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網絡設計背景

網絡設計背景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網絡設計背景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網絡設計背景

網絡設計背景范文第1篇

關鍵詞:全球配送,物流網絡設計,p-hub中值問題

Abstract: This paper made a research on logistics network desig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distribu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global distributionnetwork design situation background: inland ports along the coast as a transport hub, and one end of theconnection assembly areas, and the other end of the inland region distribution center link, a distribution network. Then, built a mathematical model derived by p-hub median problem and transportation problemexpression of this network design, at the same time theflow distribution of goods. Finally, the network designmodel is introduced into the concrete examples verify thevalidity and rationality of the model, provides an effective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of logistics network in the future.

Keywords: global distribution, logistics network design, p-hub value problems

中圖分類號: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近年來,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深化,跨國經營的企業逐漸增多。他們的供應鏈建設往往跨越國界的限制,無論是工廠、配送中心還是消費市場,都分散在不同的國家乃至全球。因此研究全球配送的背景下的物流配送網絡優化便成為物流網絡研究的重點之一。該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設計節點間的有效銜接,以及保持整個供應鏈上的響應速度和服務水平。本文針對上述問題建立了一個由p-hub中值問題和運輸問題衍生的數學規劃模型,而后通過算例求證該模型的可行性。

本文研究的網絡設計問題與p-hub中值問題區別如下:一是樞紐點選擇范圍不同,后者所有節點所處地位均等,本文所有地點分作三組,作用各不相同:只有裝配制造港口能夠輸出產品,只有少數的內陸地區的出海口能夠作為候選的轉運樞紐,而一部分候選轉運樞紐港口和所有的內陸區域配送中心作為獲得產品的需求點。因而,在本文中對p-hub中值問題附加了強硬的約束條件。二是運輸的流向不同,后者建立的運輸網絡可以是綜合滿足雙向貨流中的任意流向而達到運輸成本最小的優化目標的,每個節點都可以帶有需求量和供給量兩個屬性,其運輸與網絡是不分方向的,本文由于問題被鎖定在一個全球配送的背景下,運輸的方向已經事先確定。另外完成運輸量從裝配制造港口到需求點的分配也是在本文中所考慮的問題之一,它是一個傳統運輸問題。且依照我們的假設,總的供給量與總的需求量是保持相等的。

綜上所述,文中將上述問題轉化成為一個p-hub中值問題的變體問題,與傳統運輸問題捆綁而成的問題,并最終形成一個包含0-1變量的非線性規劃問題[10]。

模型中存在如下假設:(1)每個裝配制造基地需要且只與一個轉運地聯結,并通過國際海上運輸;(2)每個內陸需求點需要且只與一個轉運地聯結,并通過內陸運輸方式完成這一段的運輸;(3)港口間可以相互轉運,且通過國內海上運輸完成;(4)轉運地可能與需求地重合;(5)每個裝配制造地具有固定的供給量,每個需求地有固定的需求量,總供給量與總需求量相等。

(1)

s.t. (2)

(3)

(4)

(5)

(6)

(7)

(公式)(8)(9)

(10)

M:裝配制造港口的集合

D:內陸需求點(區域配送中心)的集合

P:候選轉運樞紐的集合

在此,表示所有可能包含需求量,即可能作為內陸區域配送中心的地點的集合。

Cijkl:從裝配制造港口i到需求點j通過轉運樞紐k和l的單位運輸成本

mi:裝配制造港口i的產量,即供給量

dj:需求點j的需求量

Wij:從裝配制造港口i分配到需求點j的物流量

模型中,目標函數(1)計算在整個物流網絡中的運輸成本。約束條件(2)至(6)p-hub中值問題中遷移而來,加以集合上的約束,并規定的貨物的流向。約束條件(7)(8)將傳統運輸問題的約束條件捆綁至模型中來。(7)表示對于任何的裝配制造地i,所運出的總貨物量應當與其總供給量相等。(8)表示對于任何的需求點j,所有接受的貨物量應當與其總需求量相等。類似地,約束條件(9)(10)對0-1變量的取值加以約束。

驗證模型的可行性:假設某產品生產企業部署面向中國市場的配送網絡。該企業主要的裝配生產基地在東亞、東南亞地區和歐洲地區,在中國設立區域配送中心的地點已經確定。

(1)裝配制造地港口:新加坡、大阪、釜山、馬尼拉、高雄、鹿特丹

(2)候選轉運樞紐:大連、天津、青島、上海、深圳

(3)需求點(區域配送中心):哈爾濱、沈陽、北京、鄭州、西安、武漢、成都、廣州、青島、上海

下面根據上述實例問題進行數據準備和求解。

表1—4(略)分別顯示了需求供給量以及各個節點的運輸和轉運費用。

利用lingo求解上述模型,首先,將樞紐港的數目設定為p=2,按照上一節的數據進行計算,此時整個配送網絡的成本為264212.0 美元。

當p=2時,被選中的轉運樞紐為天津和深圳。在裝配制造地中,除馬尼拉與深圳聯結外,其余各地均與天津相聯結。內陸需求點中,除廣州與深圳聯結外,其余各地均與天津聯結。青島作為需求點而非轉運樞紐與天津聯結,其間采用國內海上運輸方式。同樣地,具有大量需求的上海港并未被選作轉運樞紐,而使用過海上運輸作為需求點與天津聯結。轉運樞紐間的運輸線路并未在圖中標明。若將樞紐港的數目調整為3,即p=3,配送網絡將發生相應變化,總運輸成本降低為243038.0USD。

由上述結果可知在p取值不同的情況下,配送網絡會發生改變。但是我們發現天津港始終作為較為重要的轉運樞紐存在。這是由天津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的,其與北方各需求點間的距離較短,與中西部需求點之間的距離較其他候選轉運樞紐也沒有明顯差距。由于陸上運輸成本在成本優化中的決定作用,天津港在兩組結果中都被選擇成為最重要的轉運樞紐

上海本身具有較大量的本地需求。當樞紐數量增加至3個時,上海作為轉運樞紐使得這部分本地需求不再需要陸上運輸。同時,上海吸引了陸上距離較近的武漢與之聯結。而深圳在兩組結果中也都被選擇為轉運樞紐。由于具有大量需求的廣州的存在,使得深圳的作用顯著起來。深圳也可以同時接受來自其他轉運樞紐的廉價海上轉運供給廣州的需求量。

物流網絡設計是物流理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和熱點問題。這項研究對物流行業的發展、物流企業和制造企業的經濟效益以及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都有著深遠的意義。在這個領域,新的方法模型不斷涌現,本文提出的數學模型可以有效的解決網絡的設計和貨流分配問題,為這一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有效借鑒。

參考論文:

[1]彭揚.物流配送網絡設計模型與算法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論文,2007.

[2]王景恒.物流配送關鍵技術優化方法研究.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06.

[3]田征.物流學基礎.大連.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2006.

[4]韓世蓮.物流配送線路多目標優化方法研究.東南大學博士論文.2005.

[5]中國物流研究報告.摩根士丹利.2006.

[6]Hung-Jie Wang and Ching-Jung Ting. A Threshold Accepting Algorithm for the Uncapacitated Single Allocation p-Hub Median Problem. Proceedings of the Eastern Asia Society forTransportation Studies, Vol.7, 2009.

[7] Optimization Modeling with LINGO, Sixth Edition. LINDO Systems. 2006.

[8] Alan Harrison, Remko van Hoek. 物流管理英文版. Logistics Management and Strategy 2nd Edition 張杰審校.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5.

網絡設計背景范文第2篇

 

“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課程作為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課,其總體目標是培養出“德才兼備、攻防兼備”的網絡安全工程師,使其能夠在各級行政、企事業單位、網絡公司、信息中心、互聯網接入單位中從事信息安全服務、運維、管理工作。新形勢下,網絡安全已經被提及到個人層面,不僅企事業單位信息系統受到安全威脅,個人信息也成為眾黑客們覬覦的對象。作為高等職業院校,講授必要的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既能夠保護自身信息不被竊取,又能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是開展“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課程的初衷。[1][2][3]因此,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針對該課程的教學設計不僅要結合該課程的具體內容,而且還要結合新形勢下的網絡安全態勢進行研究。

 

1 教學設計

 

新形勢下的“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課程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更多地結合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上更多地考慮高職院校學生的接受能力及學生特點,做到結合安全技術前沿知識因材施教。

 

1.1 教學內容

 

在設計教學內容時,圍繞著四部分知識目標開展設計:

 

(1)掌握常見的網絡攻擊技術。包含SQL注入攻擊、網頁掛馬技術、密碼破解技術、緩沖區溢出攻擊等。

 

(2)精通網絡安全防御技術。包含網絡協議分析、端口與服務漏洞掃描、防火墻配置技術、入侵和攻擊分析追蹤技術、病毒木馬防范等。

 

(3)掌握基本的服務器系統安全配置技術。包含系統安全策略配置、用戶權限配置、系統防火墻配置等。

 

(4)掌握流行的數據加密方法。包含對稱加密、非對稱加密、數字證書的配置使用、加密軟件的使用等。

 

以某模具有限公司內網的安全防御作為主項目,遵循“一個主項目,八個模塊,工作典型化,任務興趣化”的思路,劃分針對企業內網的攻擊分析、常見的網絡攻擊技術、通過嗅探分析攻擊來源、主機系統的安全防護、對信息進行加密處理、對網絡訪問行為進行控制、對入侵進行檢測、數據備份和恢復8個模塊,模塊間循序漸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根據任務的完成情況,由學生互評與教師參評相結合來進行項目的考核。具體如下圖所示。

 

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舍棄原理類知識,選擇操作類知識[4],重點鍛煉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成員間協作能力、表達能力、使用工具進行攻擊及分析攻擊的能力等,將臨危不亂、吃苦耐勞、作風優良、膽大心細、團隊協作的綜合素質的培養貫穿于能力培養的始終。

 

在教學內容的程序化上以網絡安全工程師的工作過程安排教學內容:[5]從故障現象到故障處理,最后提出安全解決方案進行系統加固,各模塊內容按照興趣點進行安排:從故障入手,到如何進行攻擊,再到如何防御攻擊及緊急恢復。

 

1.2 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的設計上,采用了包括案例教學[6]、角色扮演、張貼板、頭腦風暴、分組討論等方法在內的多種教學方法,根據每一個模塊的特點,合理應用教學方法。

 

同時,由于計算機網絡安全的特點,使得課堂實踐過程往往無法及時達到應有的效果,為了彌補這一缺陷,學院響應大學號召,開放了《融合式網絡及安全應用》開放實驗室。有了良好的實驗環境,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創新能力得到了極大的訓練,不僅鞏固了課上所學習到的知識及技能,而且開拓了學生的視野,為學生的創新實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3 教學手段

 

在教師進行知識講解的過程中,應用多種現代教育技術展開教學:制作精美的PPT課件、利用電子教室實施廣播教學,借助于電子教室軟件的屏幕廣播及屏幕錄像功能,學生可以看到教師的實時演示,并可以將教師對于關鍵步驟的演示錄制下來,反復觀看練習。

 

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的學習需要用到多種硬件及多臺靶機,學校沒有充足的資金為每位同學配置一套實訓環境。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充分利用各種虛擬化軟件來虛擬實訓環境[7],使用Packet Tracer軟件來模擬路由器、交換機與防火墻,利用VmWare軟件模擬多臺PC機等。

 

2 應用效果

 

在一系列教學改革方法的指導下,“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課程的整體教學設計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由原來的教師講授理論為主,轉變為以學生實踐為主,教師的角色轉變為引導者與輔助者。按照這種設計,應用于吉林大學應用技術學院2014級和2015級兩個學期的“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普遍反映在以下兩個方面。

 

2.1 課堂效果

 

在新的教學設計的指導下,普遍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學生課外實踐的意愿,更多的學生愿意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的學習過程中,同時學生也普遍反映,學習了“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課程后,他們對于使用網絡也更加小心和謹慎了,懂得了學習防范網絡攻擊與網絡詐騙,更加深了對其他網絡技術課程的理解。

 

2.2 課程及格率

 

通過實施新的教學設計,學生學習得更加扎實,反映在期末考試上,學生的及格率得到了極大的提升,2014級和2015級學生的“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課程及格率分別為90%和95%,分別僅有2人和1人不及格,反映出新的教學設計達到了本課程教學改革的要求。

 

3 結 論

 

“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課程在新形式的整體教學設計的指導下,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果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這種教學設計的思路同時也為其他課程的教學設計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網絡設計背景范文第3篇

關鍵詞: 物聯網; BP神經網絡; 環境參數監測; 設備環境

中圖分類號: TN911?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373X(2017)03?0012?03

Research on IOT equipment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echnology

based on neural network

PAN Xia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Guangxi Cadres University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Nanning 530007, China)

Abstract: The parameters of smog, water logging,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 the equipment working environment are collected and processed by means of the related technical methods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 (IOT), and analyzed by means of BP neural network to evaluate the equipment working environment.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proposed in this paper can monitor the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effectively and issue an early warning according to the parameters, and let the system users understand the status of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explicitly.

Keywords: IOT; BP neural network; environmental parameter monitoring; equipment environment

0 引 言

各種電子設備所處的環境對其工作性能和使用壽命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目前人們開始越來越多的對設備工作環境進行監測。對設備環境進行有效的監測,一方面必須利用各種傳感器技術對溫度、濕度等環境參數進行準確及時的獲取和處理;另一方面,必須構建一個有效的分析監測模型,能夠對這些復雜的參數綜合表征的環境狀態進行評價和判斷。而這兩個方面都涉及許多技術難點,因此,本文參照目前比較新的研究思路,引入物聯網的相關技術和方法對溫度等四個環境因素進行準確的采集和處理,再利用BP神經網絡技術對獲得的數據進行分析,以判斷目前環境的情況,該方法具有實現簡單,監測準確率高的優點。

1 物聯網

1.1 物聯網的結構

物聯網是伴隨著計算C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而出現的一個全新概念。它一般指采用多種智能傳感設備,諸如各種傳感器、射頻識別技術、GPS、激光或紅外探測器等各種裝置,實時采集任何需要監控、連接、互動的物體或過程,采集其聲、光、熱、電、力學、化學、生物、位置等各種需要的信息,與互聯網結合形成的一個巨大網絡,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1]。 一個完整的物聯網一般由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組成,如圖1所示。

其中,感知層網絡的主要作用是對實體信息的感知,信息的采集和智能識別等功能;網絡層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和物與物之間通信的傳輸媒介,主要向應用層提供安全可靠的傳輸機制;應用層的主要功能就是對網絡層傳輸的海量數據進行存儲、分析和智能處理等,根據不同的應用需求對數據進行處理[2]。

1.2 基于物聯網的設備環境監測原理

為了對設備的運行環境狀況進行實時監測,以使相關人員能夠清楚地了解到目前環境的狀況。本文通過物聯網,利用IPv6等無線通信技術,將各種傳感器、路由網絡和神經網絡系統等進行連接,從而實現對溫度、煙霧、水浸等環境參數的實時監測。

本文設計的監測物聯網主要由感知層的18個無線傳感器和應用層的BP神經網絡監測分析系統組成。在底層,各種不同的傳感器采集到的數據通過IPv6組成的無線網絡通過各自的路由器發送至無線網關,無線網關通過交換機與服務器相連,服務器接收到數據后,會利用構建好的BP神經網絡模型對這些數據進行整理分析,以判斷環境所處的具體狀態。

2 BP神經網絡

2.1 BP神經網絡的原理

BP神經網絡是一種前饋型誤差修正網絡,它通過不斷調整各個單元層之間的網絡權值和閾值實現網絡的訓練。BP神經網絡主要運行由信號的正向傳播和誤差的逆向傳播兩個過程組成,通過不斷地權重調整,可以實現網絡誤差的不斷縮小。

2.2 原始數據的獲得

位于底層的傳感器網絡一共包含4個路由器(含網卡)和18個無線傳感器(含3個水浸傳感器、4個煙霧傳感器、6個溫度傳感器和5個濕度傳感器)。通過傳感器和路由器組建傳感器的物聯網絡實現對環境信息的獲取,并上傳至數據處理中心。將各個類型傳感器收集到的數據分別進行加權平均,由于水浸和煙霧為簡單的“是否”問題,因此用0和1表示,結果如表1所示。

2.3 定義輸入和輸出樣本數據

定義輸入樣本數據,從表1的20組數據中選擇10組作為輸入樣本,在Matlab命令空間中輸入歸一后的數據,歸一化按照式(1)進行:

[yi=xi-minximaxxi-minxi, i=1,2…,n] (1)

本文直接調用Matlab軟件中的premnmx函數進行歸一化運算,經過歸一化后的評價指標[yi]在[0,1]之間。為了簡化仿真模型,特對輸出狀態進行編碼,模型輸出為評價環境的優、良、中、差、危險5種狀態,定義期望輸出向量如表2所示。

2.4 構建BP神經網絡模型

本文采用含一個隱藏層的神經網絡結構進行分析,由于輸入單元為4,輸出單元為5,根據經驗公式可選隱含層單元數為1~10之間的整數,采用試湊法得到了隱含層神經元與均方平均值(MSE)的曲線關系,如圖2所示。其中隱層神經元數目為9時,得到的MSE值最小為14,所以確定的隱含層神經元數為9。

2.5 BP神經網絡模型的訓練

在Matlab中代入這8組樣本向量對構建的網絡進行訓練,期望誤差設為10?6,訓練過程中,BP神經網絡誤差的變化形式如圖3所示。

由圖3可知,當訓練經過58次迭代之后,達到了滿意的誤差期望。獲得理想的神經網絡模型后,在剩余樣本中選擇8組數據對該BP神經網絡進行檢驗測試實驗,輸入主代碼:result_test=sim(net,ptest)[′]。

在Matlab中輸入表1中的所有數據,經過整理的結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到,表中字體加深的數據,即第2組環境狀態為中,第四組環境狀態為良的檢測數據分別誤判為良和中。為了提高模型的檢測精度,將這兩組作為訓練樣本加入訓練集中,重新對網絡進行訓練,圖4是新構建的神經網絡訓練時使誤差下降的情況。

由圖4可知,增加這兩組數據后,模型的收斂速度獲得了提升,達到相同精度,僅需要33步即可收斂,表5是用剩下的8組數據進行檢測的仿真結果。

由表5可以看到,經過2次訓練后,本文構建的神經網絡對樣本的判斷結果均正確,對環境具有較好的監測功能。

3 結 論

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物聯網的設備環境監測方法,構建了能夠根據煙霧、水浸、溫度和濕度等環境參數準確判斷環境狀態的BP神經網絡模型。在仿真過程中發現將第一次訓練的錯誤數據代入原模型作為訓練樣本,并進行兩次訓練可以大大提高神經網絡模型的精度。系統可在環境參數出現異常狀況前告知使用者,從而避免事故發生,具有較大的實用意義。

參考文獻

[1] 劉飛.物聯網的應用分析研究[J].電子技術,2013(1):12?18.

[2] 鄭偉.一N基于BP 神經網絡技術的物聯網監控預警系統設計與實現[D].北京:北京工業大學,2015.

[3] 王億之.神經網絡算法在物聯網中的應用研究[J].計算機應用研究,2015(3):128?132.

[4] 林華.基于BP神經網絡改進算法的檢測方法[J].計算機工程,2015(8):143?149.

網絡設計背景范文第4篇

在經濟飛快發展的當下,我國各行各業的架構不斷得到優化和改進,第三服務行業在經濟發展中占據極其關鍵的地位。被公認為第三利潤來源的物流行業,作為服務業的核心構成部分,我國的物流已全面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增速和增幅都遠高于同期GDP的增長。在物流產業發展勢頭正猛的大環境下,物流企業的信息化已成為當下最熱的焦點議題。

什么是物流信息化?其實就是指物流企業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對物流過程中產生的所有信息進行收集、分門別類、運輸、傳送、跟蹤、查詢等一系列全程的處理環節,用來有效管控貨物的流動過程,從而減少成本投放、提高效益的管理活動。物流信息化包括更深層次的意義,大致可分為5個方面:第一,以現代物流信息技術為依托;第二,以物流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為中心;第三,物流信息化輻射物流活動的所有方面;第四,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物流互聯網信息化的終極目標;第五,物流信息化可被視作一個發展過程。

2 互聯網背景下物流企業信息化建設內容

電腦互聯網網絡環境下的物流企業電子信息應用,對提高物流企業的管理和工作效率具有巨大的作用,近些年大量物流企業不斷建立滿足自身需求的互聯網系統,完成對物流業務全過程的實時管理、導航定位監控、物聯網產品定位等。在這些關于信息化建設的內容中,大致可歸納以下幾點。

2.1 打造企業宏觀環境

指的是在物流企業內部的網絡電子信息化建設的洞察期進行詳實規劃;國家建立和完善與信息化建設相關的有重要現實意義的章程條例;形成物流信息一體化的關鍵技術分析;提升企業內部對電腦技術的使用能力等。

2.2 物流信息化系統建設

主要指是借助于電腦網絡,搭建物流企業獲取數據且對數據進行精密解析的網絡信息平臺,重點包含有3個核心內容。第一,對外部實施物流產品管理的業務,獲得訂單,利用衛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統實時調用和安排物流車輛。第二,面向外圍的企業官網。這部分內容主要根據詳實的物流企業需求,創設一個門戶網站,有助于客戶確定單子、查找物流到哪了等功能。第三,面向企業內部的重要功能。這部分主要用于企業內部的財會核算、庫存和運輸等業務管理。

2.3 信息安全系統建設

物流企業依托信息化系統實現企業信息化管理,推動企業管理逐漸走向一個封閉和開發不相伯仲的行為。為徹底保障企業的信息安全,需要建立一個安全系統用于防御。安全系統包括互聯網安全、信息安全。其中使用安全方面可通過設置多個用戶權限來完成,集中統一管理用戶的全部信息和操作權限并給其他應用系統提供授權服務。這時操作人員就能運用賬戶和密碼來進入系統并開始操作。互聯網安全可以通過防火墻解決,可以在新建系統時,保障系統在運行出現問題時,可以第一時間進行處理。信息安全可以借助重新連接來完成,在數據傳輸過程中如果線路不流暢或切斷,則可以在順利解決安全問題后再次連接,這樣一來用戶對信息的安全訪問完全不受任何影響。

3 計算機網絡背景下的物流企業信息化建設流程

3.1 企業全體總動員

這也是物流企業建設信息化的第一步。企業想要順利完成一件事,首先,要做好員工的動員。其中,領導作為核心,要對信息化建設工作給予高度關注。積極組織員工進行培訓,使其熟練掌握信息化系統的實際操作。在優化互聯網信息化的過程中,要夸獎員工參與的積極性,配合系統研發的調研工作。其次,探究物流企業對信息化建設的真實想法。

3.2 確定物流企業信息化未來前景

企業的信息化發展屬于企業整體發展中的核心組成,所以一定要同企業的宏觀目標相協調,才能令企業在競爭中經久不衰。因此,在研究和解析企業信息化建設需求的前提上,要與企業的發展目標、宏觀規劃相適宜,充分考慮計算機網絡技術發展水平,樹立企業信息化進步的宏觀目標、規劃、每個階段的小目標與計劃的詳細步驟。

3.3 物流企業信息化建設

當目標明確標后,堅持且一絲不茍地去執行。在建設期間,還需要深入掌控系統的延展性和提升空間,嚴格遵循制定的目的和規劃,分步驟、分環節地執行,按時驗收建設的效果。

3.4 信息化建設成果的使用和維護

物流企業信息化建設完成,并不代表工程就結束了,想要使系統能穩定正常且高效地運轉,還有諸多后續的配套工作需要執行和完善。比如,判斷建設完成的信息化系統,評估其是否已符合企業設置的建設目標和標準;加強對平臺系統的定時維護和保養,確保其正常運轉;不斷完成對系統的更新,添加新的職能和職責,使系統能夠與這個時代的發展步伐以及技術水平的提高相適應,給企業指出一條最新的信息化服務之路。

4 計算機網絡背景下的物流保障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方法

4.1 健全物流企業的資源配置

從當下情形看,眾多物流企業的資源尚未得到全部且合理的配置,極易導致大量浪費。所以,在企業信息化建設時,還應該改進和調配其資源的共享。借助于電子信息技術,減少對物流資源的莫名浪費,使企業的機器和人員都發揮出最大效用。同時,還能在電子信息化建設階段,搭建出一個形式上的物流模型,方便指導企業的全部資源得到最優化的配置和最大的利用率。

4.2 完善供應鏈管理

在網絡信息化日新月異的當下,眾多物流企業陸續運用供應鏈模式的管理方式。所謂供應鏈模式,就是指從產品或材料的選購、傳輸、儲存、派發、到達客戶手里這整個流程中關于賣家、生產方、服務企業、客戶之間的整個上下產業鏈。這個過程的效率將對企業的運營效果產生決定性影響。在企業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可以調整企業對供應鏈的管理。運用局域網、數據分析、B2B等電商等技術,完成上下游中多方信息的實時分享,把企業的對外業務和內部業務恰當地統一,有效提升企業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也使得信息化建設成果更為顯著。

4.3 改善物流信息化的基礎環境

近些年,大部分物流企業已開始對信息化的重要意義形成了深刻認知,把物流信息化當成一項關鍵的發展目標列入企業的長遠規劃中。但由于我國開始運用電子信息化的時間相對較晚,技術水平較低,發展物流信息化的底子比較薄。想要建設好物流企業的互聯網信息系統,還需要我國其他相關部門給予該項工作高度的重視和大力扶持,制定和頒發相關政策,一起協作配合。一方面發揮出必要的執行作用,一方面起到表揚作用。這樣就能有效地加快物流行業中的整體信息化建設,從而為信息化發展提供一個和諧的發展空間。

4.4 保護企業信息化系統安全

物流企業要經常對員工展開專業培訓,積極組織眾多電子信息化方面的活動,讓員工之間能夠順利實現有效溝通。員工要具備一些最基本的日常運行維護和應急方法。保障企業在使用這一系統時能夠符合足夠的信息操控要求,進而促進整個系統的正常、穩定運轉。

網絡設計背景范文第5篇

關鍵詞:高精尖信息產業;計算機網絡;課程群

0.引言

計算機網絡是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緊密結合并不斷發展的產物,它的理論發展、應用水平及產業發展直接反映了一個國家信息化技術的程度,其關鍵核心技術是體現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隨著互聯網+、物聯網及云計算的發展,計算機網絡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此,計算機網絡是一門理論性、系統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結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高精尖產業發展,如何設計計算機網絡教學內容以清晰表達計算機網絡技術最基本的工作原理以及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提高本科生對計算機網絡課程的全面理解和認識?針對本科生的知識結構,如何設計本科計算機網絡課程群以滿足計算機網絡人才和產業的需求?這些問題是筆者思考的主要出發點。

1.高精尖信息化人才形勢

信息化人才包括信息產業人才與信息化應用人才。信息產業人才,主要指第一信息部門就業的信息化人才,包括信息技術產業人才(即電子信息產業人才含制造業和軟件業人才、信息技術服務業人才含通信運營業人才、計算機技術服務業人才)和信息服務業人才(即信息專業人才、信息咨詢服務業人才、介于信息服務業與信息技術產業之間的互聯網服務業人才)。信息化應用人才,主要指第二信息部門就業的信息化人才,包括第二信息部門專業信息技術人才(如傳統行業信息中心技術人員)、信息管理人才(如企業CIO)與信息技術應用人才(擁有信息化素質的普通員工)。

高精尖信息化人才是指從事集成電路、自主可控信息系統、云計算與大數據、新一代移動互聯網4個屬于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的專項高級運營、研發、設計等方面的人才。

目前,高精尖信息化人才面臨的主要挑戰是人才結構不合理,缺乏代表產業制高點的創新前沿產品,現階段應突破國內產業短板并生產滿足國家戰略需求的關鍵核心產品,因此急需代表制造業服務化的集成服務產品的高端技術復合型人才。

2.高精尖產業背景下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思路

計算機網絡課程的教學內容設計取決于當前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中具有前瞻性、先導性的重大技術,它們是高精尖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代表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的新方向,體現知識經濟對社會具有全局帶動和重大引領作用的產業,是國家高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體現;同時,也是企業作為創新主體所關注的重大技術及其應用。

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內容設計應符合以下幾個主題:

(1)專業定位和高端技術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2)《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中提出的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即信息技術正在縱深發展并深刻改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未來應以建設寬帶、融合、安全的信息網絡設施為基礎,推進“三網”融合,促進物聯網、云計算的研發和示范應用與推廣。

(3)“互聯網+”相關技術與應用。“互聯網+”是創新2.0下的互聯網發展新形態、新業態,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演進及其催生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互聯網+”是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實踐成果,它代表一種先進的生產力,推動經濟形態不斷發生演變,從而帶動社會經濟實體的生命力,為改革、創新、發展提供廣闊的網絡平臺。

(4)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涉及的核心技術與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正在引發影響深遠的產業變革,形成新的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和經濟增長點。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包含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強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轉變,目標是建立一個高度靈活的個性化和數字化產品與服務生產模式。

目前,許多高校計算機網絡課程的授課思路依然沿襲數年前的傳統授課順序:在介紹網絡的基本概念與發展歷程之后,引入開放式系統互連模型OSI或TCP/IP,然后“自底向上”地分別介紹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及應用層各層的協議原理及數據元結構。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在接受計算機網絡課之前,已經對大多數網絡應用服務相當熟悉,甚至包括在計算機基礎課程中涉及計算機網絡的相關內容,而“自底而上”的教學方法將學生從較為抽象的網絡概念與體系結構直接引入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等協議分析中,容易使學生產生理論枯燥、與實際脫節的感覺,許多學生直到學期末才明白網絡體系結構以及協議的真正含義。因此,近年來國內外許多大學的計算機網絡教學開始采用“自頂向下”的授課思路,使學生及時從感興趣的具體網絡應用逐漸進入相對抽象的底層實現,取得了比較好教學效果。然而,無論是“自底向上”還是“自頂向下”的授課方法,都采用了傳統網絡分層的縱向思維,缺乏對網絡整體性和Intemet精髓的理解,同時缺乏對下一代網絡及其融合的認識。

我們知道Internet的精髓是“IP OVEREVERYTHING.EVERYTHING ON IP”以及多學科交叉融合。基于該精髓,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提出了層次化模塊教學模式,把計算機網絡分成通信子網、資源子網以及TCP/IP 3部分,然后從管理的角度講解網絡管理和安全。這種教學模式既靈活,又便于學生理解,更能體現網絡的統一性和整體性以及網絡概念的理解;同時,在教學內容上強調講授計算機網絡基本概念、體系結構和基本協議原理以及掌握目前互聯網的工作原理的基礎性,不斷結合計算機網絡技術發展,更新教學內容,注重對下一代互聯網體系結構IPv6協議新內容的講解以及強化對網絡核心的路由和交換問題的講授,更好地體現基礎理論與前沿研究的結合。

3.面向高精尖產業背景下計算機網絡課程群建設思路

3.1計算機網絡課程群建設原則

(1)充分依托北京高等學校高精尖創新中心和國家級大學生人才培養基地的建設,以網絡人才需求為導向,將教學團隊的建設、校企合作、校內外實訓以及職業素質拓展訓練與計算機網絡課程群建設結合起來,貫穿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培養的全過程,有效形成網絡人才培養的生態環境。

(2)注重基礎理論教學,拓展專業基礎。

(3)科學思維和科學素養的培養。

(4)扎實的學科專業基礎。

(5)課程標準化、短學時、系列化,突出地方服務和應用需求。

(6)強化綜合課程設計,突出創新實踐活動,體現研究型學習的內涵和特征。

(7)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形成政、產、學、研立體化的師資隊伍。

3.2計算機網絡課程群體系

應從計算機網絡技術知識模塊的性質、主干課程和核心課程、課程體系以及課程群的培養目標出發,結合高精尖信息化產業發展,重點推動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和當前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的重大需求,構建如圖l所示的計算機網絡課程群體系,實現4年不間斷的計算機網絡課程體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准格尔旗| 临洮县| 商丘市| 平谷区| 日喀则市| 台江县| 临清市| 竹北市| 山阴县| 祁门县| 石林| 石台县| 钟祥市| 江油市| 汉中市| 祁门县| 桦甸市| 宜兴市| 遂昌县| 林州市| 祁阳县| 桃江县| 莱阳市| 扬中市| 丹阳市| 怀来县| 崇信县| 旬邑县| 弥渡县| 上思县| 项城市| 湘阴县| 湖口县| 阿城市| 武威市| 财经| 普定县| 横峰县| 杭锦后旗| 神木县| 永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