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采礦工程師

采礦工程師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采礦工程師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采礦工程師

采礦工程師范文第1篇

關鍵詞:采礦工程;人才培養;卓越工程師;教學體系

作者簡介:郭惟嘉(1957-),男,山東濟南人,山東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院長,教授;劉音(1973-),女,陜西楊凌人,山東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山東 青島 266590)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36-0045-01

山東科技大學采礦專業已有60余年的辦學歷史,通過近年來對采礦工程專業人才需求的調研和煤礦企業對畢業生質量的反饋,近年來山東科技大學(以下簡稱“我校”)采礦工程專業畢業生在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有明顯弱化的現象,由此反映出目前傳統的教學環節已不能滿足卓越采礦工程師人才培養的需要。結合教育部實施“卓越工程師計劃”,探索如何通過改革采礦工程專業教學體系,提高學生教學效果,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相結合的卓越工程師,是采礦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教學體系研究重點。

一、采礦工程專業教學體系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采礦工程專業教學體系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人才培養模式單一,適應性不足;培養目標不清楚,學術化傾向嚴重;課程體系與產業結構調整不適應;工程性缺失和實踐環節薄弱;教師隊伍缺乏工程經歷;產學研合作教育不到位。

二、卓越采礦工程師教學體系的要求與設計

我校卓越采礦工程師的培養計劃依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旨在培養工程實踐能力強、具備創新精神、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煤礦行業工程技術人才。針對目前采礦工程專業教學體系存在的問題,卓越采礦工程師培養體系重點放在三個方面:一是要求煤礦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培養過程;二是學校按照煤礦行業標準培養工程人才;三是強化采礦工程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由此看出,采礦卓越工程師培養教學體系的關鍵不僅在于校內實踐,更在于在煤礦企業綜合實踐的實施效果。

為滿足以上要求,我校采礦工程專業將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方案與以前的“3+1”定單式人才培養方案相結合,實施校企對接,實行“3+1”培養模式,讓企業納入整個人才培養過程。學生三年在校重點學習數理基礎、人文管理和專業知識,第四年到簽約單位進行工程實踐、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這一培養模式既為煤礦企業培養了急需的人才,又可有效解決就業問題,突出了對學生的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

三、卓越工程師教學體系改革研究

構建突出特色、強實踐、重創新的人才培養體系。采礦工程專業依托專業豐富優質的教學科研資源,并將工程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培養貫穿整個四年的教學過程中,構建了橫向上相互關聯、縱向上相互貫通的人才培養體系。該人才培養體系主要包括系統的教學體系和強有力的保障體系,其中教學體系是核心,主要包含理論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以及創新能力培養體系(見圖1)。

理論體系改革中根據培養目標的要求,注意整體優化,突出特色,主要從三個方面做起:

第一,確定能充分體現采礦工程專業的主干課程。主要有以下7門課程組成:“巖石力學”、“煤礦開采學”、“井巷工程”、“礦井設計”、“礦井通風與安全”、“礦山壓力與巖層控制”、“礦井特殊開采”。通過主干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的改革使采礦專業課程體系趨于合理,教學內容和教材選用也將進一步優化。

第二,精煉教學內容,實現七個“結合”:著眼于專業的拓展,實現煤礦開采與非煤固體礦床開采相結合、地下開采與露天開采相結合;滿足采礦技術發展的需要,實現采礦與機電相結合、采礦與信息技術結合;體現多學科的相互滲透,實現采礦與巖土工程相結合;滿足企業發展需要,實現采礦與計算機應用相結合、采礦與環境工程相結合。

第三,加強精品課程和特色教材建設。我校采礦工程專業在礦山壓力與控制、礦井特殊開采等方向具有優勢和特色,科研成果突出。將優秀科研成果引入教學全過程,教學成果突出,建設了“開采損害與環境保護”、“礦井通風與安全”國家精品課程2門、“礦山壓力與控制”校精品課程1門;出版特色教材5本,其中《礦山壓力與控制》獲省優秀教材一等獎,《開采損害與環境保護》、《礦井通風與安全》獲省優秀教材二等獎,實現了科研與教學有機融合。

實踐教學體系改革。根據“卓越計劃”培養目標,進一步加強實驗室和實習基地建設。利用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省級實驗示范中心平臺,擴大實驗室開放力度,提高實驗室綜合利用率;與煤礦企業加強合作,建立穩定的校內外實習基地,為學生的實習、設計、科研實踐等創造良好的實踐環境;引進煤礦企業的資源和設備,模擬現場工程環境,建立實習模擬礦井,既可節約實習經費也可讓學生對礦井有全面的了解。

創建完善的創新能力培養體系。人才培養方案強調課程教學、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的有機融合,使創新能力培養貫穿整個教學環節,通過多環節訓練使學生逐步樹立工程意識,學會工程思維方法,不斷提高綜合素質。通過主干課程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開放國家重點實驗室、鼓勵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科技競賽等,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極大提高。

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首先完善校內專任教師到礦山企業、科研部門學習交流及礦山企業、科研部門高技能人才到校兼職授課的制度和機制。山東科技大學已與山東能源集團簽訂了全面合作培養采礦專業人才的協議,為教師的現場實踐提供了可靠的基地;本專業每年將安排1~2名青年教師到煤礦企業工程崗位工作,或通過實際工程項目設計、科學研究等積累工程實踐經驗。其次,從煤礦企業、科研部門聘請工程實踐經驗豐富的工程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承擔部分專業課程的教學任務,或擔任本科生的現場指導老師,承擔指導畢業設計等任務。

改革傳統的課堂和實踐教學方法、考核方式,以適應采礦卓越工程師培養的需要。由于卓越工程師型的學生依據其培養方案有半年的畢業實習是在煤礦現場進行,學生的畢業實習成績也將由現場實習指導教師和學校指導教師共同評定。學生的畢業論文由學校和煤礦企業的技術人員共同審核。審核合格可參加答辯;審核不合格須重做,來年進行答辯。畢業答辯委員會則由學校專業教師和簽約單位的技術人員共同組成,共同參加學生的畢業答辯。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課程設計的考核也可改變傳統單一的筆試考核方式,通過筆試、現場答辯以及設計作業等方式綜合考核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采礦工程師范文第2篇

Abstract: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2012 year class of Mining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in talent orientation training mode, curriculum system, practice teaching and graduation design in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of mining engineering, and taking advantage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and university-university education resources, the "Social demand + university-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talent orientation and ideological cultivation mode, "employment guidance platform + module" curriculum system and operation mode, "virtual simulation + rotational stints" practice teaching mode, "professional interaction +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graduation design management and guidance mode are established. The problems in talent demand orientation and consciousness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dynamic optimization, practical ability and cooperative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training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mining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are solved, and an effective path for mining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is worked out. After 4 years’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the professional cognition, practice ability and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of students have been improved significantly.

關鍵詞:采礦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Key words: mining engineering;applied talents;training mode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08-0173-03

0 引言

人才培養要回答“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和“如何培養人才”兩個問題。人才培養定位需要解決“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的問題,人才培養定位既是人才培養的出發點,也是歸宿。采礦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是指能將采礦工程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應用于所礦井生產實踐的人才類型,是指能夠熟練掌握礦井生產一線的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主要從事礦井生產一線的技術人才,其內涵是隨著礦井生產實際發展而不斷發展的。目前我國采礦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首先,采礦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解決“培養什么樣的采礦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問題。目前煤炭行業對所需的采礦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在專業知識結構和實踐能力方面的需求如何?是首要解決的問題。

其次,“如何培養采礦工程應用型人才”?則需要考慮如何使人才培養精準定位與課程體系、實踐教學環節、教學模式、協同創新意識培養四個方面有機融合與貫通。

最后,針對采礦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目前的“用得上留不住”的困境,如何培養出采礦工程專業技術人才符合“留得住、用得上、能力強”的標準。

1 采礦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一是,以“精準定位、動態調整”為目標;遵循“服務面向”、“自身特色”、“辦學層次”、“社會需求”的四原則理論;通過網絡問卷調查、走訪調研國內煤炭院校、省內國內大型煤炭企業;結合采礦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需求現狀,以及我校自身的辦學條件、優勢和特色、服務面向;構建“社會需求+校企協同”人才定位培養模式,動態優化人才培養在專業知識結構和實踐技能方面的培養要求。解決人才培養在專業知識結構和實踐技能方面滯后于煤炭產業結構升級的趨勢,以及人才培養層次不清楚、特色不鮮明足的難題。

二是,利用“校-企”“校-校”教育資源,結合人才培養的精準定位,優化課程體系既能彰顯社會需求又契合學科人才培養定位,構建“就業導向+平臺模塊”課程體系。不同企業需求的知識結構體系是有區別的,“平臺+模塊”的知識結構體系,體現“就業導向”的人才培養特點,“平臺”的搭建是統一的,但“平臺”下面的課程“模塊”可以根據學生自身發展和企業需求進行適時調整,形成適合個性化發展的“訂單式課程體系”。

三是, 依托國家大學生實踐基地的建設和卓越人才培養的實施,以及“校-企”協同創新工程,創建“產、學、研”基地,進一步優化和充實“采礦教學仿真實驗室”,通過“教學-實踐”循環交互式培養,實現校內仿真教學與現場實踐的有機融合。構建 “虛擬仿真+輪崗掛職”的實驗室建設與實踐教學模式,不僅破解了實驗條件建設僅靠高校,學生實踐按綱執行,學后只知操作不知其用的難題,同時破解了實習入井難的問題。目前與之配套的礦業工程虛擬仿真實驗室和模擬礦井建設正在積極籌建之中,該項目的建成將進一步豐富“虛擬仿真+輪崗掛職”的實驗室建設與實踐教學模式。

四是,為了適應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應用型礦業類人才需求和我校礦業特色背景下的人才培養模式發展,提出基于“專業交互+協同創新”的畢業設計管理與指導模式。將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納入其中,組建指導教師團隊與學生設計團隊,該模式改變了傳統的教師“個體指導模式”,構建“多學科滲透”、“多專業交互”、“校內外協同”的“團體畢業設計模式”。并適時引入基于項目模式的多專業聯合畢業設計運行模式,搭建一個有利于學生增強工程意識、全局意識、協作意識的平臺。通過專業之間的協同,增強學生的多專業交叉知識,提高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克服傳統教學模式與工程實際脫節、被動學習和設計目的不明確的弊端,有利于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和協同創新意識。

五是,通過“社會需求+校企協同”人才定位培養模式、“就業導向+平臺模塊”運行模式,建立校-企聯盟,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實現“高素質、高層次、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結合“虛擬仿真+輪崗掛職”實踐教學模式、“專業交互+協同創新”畢業設計管理與指導模式,加強學生的專業認知感和意識形態的培養。通校企聯盟,建立“待遇留人、事業留人、感情留人、終身培養”的用人制度,學校為學生畢業后的繼續教學培訓、學歷提高提供跟蹤指導,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形態。以解決采礦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處于一種“用得上留不住”的困境。

2 采礦工程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型圖

采礦工程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型圖見圖1。

3 采礦工程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應用效果

經過四年的采礦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實踐與探索,該模式解決了采礦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實施過程中,人才需求定位與意識培養、課程體系動態優化、實踐能力、畢業設計與協同創新意識培養過程中存在的難題,并在應用中取得了滿意效果,具體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實現了人才培養的精準定位和動態調整,確保招生和就業穩定。結合采礦工程專業發展和應用型人才需求現狀,以及我校自身的辦學條件、優勢和特色、服務面向,適時調整了招生計劃,結合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優化,大幅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在煤炭行業低迷時期時期,我校采礦工程的就業率始終位于學校就業率前列。

二是,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積極性提高,校-企、校-校合作成果顯著。建立了國家大學生實踐基地、校企合作實習教學基地、校-校協同創新工程,多樣化的教育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學生的專業認知感、意識形態顯著提高。

三是,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明顯提高。在校學生多人次參加省級、國家級各項大賽,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績,獲全國采礦工程專業本科生創新實踐作品大賽61余項,獲批大學生科研立項30項,學生發表科研論文6篇,獲得專利5項。

四是,畢業設計改革成果顯著,質量明顯提高。通過構建“多學科滲透”、“多專業交互”、“校內外協同”的“團體畢業設計模式”,引入基于項目模式的多專業聯合畢業設計運行模式,并增加三維虛擬礦山動畫設計及實體模型設計,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提高。

4 結論

通過該培養模式,同時以黑龍江科技大學采礦工程專業12級學生為主體進行試驗,取得良好的效果,為采礦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開辟了有效實施途徑。全新培養模式依托所創建的“社會需求+校企協同”人才定位與意識形態培養模式、“就業導向+平臺模塊”課程體系與運行模式、“虛擬仿真+輪崗掛職”實踐教學模式、“專業交互+協同創新”畢業設計管理與指導模式,同時學校實現了人才培養精準定位;基于校企聯盟實施“待遇留人、事業留人、感情留人、終身培養”的用人制度,增強了學生的專業認知感、團隊意識,使學生建立正確的企業發展意識形態。通過四年一體化培養研究,該培養模式正在進一步完善,準備在黑龍江科技大學采礦工程專業13級開展新一輪培養升級。

參考文獻:

[1]龔荒,陳文.國有煤炭企業科技人才結構分析與管理創新[J].內蒙古煤炭經濟,2004(2).

[2]余琴.直面煤礦專業人才流失―――中國礦業大學畢業生就業意向調查[J].現代職業安全,2005(2).

[3]彭騰,闞小良.論我國現階段高技能人才緊缺[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4).

[4]耿廣中,方君,李峰.國有煤炭企業人力資源流失的原因與對策[J].中國煤炭,2005(3).

[5]拾璐.國有煤炭企業人才流失的原因與對策[J].煤炭科技,2010(3)[6]李建兵.國有煤炭企業人才流失現狀及對策.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8(10).

[6]張國華,蒲文龍,徐鋒,楊鳳娟,唐國忠.黑龍江省煤炭行業緊缺人才現狀及對策研究.經濟師,2015(02).

[7]張國華,康健,趙喜江,陳剛.黑龍江省煤礦定向專業人才穩定狀態分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5(07).

采礦工程師范文第3篇

關鍵詞:采礦工程 實踐教學 模式優化

基金項目:安徽省教學研究資助項目(2012jyxm207)

一、實踐教學的重要性

采礦工程作為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工科專業,除了學習必要的理論知識外,還必須參加完成一定的實踐教學。實踐教學是培養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直接影響著學生畢業后對現場工作環境的適應能力。過去十年,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得國家對煤炭的需求量呈逐年遞增趨勢,國內礦業院校為了滿足各大礦業集團對采礦工程專業人才的大量需求,擴大了采礦專業的招生規模。由于師資隊伍緊缺以及相關實驗室、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滯后,導致采礦工程專業實踐教學學時數和實習質量得不到保障。近期煤炭經濟效益出現了下滑,各大礦業集團紛紛減少了畢業生的招聘數量,提高了實踐能力。因此,有必要對當前采礦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模式進行優化,以適應新形勢下的煤礦企業需要。

二、實踐教學的不足

(一)實踐教學不足

采礦工程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專業,當前國內礦業院校普遍采用“寬口徑、厚基礎”的教學體系,學生學習知識的范圍廣了,但學生在校時間有限,專業教學環節學時數的增加意味著實踐教學環節學時數就要減少,計劃3周的生產實習可能就會減少到2周,使得學生參與實踐的時間減少,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降低,且由于近年的持續擴招,加上實習經費緊張、實習老師配備不足等問題,導致實習學時被消減壓縮,這些都嚴重影響著采礦專業學生的培養質量。

(二)實踐教學內容滯后

由于煤礦企業的部分資料是保密的,收集原始地質資料比較困難。原本人手一題進行的設計,只能改為幾人一組共同完成;也有簡化設計的難度,隨意更改地質資料,使得學生設計資料與現場實際出入較大,學生很難從設計中學到解決實際問題真本領。在現場實習時,只是簡單的收集一下采煤、掘進規程,下幾次井就草草了事,而沒有使學生真正了解現場問題怎么用理論知識來解決。現場實習質量得不到保證,使得實踐與課本理論的嚴重脫節,達不到培養目標要求,不能適應新時期煤礦企業的需求。

(三)經費不足和實驗室、基地建設不完善

目前,礦業院校采礦專業教育經費主要來源于地方政府給高校的財政撥款和學生學費。經費有限,再加上外在消費高,使得采礦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經費不足,學生在煤礦企業的實習時間偏短、內容少、實習過程簡單,實習效果不佳。采礦專業的實驗儀器和模型數量有限,加上一些儀器設備長期被科研任務占用,采礦專業學生的專業實驗得不到很好地保證。專業實驗師資隊伍缺乏,實驗開出率較低,常規實驗項目多,設計性實驗、開放性實驗項目少。另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也不完善,數量有限,不能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和實踐教學的質量。

(四)專業教師實踐能力不足

擴招導致教師不足,許多院校普遍采取減少實習教師,保證正常教學,并且專業教師隊伍以中、青年教師為主,缺乏礦山現場工作經歷和掛職鍛煉環節,實踐能力不強,在入職的前幾年普遍不能很好地勝任實踐教學指導工作。學生實習成績評定過于簡化,帶隊老師只是簡單看一下實習報告和實習日記,隨意給出實習成績,缺乏相應的考核機制或實習考核過于寬松,部分學生在實踐中不能認真對待,自覺性不強,實習質量得不到保證。

三、實踐教學的優化

(一)構建新的實踐教學體系

為了適應當前煤炭工業發展的需求,應改變以往的實踐教學方法,使實踐教學與課堂教學相匹配。在保證理論教學的同時,積極開展實踐教學活動。例如專業課教師可以通過講述一個煤礦企業背景,提出相應的生產、運輸等問題,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剖析,分組討論。根據專業課程學習的進度,在不同的學期安排相應的實習,使學生的專業技能得到培養和鍛煉。

(二)構建新的實踐教學方式

改變以往實習方式,采用教師帶隊負責制,把學生分成若干實習小組,每組由一名教師帶隊實習。在實習之前明確實習任務、目的、考核方式、實習報告編寫等。在實習過程中聘請礦里相關人員進行臨時性實踐教學指導,并邀請礦里資深工程師舉辦礦山地質、采礦方法、運輸提升等專題講座。實習結束后,要求學生提交實習企業生產情況、實習心得體會等內容的實習報告,從而提高了實習質量。

(三)加大實踐教學經費的投入

實踐教學是采礦工程專業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學校需要在實習環節上完善政策、保障機制,加大實踐教學經費的投入,專款專用。實習基地建設需要礦方和學校的努力合作,高校提供技術對現場進行指導,礦方提供實習平臺,確實把實習基地建設落實到位。例如我校與淮南礦業集團共建實驗室,為采礦專業學生開展綜合性、創新性實驗,加大了實踐教學的力度。

(四)加強教師實踐能力

建設高水平的教師師資隊伍是提高學生實踐質量的一個關鍵因素,我校實行了青年教師到煤礦企業掛職鍛煉,通過掛職鍛煉教師一方面可以了解現場實際情況,積累經驗,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另一方面通過參與科研,解決實際問題,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為學生實踐做好鋪墊。

四、結束語

當前煤碳經濟形勢下,只有構建適應新形勢的實踐教學體系、教學方式,加大實踐經費的投入,實驗室、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加強教師實踐能力,才能不斷提高實踐教學的效果,培養出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的、更符合當前煤炭經濟形勢和社會需求的采礦工程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 徐學峰, 劉少偉, 韋四江, 顧明. 新形勢下采礦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探討[J]. 實驗技術與管理, 2009, 26(3): 150-151

采礦工程師范文第4篇

【關鍵詞】 采礦工程;實踐教學;教學研究與改革;地理空間信息技術

1 引言

采礦工程專業是培養具備礦業工程學科的寬厚基礎知識和專業基本技能,能在金屬、非金屬、化工和能源等行業從事礦物安全高效開采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行政管理、文化教育、項目規劃與設計、基建施工和生產經營等方面的工作,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1]。它具備很強的實踐性,在本科的四年培養過程實踐教學包括實驗、實習、設計等實踐環節。武漢理工大學是首批列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采礦工程是學校211工程重點建設和發展的優勢學科,擁有礦業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個湖北省重點實驗室。經過50余年的建設與發展,本學科總體實力進入國內先進行列,已成為促進我國礦業工程領域技術進步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但是,隨著采礦技術的不斷革新與發展,傳統采礦工程工藝已經產生了巨大變化[2]。特別是隨著地理空間信息技術應用的深入和滲透,它作為數字礦山的基礎核心技術,由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遙感(RS)三部分組成,簡稱“3S”技術,已經在礦山開發的多個工藝環節得到應用,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積極的效果[3]。因此,有必要對采礦工程專業的實踐教學培養體系進行相應的調整優化,以適應生產的需要。

2 指導思想

以地理空間信息技術為核心提升建設傳統采礦工程專業,把采礦工程專業辦成從事固體礦床開采的“大采礦”專業,培養“適應能力強、實干精神強、創新意識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型采礦工程“三強人才”。即在確保現有理論課時總體平衡的前提下,以專業實踐教學內容改革為核心,根據國家對采礦學科的要求和采礦科技發展狀況,按照“寬口徑、厚基礎”的“大采礦”模式,對專業實踐教學內容體系進行整體優化和重組,課程中要充分反映地理空間信息技術對采礦工程全過程的支撐作用。新的實踐教學體系既要吸取先進采礦國家采礦專業課程體系優點,又要結合我國采礦業的實際情況,具有前瞻性和實用性。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兼顧我校另外與采礦工程關聯度較高的一級學科——安全工程的發展,形成我校采礦工程明顯的安全特色。

3 實踐教學內容優化方案

3.1 基于全球定位系統的優化方案

GPS系統作為一個空基無線電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它利用空間衛星和對應的接收機為全球提供全天候高精度的三維坐標、三維速度和時間,共七個指標時空信息,地球表面和其上方任何地點都可以以無源方式接收并用于定位導航,主要由空間導航衛星、地面監控站和用戶設備三部分組成[4]。國內外已經將GPS技術用于露天礦開采設備的跟蹤、調度、控制,同時在礦山的高陡邊幫、排土場等區域的地質災害監測與預警也得到了充分應用。以全球定位系統為核心,輔助全站儀和數字水準儀,搭建數字礦山智能導航與實時監測實驗平臺,對“礦山測量”、“礦山提升與運輸”、“礦床露天開采”、“爆破工程”等課程的實踐內容進行優化設計。通過智能化的測量機器人、三維激光掃描儀、GPS定位系統及其配套軟件,在基礎層次上要求學生獨立完成礦山地形、開采進度及現狀、井巷等工程測量,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測量數據的處理等;在更高級層次上,則通過礦山設備定位與跟蹤實驗、運輸調度系統設計與優化實驗、鉆孔設備鉆進導航實驗,拓展并提高學生獨立完成礦山設備調度、運輸系統優化、安全監測與預警、開采量估算等能力。

3.2 基于遙感技術的優化方案

遙感技術是20世紀60年代興起并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綜合性探測技術。它是應用人造衛星、飛機或其他探測儀器,不與探測目標相接觸,從遠處收集地物目標的電磁輻射信息,通過分析,揭示出物體的特征性質及其變化的綜合性探測技術[5]。國內外已經將遙感技術用于露天采礦活動的動態監測,可全面掌握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現狀。以遙感影像數據處理為核心,搭建礦山環境衛星遙感監測實驗平臺,對“礦山測量”、“資源數字化技術”、“地質學”、“礦業技術經濟學”、 “資源與環境” 等課程的實踐內容進行優化設計。通過高分辨率遙感影像的解譯和模式識別,將其同PSInSAR、GPS和GIS進行有效集成,形成多源遙感數據礦區環境與災害信息精準監測實驗教學體系,設計高光譜和高空間分辨率數據礦區植被退化、尾沙、廢礦堆積等多參數遙感精準提取實驗,GPS、PDA、RS和遠程數據傳輸集成的礦區野外巡查系統開發綜合實驗,以及礦業擾動區地質災害和生態環境變化監測與預警綜合實驗。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重點是針對國家關注的礦產資源違法采礦和破壞性開采,以及由此造成的滑坡、崩塌、地面沉降、地裂縫等地質災害和植被退化等生態環境破壞重大問題,培養學生對礦業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和生態環境的多源遙感精準監測技術與提取的實際操作能力,有助于學生形成預報預警實時化、自動化的思維,提高非法采礦監測和國家重點礦山管理的技術水平。

3.3 基于地理信息系統的優化方案

地理信息系統是由計算機系統、地理數據和用戶組成,通過運用地理信息科學和系統工程理論,科學管理和綜合分析各種地理數據,提供土地利用、資源管理、環境監測、交通運輸、經濟建設、城市規劃以及政府部門行政管理等任務所需要的各種地理信息的技術系統。國內外已經將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用于礦山生產的安全開采及監測管理中。以地理信息系統為核心,結合虛擬仿真技術,搭建礦山虛擬與數字化拓展實驗平臺,對“資源數字化技術”、“巖體測試技術”、“爆破工程”、“礦山設計原理”等課程的實踐內容進行優化設計,結合我校已經購買的SURPAC和3DMine軟件,通過三維虛擬仿真環境,升華露天開采課程設計、地下開采設計、工程設計數字化訓練、畢業設計等教學實踐環節。要求其掌握礦山數字化和可視化的方法,建立礦山地質數據庫、礦體塊體模型和實體模型;達到拓展學生數字化設計能力、三維視景空間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礦山數字化意識目的。

4 實踐教學相關措施

在利用地理空間信息技術對采礦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進行優化過程中,我們堅持圍繞著強化質量意識、精品意識和成果意識,強化優勢和突出特色來展開,并以此推動采礦工程專業的整體發展。

以學生創新項目形式激發學生參與實踐教學興趣。結合我校每年設立的開設創新性設計實驗、大學生科研創新計劃項目等構建創新的實踐教學體系,包括教學觀念的調整、實踐教學內容的改革和創新以及實驗技術和手段的改革和創新。

以不同層次實驗類型布局強調實踐教學側重點。將實驗分為驗證性實驗、設計性實驗以及綜合性實驗。驗證性實驗在理論教學課時內進行,設計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按課群單獨開實驗課。課程設計提倡以實際系統為主,硬件設計和軟件程序設計并重。

以教師隊伍的建設切實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堅持主講教師是實驗教學的第一責任人的制度。主講教師根據實驗平臺的建設實際,負責相關實驗或實驗課程內容的設計和實驗大綱的制訂,并且承擔至少一個班的實驗教學任務;實驗指導教師負責相關實驗教學的實施,主講教師和實驗教師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實驗教學任務。

5 結束語

采礦工程專業屬于應用型工科專業,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必將面臨著新的挑戰和發展機遇,要求必須能切合生產需要,將新型科技手段同傳統采礦問題進行交叉,不斷革新采礦工程本科教學的實踐教學體系,從而使學生對礦山開采過程的規劃、設計、施工及經營管理和工礦企業的安全環境檢測與監測、安全監察與管理、安全設計與生產、安全教育與培訓等方面的能力有整體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吳浩、袁艷斌、黃解軍等. 復合型新專業畢業設計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 高校教育管理,2007,1(4):86-89

[2] 邵登陸、岳宗洪. 采礦系統工程的發展現狀與新趨勢[J]. 中國礦業,2008,17(9):99-102

[3] 吳立新、殷作如、鐘亞平. 再論數字礦山:特征、框架與關鍵技術[J]. 煤炭學報,2003,28(1):1-7

[4] 劉基余. GPS衛星導航定位原理與方法[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1-35

采礦工程師范文第5篇

由于采礦技術的不斷發展,當前我國采礦行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采礦工程中采礦技術的發展為滿足社會對于礦產資源的需求提供了保障。本文將對于采礦工程中的采礦技術進行分析和研究,探討在采礦工程中如何保障施工的安全。

關鍵詞:

采礦工程;采礦技術;施工安全

0引言

隨著社會對礦產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多,使得礦產資源的開采范圍不斷擴大、開采程度不斷加深。由于礦井環境的復雜多變,采礦工程施工成為一項危險性非常高的工作,如何保證采礦工程施工過程中的安全成為采礦工作的重要課題。所以說,在采礦工程中的施工過程中,要對采礦技術有更為全面的認識和了解,基于不同的采礦地形條件和采礦的礦種,采用適宜的采礦技術,按照采礦安全標準進行采礦施工。

1采礦工程中的采礦技術特征分析

1.1采礦技術的針對性

當前,我國所使用的采礦技術類型十分豐富多樣,具體選擇哪一種采礦技術要依據采礦范圍內的特點。如果選擇的采礦技術不同,對于采礦的施工模式來說也存在著很大的不同。比如說長壁開采技術,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采礦技術,但是這種技術只能應用于煤礦的開采中,但是應用在金礦開采中,就無法發揮出開采的特點,影響金礦的開采效率和開采質量。

1.2采礦技術的風險性

對于采礦工程來說,無論是露天形式的采礦,還是在礦井下的采礦,對于采礦技術都有著嚴格的要求。采礦工程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如果采礦技術應用不當或者采礦技術應用不達標的話都可能會導致采礦發生事故[1]。

1.3采礦技術的更新性

由于采礦工程所具有的風險,要求采礦技術定期對采礦行業進行更新。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進步的現階段,為采礦技術的及時更新奠定了基礎。而且采礦技術的應用受到采礦企業的高度重視,對于采礦技術的人才引進有效地提升了采礦技術。

2采礦工程匯中的采礦技術分析

2.1硬頂板開采技術

硬頂板開采技術是一項控制技術,開采人員利用埋深和低壓原理,通過使用水力壓裂的技術,對傾斜的頂板進行及時有效處理。這樣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開采過程中開采上層、頂板的穩定性,不容易出現褶皺、崩塌,也減少了開采礦產的破損率。

2.2露天開采技術

露天開采技術的應用有效地實現了對開采礦體的分離,在實際的露天開采過程中,通常是按照一定的順序(自上而下)進行開采。露天開采技術對于機械和設備的要求也較高,需要使用大型的挖掘、升降機械設備,通過露天開采技術可以有效增加開采礦產的產量,加速開采建礦的速度[2]。比如說,當地的鐵礦礦山較多(利用地下開采技術較多),但是由于鐵礦礦山的規模不大,不適宜使用地下開采。對鐵礦通過露天開采可以有效減少鐵礦挖掘的損失量,同時相較于地下開采鐵礦也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2.3緩傾斜層開采技術

在緩傾斜層中,開采的礦層依據其厚度可以分成薄層開采和厚層開采兩種。對于薄層的開采,可以通過使用刨礦機進行開采作業,刨礦機的體積相對較小、功率較大,對于薄層的礦產不容易壓壞損傷,同時開采的效率和開采的安全系數也更高。對于厚層的開采,可以使用一次性開采技術,避免頂層梁柱接縫處的焊接出現開裂,防止梁桿出現變形和滑倒,注意開采的支架結構是否有足夠的強度。

2.4填充開采技術

填充開采技術是使用水泥砂石、矸石、膏體等材料用于采礦過程中所出現的采空區中,用于填充采空區。由于我國地形地質條件具有多樣性、地質構造較為復雜,像喀斯特巖溶地貌、丹霞紅土地貌、斷塊山體等,很多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其他技術不具備可行性,需要使用填充開采技術進行采礦。比如說,當地是急傾斜極薄的山體礦脈,那么在開采的過程中對于地下采礦技術、緩傾斜層開采技術、露天開采技術無法得到應用[3]。那么通過使用削壁填充開采技術,能夠有效地緩解開采作業面的承受壓力,使得急傾斜并且很薄的山體在開采過程中不容易出現地表沉陷或者是地面變形的問題,可以有效控制圍巖出現崩落。

3采礦工程中的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3.1做好采礦工程中的安全預防工作

采礦工程的順利實施必須要以對采礦的安全預防為前提和基礎,要重視采礦工程的安全施工預防。比如說,對于二道溝金礦的開采,首先要對當地的地形位置、地質構造有細致認真的調研和分析,對于金礦所位于的礦脈是否屬于急傾斜極薄礦脈做到“心中有數”。第二,要對開采企業在施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預測,并結合其他類似地形地質的金礦開采經驗,擬定相關的解決措施,將預防工作貫穿于采礦工程施工的各個環節。

3.2加強采礦工程中的安全體系建設

有的開采企業盲目為了追求經濟利益,過分追求開采施工的速度和施工的強度,往往忽視了對安全施工的重視,導致了采礦工程中安全事故頻發。因此,在采礦工程施工過程中,要加強對采礦工程的安全施工意識宣傳,制定一套完善的采礦管理安全條例。嚴格采礦一線施工人員的選用機制,對于達不到開采施工的身體要求、沒有施工安全從業證書的人員不得錄用[4]。同時,要及時更新開采設備、引進最新的開采技術,為采礦工程中的安全施工“保駕護航”。

3.3加大采礦工程中的安全管理檢查力度

有研究數據結果顯示,采礦工程這種具有一定風險性的施工行業,一些重大的開采事故是可以進行人為“控制”的。這就要求在開采礦產的過程中,必須要加大對日常采礦的監督力度,對開采設備、開采人員的著裝和安全帽、開采信息監控中心、開采的環境等內容進行定期檢查,對于出現異常情況的要立即責令整改,并追究相應的安全施工責任。

4結語

總而言之,要想推進開采工程的又好又快地發展,開采企業必須要從思想上高度重視開采技術和施工安全管理,針對具體的開采地質地形情況選擇合適的開采技術,提高開采施工人員的技術水平和安全意識,加強采礦工程的設施設備和檢查制度的建設,保障采礦工程的開采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作者:左文鵬 單位:赤峰市敖漢旗國土資源局

參考文獻:

[1]楊培民.采礦工程中的采礦技術與施工安全探討[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5(11):102.

[2]薛虎山.采礦工程的采礦技術與施工安全的研究與探討[J].科技展望,2015(15):13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南县| 辽阳市| 公主岭市| 临猗县| 子洲县| 英山县| 同心县| 南丹县| 平湖市| 垫江县| 托里县| 尼勒克县| 东台市| 江北区| 安新县| 宝清县| 鹤山市| 乐业县| 镇远县| 玉树县| 桐城市| 阿鲁科尔沁旗| 星子县| 利津县| 绥德县| 洞口县| 驻马店市| 亳州市| 秀山| 吉木萨尔县| 吉隆县| 光山县| 新建县| 宝坻区| 白银市| 昭苏县| 甘谷县| 乳山市| 绥芬河市| 达拉特旗| 阿勒泰市|