施東暉(2001),常志平和蔣馥(2002),杜莉和王鋒(2005)等)。由于期貨投資者的投資行為與心理與證券投資者類似,有學者即提出期貨市場是否存在羊群效應呢?但與股票市場和基金市場相比,對期貨市場的相關研究甚少,且結論多有爭議。其中Gleason,Lee和Mathur(2003)對歐洲期貨市場上的5類共13個期貨合約(歐洲三月期國債、歐元、金融時報期貨指數等)進行了研究,發現并不存在羊群行為。Robert J.Weiner和 Green(2004)對倫敦石油交易所的原油及紐約商品交易所的燃料油的羊群行為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表明這兩個期貨品種存在羊群行為,其羊群行為不是基于不完全信息的信息流羊群行為而是基于薪酬條款的羊群行為。
國內對期貨市場羊群行為的研究只限于依照證券市場的理論對期貨市場的羊群行為在報紙網站上進行簡單的介紹,而利用期貨交易數據,對我國商品期貨的羊群行為進行規范的實證研究還沒有人涉足過。我國期貨投資者結構與西方投資者的結構不同,我們國家現在基本上是個體投資者,這樣其羊群行為的特征與西方羊群行為的特征一定有很大的不同論文的格式。本文的研究可以幫助監管機構找到我國期貨市場上這些非理性行為是否存在的依據,同時通過研究可以找到非理性投資行為存在的制度根源,從而為監管機構對癥下藥,為防范期貨市場非理性投資行為規則和制度的安排打下基礎,如采用有效的監督方法與消息披露制度;再次,可以幫助交易所進行有效地風險控制與投資者理性行為的培訓。此外,股指期貨的推出更突顯了本研究的意義,股指期貨是建立在股票市場和期貨市場兩個市場的基礎上的,把股票市場和期貨市場有機地結合起來。既然以往的研究表明,我國股票市場上存在著明顯的羊群行為,那股指期貨上市以后,這一問題很有可能同樣存在于期貨市場。所以,對我國商品期貨市場羊群行為的研究對股指期貨羊群行為的防范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本文接下來將運用大豆、豆粕和玉米三個交易品種進行實證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分析我國期貨市場羊群行為的特點并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
2.我國商品期貨市場羊群行為存在性的實證研究
期貨市場中的“羊群行為”是一種特殊的非理性行為,大致可以分為個體投資者的羊群行為和機構投資者的羊群行為。對于個體投資者來說,羊群行為表現為模仿機構投資者和模仿其他個體投資者,而機構投資者由于具有高度的同質性大豆期貨市場,對期貨分析師的建議等相同外部信息可能做出相似的反應,在交易活動中表現為羊群行為。當機構投資者存在羊群行為時,許多機構投資者將在同一時間買賣相同期貨合約,買賣壓力將超過市場所能提供的流動性,從而導致期貨合約價格的不連續性和大幅波動,破壞了市場的穩定運行。在我國期貨市場上,羊群行為表現為存在大量的跟主力持倉做的投資行為,或者在同一個期貨經紀公司開戶的投資者往往持有同方向的期貨合約
本文旨在解決三個問題:1.我國商品期貨市場的期貨價格是否是真實、合理的,即驗證期貨價格的有效性;2.如果期貨價格是有效的,那么期貨價格與前二十位期貨經紀公司的總持倉量(以下都簡稱為總持倉量)之間是否具有引導關系,準確地說總持倉量是否引導期貨價格。3.如果期貨價格與總持倉量之間具有因果關系,那么市場持倉主力的變化與前二十位期貨經紀公司的凈持倉(以下都簡稱為凈持倉)變化是否一致。
2.1實證思路
本文以分析同一個期貨經紀公司開戶投資者的買賣方向來判斷期貨市場是否存在羊群行為。另一方面投資者是否受前二十位期貨經紀公司總持倉量的影響,主要通過前二十位期貨經紀公司的總持倉量是否引導期貨來判斷,因為期貨價格的變動代表市場個體散戶投資者的持倉方向變動,如果存在總持倉量對期貨價格的引導關系,接下來則判斷市場持倉主力的變化(即個體投資者的變化)和前二位期貨經紀公司的凈持倉變化作比較,看他們看多和看空的方向是否具有趨同性。如果具有趨同性,則說明個人投資者會受期貨經紀人影響或參考期經紀持倉量來決定買賣方向,則說明市場存在羊群行為。
圍繞本文的研究目標,本章的實證分兩個步驟展開:1.從大連商品交易所選取大豆一號、豆粕、玉米三個品種,運用E-G協整檢驗檢驗其期貨價格的有效性,若品種通過了E-G協整檢驗,則進一步進行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2.根據期貨市場期貨價格,成交量和持倉量三者的變化,總結市場持倉主力的變化,然后與前二十位期貨經紀公司的凈持倉變化進行比較,檢驗兩者變化是否一致。
2.2數據來源
我國目前較為活躍的期貨品種為大豆、豆粕、玉米和小麥期貨合約,具有良好的代表性,能夠較好地反映期貨價格的行為特征。考慮到數據的完整性,本文選取大連商品交易所的大豆、豆粕和玉米這三個品種。在當前的研究中大豆期貨市場,研究人員采用同時對多個合約作分析的方式進行研究,這顯然無法說明一個期貨品種乃至整個期貨市場的狀況。因此,必須產生連續時序的合約數據,以更好地反映總體。從目前的文獻看,生成連續數據的一般辦法是,選擇市場上交易量最為活躍的主力合約,將其作為該期貨品種的代表,把不同時段的主力合約的交易數據連接起來,形成一個連續的時間序列數據。本文將分別收集黃大豆一號、豆粕以及玉米每天主力合約的收盤價、成交量、持倉量和前二十名期貨經紀公司每天的主力合約的持買倉量和持賣倉量的數據。其中黃大豆一號、豆粕和玉米期貨合約的時間跨度從2007年6月1號至2010年6月1號,共 737個樣本。數據來自大連商品交易所論文的格式。
2.3 實證研究
期貨市場的羊群行為表現為同一個期貨公司開戶的投資者往往持有同方向的期貨合約。所以我們只要檢驗出市場的價格走勢是否受到前二十名期貨經紀公司總持倉量的影響,就可以證明市場是否存在羊群行為。我們首先對豆一的期貨價格和總持倉量進行協整檢驗和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然后根據期貨市場期貨價格,成交量和持倉量三者的變化,總結出市場持倉主力的變化,然后與前二十位期貨經紀公司的凈持倉變化進行比較,檢驗兩者的變化是否一致。
2.3.1 ADF檢驗
在檢驗各個品種期貨價格與總持倉量之間的協整關系之前,首先要對相應品種的期貨價格和總持倉量序列的平穩性進行檢驗。本文的ADF檢驗結果在Eviews5.0中得以實現。求得各品種期貨價格和總持倉量序列及其差分序列的單位根檢驗結果(見表2-1,表2-2)。
由表2-1和表2-2可知,黃大豆一號(A)、豆粕(M)和玉米(C)的期貨價格和總持倉量序列都是不平穩的,而它們的一階差分都是平穩的,也就是說,本文所選的三個期貨品種的期貨價格序列以及總持倉量序列均為I(1)過程。經過試驗,當黃大豆一號期貨價格和總持倉量序列的滯后期為3,豆粕期貨價格和總持倉量序列的滯后期為1,玉米期貨價格序列滯后期為3,總持倉量序列滯后期為1時,檢驗方程的赤池信息準則AIC(Akaikeinformation criterion)和施瓦茨準則SC (Schwarz criterion)值最小。
表2-1 各品種期貨價格序列及其差分序列的單位根檢驗結果
變量(P)
ADF檢驗結果
1%臨界值
結論
A
-1.888896
-3.438972
不平穩
-28.87283
-3.438984
平穩
M
-2.194207
-3.440275
不平穩
-13.62202
-3.440305
平穩
C
0.474587
-3.438996
不平穩
-26.43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