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十個成語故事

十個成語故事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十個成語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十個成語故事范文第1篇

【拼音】: sì miàn chǔ gē

【解釋】: 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成語故事】:

十個成語故事范文第2篇

關鍵詞:廣東省 高考 英語口語測試

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來,高考英語考試作為中國高考的三大科目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為了更好地把握好不斷加深的經濟貿易全球化給廣東省帶來的外貿機遇,提高國人與外商交際的語用能力,努力打造外向型經濟強省,廣東省多年以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推行高考英語口語考試改革,早至2001年率先開始正式把口語考試納入普通高考英語考試范圍,嘗試以考促學,通過一系列的口語考試改革促進英語教學從傳統的知識傳授型模式向語用能力教學模式的轉變,加強聽說能力的訓練,把培養學生的英語運用和交際能力作為英語學習的重要目標。本文回顧廣東省英語口語考試改革歷程,對其利弊問題及其原因和對策等進行研究探討,對大規模高風險英語口語考試的實施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廣東省高考英語考試改革政策的歷史回顧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國家教育部門為了順應國際上英語測試的改革步伐,決定從1985年開始在廣東省搞試點,試行高考英語標準化考試(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t)。4年試點工作之后,在1989年把高考英語標準化考試推廣到全國各地。在總結多年試行經驗的基礎上,國家教育部門推出了NMET(National 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t)這一更為成熟的高考英語模式。1997年,廣東省率先于其他省市在高考英語中增加了聽力測試部分,聽力成績不納入總分。1999年起,廣東省采用了全國卷高考英語試題(包括聽力),聽力成績計入總分,共30分(2001年全國卷2聽力部分的分數有小調整)。1999年2月,國家教育部頒發了《關于進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的意見》,廣東省也隨即開啟了以“3+X”高考科目設置改革為主的新一輪橫刀闊斧的改革,之前在廣東省試行多年的、包括口語考試的“英語復試”作為“X”科選考科目,報考外語類專業或者與外語相關專業的學生需要選考英語復試。自此,廣東省英語高考設置了兩個考試科目:NMET和英語復試。2002年,英語復試更名為“英語2”,在此考試中,考試時間由60分鐘增加至90分鐘,包括筆試、聽力和口語。2004年起,廣東省高考英語科目實行了分省獨立命題,并推行普通高中范圍內的新課程標準。2007年,廣東省高考科目組方案改為“3+文科基礎、理科基礎+X科”,其中“X”科選考科目不再包括“英語2”,從此,同時設置兩個高考英語考試科目成為了歷史。

2012年, 廣東省教育考試院頒發了《2012年廣東省普通高考英語科聽說考試部分考試大綱》,高考英語筆試與聽力以及口語考試分開考,所有高考考生都需要參加高考英語科聽說考試,卷面滿分60分,考試分數折算25%后取整數計入總成績。2014年,國家關于高考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于9月4日正式,語文數學英語三科仍為全國統一高考科目,其中英語科目提供兩次考試機會,可選其一計入總分,廣東省的高考改革方案目前還未公布,2015年廣東省高考不改革,仍按現行的《廣東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試改革調整方案》實施。

二、廣東省高考口語英語考試題型改革的歷史回顧

廣東省包括英語口語考試的英語復試早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就已存在,作為四個教改實驗區之一,廣東省英語口語考試形式的改革以2004年為分水嶺。2004年之前的口語考試采用“人人對話”的形式,即考生與英語口語考官之間面對面的交談或角色扮演來進行口語考試,題型是角色扮演,分值為30分,考試時間為6分鐘。在此模式中,導考員提前兩分鐘把口試試題交給即將進入試室的考生,考生有兩分鐘的準備時間。然后口試開始,考生首先來到甲主考官面前,和甲主考交談兩分鐘,向甲主考問五個問題。接著,導考員把考生帶到第二個試室,考生來到乙考官面前,乙主考問考生9個問題,其中的8個問題是考生與甲主考交談時提到的內容,另一個問題的答案是沒有提到的,考生英回答“不知道”,與乙主考交談的時間也是兩分鐘。兩位主考分別給同一個考生打分,兩位主考的打分相加即是考生的口語成績,考試用時由倒時器控制。

2004年之后,廣東省在口語考試的形式、題型等考試模式上進行了大改革,開發并實行了“人機對話”的計算機輔助英語口語考試,即以計算機為中介進行考試,考生根據他們所聽到的錄音和所看到的文字畫面做出反應。評卷員采用計算機遠程網上評卷的方式進行匿名評卷,同一份口語錄音有電腦隨機派給至少兩個評卷員評分,然后電腦自動取兩個分數的平均值為該考生的得分,如果兩位評卷員的打分相差超過一定比例,則該份口語錄音實行三評。

2004年至2011年,廣東省英語高考口語考試的時間由原來的6分鐘延長至30分鐘,考試形式改為計算機輔助口語考試,題型包括模仿朗讀、角色扮演和口頭作文/復述三部分,分值為30分,計入英語2總分。在A節模仿朗讀部分,考生首先觀看一段一分鐘左右的視頻片段,然后開始模仿訓練:(1)閱讀文字稿;(2)對照文字稿聽錄音。模仿訓練完成后,考生開始對照視頻片段的字幕進行朗讀,要求語音、語調和語速盡量與視頻片段播速保持一致。在B節角色扮演部分,考生先看一段兩分鐘左右的視頻片段,了解自己將要扮演的角色和將要完成的交際任務。看完視頻片段之后,考生進入問答環節:(1)考生根據中文提示,準備20秒鐘以后用英語提三個問題,計算機回答考生的提問;(2)計算機根據視頻內容向考生提出五個問題,考生需要根據自己剛才所聽到的視頻片段和計算機回答的內容來回答這五個問題,回答每個問題之前考生有10秒鐘的準備時間。在C節口頭作文部分,考生首先觀看一段無聲視頻片段或者圖片,然后根據提示進行一分鐘左右的、諸如描述故事和表述個人看法之類的口頭作文,在進行口頭作文之前,考生有一分鐘的準備時間。2012年起,C節題型改為故事復述,考生首先聽一段兩分鐘左右的錄音,錄音播放兩遍。然后,考生準備一分鐘之后,需要復述自己剛才所聽到的內容,要求盡可能多的涵蓋原文信息點。

三、關于廣東省高考口語考試改革的幾點思考

回顧廣東省高考英語口語考試改革歷程,不難看出,隨著改革的成熟和深入,高考口語考試這一考試模式也日益成熟完善,充分發揮以考促學的指導作用,現行的計算機輔助口語考試主要有以下幾點優勢:(1)采用計算機輔助方式,從考生報名、參考、評卷以及最后的成績統計,整個考試過程中都極大節省了考務組織管理工作的人力物力和時間,提高了考務效率;(2)在考試過程及成績的準確度、可信度和客觀度指數方面,計算機輔助模式比之前的人人對話模式有著明顯的優勢,讓考生不僅能聽到聲音,還能看到具體畫面場景,提高了口語考試中交際情景的真實性,此外,還減少了人為出錯或者考官主觀原因導致的分數誤差等的問題,極大減輕了考生面對考官時容易出現的怯場等人人對話口語考試的不良副作用, 使這一考試模式得到了廣大教師考生的認可;(3)計算機輔助匿名評分系統比之前的兩位主考現場打分也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極大提升了口試評卷的準確性、可信性和客觀性,口試錄音可以隨時復聽,在線即時控制打分的有效度,及時復評。其缺點主要在于:(1)雖然電腦能提供具體的交際場景和考生需要的信息,但和真實對話交際相比,還是缺乏人人對話交際的一些典型社會文化因素,反應更為機械化,因此也難以完全反映出考生百分百真實的語用交際能力;(2)由于目前電腦技術的限制,一旦電腦硬件或者考試軟件系統出現故障或人為破壞等問題,有可能會導致錄音資料丟失或者試題泄露;(3)計算機輔助口語考試對電腦硬件設備要求高,需要相關部門投入相當多的資金,因為對于經濟落后的農村鄉鎮地區考生來說,如果由于電腦設備跟不上而影響了備考訓練以及考試結果,則會影響了成績的公平性。

參考文獻:

[1]劉建達. 語用能力測試研究:現狀、問題與啟示[J]. 外語研究.2008(4): 52-58.

[2]曾用強. 計算機化考試研究[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3]李筱菊.語言測試科學與藝術[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十個成語故事范文第3篇

1、情況不同

一只小豬、一只綿羊和一頭乳牛,被關在同一個畜欄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豬,他大聲號叫,猛烈地抗拒。綿羊和乳牛討厭它的號叫,便說:“他常常捉我們,我們并不大呼小叫。”小豬聽了回答道:“捉你們和捉我完全是兩回事,他捉你們,只是要你們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卻是要我的命呢!”

立場不同、所處環境不同的人,很難了解對方的感受;因此對別人的失意、挫折、傷痛,不宜幸災樂禍,而應要有關懷、了解的心情。要有寬容的心!

2、靠自己

小蝸牛問媽媽:為什么我們從生下來,就要背負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媽媽:因為我們的身體沒有骨骼的支撐,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這個殼的保護!

小蝸牛:毛蟲姐姐沒有骨頭,也爬不快,為什么她卻不用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媽媽:因為毛蟲姐姐能變成蝴蝶,天空會保護她啊。

小蝸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沒骨頭爬不快,也不會變成蝴蝶他什么不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媽媽:因為蚯蚓弟弟會鉆土,大地會保護他啊。

蝸牛媽媽安慰他:所以我們有殼啊!我們不靠天,也不靠地,我們靠自己。

3、鯊魚與魚

曾有人做過實驗,將一只最兇猛的鯊魚和一群熱帶魚放在同一個池子,然后用強化玻璃隔開,最初,鯊魚每天不斷沖撞那塊看不到的玻璃,耐何這只是徒勞,它始終不能過到對面去,而實驗人員每天都有放一些鯽魚在池子里,所以鯊魚也沒缺少獵物,只是它仍想到對面去,想嘗試那美麗的滋味,每天仍是不斷的沖撞那塊玻璃,它試了每個角落,每次都是用盡全力,但每次也總是弄的傷痕累累,有好幾次都渾身破裂出血,持續了好一些日子,每當玻璃一出現裂痕,實驗人員馬上加上一塊更厚的玻璃。

后來,鯊魚不再沖撞那塊玻璃了,對那些斑斕的熱帶魚也不再在意,好像他們只是墻上會動的壁畫,它開始等著每天固定會出現的鯽魚,然后用他敏捷的本能進行狩獵,好像回到海中不可一世的兇狠霸氣,但這一切只不過是假像罷了,實驗到了最后的階段,實驗人員將玻璃取走,但鯊魚卻沒有反應,每天仍是在固定的區域游著它不但對那些熱帶魚視若無睹,甚至于當那些鯽魚逃到那邊去,他就立刻放棄追逐,說什么也不愿再過去,實驗結束了,實驗人員譏笑它是海里最懦弱的魚。可是失戀過的人都知道為什么,它怕痛。

4、神跡

法國一個偏僻的小鎮,據傳有一個特別靈驗的水泉,常會出現神跡,可以醫治各種疾病。有一天,一個拄著拐杖,少了一條腿的退伍軍人,一跛一跛的走過鎮上的馬路,旁邊的鎮民帶著同情的回吻說:“可憐的家伙,難道他要向上帝祈求再有一條腿嗎?”這一句話被退伍的軍人聽到了,他轉過身對他們說:“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條新的腿,而是要祈求他幫助我,叫我沒有一條腿后,也知道如何過日子”。

試想:學習為所失去的感恩,也接納失去的事實,不管人生的得與失,總是要讓自已的生命充滿了亮麗與光彩,不再為過去掉淚,努力的活出自己的生命。

5、釣竿

有個老人在河邊釣魚,一個小孩走過去看他釣魚,老人技巧純熟,所以沒多久就釣上了滿簍的魚,老人見小孩很可愛,要把整簍的魚送給他,小孩搖搖頭,老人驚異的問道:“你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釣竿。”老人問:“你要釣竿做什么?”小孩說:“這簍魚沒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釣竿,我就可以自己釣,一輩子也吃不完。”我想你一定會說:好聰明的小孩。錯了,他如果只要釣竿,那他一條魚也吃不到。因為,他不懂釣魚的技巧,光有魚竿是沒用的,因為釣魚重要的不在釣竿,而在釣技有太多人認為自己擁有了人生道上的釣竿,再也無懼于路上的風雨,如此,難免會跌倒于泥濘地上。

十個成語故事范文第4篇

映雪囊螢:晉朝時候,有一個人名叫孫康,非常好學。他家里很窮買不起燈油,夜晚不能讀書,他就想盡辦法刻苦地學習。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顧天寒地凍,在戶外借著白雪的光亮讀書。

負薪掛角:漢朝時候的朱買臣,小時候,家里很窮。為了維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沒有時間讀書。但是他好學不倦,常常背著柴一邊走,一邊看書。隋朝有一個叫李密的人,小時候給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帶幾本書掛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時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讀書。

懸梁刺股: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來源:文章屋網 )

十個成語故事范文第5篇

關鍵詞:顧城 詩歌 定中短語 語義 語法 超常搭配

一、超常搭配

布萊克說:“打破常規的道路指向智慧之宮。”

一般說來,常規的東西容易被理解和感受,但是缺乏新奇的審美感;反之越是超常,越是具有陌生感新奇感,雖理解和接受比較困難,但是能滿足人類普遍的好奇求異的心理。詩歌語言是一種超常規的語言,對常規的偏離是詩人的權力。布拉格學派的麥卡羅夫斯基在《標準語與詩歌語言》中指出,詩歌語言就是對標準語的規范形式的“故意的充滿美感的扭曲”。李幼蒸在《理論符號學導論》中說:“當考慮到詩歌本文全體的風格現象時,偏離的發生是全面的,幾乎可以說是對語言規則系統的‘系統性背離’。”

因此,我們可以說,正偏離是詩歌語言的一個主要特征。而為了獲得藝術化和美感的正偏離效果,詩人常常采用超常搭配的手段。

馮廣義的《超常搭配》一書,首先肯定了超常搭配是言語表達藝術化的表現方式之一,是一種變異手段。接著又解釋了超常搭配的概念,即根據一定的交際任務、交際場合的需要,有意識地構織一些表面不合常規的超常搭配關系,讓受話人去思索、聯想或想象,從而領悟話語的蘊含,這不僅不違背言語交際的基本原則,還會產生積極的修辭效應。

王希杰稱超常搭配為偏離搭配,“就是對聚合關系的偏離。在顯語言的聚合關系里,并沒有這樣的搭配可能性”。

二、顧城詩歌定中短語的超常搭配

有“童話詩人”之稱的顧城,在《學詩札記二》中提到:“詩的大敵是習慣——習慣一種機械的接受方式,習慣一種‘合法’的思維方式,習慣于一種公認的表現方式。……習慣是語言的套軸,使那幾個單調而圓滑的詞匯循環不已。”因此,為了避免“習慣”,其詩歌是不斷思索、不斷創新的。詩歌語言的超常搭配比比皆是。本文將主要描寫顧城詩歌里定中短語的超常搭配。

筆者查閱了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當代名詩人選集·顧城》詩集190首詩歌,其定中短語出現2092例,超常搭配的定中短語為513例。按照定中短語超常搭配的方法,我們做了以下分類:

(一)語義上的超常搭配

1.無修辭手法的超常搭配

1.1顏色詞語作定語的超常搭配

運用顏色詞語,可使詩歌繪畫感更強。顧城詩歌中作為定中短語且超常搭配的顏色詞語有47例。

(1)用顏色詞形容本不具備色彩的抽象詞語,可以使抽象詞語形象可感,出人意想。如下例:

a.我沒有領到蠟筆/沒有得到一個彩色的時刻

b.在山石組成的路上/浮起一片小花/它們用金黃的微笑,來回報石塊的冷遇

c.由于饑餓的拉力/人的嘴歪向一邊/褐色的愿望不停抖動

d.野獸的大眼睛里燃著憂郁/都帶著鮮紅的淚水走開

e.我在一片淡漠的煙中,繼續講綠色的故事

“時刻”“微笑”“愿望”“淚水”“故事”是本不具備顏色的。“彩色”本是“蠟筆”的,“金黃”本是“小花”的,“褐色”本是形容沒有血色的嘴的,“鮮紅”本是形容血的,這里形容“淚水”增添了痛苦和憂郁感;用“綠色”形容“故事”,象征著一種生命的希望。

(2)改變事物本身常具有的顏色,新奇怪誕。例如:

a.一個淡綠的夜晚和蘋果

b.雪白的塵埃就覆蓋了一切

c.小榆樹陌生地站著;花白的草多么可親;土地呵,我的老祖母……

物理世界中,“夜晚”總是漆黑的,這里是和蘋果一樣的可愛的“淡綠色”;“塵埃”總是灰色或者土黃色的,這里是純潔的“雪白”的;草總是青色或綠色的,這里是和老祖母發色一樣“花白”的。用色差很大的顏色詞來修飾這些事物,給人一種新奇感,也有利于作者更好地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1.2矛盾詞語的超常搭配

兩個語義上相互矛盾的詞語超常搭配,往往能夠獲得藝術化的效果。顧城詩歌中運用矛盾詞語超常搭配的定中短語有19例,例如:

a.我走向許多地方/都不能離開/那片嘰嘰喳喳的寂靜/也許在我心里/也有一個冬天/一個絕無人跡的雪地

b.野獸突然彈起/撞碎了寬大的葉片/一縷真空的聲音/總在后面追趕

c.和高大的草/和矮小的樹/站在一起

d.海笑了/給我看/會游泳的鳥/會飛的魚

例a中的“嘰嘰喳喳”和“寂靜”看似矛盾不通。但在這首詩中,“寂靜”指的是詩人心中的寂靜,就像他內心深處的冬天,“絕無人跡”。而“嘰嘰喳喳”指的是愛講話的鳥雀,是冬天景色的一部分,也留在了作者內心深處。例b中真空是不可能有聲音傳播的。例c中“高大”總不會來形容“草”,“矮小”也不會用來形容“樹”,但是作者把這兩組矛盾的事物放在一起,荒草瘋長,雜木稀疏,沒有人跡,凄涼的感覺便油然而生。例d“鳥”是不會游泳的,“魚”是不會飛的,詩人把它們怪誕的組合在一起,是說大海在嘲笑凡夫俗子的無知,或許世界本不像我們看到的那樣,是顛倒著的,表明了詩人“永恒的疑問”。這些矛盾的說法無一不增添了詩歌的藝術感,更加耐人尋味。

1.3摹狀詞語作定語的超常搭配

摹狀詞語即描摹對象性質特征狀貌的詞語。顧城詩歌中的摹狀詞語常出現打破常規的用法有48例,例如:

a.圓形的小女孩/邁著圓圓的步子/拉著她的姐姐/……細長的/和高大的姐姐

b.它只有微小的花,和瘦弱的葉片

c.每顆低低的心

上述例中的搭配都是超出常規的。但是“圓形的小女孩”“圓圓的步子”和細長的高大的姐姐比,顯得更純真更有童趣;“葉片”用“瘦弱的”來形容,被賦予了生命感;心“低低的”,是說詩人這個“悲哀的孩子”的心,充滿了孤獨,失落,無助感。

1.4數量詞做修飾語的超常搭配

顧城詩歌中數量詞做定語的超常搭配有23例,例如:

a.我只找到一灘敗草,一袖寒風

b.你的手、深深/溫柔的土層/抓住一把僵硬的路/攥得緊緊……

c.大隊大隊的野花/去參加開國典禮

d.趕開一群群黑夜/只留下銅鼓和太陽

“袖”只是一個臨時量詞,這里用來修飾“寒風”,表現詩人苦尋無獲的凄涼感;“一把”本是集合數量詞,這里修飾帶有象征意義的“路”,表微薄的希望,其實抓住的仍是土;“大隊大隊”省略了數詞“一”,春天“勝利”后,野花像士兵一樣,排著整齊有氣勢的隊伍去參加“開國典禮”,充滿幻想氣質,新奇可喜;“一群群”本是形容有生命的物體的,這里形容象征意義的“黑夜”,表現困難之多。

2.修辭上的超常搭配

2.1運用擬人的超常搭配

王希杰《漢語修辭學》:“擬人即把生物或無生物當作人來寫,給予它們人類的思想感情,使它們具有人的聲情笑貌。這種人格化的方法,可以把沒有生命的東西寫的栩栩如生,把有生命的東西寫得可愛可憎,引起讀者的共鳴。”顧城詩歌定中短語運用擬人手法的有147例,例如:

a.一片淡漠的煙中,繼續講綠色的故事

b.車靜靜駛過,帶走溫和的記憶

c.笨拙的自由

d.固執的大青藤

e.坡上霸道的小灌木

f.吸引了痛苦的土地

g.畫下許許多多快樂的小河

h.在年輕的風中

i.愛美的小花

j.困倦的陽光正在休息

k.就會有跳舞的火焰

例a—e中的“煙”“記憶”“自由”“大青藤”“小灌木”都有了人類的性格特征,例f和例g“土地”“小河”被賦予了感情特征,例h“風”被賦予了年齡特征,例i—k被賦予了行為特征。

2.2運用比喻的超常搭配

比喻是根據聯想,抓住本質不同的事物之間的相似點,用一事物來描寫所要表現的另一事物的修辭方式。詩歌中出現有35例,例如:

a.又拾起/胡豆似的星星

b.綠絨絨一樣的江岸

c.使純金一樣不朽的歷史/注視著每片黃昏

d.漿果一樣的夢

e.泉水一樣的風

f.小心地繞過墓臺邊/空蛋殼似的月亮

g.也許,像哲學術語一樣的/濕知了/還在爬來爬去

“星星”像“胡豆”似的,可以被拾起;“江岸”像“綠絨絨”一樣,充滿生命感和質感;“歷史”如“純金一樣不朽”;“夢”像“漿果”一樣甜,“風”在“透明的山谷”里如“泉水”一樣溫柔清澈,“月亮”像“空蛋殼”一樣被掏干,還在苦苦地等待“離去的幼鳥歸來”,生命充滿了孤苦感;“知了”如“哲學術語一樣”愛思考;比喻清新奇特,引人聯想。

2.3運用通感的超常搭配

錢鐘書《七綴集》:“在日常經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體質。”詩人并沒有特異功能,但是,在心理層面上他們是把不同的感覺器官功能打通了,使之交錯融洽地組合在一起。這就是通感現象,也叫“移覺”。詩集中出現了15例,例如:

a.有一枚甜甜的紅太陽

b.畫下大海——無邊無際愉快的聲音

c.烏黑光滑的海流

d.被壓壞的馬齒莧/從來不哭/它只用濕漉漉的苦顏色/去安慰同伴

“紅太陽”“甜甜的”是從視覺移到味覺,“愉快的聲音”“無邊無際”是由聽覺移到視覺,“海流”“烏黑光滑”是由視覺移到觸覺,“濕漉漉的苦顏色”是由視覺移到味覺和觸覺。

2.4運用夸張的超常搭配

夸張,即故意超出事物或行為等在范圍、數量、程度方面的邏輯極限。詩集中出現10例,例如:

a.你仍舊在深夜里洗衣/哼著木盆一樣/古老的歌謠

b.在黎明時/暴雨變成了珍貴的水滴

c.我希望/能在心愛的白紙上畫畫

“歌謠”像“木盆一樣古老”,木盆用的時間再久,恐怕也不能稱作“古老”。詩人運用小夸張,來寫那段逝去的時間的久遠;“暴雨”變小了,就成了“珍貴的水滴”,雖然“珍貴”含有少的意思,但仍然是夸張了的;說到“心愛”,一般是用來形容極其珍貴的人或事物,這里形容“白紙”是夸張的手法,以此說明詩人這個“任性的孩子”渴望畫下所有美好的事物,所以說這“白紙”是珍貴的,是“心愛”的。

2.5運用移就的超常搭配

移就,即有意識地把適用于甲事物的詞運用于乙事物。詩集中出現162例,例如:

a.那發涼的愉快/和燥熱的朦朧,交替升起

b.我只能用生命里/最柔軟的呼吸

c.像一片純凈的/野火,吻著全部草地

例句中用“發涼”修飾“愉快”,“燥熱”修飾“朦朧”,“最柔軟”修飾“呼吸”,使“愉快”“朦朧”“呼吸”這樣原本抽象的感覺具體可感;用抽象的“純凈”修飾具體的“野火”,把詩人的純凈的情感很好地滲透到事物中去。

(二)語法上的超常搭配

1.無修辭手法的超常搭配

1.1部分省略,詩集中出現10例,例如:

a.十二歲的廣場

b.一個鮮紅一個淡綠

c.院墻那邊是螢火蟲/和十一歲的歡笑/我帶著遲遲疑疑的幸福/向你敘說小新娘的服飾

例a本應是十二歲的我的廣場,這里直接拿表示年齡的詞直接修飾表示場所的詞;例b本應是一個(孩子)是鮮紅的,一個(孩子)是淡綠的;例c本應是十一歲的我的歡笑。省略前例a和例c仍是定中短語,例b是主謂短語。

1.2動詞作定語的超常搭配

動詞作定語,使中心語更賦有動態感,詩集中出現8例,例如:

a.畫下許多因為愛她/而熄滅的心

b.畫下一個個早早醒來的節日——上面貼著玻璃糖紙/和北方童話的插圖

c.快要熄滅的花/依舊被青草們圍繞

“熄滅”本是動詞,可以加了表示一種持續的狀態,而例a和例c中,“熄滅”分別用來修飾“心”和“花”;例b“醒來”也是動詞,被副詞“早早”修飾,例中卻用“早早醒來”作定語,修飾“節日”,是一種偏離常規的用法。

2.運用比喻的超常搭配,詩中出現32例,例如:

a.太陽是我的纖夫。它拉著我,用強光的繩索,一步步……

b.黃尾的太平鳥,在我的車中做窩/時間的馬,累到了

c.長街旁邊閃耀著露滴的銀鉆

例中,把“強光”比作“繩索”,“時間”比作“馬”,“露滴”比作“銀鉆”。這三個比喻本體和喻體直接以定中短語的形式出現,中間只用一個“的”聯系起來,更加耐人尋味,可謂是有積極修辭效果的超常搭配。

三、結語

顧城說:“表現世界的目的,是表現‘我’。……只有‘自我’的加入,‘自我’對生命異化的抗爭,對世界的改造,才能產生藝術,產生浩瀚的流派,產生美的行星和銀河。”因此顧城的詩歌總是以不拘一格的大膽的超出常規的藝術化語言讓人驚喜。通過令人目眩的顏色詞,新奇的比喻,通感的廣泛運用,奇幻的搭配,出人意想的形象,爛漫的幻想,跨度很大的跳躍,詭異的語言搭配,構造了詩人自我的歡快或憂傷的幻想世界。

而其詩歌中出現的大量超常搭配,雖會給讀者帶來或多或少的理解困難,但是它也使詩人更自然的表現“自我”,是詩人表達情感的主要方式,在讀者多次揣摩理解其中的韻味后,回味無窮,更好地達到與詩人“心有靈犀”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顧城.中國當代名詩人選集·顧城[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2]王希杰.修辭學通論[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3]王希杰.漢語修辭學[M].北京出版社,1983.

[4]紀正紅.廣告語言中的超常搭配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學位論文,20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泉市| 获嘉县| 万盛区| 郧西县| 金寨县| 宁强县| 霞浦县| 丘北县| 二手房| 天峻县| 定襄县| 溧阳市| 郸城县| 云阳县| 达孜县| 塔城市| 南川市| 平邑县| 石城县| 宜阳县| 聊城市| 黄石市| 高邮市| 莒南县| 建平县| 霍山县| 抚顺市| 晋中市| 高尔夫| 玛纳斯县| 鄂温| 阿克苏市| 蒲江县| 永新县| 凤台县| 牡丹江市| 海安县| 贵阳市| 麻城市| 呼伦贝尔市| 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